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占用土地及有关建房各项事宜的实施办法
关于新农村建设占用土地及有关建房各项事宜的实施办法
一、建房者所占用土地向土地所有人按每亩每年交壹仟元土地使用费,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付清。
二、建房
1、统一建房、统一标准。
2、在建房过程中,砖、灰、钢筋、水泥自备,有承包户购买,超过市场价格不用。
3、垫土:由生产队统一取土,垫后交付垫土款。
4、运料由承包老板负责,运费按当时市场价。
5、第一层上完楼板后付清一层全部费用,粉墙款除外,第二层同第一层封顶付清。
6、门窗统一,不准随自己所想,价格按当时市场价格。
7、下水道、花坛款另统一分摊(包括路)。
8、建房时间规定如下:如果在三年内盖不起者可提前向王从武、王从奎提出说明,必须在三年内盖起,时间从下地梁那天起为准。
9、地梁打起后不超过三年,不准任何人转卖群众住宅。
10、建房由群众代表统一办理,各户必须严格统一指挥、付款、备料要及时。
11、在建房中,由代表监工,每天二人,每人每天30元。
12、以上办法必须由群众和代表与承包人×××群众代表×××签定协议,合同经司法公证。
年 月 日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各项规章制度
XX村XX理事会章程
总 则
第一条 本章根据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本村全体村民应共同遵守。
第二条 理事会由村两委提名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代表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每半年向村民代表会议汇报一次工作。
第三条 理事会应自觉服从村两委的领导,维护本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
理事会工作职责
第四条 协助村两委组织动员本村全体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培植、农民培训、村镇建设和经济组织组建等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抓好宣传发动,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五条 负责听取并收集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第六条 负责本章程各条款的落实,并根据本章程制定村规民约,督促本村全体村民严格遵守,及时纠正违反本章程和村规民约的人和事。
第七条 负责组织开展“卫生庭院”、“五星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制定评比办法。
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
第八条 全面开展村镇规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导农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全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第九条 深入开展“三清三改”,彻底整治脏、乱、差,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的目标。
第十条 围绕本村确立的主导产业,着力建设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基础,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推广,达到规模大、产业强、品种估、质量好的目标。
第十一条 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高全体村民的综合素质,达到“文明守法、移风易俗、产业兴村、科技富民”的目标。
第十二条 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和组建新经济组织,为本村全体村民产前、前中、产后各项服务,达到“信息互通、技术互帮、资金互助、成果共享”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实施办法
第十三条 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动员,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示范引导,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本村全体村民自觉志愿加入新农村建设。
第十四条 加强村镇规划管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本村的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杜绝乱批乱建、乱搭乱建的行为。
第十五条 广泛开展村民互助活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互助会,采取相互帮工、帮钱、帮物的办法,积极推进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
第十六条 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第十七条 经常性开展群众性评比活动,通过开展“卫生庭院”、“五星文明户”、“文明村民”等群众性活动,增强全体村民参与新农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理事会。
XX村XX村规民约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积极参加村组织所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2、服务镇村的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完成各项经济承包合同,踊跃参加公益事业建设。
3、爱护集体财产,爱护农作物,圈养好家畜家兽。
4、严格遵守《土地法》规定,不乱占耕地建房。
5、严格遵守《森林法》规定,自觉做好封山育林,对乱砍滥伐、损坏幼林、毁林开荒的,除赔偿损失外,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6、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到不超生。
7、严禁赌博和偷盗。
8、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讲文明、讲礼貌、遵老爱幼、团结邻里,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
9、积极开展创“卫生庭院”、“五星文明户”、“文明村民”活动。
10、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自觉消灭“四害”预防疾病的传播。
XX村XX环境卫生公约
为搞好新农村村容村貌,努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卫生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新村,经村理事会研究,特制定卫生公约如下:
1、增强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观念,自觉遵守卫生公约。
2、全体村民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三清三改”工作。
3、每户村民的房前屋后及院内,要做到无垃圾、无污水、无污泥,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
4、不准在屋檐下、公共道路两边及公共场所堆放柴草物料,废弃建筑材料及时清走,保证道路畅通,无人为路障。
5、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丢果皮、纸屑、烟头及其它杂物,不随处乱涂、乱贴、乱刻。
6、垃圾和污物应倒入固定垃圾池,不准乱倒乱放,要自觉养成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整洁的良好风气。
7、村理事会每月向每户居民收取一定的卫生保洁费,卫生保洁费用于清扫公共场所,清运垃圾和添置清扫工具。
8、村理事会负责督促检查各家各户及主要公共场所卫生情况,每周检查一次。
9、如有违反公约的,轻者给予批语教育,如有屡教不改和情节严重者,给予5-10元的经济处罚,并责令其改正不道德行为。
10、对遵守公约好的村民,年终经过评比,将给予表扬和奖励。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制度
一、卫生管理制度
由理事会负责安排小区内公共场所卫生的维护,每月打扫2次,公共场所包括:
1、村内环村公路;
2、社区中心;
3、公共休闲坪、垃圾池。各农户房前屋后水沟和街由各农户清扫。
二、卫生评比制度
卫生评比活动每月评比一次,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社区志愿协会等人员,对村落内农户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分清洁、较清洁、不清洁三个等级评定,将结果在卫生公示栏上公示。
三、用水管理制度
1、专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村民的用水管网、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2、管护报酬实行误工补贴,按月定额补偿制,专管人员补偿工作计入水电费成本,以户为单位平摊到户。
3、用水户要自觉维护供水工作。
第三篇:土地整理参与新农村建设浅析
研究与探索
土地整理参与新农村建设浅析
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咸宁市共争取高产农田、低丘岗地改造等土地整理项目118个,总建设规模150.32万亩,批准总投资30亿元,预计全部完工后可增加耕地面积19.3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着力打造一批高产农田示范工程、农业特色板块基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惠及全市60多万农民,有力服务了新农村建设。
一、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土地整理项目的普遍开展,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耕地的质量,增加了农民收益。但土地整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地整理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县、乡、村基层干部对项目期望值过高,希望增添自己政绩,并从项目运作中获得一定工作经费,因此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在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有限及对项目资金使用上的严格监控,加之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难以处理和协调的矛盾,部分基层干部产生失望心理,导致他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顺利施工难以保障,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2、整理资金严重不足。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均为政府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
3、土地整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近几年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一些较易实施的项目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大多是实施难度较大的项目。
4、土地整理涉及政策法律问题,思想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块调整、权属变更、房屋拆迁等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措施和建议
如何把土地整理工作搞好,积极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实现“四个转变”:
1、土地整理目标由重耕地数量增加向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以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向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转变。围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
2、土地整理内容由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专项整理相一致的原则下,土地整理规划与交通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尤其是土地整理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使土地整理的内容由单纯的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土地整理的效果更加显著,综合效益将发挥得更好。在居民点整理上应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适度逐步开展,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
3、土地整理投入由政府投资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相结合投入资金的多样化转变。咸宁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大难题,因此,广开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化解资金难题,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二是捆绑使用各项支农资金,将农村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国家、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等各项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村庄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三是要发挥商业银行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四是要吸纳产业资本进入。
4、公众参与由参与到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向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转变。公众不仅要参与到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更要参与到土地整理的施工中去,这样也可以为农村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今后与新农村结合的土地整理,不仅涉及到农地整理,还涉及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整理。公众参与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可以保护、尊重公众利益,使相关政策和具体实际相吻合,保证决策合理与公正,弥补技术研究不足,使项目设计更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更顺利并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第四篇: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
廊坊市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兼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录
(可以借鉴)
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兼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资金投入政策为驱动,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多元模式、分类实施;突出重点、规范有序;以民为本、维护权益”的思路,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整村改造、综合整治,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瓶颈问题,实现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工作的新思路。
——统筹兼顾原则。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农村新民居建设紧密结合,由政府主导,整合各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筹兼顾、互相促进、协调开展。
——规划先行原则。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基础地位,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尊重民意原则。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农村居民点布局、老宅基地复垦、拆迁补偿等,必须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保证村集体和农民受惠得益,调动农民积极性。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不同情况,以满足农民实际需要为前提,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防止一刀切,一哄而上。——节约集约原则。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用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防止产生新一轮的分散布点。
——农村土地整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是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固粮食安全,有利于落实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稳固经济发展,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新的抓手和平台。
——农村土地整治是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急剧增长,用地保障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大、空闲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缓解用地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用地空间。
——农村土地整治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手段。在政府投资强劲但民间投资仍然低迷的今天,增投资、扩内需已成为保增长的主要途径。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可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拆迁、补偿、安置、复垦等农村土地整治,可进一步带动农村消费,驱动农村需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农村土地整治是加快推进新民居建设的助推器。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改换乡村面貌的重要抓手。可以助推新民居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农民住宅更加规范、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农田保护更加有力、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和谐。
——实行周转用地政策。对建新拆旧需要新占农用地或耕地的,采取先占后补的方法提供周转用地。周转用地不属于新增建设用地,不须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但要按照周转用地面积的1.2倍补充归还耕地,以确保耕地不减少。除整体搬迁的村庄外,使用周转用地每村不超过50亩,使用年限为3至4年。
——实行资金扶持政策。从2009年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从省级留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返还和分配市、县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分别划出不低于15%的资金,支持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道路和旧村址复垦等。设立支持奖励资金,对成效显著的土地整治项目给予奖励。各县(市、区)要将支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实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土地政策。一是采取城乡建设项目捆绑运作方式,将农村新民居建设项目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地块进行项目捆绑,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新民居建设开发权和城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企业先期投入资金按规划要求建设新民居及配套设施,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供农民入住。二是对土地整治腾出的建设用地,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实行以地入股就地招商引资,发展新的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通过村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整理净增的耕地(扣除归还周转用地的耕地),可作为土地置换指标,用于置换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以有偿使用,以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建设用地。对于结余的土地符合城镇规划的,经批准可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其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土地整治。
——实行鼓励进城农民用宅基地换购城镇保障性住房政策。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民在交回农村自用宅基地的,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对农户交回住房和宅基地的,按评估标准作价补偿,具体标准由试点县(市、区)政府制定。
市规划、建设、农业、林业、水务、电力、银行等部门要结合新民居建设工作,集中整合各项支持政策和资源,专门制定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突破性配套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
科学编制规划。一是按照国土资源部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落实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涉及的项目。二是在各县(市、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编制县级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被列入市级试点的村,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于9月底前完成村街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城乡规划部门要抓紧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区内的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鼓励多元投资。要根据本地实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鼓励创新多种运作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一--是政府投资模式。由政府出资,选择实施土地整治试点,通过拆旧建新、整治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或用地指标,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二是政企合作模式。由政府和开发企业联合出资,成立土地整治股份公司,开展土地整治。三是市场运作模式。对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通过政府引导推介,采取捆绑招标方式对外招商,利用社会资金进行整治。四是村民自发模式。鼓励有迫切搬迁愿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街,自行进行土地整治,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腾出的用地指标由政府统一收回。
——按整治形态划分为4种。一是迁村并点型。通过土地整治使一些散户居民或村庄向具有一定规模或经济基础的中心村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居民点集中安置,并对原来的居民点进行复垦。二是整村搬迁型。对老村破旧不堪,布局分散,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较大的村庄,通过土地整治实施整体搬迁。三是旧村改造型。对旧村聚居面积较大,区位较好,但空心村现象突出、一户多宅多、旧房危房多、闲置废弃地多的村庄,重新进行规划、改造和整治。四是城镇社区型。对城乡结合部,农民生活收入来源主要以非农就业为主,收入水平较高且基本稳定的农村居民点,通过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土地整治前的农村变为城镇社区,居民能够就业并有社会保障。
第五篇: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国土资源局郭兴红654200)
土地整治的实质是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强土地整治,对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一)村民建房缺乏规划,居民点粗放混乱现象突出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村庄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不到位,村庄零散,居住分散,居民点现状粗放、混乱,“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不利于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技术落后、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新形势下,农村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老、幼、妇女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者,现代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保护和管理耕地的能力及水平;加之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极大地限制了耕地潜力的发挥。
(三)生态环境脆弱,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居住在山区、半山区,部分地方易发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超过13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9.1%,土壤流失总量每年为100亿吨,流失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产量的两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二、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尽管土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但在具体的土地整治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受规划制约
一旦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对一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的良田好地损毁,因不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申报治理,这不仅使产出率高、效益好的土地废弃,而且良田好地受到侵蚀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二)权属调整难
土地整治项目在工程实施竣工后,土地权属调整、新增耕地或建设用地如何分配都很难,不论是集体承包经营,还是在新增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平均分配或局部分配,均没有合理、明晰的规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严重影响农民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导致农户自身缺乏土地整治的动力,积极性差。
(三)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占补平衡仅要求数量平衡,大多地方申报项目时,都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从生产投入的角度和产出率计算,建设占用耕地产生的效益比补充耕地所产生的效益要高。为此,占补平衡应根据当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等别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平衡,用低质量等别土地进行补充的,补充耕地的面积应该用所占耕地的效益进行换算后以数倍来补充实际占用的耕地。
(四)工程技术的可操作性差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虽然要求有资质的技术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但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调查研究不深入,对项目区调查分析不够、不深,规划设计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地区针对性,降低了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性,建成后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五)工程管理不到位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在依法依规报经批准后虽然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公开招标,但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导致中标单位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如何简单、如何方便就如何施工,随意性很大,最终通过变更设计来做竣工验收资料,严重影响了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三、以土地整治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理顺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在于为农民提供健康、舒适、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需确保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
(二)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找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合理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合理调整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完善并细化村庄和集镇规划,严格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对违法、违规、违章建设和审批的坚决依法查处,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统一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稳步推进。通过规划实施,促进村庄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改善镇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努力提高土地整治水平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应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切实把提高耕地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土地整治区要做到田间道路布局合理,水利设施完善,提高耕地保土、保水、保肥的能力,建成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的高产、稳产农田,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要总结经验,科学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切合实际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特别要注重
项目整治区(拆旧区)与建新区的规模,规划布局方案,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使用及归还计划,制定拆迁补偿方案。规划应制定项目组织管理程序和实施措施,提高土地整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强化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规划设计必须本着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原则,对多种建设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估,严禁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投资效益保证,为项目的整个实践过程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群众的支持。
(五)强化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管理
逐步完善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管理,确保技术行之有效,验收实事求是,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增强农民的信任感。在利益分享的过程中,赋予农民对土地完整的使用权,充分调动农民自身参与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六)依法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提高现有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对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有效维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使闲置和利用效率低的建设用地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后,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村庄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利用。
(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只有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才能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强化农村地区能源建设,采取技术、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脆弱进行治理,尽快恢复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消除生态脆弱对农田、村庄带来的隐患。生态环境的好
坏是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八)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刊、公示牌以及会训等方式宣传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公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接受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同时提倡公众参与、实行管理民主、建立长期投入机制,依法依规办事,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九)积极推进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完善目标责任制,把切实搞好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提拔的考核内容。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级建立健全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领导机构,确保资金到位,明确职能分工,共同形成工作合力。
结束语: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作为主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保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