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普法新路径 打造依法行政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近年来,区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区五年规划的工作要求,把普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贯穿于组织工作,认真分析把握普法工作与干部工作的共性特点和结合点,坚持在干部培训中落实普法,在干部考察中体现普法,在普法中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素质和能力。
一、增强意识,坚持把普法工作纳入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落到实处。普法工作是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建设民主法制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区委组织部充分认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常识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党和政府办事效率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干部培训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安排法律课程的培训,对各级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不断强化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理念,促进干部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知识面的丰富。区委组织部一是在举办区管正职领导干部专题知识讲座、区管副职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各类主体班次的培训中,把法律知识的学习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来进行安排。二是重视法律知识培训的效果,通过名师授课、动态互动教学等有效的学习形式,促进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入耳、入脑、入心。三是加强法律培训师资库建设,注重提高法律专家学者在浦口干部培训师资库中的比重,将授课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高校法学教授纳入培训师资信息库,保持经常的沟通联系,保证了干部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二、突出培训重点,坚持把法律知识培训作为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必要环节抓紧抓实。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提升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知识的掌握运用是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干部履行职责的必备条件,干部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直接制约着依法行政的水平。在近年来的干部培训工作中,我们注重在大范围的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和针对性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一是针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级干部迫切需要学习、了解、掌握WTO法规知识的情况,适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WTO法规知识的培训,对各类干部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进行了“充电”。二是《行政法》颁布实施后,区委组织部又会同人事、司法等部门,在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行政法》知识培训,机关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区委组织部还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工作性质、从业特点、对法律知识需求的个性差异,分别“开小灶”,开展相应的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干部履行职责、服务“两个率先”的能力和水平。如组织镇街副职领导干部培训班时,为了增强镇街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组织部特意安排了《经济合同法》的课程,进行专题辅导讲解;针对中青年干部法律基本知识比较欠缺的实际,组织部又把《法学概论》作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重点,并结合能力素质测试,检验干部学法的成果。
三、强化考察,坚持把依法行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来检验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是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领导班子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体现着领导班子建设的水平,影响着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区委组织部在干部工作中,加大了对区管领导班子、干部依法行政情况的考察力度,对依法行政意识强、依法行政水平高的班子和干部进行褒奖,对依法行政意识弱、依法行政水平低的班子和干部进行批评和鞭策,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部考察工作,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带动普通干部群众学法、知法、用法的开展,为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的深入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探索普法新路径 打造依法行政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各地探索落实八项规定新路径
各地探索落实八项规定新路径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各地加大了治理力度,群众反响热烈。但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公务接待、吃喝腐败现象悄悄转向了会所、民宅、机关食堂、酒堡等非酒店场所,甚至还有易地腐败。政府的正常公务接待如何杜绝腐败、走向规范?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法律漏洞和监管空白,是吃喝腐败的主要原因
面对由明到暗的吃喝腐败,不少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建议,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要及时研究填补“法律漏洞和监管空白”。
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陈光中、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等认为,无论公款吃喝转移到哪里,采取多么隐秘的形式,最终还是要拿发票报销。财政预算不够严谨细化、对假账审计不力、公务接待长期缺乏标准和监督,是造成公款吃喝屡禁不绝的根源。
陈光中认为:“多年治理公款吃喝腐败,效果不明显,失之于重治标不治本。”他提出根治这种腐败要抓3个关键:一是先将公务接待预算公开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和做假账,主要领导必须承担责任;二是加强审计和监督,每个机关单位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预算、决算,超预算公款消费就是违法;三是规范公务接待标准,逐步使职务消费货币化,减少隐性开支,提高显性收入。
疏堵结合,多地降规格控预算
去年,温州市出台了《落实公务接待“三严四禁”规定实施细则》。现在究竟落实如何,记者采访了温州市纪委有关人士。
乐清柳市镇纪委书记李敏透露,“规定出台初期,有些干部不习惯事前审批,基本都是事后才填单子,非常不规范。”
温州的政府接待细则中,对接待人数、经费、菜品规定得相当详细,对公开公示及定时报告方面的规定更是详尽。温州一位农业局干部介绍,“现在如果在乡镇吃饭,名单都会被报到单位和纪委,名字经常在被接待‘榜单’上出现也不好,我现在都尽量不在乡镇吃饭。”如此看来,来自身边的监督是最好的监督。
为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温州还实施了多项与细则相配套的改革,包括强化会议管理,防止部门利用会议支出冲抵高额消费,严格预算控制等。
“过去有的干部大手大脚惯了,如果单温州这么做肯定会有困难,会形成对比和反差。但现在中央和浙江省都有厉行节约的规定,杭州、宁波等地多家高档酒店春节期间都出现了退订潮。大家一视同仁,不形成攀比,也提前和对方单位说明情况,氛围慢慢形成,大家也逐渐理解了。”一位常年在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干部说。
在陕西,今年已在全省各乡镇普遍建立“廉政灶”制度,接待费用平均下降40%。该省规定,上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乡镇检查指导工作,一律在乡镇机关食堂就餐,严禁在营业性餐馆进行公务接待;严格控制用餐标准。
在河南,截至目前,建成“公务灶”3832个,全省有条件的乡镇“公务灶”覆盖面达97%。其中,商丘、濮阳、焦作等11个省辖市乡镇全部建立“公务灶”。实行公务灶的单位,与上年同期相比接待费用下降20%。
规范公务接待,带动整个社会风气转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最近数月餐饮收入下降,尤其是限额以上高档酒店的餐饮收入下降程度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公款消费受到一定的抑制。
尽管限额以上的餐饮收入增速回落较多,但是限额以下面向大众的一般消费增速还是比较快,盛来运表示,这对高档餐饮业是一个很好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机会,可以面向大众发展新的营销模式,促进大众消费的增长。
“以往总是与消费总额增速不相上下的餐饮消费,这次明显回落,这说明改作风、反腐倡廉对餐饮业的收入冲击已显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
规范公务接待消费,也在带动整个社会的餐饮与消费风气的转变。对于中国的餐饮企业与行业而言,它带来了困顿之“危”,却也是让企业回归商业经营根本、光大“中华料理”正道的转型之“机”。用业内有识之士的话说,是将“跑偏了”的高端餐饮企业拨正航向的一大转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廖果认为,餐饮企业应抛弃奢侈浪费之风,大力倡导节俭。虽然商务宴请、政务宴请减少了,但是其他的消费群体并没有减少。
“这次中央八项规定等新政对于中国高端餐饮业来说其实是个最大的机遇。”对餐饮行业有多年研究的孔令博认为,以往跑偏了的高端餐饮企业航行方向将步入正轨。
北京出租车改革触及利益格局
一项触及北京出租车行业利益格局的改革正在进行。
北京市新近出台了《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京市交通委表示,还将于6月前出台八项细则,包括出租车经营权由无期改为6年有效、调整租价结构、推广电召等高效打车模式、规定准入和考核制度等,用以改变市民“打车难”的状况,改善出租车的服务水平。
多名学者指出,出租车的经营权及其利益分配问题,是这个行业的核心。只有打破固化的利益分配格局,引入市场竞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租车行业的一系列问题。
关注这回北京市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不难发现“新思路”:出租车经营权由无期改为有期、出租车企业逐渐改为“专营”、推广电召服务等。在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看来,此次出租车改革触动的是“根上的问题”。
而在长期关注出租车业的学者们看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思路不仅引发了期待,也带来了新的考题。
经营权不再“终身制”
“打车难”的直接原因是运力相对不足。北京市交通委称,据测算,目前北京市的出租车处于“紧平衡”状态,为此,交通部门将适度增加出租车的投放。
这一次的增加是有条件的:有活水“流入”,也牵动了“流出”机制。
《意见》指出,新增车辆将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出租汽车增量投放将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配置给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经营期与出租汽车报废年限一致。
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表示,本市出租汽车行业,一直就是经营权归政府所有,政府无偿向市场配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未经许可私下转让,更不允许有偿转让。但原来无偿配置时,对出租车的特许经营并没有明确期限,也就是说,企业取得了经营许可权后就可以一直拥有,导致一些企业对出租车以包代管,不对司机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
现在,无偿得到的长期运营权将要变成有期限的。在具体操作中,增量和存量会分别实施:新增的部分按无偿有期限来管理,期限按车辆的报废年限计算。在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新的出租车报废年限拟由过去的8年改为6年,新增出租车运营权也是6年;存量部分会逐步改为“有期”的,也就是说当现有的一批拥有长期运营权的车报废时,将更新一批新车,新车带着的经营权随之变为6年。
经营权是出租车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曾分解过出租车收入分配的要素:政府控制着经营权的发放,没有特许经营权想参与运营,就是违法,要受到制裁。因此,出租车运营收入的一部分就是特许经营权带来的收益。
得到经营牌照的公司或个人拥有了经营权这一“生产资本”,只需将出租车包给司机,每月收取“份子钱”作为收益,司机付出劳动,交完“份子钱”,剩下的钱才归自己。
一直以来,“份子钱”一直是司机心里的痛,而在增加出租车司机收入的路径选择上也一直有着涨价还是降“份子钱”的不同选择。而收取“份子钱”的主要依据就在于出租车公司手里的特许经营权。
虽然政府发放经营权是无偿的,但在实际运营中附着在每一辆车上的经营权,也就是牌照,相当值钱。
北京一家出租车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附着在一辆车上的经营权,大约价值为20万~30万元,远高于一辆出租车车辆的购价。“北京没有放开牌照买卖,这个价格是从企业并购中推算的。比如并购一家100辆车的企业,价格比企业拥有的车价和其他资产高出两三千万元,由此估算一辆车牌照的价格。”
这还不是牌照的真实价格。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由晨立认为,由于出租车市场不开放,北京出租车牌照的估价远低于实际价格,“如果现在一个黑车司机捧着钱就可以买到牌照,其愿意付出的价格,才是牌照的真实价格。”
在厦门、温州等地,一个出租车牌照动辄超过百万元。
这次北京市对出租车行业动的“刀子”,就碰到了这个行业的根本——经营权。原本固化的“铁饭碗”可能端得不那么轻松了:按照考核,服务质量高、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将适当多获得经营权;对管理不善,投诉率高的企业,经营权可能被削减甚至收回。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任何行业都不应存在“终身制”的无限经营权,这让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很难进行。让经营权流动起来,建立退出机制,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有助于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改革如何服众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军看来,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及其利益分配是行业的核心。管制与市场自发力量之间一直在抗衡。只有打破垄断,让更多的车进入这个市场展开竞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熟悉多地出租车行业的律师王振宇认为,完成上述转变,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勇气。类似放开经
营权的举措,未必一蹴而就,要找准时机。
这次北京市的改革,让固化的经营权流动起来。不过,新的考题也接踵而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看来,出租车经营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源自出租车的经营权垄断。现在北京市存在很多“黑车”,说明市场有这个需求。但自1993年至今,北京市出租车数量一直没变。出租车公司对经营权长期垄断以致对其监管不力,产生管理乱象和乱收“份子钱”等问题。“现在市场上的问题是想进入的进入不了,为什么不放开个体出租车经营许可方面的限制?”
余晖说,让出租车经营权流动起来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对出租车市场经营权的放开。
他建议说,对经营权的放开应该实行摇号制,首先对申请经营权的公司和个人进行初步考核,包括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然后对所有通过初步考核的申请者进行摇号选取,保证公开、公平。
北汽集团原宣传部长张国庆告诉记者,现在固化了的收益模式,让司机负担油钱、修车和其他风险,出现投诉、拒载也是司机担着,公司没什么损失。让经营权流动起来,司机的服务水平一下就和公司利益挂钩了,“要是有司机被判定违规了,公司哪怕被削减一个牌照也受不了啊!为了减少损失,公司一定会拿出措施来。”
问题就在于,是否违规由谁来判定?如何保证公平?
在张国庆看来,如果还靠现有的执法队来做管理、裁判,改革方案很难落实。“靠人去抓、去治理,不仅费钱,最终还有不公平的可能:想整一个公司,就盯着这个公司的车抓呗。公司想‘铲分’就得花钱,寻租空间就来了。”
此有前鉴。张国庆说,本世纪初北京市也曾出台类似的严格考核政策,各公司当即加大了内部的惩罚力度防止司机违章,但同时也想尽办法“在社会上活动”。这个政策执行了一段时间,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靠人治,最终还会变成利益关系。规定制定得越严,只会让公司越来越听政府的话而已。”张国庆说,真正令人信服的办法是靠法治,比如在香港,违规的出租车司机可能会惹上官司。如果能够通过法院,由正规的法律程序来判定违章,才有法治的示范作用。老百姓期待的正向流动、提高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经济杠杆能否撬动打车难题
尽管北京市此次改革“破冰”挖出了种种“根子”上的问题,但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面子”上的问题: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
北京市的打车价格是2006年制定的,此后至今一直没有变过。和国内其他城市,特别是很多经济水平相当的大城市相比,价格并不算高。
而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政府发给出租车每车(单班车)每月905元的油料补贴费,按北京市约6.6万辆出租车计算,每年政府给出租车行业的补贴费在7亿元左右。
但在北京打车仍然越来越难,绕路、拒载的司机越来越多,态度也越来越差,而且越是到了上下班高峰期、雨雪天、节假日等人们出行急需用车的时候,越是打不到车。去年7月21日的暴雨中,出租车行业缺位、漫天要价等做法,让人们对出租车行业的失望创了新高。
然而,很多出租车师傅告诉记者,每个司机都要算一笔生存的账。雨天出车,一旦车辆进水,维修费要3000元,而司机每天交完“份子钱”的纯利润才100多元;这些年油价上涨越来越厉害,早晚高峰期、雨雪天时,北京必堵,堵车一小时乘客支付约20元,但费的油可不止这个价。于是,高峰期成了一些出租车司机休息的最佳时段。
这些问题是否会在出租车改革后得到缓解?这是问题的关键。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经济杠杆可以有效调节交通出行需求,抑制一部分非刚需。除了基本租价,此次调价涉及租价结构的调整。有关部门将合理考虑低速拥堵时段、早晚高峰时段、恶劣天气情况等因素,针对性地增加租价,保障出租车司机的收益,有效保障出车率。
“此次价格调整,政府禁止各企业涨‘份子钱’。”李晓松强调,租价调整带来的新收益将向驾驶员倾斜,一旦有企业私自涨价,欢迎举报。“见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中央三公经费预算公布
财政部18日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
财政部18日向社会公开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2013年预算安排情况。同一天,中央部门也向社会公开各自的2013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中,因公出国(境)费21.3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99亿元,公务接待费14.34亿元。
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1.2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2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0.33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
此外,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为80.95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6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4.32亿元,公务接待费14.98亿元。
与2012年年初预算相比,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增加1.11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增加0.2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增加0.84亿元,公务接待费增加0.07亿元。
“之所以去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执行数高于预算数1.11亿元,主要是因国家邮政局新设省级以下邮政监管机构等特殊事项,经国务院批准,增加了一部分‘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财政部将继续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细化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规模,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比上年只减不增。(记者韩洁、徐蕊)
北京两年内改变“打车难”问题
北京市将推出一揽子综合措施,努力在一两年之内,使打车难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其中部分改革措施在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中带有“革命性”。比如出租车一直以来“无偿无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将逐步统一到6年;承包金,也就是常说的“份儿钱”,要制定改革措施,明确“净承包金”的含义;改变“中国式打的”——“招手停、扫马路”的业态运营模式,推广电召服务。
此外,针对近期因调整出租车租价可能导致出租车公司涨“份儿钱”的传闻,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晓松16日明确表示,出租车租价调整之后,所有增加的收益部分全部转给驾驶员,企业不允许变相占有;同时不允许企业借机上涨承包金。
记者16日从市交通委获悉,市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从出租定位、体制机制、运营模式、政府监管、企业主体责任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以提高出租汽车行业运营服务水平。另有8个配套综合措施将在6月前陆续公布。
《意见》从完善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增强行业监管力度、优化运营环境、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等6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希望通过一至两年的努力,实现出租汽车服务供需的基本平衡,出租车“打车难”状况明显改观。《意见》首次科学确立了出租汽车定位,明确北京市将坚持和完善出租汽车公司化经营体制,强化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行业规范化服务水平;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技术、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供应和需求,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自行车和小汽车为辅、出租汽车为补充的特大城市客运交通格局。
北京市现有出租汽车企业252家,营运车辆6.6万辆,从业人员10万多人,日均客运量190多万人次,年客运量约7亿人次,占交通出行结构的6.6%。
政策解读
新增车辆先投放出车率高企业
《意见》原文:北京将建立出租车总量动态调控机制,首先是盘活存量出租车,其次是适度增加车辆,主要服务于预约叫车和保点运输服务。综合考虑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指标和市场状况来调节供应总量。
李晓松:总量运态调控机制首先是盘活存量出租车,通过调整增双班来提高出车率增加运能。
其次是适度增加车辆。现在本市出租车里程利用率为68%,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总量上要适度增加一些车。到底出租车缺口有多大,增加多少双班,新增多少车辆,我们都有测算和评估,已列入8个综合配套措施,6月前会公布。
无论是增双班、还是适度增加新车,都会制定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增量投放将通过竞争择优配置给企业。比如说,企业出车率低,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降至60%左右时,适度减少运力规模;而企业出车率高,里程利用率达到70%,就要考虑增加。
特许经营权由“无期”变6
《意见》原文:新增车辆将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出租汽车增量投放将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配置给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经营期与出租汽车报废年限一致。
李晓松:本市出租汽车行业,一直就是经营权归政府所有,政府无偿向市场配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未经许可私下转让,更不允许有偿转让。但原来无偿配置时,对出租车的特许经营并没有明确期限,也就是说,企业取得了经营许可权后就长期存在,导致一些企业对出租车以包代管,不对司机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
这次改革厘清了一个概念,就是无偿得到的运营权是有期限的。在具体操作中,增量和存量会分别实施。新增的部分按无偿有期限来管理,期限按车辆的报废年限来计算。在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新的出租车报废年限拟由过去的8年改为6年,新增出租车运营权也是6年;存量部分会逐步改为“有期”,即一批车报废更新时,经营权随之变为6年。
这对企业会有很大的压力。今后会对服务质量高、经营状况好的企业适当倾斜,管理不善,投诉率高,经营权会被收回。
企业和司机都有准入退出制度
《意见》原文:要制定出租车准入退出和考核制度,明确出租汽车企业经营和驾驶员从业的准入退出等条件,完善对企业考核并追究其主体责任的制度、对驾驶员从业资格及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的制度。
李晓松: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主体责任不落实、出车率低、违章率高、投诉率高和驾驶员拒载、议价、绕路等违法违章行为严重和服务质量低劣多发的企业,视其情节轻重,依法给予阶梯
性处罚。最严重处罚是削减运营指标直至逐出行业。
对违法违章的驾驶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因违法违章行为严重、服务质量低劣被列入服务质量信誉“黑名单”的驾驶员,5年以内不得在本市从事出租汽车运营服务。“份儿钱”动态调整定期公布标准
《意见》原文:改革完善承包金制度,制定承包金改革措施,明确净承包金含义,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控制企业利润水平。
李晓松:现在的承包金也就是“份儿钱”,国家标准单班是5175元,这里面有一部分要返还给司机,其中包括545元的基本岗位补贴,700多元的社保,1300多元的油补。除去这些净承包金为3000多元。这些构成让司机觉得糊涂,企业还喊冤。所以要明确净承包金的含义,让大家都明明白白。净承包金还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公布净承包金标准。
作为面向大众、涉及百姓出行的民生服务窗口行业,不允许有暴利,政府要对企业的利润水平进行控制。还要逐步实现出租车行业运营者专营制度。所谓专营,即出租车公司只能经营出租车服务,不允许将其他的经营业务纳入其中,避免政府监管时又出现一笔“糊涂账”。
合理提高驾驶员收入,对有些方面对驾驶员要制定有效激励。比如说,在早晚高峰、拥堵状态的低速行驶、夜间的单返程和恶劣天气等时段里,出租车驾驶员在劳动报酬方面要有所体现。
租价调整后,所有增加的收益部分要全部转给驾驶员,企业不允许变相占有;同时不允许企业借此上涨承包金。
调度站、扬召站由政府出钱维护
《意见》原文:在全市推广电召服务模式,建立统一特服号码的调度平台。制定电召服务管理办法。在城市中心区和人流密集的地方建设调度站、扬招站和专用停车位。
李晓松:通过推广电召服务,增设出租车调度站、设立扬召站,从而改变“扫马路”的经营模式,达到减少出租车空驶、占用道路和大气排放的目的。我们这种招手即停的中国式打的,在国外几乎没有,对于北京这样特大城市来说也不合适。
因此要引导逐步转向节约型、高效率的经营模式,除了在城市中心区建出租汽车调度站、设置出租车扬招站或专用停车位,还要制定电召的服务管理办法。以市区两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调度站、扬召站、专用停车位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基本保障。同时对提供电召服务的整个服务体系,包括运营商、驾驶员、调度中心、企业,要进行监督和考核。
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保证城市居民公共交通的基本出行,通过经济杠杆来缓解、转移供需失衡矛盾,转移和抵制不必要的对出租车的需求。存量出租车将逐步明确经营期限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营运出租车6.6万辆,日均客运量190余万人次,占交通出行结构的6.6%,根据万人拥有率、车辆满载率、里程利用率等三个指标的衡量,目前北京市出租车总量处于平衡趋紧的状态。
对此,北京市将建立总量动态调控机制,盘活存量出租车,适度增加车辆,今年将在现有1000辆电动车的基础上继续投放800辆电动车来增加运能。
在运营权问题上,北京将推动存量出租车逐步明确经营期限,使其有期限、有考核、有退出。
鼓励企业竞争,对服务质量高、经营状况好的出租车企业可以在出租车增量投放上适当倾斜,实施特许经营制度,经营期与出租汽车报废年限一致。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透露,为了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出租汽车的报废年限正在考虑从现在的8年改为6年。
“行业的准入、退出、考核机制都是严厉的,这样才能确保有优质的企业和劳动力资源进入行业。”李晓松解释。
租价调整收益将向驾驶员倾斜
据了解,北京市现行租价标准是2006年制定的,新规提出要理顺出租汽车租价体系,建立租价油价联动动态调整机制、出租车运营激励措施。
“理顺租价体系,主要综合考虑出租车在整个城市客运结构里的定位、城市整体消费水平及出租车供需关系等因素。还要考虑早晚交通高峰、低速行驶、恶劣天气等因素在驾驶员报酬中是否得到体现。”李晓松表示,“所有租价调整后增加的收益全部向驾驶员倾斜,并且不允许企业借此上涨承包金。”
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违法违章行为严重、服务质量低劣被列入服务质量信誉“黑名单”的驾驶员,5年以内不得在本市从事出租汽车运营服务。
加强调度站建设,鼓励乘客电召
据介绍,电召服务是国外发达国家出租汽车行业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对转变运营模式、方便乘客打车、缓解交通拥堵、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交通委介绍,北京市计划在城市中心区和人流密集的地方建设调度站、扬招站和专用停车位。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鼓励乘客通过电话等预约叫车、在调度站和扬招站定点候车,引导市民选择合理交通方式。
为了确保交通高峰时段五环路以内出租车出车率不低于80%,北京市将监督调度提高出车率,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计价器系统对出租车企业实时出车率进行动态监督调度,考核出租车运营情况并与企业主体责任挂钩。
第三篇:探索宣讲新路径、理论学习促发展课件资料
探索宣讲新路径 理论学习促发展
——湾甸子镇理论宣讲事迹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原县湾甸子镇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把理论宣讲作为提升全民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坚持以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培训为载体,以“百题理论宣讲”活动为契机,坚持理论宣讲下基层入村组到田间,实现与百姓群众面对面,全方位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不失时机地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送到基层,并结合农民所需所想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送技术活动,努力形成学习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浓厚氛围,在面对面的解疑释惑、沟通交流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营造氛围、服务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更新理念,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思路
湾甸子镇党委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以“统一思想、解疑释惑、凝聚力量、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讲普及活动全面展开。一是突出重点,抓住党委中心组学习这一关健环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领导干部头脑,注重理论骨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宣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使之转化为人们共同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不断创新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调研、理论研讨与科学决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借助党委中心组学习、村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育,精心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学习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相结合。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求实效,以思想创新为载体,力求在拓宽学习的广度、深度上有新进展,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上有新提高。切实把思想理论学习与建设美丽幸福清原的实践结合起来;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与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结合起来;与落实县委、县政府重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行动上来;用丰富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贴近群众,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宣讲理念。理 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内化为群众的思想、精神、思维,才能真正发挥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功能,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努力使理论形式通俗化,内容具有亲切感,便于群众掌握理论。镇党委组成多支宣讲团,采取下基层入村组到田间的形式,转变观念,调整方式,以“面对面、心贴心”的全新理念,开展新形势下的理论宣讲工作,一改以往板着面孔“背靠背”式的理论灌输,让走进群众、深入群众,用群众的语言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变为现实,使党的理论家喻户晓、入脑入心。紧紧围绕县、镇工作大局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及时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深入浅出地解读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更好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增强信心。广泛宣传与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科普和实用技术等知识。
二、整合资源,优化宣讲队伍,创建立体化宣讲新格局
镇党委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合理有效整合宣讲资源,不断优化重组知识多元的宣讲队伍,构建纵横交错的大宣讲网络。
1、借力省市宣讲专家,广泛开展理论骨干培训。为给大规模理论宣讲提供人才支撑,湾甸子镇充分借助上级部门及帮扶单位力量,通过引入外援等形式,积极邀请市、县党校专家学者,适时邀请帮扶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理论专家到本 镇进行业务培训,极大满足了理论宣讲的教育之需。同时根据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从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政策、法律、金融、涉农等部门择优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到镇村开展理论骨干部的培训教育,推进了镇党委宣讲队伍建设丰富了知识结构。为理论骨干部面对面开展培训奠定基础。
2、夯实镇村两级宣讲队伍,加强宣讲网络建设。为满足新形势要求,镇村两级宣讲队伍不断健全完善。积极打造了一支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包括机关干部、老教师、土专家组成的48名镇级宣讲师队伍,全镇每个自然屯配备一名宣讲师,直接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每个村设立理论宣讲联络员,保证了宣讲主体的落实到位,有效地解决了有人讲的问题。并积极与县、市相协调,形成了“上下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格局,使宣讲成为一项经常性、规范性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宣讲队伍网络建设,共同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普及新路径。
三、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构筑全方位宣讲新平台 为推动理论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积极培槙新载体,湾甸子镇党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利用传统宣讲载体,又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优势,着力打造全方位宣讲新平台。
1、开设党政班子大讲堂。“党政班子大讲堂”是湾甸子镇定期举办镇村党政班子理论宣讲报告会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实现了高层专家与领导干部的面对面。在宣讲内容的选择上,坚持以提升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为重点,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科学决策和推动工作,一次一个主题或几次一个主题。每逢镇村换届或班子调整,有针对性的邀请专家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镇村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2、创建理论宣教基地。积极在村组、企业、社区、机关等基层单位构建理论宣教基地,既为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供了条件,又为基层反映需求提供了渠道,形成了宣讲与基层的互动格局。到目前全镇12个村、两家企业、1个社区均创建了镇级以上理论宣教基地,成为宣讲教育的阵地,宣讲交流的平台与纽带,有效带动面上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的开展。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将共产党员远程教育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远程教育平台,打造成为理论宣讲教育的新载体。通过组织党员、群众收看远程教育的方法,为全镇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提供了有效载体。网站内容丰富,具有特色,定期播放理论知识、专家讲座、农技科技、红色影视等内容,使群众想学什么就点什么,收效良好。
4、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自2013年开始,湾甸子镇 在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3年来,80%以上的支部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各村、各单位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成为宣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为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举办理论征文活动,组织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联系工作实际撰写理论文章,把理论学习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竞赛、倡导全民读书活动,使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并通过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确保了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5、扎实开展“理论进村组入社区”活动。为了使理论宣讲全覆盖,积极开展了“理论进村组入社区”活动。大力推广创办村组、社区大讲堂,有效地推进全镇理论宣讲工作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开展“百题百场惠农家”工程,实施理论骨干进基地宣讲,机关干部下基层辅导,全镇党员骨干联系群众,构建科技知识大普及、大宣讲格局,努力形成专家与群众互动机制,开创了理论宣讲“无缝隙”覆盖新局面,2014年并被县委授予理论学习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四、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性宣讲新机制
为确保宣讲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多年实践中积极推进理论宣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宣讲新机制。
1、建立理论宣讲领导责任体系。按照县委要求,镇党委成立理论宣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 确了各级党组书记负总责,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各支部书记是联络员,并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检查。
2、完善机关理论骨干宣讲机制。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推出,适时加强机关理论骨干部业务培训,深入村组、社区、开展理论宣讲,推进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近几年镇党委相继组织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庆祝建党9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等专题宣讲活动。理论骨干部在把握理论、吃透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村组、深入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讲稿,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分别到各自所包村、社区进行宣讲。
3、推行领导干部联系村机制。全镇党政领导干部被分别配置到11行政村,理论骨干也被分别配置到具体自然屯,每人固定联系1到2个基地,义务为其提供理论服务。定期深入农户家庭,及时了解基层的理论需求,当场解答党员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如果不能现场解答,及时联系相关专家予以解答或前去宣讲,解疑释惑。
近几年,湾甸子镇党委每年都组织大型理论宣讲15次以上,其中,每年在镇政府集中宣讲2次左右,组织人员入村宣讲10多次,培训教育干部群众1000多人次,覆盖全镇各村屯农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助推了农村各项事业 发展。目前,湾甸子镇11个行政村中,已涌现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6个。
第四篇: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
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
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
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无疑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这里,着重从理论上作一些分析。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当代社会,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我们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又必须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要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就必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社会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出现了阶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推进技术创新等各项创新的基本力量,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则是推进知识创新的主体,各级党政机构和不同所有制中的领导者、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则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激发社会活力,就必须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正如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
深入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当承认,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应当说大多数人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不公,怎样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然,社会公平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它是社会广大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
第五篇: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
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无疑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这里,着重从理论上作一些分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当代社会,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我们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又必须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要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就必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社会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出现了阶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推进技术创新等各项创新的基本力量,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则是推进知识创新的主体,各级党政机构和不同所有制中的领导者、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则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激发社会活力,就必须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正如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深入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当承认,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应当说大多数人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不公,怎样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然,社会公平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它是社会广大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道义动力,是一个政权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这是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其次,要全面反思历史经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我们在分配领域中的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在看,这样一个口号对公平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兼顾”给人一种“顾得上就顾,顾不上就不顾”、“可以顾也可以不顾”的感觉,因此,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那种认为我国社会之所以出现社会不公的现象,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着直接关系,进而主张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颠倒过来,主张把公平摆到最重要地位的观点,却不免又失之片面。因为,实际上,当前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不是由于我们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很少或根本没有顾及公平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在公平方面做得不够而否定效率优先。至于“兼顾公平”,如前所说,这一提法容易产生误解,而且我们确实在公平方面做得不够,因此,可否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修改为“效率优先,注重公平”,这样有利于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不至于重蹈旧体制平均主义的覆辙。再次,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必须看到,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是历史的,就是说公平总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制约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公平实现的方式和程度都是不同的。公平是相对的,就是说它不是无条件的,它总是相对某种规则或相对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是公平的,而不是说从任何方面讲都是公平的。例如,人们常说机会均等就是公平,其实对于生理条件和家庭条件不同的人而言,即使给他们提供同样的机会,他们利用机会的能力也不是均等的。懂得了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道理,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公平,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不断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同样,懂得了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道理,认识到公平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制约的,就不能开空头支票,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过高,更不能引导人们去追求绝对公平。否则,人们对公平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又兑现不了,实现不了,不仅会使我们的领导机关失信于民,而且容易导致社会心理失衡,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要学会善于用经济方法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利益之间的矛盾,据有关方面的分类统计,由利益矛盾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占到社会矛盾纠纷的70%—80%,成为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由思想认识问题引起的矛盾,可以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由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单纯沿用过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如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公、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不及时足额发放退休工人退休金等,这些问题单凭说服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最终还是要靠一定的经济手段去解决问题。其次,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走向冲突和对抗。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对抗的,但处理得不好或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产生冲突和对抗。而一旦出现冲突和对抗,轻则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重则会破坏安定团结,造成社会动荡乃至酿成~。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使本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旦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好疏导工作,善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已激化了的人民内部矛盾,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要着力健全发现问题的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前移监督关口,做到防患于未然。要着力健全纠正错误的机制,促使存在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再次,要善于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突发性群体事件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突然爆发的一部分群众与另一部分群众之间、一部分群众与领导部门之间、一部分群众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总体上讲,突发性群体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都是由经济利益的矛盾所引发的,即使一些矛盾的激化确因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挑拨,但同极少数人旨在反党~主义的政治活动是有明显的区别,同少数坏人搞打砸抢烧的违法破坏活动是有区别的,参与的大多数群众同少数混水摸鱼、违法犯法的坏人也是有区别的。当前,由于不能有效化解已经激化了的人民内部矛盾,造成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团结。因此,善于化解和处理好突发性群体事件,已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课题。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坚持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即使有一部分群众短时间内难以觉悟,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地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始终立足于团结、争取大多数群众,坚决防止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维护安定团结,有理不能~,无理更不能~,要把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对少数触犯刑律的人要依法给予必要的法律制裁,对因官僚主义、徇私枉法造成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干部,必须依据党纪国法进行严肃处理;对煽动和插手利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敌对分子要及时加以揭露、孤立和打击。构建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着眼推进配套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法治,这些工作都不是某一领域单独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配套改革。如促进社会公平,从横向看,它包括经济利益公平、政治权益的公平、社会公共产品享有的公平;从纵向看,它包括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过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分配结果的公平方面,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没有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就难有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同样也就难以实现分配公平。进一步说,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彼此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还要看到,改革不配套,正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造成以权谋私、贪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以权谋私、贪污~又是造成社会不公和某些干群矛盾激化事件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必须从革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弊端入手,弄清这些弊端的因果联系,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整体出发,按照相互协同配合、分别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配套改革的进行。此外,还要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我国境内外还存在着各种敌对势力,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妄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这些敌对势力内外勾结,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活动,对我国的~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水平;要切实增强~意识,完善~战略,抓紧构建维护~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坚决粉碎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