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1服务机构虚拟化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广泛运用,营造出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而未来的金融机构将会呈现出显著的虚拟化趋势。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络银行等网络金融机构,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或者传统金融机构以现有专用网络与Internet联网,提供服务或设立网站。2服务对象平民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互联网时代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更使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威胁。同时,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使得金融机构推出小额理财产品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小额理财成为可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将更为强烈,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也成为他们迫切的需求。可以说现实的激烈竞争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要求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平民化,而互联网技术又使得这一趋势成为现实,未来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服务将会向着更加平民化的趋势发展。
3金融机构平台化
平台经济实质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大趋势的集大成者。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建立平台能在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从而具有聚集各种资源的能力,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通过平台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平台通过不断增加参与者规模并且逐渐改进、完善平台商业模式来为参与者带来更多价值,最终完成平台自身的增值。
面对一个金融需求强烈、客户群体庞大但渠道稀缺的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扩张是必然性战略选择。而同新设机构背后承担的巨大建设成本与人员管理压力相比,构建虚拟化的平台中介,整合渠道与资源,低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更是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4金融服务个性化
互联网通过开放、分享、个性化和分布式协作改造着传统金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使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同时服务的透明度更高,个性化更强,用户体验更好。对于信息化金融机构而言,未来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比拼上,是否有能力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是每个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考验。
以上内容来自于《互联网金融》书籍,转载请标明出处。
第二篇: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定稿)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项业务到综合业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建立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表明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纵观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从最初电子设备在银行业的使用和普及,到银行网络化的建设和应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以电子银行业务为主的阶段,银行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操作,实现银行后台业务和前台兑换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连接业务为代表的银行全面电子化建设阶段,我国银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建起了一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系统,实现了处理过程的全过程的电子化;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以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信息化新阶段,。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由原来的全面管理、维护和系统研发为主,逐渐转变成以贯彻落实总行及管理机构标准规范为主导,以保障本地区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的工作机制。
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起步阶段,国内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初步实现了办公系统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加快网络的应用,基本实现保单电子化、保险业务流程信息化和网络化,所有大型保险公司开始对业务进行系统整合;2000年以后,保险业信息化程度有了新的飞跃,这一阶段的保险业积极开展电子化建设,信息化主要成就有不断开发保险新产品,精算的效率与保险计费的的科学性不断提升。
我国证券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证券业最早应用信息技术的是证券交易所。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计算机进行了第一笔交易。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复合系统正式启用。十几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化的主要成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交易系统的信息化、信息平台系统、通信系统和监管系统。证券公司作为证券业的主体,也是证券信息化的主体。目前国内的所有证券公司都建立了网上交易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全公司互联和集中交易。在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包括稽核系统、财务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等。
2013年以来,金融行业信息化进入了创新机遇期。经过了之前十余年的数据和业务的大集中建设,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在内的金融行业信息化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与智能设备以及社交网络等第三类平台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新的金融业务创新及增值点。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金融》书籍,转载请标明出处。
第三篇: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姚坦 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将吸取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起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全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
(一)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六个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为处理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依据。
(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形成一定规模和初步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二步,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都有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五)中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如: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第二,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和调整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尽快形成国家信息网络。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并逐步促进相互间融合。
第三,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第四,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已经启动的“金”字工程,都是国家急需的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必须集中力量,抓紧抓好。
第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培育信息市场,促进信息流通,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
第六,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农业、工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府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第七、促进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多出科技成果,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第八,研究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调整社会信息关系,规范社会信息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认真分析中国国情,总结多年来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以厂原则和发展方向将得到进一步的把握。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是国家统领,要坚持国家主导的方针,国家一定要抓好符合国情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发挥整体优势。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要紧紧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以信息化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一定要带动我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为总的目标,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上述原则和方向指导下,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进。
(一)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领域信息化工作
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提出领域信息化的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网络联用。如,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纳税业务的全过程,完成国税,地税和关税的电子支付,减少或消除纳税中的漏洞。这样的工程项目就典型的领域信息化项目。
推进这一领域信息化、必须将相关业务统筹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资信和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业务的电子监管。
(二)在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搞好区域信息化。
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当前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先进的、适用的、规范的、安全的、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基础网络;
三是要积极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又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全面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化服务队伍; 五是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创立地区特色,努力构筑推进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三)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L是与物质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
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规划目标,抓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三是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
总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找开展国际合作的共同点,共同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蓬勃发展。
第四篇: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报告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报告
在我国,由于传统物流行业中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机械的照搬同行企业的WMS、TMS系统软件应用,必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建设“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才能真正的支撑业务运营,否则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阻碍,导致业务执行繁琐复杂、信息滞后且不真实、系统使用积极性低、领导信息化信心下降等众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更应随着其业务模式与经营思路转变更作以灵活的调整,通过系统可调整配置、简单二次开发等方式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求。
(1)仓储、配送等业务信息从“异构、分散”向“统一、集中”转变
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加以解决,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地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2)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的领域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离港、到货验收、装车出库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3)信息系统灾备将成为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将进一步加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运、中海、中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配置,为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化(包括信息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为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服务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IT基础环境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多、各方面业务数据量的增大导致企业整体IT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应对各类灾难的发展,因此应急网络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将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重点,而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内外部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在企业与客户(包括货主、承运商等)之间架设起信息桥梁,进而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带动入库分拣、机力分配、配送计划编排等业务效率的提高。
(4)RFID产品将在物流行业广泛应用
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环境中,做为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业务效率的“利器”,信息化必将成为物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将是巩固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hslt 上传时间:2005-8-10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1、集成化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却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较流行的是GIS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
2、专业化
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或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以进行生产管理。如美国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统COTMAN,在提高棉花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生产管理的特点,更能经济、有效地确保农业生产。
3、网络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INTERNET,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者可以使用农业专家决策支持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浏览WEB多媒体文档,还可以随意连接其他农业信息网站。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制定有序的农业信息分类标准,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于一身的高速、宽带和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
4、多媒体化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手段传递文本、图形艺术、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的交织组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农业实用技术等多媒体产品开发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
5、实用化
目前,农业系统软件的研制及应用大多还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点,其潜在作用远没有被充分发挥,因此,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及推广将成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当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对这类软件的开发必须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才能确保软件结构、功能、界面、程序的规范化,才能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最终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6、普及化
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农业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并充当着重要角色;二是指农业教育的普及,通过有计划、分批次的培训使大部分农民与农技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从而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