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论文
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
竞争力
姓名:学号:系别: 专业:指导老师:
[摘 要] 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必须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从教学源头上保证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双师型”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学生职业竞争力
高职高专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秘书等方面工作,必须具备适应工商行政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想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必须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从教学源头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文件,其中包含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和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分散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独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认识实训、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四个环节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二、围绕实训构建实践教学“三级平台”
“三级平台”是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走向过程,通过“ 三级平台”的系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1.初级平台--课堂模拟训练平台
初级平台建构在课堂中,教室即具体的工作台,学生与老师就是基本的工作人员,通过师生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践性教学。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纸上模拟训练,一是情景模拟训练。
纸上模拟训练就是以书面方式让学生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与技能进行反复练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在脑海中。纸上训练适合于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尤其着重文书写作训练和公文处理训练。
情景模拟训练,就是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下训练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某些内容、某些工作技能。根据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应重视会务情景模拟训练、接待工作模拟训练和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训练。
2.中级平台--实训室操作实训平台
通过课堂模拟训练,学生对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有了初步的掌握,这时学生可上升至中级平台。中级平台要构建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训室包括:
(1)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模拟实训室。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文印室、文书档案管理室等构成,其训练内容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活动。该实训室可以和文秘实训室合二为一,实行资源共享。
(2)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该室用于实训的主要设备有:计算机系统设备、影印制作设备、音响摄制设备、通讯终端设备四个部分。其
中有些设备的操控要与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实训室联合起来,如音响摄制设备与会议室结合形成一个工作场所;影印制作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同工商行政管理办公室、文印制作室结合形成一个工作场景等。本实训室重在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专业技能: 一是计算机的操控技能,二是常用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设备复合而成。
(3)现代交通驾驶实训室。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阶层,户外活动特别频繁。为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必须对学生进行该项能力训练,其训练种类主要是汽车类。实训目的:一是掌握熟练的操作能力,二是能应急排除简单的故障。该项训练应与证照鉴定联系起来,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又由于此项实训室的投入较大,可因地制宜,与驾驶学校联合办学。
3.高级平台--工商行政管理实训与实习的平台
高级平台建构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可以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实训阶段。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了解实训单位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增加对本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一般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通过本部分的实践,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第三阶段,毕业实习阶段。成功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聘任,达到一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建好工商行政管理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体现高职高专工商行政管理教育的特色,体现多种功能,如职业技能培训功能、综合素质培训功能、预就业功能、信息反馈功能等。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建立“合作制”的实训基地。工商行政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
1.校内实训基地:地点为机关各处室、系部办公室,校内专业仿真实训室。其主要模式有: a.基础性实训,完成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实训。b.专业性实训,完成专业系统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的实训。C.综合性实训,以课程设计等形式,完成专业综合技术应用、提高专业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训。d.模拟性实训,用智能型、数字化设备模拟显示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2.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认识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四、建设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与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重大区别。最理想的高职高专教师应该同时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良好的职业技能。我们专业多次派教师到工商机关和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整合我系资源,和文秘专业相关的课程由文秘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完成。还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具备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开设讲座。
五、通过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职业技能的训练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级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在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体系中,我们提倡多证多能,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取得专科文凭的基础上,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office模块)、助理行政管理师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员证、秘书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参考文献:
[1]余世民 胡海: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5期
[2]李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J].长春大学学报; 2007年第9期
[3] 黄丽华: 职业学校化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J].广东化工;2007年第8期
[4]徐普平: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6期
[5] 曹小玲 程琳 沈诗佳: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第二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分析论文
【摘要】具备出色的职业能力是胜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国外对职业能力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包括: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着重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能力提升
1.职业能力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多维度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技能;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道德;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发展中对职业能力的诠释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着力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和立足国内实际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丰富了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胜任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包含多个层次和构成要素、是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作用是通过个体在岗位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能量和本领,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组织与指导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2.1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和模式,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2]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清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施行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行、理论与实践共进,专注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成学生全面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其思维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着重在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课程设置围绕“三点一心”,即学生发展、学科体系、社会需要“三点”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个核心”,设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权重比控制在2.5:5:2.5,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普通教育课程能够解放学生精神与思想,摆脱“无知、偏见与狭隘”,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涵盖体育专业理论技术和技能,兼顾术科与讲授的比例。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等,为胜任教师职业做准备。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包括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对学生的了解等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包含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能力、课程总结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能力的提升。教育实习实践是学生将专业理论技能与实习学校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教育见习贯穿于大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实习集中在大四学年,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专注于教学的过程及对教学评价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师生沟通互动、求教同行、积累教学经验等。
2.3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2008)强调通才培养,重视体育教师和准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注重对通用能力(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社会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校内外实践活动等中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学生首先通过与同学交往和老师交流中对性格、优劣势有客观了解;参加各类就业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和积累经验;关注就业市场和职位信息,明确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3]依托学校培训平台,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体育院校承办的国职级健身教练、游泳救生与教练、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体育场地工、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培训。全面提升训练理论、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营养、体育比赛组织与训练、体育资源统筹与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或班集体工作,提升交际能力、团结协作和学习能力。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能够增进与同学、同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今后一线教学与管理、与同行与领导的相处发挥正迁移作用。积极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如省运会、单项锦标赛大师赛相关工作、人民体质监测活动等,塑造服务他人的能力;投身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活动,升华自身的交际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对于今后胜任体育教师岗位具有深远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8.[2]王家宏等.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3]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4.[4]张国猛.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6.
第三篇: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发布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 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 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 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和就业指导,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措施,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人才的难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第四篇:商英专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探讨
商英专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商英专业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商英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商英专业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商英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核心竞争力,商英高职
一、商英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用语、结构、文体风格等,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教学介于非语言学科与通用语言学科之间,强调语言能力、实用商务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坚持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商务英语在人才市场的需求趋于中,因为专业为商务英语,即以商务为主,英语为辅,所以一般岗位都是外贸方面,内贸方面,再或者英语翻译或者老师。而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拥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实用”人才是有很大市场需求的,其中既懂经贸理论知识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需求形势明显走俏。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在努力寻求、培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下去。同样作为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必须着力与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二、商英专业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征:独特性、价值性、拓展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把核心竞争力迁移到职业院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是企业与学员之间的桥梁#也是现实与梦想的平台,只有优秀的教育观念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人必须具备三本护照,即专业的、职业的及标志开拓水平的” 为应照这一理念,由D.梅腾斯首先提出了能力目标型人才的概念#,并由教育学家佩特拉等人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组织、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承受能力、资助性和责任感”。这集中体现为:“能够自己发现问题,1
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为,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和人性,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体力也不可缺少”。其核心为: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学习能力#职业环境的广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就业率成为职业技术学院核心竞争力主要评价指标,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是各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重心。
职业教育不是面向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要适应面向岗位群的就业要求。这样就要坚定不移地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从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出发,应全面地整合和重组教学体系。按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创造性地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结构。要反映行业的成熟技术和规范#并贴近前沿知识和科技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创新能力是就业和创业的关键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而要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生涯的需要,把学生眼前的就业与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通过深化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创新才能的舞台。
三、商英专业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多还在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和针对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没有很好地将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整合起来。课程的内容也缺乏应用性和综合关联性,造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很多用不到。
2.师资短缺
商务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教师不但英语基础理论要好,对听、说、读、写驾轻就熟,同时它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济贸易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从这点上来讲已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了。我们的国情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高等学校学生扩招,更加重了高校缺乏教师,特别是缺乏高素质教师的压力。许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教师就是直接从公共英语转过来的。
3.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协调
过于强调英语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而忽略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即使设置实践性课程,也通常与实际操作脱节。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和直接法的机械训练,英语教学成了一个辨认文字符号,对词句进行语法分析和字母释义的过程。英语教学成了扩大学生词汇量,向学生介绍语法项目的手段,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词汇辨认和语法分析上。
四、提高商英专业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积极推进商务英语专业改革
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对企业中某个工作进行任务、过程分解,结合课程学习目标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将课程科目有机地整合起来,将课程内容关联起来。在开发课程时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融入教学中,即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个大的工作项目下面设立子项,子项涉及工作中会碰到的具体环节,子项下再设计出不同的任务情景单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相关知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应是专业教师基本的素质。鼓励教师学习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非英语专业课程,提高其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弥补英语教师不懂商务知识的缺陷。还可以聘请非英语专业的老师进行商务知识或国际贸易知识讲座或为学生开设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和商务信函等课程,解决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难的问题。
3.走产学合作之路
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商务英语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最好设在具有进出口权的企业或公司,这样,学生有了亲临实践第一线的机会,就能巩固所学,在“做”中开拓。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与一些进出口加工区、企业或公司等联系,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形式。这不仅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走出一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创新之路,加强了对学生商务技能的培训,而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与土壤。
4.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教学,实施“任务型”教学。既要把知识传授落实到位,又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又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电子词典、翻译软件和网上资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对下载的语言材料进行筛选编辑的能力等,尽量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
5.推行“双证书”制度
商务英语专业应把职业资格考证和技能要求融合到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中,使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从而突出“商务+英语”的应用性与复合型的培养特色,这有利于强化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取得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如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国际贸易跟单员证书、商务师证书等,以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与竞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就业和创新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韩敏,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竞争力SWOT分析,素质教育论坛,2008(3)
2.欧阳文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专业建设改革思路,高职教育教学研讨论文集,2007年11月
第五篇:提升艺院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本文从艺术类学生自身及就业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解决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困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艺术院校以及社会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艺考热”使艺术类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相对减少。特别是艺术类企业,类似文化传播、陶艺、装饰装潢、广告、影视动画、节目制作等公司规模小,稳定性差,对艺术类毕业生需求量较小,这加剧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2、艺术类就业区域限制较为明显。偏远地区、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对艺术人员的需求较少,致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艺术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明显集中而狭窄。
3、高校缺乏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长效机制。学院层面有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而专业系无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只有系书记、辅导员兼职负责就业。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只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信息与服务,这种服务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性服务、系统性服务,这种服务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4、大学生能力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笔者曾经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进行过一次就业跟踪调查,其中装饰装潢公司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是:
(1)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装饰装潢材料了解较少;
(2)对工程造价基本不了解。
广告平面公司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对排版以及版面打印费用了解知之甚少等。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学校培养模式相对固定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5、艺术类毕业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笔者曾经对本院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仅40%的学生关注过就业形势,而对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64%学生回答是学好专业知识,仅36%的学生提到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能力。
6、就业观念存在误差和就业期望过高。艺术类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艺术类学生学费比普通类高,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以及就业薪酬和区域要求较高,由于专业特殊,他们对专业对口要求也比较高,这也加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面的狭窄性。
正因为有上述各方面原因存在,高职院校学院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打破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瓶颈”,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相应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措施。
二、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的就业工作制度。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严格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由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成立了由院长担任主任,主管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艺术实践部以及各专业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学院就业工作的宏观领导。以此为基础,学院各专业系又成立了就业工作指导小组,系支部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办公室行政干事、教研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领导,提高了效率。
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考评机制,并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院、系就业工作职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标作为各系主要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之一,把完成任务与评比部门先进、个人先进等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特困生就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指标,综合考核院、系二级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与此同时,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制定,确保这些工作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2、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学院坚持“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艺术类专业试点“订单培养”模式,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毕业后阶段性实习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机结合。派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艺术类专业技能要求,紧跟时代脉搏,以市场的理念改造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保证行业企业按期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有效促进学校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入校即就业”。学生进行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做毕业设计时坚持以实景、实地为依托,结合实际。负责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采取学院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如此,艺术类毕业生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生存,后发展,打破一步到位的旧观念。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艺术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在基层、地方。
4、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指导列为各专业必修课,全面开展了职业指导进教学计划、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常规教育来抓,而不是阶段性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就要让学生对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考虑自己所学艺术类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去确定规划。要使学生在校学习目标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专业和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类综合素养,这是基础;假期要求学生参加艺术类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与社会接触,了解现实社会的残酷、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进入毕业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选好第一份工作,同时邀请长期合作的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等来我院开展毕业生就业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共同构建院团(校企)合作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5、重视就业市场开发、多途径广泛寻找就业机会。
一是招聘活动经常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常组织校园招聘活动,认真收集各系毕业生的详细资料,做精做美《毕业生资源信息》,使之成为毕业生联络用人单位最直观的大名片。定期高规格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园招聘会,邀请百余家用人单位来学院观看毕业生汇报演出或作品展览,参加招聘会,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
二是就业市场开放化。我们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积极建设和开拓就业市场,形成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主动与湖南、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内外用人单位联系,开拓就业“订单培养”市场,年收集就业信息万余条;每年派人参加各地的毕业生招聘会,吸收经验,尽全力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三是就业管理信息化。对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及时更新完善网站网页内容,丰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专栏内容,方便学生查看最新的招聘信息。
6、开展创业教育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举措,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也加强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与常年合作的用人单位建设成为学院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增加就业实习基地数量,将毕业生实习过程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大纲,安排1-2个专题进行授课,其次成立学院创业协会和创业活动小组,就业指导办为其配备了2名指导老师,并把它列入重点学生社团来建设,学院在经费、场地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最后,开展模拟创业活动,每年举行2次“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并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和创业明星零距离接触。以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增铜、汤福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罗二平、杨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3、魏晋《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