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国建筑行业的前景和转型发展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建筑市场过度竞争依然激烈,企业经营压力不断扩大。文章通过建筑行业的市场前景,分析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对策。
[关键词]建筑行业前景 工程总承包 横向一体化 联合重组 国际化业务
建筑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的建筑业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建筑业的增长对一个国家的GDP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历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国家于2009年初投入4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中国建筑行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无疑,4万亿的投资将带动建筑行业的增长,从而希望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市场前景
在最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建筑行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建筑行业的增长同GDP的增长保持高度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筑行业的市场总的趋势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一些主要建筑市场来反映。
1.城市化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仍将继续。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调整城乡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城市化。在此状况下,基础设施的缺口明显;同时,原有城市整治的工程量也非常巨大,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地下需求等为主要需求,尤其在大城市中表现突出。
2.交通建设仍然处于高峰。今年9月,川藏铁路开工。展望未来,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至2020年,我国尚有4万km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需要完成,以实现7918工程。此外,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十一五”末,将建设新线17000km,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km。
3.住宅将保持巨大的需求。我国城市住宅除了面对新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已经到来的居民住宅更新换代的巨大需求,住宅建设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建设潜力。预计未来,除了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住宅外,对于危旧居民区实施的拆迁重建所占的比重将会加大。但是在中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市场环境严峻,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企业的利润率却很低,财务杠杆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很高。面对这种形式,寻求未来发展道路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转型发展1.工程总承包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投资供给制;二是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直接组织基本建设;三是孤立的分割式的建设程序。对应这种经济管理的特点,传统上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是按照部门经济来划分,特别在早期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各产业部门承担固定资产投资的责任;而工程承包往往由下属的承包企业来实施。因此,形成了我国建筑市场相对封闭。这种封闭性表现在:按工程的业务链划分为设计、咨询、监理和施工企业等部门,这些以业务链分割的部门独立承担相应的工程职责。
推行工程总承包能够使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正确贯彻设计意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有利于节省投资;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队伍,弥补了业主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
益。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市场开拓和产业升级可以完善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表明,固守施工领域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处境越来越被动。围绕新的市场的需求,与设计结合,与资本市场结合,会给企业带来主动发展的空间和盈利空间,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
2.横向发展
建筑工程承包市场从相对封闭的格局逐步走向开发的格局,有利于原来综合实力强大、业务资质众多的建筑企业成为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以铁路子行业为例,一直以来,铁路建设市场主要由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和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两家公司分享,2004年底,设部、铁道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开放铁路建设市场的通知》,扶持具有公路、水利水电、矿山、房建等特级施工资质的企业参加铁路投标,使得铁路市场真正向路外企业开放。之后几年,铁路建设市场大规模开放。据统计2006年的前8个月,路外企业中标金额到达120亿元,占到招投标工程概算总额的10.5%,相当于2005年全年中标金额的2.5倍。
3.联合重组和企业间相互合作
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激烈,2007~2008年,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企业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趋势更加明显。通过联合重组,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增加。最近几年,大量省际之间的建筑企业展开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开拓国际化市场
占有海外市场,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工程承包的条件,在2006~2008年,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抓住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海外经营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07年度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等49家中国承包商跻身全球225强。未来国际承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亚洲国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基础设施,能源建设需求旺盛。非洲是我国工程承包业绩增长最快的市场,大量的基础建设需求、丰富的资源开发潜力、中非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都预示着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欧美市场的快速增长,表明了我国工程承包在发达地区的竞争优势。
三、总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的利润率却一直在低水平,我国的建筑产业制度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建筑的转型,企业应当考虑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周伟.中国建筑行业增长和GDP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09,(9).[2]金维兴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林健.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新一轮创业—浅谈大型建筑企业经营策略[J].福建建筑,1998.
第二篇:建筑行业前景
建筑行业前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今后若干年内建筑行业都是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数很多但是专业技术型人才非常奇缺,对建筑施工测量从业人员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大幅需求,我国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课程适合零基础学员学习,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满足施工员和测量员工作需要,本课程特色在于内容全面,学习到的施工技术详实,接近现场实际,特别是平法钢筋这块,在全国范围内领先。测量方面也是可圈可点,六种测量仪器很全面,很有针对性,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课程
招生对象:具有初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上学历,从事本职或想转行的人员。
培训内容: 基础知识: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建设法规、最新11G101-1.2.3、识图实战(大型高层图纸识图)。
专业知识:混凝土结构施工、工程测量小全书、仪器操作小全书、概预算、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等;
实训课程: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测量编程软件等六种仪器;
学习软件:绘图软件:CAD天正CAD,钢筋翻样下料软件:平法钢筋下料软件CAC,测量专业软件:南方测绘软件
培训学费:3900元(包括:书本费、课时费、管理费、软件学习费)
教学模式: 零基础教学 名师教学 小班授课 实战为主 推荐就业考取证书
学校优势:建达职业培训集团是西南建筑培训领先品牌,建筑类培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培训学校。我校教师团队由一批实战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建筑博士等组成,有着丰富的实战和理论经验,长期执教建筑工程专业学校和培训。
第三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我国建筑模板行业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作者:临沂瑞国圆模板公司 尤开申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量日益增多,促进了模板技术的快速发展,模板工程设计和施工 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品种规格迅速增加。国内建筑模板市场,木胶合板模板占有率超过50%,组合钢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全钢大模板、其它模板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全国而言,模板生产企业数量过多,产能过剩,但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人员素质、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水平较低,全行业盲目发展的结果是造成市场无序竞争。
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包括支架)工程一般占混凝土结构工程造价的20~30%,占工程用工量的30~40%,占工期的50%左右。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造价和效益,因此,它是推动我国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火热以及各项工程建设的连连上马,模板行业得以快速发展。2010年全年建筑模板使用量达5.85亿平方米,同比增速为7.3%。业内人士预计,2011年在国内投资力度不降的利好政策的支撑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逐渐向好的环境下,我国建筑模板行业生产规模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1年~2012年我国建筑模板行业年均生产规模增速将在15%左右;到2012年底,我国建筑模板行业产量将达2.2亿平方米左右。
据统计,2010年中国钢模板市场规模为1.53亿平方米,同比增速为6.9%。包括钢组合板及全钢大模板在内的钢模板产量为3970万平方米,同比增速为6.6%%。每年新生产钢模折算成重量约为300万吨,相当于43个法国埃菲尔铁塔钢材用量(埃菲尔铁塔钢材用量7万吨),27个北京鸟巢钢材用量(北京鸟巢钢材用量11万吨),3.7座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钢材用量(杭州湾跨海大桥钢材用量80万吨)
业内人士预言,瑞国建筑模板的出现,必将打破目前我国建筑模板行业已逐渐形成的钢质模板、木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三足鼎立的局面,将开创一个崭新的绿色建筑模板行业,开启中国建筑施工新境界,实现中国人的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建筑施工梦想。
第四篇:建筑行业前景 建筑行业分析
建筑行业前景 建筑行业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仅在县以上建筑企业从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就达3200万人以上,高峰期则超过4000万人。但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维护。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工作,建筑、市政、交通行业由于使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各级产业工会更是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工作力度以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这两年建筑行业可谓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提出,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而加入WTO以后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给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生存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行业,将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行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小康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鞠洪芬主任向记者介绍,据统计,今后20年,我国城市化应保持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水平,预计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将新建城市230个左右,新增建制镇5000个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住房、工作环境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等等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而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也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值将从2000年的9.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将从2000年的3.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2万亿元。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7500亿美元。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也将给我国的基本建设带来新的一轮国际投资热潮,成为21世纪初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两大“超级引擎”。中国建筑业协会行业发展部高级经济师李燕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建筑业的发展和繁荣与全社会投资规模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基本遵循着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规律,一个五年计划内的投资总量是上一个五年计划到建国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惊人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因。根据投资专家预测2004年投资形势,将有五大利好惠及建筑业,投资体制改革致力于改变国家调控投资的局面,解放大型国有企业投资自主权,恢复其经营方面的自主决策;审批制度的改革将大大缩短项目的审批核准时间;规范政府投资,理顺总投资机制,保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规范资本市场,产生良性互动。奥运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将为建筑业提供百年不遇的巨大商机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21世纪前10年,是建筑业产业成长和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建设事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筑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管理层与操作层分离--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决定人才结构
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决定了行业内的人才结构。鞠洪芬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开始进行产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将逐步由目前的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组织结构向以综合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众多专业化分包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合作基础的协力生产体系发展。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的产业组织结构,都要求总承包企业和综合承包企业为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管理型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企业为技艺密集型或技能密集型企业。因此在整个建筑行业的人力结构上,势必呈现出两层分离的结构--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实际上,目前大量的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自己带有施工队伍,但是在企业人力结构上已经实现了两层分离。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分成若干个项目经理部,从事属于“管理层”的项目管理工作,现存的自有工人队伍已基本上是机械、电气、安装等技术工种和从事劳务分包管理的“工头”。
其中,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以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管理层结构需要的人才有:具有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建筑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现代建筑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经营决策、营造管理、技术管理、经营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需要具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知识的第三产业人员和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科研和教育水平的科研、设计、教学人员。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结构则需要具有精湛技术知识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技师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初级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和一般建筑常识的熟练劳动者。
“博士好找,技工难觅”--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建设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多,尤其是建筑业,目前“门坎”相对较低,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有3893万,其中农民工2797万,占71%,工程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各约占1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登记注册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为2245.19万人,其中内资企业2233.26万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41万人,外商投资企业4.52万人;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为6.83万人,主要是经营管理人员。可以说,我国目前具有一支浩大的建设大军,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建设战线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设行业,劳动者的素质、职业能力,对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鞠洪芬指出,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目前我国建筑队伍的资源开发潜力还很大。比如,这支队伍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尤其是在当前出于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高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偏少,文化程度、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施工现场劳务作业人员。据劳动社会保障部今年初对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用工意向调查表明,85%以上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25%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以上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近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而据中国科协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到22.25%,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这个现实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
从年龄结构看,建筑行业的高科技人才中,中青年所占比重较小,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从配置结构看,高科技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科研单位较多,在基层在生产一线较少;从人力资源使用看,一些单位不够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传统的用人方式比较普遍,只重索取不重投入的现象还存在;从人才观念看,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从人才资源管理看,还存在封闭管理的现象,一些单位仍继续延用“人才单位所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办法,存在着人才流动难,人力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事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
鞠洪芬主任认为,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继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二要转变传统观念。行业内尤其是人事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是造成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流失的重要因素。三要在全行业形成共识,上下齐努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全国建设行业的人力资源潜力才会涌现出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建筑行业薪资水平及未来趋势
由于行业特点决定,建筑行业的薪资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工程类别、专业差异和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计酬办法的不同,新资差别很大,难以准确统计。仅以北京为例,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和北京建筑人力资源协会、北京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信息(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地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薪资状况如下:
(一)建筑业年平均工资:1999年为11644元;2000年12899元,年增长10.8%;2001年13840元,年增长7.3%。
不同经济类型建筑企业年薪资水平的对比:(单位:元)
建筑业高层年薪(万)价位:
总经理-副总(含总师):高位40-15万;中位20-10万;低位12-6万。
建筑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
项目经理35-8万;技术总监18-7万;各类工程师7-3万;技术员(不等)6(预算员)至3万-3至1.5万(电工较低)。
(二)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1999年18012元;2000年18836元,增长率为4.6%;2001年21194元,增长率12.6%。
1、房地产业高层次年薪
总经理-副总(含总师):高位45-20万;中位25-16万;低位18-10万。
2、装饰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
项目经理10-6万;专业工程师7-3万;设计师10-5万;预算员7-2.5万。
3、勘察设计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建筑师12-6万;结构、设备、电气设计师9-6万。
4、工程监理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项目总监10-6万;专业监理工程师7-4万;监理员4-2.5万。
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筑业的薪资应是逐年增长的趋势。北京地区建筑业未来3到5年薪资增长速度可望保持在6%-8%;房地产业未来3到5年薪资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0%左右;奥运会以后,由于建筑总量下降,行业薪资水平将会呈下降趋势,建筑业预计回落20%左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不一样,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供需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薪资额度起伏升降,都是很自然的。
随着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现代企业的逐步建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工资分配制度将形成多样化特点,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将成为工资分配制度的依据,工资分配将同业绩考核挂钩,向关键岗位倾斜,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将越来越大。经营者年薪制,项目承包制,岗位薪金制,谈判工资制将成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企业的通用薪资制。
“人为先,策为后”--建筑行业人才需求
具体来说,目前建筑行业的紧缺人才有:
1、复合人才:国内部分总的来看比较紧缺的有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员;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技术、经济、法律、的人才;懂建筑技术又懂建筑材料的人才;懂建筑技术又懂定额概预算的人才;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咨询服务的人才;科研开发型人才;项目管理;房地
产经营人才等短缺。国际部分则缺少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建筑市场开发经验,能熟练地进行对外工作交流的从事国际化经营人才;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能熟练准确计算国际投标报价的人才;了解WTO规则,能熟练运用国际上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自身权益的人才;懂得国际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国际工程咨询专业服务人才等奇缺。
2、专业技师与管理人才:设计师、建筑师、电气工程师、暖通与空调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工程预算人员、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部管理、专业工长,以及吊车、钢筋、电焊、脚手架熟练操作工。
从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由于建设行业是一个大行业,通常概括为“二规、三建、四业”即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建筑业、房地产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和市政共用事业,以及与相关的城乡规划、标准定额、科技教育等,涵盖了整个建设领域。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所需的人才不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当前建设行业技工类的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尤其紧缺,对此类人员的要求是,必须懂技术,而且要精,要熟。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职称,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资历。作为长期研究建筑行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的专家,鞠洪芬主任说:“这里其实涉及的是一个人才观的问题。去年底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明确的阐述,是人才标准的一大突破。我理解,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第五篇: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中英文)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状况
从1997年开始,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期,增速小幅增加,直至2004年。从2005年开始,增速降低到20%以下。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针对我国建筑业的情况进行了适度的宏观调控,使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由于2003年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已经出现经济过热的征兆,尤以建筑业等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劳动密集的行业及能源行业为主,因此国家利用行政及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央行的信贷政策从2005年起一直维持着“有保有压”的基调。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投资40000亿元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举措,从而促进了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2011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报告》由建筑行业的高级研究员和资深业内人士全力合作完成,报告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座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过去五年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变化特征,深刻剖析了建筑行业的运行规律及发展现状,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产业政策规划等方面对未来五年内建筑市场的走向做出尽可能合理而准确的预测。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建筑业协会、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等等。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Since 1997, total output value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tered a period of steady growth, the growth rate increased slightly until 2004.Since 2005, the growth rate reduced to 20%.The reason is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the state conducted a proper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tered a period of adjustment.Since 2003, blind investment and duplication of investment, there have been signs of economic overheating, especially i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technical content of less demanding,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energy sector based,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by the executive and the two means of economic adjustment.At the same time, the central bank's credit policy has been maintained since 2005 a “maintain pressure” tone.In 2009,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most difficult year.In response to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loose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s, is to invest 4 trillion yuan in particular, to speed up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related to people and other initiative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2011 Status and Forecast Report” b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senior researcher and senior completed the full cooperation of the industry, the report in full market research and expert pan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ast five year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operating rules of the status quo and change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project progress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industrial policy planning within the next five years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to make reasonable and accurate predictions as.The data used in this report mainly from the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s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