第一篇:求职的五个最佳途径
求职的五个最佳途径
美国人罗尔斯所著的《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作为世界上最火爆最畅销的求职书,为数百万人改变工作,找到新职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书中推荐了五个求职的最佳途径:
1、询问空缺职位线索:向你的家人、职业中心的职员(尤其是你中学或大学的校友)、本地学校的职员询问,请求他们为你提供求职线索。你只需向
他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你们单位或别的什么地方有空缺的职位吗?
2、叩响每个令你感兴趣的雇主、工厂或办公室的门,无论他们是否有空缺的职位。
3、自己动手,翻看电话号码簿,找出你所在城市中令你感兴趣的领域的负责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想要雇用一名象你这样的职员。
4、和其他的求职者组成一个团体,一起查看电话号码簿,找出令你们感兴趣的,本地的工作领域和单位,然后给电话本上标列的负责人打电话,问他们是否需要你们能够胜任的职位。
5、求职或跳槽的全新途径:把有可能做的一切工作开列清单,从中找出你看书最喜爱的几种,按先后顺序排列好,然后多找机会与从事这几种工作的人们交谈,了解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询问他们是如何找着现在这份工作的。接着选择一些你希望得到工作的单位(不要局限于仅仅是你知道存有空缺的单位),在走进来以前,对它们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找出真正有权决定是否雇你的人物,然后用你的私人关系或朋友关系,与他或好接近,让他们明白你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第二篇:求职途径
新闻学子的15条求职路径(实习、跳槽也适用)
整理者:南昌大学新闻系新闻业务教研室王卫明
1、西祠胡同-记者的家or 西祠胡同-新闻人才中转站
2、人民网-传媒频道-新闻职场(有中央级媒体的招聘信息)
3、新华网-传媒频道-新闻职场(有中央级媒体的招聘信息)
4、天涯社区-论坛-职业交流-编辑记者(我去厦门商报的机会,就是在此得到的)
5、新浪网-新闻中心首页-媒体合作(我去华夏时报的机会,就是在此得到的)
6、除本校外的著名高校就业处网页(广电06王军军李黄伟去贵州电视台的机会,就是这样得到的)
7、《南方周末》、《中国记者》等报刊、中国新闻人才网
8、智联招聘(搜索“编辑记者”岗位)
9、各省市人才市场或人事厅的官方网站(搜索“编辑记者”岗位)
10、各地主流报纸上刊登的招聘启事(可每天查阅,暑假常有)
11、找学长、老师或其他熟人推荐实习,然后留下
12、加入记者或媒体QQ群,借机推销自己
13、参加人才招聘会(最不靠谱,机会好少,除非去企业)
14、登门拜访或短信新闻单位领导,毛遂自荐
15、《南方周末》、《中国记者》等报刊、中国新闻人才网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途径
二、大学生求职途径、方法及有关人事政策规定。
《浔阳晚报》07年3、6报导:2008年全国18岁适龄青年2621万人,大学生只占适龄青年的20— 25%左右,在座的是站在全国适龄青年的前1/4,又经过了几年的大学教育,说找工作难,有点说不过去,但应届大学生就业率就只有68%,而农民工就业率倒很高!
一方面找工作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又招不到满意的人,甚至是找不到人。如幼儿园,如流水线,如好的销售人才等。
难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的观念,期望值和从业能力、从业经验与用人市场脱节,我们不知道市场和老总们对人才的要求,不是按市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而是期望市场来适应我们,这显然不行,要转变观念,换位思考,适应市场,否则肯定要碰壁。
求职一要自信,二要务实,三要逐步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
2、工作岗位的性质与类别有哪些?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行政办公人员,安全保卫和消防人员,邮政电信,其它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军人;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如何找工作——找工作的途径;
1/熟人——亲戚、朋友、同学、老乡;
2/人才市场(中介)
3/网络、报纸
4/人才招聘会
4、求职观念与从业观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就业的观念,期望值、从业能力与从业经验;1/劳动合同——工资、奖金、福利;社保、医保、工伤保险等。
2/毕业证、报到证、协议书。
3/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就业、职业、事业;
一,择业的一般程序
一般说来,择业的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取就业信息,包括当年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等;
其次,要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第三,向用人单位发去自荐信或委托别人推荐;
第四,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笔试;
四、求职择业材料的准备
(一)求职择业材料准备的一般原则;
内容详实、格式规范;
富有个性、针对性强;
设计美观、杜绝错误。
(二)就业推荐表的准备
毕业生在填写推荐表时要认真仔细,字迹端正(或者打印),内容详实,切不可马虎潦草,更不能弄虚作假。
(三)简历的编写和制作
简历是一份资料,是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经历、成绩的概括及总结。
个人简历的格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年月顺序列出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另一种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列出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充分表现自己的技能、品德。
个人简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应列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学校、院系及专业,获得何种学位及概括自己的愿望和工作目的等;第二部分可简述自己学习、工作经历,包括所学主要课程及学习成绩,业余爱好和特长、是一从事的工作、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等。
拟写个人简历时,应尽量用简历表现自己的长处,应表达适度,富有个性。
个人资料的主要内容要全面、准确。一般包括个人简历、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经历、相关工作经验、从事志愿者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部分。
拟写个人资料时要注意语言技巧,做到通俗易懂,语法正确,无错别字,问题规范,避免使用简语。
(四)自荐信的编写和制作
自荐信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致相同,主要包括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等几部分。
自荐信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具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哪些素质、才能及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写好自荐信应注意:
态度诚恳,措词得当;
实事求是,言之有物;
着眼现实,有针对性;
富有个性,不落俗套;
言简意赅,字迹工整。
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剖析7大求职途径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毕业生除了“上刀山”(考研)或是“下火海”(参加招聘会),还有哪些求职渠道呢?曲径求职:考研
据统计,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今年全国报考人数又创历史新高,约为79.9万,比2002年的62.4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为38.4万人,比去年净增11.1万,占报考总数的48.2%。今年拟录取21.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3%,录取比例约为27%,略高于
2002年。也就是说,自1999年以来,每年的研究生扩招的幅度都很大,本科生就业不理想就考研、考博,势必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博士就业也很少如其所愿。把考研当作什么,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严峻的就业压力把相当一部分学生“逼上梁山”,期望通过考研来获得理想职位的人在考研大军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考研之后又怎样?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女研究生抱怨地说:“当初考研因为就业不理想,现在还找不到满意的,耗费了精力还少了三年工作经验,岂不是白学了。”就业“砝码”高未必能降低就业难度,却带来更高的期望值。
还有的人由于对现实工作的不理想,重新换岗位或者行业对于已经工作了的人来说都不太容易,牵涉到人事关系的调动。先到一个悠闲的小单位落下脚,考上研究生后便远走高飞,考研成了最好的途径。
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给自己“充电”,把考研作为专业知识的“回炉升华”,无疑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就业自然不是问题;如果为了逃避本科生就业难的现实,三年后依然要面对就业,而这三年来你的就业指数却未必会提高,因为市场并不是因为人才多而提高要求的,而是分配不平衡;同样如果把考研作为改行的跳板,那么报考前对行业及就业趋势的了解很是重要,毕竟隔行如隔山,研究生在该领域并不是初级水平。参加招聘会
在大型招聘会现场,里面的人穿来挤去,外面的人还在不断涌入,至今已经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的王箫形象地比喻说:“真是比上班高峰时的地铁还挤!”他还将此番感受告诫同学:“参加招聘会时少穿衣服,那可是个力气活,摩擦生热!”
专家们指出,大学生应有选择地参加校园外专场招聘会,像那种较大规模的分科类招聘会,如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医药类、外语外贸类等等;或是分行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如金融、电子、电力、交通建筑等小规模的招聘会。为避免千军万马盲目“赶场”,还应事先看用人单位是否依据有关高校、专业和层次来发放门票,以提高“命中率”,因为用人单位都是抱着招人而来,确有用人需求,所以用人信息真实有效。而一般人才中介机构举办的招聘会,招聘单位主要是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主,希望招来的人才立刻能上岗工作,即使号称是毕业生专场,仍可能混杂有一些并不招应届生的单位。高校内部的系列小型供需见面会也要重视,因为这种直接到学校特别是院系的招人方式,是最有针对性、最容易使双方达成协议的,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可选择范围较广。正确地选择招聘会,可以降低求职成本,也不用到处东奔西跑。报纸招聘广告
报纸招聘广告的真实有效性较大,因为登广告是要花钱的,同时广告版面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单位好,职位好的话,竞争力是很大的,几百人争抢一个职位的情况常有。网络招聘
目前很多企业在专业人才网站公开招聘,而像IBM等一些企业还注明只收网上投递的简历。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上招聘信息、把自己的简历挂到网站人才库中、通过电子邮件投递简历到相关企业争取更多机会,已是十分值得毕业生们充分重视的求职方式。实习单位
紧紧地抓住在实习单位的机会,努力表现,如果双方合适,省心省力,当然是最简洁的求职方式。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单位的领导、同事及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些了解,正式进入后也便于工作的继续开展。人才服务机构
像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中,都设有委托招聘部等类似部门,一些企业委托这些部门实施招聘,毕业生如果把自己的简历放一份到这些部门中,也不失为一种途径。社会关系
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招聘信息,通过熟人推荐,也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求职方法,同时有熟人介绍,对单位的状况也会很了解。
总之,求职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积极主动地合理利用起来,多一种渠道便多一种可能。
1、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求职
通常,各院校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办公室),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直接主管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责是:向国家、地方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征集用人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分析;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编制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处理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是学校和社会相互交换息的窗口,是联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纽带。通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获取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求职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具有针对性强、可靠性高、成功率大的优点。
2、通过各级政府就业指导服务部门求职
毕业生除了学校渠道外,还可获得教育主管机构的有关就业信息和各地方就业指导机构的就业服务。面临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用人单位的严格挑选,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难免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信息来源中心,又是咨询服务中心,指导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例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本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该中心建有就业市场信息库,并借助电子信箱建立“中心—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该中心还出版发行 《就业简报》,向全省高校毕业生不定期地提供用人单位的简要情况及详尽的需求信息。由此可见,这一途径同样能给毕业生就业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3、通过社会各级人才市场求职
“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社会上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同时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因此,通过人才中介的方式实现就业,也是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各类不同的用人单位和具体职位信息,寻求面试锻炼的机会,学会面试的技能,增强面试的自信,也为今后的求职转岗积累经验。
人才市场为毕业生求职提供的有利因素是信息量大,就业机会多,交流直接,服务便利。
4、通过社会实践或实习求职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多种方式,如勤工助学、社会服务、毕业实习等等。社会实践实际上是大学生开发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还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关注一些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具体单位和岗位的用人要求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问题,加强对职业世界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求职意识。
毕业实习是学生正式工作之前非常宝贵的、很有价值的就业锻炼经历,通常被视为参加工作的演习,踏入社会的前奏,很多毕业生通过毕业实习实现就地就业。
5、通过大众传媒求职
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方式,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它们可以展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大众传媒同样获得了招聘单位和求职者的共同青睐,招聘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各地的报刊,包括综合报刊、晚报、专门的人才报等都不同程度地传递着职业世界的信息。
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已成为无可比拟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出招聘信息或建立自己单位的网站,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上网寻求职业信息,这样既方便,又快捷。因此,毕业生必须学会利用网络为自己的求职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就业信息,还可以直接把自己的简历公布在网上进行应聘。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提供服务。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网络将成为人们求职择业的首选途径。
6、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求职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中,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忘记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寻求就业信息。谁的社会关系网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谁能把握住机会,谁的主动性就更大,成功的几率就更高。当然,在利用社会关系网这一途径时,必须正当,切不可不择手段。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求职理念:自己的主观努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以上六种求职途径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的、可行的、较为有效的途径。当然,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扩大视野,获取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增加可能的就业机会,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众多的求职途径,毕业生切勿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必须有计划、有安排、有所选择地进行,这才是求职的上策。
来自智联招聘、新浪网等机构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求职者表示曾遭遇过职场陷阱。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23.16%,大型招聘会占14.21%,咨询公司占8.95%。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职介机构、人才派遣公司等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是求职者找工作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五大主要途径。本次维权专版专为读者剖析目前五大途径中存在的一些损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现状。
招聘会
这种方式目前仍是求职者利用率较高的求职途径之一,以其沟通直接、信息集中等优势受到市场供需双方的认可。目前,上海每个周末通常有几十场大小规模不等的招聘会举行,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一些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动辄有上万求职者进场。但在火爆的场面下,也存在着一些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
·单位和职位信息存在“水分”
尽管招聘会主办方在招聘会开场前已对设摊单位进行了资格审查,对其发布的职位信息也往往做
过仔细的过滤。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成千上万的职位信息中难免存在“水分”。
一方面,设摊单位出于某种目的,发布的职位信息可能存在虚假成分。比如,明明某个职位只有2个空缺,但为了吸引求职者、宣传企业形象,有意将需求人数提高;或者原本要招聘业务员,为图“好听”,改成销售代表等,使求职者对岗位职责的理解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一些骗子公司在招聘会中也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个别招聘会主办方有时为了吸引人气,举办“某某专场”,求职者奔着专场而去,却发现是很多不相干的单位在设摊;在招聘会淡季,个别主办单位甚至会虚设招聘单位,制造招聘会火爆假象等。
·宣传失实
宣传广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众多世界500知名企业参展”、“招聘摊位1000多个”,可跑去现场一看,出场的可能是某个500强的分支机构,招聘摊位远不及千家。有时求职者兴冲冲地奔着宣传中列出的一些知名企业而去,而到了现场却遍寻不着,实际岗位根本就与宣传内容不符。
·临时“失约”
预定好的一场招聘会,求职者乘兴而去,却发现“铁将军”把门,门口贴有一张“招聘会临时取消”的告示,或连告示也无,让求职者空跑一场。
专家视点
上海英达国际人才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培森:
出现上述一些情况,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有关,一些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目前上海正在酝酿举办招聘会的规范流程,即将在行业内推广,进一步从细节之处对招聘会进行规范,相信今后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网络招聘
网络的拥护者日渐增多,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跨越时空等独特优势在年轻求职群体和中高端求职者中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也正由于其植根于网络虚拟空间,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招聘信息有效性打折扣
为提高求职命中率,某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小潘花了不少时间,特意从一个招聘网站上精心筛选了5家用人单位寄去简历。可大半个月过去,没有一个单位和小潘联系。小潘按捺不住,索性把5家公司的电话打了个遍,了解一下招聘结果到底如何。没想到,5家单位众口一词:“我们半年前人就招满了,你从哪儿看到的招聘广告?”小潘的遭遇不少通过网络求职的人都曾碰到过。你可曾想过,也许你所看到的职位信息根本已经过时或失效。
随着网络求职越来越受欢迎,大大小小的人才网站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人才网站在信息量明显欠缺,不能为求职者提供有效、足量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情况下,为吸引求职者眼球,直接从别的网站上“扒下”招聘信息,“剪刀加浆糊”,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新鲜“出炉”。这些未经核实的,或已过时无效的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费了时间和精力。
·个人信息被泄漏而遭人利用
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事实上,个别招聘网站打着招聘旗号,利用求职者登记的详细个人资料获取不正当利益之事,已不在少数。一些别有用心者盗取求职者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个人信息后,转卖牟利,求职者受到无端“骚扰”的情形屡见不鲜。
自从上个月在网上求职时留下一份个人简历后,顾小姐的生活就再也没有安静过。一会儿是莫名其妙的短信,一会儿是没头没脑的电话,一会儿又是一大堆职业培训的广告邮件。后来才知道,全是网上简历惹的祸。
·诈骗行为时有发生
第四篇:推荐的5种最佳的求职方法
(转)美国职业生涯指导大师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推荐的5种最佳的求职方法:
1、向你的家人、朋友、社区成员以及职业中心的员工寻求帮助。
2、敲开你所感兴趣的雇主、公司或者办公室的大门,无论是否有空缺职位。
3、利用电话簿黄页,标出你所在城市中你感兴趣的专业或行业,然后,按照清单向行业的雇主们询问他们是否正在招人而这个职位又正好是你能够做并且做得好的。
4、和其他求职者结成小组,再利用电话簿黄页,标出你所在城市中你感兴趣的专业或行业,然后,按照清单向行业的雇主们询问他们是否正在招人,而这个职位又正好是你能够做并且做得好的。
5、求职和跳槽的创意方法。
第五篇:什么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最佳时间
什么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最佳时间
应届毕业生求职最佳时间:毕业前一年到半年
■学生求职时间提前,势必会要求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求职空间,减少择业与上课的冲突,不要在毕业那年安排过多课程,不要提过高的毕业设计要求。
■学校看重当期就业率,是因为这一数据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甚至关乎一些专业的生死。
■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这一事实表明,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焦虑,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前找工作,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再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利。
麦可思前不久发布“2008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最佳时间是毕业前一年到半年之间。而调查同时发现,2007届毕业生毕业时已经落实工作的比例(官方数据为70%),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就业率87.5%。
报告是根据对所有被调查者开始求职时间与最终求职成功的关系,得到“最佳求职时间”的;而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甚至一年)之后的求职情况进行统计,则是国外统计大学生就业的惯常做法。
以上两个结果,放在一起,颇有意味。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道选择题——是提前求职时间,增大在毕业前求职的成功率,还是把自己的求职时间延长到毕业之后半年,甚至一年?
很多学生也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这既合乎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可避免毕业后为择业而继续啃老的“尴尬”。这些学生会进而要求学校,能 够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求职空间,减少择业与上课的冲突,不要在毕业那年安排过多课程,不要提过高的毕业设计要求,让他们早一点去找工作。事实上,虽然目前 只是10月底,但明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已经开始择业。
对于学生这样的要求,当下的学校显然也是十分乐意接受的,因为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每所学校毕业生毕业时落实工作的情况(所谓当期就业率),是衡量这所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甚至关乎一些专业的生死。学校也正愁着如何提高当期就业率呢。
可是,学生的选择以及学校的选择,却只看了就业率的一面,而没看到作为一名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教育要求的一面。让学生提前去找工作,由此在大学毕业那年 很少安排课程,提很低的课程要求(包括上课纪律与考试要求),将其变为“就业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吗?如果认为这样并不影响教育质量,那么,为何不把大学本科变为三年,高职变为两年,这样,学生不是既可以节省一年学费,也有一年时间投入找工作?据笔者所知,诸多高校,无论是985、211,还是一般本科,努力“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就业,压缩的几乎都是通识教育的课程,而这正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从 以上的调查中,我却更看重另一个调查结果,即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
这意味着两点:其一,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焦虑于在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毕业半 年到一年中,随着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加深,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找到工作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早找到工作来说,接受完整的 大学教育而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用;其二,教育管理部门完全没必要紧盯大学的当期就业率,这个当期就业率与半年后的就业率相差太 大。如果学校能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也许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会更高,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会更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这种焦虑不仅影响学生对求职时间的选择,还 会对用人单位产生连带反应,迫使他们一再提前招聘会时间。
把就业的目光从毕业即就业,投向毕业半年、一年后就业,这不但有利于大学 按照自己的教育要求办学,摆脱就业导向对教育教学活动功利化与技能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摆脱浮躁的求学心理。有调查显示,相当部分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而有的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投入择业,还有不少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业规划完全围绕求职展开,如参加培训、考证、实习等。
为此,我们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取消统计当期就业率,而采取委托中介机构统计毕业半年、一年就业情况,并以此来评价一所 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种统计,更能真实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避免高校为提高当期就业率采取扣押学生毕业证书、虚报数字等行为,也给大学教育提供良 好的环境,避免大学教育严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