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田企业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油田企业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油田企业是以原油生产、销售为中心的国有大型企业,油田年鉴的编写有其特殊性,专业性比较强,主要记述油气勘探、油气开发、施工作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田企业年鉴编纂工作的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年鉴内容无特色、编纂条目雷同现象严重、信息收集缺乏主观能动性、年鉴编纂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年鉴作用的正常发挥。本文从油田年鉴编纂工作的问题出发,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年鉴 编纂 油田企业 特色
油田企业年鉴旨在为各级领导制定政策、实施决策提供依据和信息服务。同时,为各界人士全面了解油田起媒介作用,是一部集文献、信息、资料、史料与一体,充分反映石油工业特色的大型年度资料性文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田年鉴收集的信息更加广泛、年鉴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相应的对年鉴编纂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由于石油档案系统多年积累下来的诸如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人员专业化素质低、兼职人员偏多等现状,导致年鉴编纂工作存在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弊病,不能体现油田企业的特色,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油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1、存在的问题
1.1、年鉴内容无特色
大多数油田年鉴编写的内容都主要传承、借鉴本单位或同行业上一年度的年鉴内容,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无特色、无亮点、无新意,不能结合自身油田的发展形势,不能及时把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成果充分反映出来,缺乏实用价值、信息价值和存史价值,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1.2、编纂条目雷同现象严重
从大多数油田企业的年鉴来看,大都分为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管理、1
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等几个方面,雷同现象严重。且静态条目偏多,动态条目少,导致条目呆板不生动,不能让读者对年鉴内容一目了然,年鉴的个性化特色得不到有效释放。同时过时条目得不到及时淘汰,新的条目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完善。
1.3、信息收集形式单
一、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油田年鉴信息的收集一般以被动收集为主,缺乏第一手资料,缺乏基层或现场调查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供稿者均为各级兼职档案员,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信息敏感程度不够,只满足于对日常工作的观察、撰写,逃不出常见的一些题材,不能充分体现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供稿平台单一,覆盖范围小,导致信息收集的内容缺乏广泛性和群众基础,使档案信息收集不全或收集的信息不能真正体现油田科学发展的要求。
1.4、年鉴编纂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不匹配
油田年鉴依托的平台比较守旧,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主要以纸质印刷版本为主,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需求有着一定的距离,从而限制了年鉴的发展及应用范围,无法将年鉴的作用充分发挥。
1.5、年鉴编纂工作者素质不高,影响了年鉴编纂工作的完整性 年鉴编纂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少数职工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档案专业培训,业务能力和水平具有局限性,加之兼职过多,顾此失彼,对年鉴编纂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只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或在上年度基础上做简单的修改,马马虎虎,对新生事物缺乏敏感性,常常把有价值的信息漏掉或忽略,影
响了年鉴编纂工作的完整性。
2、采取的对策
2.1、创新条目框架设计,凸显油田年鉴的个性特色
编纂油田企业年鉴条目既要保持油田企业的特点,又要有所创新,要体现与其它油田不同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1.1、增强条目的时代特色。条目要反映时代信息特点,突出个性特色,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条目的选题应根据当年油田的工作特点而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2.1.2、适当调整常规条目和重点条目的比例,增强条目的个性特色。设立新的篇目,淘汰过时的篇目,以寻求框架设计与反映信息形式的最佳结合点,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年鉴框架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该设立新篇目的要设立新篇目,该升格的要升格,篇目该前提的要前提,做到年年有新意。
2.1.3、增加条目的实用性。压缩冗余信息和内容,多刊载一些企业节能增效的新经验、新成果、新创举、新问题及与民生工作相关的实用信息,以增加年鉴的信息量,增强年鉴的整体实用性。
2.2、年鉴编纂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油田企业年鉴的发展
2.2.1、加强年鉴信息化建设。年鉴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其功能是服务社会,要把年鉴信息贮存和处理进行数字化、收集与传递实行网络化,使油田企业年鉴的公众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2.2.2、加强年鉴编纂工作者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年鉴编纂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学习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当代先
进的科学知识与科技手段,借鉴外地、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年鉴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使油田企业年鉴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3、拓宽供稿平台及信息来源,确保信息收集的广泛性
改变油田常规的“等、靠、要”的被动收集模式,建立多种信息收集方式并存的制度,确保信息收集的广泛性。
2.3.1、建立“走出去” 和“请进来”相结合的信息征集方式。一是“走出去”,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承编单位进行调研,积极与撰稿人员联络,共同探讨框架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与撰稿人员探讨的过程中,意外的发掘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二是“请进来”,主动邀请那些年鉴份量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部门,一起座谈研讨,在座谈的过程中,加深对部门工作的认识,间接拓宽供稿平台。
2.3.2、建立网络信息收集方式。通过新闻媒体和油田企业门户网站收集年鉴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一些社会动态,了解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求证和取舍,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年鉴的内容,将年鉴的供稿平台延伸到网络。
2.3.3、建立主动收集方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员申报信息的积极性,变被动收集信息为主动上报信息,实时报送各类有价值的稿件、图片、音像、线索等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直接拓宽年鉴的供稿平台。
2.4、不断创新年鉴内容,使年鉴内容切合形势发展需求
2.4.1、提高油田年鉴编纂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意识,把年鉴编纂、出版工作与党在新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与时俱进。让年鉴工作者把满足企业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作为编纂年鉴的一种追求。
2.4.2、油田年鉴内容要有重点、有主次,真正体现形势发展需求。将年鉴编纂工作与世事发展、市场需求联系起来,突出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贴近社会生活,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从平淡的工作中发掘出闪光点,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审视,加以提炼、升华,提高油田企业年鉴生命力,让年鉴常编常新。
参考文献:
1、《试论年鉴内容创新》李苍绵《内蒙古史志》2006年第1期
2、《浅析年鉴的发展与创新》李元强《年鉴信息与研究》 2005年第6期
3、《加快年鉴信息化建设,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朱建新 《年鉴信息与研究》 2003年第3期
第二篇: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思考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思考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油企而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得到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基,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政工人员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因此油企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油气供应方面满足需求。本文主要从新时期油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促进油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油企想要在新時代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油企而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远的工作目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推动企业有效迎接挑战,并且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充分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因此必须要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打造实效性政工新模式,对目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之间缺乏和谐性
在进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和沟通,导致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矛盾。在进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党组织成员出现年龄断层,理念存在差异,对于党建的问题无法有效达成共识。油企对于党政建设缺乏重视,直接将党政部门省略掉,在干部的使用上也采用先政后党的形式,因此党员对于党建工作缺乏动力,难以实现有效发展。部分油企对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给油企在短时间内带来收益,党建工作主要是从思想上对员工进行指导,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油企对于员工的精神鼓励缺乏重视,因此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挥空间有限,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
(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油田企业多是由技术人员构成,并且工作人员进入到油企的渠道不同,学历以及专业水平等有很大差异,综合素质不同,对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理解,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在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因此不同部门的工作不同,因此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同时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导致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宣传和普及,形成先进的理念。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解决,这种解决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防范风险,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
在新时期,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油企在发展中应该着眼于全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灵活的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现状。但是目前部分油田企业在工作中创新意识缺乏,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主动迎合新时期的市场变化,思想存在固化问题,因此对于油田企业面临的新问题解决办法形式化,缺乏实际作用。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习惯利用旧有眼光看待问题。因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够坚定,因此容易随波逐流,在工作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成绩。
二、新时期油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党建工作宣传力度
油田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观念没有更新,因此党建工作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党建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可以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新时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时期对于石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趋势,比如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各种新能源汽车已经普及并应用,对于传统的油企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应该如何应对冲击实现长远发展都是油企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在党建宣传上进行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手机、电脑等对党建工作进行宣传,并且对目前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宣传,可以让员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发挥创造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二)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工作内容已经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可以对传统的党建工作形式进行改进,使得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员工工作和生活,提供发言的平台,通过对员工意见的征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传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过于空洞,与实际工作不贴合,因此难以引起员工的共鸣。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党建工作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吸引员工的参与,并且在平台上发表文章和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对国际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对出台的相应政策进行了解,明确国家对石油行业的要求。并且在平台上员工之间可以进行探讨和沟通,及时了解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提供所需帮助,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走形式,无实质,要引导员工正确的思想,让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员工在工作的动力,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
(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
党建工作的开展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且遵循企业文化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党建工作进行调整和安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党员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党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可以带动员工参与度,并且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党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树立企业标兵,增强主观能动性,配合思想政治人员的工作,设立共同的目标。企业文化融入到党建工作也要根据不同岗位的专业需求,提高员工的思想意识,对于岗位中面临的挑战做好应对的准备,树立自信心,做好应对岗位中风险的准备,树立工作目标。
(四)健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
在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健全制度,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工作,可以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提供保障和依据,制度的建立要根据油田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目标。首先需要建立考核机制,党建工作要想改变形式化问题需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因此需要对职能进行明确,对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进行评分和考核,对于开展着的表现进行评价,实行奖惩制度,可以提高党建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并且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大创新。明确考核内容,考核内容的制定要细化,对于各项考核名目等进行详细制定,党建工作者要按照内容开展考核,并且对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是否符合员工的需求。通过举办党建和思想政治活动,让员工参与进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油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要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推动工作的可视化发展。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改进工作内容和形式,结合信息化技术提高员工参与度,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油田企业HSE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浅析油田企业HSE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改进对策
油田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生产过程中有较大的风险,因此HSE监督管理工作是油田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首要工作。从中石油系统看,目前多数企业的安全环保整体上还处于严格监管阶段,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由严格监管阶段跨入自主管理阶段的目标强化HSE监督管理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当前是有企业HSE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适合油田企业HSE监督管理的办法和途径。
一、目前HSE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近些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为实现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HSE管理体系,创造了优良的安全环保表现,推动了安全环保形势的持续好转。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整体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不全,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执行不得力,以及HSE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问题,安全环保监督管理工作从整体上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治本措施。
(二)基层HSE监督管理机构有待于完善。据调查了解,油田企业基层单位HSE监督管理机构并不是很健全,只有少数采油采气、修井作业等高危单位建立了专门的HSE监督管理机构,多数单位没有专门的HSE监督管理机构,有的单位HSE监督工作由安全科代管,有的监督人员由综合部门的人员兼任,有的既无监督机构又无监督人员,监督管理存在短板。
(三)HSE监督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油田企业涉及勘探、钻井、采油、修井作业、石油储运、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由于专业化监督工作的需要,对监督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监督人员的现状看,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监督人员HSE监督专业知识较为缺乏,标准规范掌握不准,现场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暂时也难以满足全方位、多领域、多专业的监督工作的需要。
(四)监督方法较为单一。当前的HSE监督,现场发现问题和违章行为多是以处罚为主,以罚代教,以罚代管,造成员工与监督人员的抵触情绪,影响了监督效果。
(五)监督重点不突出。由于绩效考核的需要,一些企业对各基层单位的监督检查往往要面面俱到,前线和后线投入同样的精力,查资料和查现场花费同样的时间,难以突出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势必造成重点失控,引发事故。
(六)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虽然油田企业从上到下都建立了安全责任制,但落实得不是很好。一是责任人不了解自己的安全职责,制定安全职责也只是应付上边的检查;二是责任人不履行安全职责,认为安全是别人的事,跟自己无关;三是有等靠思想,把安全监督看做是专职监督人员的事,推一推,动一动,直线责任和属地责任落实不好。
(七)对发现的隐患没有跟踪整改和关闭。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虽然都能及时口头或书面下达整改要求,但整改的效果如何,也只是听基层单位的汇报,没能及时跟踪复查和考核,没有做到有效关闭。
(八)监督人员待遇亟待落实。监督人员经常深入一线,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且起早贪晚,节假日也难以休息,但奖金系数和相关的待遇不高,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九)安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基层员工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还停留在“要我安全”的阶段,对安全管理工作还是被动的接受,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还没有入脑入心。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今年是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抓好HSE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建设安全环保油田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各级领导要全力支持和积极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严格贯彻执行HSE管理九项原则,带头学习和遵守HSE管理制度,带头制定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带头开展行为安全审核和HSE管理体系审核,带头讲授HSE管理知识,带头开展风险识别,带头开展安全联系点活动,带头深入基层查隐患反违章,带头开展安全经验分享,身体力行落实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带头做好安全环保工作。二是主管HSE管理体系建设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和探索适应本企业特色的HSE体系建设新模式,把国际大公司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与本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出台的文件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跟踪落实,避免大而全、大而空。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全体干部员工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深刻认识HSE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切实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严格执行HSE管理体系相关规定,积极参与本单位的制度标准完善、HSE风险管理、HSE培训工作、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促进体系管理与传统管理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具有吉林油田特色的HSE管理体系,加快实现安全环保整体由严格监督跨入自我管理阶段,为实现本质安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各级监督机构,为HSE监督提供组织保障。油田企业的HSE监督机构要根据本企业主营业务需要配齐配强具有专业特长的HSE监督人员;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在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单位设置监督机构或者配备专职HSE监督人员,不足三百人的单位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HSE监督人员。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素质。随着油田企业产能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各项经营业务扩大,对监督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严格把好监督人员选用关,要通过基层推荐、组织考核、竞聘上岗等方式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懂业务、会管理、年富力强的人员选配到监督岗位。要加强对监督人员培训,采取请上来、走下去、送出去等方式定期对监督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大局观念、业务技能,使他们不仅敢监督,还要会监督。要进一步推行持证上岗,强化业绩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全面提高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改变监督模式,创新监督方法。监督的目的是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杜绝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应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研究和探索适合油田企业特点的监督方式和方法,由以处罚为主向激励为主转变,由监督检查为主向指导服务为主转变,由面面俱到向突出重点转变,由注重查资料向注重查现场转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落实专项奖励资金,对好的单位和人员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努力营造关注监督、重视监督、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在监督检查时要积极推行“三为主”的监督理念:一是推行教育为主的理念。发现违章可采取现场交流、座谈讨论、问题剖析等方式,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处理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二是推行基层自主管理为主的理念。充分落实基层单位的直线和属地责任,帮助指导其发挥自主管理作用,要通过抓基层,进一步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保证各项工作上水平。三是推行提高执行力为主的理念,对个别履教屡犯,知错不改的单位和人员,要严格按章办事,严处重罚,提高违章成本,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
(五)突出监督重点,确保万无一失。突出对安全生产重点单位、要害部位、重要装置和特殊施工作业的监督管理,着力开展油气站库、易燃易爆场所、重大危险源、具有高危风险的特殊施工和非常规作业以及沿江、沿湖、沿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承包商的监管,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使各种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六)认真落实责任制,实现由“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各级领导要站在大局高度重视责任制的落实,要把 “七个带头”,有感领导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重视向重实转变,为员工做表率。各级监督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要认真履行业务范围内的HSE监管责任,实现由参与向负责转变。全体员工要履行好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实现由“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使岗位员工由被动执行规章制度,转变为主动履行HSE职责,以确保HSE责任制有效落实。
(七)加大隐患督查整改力度,实现闭环管理。小洞不补,大洞难堵,事故隐患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大威胁。要建立健全隐患整改制度,做到责任明晰,措施到位,奖惩分明。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除下发整改通知书外还要帮助相关单位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并要对整改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复查、验收和考核,实现闭环管理。对主动落实责任,措施得力,整改及时,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整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未能达到安全整改要求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考核结果纳入安全管理评价和责任书考核。
(八)落实监督人员待遇,全面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吉林油田公司HSE监督系统考核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安全监督人员要有现场工作补助,但补助的标准尚未明确,油田公司应以文件形式明确监督人员的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和补助方式;监督人员的夜班监督检查和节假日的监督检查也应该按照有关规定给与适当的补助;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统一监督人员的着装。通过提高待遇来全面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监督工作中来。
(九)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制度是管手的,文化是管心的。加强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从长远讲,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必须在培育安全文化上下功夫,使每名员工都树立起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要加强对事故和事件的管理,经常警示和教育员工,实现资源共享。要发挥好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的等新闻媒体,宣传HSE监督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单位和个人,通报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四篇:改制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实施改制分流的工作部署,近几年来油田部分多种经营单位陆续进行了改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经营主体,企业职工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的利益也将受到了触及和影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改制企业面临的一项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同时,企业改制给工会组织带来的触动和影响也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及维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油田部分改制企业的工作调查和交流来看,目前大多数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工会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已不复存在。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㈠工会组织有名无实,职工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在企业改制中,工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如何整顿和重建,并不存在自然消亡和人为的撤并问题。但事实上,有的基层工会组织被撤并。从组织形式上看,有的企业工会牌子已不复存在,工会主席由党政人员兼职,使工会组织有名无实或者是无名无实;有的企业工会即使有牌子、公章,但同样也被合并到党办或其他行政部门,理由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工会首当其冲成为精简对象。在这种体制状态下的工会组织,由于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工会工作只能应付差事,或者被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致使上级工会的目标任务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有的工会干部形象地比喻,目前工会组织状况是“脑袋大,脖子细,麻竿腿”,倒金字塔型的体制,愈往上机构愈多,人员愈多,愈往下,愈是“精干部队”,作为基层工会现已无力支撑,难以招架。从组织作用看,履行维权职责异常艰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只是走走形式,其他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日趋见少,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民主意识和利益需求。厂务公开可以搞,但公开什么,怎样公开,何时公开完全要由经营者说了算。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加重,鸿沟加深。工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做到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依法维权,从而使职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㈡工会主席兼职化,多元化的现象存在,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工会主席兼职化的现象和问题,应当说在其他系统的企业改革中比较普遍。但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改制面的逐步扩大,致使这一现象和问题越加严重,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从形式上看,有的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或行政副职兼任工会主席,一般不经常过问工会工作,只是由工会副主席或干事从事日常工作。这种工会主席兼职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减少成本,缩减机关干部编制造成的。工会主席兼职化,客观上必然造成职能的混淆和交叉,也极其容易造成工会主席角色的错位。试想一个兼职工会主席,在事务性工作极其繁多的情况下,怎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会工作上,特别是兼任企业行政职务的工会主席,其表达和维护的身分必然受到限制,根本无法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签订的集体合同,只在形式上,不能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及时认真地检查,使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匆忙操作,草率行事,不按规定标准提请职代会审议通过,致使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会主席兼职化和多元化现象所致。
㈢工会财产被挤占和挪用现象较为突出,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就是说工会的财产和经费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从法律上已经明确归工会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干涉或挤占、挪用。但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工会财产被挪用。从财产上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将工会的固定资产随同企业其他资产一并清算,谓之曰:“统一管理调配”;从经费上看,有的企业以经费困难为由,要求工会干部要以大局为重,不按时拨缴或拖欠工会经费,直接导致工会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影响了工会自身的生存、发展乃至作用的发挥。对此,工会干部无可奈何且敢怒不敢言,明知工作开展不起来,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享受,但又无能为力,内心承受着双重的精神压力,时常叫苦不迭。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鉴于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和维权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应当说并不是由改制本身造成,而是在循序渐进的深化改革中,存在着政策梗阻包括改革措施不配套,法制不完善以及体制上、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在企业改制进程中,部分领导对职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给工会维权工作带
来后患。一些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实施改制分流中,面对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劳动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将依靠职工搞改革这一指导方针贯彻始终。一方面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只有作为政府委派的法人代表才有权决定产权改革问题,职工群众无权干涉,因而忽视了职工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作用;另一方面,为了
追求所谓“改革快节奏”,对于一些包袱较重的企业,采取一些不合适宜的“让步”政策。至于组建工会,确定工会主席人选等问题在签约合同上一概不提,所以工会主席兼职化、工会维权的步履艰难也就在所难免。
㈡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存在执法不严和缺乏制约机制问题,加大了工会维权的难度。工会要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需要有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保证。但事实上,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使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难度加大。比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对阻挠妨碍工会通过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明文规定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因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刚性措施,因而使执法部门对侵权行为难以操作,使侵权者对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无须有任何的担忧,仍然是我行我素,工会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无济于事,望法兴叹。
㈢工会主席与企业经营者身份地位的不对等,使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只能处于“维持”状态。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最重要的职能,但在企业改革中,我们看到工会维护职能逐步在弱化或者根本无法履行职责。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会主席身份也随之转变。企业的工会主席,惟恐自己的生存饭碗被打破,替职工说话办事底气不足,小心翼翼。即使有工会主席敢于仗义执言,维护职工权益,也免不了遭受打击。
㈣企业员工雇佣观念增强,缺乏自身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给工会维权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在企业改制中,企业员工由于身份的变更,其主人翁意识已日见衰退,普遍感到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对个人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打工仔,除了想多赚钱,其它别无所求。由于利益驱动,他们一般工作责任心都很强且遵守纪律,为了提高生存质量而拼命工作,惟恐出现任何差错。由于对现有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往往对于侵权行为和自身利益是否遭受损害缺乏关注,甚至无奈,默默承受。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思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工会维权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工会干部明知对一些违法行为应加以制止,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后盾支持而无法操作。
三、企业改制中工会组织维权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㈠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把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根本的指导方针,也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早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确立了稳固的执政地位,正是由于坚持了“依靠”方针。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也必须坚持和巩固这一方针。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企业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要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这是必然选择,也是一大政治优势。首先,要考虑到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充分体现和保证党对工会的领导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这种领导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确保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其次,在政策上,应给予工会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保证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落到实处。从而使工会工作有机地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党的“依靠”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
㈡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与工作重点,强化对《工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落实的刚性制约机制。当前,面对企业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突出工会维护职能要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依法维权。第一,要加强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并严肃处理。第二,要建立健全“源头”参与保证机制。坚持工会与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将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充分协商,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同步进行和同步落实;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制度落实制约激励机制。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导致职工严重不满甚至造成职工集体上访产生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第四,要适时建立工会干部保护机制。上级主管部门可设立工会干部保障基金,建立维护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对于仗义执言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且遭受打击报复的工会干部,要予以政治上的保护和经济上的援助,以此来调动广大基层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勤奋工作,敢于维权和善于维权。
㈢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工会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工会新型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面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增强工会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组织模式,明确新型劳动关系前提下突出工会维护职能的基本观点,加大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力度。在实践中,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多元化、市场化的客观现实,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打破长期以来传统的、单一的组织体制和形式。打破工会干部在经济利益上对企业行政的依附关系,有利于工会干部充分履行维护职责,从而使“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第五篇:改制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实施改制分流的工作部署,近几年来油田部分多种经营单位陆续进行了改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经营主体,企业职工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的利益也将受到了触及和影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改制企业面临的一项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同时,企业改制给工会组织带来的触动和影响也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及维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油田部分改制企业的工作调查和交流来看,目前大多数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工会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已不复存在。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㈠工会组织有名无实,职工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在企业改制中,工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如何整顿和重建,并不存在自然消亡和人为的撤并问题。但事实上,有的基层工会组织被撤并。从组织形式上看,有的企业工会牌子已不复存在,工会主席由党政人员兼职,使工会组织有名无实或者是无名无实;有的企业工会即使有牌子、公章,但同样也被合并到党办或其他行政部门,理由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工会首当其冲成为精简对象。在这种体制状态下的工会组织,由于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工会工作只能应付差事,或者被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致使上级工会的目标任务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有的工会干部形象地比喻,目前工会组织状况是“脑袋大,脖子细,麻竿腿”,倒金字塔型的体制,愈往上机构愈多,人员愈多,愈往下,愈是“精干部队”,作为基层工会现已无力支撑,难以招架。从组织作用看,履行维权职责异常艰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只是走走形式,其他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日趋见少,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民主意识和利益需求。厂务公开可以搞,但公开什么,怎样公开,何时公开完全要由经营者说了算。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加重,鸿沟加深。工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做到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依法维权,从而使职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㈡工会主席兼职化,多元化的现象存在,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工会主席兼职化的现象和问题,应当说在其他系统的企业改革中比较普遍。但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改制面的逐步扩大,致使这一现象和问题越加严重,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从形式上看,有的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或行政副职兼任工会主席,一般不经常过问工会工作,只是由工会副主席或干事从事日常工作。这种工会主席兼职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减少成本,缩减机关干部编制造成的。工会主席兼职化,客观上必然造成职能的混淆和交叉,也极其容易造成工会主席角色的错位。试想一个兼职工会主席,在事务性工作极其繁多的情况下,怎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会工作上,特别是兼任企业行政职务的工会主席,其表达和维护的身分必然受到限制,根本无法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签订的集体合同,只在形式上,不能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及时认真地检查,使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匆忙操作,草率行事,不按规定标准提请职代会审议通过,致使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会主席兼职化和多元化现象所致。㈢工会财产被挤占和挪用现象较为突出,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就是说工会的财产和经费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从法律上已经明确归工会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干涉或挤占、挪用。但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工会财产被挪用。从财产上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将工会的固定资产随同企业其他资产一并清算,谓之曰:“统一管理调配”;从经费上看,有的企业以经费困难为由,要求工会干部要以大局为重,不按时拨缴或拖欠工会经费,直接导致工会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影响了工会自身的生存、发展乃至作用的发挥。对此,工会干部无可奈何且敢怒不敢言,明知工作开展不起来,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享受,但又无能为力,内心承受着双重的精神压力,时常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