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5篇

时间:2019-05-12 18:3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篇: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龚文才(福建省建设厅 350001)

【摘 要】本文针对我省建筑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关键词】建筑业;税赋负担

Abstract: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main problem of tax in enterprises and gives some advices to find a solution.Keyword: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ot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呈现“改革加速、活力增强、发展加快”的良好态势,总产值、增加值

和营业税收入创历史新高。2004年全省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25亿元,其中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671.6亿元,比增2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8亿元,比增13.2%,占我省GDP的6.9%;建筑业营业税收入19.6亿元,比增21.7%,占全省营业税总收入的19.1%,居全省各行业第三位;企业所得税4.14亿元,比增41.8%,吸纳1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队伍规模的扩大和从业人数的增加,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影响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目前推行的最低价中标政策已对建筑业产生重大影响,建筑业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竞争压价,导致行业利润水平骤低,效益进一步下滑;建筑业税赋负担偏重也是影响我省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各地贯彻省政府闽政[2003]18号文件精神和我省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情况,笔者曾于去年随同有关部门深入部份市、县就企业普遍反映的税赋负担偏重问题开展调研。本文旨在通过对建筑业税赋负担情况的分析,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为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行核定征收面较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建筑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企业已具备相当的经营规模,管理手段日趋完善,实际上已具备了正常的经营核算能力。《税收征收管理法》、《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严格控制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范围的通知》(国税发[1996]200号)等法律法规,虽然对核定征收方式的确定条件作出明确规定,但对“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的规定存在模糊不清之处,表现为“帐目混乱或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这一概念内涵模糊,缺乏明确的标准,难以掌握与判断,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混乱”,何种情况才能界定为成本核算及凭证残缺不全。由于部分建筑企业财务核算上的缺陷等因素,以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认识上的不同,造成基层税务机关在实际征收过程中,为保证税源,采取简单化形式,更倾向于对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实行核

定征收办法。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除厦门市、原省属国有建安企业实行查帐征收外,其余企业不论帐册凭证设置是否健全,税务机关均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对于帐证设置基本符合要求的企业,也采取核定征收方式,造成企业的税负超过实际税负,加重企业的担负。

资源税、印花税也普遍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在中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在具体执行中,大部分地区建设工程使用的沙石等建筑辅助材料,不论企业有否取得购货发票,税务机关均按工程结算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企业征收资源税,理应由开采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的资源税却由建筑企业来承担,显然有失公允;同样,不论企业有否签订建筑材料购销合同,也要求企业按工程结算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印花税。个别地区甚至将应按工资一定比例交纳的工会经费也采取核定征收方式。

1.2 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偏高

目前,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税所得率为10—20%,该税率是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依据当时建筑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制定的,客观地说,当时建筑业的利润率是有可能达到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建筑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竞争愈加激烈,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企业竞相压价和实行最低价中标政策,建筑业已处于保本和微利时代,甚至亏损。据建筑业统计年报数据,2003年全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仅为2.25%,我省仅为2.11%,2004年我省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仅为1.87%,而基层税务机关核定的企业所得税带征率最高的为3.3%,最低的也达1%,相当一部分企业即使按最低应税所得率核定,其税赋仍明显高于实际盈利。况且将建筑业与房地产开发的应税所得率定为同一标准,显然有失公允。

建筑企业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包括股息红利应税所得、承包经营应税所得、工资薪金应税所得等,《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1996]127号)第三条规定“承包建筑安装业各项工程作业的承包人取得的所得,应区别不同情况计征个人所得税:经营成果归承包人个人所有的所得,或按照承包合同(协议)规定,将一部分经营成果留归承包人个人的所得,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项目征税;以其他分配方式取得的所得,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税”。税务机关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个人所得税均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不论企业是否承包经营、有否分红或个人收入有否达到纳税标准,均按工程结算收入的一定比

例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3 建筑分包工程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加重企业负担省政府闽政[2003]18号第八条规定:“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规范征收行为,切实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重复纳税问题,对非跨省承包工程,由总承包企业负责扣缴分包企业的建安营业税税款,并向分包工程的劳务发生地的税务机关解缴,不再对分包企业重复征收建安营业税”。调研过程中发现,总承包企业已按工程价款总收入交纳营业税,部分地方又按分包工程总价款向劳务分包企业计征营业税,加重了企业负担。

1.4企业外出经营交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到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227号)和《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外出施工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闽地税发[2004]135号),凡持有《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建筑安装企业到本县(市、区)以外地区施工的,其经营所得由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计征企业所得税。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个别地区为了争税源,要求企业在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交纳企业所得税,而企业注册所在地税务机关又要求企业在企业注册地交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左右为难,为了交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经办人员来回奔波,疲于应付繁琐的纳税申报手续。建议及措施

针对建筑企业税赋负担偏重及纳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税赋负担情况,制定符合建筑业发展实际,以利于公平竞争的税收政策,确保我省建筑业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2.1规范核定征收认定标准,从严控制核定征收范围国家制定有关核定征收法律法规的初衷,实际只是对不能实行规范会计核算的企业一种带有惩罚性的措施,促使其尽快规范会计核算,实行查帐征收。核定征收在现阶段总的来说仍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手段,仅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策,只能作为税收管手段的补充。因此,如何把握核定征收和查帐征收的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核定征收规定中模糊不清的概念加以明确,制定具体的认定标准,以方便执法者严格执法,避免不分企业规模大小和财务核算水平,图省事一刀切搞核定征收,如对成本资料、收支凭证等规定,就应分清巨细,不能过于苛求,否则无形中就提高了查帐征收的“门槛”,这与国家税务总局促进企业建帐建制的精神,也是相背离的。应根据建筑业企业经营规模大小、财务制度健全与否,企业设立时间长短,纳税使用等级高低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财务制度健全,设立时间长且经营规范,纳税信用好,会计核算较为规范的企业实行查帐征收;对于账证不健全,核算水平低、纳税使用等级低的企业,要实施重点管理,实行核定征收,但要按照税法的规定从严控制,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逐户核定,避免核税的简单化和随意性,防止核税实行“一刀切 ”。

2.2 制定符合建筑业实际的应税所得率

针对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低,税赋负担偏

重的实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核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办法,对现行核定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适当下调,使所制定的政策既符合建筑业的实际,又有利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不致因税赋过重而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规范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管理,针对各地个人收入所得税核定所得税率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省相对统一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核定征收标准。对于未实行内部承包经营或年终没有分红的企业,不宜采取一切刀办法实行核定征收,而应根据个人收入情况,严格按照税法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加强对开采沙、石、土等建筑辅助材料的单位或个人缴纳资源税的征管,凡企业取得购货发票,不应再向建筑业企业征收资源税,而应向开采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不宜将应由开采矿产品的单位或个人应缴纳的资源税转嫁给建筑企业。

2.3 规范企业外出施工和劳务分包企业纳税行为《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外出施工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闽地税发[2004]135号)执行以来,对于简化企业纳税手续,防止重复纳税和避免税款流失,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该政策尚未执行到位的个别地区,应严格按照现行规定执行。同时,建筑企业也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地税局的规定,办理外地经营的纳税手续,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要加强对外出经营证的使用管理,保证税款及时入库。根据现行税法,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的,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针对目前建筑劳务企业存在的重复缴纳营业税问题,建议税务部门制定建筑业总承包与分包营业税征管办法,重申总承包企业与分包企业签订分包合同,由总承包企业缴纳营业税,有利于培育建筑劳务市场,促进建筑劳务市场快速发展。

2.4 增强建筑业企业依法纳税意识

在分析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偏重、核定征收方式覆盖面较广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税收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除了在制度约束上下功夫外,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加大税收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2.5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税务机关对我省大部分建筑业企业税收普遍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主要依据是建筑企业成本核算不实,究其原因,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筑业企业要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并结合建筑工程成本项目的划分和相关资料,处理日常会计事务,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地符合税法的要求,为查帐征收创造条件;同时,税务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税收、会计法律法规,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二篇: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及建议

吕梁市会计学校

1、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为2010年570人,2011年736人,2012年730人。学校现在校生规模为2023人,其中,中职教育开设会计、计算机及其应用、财政、物流管理等10个专业,在校生598余人;挂靠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开设会计与计算机操作技术2个高职专业,在校生1020余人;与吕梁学院联办经济系开设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405余人。学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专任老师严重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专业课54人,基础课43人,由于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本学期专业课外聘教师11人,基础课外聘15人以满足教学需要,建议给予增加教师编制。

2、学校现有内设机构及科级职数多于编办核定的职数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建议给予理顺,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建议增加教学与学生管理内设机构和科级职数。

3、学校经费只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2011年学校总收入1700万元,财政负担940万元,学校日常经费支出1480万元,财政负担率为65%左右,2012年全年预计总收入15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200万元,收取各种学费300万元,预计总支出1800万元,尚有资金缺口300万元,建议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补助款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制度,在人事上任人唯亲,在财务上实行“一手管”。其中多数中小型企业老板受教育水平低,缺乏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应有的文化素养、理性思维及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战略眼光,企业维持在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二)招工难、用工贵及忽视人才培养并存影响企业发展。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物价水平上涨,大多数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但仍存在用工缺口。另一方面有中小企业本着有钱就有人的观念,不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造成人员流动频繁,人才大量流失。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流动资本缺乏。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方式手续繁杂,无法发挥应急资金作用;二是银行追求经济利益不愿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三是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缺陷。

(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因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建立人员培训、信息收集、产品研究之类的机构。虽有新创立的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但服务收费昂贵,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

(五)品牌意识薄弱。商标品牌意识淡薄,不少企业经营者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完成利润指标,创品牌促建设演变成了无所谓的事。

二、对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引导扶持,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布局上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探索制定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技术和资金的帮扶,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二)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应对招工难题。一是定期举办各类综合和专业现场招聘会、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与各劳动力输出地建立互助协作信息平台等方式来搭建好劳资双方供需平台。二是扶持企业加强人员培训。三是引导企业适度提高工人薪酬待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降低人才的流失率。

(三)完善贷款担保体系,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议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作为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担保方,并积极拓展从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拓宽抵押渠道,探索新的抵押形式。

(四)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帮助中小型企业寻找新的市场切入点,尽量将大企业的配套产业链放到本地中小型企业上;促进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改革税收体制,增加税收时间和方式的弹性,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五)政府部门积极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发展创建自主品牌相统一。要不断创建和优化企业品牌生存、发展的市场与法制环境,破除地方市场保护壁垒,营造自由竞争的品牌环境;要对企业品牌进行长期保护和监管,对企业品牌进行经营监管和政策指导;要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和推广架设桥梁、创建平台;要强化和落实对自主创新和环保绿色品牌的支持。企业要提升自我品牌意识,坚定品牌建设是企业经营中伴随始终的“百年大计”,积极争取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化配置,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争取到政府部门扶持,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

第四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存在问题及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存在问题及建议

马莹、王永琦

2012年30期

经济研究导刊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发展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现行认定方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应从明确主要产品(服务)的概念、加大对自主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的鼓励、提高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条件的刚性、完善中介机构鉴证和专家评审制度的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令其真正起到激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为了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上述规定,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联合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进行了规范。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地认定机构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了3万家,发挥了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现行认定方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或加以改进。

一、主要产品(服务)的概念不清晰

《认定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第一个条件是: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五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界定主要产品,定性还是定量,《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并没有明确。在具体操作中,各地的理解不

一、执行尺度也就不一样。一方面,有的地方认为主要产品应该是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最大的产品,那么在认定中,企业只有对占销售收入比重最大的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符合条件。如果企业只是对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大甚至很小的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对占销售收入比重最大的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则不符合条件;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则认为不需要这么严格,既然国家没有规定,就不要加以限制,只要是企业的产品就可以认定为主要产品。那么在认定中,只要企业对自己的任意一款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符合条件,而不管该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是多少。上述两种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在认定中不同省市认定口径或执行尺度不一样,同样情况的企业,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可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而有的则没有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这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平性。

笔者认为,关于主要产品的界定问题,既要达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又要保持口径一致、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平。从便于操作和科学地角度出发,以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是可行的。

具体来说,以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50%以上的产品作为主要产品是最准确的说法,但是这样掌握过于严厉或教条。考虑目前企业的产品可能多种多样的经营实际,可以按照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比重最大的产品作为主要产品,再宽松一点掌握,可以按照企业应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若干种产品的合计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比重最大的若干种产品作为主要产品。总的来说,不管是按哪种方法或口径掌握主要产品的界定标准,最关键的是全国要统一口径,避免各地因理解不同而在具体的认定中执行尺度差异过大,人为造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不公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尽早明确。

二、自主知识产权的规定不合理

《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对企业获得知识产权的途径比较宽松,无论是企业自主研发获得的,还是通过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的,甚至通过五年以上独占许可方式获得的,都可以视为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工作指引》中关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具体评价方法中,没有将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方式作为评价指标,仅仅按照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评价,对企业自主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并没有任何鼓励措施。企业为了尽快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往往通过受让、受赠、并购、五年以上独占许可方式快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实际上这些自主知识产权可能对企业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作用,与企业主营业务也没有太大关系。

企业通过受让、受赠、并购、独占许可等方式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的政策导向不利于企业加强自主研发,不能真正达到刺激和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目的。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事实也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笔者建议,为了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在具体认定过程中,对于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和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知识产权应该区别对待,在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赋予更高的分值;二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初次认定通过后,应要求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在三年后的复核中,对这类企业应要求企业有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从而督促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三、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条件刚性不足

虽然《工作指引》对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均进行了具体的定义,但是在实践中仍然无法准确衡量,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口径弹性较大,企业和认定部门之间容易产生争议。如,《工作指引》中规定研发人员包括的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企业在申报时有的为了凑够数量,将一些不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技工也作为了辅助人员,有时候甚至辅助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研发人员,而认定部门在具体审核时既无法把握技工参与研发活动达到什么程度算参与,也无法界定究竟有哪些技工参与了研究开发活动。在具体实践中,能够作为抓手的只有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和是否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因此,只要这些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和企业签订了合同并且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就可以了,这样就造成了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和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条件的刚性不足。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对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口径,如,可以考虑将专职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作为认定条件,同时降低10%的比例要求,这样可以提高认定条件的刚性,便于操作;也可以鼓励企业增加专职研发人员、从而提高研发实力。

四、中介机构鉴证和专家评审制度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仅是中国一项重大的产业政策,而且还影响着数以百亿计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重大。为保证质量,《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引入了中介机构鉴证和专家评审制度,但是对中介机构鉴证和专家评审的质量如何进行监督和约束规定得不够全面。

(一)中介机构管理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部门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关于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既没有统一格式,也缺乏对审计质量的监督。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通知》(会协[2008]83号),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应该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要求进行专项审计,并出具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规定格式的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但是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明确要求中介机构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时采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统一格式。在缺乏统一要求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中介机构关于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专项审计格式混乱,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在利益驱动下,有的中介机构在审计证据受限的情况下,仍然会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甚至帮助企业弄虚作假。

笔者建议:一是统一审计规范和格式。国家有关部门应明确规定中介机构要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要求进行专项审计,并出具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规定格式的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二是完善对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的监督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监督制度,要求各地认定部门采取适当方式,如聘请财务专家或其他机构对中介机构的审核结果进行复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中介机构应该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介机构资格,并按规定予以处罚,同时由企业重新聘请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进行鉴证。

(二)专家评审制度

为了保证认定的公平性,国家有关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中引入了盲审制度,即认定机构在将企业的有关电子材料通过网络工作系统分发给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专家时,要在电子材料中将企业身份信息隐去。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全国专家库至今尚未建立,再加上网络工作系统建设问题,盲审制度一直没有实施。目前,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还是由本省专家进行评定,且在认定过程中多数没有实行盲审制度。由于地域限制和专家数量、研究领域等原因,在专家评审阶段可能存在问题,如,可能导致认定受少数专家的影响,而且有些专家可能与企业之间因为在某些研发项目上有过接触而存在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从约束机制来说,据笔者了解,多数省市没有建立对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复审制度,导致专家的评审意见无人监督。

笔者建议:一是科技部要尽快建立全国专家库,提高评审专家的随机性,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平性;二是要加快完善认定网站,加紧推行专家盲审制度,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独立性;三是建立对专家评审意见的复审制度,形成对专家评审意见的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 姚和平,徐红.谈改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 陈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仍存在不足[J].浙江经济,2009,(18).[3] 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Z].国发[2006]6号.

第五篇: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及建议

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机关按照国务院改革精神,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主体登记效率,成为了此次改革的排头兵。在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机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诸多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监管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沁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自2015年“三合一”机构改革以来,经股室业务调整,通过设立行政审批股,实现了登记与监管的职能分离。经过近半年的工作,现将我县企业监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准入监管分离,监管责任到人

改革之后的沁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股负责行政审批环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由企业监管股与四个所全面负责。通过划片,责任到人,使所有企业都能落实到监管网格中,为企业监管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监管档案,掌握企业动态

四个基层所在接收企业监管工作后,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了摸底,逐户建立监管档案。按照2015国发【62】号文件《关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精神,根据所属企业的行业属性及行政许可情况确定其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权责法定、依法行政,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开展监管工作,厘清了市场监管部门在查无照工作中的任务。

三、加强年报宣传,逐步提高年报率

2016年初,我局在接到市局关于开展2016年报工作的通知后,印制宣传彩页20000份,大型公告30份,通过政务大厅窗口发放,街头张贴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沁县电视台播放年报通知近两个月,截止目前,共年报563户,比去年同期年报数提高了130余户。

四、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市场主体

通过对2015已列入异常名录的管理及2016的即时信息抽查工作,我局从三大方面对企业信用公示情况进行了监管。一是通过移出异常对其经营场所(住所)真实性,对其资产负债情况,损益情况进行,股权变更、股东出资等即时信息公示情况,年报等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核实;二是通过委托沁县欣源会计事务所对异常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三是通过在全县开展规范实际与登记不符市场主体专项整治,通过实地检查与邮寄送达等方式,对全县企业开展清理,对经邮寄无法联系的企业或经核查已停止经营的主体列入异常或劝其依法注销,挤净了统计过程中的水份,以便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

现阶段的企业监管工作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有偏差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并非企业监管的全部,还包括“查无照”、“企业违法查处”等企业监管其他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工商干部认为搞好信用信息工作就搞好了企业监管,对其他方面的企业监管工作不够重视。

同时,不少同志认为企业监管只能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却忽视了《无照查处取缔办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对于企业行为的规范监管作用。

2、宣传不到位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开展近三年了,以沁县2015信用信息公示为例,全县共有在业各类主体6525户,2015个体未年报户为166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年报户为718户,企业未年报户为392户,年报率仅为57.4%。造成年报率低的一大原因为宣传不到位。一方面,近两年来,县级以下工商机构都处在改革时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宣传局限于报刊、电视、短信等传统的方式,没有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应运到宣传中;第三,系统反映的在业主体并不等于实际在业的主体数,我县现有主体6525户,而实际经营的主体只有4500多户,存在大量已停止经营,但未依法履行注销程序的主体,而这部分主体成了年报的基数,影响了年报率。

3、抽查走形式

按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信息公示的相关行政法规,抽查并非局限于通过工商综合业务系统看一下企业是否年报,是否及时公示限时信息。更应该在抽查过程中、移出异常名录过程通过实地核查,对其公示的经营场所(住所)、实际经营情况、公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质性核查。同时,在执法人员无法对财务真实性作出检查结论时,应当委托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公示情况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因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而致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的事故。

4、业务系统不能满足信息监管需求

信用信息监管包括年报信息、即时信息两大方面。目前的业务系统在即时信息监管上尚不能满足监管需求。建议系统增加未如期履行即时信息企业提醒,以便执法人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哪些企业产生了即时信息而未公示。同时,执法人员反映,系统批量拉异功能会将已注销企业拉入异常;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一线执人员培训。特别是对于“三合一”的部分县区,不少从其他机构合并过来的同志对于企业监管完全不了解,而工商执法人员也没有能与时俱进,对最新的法规进行学习。

2、增加宣传途径。建立类似“大同工商”型的公众号,进行法规等多方面内容的宣传。

3、建议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即时信息监管提醒平台。

2016年3月14日

下载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业企业税赋负担存在的问题和建议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企业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企业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工会工作特别是小微企业工会工作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环境......

    浅谈企业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企业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企业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本文通......

    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建议[大全]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规划管理体制不尽统一。 由于原城乡规划局从建设委员会独立时间较短,沿沿原来的管理体制。未能将城市规划和原 居巢区范围内二城镇进行统一—管理,存在规......

    督导存在问题和建议

    三、督导结果 1、宣传情况,广播宣传1天共1次,悬挂标语2幅,张贴宣传画3张。 2、保存好乡卫生院下发的疟疾防治工作分配计划。 3、使用规范门诊日志 4、发热病人进行登记,内容完整......

    实验室存在问题及建议

    实验室存在问题及建议一、 现状与讲解词要求的差距1、设备差距:需要的设备、估计需投资(800元以上)1) 1套港口物流中心仿真模型9万元;2) 2台电瓶堆高叉车10万元;3) 1套多媒体设备......

    目前建筑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问题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安全生产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目前建筑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问题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与其他行业生产活动相比,生产过......

    浅谈建筑业劳务用工存在的问题

    浅谈建筑业劳务用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王田青 摘要:从新初的“用工荒”到年底的“讨薪潮”,建筑用工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劳务人员流动频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