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9:3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第一篇: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江西兴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忠恒

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江西兴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忠恒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提升能力展风采,转变作风作表率”主题活动和全市组织系统开展的“千名组工干部下基层,求计问策谋发展”活动中,我就“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现状探源兴国是革命老区,在苏区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其中农村党员1.3万人。在专题调研中,我发现我县农村党员创业普遍存在“四高四低”现象:一是创业愿望高,创业能力低。调查显示,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产条件等物质需求,依然是当前农村党员产生创业激情的原始动力,在四个乡镇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5%以上的农村党员有创业愿望,其中39%具有强烈的创业激情。但与如此之高的创业愿望相比,我县农村党员的创业能力普遍偏低,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据通行的能力指标体系测算,我县农村党员创业能力的综合指数为0.263,仅为最优值1的26%。二是个人或家庭创业行为比例高,产业市场拓展能力低。发达地区农村党员的创业大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为主,而我县农村党员创业大多数仍是个人或家庭行为,创业层次偏低,市场驾驭能力弱,竞争力差。据测算,我县农村党员的产业拓展能力综合指数为0.187,且创业产业单一,87%的农村党员集中在种养业。三是融资难度高,实现程度低。资金是制约我县农村党员创业水平整体提升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86%的农村党员认为资金匮乏是创业过程遇到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县农村党员创业的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比例较小。近60%农村党员的创业资金主要依靠家庭积蓄,20%的农村党员靠向亲友借钱,能够通过正规信贷渠道筹集创业资金的农村党员不到20%。由于资金匮乏,使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农村党员无法开展创业活动,创业实现率很低。据调查,我县已经或开始创业的农村党员仅为37%,较发达地区相比,低了近27个百分点。四是创业风险高,避险保障低。因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创业信息不通畅、农村保险才刚刚起步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党员创业依然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党员因怕风险而没有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因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障碍,支撑农村党员创业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如经营审批手续繁琐,“吃、拿、卡、要”等现象较为严重。调查显示,70%以上的农村党员希望得到优惠政策,27%的农村党员认为手续繁杂。探索实践一是创建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针对我县农村党员存在的有创业愿望无创业项目和信息,有创业激情无创业经验的问题,在总结推广龙南等县融“能力聚焦、技术培训、创业实验、后续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六有”标准(即有产业发展良好的示范区,有完备的设施,有35-50平方米以上的培训场所,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师资队伍,有实训基地,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有活动正常的党组织),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全县建起了25个县级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50个乡级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明确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应采取“合作组织+创业党员”或“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党组织+创业党员”的方式,按照“党员个人申请—党委审核确定—集中授课培训—基地实战演练—技

能过关考试—离开基地创业—跟踪帮扶问效”的程序,为农村党员提供申报受理、项目推介、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创业服务。同时,大力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领办、创办、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把农户分散经营引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带领农民致富。二是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破解农村党员创业的资金瓶颈,县委整合涉农资金,专门设立由县管和县管党费、上级党组织补助资金、农村党员互助资金、党员捐赠资金等组成的农村党员创业专项扶助资金,按照“扶新、扶强、扶大”的原则,对农村党员创办符合当地实际的经营生产项目,发展农村科技项目,引进新设施、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其他能发挥辐射作用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并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党员创业扶助专项资金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三是创办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学院。带头致富无技术、带领创业无技能,一直是影响我县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县依托兴国职校建起了兴国县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学院,培训学院重点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创业项目操作程序、县场营销等,积极组织实施以基地培训、专家培训、技能培训、学历培训、证书培训、结对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同时,以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学院为主体,以远程教育、电化教育、职业学校、各级党校为辅助,各行业协会为补充,采取不定期组织集中学、“菜单式”选择学、视频点播模仿学、在线直播互动学等方式,推行农村党员创业培训积分制度,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创业本领和水平。

四是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尽可能的减少农村党员创业的风险,我县各级党组织通过以“支部+协会”、“支部+公司”的形式发展购销合作组织;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农经网和县县党建网站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县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积极推进了“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三民‟服务中心—村公共事务服务所”的农村党员创业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党员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初步成效

一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多年来,受“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思想的影响,群众入党积极性不高,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曾一度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实施扶持农村党员创业致富优惠政策,一些农村贫困党员逐渐发展成为科技示范户、富裕户,富裕起来了,让群众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和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看到了党员与自身的区别和不同,也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心和决心,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由过去的被动做工作逐渐变为优秀青年争着入党,争着加入党组织的新气象。今年以来,就有1312名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经各乡镇党委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近600名。

二是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资产超50万元的农村党员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21%,资产超80万的农村党员占16%,78%的农村困难党员通过扶持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党员创业扶持成功的同时,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不断增强,他们参与 “一带两服务”(即:带领群众致富、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活动积极性更高了。如

我县龙口镇文院村党员刘英元,为扩大桂花种植规模,向政府申请了农村党员创业专项资金,今年经济收入可达10万余元。同时,他创建了桂花种植协会,积极开展“三联四帮”活动,在他的带领下,该村种植桂花的农户增加了40多户,人均年增收1200多元。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通过党员创业致富的先进事例,营造了人人想干事、个个想创业的社会氛围。如我县埠头乡垓上村社区钟扬名、钟显玉两名党员,原来经常与村民聚集在社区活动室打麻将,把社区活动室成了麻将室。自参加村支部举办的农技培训后,依靠社区生猪协会帮扶的1万多元启动资金,每人试养了15头生猪,当年见效,收入达9000多元。此后,两人专心于生猪养植,逐渐发家致富。现在社区活动室里,再也听不到麻将声,党员群众看农技书、看现代远程教育科教片已成为主要活动内容。

四是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农村党员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一大批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脱颖而出,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如我县江背镇江背村党支部书记黄水根积极引导和帮扶本村党员群众发展席草种植,一带十,十传百,目前,该村的席草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成为了全县闻名的席草村。

几点启示

一是创新农村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县着眼于解决农村党员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发展无资金、致富无技术、创业无项目”难题,着眼于改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创业的方式,着眼于通过扶持党员创业进一步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了“打造孵化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主要内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才使得农村党员创业扶持工作成为我县近年来基层组织最能推广、党员最欢迎的党建工作载体之一。

二是创新农村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必须始终发挥好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我们致力于进一步落实党员的创业主体地位、激发创业激情,致力于充分调动党员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进一步发挥党员在全民创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探索了“打造孵化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主要内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积极探索。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进一步彰显党员先进性的这个基本着力点,才使得我县的农村党员创业扶持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明显成效。

三创新农村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造血比输血更重要”的理念。我们着力在资金、技术、项目、县场等制约农村党员创业的节点、难点上下功夫,着力在激发创业激情上下功夫,着力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功夫,深入探索“打造孵化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主要内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这是我们坚持“造血比输血更重要”的理念的具体

举措。正是我们的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我县农村党员的实际,才使得我县的农村党员创业扶持工作的推进速度和质量达到了“双高”。

第二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党员长期受教育的机制基本形成并不断得到健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适应性不够和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当前农村

基层组织党员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重经济而轻党教。抓经济大张旗鼓,劲头十足;抓党员教育则心虚气短,应付了事,生怕冲淡甚至干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就是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大多工作指标明确而钢性,而党员教育工作指标则较为模糊,相对虚化,致使党教工作存在程度不同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思想认识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对农村党员教育工作领导不力,活动开展不力,督促检查不力。

2、学习教育组织不易。一是组织集中学习活动不易。部分村没有学校,也没有村部,没有一个可以集中开展活动的场所,组织集中活动时,往往需要借农户的房子做活动场地,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很困难。二是农村无职党员教育不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与村支部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以前那么紧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情况,在农村无职党员中普遍存在。三是流动党员教育不易。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固定,难觅踪迹,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往往存在盲点。四是老龄党员教育不易。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农村老党员文化普遍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少数生活艰难,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或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3、学习教育针对性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村部分党员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党员不能积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新政策,创新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致富思路不明,办法不多;有的党员宗旨意识淡薄,不愿做服务群众的工作;有的党员法制观念不强,违法违纪,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等等。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很少从上述表象中仔细查找思想根源,也很少根据查找出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如,目前农村党课除报纸刊载文章、电视播出节目外,较少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料,对反映新时期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党员致富典型、对信念坚定、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事迹等课程设置过少,致使党员教育空洞化和抽象化。农村党课内容设置存在与市场衔接不紧、培训资料过时过滥等问题。轻特色种养技术教育,轻标准生产技术教育,轻职业技能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对党员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健康生活意识教育缺乏。二是教育形式针对性不强。以会代训多,集中专门培训少;读理论文章、念党报多,实际操作少;关门培训多,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少,缺乏农业、农村、农民特色和新意。

4、学习教育机制不活。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在党教方面,基层党的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都负有责任,各有侧重。但从实际操作看,三个职能部门在协调、配合上有待加强,存在内容上重复、时间上交叉的情况。此外,农村党员教育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员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税费改革后,大多数村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发放村干部的工资和支付办公经费,日常运转困难,加上不少村存在负债,基本没有支部活动专项经费。绝大多数的村党支部开党员会发放误工补贴,从5元-10元/天不等,开一次会至少要花费三、五几百元钱。因为缺钱,部分农村基层党支部只好尽量少组织或不组织活动,能省就尽量省,能简单就尽量简单,实属无奈之举。

二、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探讨

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在形式上突出灵活性,做到分类指导,分层管理。一是适应新形势,分类教育。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在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强化分类指导十分必要。对那些担任一定职务的村、组党员干部,要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当好人民勤务员的学习教育;对离退休党员和老党员,进行当好参谋,发挥余热学习教育;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进行树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当好帮助群众致富的贴心人学习教育;对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进行树立全局观念,做热心公益事

业,遵纪守法的模范的学习教育;对流动党员进行热爱组织,热爱家乡,做艰苦创业、勇闯市场的先锋的学习教育。在实行分类教育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努力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创造一定的条件,积极引导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二是合理设置,分层管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不断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各类党员的不同特点,按党员结构、工作性质等,可以考虑设置离退休和老党员学习小组、村组干部党员学习小组、科技示范党员学习小组、流动党员学习小组等。

2、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要突出“三点”:针对部分农村党员思想上的“疑点”,搞好理论、党风党纪、政策培训教育;针对农村党员在生产实践中的“难点”,搞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培训教育;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搞好信息、法律等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丰富学习教育内容,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教育效果。在教育的方法上,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居住分散的特点,变统一集中为采取分类、分层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那些思想守旧,无开拓创新意识的农民党员要采取集中办班、实地参观、现场示范等形式,用身边的人和事,促其解决思想,开阔视野;对那些科技素质低,缺乏致富本领的农民党员有计划地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党员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增强致富能力;对那些头脑灵活,率先致富的青年党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农函大的培训,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在教育手段上,变机械、单一和以会代训的形式为多样化、形象化,积极应用和强化电化教育手段。

3、在教育方式上突出多样性,做到转变方式,注重实效。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对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方式进行大胆探索,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创新,增强党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电化教育为主,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网上远程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教育活动向小组教育活动转变,按照党员特点和行业分布,划分若干个党小组,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党性实践活动。在村党支部重点开展好“四带四争”(带头遵纪守法,争做诚信的文明人;带头推广科技,争做文化教育的传播人;带头发展经济,争做率先致富的创业人;带头帮贫济困,争做共同致富的领路人)主题实践活动,在村支部班子中,开展每名成员联系一户富裕户,培养一个致富典型,帮带一户贫困户,以签订帮联责任书的形式,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帮信息,促其脱贫致富。在老龄党员中,开展以“发挥余热,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发挥老龄党员党性观念强,业余时间多的优势,鼓励老党员积极争做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员、集体活动的组织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络员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辅导员。在中青年党员中,开展以“一帮一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村党支部为单位,根据党员从事的产业和特长,划分党员责任区,划分党员帮带小组,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共同富裕。

4、在教育机制上突出长效性,做到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在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要把建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作为着力点来抓,使党员先进性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建立农村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针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不规范、学习不学习难掌握的问题。可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库,对流动党员的去向、联系方式、学习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要建立农村党员自我学习教育制度。针对农村无职党员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可建立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党员的年龄、特长、爱好等,设置参政议政岗、党风廉政建设岗、新农村建设岗、生产示范岗等岗位,让更多的农村党员有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三是要建立农村党员激励保障制度。可建立村干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家庭不和、致富无门等“四必访”制度,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为他们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四是建立农村党员学习教育考评制度。根据农村党员的结构和特点,科学制定各类党员的先进性标准,将党员义务与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名党员的先进性考核目标。考核以工作实绩考核为主,党员群众满意度为辅,采取百分制记分办法。实绩考核可包括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示范带动、扶贫帮困、公益活动、文明创建等方面内容,满意度测评主要包括党员测评与群众代表测评。并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作为民主评议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一)创新人才、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界定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的通俗特征: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

所谓人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人的知识和才能;其二是指有知识和才能的人。而人才支撑体系是人才的运行载体,是一个多元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它以人才资源位核心,通过政策、市场、资金、激励、教育、培训、服务、环境等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使用政策,完善人才机制,达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 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见下图)

(二)经济跨越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分析

1、互动关系分析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的跨越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人才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时做好人才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枢纽和调控作用。

经济跨越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加快经济发展,各地区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支柱行业为特色、产业配套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得该地区成为很多企业投资的聚集地。企业的集聚效应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区域人才聚集的功能初现,初步形成了从引进培养到使用流动,再到放大增值的人才链,有效促进人才集聚。人才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作用初步呈现,使人才与经济的增长对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

2、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三)A市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现状

A市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身处东部地区却又不够发达,又享受不到国家对西部、中部地区的扶持政策,因此A市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作为解决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内动力不足的“良药”。而与A市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人才资源的发展同样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以A市和B市两个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为例:

A市: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27.7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万人,高技能人才2.5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9人,国家、省、市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人、28人和254人,培养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4人,73人列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85人列入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0.24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5.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有高级职称0.79万人,中级职称7.3万人。

B市: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两院院士5人,国家级专家34人,省级专家201人,市级专家2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3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73人,179人列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超过6000人,16名海外归国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

在人才资源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09年,A市人才总量、人才密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均位列全省13个省辖市的第12位。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国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顶尖的领军人物。二是人才分布和流向不尽合理。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行业,工业经济、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匮乏,外向型经济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县区人才存量不足。三是人才积聚能力较弱。A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作条件、物质待遇、生活环境等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在区域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企业对人才的积聚能力尤其薄弱,部分企业改制后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严重流失。四是人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健全,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缺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从人才产出效能看,“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申请专利2415个,授权专利743项,仅占全省2.6%。2009年A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4.18%,与全省45.5%的贡献率相比差距甚远。

二、原因分析

国家现有政策虽然在人才教育培养、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但与次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相比,在吸引、鼓励人才资源到此发达地区创新创业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优惠政策虽多,但没有上升为统一、稳定的税收法律规范,不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需要。目前,鼓励人才发展创业的税收政策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多地方是财政支持多于税收支持,各级政府的支持主要停留在通过财政性出资直接扶持创业投资方面,各地出台鼓励人才发展、创业投资的各种政策规定,带有明显的地方或者条块特点,地域限制性强,不利于人才融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大都零散分布在各类文件中,没有经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出统一的税收法律规范。

二是过重的税负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的培育。据调查,目前我国54.4%的创业投资机构当年的税收负担占收入比例超过了10%,而其他行业的该比例一般在10%以下,过重的税收负担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的培育,不利于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有关税收政策不能适应人才发展、创业的具体特点。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码,人才发展、创投机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无独立的行业身份,目前是按照“服务类”项下的“投资管理”进行税务管理,按照“旅游、服务”行业适用相关政策的。由于人才发展、创业投资行业本身的特点在人才、融资、投资、经营等方面与一般的服务行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目前几乎不能享受国家在旅游、服务行业等方面的众多税收优惠。创业投资管理机构一般收取其所管理基金的2%-3%作为日常管理费。按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对这些收入必须按服务业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增加了创业投资的总体税收成本。因此在现实中,出于规避税收负担的目的,一些创业投资机构宁可选择自己进行创业投资的管理活动。但从行业理性发展的角度,这不利于创业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四是所得税税制结构不合理,没有给人才发展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计上对扶持人才发展、鼓励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很有限,税收政策没有起到引导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

(四)解决对策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践证明,只有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在人才强国的号角声中,次发达地区应该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把人才资源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

第四篇: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

为有效发挥金融核心作用,积极探索降低金融危机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负面冲击,支持中小企业克难攻艰,尽快走出困境,力求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近期,笔者对国家级贫困县陇县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壮大进行了专题调查与思考。

地处宝鸡市西部的陇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中小企业273户,占全部企业的99.3%,中小企业销售额、税收、产值占全部企业的63.6%、73%、55%,解决城镇就业人口占全县企业全部就业人口的80%。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数量较大、最具发展活力的群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营问题更加凸现,矛盾相互交织,经营环境雪上加霜,大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成本加大、销售阻滞的三重压力,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如何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血脉作用,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银企双赢,使必须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推动环境建设,构筑互动平台

一是政府要借鉴发达地区深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行业性诚信主体评选活动,为诚信中小企业制定更多优惠政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积极推动当地社会信用建设,为中小企业投、融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快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整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推广征信成果运用,努力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三是继续优化司法环境,加大对失信者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司法惩治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吸引金融资源的竞争力,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四是人民银行的县级支行要积极探索提高货币信贷政策执行绩效的途径和办法,依据上级行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办法,力求使金融机构把从当地吸收的资金更多的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努力形成内外环境和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改善资产结构,促进金融创新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客户融资方式会逐渐从商业银行转向资本市场,小企业已经或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稳定的客户源,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剧、银行资金剩余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金融机构要慎审改善资产结构,努力实现业务转型,创新适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风险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首先,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在授信业务的经营理念上,要彻底摆脱“大就是好”的习惯性思维,从“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按照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类型客户特点、对银行贡献度大小等分门别类的管理,通过经营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来提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其次,促进金融创新,培育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盈利增长点。再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要切实转变信贷工作理念,改变“只存不贷最安全”和“县支行就是准储蓄所”的做法;要树立“只有在发展中才谈得上控制风险,不发展就是最大的风险”理念。努力培育“最重要的不是资产概念,而是“客户”概念,谁掌握了客户,谁就掌握了市场和未来,谁就掌握了财富的源泉,谁走在了前列,谁就占据了先机”的信贷文化。

三、创新组织架构,完善业务流程

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是“客户多、需求急、频率高、额度小”等,它们对金融需求往往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就需要各金融机构在不同层次上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借鉴、吸收发达地区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创新银行内部组织架构,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队伍;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不断完善业务流程的专业化,设计符合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信贷调查、审查、批准的信贷工作程序,努力提高信贷工作效率。要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特点实行差异化授权,积极推行信贷工作经理制。同时,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以及中小企业状况,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对产权清晰、具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导产品竞争力强、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在贷款利率、期限设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稳步推行仓储抵押贷款等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自身造血、强筋壮骨提供外部营养。

四、建立评估系统,减少审批环节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评判和分析不能停留在静止、片面、主观的水平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了解企业动态发展状况,坚持注重素质,不注重外表;注重实绩,不注重账表;注重资金流量,不注重大小,必须加大对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去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为此,一是可以通过税务、工商等部门了解中小企业的纳税情况等信息,通过行业协会或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意识。通过和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收入情况和对主要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价,还要用主要经营者与主要股东个人的其它投资、资产负债状况等信息来弥补财务数据等“硬”信息的不足。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的评估系统,改变过分依赖抵押、担保,忽视对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分析做法。通过信息分类、共享,加强上下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为信贷业务提供可靠的审批依据,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五、实行差异服务,打造特色银行

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的宏观政策设置上,要下放县级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用鼓励政策引导县级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依据陇县3个商业银行的实践,在已有的存贷抵押、资产抵押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应收账款的质押贷款,浮动抵押如专利技术及其它知识产权、法人代表的个人财产等,或者以品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作抵押,实现差异化服务。在贷款方式上,要逐步实行定期贷款,分期还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试办“三包一挂”贷款,即信贷人员包贷款发放、包贷款管理、包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将管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与贷款质量挂钩,努力巩固现有优质客户、不断挖掘潜在的优质客户,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和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信贷特色鲜明的信贷品牌,全力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系人民银行陇县支行行长)作者:刘金省日期:2009-5-14

第五篇:健全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研究

健全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党员

关爱、激励、帮扶机制研究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但如何破解党员队伍中特殊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从工作的目标导向上、制度措施上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理解、爱护和激励,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各级党委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长岭村“三送”活动工作组对如何建立健全我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课题进行了走访了解。我们认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已成为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很多基层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确实需要关怀、需要激励、需要帮扶,只有切实地关心帮助,才能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才能使所有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进而增强全党的凝聚力。

一、长岭村基本情况

村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4人、困难党员3人、60岁以上党员6人,外出流动党员3人,三年来发展党员4人,2010年发展党员2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其中“一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大专学历以上3人。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女干部1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大专以上学历2人,平均年龄38岁。

从长岭村的上述党员基本情况看,老党员、低学历党员所占比例较大,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限制,农村党员干部文化层次低,对于新时期的发展形势接受能力相对落后,因此,建立健全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近年来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的现状近年来,长岭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长岭为目标,把健全完善党内关爱激励帮扶制度作为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强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力措施,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完善党内考评激励机制,营造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一是实行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完善了村、组两级考核机制,将党建工作纳入全村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兑现奖惩,促进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二是实行村干部效绩考评机制。为体现凭实绩论英雄,我村对村干部实行季度考评制度,对各项中心工作的完成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并做到考评“四公开”,即考评内容公开、考评办法公开、考评过程公开、考评结果公开,考评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办事处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评优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村每年开展一次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表彰活动,对表彰的先进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奖励,树立典型。四是开展党建不定期检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表彰和激励,进一步促进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

(二)党内关怀措施得力,关怀力度和范围更大更广。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成才。每年,都从县、镇涉农部门等邀请专家开展大量的培训活动,并在培训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培训重点村干部、党员和实用(专业)人才;通过实施党员电教和电视上网等远程教育工程,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基本上能实现党员干部连续教育的目标。

第二、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建立了镇、村联系点制度。采取镇村干部结对、党员结对的方式,在农村党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解决困难党员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党内的和谐发展。同时,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要求村两委干部要带头致富,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将农村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村党组织帮助想发展、想创业的党员干部联系协调贷款,给予资金帮扶。

(三)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逐步扩大关怀范围。

一是坚持定期走访看望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党员和召开民主生活会。每年集中在“七•一”和“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大量的走访慰问活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有力促进我村支部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广大党员的生活状况。二是建立农村、低保发放向困难党员的倾斜机制。将3名困难党员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并发放保障金。三是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因灾造成党员重大损失和生产生活困难的,其他党员主动结队帮助,使受困党员度过难关,让贫困党员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增加了党员的凝聚力,增强了贫困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党性观念。四是建立外出流动党员关怀机制。切实关心外出务工党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充分利用春节外出务工党员返乡时机,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为他们外出务工提供维权的法律知识,体现村党组的关爱。

(四)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正当权益。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党员的政治权利充分行使是关键。为使每名党员都能行使《党章》规定的民主权利,我们实行了党组织决策重大事项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党务公开制度、村级组织换届“两推一选”制度,建立了党员议事制度,激发了广大党员参执、现政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虽然我们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党员老龄化、贫困化现状凸显,部分农民集体主义和公德意识下降,村级组织关怀措施不多,范围不广,机制不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构成了一抹不和谐的因素。从长岭村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从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来看,农村党员老龄化、贫困化凸显,需关怀的人群逐渐增加。

在20名党员队伍中,困难党员达3人,占15%,60岁以上党员6人,占30%,情况十分明显。长岭村党员出现贫困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老体弱因病致贫。部分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同时由于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生活缺少保障,医疗负担沉重。无法承受因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经济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三是突遇重大灾难。少数困难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大病、自然灾害等,给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陷于贫困。四是生产条件差。部分农户生产条件差,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急需予以救助。五是思想观念陈旧。少数党员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缺少创新意识,懒惰思想严重,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致贫;部分精神空虚,怨声载道,对社会的不满,精神生活低俗化,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

(二)从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和党员意识形态来看,党员管理和资源分配上的差别,导致党组织的向心力有所下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和阶层不断出现,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和党员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一是新经济阶层党建制度不健全。一些党组织对其所属的党员教育管理松弛,致使一部分企业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或长期在外经商的党员游历于党组织之外,甚至成为“都不管”的党员。二是一些党员意识形态出现偏差。部分党员思想上散漫,一味求经济效益,不讲政治原则,对党内或社会上明显违反党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人和事,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不过组织生活,只在缴纳党费时才想到党员身份。还有一部分党员个人利益当先,党的宗旨观念落后,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愿当人梯,只想当“人杰”。

(三)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是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两级集体经济欠发达,又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经费,帮扶经费普遍不足。另外,由于最基层的村一级党组织自我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导致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总数偏大,困难也随之加大。因为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一般是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即宣传的多,投入的少。而且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和“七一”期间,帮扶也是些物质上的帮扶,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有关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理想重复帮扶的对象较多。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系统的分类,困难党员的认定多数有村党组织按其家庭贫困情况认定,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三是帮扶的方式和措施单一。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困难产生的具体原因,从长计议,缺乏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激励和帮扶,导致治标不能治本,很难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使其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等、越等越穷。四是在帮扶意识上存在偏差。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只注重于帮扶困难党员,忽视了对思想落后、党性不强党员的带动,忽视了及时建立后进党组织的整改、帮扶机制。

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及思考

近年来,长岭村虽然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面对新形势,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一)要在发展经济上下功夫,加快困难党员脱贫的步伐。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现状看,目前,集体经济空白,村级所有开展工作经费全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农民交纳的部分“一事一议”款项,正常性工作开展经费捉襟见肘,其他建设和帮扶性投入几乎是空谈。我们认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只有经济基础筑牢了,各项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不断地实现上水平、上台阶。

1、要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各级组织和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亮绿灯、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子,切实帮助村集体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并从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解决自身关怀的能力。要建立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上级要加大财政投入,解决“空壳村”问题,为村干部营造能干事的环境,真正将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工作落到实处。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才有钱办事,有资金作为帮扶工作的后盾。

2、要开展引导性创业服务。要以县或乡镇成立党员创业服务中心,或将创业服务纳入各级服务中心,村委会成立代办点,为自主创业的党员、困难党员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和为其办理相关证件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在选择项目和资金扶持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

3、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回乡,结合本村果业园区和养殖基地建设,对有创业愿望、创业意向、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党员,提供项目支持、跟踪扶持等形成长效机制“一条龙”服务,激发党员外出返乡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4、建立党员脱贫示范基地。继续加强党员“双培双带”工程的推进力度,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的扶持机制,县级组织部门或乡镇党委要定期对示范基地进行资金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让示范基地能够长久存在并不断发展,真正能够挂牌一处成功一处,建立一个基地发挥一个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在完善村级组织建设上下功夫,使其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活动,并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建“五大载体”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党员“素质工程”的提升速度,真正使农村基层组织起到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加强干部激励机制的建设。积极探索吸引并留住能人进入村级组织的干部报酬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工作活力和主动性;完善村干部考核绩效机制,让他们感到劳有所得的工作激情,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建立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干部及党员表彰制度,加大综合性表彰力度,以荣誉激励党员干部工作的信心。

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示范引导。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扶贫帮困作为己任,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示范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三)要在健全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各级党委要在建立和健全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要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贫困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上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要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界定好帮扶标准,要按照实际情况和党员困难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建立好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原因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

二要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建议以县级为单位设立困难党员长期性扶助基金,在通过个人申请、组织调查、党内公示的方式,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同时各级党委要抓好帮扶配套措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对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并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年龄较大且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要协调相关部门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申请助学贷款项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三要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并鼓励士气,振作精神,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0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以上,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四要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要及时出台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扶工作意见,对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予以政策倾斜;要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要对想创业的党员在资金上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养殖、种植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生产项目,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帮、带联合发展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是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完善好社会扶助体系。积极引导和整合社会帮扶资源,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各级党委要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期定人、定点帮扶,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四)要在大力实施党员学习教育上下功夫,强化党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是强化党员素质工程建设。各级党委要在“双培双带”的基础上建立好农民党员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通过“三会一课”学习和送学、寄学、远程教育、电视党课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二是强化对贫困党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农村困难党员,要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班,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的电视上网工程和送科技下乡等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普通党员致富技能。三是强化信息沟通与扶助。要以乡镇党委或村党组织为单位建立党员信息帮扶中心,组建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他们的创业信息员技术指导员,利用宣传单、会议、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四是强化思想教育与帮带。对有学习困难的党员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进行联系帮带;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行支部指定专人送学上门。对流动党员,要定期寄学或促学;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学习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和范围,在针对村干部提升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到普通党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五)要在增强党内互动上下功夫, 营造一种良好的关怀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薄弱的党组织不愿与上级党组织沟通,一些党员因外出流动、随子女生活、贫病卧床等原因,与党组织联系较少或不愿与党组织联系,成了名副其实的“党费党员”,或者“都不管”党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影响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和改善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党组织、党员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党内信息沟通机制,是创新服务党员的一种方式,在帮扶困难党员工作中尤为重要。

1、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上下联动。要切实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无人做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情况,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互助。一是上级党组织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物质资源和智力支撑。在领导体制上,党建工作重心要下移至村。在工作力量上,要从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工作方式上,要加强党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和支持每个“五好”党支部帮扶一个后进党支部,使面貌发生明显改变。

2、体现组织对党员之间的关怀机制。针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变化和党员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党组织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适合不同个体需求的党内关怀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建立 “党员之家”,为党组织关怀党员的重要载体,实行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制度,使党员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利用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活动的载体,激励村无职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引导他们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实行困难党员的动态管理,对党员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和排队,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科学合理制定帮扶帮助标准,切实解决党员面临的困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完善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互动。要加强结对帮扶的工作力度,乡镇机关党员要以驻点村为依托,对村里党员进行调查排摸,确定帮扶对象,动员村级已经致富的党员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要通过党员帮扶,为贫困党员找出一条致富创业的路子来,对能够致富的党员,在思想上要解决好“不干不想干”的问题;在行动上要解决好“想干不敢干”的问题;在方法上要解决好“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在资金上要解决好“会干不能干”的问题;在政策和支持是要解决好“能干不能长干”的问题;在效果上要达到带领大家共同干,共同致富的目的。总之,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促进党内和谐发展,促进党内的团结统一,增强党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站走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

王建亮

长岭村“三送”工作组 二○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下载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