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四川省将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500亿
2014年四川省将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500亿
来源:中国经济网-四川频道时间:2014-04-11 09:47:15
中国经济网内江4月11日(李洋记者李远驰)中国经济网记者4月10日从四川省住建厅获悉,2014年四川省将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00亿元,增加值2350亿元,在人才队伍、建筑业转型升级、拓展省外海外建筑市场等方面均拟定了新的目标。
据了解,2014年四川省建筑业总产值将首次迈上8000亿元台阶,总产值和增加值将分别增长16%和12%,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省住建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研究出台支持建筑业发展的职称政策,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力争新增中高级职称和执业注册人员2.5万人,培训各类人员55万人,培训农民工15万人。
在全省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建筑业将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300亿元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力争3家企业产值超500亿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民营特级施工企业零的突破。
同时,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和援外成套项目实施企业资格,努力争取国外工程承包和国家援外工程项目。
第二篇:建筑业企业如何计算总产值?
建筑业企业如何计算总产值?
答:建筑企业以BT或BOT方式完成的建设项目,应当以签订的施工总承包合同额为依据,按照工程实际形象进度核算建筑业总产值。同时,企业的投资回报应作为其他经济活动核算产值,统计到企业总产值中。
例如:企业签订BT协议,协议额为20亿(本金投入),其中13亿签订了施工总承包合同,另外还有3亿元的投资回报。13亿的施工承包合同做为建筑施工报建安产值,问另外的7亿的投资本金投入和3亿的回报金应如何计算企业总产值?
计算说明:20亿BT协议额中,13亿施工总承包合同额要根据工程施工形象进度核算建筑业总产值。另外7亿投资本金和3亿回报金中只能将3亿投资回报作为其他业务活动收入核算到企业总产值中。
BT投资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
通俗地说,BT投资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除了BT演变方式外,BOT的演变形式还有BOOT方式,即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方式,即建设—拥有—运营;BLT方式,即建设—租赁—移交;BOOST方式,即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BTO方式,即建设—移交—运营等。标准意义的BOT项目较多,但类似BOT项目的BT却并不多见。
第三篇: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万亿
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万亿
2012-12-13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昨日在京开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会上介绍了“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行的多项政策措施。
解振华强调,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要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4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达到2%左右,总产值4万亿左右。(王砚)
第四篇:国资将实现六位一体监管
国资将实现“六位一体”监管
重庆的国有企业在去年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7437亿元,同比增长24.5%,规模居全国第5位;营业收入1612亿元,同比增长24.8%。
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政府把推进市属国有重点集团整体上市确定为未来深化国企改革的方向。重庆是不是要将所有市属国有企业都推上市?重庆国资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又是什么?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在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事实上,这些问题也正是重庆市政府要求我们国资委研究探索的重点问题。我们针对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新形势,确定了重庆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一大战略方向——那就是综合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
在崔坚看来,地方政府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最具效率和推动力的改革,比如之前的价格改革和地方财税改革,而金融证券创新则可能是下一个改革“利器”。
“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地方国有资产的营运及收入将在地方政府财政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且最终会成为最为重要的主渠道和“钱袋子”。到那时,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估值水平、变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直接关系一个地方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而正在推进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崔坚说。
“六位一体”监管
《21世纪》:重庆市提出资产“证券化”思路是基于什么背景?资产证券化改革是否与国资整体改革思路一致呢?
崔坚:不同的时期,总有一个改革领域是最具效率、最具推动力和爆发力的。上世纪80年代最具效率的改革是价格改革,突出效应就是“价格放开,全盘皆活”,广东崛起是典型例子;90年代是地方财税体制,突出的一个效应就是土地及城市资源营运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力,上海是典型例子。
从目前到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金融证券创新改革成为最具有效率和推动力的改革,也是各地重点推进的重点改革发展领域。而这一改革的重点与突出效应,就是通过各种层出不穷的创新,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目标。
《21世纪》:具体到重庆,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有哪些益处或者说必要性?
崔坚:重庆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扩大直接融资的迫切要求。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紧迫地要求我们逐步将直接融资打造成投融资的主渠道。重庆各类融资活动结构不平衡,以去年为例,银行新增贷款为6700多亿元,直接融资却只有约320多亿元。
二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有企业的上市或者说资产证券化过程,就是一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
三是有利于国企转机建制和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简言之,国有企业实现上市等资产“证券化”后,国有资产的监管将从原来单一的国资委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化监管环境。“六位一体”是指在国资委监管的基础上,引入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交易所、行业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保荐机构、会师所、律师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以及引入媒体的舆论监督。如此一来,“游戏规则”将更广泛、更公平。
四是从深层次看,从长远来看,国有资产证券化决定着国有企业整体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与控制力大小,也关系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
证券化三大基础
《21世纪》:重庆实施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战略有没有现实基础?有哪些优势?
崔坚:我们确定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方向,就是基于我们的现实基础或者说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市政府经过几年来在投融资改革及资本营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种地方政府营运国有资产及调控地方经济的理念。有的专业人士也把这种调控国有经济的理念称为“政府投行理念”。
第二大基础是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以八大投资集团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改制,实现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前提——国有资产资本化或者股本化;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强身壮体;通过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产业链,为国有资产证券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比如,最近几年,我市银行、保险、信托、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是西部第一,全国领先。比如西南证券(600369,股吧)是西部最好的投资银行,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信托、重庆三峡担保公司的资产及业务都是西部第一。
第三大优势,是我市资产证券化面临多种政策环境优势。最重要的有三个: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城乡统筹政策优势;最近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的政策优势。中央的这些优惠政策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各类金融证券保险领域的制度创新试点政策,比如中央同意重庆建设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进行私募股权试点、建设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和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等等。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这些都是在全国领先的金融政策优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因为重庆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列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使得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显得更加紧迫。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已很难将国企改革推向新的阶段,也很难取得大的新成就。
证券化的五个突破
《21世纪》:那下一步重庆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有哪些具体打算呢?或者说准备从哪些方面突破?
崔坚:如果将国有资产“证券化”简单理解成国有企业上市,那就太狭隘了。真正的资产证券化比单纯上市丰富多彩得多,我们理解国有资产证券化至少有以下途径: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利用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债券等创新形式实现存量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包括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公司证券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现代投资(000900,股吧)银行的主要工具,应该说远不止上述这些途径和形式。我们不断地探索,就会创造更多的途径。
在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具体工作上,我们按照因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战略的五大突破。
一是建设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要有“大手笔”。尽快实现OTC市场建设的实质性进展。此外,重庆的家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也在紧密锣鼓地筹建,争取今年上半年开张。
二是整体上市及再融资工作要“算大账”。关于国有企业IPO工作的突破口是克服畏难情绪,坚定推进。目前,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证券市场的低迷,少数企业对整体上市信心不足,对能否上市、上市融资额度大小、上市后股价高低等顾虑重重。关
于再融资工作更要“算大账”。证券市场有句行话叫“熊市重组,牛市融资”。目前正是熊市尾部面临复苏的时期。而且各部门的宏观政策都鼓励重组重整,做大做强。
在这个阶段,通过证券市场实施资产注入和壳资源整合,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从大的方面和从长期来看,应该是“抄大底”。对于这方面工作,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集团都应该从国有经济改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高度算“大账”,减少一些具体细节的顾虑。
三是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要“抢契机”。最近国务院批准我市实施产业投资基金(事实上亦即国外通常说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是我们难得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对重庆国有资产比重大这一现实而言,可以避免国有资产都去挤公开上市的“独木桥”。
四是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在“找新路”。在利用债券形式、信托形式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方面,关键是要积极争取政策、善于创新,比如在收益权债券方面,我们将利用中央批准重庆试点的政策机遇,加快着手研究市政设施收益权债券的设计和发行,力争今年即可成行;我们也在研究房地产信托基金和银行信贷证券化产品等创新形式。
五是打造人才队伍要“破框框”。比如说,我们将逐步在每个重点企业集团班子里配备一位熟悉资本市场理念、懂得资本市场运作的领导成员,并且发挥他们的专长作用。
第五篇:深圳商事制度改革 将实现8大改革
深圳商事制度改革 将实现8大改革
2012-05-13 09:05:17
在日前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深圳经济特区2012年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深圳将通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创业更有条件,减少政府部门的审批等流程,使得创办企业更为容易。
而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大力实现从“事前管”到“事后管”这个职能的转变,通过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改变,使企业和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更便捷。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袁作新向记者表示,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有8大突破,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后,深圳将进一步放开市场,降低门槛,减少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及政府部门间的前置手续等,在证照进一步分离后,将让办企业更容易。
先行先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3月10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明确深圳和珠海横琴新区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开展试点。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方案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纳入深圳市重点改革计划。
据介绍,虽然目前深圳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仍未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但它的方案、涉及的层面和目标已形成。
而早在2010年,深圳市场监管局就实行企业年检无纸化、年检盖章常态化办公,市民中心的办事大厅设置窗口,98%的企业登记能在一小时内完成。去年年初出台的28条注册登记新规,也多集中在企业的注册登记领域。
深圳前海合作区相关人士也透露,尽管缺少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可供参照,但他们已专门研究如何实现商事主体统一登记的具体实施。
“对前海来说,商事制度改革对于方便企业运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经商环境,商事工作是第一步,也是必须做好的一个方面。”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认为,商事制度改革对于前海的前期招商工作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另据记者了解,我市在推进前海合作区进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的同时,也在全市逐步实行“渐变式”推广。
8大突破实现“宽入严管”
袁作新介绍,本次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主要有8大突破,主要涉及登记、注册资本管理、审批与监管职责等方面。
一是改革现行以“营业执照”为中心的商事登记制度,建立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监管与自律相统一的登记制度。二是实行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三是改革现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四是改革现行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逐步实现对以自然人名义从事经营者豁免商事主体登记。五是改革现行企业退出机制,建立商事主体除名制度。六是改革现行企业登记检验制度,建立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七是改革现行商事登记公示制度,构建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八是改革传统的登记方式,全面推行网上登记,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探索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一表登记、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
袁作新表示,这一课题我市从2010年3月开始着手研究,目前调研报告和实施方案都已完成,但具体实施时间要“稳中求快”。特别是需要提请市人大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和加紧调整相关许可审批部门的职能,制定具体许可审批和监管的配套措施。
据介绍,此次的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力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真正体现出“简政放权,自我革命”。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直接体现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但未来将对整个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监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袁作新认为,政府部门通过转变职能,扭转“重审批轻监管”的工作作风,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的审查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市场主体的“宽入严管”。“证照分离”使办企业更容易
“过去我们的监管模式是‘重审批、轻监管’,企业必须要经过重重前置审批,才能办理营业执照。”袁作新告诉本报记者,好比一个人在出生前就得先把身份证、护照、港澳通行证等全都办好,这是不合理的。此次商事等级制度改革就是要与国际接轨,企业先“出生”再办证,办好了营业执照后,再去走其他审批程序。
“证照分离”将使得在深圳办企业更容易。如针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度,今后将实行注册资本认登记制度,不改变商事主体及其股东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关系,只在监管制度上进行调整。
袁作新介绍,改革后,市场监管部门在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时不再审查注册资本实际缴付多少,只审查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非货币的交付比例等由股东自行约定,记载于公司章程,并由公司发给股东出资证明书。公司及股东之间互相监督,在法律上如果有纠纷,由股东或公司负法律责任。
“这项改革有利于公司、股东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实际能力出资,规范注册资本管理,减少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有效破除了‘注册资本信用’的泡沫,有助于建立真实可靠的社会交易安全和诚信体系。”袁作新说。
为了放开对个体工商户的限制,改革中也涉及到逐步实现对以自然人名义从事经营者豁免商事主体登记,进一步降低了个体工商户的门槛。也就是说,个体工商户只要办理了税务登记证,就可以经营了,不需再办理营业执照。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每年检验是一件劳力劳心的事情。今后,这一制度将被年报备案制度取代,企业只需要进行网上报备便可。改革后,不仅备案可以在网上进行,登记将全面推行网上登记,并建立电子营业执照,现实生活中的“亮照经营”将被网上的“亮照经营”取代。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还指出,同时取消的还有“不年检便吊销营业执照”的条例,改为对商事主体进行除名制度。“吊销是个严厉的惩罚,企业的法人同时会被列入市场监管部门的黑名单,但除名只是一个信用标签,公众可以通过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找到被除名的名单,是一种诚信指标。”
改革中还涉及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市民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可以登记自己的住址,就是联络地址,而不需要登记经营场所地址。这一举措给因场地问题无法办理证照的经营者提供了疏导办照的途径,有利于进一步缓解政府在治理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方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