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的方法和建议[范文模版]
对我县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积极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建立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导向,是认真落实《干部选拨任用条例》的具体体现。
一、在一线培养干部的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倾斜性培养。一是抓住源头招考、组织培训、交流锻炼等环节,努力提升基层一线干部整体素质。除少数对专业有特殊要求岗位外,坚持把乡镇街、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岗位作为新进人员主要开考岗位。二是对任现职5年以上和在同一岗位任职10年以上、经历单一的基层干部,采取轮岗交流、交叉任职等办法,丰富工作阅历。三是优先安排基层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接受上挂、下派、外派等方式的实践锻炼,让基层干部在关键时刻、重要岗位经受考验,提升素质。四是选派机关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让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艰苦环境和重要工作任务中经受磨炼,提高能力,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意识,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锦屏发挥作用。
2、开展倾斜性选拔。积极探索以竞争性选拔的方式,为优秀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注重拿出工青妇、综合部门等副职、乡镇街党政正职等一批适宜基层干部的岗位供基层干部竞考。引导和鼓励县级机关特别是“两办”等综合部门,以定向从乡镇街、学校等基层单位选调为进人主渠道。
3、落实倾斜性待遇。在确定区“两代表一委员”、评优评先等方
面,注重向乡镇街、村(社区)等基层倾斜。认真落实“三真”政策,对工龄满30年的乡镇副主任科员,工龄满25年且在乡镇工作达10年的副主任科员,及时确定主任科员职务。对担任乡镇街工青妇负责人的,则在其担任后即确定享受副科级待遇。
二、在基层选拔干部需要制定的一些机制和配套措施:
1、建立基层一线干部的补充机制
必须使基层干部队伍这个源头有活水,才能保证干部队伍整体上的有序流动。一是解决编制问题,打开进人的“门”。按照行政级别,把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分开管理,区别对待,超编的控,缺编的补,要适当增加基层编制,减少上级机构和编制,改变“倒金字塔”现象。二是规范上级部门进人渠道。规定上级部门补充人员必须从基层对口部门或系统选调招录,由此建立干部补充的良性机制。三是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扩大基层招考比例,上一级部门招录人员必须有下级工作经历,用政策鼓励人员面向基层。四是提高新招考公务员到基层工作的比例。除特殊岗位需要外,新招考录用的公务员应该有80%以上分配到县级以下工作。
2、构建基层一线干部激励关爱机制。
一是要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对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干部实行岗位补贴,要使基层干部工资平均水平整体上高于上级干部工资的平均水平。二是要改革职称评定政策。要逐步增加基层干部科研项目课题和研究推广经费的投入,为他们提高技能、服务群众提供保障,要把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改变和弱化职称评定中“要本本”、“要论文”、“要外语”等不切合实际的条件限制。三是要加大面向基层评先评优的力度。要加大评选的公开性和透明
度,注重评先评优的群众公认度,名额要向一线普通干部倾斜,严防利用职务之便沽名钓誉的现象。四是要关心政治待遇。要适当增加基层和生产一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的名额。各级党的委员会要适当增加基层干部比例,作为一项硬指标来贯彻执行。
3、加大基层一线干部的选拔力度。
一是严格选拔要求。担任上级领导职务的,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下一级工作经历。县乡科级岗位要首先考虑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干部中选拔,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机关干部要首先选派到基层进行锻炼,经过考核优秀的再提拔使用,实现上下级干部的互动和互补。二是扩大选人视野。要加大面向基层的公开选拔干部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的名额实行公开选拔。规范提名方式,探索全委会委员、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提名干部制度。改进干部考察方式,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表决的干部选拔方式,让更多的基层干部进入到主要领导干部视野中。三是优化班子结构。对农林水、粮食、信访等与基层密切的部门领导班子,要有50%以上的领导干部来自于基层。上级部门要率先带头,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政策。
4、创新基层一线干部选拔机制。
一是推行职务聘任制度,对专业性强的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选拔到党政机关。二是要加大从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和选聘事业单位人员的力度,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经过组织考核,可以直接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乡镇事业站所空编,可以从实践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土专家中招聘,激发乡土人才和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实行干部挂任制。在不改变身份和编制的前提下,基层单位可以增设1-2个挂任干部职务,不占领导职数,但参与班子分工,承担领导任务。四是要大胆破格提拔。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核,可以破格提拔。
5、加强基层一线干部培训力度。
增加基层干部培训经费,对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学历的基层干部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举办以村干部为主体的培训班,为他们系统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对优秀年轻的村干部,可以选派到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专业培训机构和大中专院校要适应形势需要,适当设置符合农村和基层实际需要专业课程,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基层政权设置及职能》等,让大中专毕业生了解基层,为面向基层就业奠定基础。
6、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要壮大后备干部队伍,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积极推荐后备干部,严格考察程序,按照专业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分类建档,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后备干部助理制,把后备干部作为本单位“一把手”的助理,分配一定工作,提高工作能力。采取组织选派、单位联系等方式,积极选派干部到基层和上级机关进行挂职锻炼。要坚持备用结合,对挂职锻炼期间表现优秀的,根据干部特点及时提拔使用,要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7、加强政策监督工作。
对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要监督落实情况,要规范培养选拔程序,加大对权力的制衡和约束,防止制度变换、规范失灵的现象,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三、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目标的意见和建议:
1、要从源头上着眼,进一步夯实基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培养管理措施,选派干部加强结对帮带,传授优良作风、工作方法和农村(社区)经验,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的满意率和选聘人员的成材率。要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数量,形成自下而上的良性成长机制,县乡两级机关公务员原则上从农村(社区)一线选拔,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破格提拔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激发到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和村(社区)干部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回乡服务,逐步形成一支根植基层、心在基层、情系基层、长期稳定的高素质农村(社区)基层干部队伍。
2、要从培养上着手,进一步健全机制。要总结推广各地创造的战略谋划法、一线工作法、多岗位锻炼法和全程跟踪法等经验做法,形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培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年轻干部下派挂职的多种形式,可允许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增设一至两个领导职位,供挂职干部任职,不占职数,不参加换届;党政部门可以设置若干助理职位,供挂职干部任职,不占编制。同时,应从用人导向、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上级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逐步扩大下派干部任职的比例,让他们真正融入基层一线,安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在“赛马”中分出优劣,使他们下得去、上得来、用得好。
3、要从使用上着力,进一步强化激励。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形成“选、用、考”为一体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决策部门、涉农部门,应拿出一定的领导职位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年轻干部实
行定向公开选拔,实现上下级干部的互动和互补,通过干部来源的多元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避免因了解情况不深入不准确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努力改变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干部来源单
一、经历单一的状况,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4、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导向,建立一线干部多维考察机制,坚持多角度、多渠道考察干部在一线的工作实绩,重点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干部目标责任制度。对在一线工作的每一名干部,逐人分解工作目标任务,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从上到下逐一落实目标责任,明确任务要求。县委、县政府不定期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通报,严格督促抓好落实。二是干部跟踪考察制度。经常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看资料、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每名干部在一线工作的表现情况以及抓工作落实、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逐人建立工作实绩档案,对每名一线干部工作情况进行全程写实性记录。三是干部末位淘汰制度。对一线干部的工作实绩实行量化积分考核管理,实绩每月一公示,接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对月度考核连续三次排名后五位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换。
第二篇: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调研问题建议
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调研问题建议
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是在实践中锻炼识别干部,培养造就大批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一、主要做法。
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2016至2021年,市党政机关共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名。其中,通过公开选拔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名,通过个别物色、跟班考察、有限竞争、集中选调等方式选拔*名,通过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名,提拔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名。对于从基层一线选拔的优秀干部,各级党政机关根据其不同的经历和特点,因才施用,合理安排,做到人岗相适。2020年集中选拔了50余名乡镇党w书记到市直属机关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有7名安排在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的涉农、信访、水利等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各级党组织对从基层一线选拔的干部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台帐,每年进行一次跟踪考察。为解决选拔干部的后顾之忧,他们规定,凡选拔的基层干部,对选拔干部配偶、子女的就业、上学以及住房等问题予以优先照顾安排。坚持从上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
长期以来,*市一直采取任职、挂职等方式,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关键岗位锻炼,安排干部多岗位锻炼。2021年,在各县(市、区)及乡镇挂职锻炼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共有*人,担任乡科级职务的*余人。
其中,有的是从市直属机关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及乡镇挂任党w、zf副职,有的是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派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到县(市、区),有的是市直属机关选派干部到有关县(市、区)、乡镇对口挂职,有的是从市属国有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到有关县(市、区)和基层挂职。另外,近年来全市先后选派了近*名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居委会主任等职务。
二、主要成效
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基层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自身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全局观念,提高领导水平,完善经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也产生了“鲶鱼效应”,激发和促进了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进而增强整个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有助于进一步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社情民意,体察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决策和工作指导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把自己所学的丰富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
促进了良好选人用人导向的形成。把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把具有较高文化理论素养的优秀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一线锻炼,既畅通了基层和机关干部交流渠道,又提升了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实践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
基层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确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放在基层,激发了广大干部扎根基层、安心基层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激发了机关干部自觉将身子下沉、深入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的热情。
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基层干部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生活朴实、作风务实,把他们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能够促使机关干部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减少官*主义、形*主义。而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使他们对基层工作的难处有切身的感受,对群众生活的艰辛有更加直接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实干精神。一位从事人事工作多年的同志说,凡是到基层锻炼过的同志,回来后工作作风都有明显的改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在他们身上很少出现。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等待观望、求稳怕乱、满足现状思想;有的把关心基层、重视一线只是挂在口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认为许多基层干部学历不如机关干部高、理论素养不如机关干部好、年龄不如机关干部轻,到基层选拔干部是“筷子里头拔旗杆,勉强凑数”;有的单位对一些重要岗位舍不得腾出来选拔基层干部,有时还存在本位主义和盲目排外思想,认为“菩萨还是自己庙里的灵”。
二是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主要依靠公开选拔、提拔交流、选调和考录等途径;从上级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主要通过挂职、任职等途径。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培养和选拔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此外,培养和选拔的方法有的还不够科学。三是缺乏制度规范和长效机制。
目前,*市对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还没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培养和选拔的资格、条件、范围和工作程序等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影响人才流动的身份、区域、部门、所有制等体制性障碍较多,公务员身份以外的其他优秀人才如优秀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途径较少。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在机构改革中编制和职数有所减少,机关工作人员相对饱和,而安置军转干部、公开招录公务员占用了大量编制和职数,可用于选拔优秀基层干部的编制和职数就更为有限。
四是部分通过公开选拔任职的干部存在“高分低能”问题。
一些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干部被公开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后,由于工作性质、对象、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时难以适应。这些同志在新的岗位适应不了,原来的单位又难以回去,既尴尬又无奈。四、几点建议
第一,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应以考察为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靠经验、靠积累。选干部不是考秀才,不能完全靠考试。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不一定会考试,会考试的不一定会干事。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应向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倾斜,逐步扩大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在公开选拔中的比例。
选拔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应在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以考察为主,通过改进考察方法,提高识人选人的准确性,以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廉洁状况论优劣。必要时,在条件相近的人员中辅以考试,进行有限竞争,考题的设计也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符合干部的实际,真正考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任职的工作力度。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应拿出一定领导职位面向基层一线实行定向公开选拔。涉农、信访等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zf部门,原则上应配备一名以上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都有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任职,实现上下级干部的互动和互补。
市级应当带头做表率,特别是zf综合部门、决策部门、涉农部门,应当拿出一定数量的副职职位面向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定向公开选拔,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政策制定,通过干部来源的多元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避免因了解情况不深入不准确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
第三,打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的通道。应加快试点步伐,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行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做法,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提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现有村干部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回乡服务,逐步形成一支根植农村、心在农业、情系农民、长期稳定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第四,注重发挥各个年龄段基层干部的作用。实践证明,由各个年龄段干部构成的领导班子比较合理,整体功能相对也比较强。要纠正一些地方搞任职年龄“一刀切”和层层递减的错误做法。在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
今后县乡两级原则上不宜简单规定任职年龄和提名年龄的上限,任职年限原则上要与工作年限基本一致。基层领导班子配备应遵循“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以40岁至45岁的干部为主、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以45岁至55岁的干部为主的基层领导骨干队伍,确保基层政权牢牢掌握在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手中。
第三篇: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研究
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研究
中央颁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把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11个重点突破项目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注重“培养选拔”“基层一线”成为选人用人工作的关键词和突破口,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是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是改变当前领导机关干部队伍来源结构性缺陷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抓基层、打基础的根本要求。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基层一线是锤炼干部的熔炉,是干部成长的摇篮。区委把基层锻炼作为干部的必修课,把基层作为培养干部的大舞台,坚持扩大视野,强化激励,发现人才,建立关怀机制。
(一)广开视野,把干部培养的重点放在基层。一是加大从村、社区招录公务员力度。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和公开选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领导干部。09年以来,共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领导干部2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录乡镇公务员3名,努力从源头上拓宽公务员招录渠道,为农村优秀干部打开了希望之门。二是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培养锻炼力度。区委以今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突破口,加大引进大学生担任村“两委”干部的力度,全区新选出的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178名,占总数的21.6%,比上届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56.8%的村(社区)配备了大学生村官。三是加大选派街镇、机关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力度。近年来,结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共选派了525名机关和街镇干部驻村,不断为优秀干部搭建基层培养锻炼的平台,取得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培养锻炼干部的双重成效。
(二)强化激励,把干部交流的重点面向基层。一是注重干部培养性交流,提升干部综合素质。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和新提拔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岗位挂职锻炼,促使干部熟悉群众工作,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二是注重干部结构性交流,科学配置干部资源。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为重点,积极推进干部横向交流,针对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工作活力不强的街镇领导班子,通过交流班子成员,形成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和专业结构梯次配备,提高班子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发挥干部优势。三是注重干部调整性交流,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严格执行干部交流政策,明确镇街正职和区直机关正职、副职达到任职年限的领导干部必须进行调整性轮岗交流,让干部在新的领域获得新发展。
(三)发现人才,把干部提拔的重点瞄准基层。一是把新提拔的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磨练。将区级部门业务精通、实绩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干部,放到基层一线去锻炼。本次乡镇党委换届提拔了14名表现较好,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到街镇担任班子。同时,以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首次提名优秀事业编制中层干部进入镇班子,探索遴选优秀年轻
干部尤其是非公务员身份作为镇班子领导候选人这一改革举措,走在了全省前列。二是把选人的眼光更多地放到基层一线。坚持把选人用人的视角放在基层,对矛盾较多、条件较艰苦的基层岗位或参与中心工作踏实肯干、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使用。在今年的干部调整中,有4名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被提拔到区直机关使用;有3名德才表现较好、群众公认的镇街副职被提任镇街正职。真正树立以实绩说话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做到了让“一线者有盼头”、“实绩者有甜头”。
(四)建立关怀机制,激励干部扎根基层创佳绩。一是在落实物质保障上留干部。我区积极改善街镇、村、社区干部工作的基础条件,加强街镇机关、村活动场所建设,着力改善办公环境,使基层干部住得下、能工作。二是在突出政治关怀上留干部。坚持工作要求上压担子、正常待遇上提职级、政治关怀上给荣誉。定期表彰基层一线优秀干部,把那些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的干部纳入推荐担当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进模范视野,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委在培养和选拔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中,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基层干部的素质差异较大,一部分基层干部由于在文化水平方面的先天不足,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和电子政务工作的新要求。事业编制的优秀基层干部提拔受到一定限制,积极性受
到影响。因此,要注重形成工作机制,创造性地抓好从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工作。
(一)强化源头管理,建立完善基层干部补给机制。一是进一步扩大从基层干部中招考公务员的比例,探索从每年缩减区直机关招考比例过渡到全部从基层招考,区直机关补充人员须到基层选拔。二是加大从高校选调选聘大学生到乡镇、村、社区任职的工作力度,特别是针对乡镇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实际,重点向乡镇选派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干部素质能力不高的问题。三是每年从区直机关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培养适合在基层发展的年轻干部。四是建立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后备人才库。采取符合基层岗位工作特点的后备干部考核的形式,把那些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优秀干部纳入到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后备人才库中,对纳入到人才库的干部要及时补充到上级机关去。
(二)强化公平竞争,建立完善公开选拔任用基层干部工作机制。在坚持常规性选拔基层干部工作的同时,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方式,加大从基层选干部到区、街镇副科级领导任职力度。每两年一次或者不定期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方式,面向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选拔一定数量的年轻副科级干部,形成科学的干部梯队。
(三)强化素质提升,建立完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一是每年选派基层干部到高校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与浙大、复旦等名校联系合作,以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知
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状况、新问题的能力为重点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二是选派年轻基层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金融、招商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提高全局意识,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
第四篇:江北区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
江北区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
江北区狠抓引进、培养、选拔三个关键环节,加大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形成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多层次招录引进,为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开源”。一是公开招录公务员。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一批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近年来,全区共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0余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100%。二是注重引进选调生。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加选调生分配名额,储备一批高素质优秀年轻干部。近年来,全区累计接收选调生69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1名、双学历的2名。同时,制定《江北区选调生管理办法》,实行跟踪管理、定向培养,加大选调生培养锻炼力度。三是公开招聘社区干部。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实行社区干部公开招聘制度。近年来,共招聘社区干部192名,既充实了基层一线工作力量,又扩大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视野。
多方位培养锻炼,为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蓄能”。一是推进干部轮岗锻炼。规范部门、街镇中层干部任用资格和选用程序,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促进年轻干部在单位内部轮岗锻炼。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科级干部跨部门轮岗交流制度,每年开展一次科级干部民主测评,对得分靠后的科级干部,由组织人事部门统筹安排到区内其它部门交流轮岗。二是选派干部挂职锻炼。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与观音桥商圈、港城工业园区、铁山坪森林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让他们熟悉区情,增长才干;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开县、云阳等地挂职锻炼,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见识。近年来,共选派了380名干部参加挂职锻炼。三是抽调干部信访锻炼。将选调生、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分期分批地安排到信访部门锻炼3—6个月,让干部直接参与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提高他们处理复杂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截至目前,共抽调了127名干部到区信访办接受锻炼。
多渠道选拔使用,为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铺路”。一是班子缺额,适时选拔。坚持把是否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首要条件,在领导班子成员出现缺额时,及时将综合素质高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近年来,新提拔的130多名领导干部均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二是坚持公选,优先选拔。有计划地拿出部分处级领导干部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基层和生产一线干部。三是实行公推,直接选拔。在镇党委班子换届中,积极探索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新方式,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原鱼嘴镇双溪村党支部书记在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为鱼嘴镇党委委员。
第五篇:干部调研报告:关于X市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的调研报告
关于XX市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的调研报告
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是在实践中锻炼识别干部,培养造就大批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最近,XX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派出调研组,对XX市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到XX市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些做法和认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2016至2021年,市党政机关共选拔基层一线干部XXXX名。其中,通过公开选拔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XXX名,通过个别物色、跟班考察、有限竞争、集中选调等方式选拔XXXX名,通过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XXX名,提拔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XXX名。对于从基层一线选拔的优秀干部,各级党政机关根据其不同的经历和特点,因才施用,合理安排,做到人岗相适。2020年集中选拔了50余名乡镇党委书记到市直属机关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有7名安排在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的涉农、信访、水利等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各级党组织对从基层一线选拔的干部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台帐,每年进行一次跟踪考察。为解决选拔干部的后顾之忧,他们规定,凡选拔的基层干部,对选拔干部配偶、子女的就业、上学以及住房等问题予以优先照顾安排。坚持从上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长期以来,XX市一直采取任职、挂职等方式,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关键岗位锻炼,安排干部多岗位锻炼。2021年,在各县(市、区)及乡镇挂职锻炼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共有XX人,担任乡科级职务的XXX余人。其中,有的是从市直属机关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及乡镇挂任党委、政府副职,有的是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派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到县(市、区),有的是市直属机关选派干部到有关县(市、区)、乡镇对口挂职,有的是从市属国有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到有关县(市、区)和基层挂职。另外,近年来全市先后选派了近XXXX名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居委会主任等职务。
二、主要成效
促进了良好选人用人导向的形成。把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把具有较高文化理论素养的优秀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一线锻炼,既畅通了基层和机关干部交流渠道,又提升了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实践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基层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确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放在基层,激发了广大干部扎根基层、安心基层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激发了机关干部自觉将身子下沉、深入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的热情。
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基层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自身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全局观念,提高领导水平,完善经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同时也产生了“鲶鱼效应”,激发和促进了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进而增强整个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有助于进一步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社情民意,体察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决策和工作指导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把自己所学的丰富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
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基层干部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生活朴实、作风务实,把他们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能够促使机关干部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减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而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使他们对基层工作的难处有切身的感受,对群众生活的艰辛有更加直接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实干精神。一位从事人事工作多年的同志说,凡是到基层锻炼过的同志,回来后工作作风都有明显的改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在他们身上很少出现。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等待观望、求稳怕乱、满足现状思想;有的把关心基层、重视一线只是挂在口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认为许多基层干部学历不如机关干部高、理论素养不如机关干部好、年龄不如机关干部轻,到基层选拔干部是“筷子里头拔旗杆,勉强凑数”;有的单位对一些重要岗位舍不得腾出来选拔基层干部,有时还存在本位主义和盲目排外思想,认为“菩萨还是自己庙里的灵”。二是缺乏制度规范和长效机制。
目前,XX市对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还没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培养和选拔的资格、条件、范围和工作程序等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影响人才流动的身份、区域、部门、所有制等体制性障碍较多,公务员身份以外的其他优秀人才如优秀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途径较少。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在机构改革中编制和职数有所减少,机关工作人员相对饱和,而安置军转干部、公开招录公务员占用了大量编制和职数,可用于选拔优秀基层干部的编制和职数就更为有限。三是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主要依靠公开选拔、提拔交流、选调和考录等途径;从上级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主要通过挂职、任职等途径。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培养和选拔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此外,培养和选拔的方法有的还不够科学。如职位聘任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作程序相对复杂、繁琐,且操作方法不很透明;公开选拔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一次公选一般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经费支出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四是部分通过公开选拔任职的干部存在“高分低能”问题。
一些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干部被公开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后,由于工作性质、对象、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时难以适应。这些同志在新的岗位适应不了,原来的单位又难以回去,既尴尬又无奈。四、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任职的工作力度。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应拿出一定领导职位面向基层一线实行定向公开选拔。涉农、信访等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原则上应配备一名以上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都有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任职,实现上下级干部的互动和互补。市级应当带头
做表率,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决策部门、涉农部门,应当拿出一定数量的副职职位面向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定向公开选拔,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政策制定,通过干部来源的多元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避免因了解情况不深入不准确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
第二,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应以考察为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靠经验、靠积累。选干部不是考秀才,不能完全靠考试。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不一定会考试,会考试的不一定会干事。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应向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倾斜,逐步扩大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在公开选拔中的比例。选拔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应在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以考察为主,通过改进考察方法,提高识人选人的准确性,以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廉洁状况论优劣。必要时,在条件相近的人员中辅以考试,进行有限竞争,考题的设计也要注重实
用性、针对性,符合干部的实际,真正考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发挥各个年龄段基层干部的作用。实践证明,由各个年龄段干部构成的领导班子比较合理,整体功能相对也比较强。要纠正一些地方搞任职年龄“一刀切”和层层递减的错误做法。在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今后县乡两级原则上不宜简单规定任职年龄和提名年龄的上限,任职年限原则上要与工作年限基本一致。基层领导班子配备应遵循“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以40岁至45岁的干部为主、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以45岁至55岁的干部为主的基层领导骨干队伍,确保基层政权牢牢掌握在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手中。
第四,打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的通道。应加快试点步伐,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行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做法,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提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建立健全激励
机制,激发现有村干部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回乡服务,逐步形成一支根植农村、心在农业、情系农民、长期稳定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第五,实行上级党政机关干部下派的多种形式。鉴于目前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数量较大,应进一步拓宽基层挂职锻炼的渠道,尽快让更多的机关干部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一课。可采取组织部门集中选派、单位选派等多种形式,挂职时间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灵活掌握,多方面为挂职锻炼干部提供便利。可允许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增设一至两个领导职位,供挂职干部任职,不占职数,不参加换届;党政部门可以设置若干助理职位,供挂职干部任职,不占编制。同时,应从用人导向、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逐步扩大下派干部任职的比例,让他们真正融入基层一线,安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在“赛马”中分出优劣,使他们下得去、上得来、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