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415;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3000
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地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各种信息技术也不断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化技术是当今社会最新的技术之一,信息化管理有助于现代企业改进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也能够体现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中就包括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具有项目分布广泛、人员流动性大、工艺复杂等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行业的管理难题,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序性,本文就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施工 信息化 发展趋势 对策
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要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建筑施工行业同样也可以引进信息化技术,近些年来,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工艺也大的采用了信息化的技术,信息化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应用使建筑施工中的精确性和工程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过去由于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施工工艺落后以及资金投入少等原因,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一直以来就不是很高,与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格格不入,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是解决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滞后的主要途径之一。
1.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发展概况
1.1建筑施工信息收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个部门、很多个施工阶段,如果全部利用信息化技术将能够有效的去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筑施工效益也能够不断得到增加,我们可以利用传感技术能够实时地获得施工现场的数据信息,比如施工中的混凝土的硬度、温度、建筑高度、设备的运转等数据信息,再利用IC卡可以将信息进行采取、录入,获取现场施工每个人员的个人信息等等。以前的这些数据信息需要人工进行统计记录,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实现信息管理,节省了人力物力。
1.2实现建筑施工信息存储的电子化
以前的建筑施工记录大多数采用纸质记录的方式,这种信息存储的方式既不安全又非常的费时费力,现在的磁介质及光盘技术能够实现大量数据的存储,因为建筑施工产生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电子存储媒介可以依靠很低的价格以及占据很小的空间保存海量的数据信息。
1.3实现施工信息交换网络化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信息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施工的每个部门在施工中要做到相互协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交换,在现代的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实现每个部门的信息得到共享,每个部门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传递,解决大量数据的传递的难题。
1.4施工信息检索实现工具化
利用现代的数据库技术原理,能够为建筑施工信息的检索提供高级的检索工具,实现信息的广泛应用,例如一项建筑施工的工期信息可以按照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实现多角度的检索,在信息的利用上,设计出专门建筑行业的计算机软件,引入科学的数学统计方法,对采取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和筛选,然后对有效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还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建筑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能够为实现建筑施工的信息化提供
有利的硬件保障。
建筑施工信息化趋势另一个明显的标志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建筑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依靠现代的网络互联网技术,建筑施工单位可以很快的得到信息的共享,能够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在信息的交流方面,建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共享,建立本建筑单位的数据库,可以方面的进行信息的检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会成为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建筑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种资源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机构也更加灵活的进行科学化的决策,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建筑行业和施工方面的工作效率,能够使得施工项目获得高效的管理,随着建筑施工的信息化不断深入,建筑施工的运行成本也在不断的递减,所以信息化能够实现对企业运营成本支出的管理,所以说高效和精确的管理也是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通常会依据中标工程的建筑水平来完善和确定市场的价格,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市场上人力、机械的成本、建筑材料的消耗水平等等因素建立起市场的数据库,从而对建筑单位内部的数据库进行修改,企业建立起市场价格和企业内部价格两个基础之上的投标竞价的分析系统,来更好地去适应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对招投标的影响,企业分析这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参考企业的成本,计算出工程的预算利润,预测出竞争对手的价格区间,提出自己的本公司的造价,所以说,市场的导向性也是建筑施工信息化的趋势之一。
3.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建筑施工的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推进建筑行业施工不断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筑企业自身的各个部门全力协调合作、共同发展,需要科研部门不断推动建筑施工工艺的提升,建筑企业的人力部门在人才的引进、培训、管理方面要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同时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发展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宏观调控,因此,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问题,它要以一定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后盾,要同时兼顾建筑业的发展全局,要能够敏锐地把握住高新技术的走向。
3.1根据实际有计划地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来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中,这就推动了我国建筑施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建设,或者说,我国的建筑施工的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落后,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可以借鉴和模仿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建立起适应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
3.2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信息化系统一个建筑企业建立制定出符合本企业未来发展的发展计划之后,就要开始建立和完善一个全面的信息化系统,这是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一般来说,这个信息化系统应该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的信息,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施工建筑特点以及施工人员管理、施工流程是否符合规范等等信息,为了实现施工建设的信息化就必须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利用数据库技术分类地存储施工中各类信息,重点就在于企业内部数据库的建立,建立好符合企业要求的数据库之后,下面就需要从施工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然后建立稳定的数学模型,存储在公司的数据库中,达到信息共享交流的目的。
3.3建立一支信息化技术团队
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如网络安全人员、系统配置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及专业管理人才等等,这些人员的职责就是
运作和维护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协调建筑施工单位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快速准确的传递。
结语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综合本文可以得知,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是全面的数字化、电子商务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科学使用信息趋势正在加强、市场的导向性趋势在加强,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智亮,陈娟.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施工技术,1998,27(4):4-5.[2]白寿云.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3]黄国杨,黄杨旭.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民营科技,2013,(9):128.
第二篇: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展望
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展望
2011-01-04 09:03:54 来源: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分享 |
摘要: 未来社会是一信息社会,当今全球正席卷着一场信息化浪潮。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和国家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关键词: 信息化
未来社会是一信息社会,当今全球正席卷着一场信息化浪潮。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和国家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曾预言:“电信通讯、信息技术和旅游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那么这三者的结合即旅游业信息化将融合为一种更大的驱动力,不仅给电信通讯、信息技术等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更赋予旅游业发展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未来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要与这股信息化浪潮相适应,促使中国在21世纪前叶成为世界首位旅游大国,就无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加快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效优质型的集约化经营。
一、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Information Intensive Industry)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它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因而信息是旅游系统的灵魂,是命根子。信息既影响人们了解和选择目的地的决策,还影响他们对旅游体验的满意程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更趋提高和旅游经历的增多,旅游者开始由过去的求量型旅游方式转向求质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无论是旅游景点开发、规划、设计,还是客源市场目标确定、市场竞争战略制定和进行旅游统计,都对迅速准确获取、加工、利用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渗透到现代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任何企业和个人若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旅游业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益处。
(二)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旅游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这些作用对于提高旅游质量,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没有终止的过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做出必要的反馈和调控。因此,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旅游信息化架构,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这对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实现旅游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使旅游管理手段、思维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可以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实现途径,并尽可能满足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四)拓展了现代旅游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功能
现代旅游业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自愿和自发的消费活动,无法依靠指令性计划强制进行,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个性,旅游业信息化能为旅游市场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信息导向下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有通畅的旅游信息网络和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的支持,满足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游客的信息消费,完善旅游业的市场经济个性。旅游活动的国际化、资本流向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的旅游业越来越相互依赖、紧密联系,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也都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呈现一体化的无国界旅游状态。
二、世界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态势
几十年来,国际航空、旅游和饭店业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信息技术应用变革,第一次是美利坚航空公司和IBM公司于1959年联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订位系统(SABRE),这是旅游业信息化萌芽的标志;第二次是1978年美国推出航空管制取消法案(Deregulation),游客购买机票的选择范围增大,并使得电脑预定系统延伸到旅行代理商,到1982年,几乎有82%的代理商都在使用电脑预定系统(Computer
Reservations System,CRS)。到1985年,电脑预定系统业务进一步得以发展,包括订购机票,预定客房,租车等等,其销售也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建立专门的旅行社银行结帐法(也称饭店清算系统)(Bank
settlement plan,BSP)来完成支付结算。信息高速公路出现后,民航旅游界又研究利用互联网(Internet)来取代(CRS)并最终取代(BSP),使之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查询、预定和支付等全部工序。与此相应,传统的一些经营、营销、管理方法也因信息技术革新而改变,逐渐向高智能化、网络化、集团化转变。如1994年底,美国开始出现新式的“电子机票”,实行“无票旅行”(Ticketless Travel)方式。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也发生转变,出现了集团化和各种战略性联盟的趋势。酒店通过管理合同,转让经营特许权形成遍步全球的酒店连锁店,以FFP(航空公司的经常乘客项目)为纽带的航空公司与酒店、度假村游船公司以及各种俱乐部和租车公司等结成的销售联盟几乎为常客提供了所能想到的一切优惠。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个性特征及需求偏好,更好地对客源市场进行统计分析和市场细分,这些无疑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国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Destination information system)也正得到迅猛发展,新系统能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信息,其功能也逐渐集查询、检索、预订等于一身。
三、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
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计算机技术真正应用于我国旅游企业是在八十年代初期。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超级小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游团数据处理、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1984年上海锦江饭店引入美国Conic公司的电脑管理系统用于饭店的预订、排房、查询和结帐。在此之后,航空公司的电脑订票网络系统、旅游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适用于旅游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开始得到逐步推广,然而能实现电脑预订的网络还是极少;在国际市场的促销方面,不少旅游企业开始注意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如CD光盘、多媒体技术和加入了INTERNET这一世界最大的全球计算机互联网;在国内旅游业务网络化方面,上海春秋国际旅游集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他们的网络成员已有二十多个;在旅游信息查询和咨询方面,最早是ChinaNet之下出现的一些旅游信息服务网,如“上海热线”及部分城市网或省网的“旅游天地”一类模块。国家旅游局从1990年起开始抓信息化管理并筹建信息中心,1994年,信息中心独立出来专为国家旅游局和旅游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服务和管理技术。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正在尝试着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结合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工作建立旅游目的地的精品旅游资源信息库。
(二)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从1981年算起,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我国旅游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这些应用可以说是被动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和实用性不强的。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需要、重硬件轻软件、旅游信息资源零散且共享性差、旅游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和服务质量低下、旅游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中国旅游产业目前仍被行政划分的多元纵线割据和整体行业的多元分散经营的格局所困扰,未能形成调控产业全局的管理信息体系,造成了信息流的多层分道及断裂,如现在旅游信息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旅游协会、旅游管理机构等部门,而各自之间又存在着“信息封闭”意识,信息渠道不畅,极大限制了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
我国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规模还很小。已开发的旅游信息资源中,“静止”的信息多,不断更新的信息少;常规的方式多,电子的方式少;散兵游勇的多,联网共享的少。INTERNET上众多纷杂的旅游网站网页就是一个主要表现。多数旅游信息离及时、快速、准确、全面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的信息服务则更少,旅游业中的盲目重复建设大量存在的情况完全表明了这点。
四、加快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勇于迎接挑战,找准切入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进程。首先应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部详细的国家级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的旅游业信息化,还必须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和加强旅游管理部门在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信息化架构,一方面可以适应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籍此增强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
国家旅游局可在现有基础上,抓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吸纳与网络的完善,实现自动化与网络化。重点抓好旅游统计网络、旅游经济信息网络、饭店预订网络、旅行社管理网络、旅游人才信息网络等,逐步与各省市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联网并预留与相关部门交换信息的接口,形成既有区域性分散管理和业务处理能力,又有综合性的监控、调度、协调功能并支持预测与决策的网络,最后在系统比较完善的时候,与驻外办事处、主要客源国、Internet实现联网,最终建成一个灵活性强、功能强、自动化的动态性远程多媒体网络系统,形成一个以子系统为信息窗口的上下呼应、纵横交错、内外沟通、点面结合的以旅游管理部门为旅游信息反馈中枢的信息网络系统,一个可以直接面对旅游者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为此国家旅游局要推出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各旅游点、旅游企业进行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鼓励他们上网。但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界面风格,推荐标准的硬件和软件,以利于各地、各级系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联网,也便于旅游者的使用。每个省市旅游局负责建立本地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不仅需考虑信息的数量和完备性,也需要考虑信息的质量和一致性。
(二)加快和完善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是中国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因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旅游企业。各类旅游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加快和完善信息化,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生存危机。
就旅游饭店而言,首先应是实现内部管理的智能化,达到预订、排房、住宿、结算、客源市场分析、财会计划的全自动化。市场目标的确定,客源市场的竞争,都要有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作保证。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收集国际旅游市场信息,使饭店通过多种渠道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站稳脚跟;其次应大力发展饭店网络,除了内部各业务环节互相联网,还要与旅游管理部门、公安、旅行社等部门之间联网以及实现饭店之间的联网,尤其是预订联网。
就旅行社而言,西方旅行社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我国尚未对这一潜在危机引起足够重视。其重点是要加强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加快与饭店、航空公司等联网,提高外联组团、散客服务、出境旅游团体定位、结算、财务、接待等所有管理环节的自动化和联网水平。其次是要发掘自身在旅游信息服务中作用,发挥咨询顾问或“信息掮客”的功能,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旅游项目选择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帮助,提供个性化、人情味服务。
就旅游交通部门而言,电脑预订系统是关键。它不仅仅是一种销售工具,而且还具有办公自动化功能,并能够通过预订情况分析提炼出市场需求及变化动态。近期可以进一步加强全自动化辅助系统和多路联机订票系统的建设,同时着手开发与Internet联网的预订功能。
(三)深入研究Internet网络在旅游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Internet网络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信息网络。要充分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在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在旅游促销、预订、咨询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研究开发旅游网络促销、网络预订、网络咨询等功能。这对于促进资源共享,提供最先进的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极具辐射力,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应重视并鼓励各企业自主进入互联网,使更多的企业和景点进入Internet作主页宣传,进行及时的、对话式的、反馈性的、有目标的促销。同时国家又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将分散的建设纳入旅游业信息化的共同轨道。要研究利用Internet的运行机制,建立我国的旅游信息网络,兼容机票销售网、饭店预订网等综合网络功能,加快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开拓更大的市场。
(四)构筑有助于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
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政策要素、人才要素和协作要素三个方面。
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争取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方针,国家要加紧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旅游业信息化进程。要制定有关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总体规划、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制定《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计划纲要》;制定有关旅游业信息化的投资政策,拓展投资渠道。特别是综合性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和Internet网络的开发建设,应争取国家重点支持,并积极吸引外资、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入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中;制定有关数据库、硬件、软件、网络及电子信息服务、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国家技术标准,推动旅游业信息化技术标准化的进程。
旅游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需要制定旅游人才高地建设计划,旅游投资政策也应从重硬轻软转向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国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地区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作。要搞好行业协作,尤其是与金融业、电信业、信息产业的协作;搞好地方协作,做到国家、省区、地市三个层次的通力协作,发挥上上下下的积极性,协调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旅游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第三篇:浅谈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
浅谈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
【文章摘要】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和事故的预防、救援、处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系统。而企业要想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就需考虑诸多功能的建设。【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
1、引言
如何预防安全隐患一直是建筑行业的重点工作。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施工工艺和技术难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安全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武汉9.13施工电梯事故造成19人死亡的惨案、上海11.15火灾58人遇难等安全事故,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还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带来长期的、隐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给企业巨大的经营风险。
如何搞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控制事故发生频率,保证施工安全,一直是施工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利用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建筑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亟待考虑的问题。将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运用在安全生产和事故的预防、救援、处理中,将企业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转变,以便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控制管理风险,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的目标。
2、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通过应用现代的各种安全管理手段,使建筑施工的后台管理和生产过程最大化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就是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管理的目标。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能够高效率地收集、存储和处理大量信息资料,大大提高管理信息的质量和效能;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迅速地传递信息,实现对管理系统的有效沟通和适时管理;能够提高现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预测、决策和计划的质量与效率。
大型建筑企业往往同时在建工程数量较多,要确保对所有工程项目安全的有效监管,尤其是对施工现场安全的有效监管,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工抽查、资料审查、报表检查等方式是无法真正落实的,因而做好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及时发现在建工程项目的实体质量安全隐患并进行预测、预警,从而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对各项目部实施有效的安全集中管控已势在必行。
3、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各地区的差异非常大,各地区的建设模式、内容和投入资金差别也非常大。
信息化尚未深度融入安全生产的核心业务。安全生产的业务流与信息流尚未达到深度融合与有机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的成效。
安全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仍未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自行组织实施,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缺少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落后。尚未完全建立从规划设计、系统研发、工程实施到运维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没有形成面向安全生产领域的信息产业。
4、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发展目标(1)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统计、分析、调查体系,对于突发性安全问题也没有比较完善的应对预案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就是要逐步实现一个健全的信息网络系统构架,建成一个健全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紧急预案系统。(2)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制。
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制对所能覆盖的企业进行管理和对重大事件进行纳入管理资料之中。对企业的执法文书进行网络数据存放。有效的监督企业,对于发生的特大事故进行网络报到处,实现信息的时效性特点,对重大事件及时掌握并且可以得到短时间内的解决办法。(3)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集成系统。主要就是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和控制,并且提高其相应的能力。
5、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措施(1)安全管理制度的分类归集
对行业及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收集分类保存,便于使用者随时查询,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管理、危险源管理等内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制定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交发布于各岗位,设置定期管理制度评审提醒功能。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制度的管理,内部资料的共享,文件控制清单生成、文件等。
(2)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报告及处理管理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指导管理人员根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标准格式要求制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生成安全管理网络图,输出安全生产工作通讯录,并保存电子版的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清晰完整,有据可依。功能包括安全生产组织结构图建立和更新功能,各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编订查看功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编写和改版功能,安全生产责任管理网络的展示功能等。
(3)随时可获取的法律法规
建立随时可获取的安全生产专业法律法规文库,确保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到国家和行业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帮助企业做到安全生产的有据可依和有章可循,建立符合体系要求的法律法规文档管理体制。用于法律、法规、规章的下载、专业维护、定期更新等。(4)安全教育培训和档案管理
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培训控制和档案管理。按照安全生产培训的要求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对培训情况进行控制,并建立以人为单位的安全生产培训档案,保存特种作业、管理人员等相关资质证书,形成分门别类的安全教育档案卡。对将要年审或再培训的人员提供证件有效期提醒功能。协助企业实现标准、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流程和档案。(5)危险作业许可管理
用于对企业内部的危险作业实现网上备案和网上审批,例如动火作业、动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空作业等,建立完整的危险作业实施档案,实现对临时危险作业的有效控制,降低作业风险。(6)机械设备管理
注重特种设备,大型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卡,详细记录型号、购买时间、产地、维修记录、定检时间、报废日期等内容。设计安排设备安全检查表,记录检查明细并保存便于查询;根据设备相关属性提醒定期设备保养、维护、检测。(7)隐患排查治理
提供对隐患按照上报、整改与复查的闭环管理,在流程中对“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进行严格控制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在平台中即时查询隐患的发现和治理情况,组织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复查。(8)危险源管理
建立一套符合体系标准要求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流程,主要包括树形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单审批,专家组评审,按月风险评价等主要功能,可以输出符合体系要求的危险源清单,建立统一危险源档案,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对危险源管理情况可随时了解查看。该系统还能够与其它模块建立联系,将危险源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档案。(9)职业健康管理
实现有职业危害点和有毒有害人员管理,包含职业危害点(岗位)新设、修改、撤销的审批流程,有毒有害人员界定管理流程,职业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流程。实现职业危害点的台账建立,定期监测提醒和数据保存,人员岗位界定,有害岗位津贴的发放,职业健康体检提醒和数据保存的功能。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有毒有害作业点和有毒有害人员管理。(10)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能清晰的记录每一件劳动防护用品的有效期、检测期、价格、附件购置方式等相关记录,在人员领用时,形成领用清单,形成规范的合法的领用记录。(11)应急预案和演练管理
通过应急预案的指导编制,应急资源的管理和应急演练的计划安排,建立企业应急预案数据库,形成应急资源台账,记录并控制演练区间,通过短信实现应急信息的快速传递。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巩固安全生产应急防线。(12)环境管理
建立一套符合体系标准要求的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流程,输出符合体系要求的环境因素清单(一般、重要),建立统一环境因素档案,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对环境因素管理情况可随时了解查看。
6、结论
由于我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所以即使政府高度重视它的发展,但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我们坚信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只要政府和企业高层不断的提高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加大对它的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力度,完善基础建设工作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化的建设,促使我国走向一个全新的征途。
第四篇:浅谈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论文摘要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本文就来以当今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政策来展开讨论,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成本会计
发展趋势
对策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1-页
共13页
目 录
引言.............................................................................................................................................一、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1.成本会计的发展阶段......................................................................................................2.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3.成本会计向作业成本法发展..........................................................................................(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二、成本会计发展的应对策略..................................................................................................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树立成本效益和成本回避思想......................................................3.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得总结和学习的..............................三、当前经济活动管理中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1.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2.新时期现代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3.新时期面对成本会计的弊端及解决策略......................................................................四、结论...................................................................................................................................五、参考文献...........................................................................................................................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2-页
共13页
浅谈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引言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成本计算和复式记账相结合而产生的。成本会计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成本问题始终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成本的资源耗费实质。这一质的规定性,导致了成本问题永久且深刻的社会意义。
以往关于成本会计史的研究,多关注其发生与发展的微观意义,侧重于从企业个体层面进行研究,把成本会计作为企业内部核算与控制的一种技术方法,并将研究的时间范围局限在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这样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从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进入20世纪以来的环境变化促使人们对成本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问题的讨论,将成本作为社会制度决定的解释因子进行研究,对包括会计学在内的多门学科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迄今为止,会计界关于成本及成本会计问题的研究,依然多受传统研究的影响而普遍采取较为偏狭的视野,不但对全面、系统地理解成本会计的历史发展造成不便,使20世纪以来会计学中成本观念和成本会计方法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变得难以理解,而且也为研究目前现实问题,乃至预测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造成了困难。
成本会计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局域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及内涵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快递公司、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决定成本会计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因素:一是传统与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不能满足;二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3-页
共13页
一、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 1.成本会计的发展阶段
其一,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1920年)。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
其二,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1945年)。标准成本制度产生,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形成了独立学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工业企业扩大到各行业,并深入应用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主要部门,特别是应用到企业经营销售方面。
其三,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5~1980年)。1950年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成本会计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果,成本会计发展侧重点已经由先前的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而转变为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新的符合发展需求的现代成本会计应运而生。
其四,战略成本会计阶段(1981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的发展进步,生产方式得到了巨大改变,不断加剧的全球化的竞争,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此时,战略相关性成本管理信息已成为成本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产品的竞争核心就成了品牌竞争、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其中价格竞争就更是成为企业挤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杀手锏,这就要求企业不断精细核算,以销定产,倒挤成本,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同时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广泛运用,把企业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子系统广泛的整合起来。
规模经济产生了许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要求成本会计统一、全面地核算购进、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降低成本;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购货、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及人员的积极性。
经济全球化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采用国际上先进有效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尽快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成本会计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经济发达的国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4-页
共13页
2.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
成本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第一,网络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日益流行,是成本会计核算改变的根本。第二,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与资本两大生产要素,因此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不是看现有的资本资源,主要依靠的是知识资源是否强大。
第三,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如果用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较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分配不合理,进而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
第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产品中如果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由于产品的生产周期很短,企业根本没有时间调整成本计算,这就需要企业高度对待企业成本计算。
第五,由于跨国企业的进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而使国内的众多公司面临激烈竞争,因此管理者更为迫切希望在竞争中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
3.成本会计向作业成本法发展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5-页
共13页
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宽了企业价值链的空间范围,亦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扩展空间范围,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法正适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成本将成本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利于我们树立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适时生产方式需要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为其提供有效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多年来,我国成本会计学家始终在探索我国成本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另外,通过近20年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之多年来先进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作业成本法,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也为作业成本的推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应对策略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用。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1)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树立现代成本意识,运用成本——效益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控制即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6-页
共13页
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树立成本效益和成本回避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现代成本会计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会计的全盘否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成本会计方法,更不是要求成本会计要高等数学化。只要能够适应我国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方法,都应视为现代成本会计方法,如我国五十年代的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内容,至今仍不失是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其实,我国在成本会计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又何止班组经济核算一例呢。很显然,为了健全、发展和完善我国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必须是一种创新,而创新只能在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完善原有方法中的合理内核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各级政府机关(特别是财政部门)、各级主管机关以及企业各级领导要有魄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7-页
共13页
力、有决心、有能力推动成本会计系统的改革,同时还需要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成本会计人员。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也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才能在成本会计工作中,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在经济型成本会计工作转变为经济与技术结合型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成本会计人员要熟悉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学会决策学会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3.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会计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得总结和学习的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三、当前经济活动管理中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 1.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传统成本会计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资产计价依据的会计实务。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物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对传统成本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实务造成了严重冲击,传统成本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管理中彰显了诸多弊端和不足。
传统成本会计中往往采用会计分期方式来计算资产损益,并定期结算和呈送报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分期核算与定期呈报形式缺乏灵活性,将会滞塞会计信息使用的时效性;同时,会计分期核算必然带来会计确认,计量、分析及收入分配的相应分期滞后问题,造成损益计算结果不实。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配比核算经济利润将会导致利润虚增,纳税风险增加。传统成本会计中的资产负债是以历史成本原则及基础的,通货膨胀环境下资产负债表中所记载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远远小于现实价值。
市场物价上涨波动、大量无形资产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以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成本计价将会导致会计报表、资产计价、项目列报、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严重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8-页
共13页
不足,造成银行债权特别是短期债权等负债类项目的列报不清晰,反映资本保全及损益类项目的损益数据信息缺乏客观性,对于人力资源等信息反映困难。2.新时期现代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当前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优化成本管理理念,构建和完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加强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于促进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实力来说,尤为关键。
3.新时期面对成本会计的弊端及解决策略(1)面临的弊端: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①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②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2)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9-页
共13页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②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③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10-页
共13页
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④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⑤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⑥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笔者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11-页
共13页
四、结论
总之,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我们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的实践需求,不断地总结,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在现代企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和推广,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成本会计日益成为会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知识经济、新制造环境及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成本会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本文提出了一些肤浅的思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在新的环境下进一步在实践中去研究。
五、参考文献
[1]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林万祥,胡玉成,《成本会计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汪泱若, 张锡惠.《成本会计(修订版)》.2003.[4]罗福凯.《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会计学发展》.财务与会计.2006.[5]《现代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3.[6]许容,姜星明.《环境成本与会计处理研究.财务会计.2005.[7]《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 》.天和网2013.01.6.[8]裘卫红,《浅谈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科技咨询导报,2007.第23期.[9]李金琛,《管理理论及方法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商业会计,2007.第18期.[10]李冬梅,《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若干理解》.今日科苑,2007.第16期.[11]林光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12]王艳:《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研究》,《现代商业》2010年.第36期.[13]赵平:《成本会计的发展及策略论析》,《财会研究》2009年.第14期.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12-页
共13页
第五篇:我市建材工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建材行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起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加快建材行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我国建材工业已开始步入大调整、大转折、大整合的时期。在这一形势下,满洲里市的建材
工业如何发展,应采取什么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紧迫、重要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建材产业大国,消费大国,工艺设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以水泥行业为例,从全国市场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众多机力窑、中空窑、湿法窑落后工艺装备的存在,我国水泥行业仍然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从自治区来看,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水泥生产企业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吨,全国排名第20位。
我市建材工业起步于70年代,是在发展“五小”工业的热潮中因陋就简建设起来的,砖瓦企业主要以土窑、轮窑为主,水泥企业主要以普通立窑为主,工艺设备简单,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不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建设对建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增产和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展开,在此期间砖瓦企业建成了高压、真空制砖生产线,水泥企业改换成了机立窑,我市建材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的建材工业在调整中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均得到改善,但是我市建材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机械化生产程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例如,水泥企业全国平均规模是20万吨,而我市两家水泥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分别只有8.8万吨和5万吨,窑体仍然是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立窑。我市建材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一高五低”:“一高”是能源消耗高;“五低”,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二是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应变能力低,五是经济效益低。
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有建材工业企业23家,其中:水泥生产企业2家,水泥年生产能力13.8万吨;墙体材料企业9家,实心砖年生产能力2.1亿块,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塑钢生产企业7家,塑钢型材加工能力5万平方米。2005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年增长28;利润总额1158.5万元,同比增长52,利税总额725.4万元,同比增长2.8。
二、产业发展条件
建材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我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据北京建材规划院对我市霍尔金山脉初步勘探,查明上表矿区3处,水泥用灰岩矿石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储量近2100万吨。其次新型墙体材料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建材工业是消化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之一,每生产一吨水泥可消耗25-35的工业废渣。我市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从市场情况看,我市的建材产品的生产相对建材需求量还有很大缺口。以水泥和砖为例,今后几年水泥需求量仍然保持在25—35万吨之间,一半以上需从外地补充,砖的需求量也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也存在巨大的建材市场需求。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房屋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已成为必然,我市占口岸地缘优势,完全可以使建材产品走出国门。
从技术水平方面看,现有的机立窑已经是落后的、淘汰的生产工艺,目前还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空间很大。
三、建材产业发展趋势和目标
(一)产业定位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发展仍以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二)发展趋势
建材工业发展要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重点发展先进工艺和新型建材。设备先进化、大型化,企业集团化是未来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世界建材需求年增长在2.5-3之间,国内在5-6之间。由于我市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消费需求年增长仍将最低保持在15左右。
随着我市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淘汰实心粘土砖强制性政策贯
彻力度的加强,新型墙体材料需求量将大幅增长,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水泥生产企业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基础上,必然向下游产品发展。向下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是商品混凝土,而且比例很高。目前,我市已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开始禁止混凝土现场搅拌,商品混凝土处于快速速发展阶段,发展商品混凝土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现有建材企业、在建项目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等诸多因素,合理确定建材产业发展布局,对我市建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快速壮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布局建议:
一、合作区建材产业以水泥和新型墙体生产企业为主,水泥企业在有资源、有市场的前提下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混凝土搅拌站。加快建设新型建材工业园区,通过本地企业投资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在园区内建设8-10家新型建材企业;
二、扎赉诺尔区仍以砖、瓦生产为主,同时逐步限制黏土实心砖生产,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关停步伐,引进新型建材生产设备。
三、东湖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煤矸石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引进2-3家上规模的建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建材业,在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和产量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水平。
(四)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到201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左右,淘汰现有落后工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5以上;墙体材料企业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5-6亿块(折标砖),其中新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4家,淘汰所有黏土实心砖生产线,发展10-15种新型墙体材料;塑钢型材达20万立方米。
四、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在我市开展推行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工作难度很大,而这项工作恰恰是建材行业发展的方向。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各部门、社会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我们必须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在建设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规范操作。要排除阻力,加大“禁实”、“禁现”政策执行和两项基金收缴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加快建材企业重组步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建材工业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使现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后,建材企业要鼓励强强联合,在行业内形成几家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俄罗斯建材市场。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家居装饰建材在俄罗斯、蒙古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在俄、蒙境内从事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和劳务合作的企业也与国内建材企业有紧密关联。建材产品是低附加值商品,由于运输半径等原因,国内建材企业在俄、蒙两国不具备竞争优势。据了解满洲里-赤塔-伊尔库斯科在运输半径500-700公里俄罗斯境内没有水泥厂,蒙古境内在乔巴山-乌兰巴托一段也没有水泥厂,我市的水泥企业完全可以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敲开俄、蒙两扇“大门”,拉动水泥和其它建材产品的出口。
(四)坚持技术革新,搞好结构调整。我市建材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水泥行业,虽然今年出现了效益滑坡,但这是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必经的阵痛过程。企业需要坚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新产品不动摇,同时政府在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在土地、税收和扩大出口上创造条件。
(五)以建材行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建材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消纳低品位原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把建材工业变成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材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开发低消耗、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六)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建材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强业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自律,克服盲目追求做大与过度投资的倾向;避免市场恶性竞争,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共同开拓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