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19-05-12 18:3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篇: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赵 彭 生

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战略口号 提出已有10多年了,但江苏建筑业始终做得不够大不够强,或者说大而不强。为此,我们首先要认清建筑业的基本特征、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基本内涵,然后针对关键问题采取措施,使做大做强建筑业落到实处。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征

1、建筑业属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有机构成较低,也就是每个劳动者占用的固定资产份额很低,因而属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般说,有机构成越高的行业,盈利能力越强,有机构成越低的行业,盈利能力越弱;另一方面,建筑业属苦脏累行业,工资成本具有刚性上涨的特征,靠建筑业本身,很难解决盈利能力弱和工资成本刚性上涨之间的矛盾。

2、建筑业是与产品增值无关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合同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施工企业只能获取劳务收入,无论房地产老板、收费路桥赚取多少超额利润,都与建筑施工企业无关。建筑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因为建筑企业兴建了500多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导致我国级差地租大幅飙升,地价、房价涨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却未能同步增长。一个仅靠劳务费收入维系的行业,要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目前建筑市场过

度竞争、恶性竞争,以及法制不健全,拖欠工程款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得越大,越是做不强。

3、建筑业对资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任何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高技术产业和房地产业均属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但它们与资本的关系不尽相同,高技术产业被称为“吃金子的老虎”,由于一项技术的突破、一项产品的研制成功,可以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超额利润,因此,全世界有几千家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寻找技术和产品,形成资本追逐技术的大趋势,也就是说,只要有好技术、好产品,就不愁没有资金;相反,在建筑市场,是资本主宰一切,只要有了资本,什么样的施工企业都能找到,形成建筑企业追逐资本的局面。人们常说,过去浙江人为江苏建筑队伍拎石灰桶,现在是江苏建筑队伍为浙江人打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逆转,就是因为浙江人抓住时机,将大量资本投向房地产业,成了建筑市场的大老板,成了江苏建筑队伍的追逐对象。

4、建筑业是一个被政策边缘化的行业。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扶持高技术的资金不下几千亿元,扶持新兴产业的基金不下几百种;2010年,我国批准设立的开发区面积,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向国家和政府要政策,是大势所趋。学术界把我国经济称之为“政策经济”,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的行业与地区,被称为“政策边缘化”,建筑业几乎什么政策都没有,是一个被政策边缘化的典型行业。

二、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基本内涵

1、建筑业与制造业做大做强的路径不同。我们常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主要是产业的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做大做强制造业,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系列提高和增强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根本目的,只有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建筑业当然需要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不销售产品,与产品的增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无关,企业利润微薄,因此,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能是句空话。

那么建筑业创造的超额利润到哪里去了,当然主要是流向房地产业。很显然,做大做强建筑业与做大做强制造业的路径是不同的,制造业的做大做强当然是本行业的转型升级,而建筑业的做大做强,就是要彻底改变建筑业微利行业的局面,不失时机地进入房地产业,从整体上提高建筑业的资本实力,然后才能全面提高建筑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从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转向高度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数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这种转变。我省中南集团、大地集团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经验,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全省如果能形成5—1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对建筑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建筑业应分享级差地租大幅攀升带来的红利。2009年,我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达6万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房地产税费和土地转让金占财政收入的30%,房地产业是我国的第一支柱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房地产业至少还要兴旺发达100多年,其中高速发展期将有30—50年。

无论当前对房地产采取多少调控措施,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的趋势是不可能逆转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工业化初期,级差地租缓慢上升;工业化中期,级差地租大幅攀升;后工业化时期,级差地租将逐步回落。当级差地租处于上升期,地价、房价下跌是暂时的,将来还会涨回来;相反,在后工业化时期,房价暴涨多少,将来跌回来多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级差地租已处下降趋势,国际游资炒作日本房地产,日本房价涨了10倍,国际游资一撤走,日本房价又跌回原位。今后50年是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的机遇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机遇对每个国家来说,只有一次,绝不可能有第二次。江苏建筑业为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分享级差地租带来的巨大红利。我认为,大踏步地进入房地产业,应成为江苏建筑业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若干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小区。节能、环保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江苏建筑业应主动对接国家的宏观政策,向建设部、省政府申报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小区项目。

2、与苏宁电器、洋河酒厂、阳光集团等资本雄厚的大集团,实行产业对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大型房地产集团。

3、建立房地产发展基金,由企业自愿出资1000万—5000万成为会员单位,由基金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额度可放大5—10倍,基金公司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凡需动用基金的会员单位,需用企业资质和负责人的房产、地产、有价证券和实物抵押,进行反担保。

4、积极推行房地产项目股份制。房地产项目由一家企业开发,往往力不从心,可由多家企业入股,联合开发,然后按股分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第二篇:与时俱进_开拓创新_努力做大做强建筑业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做大做强建筑业---------关于兖州市建筑业新发展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建筑业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各类建筑企业40余家,涵盖土建、钢结构、化工石油、装饰装修及劳务分包等多项综合资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对建筑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市建筑业要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继续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努力。

一、注重引导,大力扶持,营造建筑业发展的有利空间

建筑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自我生长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但立足于建筑业的长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注重引导,积极扶持,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讲,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一个行业的发展要着力克服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等问题,朝着正规、有序、稳步发展的方向努力。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政府部门科学筹划、有效调控、积极引导。政府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建筑企业调查研究,确实摸清和掌握建筑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要准确把握制约建

筑业发展的问题和环节,科学制订建筑业发展规划,为建筑业发展明确方向,引导建筑业迅速纳入正规有序和稳步发展的轨道;二是强化监督管理,抓好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提出来。最近,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把深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列入了今年建设工作的重点。建筑市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要专项治理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突出查处建筑企业在建筑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规范市场各方行为,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三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建筑企业排忧解难。对建筑业而言,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精减审批事项和程序。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扶持建筑企业的优惠政策,在融资、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建筑企业较大的优惠和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收购,实施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一厂一策”措施和特大型企业培育政策。重奖创优企业和优秀项目经理,为企业提供信用、信贷和国际工程承包支付方式,激励建筑企业提高质量,加大投入,加快技改,转换机制,拓展市场,引导和鼓励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结构,拓展市场,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提了出来。我市的建筑业也面临着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和

提高竞争能力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市建筑业这几年纵向比较,年年有发展,但与一些建筑传统强市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离市政府提出的要创“建筑强市”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龙头企业、品牌工程不多,存在着“大而不强、小而不专、专而不精”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市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另外,建筑企业投资经营方式单一,市场发展空间狭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适应投资重点和工程项目承包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国际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建筑企业要在组织结构层次化,经营结构多元化,专业结构多样化方面下功夫。组织结构层次化,就是要对我市现有的建筑企业,打破区域限制,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特级和一级企业,形成以大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中型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众多劳务企业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格局,以提高我市建筑队伍在省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经营结构多元化,就是要跳出建筑业做大建筑业。由于建筑队伍供大于求,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市场不规范,目前建筑施工的利润空间很小,因此,要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向房地产业、建材业、装饰业等方面发展,也可以走出建筑业办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路子,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积极探索资本经营的路子。专业结构多样化,就是要从比较单一的房屋建筑,向钢结构、市政、园林、环保、家装、交通、水电等专业方向拓展,扩大建筑市场空间。特别是要把当前基础较好、信誉较高的几家大型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航母”,形成国内知名品牌,从而整体推动我市建筑业向高层次

发展。

三、更新观念,诚信经营,树立建筑企业的良好形象。

诚信是立国之基,立身之本。良好的社会信用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中因信用不良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就我们建筑业而言,诚信缺失现象也很严重,因诚信缺失而导致工程质量严重“滑坡”,各种重大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建筑业要着重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更新观念,强化诚信意识。要通过专题教育、舆论宣传、奖优罚劣等方法和手段,使建筑业所有从业人员及时更新观念,充分认清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要建立建筑行业的诚信规则,建立建筑业单位和个人的诚信档案,要在全行业营造“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强烈氛围,构筑建筑业的诚信立业的机制;二是健全法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伟大实践。诚信问题既是一个法制问题,更是一个道德规范问题。建筑业规模大、耗资多、涉及面广,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诚信经营首先就是要在建筑活动中严格执行和落实建筑法律法规,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在国际市场中,还要严格按照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政府部门对一些重要的建筑法律法规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大执法力度,确实把建筑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要做到诚信经营

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离开了质量,安全就没有保证,离开了质量,诚实守信就无从谈起。三是争优创杯,打造企业品牌。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在技术、产品和市场日渐趋同的情况下,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必然是理念之争、品牌之战。“海尔”作为中国家电企业的著名企业,其竞争重点已由“产品”上升到“品牌”。“海尔”作为一种品牌,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吸引力。我市的建筑企业在历年的争优创杯活动中,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一些建筑企业脱颖而出。建筑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在争优创杯中打造自身的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以人为本,科技兴业,增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科技含量相对偏低,而入世后的中国建筑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承包商共同竞争。目前,我市建筑行业各种人才普遍短缺,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还很低。所以,我市建筑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人才兴业”和“科技兴业”的道路。建筑企业要在培养人才上舍得投入大资本,花大力气。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拘一格

地招揽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要在充分挖掘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训、帮带和送出去进修、深造等方法,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我们要深入研究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探索市场化配置人才的路子,在建筑企业中尽快建立起人才培养、吸引和集聚的新机制。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迫切需要。要鼓励建筑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继续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把自主创新与借鉴吸收国内外科技新成果结合起来,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组织科技攻关。同时对现有的建设工程QC成果及时加以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只有真正重视和实现了“人才兴业”和“科技兴业”的战略,才能使我市建筑业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才能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最后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建筑强市品牌”的战略目标。

山东建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

徐美旭孔祥美王延庆刘和平

第三篇:关于快速做大做强浙商银行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快速做大做强浙商银行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浙江金融》2008年9月

文/周建松

在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召开了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全省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要求和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统一了全省上下发展金融业的指导思想,省领导在讲话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金融产业浙商系列,打造银行业的浙银品牌,证券业的浙江板块,保险业的浙江亮点等,其中浙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的重头品牌,理所当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学习体系,本文就此作些思考,提些建议:

一、浙商银行做大做强已有良好基础

浙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第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

开业以来,浙商银行坚持服务优质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按照“扬长避短,创造优势,虚实并举,有效管理,先进技术,优秀文化”的经营战略,“以公司业务为主体,小企业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思路,沿着“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领先,在领先中逐步做强做大”的路径,分步推进,实现了资本、规模、特色、质量和效益的协调与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6月末,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694亿元,一般性存款565亿元,各项贷款418亿元,主要相对经营指标和监管评级均居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上水平。具体来说:

(一)“一体两翼”的特色经营思路已经确立并取得成效

浙商银行成立之初,该行就确定了以公司为一体,以小企业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为两翼的特色经营思路,作为银监会指定的小企业贷款重点联系行之一,该行从自身市场定位出发,潜心探索小企业业务,深入推进“六项机制”建设:坚持专业化经营,目前已设立了10家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专营支行、特色支持、专营部门),占全行所有分支机构的近45%;建立了专门的客户经理队伍,培训体系;创新和探索突破抵质押方式的“联保贷款”、“桥隧模式”等小企业业务产品;实行了专门考核激励机制和风险容忍制度,初步形成了小企业业务“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的业务特色,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在部分分支机构所在地小企业中形成了“要贷款、找浙商”的良好品牌形象。至2008年6月末,全行小企业授信户数3041户,较年初增长33%;贷款余额104.08亿元,较年初增长44%。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积极争取并获准了衍生交易业务、短券主承销等业务资格,有效融合和发挥业务资格、渠道及智力优势,重点开展公司理财、证券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与此同时,浙商银行正在尝试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实现两大特色业务的有机联动,寻找小企业融资

难的根本性解决途径,形成业务特色。

(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框架

机构发展方面浙商银行确立了“沿着浙商投资路径布局”的思路,在银监会系统的支持下,目前已在天津、上海、成都、西安、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义乌等地设立了23家分支行;并在江苏银监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筹建南京分行。新设分支机构按照“准备充分、开业大吉”的运营思路,运行良好。

(三)规范化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浙商银行现有股东16家,其中15家民营股东,占85.71%。作为民营占主体的、处于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该行将优化公司治理作为发展的基本,设立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规避了一股独大和股权过于分散的风险;构建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董事会、监事会设立了战略、审计、风险与关联交易控制等6个专门委员会,建立了直接向行长负责的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等3个委员会;保证了全行规范有序运行。关联交易控制方面,在起步阶段就高度重视,创造性实施“可融资额度”控制,并强化制度建设和流程控制,关联交易控制良好。

(四)实行全面、统一风险管理体制,成效显著

该行实行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管理各类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垂直管理为主,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以网状控制为主的风险管理体制。实行了具有自身特色、以实践检验富有成效的风险监控官制度,风险监控官由总行委派,对总行负责,主管派驻分支行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但无审批权,从而与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形成制约,主要负责人为风险的第一责任人,风险监控官为第二责任人。风险监控官制度及评估经理、核保经理、检查经理制度的实施和预警机制的建设,保证了全行资产质量持续保持优良。该行还建立了合规经理、风险管理联络员队伍和定期例会、报告制度,建立了快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渠道,连续三年开展了“内控管理年”活动,运用“理念-制度-培训-检查-整改-奖惩-评价”循环往复的办法,促进了内控管理建设。

(五)推行全面经济资本管理,成效初显

为合理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浙商银行于2006年开始在同业率先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内部定价、经营费用挂钩、运用存贷比管理经济资本占用等有自身特色的调节机制,以此引导全行转变传统经营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和增长方式。经过实践,经济资本管理成为全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导向和工具,并有效降低了经济资本占用,也为银监会所肯定。

二、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使命必然,任重道远

前面分析已经明确,浙商银行做大做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是我们重视浙商银行、发展浙商银行的可靠基础,然而,我们同时必须看到,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也具有使命之必然性,因而具有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一)这是由浙商银行的品牌地位所决定的浙商银行是冠名浙商,总体在浙江,定位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金融机构,虽然,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一些新的冠以浙商或者以浙商相联系的金融机构也会建立并成长起来,如信泰人寿保险、浙商财产保险等,但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总还是迟了一大步,也会差一大截,浙商银行在四年前早已建立,并在发展中形成令人满意的业绩,本身就足以表明了其“在浙江地方金融发展中的领军地位,体现了浙商品牌建设中“醒得早,起得早,动得早”的浙商文化,况且,它已经形成根植浙江,服务浙商,走向全国的成效,正因为这样,在推进浙江金融强省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也应该把浙商银行率先做大做强,并成为浙商金融品牌建设的“母鸡”。

(二)这是贯彻两创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2007年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浙江省确立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决定,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也浙商银行做大做强关系也比较直接。

第一,创业富民战略实施离不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浙江省经济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创业富民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而浙商银行在其一体两翼思路中,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已经初步形成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第二,创新强省战略离不开金融支持。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要求各级各类企业在制度、技术、产品、服务等层面不断推进创新,而这其中收购兼并,新兴产业投融资等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浙商银行的另一翼业务重点就是投资银行业务,正确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浙江省企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浙商银行的布局战略与浙商走出去战略具有正相关性。浙商走出去战略,是浙江省两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商企业实现产业和服务升级,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重要战略内容,浙商银行正是循着浙商投资路线布局分支机构并有效开展配套服务,这无疑对浙江两创战略实施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浙江区域中心建设。建设杭州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是浙江经济和金融发展在全国各省市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全国性、区域性的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各类银行机构,而浙商银行已定位为全国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具有总

行优势,有着在全国市场筹资和在各省市分支机构间调配资源的便利,加快其发展,利用其品牌,有利于其成为杭州区域中心建设的有效载体。

第五,这是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服务业将成为浙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以银行为龙头的金融业则既是现代业的重点,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力的支持杠杆,加快发展浙商银行发展,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多重功效,对扩大就业、扩大税源,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力。

(三)这是全国各地地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和现实看,浙商银行的建立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就其相应的金融机构建设看,不仅滞后于北京、上海,也滞后于广东、福建等,在本世纪初新一轮金融发展热潮中,浙江与山东、天津等一起,分别设立了定格为全国性的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弥补了一点空白,平衡了一些矛盾,但这几年江苏银行、徽省银行、盛京银行等来势也不轻,更何况,浙江省除了浙商银行这一品牌外,证券、保险等品牌几乎没有,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大省的券商品牌很多,金融业发展尤其是地方金融业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种类比浙江要丰富和合理,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面对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金融发展大势,面对各地金融强省(市)建设的追赶(领跑),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可能条件,才能跟上发展步伐,而浙商银行的做大做强则是我们可能的机遇和有限的条件。

三、浙商银行做大做强要有可靠的内部条件

应该说,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浙商银行已经完成了迁址杭州,股权互换;立足浙江,走向全国;服务浙商,支持两创的第一阶段工作目标,并且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金融系统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影响力,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措施应该是,提升层次,创新发展,快速做大,努力做强。

(一)提升层次

在对浙商银行(2006-2010)五年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参照现代金融企业“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作规范,效益优良”的标准,继续坚持“一体两翼”市场定位,朝着“经营有方,富有特色,业绩优良,国内一体”的目标前进,努力实现“一个树立形象,两年实现盈利,三年遍布浙江,五年走向全国,八年成功上市,十年走向海外”的发展框架目标。当前,应该在为2011年成功上市,2013年在港等地设分支机构作准备,成为业绩好并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向多元发展。

(二)创新发展

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包容有丰富的内容,就浙商银行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一是

多元化发展。如投资或参股设立基金公司,参股进入保险、证券行业,尤其是在浙江全面建设浙商号金融品牌系列过程中发挥母体效应;二是市场定位优化。在一体两翼业务定位的同时,立足于围绕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全方位,多功能金融服务,如开展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等。

(三)快速做大

从理论上说,做强做大是科学正确的,但实际上,强的前提还是要先大起来,同时让其强起来,实现两者统一,浙商银行要快速做大,一是必须壮大资本实力,按照中国银监会监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2010年资本充足率达到12%,因此,积极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并创造条件通过上市谋求资本的市场持续补充机制,是做大的前提;二是机构扩股战略,当前我国银行业整体呈现管制偏松,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浙商银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积极争取监管部门支持,迅速拓展浙商银行在省内和全国的服务地盘,真正形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格局,是必要的。

(四)努力做强

如前所述,强和大是辩证统一体,在大的同时把其做强,是非常有意义的,浙商银行要努力做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三会一层履职问责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深入探索和完善科学有效、长短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提高管理能力,着力点放在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安全经营和资产质量。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尤其是国际化经营成才,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经营团队;四是培育浙商银行优秀企业文化,努力把“忠诚、负责、专业、创新”作为员工操守文化,把“追求一流,创造卓越”作为银行发展文化,切实把浙商银行办好。

四、浙商银行做大做强要有坚实的外部基础

实践证明,浙商银行的建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凝聚浙江人民智慧和正确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支持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也应该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正确的工作目标,也是全体浙江人民共同的愿望,当然也是浙江金融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浙商银行如何才能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形成内部良性发展机制,对此,我们的思考是:

(一)形成支持共识

我们欣喜地看到,“支持浙商银行等做大做强借助资本市场,壮大资本实力,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写入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文件(浙政发[2008]3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浙江金融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支持浙商银行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它使浙商银行做大做强有了政策条件,至少也是良好的开端,然而,真正要形成有力的支持,尚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各有关部门真正形成共识,即浙商银行是我省金融业的主要品牌,是难得的金融发展平台,也是稀缺的金融资源,支持浙商银行就是支持金融业发展,就是支持两创战略实施,就是支持浙江

小康社会建设。

(二)形成支持合力

形成支持合力,是浙商银行能否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作为浙商银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重要内容,建议以建立浙商银行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载体,以中期评估论证会为载体,在广泛形成支持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省政府,地、市、县人民政府,各机关厅局,各企业集团和金融监管部门合力支持浙商银行发展的共同平台,真正做到合力支持,合作共赢。

(三)形成支持机制

支持浙商银行做大做强,不仅需要舆论支持,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有具体行动和实际内容,对此我们的建议:

第一,希望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比照一些兄弟省市的做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在浙商银行存款的制度性安排。

第二,希望建立浙商银行对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优先合作或并购的政策。

第三,希望利用增资扩股的机会,适当增加省政府国有资产持有浙商银行股权的比重,既推动浙商银行增资扩股的顺利进展,也有利于浙商银行做大做强。

第四,希望省市联动,对浙商银行总场地建设,后援平台建设给予用地和规划方面的支持;同时对浙商银行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优惠。

第五,加强对浙商银行的领导,不断推进其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第四篇:关于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楼宇经济是经济学界提出的一种复合概念,就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整合城市经济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城市繁荣文明的鲜明标志,因此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紧密结合河东区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区楼宇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批具有集聚和带动作用的示范楼、特色楼,在河东区经济发展领域的地位及作用日益提升,已成为河东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载体。但相对于各先进地区,我区楼宇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为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档次,迅速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从而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楼宇经济绝非依靠大兴土木就可以构筑的经济形态,楼宇经济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的沉淀和金融、交通、人才、信息和社会等综合因素的支撑。因此,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楼宇经济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参考各先进地区经验,立足于我区基本情况,找出优势与不足,大胆探索与实践,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区的发展楼宇经济的新路。

一、楼宇经济的内涵特征

1、占地面积少,科技含量高。楼宇经济是以现代城市最集中的特征——楼宇作为核心出发点的经济理念和模式。符合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地价昂贵的实际,易于发挥黄金地段寸土寸金的作用。楼宇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与信息、科技、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关联度较高,具有高知识和高科技含量 1 的特点,体现了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是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朝阳业态”。

2、集聚功能强,产值效益大。楼宇经济把知识的集聚、信息的集聚、资金的集聚、功能的集聚融为一体,形成了其他经济形态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楼宇这一载体,引进和整合区外、境外资源,使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向中心城区流动、聚集,产生经济学上的“洼地效应”。一幢商务楼宇就象一个磁场,吸引着大量的商品流、贸易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形成显著的财富效应,据2002年上海有关部门对陆家嘴、外高桥等地105幢楼宇调查统计,每幢楼平均营业额超过16亿元,上缴税收超过6000万元。另据统计,一幢高档商务楼宇里的企业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效益相当。所以在上海有“一幢楼宇超过一家大型企业,一幢楼宇胜似一条商业街”的说法。

3、辐射能力强,拉动作用大。众多企业在楼宇内经营会衍生出信息服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带动周边地区商业、会展、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和餐饮等业态的发展,并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楼宇经济为抓手,可以拉动多个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档次提升。

二、各地发展楼宇经济的现状及基本经验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对楼宇经济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各种大型商务楼宇和写字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这些先进地区楼宇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最新统计表明,上海高层建筑达21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有140余幢。矗立有230余幢商务商贸楼宇的静安区,区内主要的30幢商务楼2004共创税收超过5.4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6.5%。而统计到2005年12月,静安区的楼宇出租率高达98%,50个重点楼宇实现的税收就达35亿,占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3.8%,其中有11幢商务楼宇的税收就超过亿元。2004年,高26层,占地面积仅11021平方米的“嘉里中心”商务楼产生的税收超过2亿元,被叹为“嘉里现象”。但在2005年,商务楼“恒隆广场”超越了“嘉里中心”,产生的税收高达5.3亿元。在上海浦东区,105幢大楼引资总额超过1200 亿元,占浦东新区引资总量的41%,2004年每幢高楼平均营业收入超过16亿元,上缴税收超6000万元,按单位楼宇营业收入排列,超过20亿元的楼宇共18幢,超过40亿元的楼宇共5幢,超过100亿元的3幢。

在广州东山区,“楼宇经济”不仅效益惊人,还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东山区的地税收入相当于东莞与南海两区之和。其中商业楼宇的开发利用和写字楼就给东山区带来了73亿元的营业额。

在福州鼓楼区,仅2004年上半年就有464个项目入驻鼓楼区内楼宇中,注册资金累计达14亿元,对接闲臵楼宇12.5万平方米。区内103幢高层商务商贸楼共聚集了1088个法人单位,总营业额近200亿元,所创税收占全区属地税收入总量的六成以上。其中全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商务商贸楼有29幢,中山大厦、环球广场去年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1亿元和8亿元。

深圳罗湖区有70家星级酒店,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近400幢,写字楼面积达550万平方米以上。深圳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厦如地王大厦、国贸大厦、世界金融中心和罗湖商务中心均坐落于此。罗湖的甲级楼宇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机构,目前共有70余家500强企业进驻罗湖投资或设立代表机构。其中在罗湖有投资项目的500强企业有28家,在罗湖设代表机构的有37家。在跨国企业进驻罗湖的同时,国内大型企业也不甘示弱。目前罗湖辖区有注册实收资本5000万以上的企业311家、全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299家、上市公司16家、中国100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中的4家。罗湖辖区内现在共有各种金融机构600多个。罗湖区内有大型超市28家、连锁零售企业48家、连锁店300多家、销售过亿元企业近20家,拥有沃而玛、塔吉特、百安居等一批现代商业企业。与此同时,辖区内还集中了全市60%的旅行社和酒店、70%的文化娱乐企业、40%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大部分的信息服务机构。

青岛市市南区针对土地资源受到制约的实际,近年来提出向空间要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域内楼宇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市南区已经投入使用写字楼97幢,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沿海一线。其中,已培育出金光大厦、时代广场两幢税收超过5000万元的楼宇和绮丽大厦等21幢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楼宇,2004年全年楼宇税收实现16.6亿元,占区域税收总数的40%以上。入驻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信息、金融、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及传统贸易业。多家世界500强及国内外强势企业入驻,另外,青岛市大部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将青岛总部设在了市南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协助下,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似行业汇集的专业楼,比如物流业聚集的丰合大厦、福泰广场,房地产企业聚集的凯旋大厦,高科技产业聚集的科技大厦、软件大厦以及对外贸易企业聚集的山东国际贸易大厦、世贸大厦、中天恒大厦。目前市南区共有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12000余户,其中有4060户企业分布在73幢楼宇中,占34%左右。现代服务业依托楼宇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专业服务业规模均达到全市总量的70%到90%以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市南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增长空间,使土地资源的潜能获得了比较充分的释放。

总结各地发展楼宇经济的情况,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是楼宇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在发展楼宇经济的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统筹全局、整体规划、服务引导的重要角色,政府不直接干预楼宇的招商活动,其职能定位在于引导服务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从本地区特点出发, 制定出台楼宇经济发展规划, 确定楼宇、楼区的发展方向, 建立相对集中的CBD 楼宇群。在做好整体布局的基础上, 对每一幢新建的商务楼进行严格审批把关, 突出特色和风格。对于不符合现代商务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立项, 更不允许开工建设, 以防止劣质商务楼的出现。同时, 政府要在精心打造商务楼的软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提供完备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 有完善的工商、税务、公安等服务体系, 着力于制度环境的营造和政策支撑体系的建构, 努力为楼宇的招商引资做好项目储备,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财政上给予资助, 创造商务楼宇品牌, 促进城市经济结构提升。楼宇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 必须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政企互动”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以市场的供求信号、价格信号、竞争信号、风险信号, 自动引导楼宇经济的运行, 产生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楼宇业主必然要整合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收益率和楼宇出租率, 提供楼宇优质服务, 增强核心竞争力, 塑造楼宇形象,吸引大批公司、企业入驻, 取得竞争的比较优势。

但是在全国各地楼宇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对另一种趋势保持警惕。由于先进地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示范作用,国内许多地区开始大兴土木,相当 数量的高楼大厦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许多城市里。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楼建起来了,使用率却降了下来。如何提高这些高楼大厦的使用率,成了地方领导和拥有者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上海为例:遍布全市670平方公里闹市中心的数千幢商业楼宇,商厦楼宇之间的综合效能“落差”甚大:有的大厦租客盈门,年利税上千万;而有的楼宇则门可罗雀,甚至靠打“杂差”营生。沪上某地区林立着20多幢现代商务楼,撑起区域一片天,颇有气势,但是“投入产出”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楼宇“外表靓靓、内部空空”,与时下市场商务楼办公楼供应紧缺情况形成高度反差。据沪上房产市场专家反映,类似这种楼宇开发的“灯下黑”情形,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其中原委诸多,如功能设臵偏颇、价位设定离谱、配套服务失调、概念缺失包装等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功能定位、用途品种、“卖点”集成的设定设计错位和不到位,亟待重新定位与“二次”包装。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上海数千幢商务楼宇中,至少有25%需要重新设定功能、设计品种,急需重新定位包装(长三角地区类似情况达50%以上)。

楼宇经济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投入都非常高,如果投资在一段时期内无法顺利回收,就会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楼宇经济不宜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功能定位、品种设计,并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作为保障。

三、我区做大做强楼宇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是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现实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区有限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明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产力诸要素中只有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增加性,土地资源成为“木桶”中最短的一板。根据经济学理论,其它要素如资本、人力、管理等对土地要素具有替代效应,在土地要素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产出只能增加其它要素的投入,而随着其它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其引起的产出增量则不断递减,即其它要素对土地要素的边际替代效应递减。当边际替代效应减少到一定数值,即增加其它要素的价值等于其拉动的产出价值之时,也就是经济的发展的“到顶”之日。发展楼宇经济是我区顺应资金、信息、人才等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趋势并突破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制约的突破口,发展楼宇经济是一种空间战略思维,本质上是对土地要素的拓展,可以实现四个变化:单一向整体,平面向立体,有形向无形,商贸向商务。开发楼宇,就是开发空间、开发资源、开发功能,利用好这一平台和载体,是一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正确选择。

2、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是落实城区功能定位的关键举措。发展的制胜之道关键在于看谁能够整合自身的优势、提高对区域内外资源的吸纳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中心城区的地位的确立依靠的不只是区位,而是功能,是服务、集聚、辐射的功能。根据中央和市委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部署以及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河东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是:立足河东,依托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建设,面向天津及环渤海区域发展,努力建设成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直沽文化旅游基地、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和开放型、服务型、和谐型的现代化新城区。要落实我区功能定位,筹划和实施各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这是决定我区能否实现功能定位的最大变数,也是影响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各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商务楼宇,引进一批有牵动性的项目,有利于充实和完善“五区三带”布局,提升和完善城区功能,从而实现我区的功能定位。

3、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楼宇经济是一种具有集约性、高密度特点的现代经济业态。楼宇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发展楼宇,可以变平面发展为立体发展,使每一幢写字楼成为垂直的金融街、商务街、高新技术产业街和旅游产业街,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温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进一步提升“楼宇经济” 的质量,保持“楼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重要的保障。现代服务业具有“三高”“三新”的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和它衍生出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现代服务业所依托的信息化、金融和物流三大基础,不仅是解决城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楼宇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从配套服务的角度看,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天然伴侣,楼宇经济也是工业园区经济的天然伴侣,没有楼宇经济提供的现代服务,制造业的发展会遇到很大的供应瓶颈。楼宇经济具有数百公里的辐射半径,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投资的加快,天津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基地正在加速形成,相应地对楼宇经济的需求也表现出了旺 盛的势头。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可以更好的提高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配合我区“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贸业等朝阳产业在全区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加快改造和优化我区以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实现我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我区楼宇资源及楼宇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有利条件

一是发展潜力大。随着我市整体布局的调整,我区商务价值在逐渐积累和提升,同时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为我区发展楼宇经济留下了宝贵的空间。充分利用好这些地块,使一大批规划中的楼宇成为现实,为我区发展楼宇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区位优势较强。河东区地理位臵十分优越,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新区相连接的前沿,区域内有客货两站,在六个中心市区中距海港、空港最近。河东区是中心市区通往港口、空港、铁路、高速公路的重要枢纽,是天津市经济发展战略东移的交通要冲,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借助滨海新区大开发、大开放的各种优势,主动接受其辐射和带动,充分利用并加强区位优势,积极促进楼宇资源快速增长和开发利用。

三是城区综合功能较为完善。“十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区综合功能不断完善,为吸引投资、承接企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05年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比2004年提高3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房地产、金融、科研、技术服务、餐饮、娱乐、商贸、旅游等为主的产业格局,为发展楼宇经济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环境。

四是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在大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适应投资者的需求,我区既注重发挥政策优势,又注重发挥综合环境优势,既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又采取了多项措施致力于推进软件环境建设,使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创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文明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五是在发展楼宇经济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总体原则,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环节,整合了一批现有楼宇,打造了一批特色楼宇,新建了一批标志楼宇,使楼宇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懂楼宇经济的干部,使我区在发展楼宇经济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软实力。

(二)不利因素

一是总量规模不大。受历史的局限,我区现有楼宇总量过少,早期商务楼宇发展的自发成分较大。在现有楼宇中,写字楼22个,3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仅为6个。不但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中心城区相比差距甚大,即使与我市楼宇经济先进城区相比亦有差距。如和平区写字楼近60幢,3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达到20余座,河西区75幢商务写字楼,总建筑面积达190万平方米,仅友谊路地区规模写字楼20余座。楼宇总量特别是写字楼数量少,难以适应楼宇经济持续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将成为制约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是产业集群较低。楼宇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有相对集中的区域, 如果四面开花、四处分散, 人力、物力、政策的分散使用, 就形不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这样, 也就无楼宇经济可言。作为CBD 区域在功能上应该和其他区域有严格划分。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CBD 区域内应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高密度地修建商业商务建筑, 这样才为城市的楼宇经济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国外发达城市商务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写字楼的建设就十分地集中。比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山矶等,据了解,这些城市的写字楼总量的40%、50%主要集中在它的商业中心区,就是城市的中心区,甚至有的达到70%、80%,象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城市,写字楼就十分集中。从空间上为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形成产业链,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三是专业楼宇比重小。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楼宇已经呈现出产业聚集和专业分工的态势,而我区大部分楼宇都是综合性的,象以“金融商务”为特色的三联大厦和以“现代物流”为特色的天星河畔大厦这样的专业楼宇少之又少。这样就形不成完善的商务环境和良好的集聚效应,也形不成完整的城市形象、完整的面貌,对于形成产业优势,协同运作非常不利,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对一些公 共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很不利于我区做强楼宇品牌,不利于客户开展商务工作,无法对客户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情况必须适当的加以改变,否则不利于便捷高效地开展商务活动。

四是设施配套不完善。我区甲级写字楼只有1幢,大部分楼宇内部装修档次不高,缺乏办公通信自动化、消防报警智能化、安保监控自动化等星级标准配臵。在功能配套方面,大部分楼宇缺乏停车场,物业管理水平低下,商业配套问题突出,功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楼宇的整体对外推介。

五、做大做强楼宇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总体目标

以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机构为重点,沿十一经路、卫国道和新开路建设一批高档楼宇,推动企业法人总部、物流货代、工程设计、中介咨询、营销中心等品牌楼宇建设,形成一批集公寓酒店、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增强聚集功能,提高规模效益。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机遇,结合“五三三”服务业格局的开发建设,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规划、注重特色,做大做强楼宇经济。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在我区培育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现代楼宇经济群,凸现楼宇经济对财政收入贡献的支柱地位。

(三)对策意见

1、搭建产业平台,实现规划的合理化。采取产业战略前导和城市规划先行的方式,通过专家论证,做到“三规合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一是结合我区经济特色、产业集聚基础,明确我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重点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物流业、科技研发、商贸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规划。二是健全固定资产投资动态跟踪制度,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制定区域性控制详规和商务核心区等具体规划,积极推进商务楼宇建设。以区“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引导开发建设智能化程度高、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商务楼宇,支持利用外资开发商务楼宇,借此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人才,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重点沿规划的轴心地带进行楼宇新建工程,加大闲臵楼宇资源的整合盘活力度,不断加快写字楼扩容步伐,为产业发展描绘出蓝图。三是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每年对区域内的商务楼宇进行地毯式排查,摸清楼宇资源,掌握经济特点,完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考虑在现有楼宇群中筛选重点培育对象,并从中总结经验,做好发展我区楼宇经济的布局与规划,出台发展楼宇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

2、加强招商引资,实现机制的灵活化。招商引资方式要注重内引外联,创新方式方法,培育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强化会展招商、网络招商,推动多元招商,坚持以商引商、项目招商。招商内容要按照“突出主业、延伸产业、完善配套、加速集聚”的原则,通过招大引强选优,重点引进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引进功能性区块项目,以提升楼宇经济规模和档次。招商工作的中心要下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对街道辖区商务楼宇以及业主比较熟悉、能够提供直接和及时的服务、交流与协调的优势,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楼宇招商体制。建立楼宇招商的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领导分工责任制,成立楼宇招商团体,与楼盘开发商和入驻楼宇企业建立固定联系,落实专人负责。建议以属地招商为原则,实行更为有利于楼宇经济发展的城区政府和街道两级财力分享机制,设立楼宇招商奖励资金。在加强楼宇招商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招商质量,如果入驻企业品质参差不齐就会导致楼宇功能定位模糊,产业集聚能力弱。真正能够推动楼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是具有高知识含量、高增长率、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同时具有高度专业性、经济效益回报高的企业。

3、打造特色楼宇,实现集群效应。走“打造专业楼宇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路子,引导相同或相关行业在我区相应功能区(带)内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比较明显的特色楼宇,在企业间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聚集效应,使区域内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更加明显,不断提高楼宇经济能级。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楼宇业主招商、安商、亲商的积极性,引导业主进行楼宇功能定位,鼓励多引进产业高端机构,对一些不符合自身定位的企业进行臵换和交流,侧重吸引同行企业入驻,使特色楼宇成为河东区招商和发展的“名片”。

4、改善营销环境,实现服务的精细化。一是出台鼓励和扶持楼宇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全区一盘棋、领导亲自抓、上下合力抓、内外协调抓”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性,进一步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对入驻企业形成吸 引与扶持、互惠互利协作关系,实现楼宇经济与税源经济的对接。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全心全意服务企业,以企业的繁荣促进辖区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分析政策,做企业的好顾问;为企业提供信息,做企业的好参谋;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企业的好帮手。建立政府与楼宇沟通联系制度,以座谈会、研讨会、企业家联谊会等形式召集投资商了解情况,积极解决楼宇建设和招商过程中的各类困难,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开放、平等、规范的环境。完善服务企业的各项制度,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降低费用,使政府办事程序更加人性化、责任更加清晰化、服务更加优质化。多层次与楼宇业主进行合作,为重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急事急办,不断提高楼宇入驻企业的满意度。三是加强楼宇入驻企业的属地化管理和综合配套服务。按照“服务在先,管理跟上”的原则,凡是楼宇中注册在河东区的企业一律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并给予一定的发展优惠政策,如将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纳入全区计划管理,推荐、协助企业申报相关项目和经费等。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及时协调解决税源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确保楼宇企业税收及时、按量落地,促进“区域资源”转变为“区属经济”,推动楼宇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推介的市场化。深化楼宇经济概念,强化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楼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区域内的商务楼宇。邀请各方人士到辖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辖区商务楼宇的对外影响,培育“品牌楼宇”。以“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开辟经济专家论坛、举办楼宇经济发展研讨会、参与国内外楼宇招商推介会、聘请咨询专业机构制定招商推广方案等途径,对区域内的楼宇,特别是重点楼宇进行专题报道。联合各楼宇开发商,策划推出商务板块概念,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楼宇宣传和运作的规模效应。面向全国、全市加强宣传,不断拓展推介的广度和深度。

6、集聚经济能量,实现企业总部化。河东区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最大限度的发挥楼宇资源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工作重心应该逐步从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质的提高为主,更多的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以质取胜。为此,我们要从天津市城市影响力的实际出发,充分利 用河东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以商务楼宇为载体,致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积极吸引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在本地区、本行业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生产基地在外,以管理、核算、营销、研发和投资为主的企业“头脑”机构或连锁经营企业的总部机构入驻,与邻近中心城区形成错位发展,与滨海新区形成区域互补的格局,进一步加速总部经济在中心区域的集聚,提升和拓展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为河东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做大做强楼宇经济的保障机制

1、实行权责下放,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体制。按照“服务为先、管理跟上”的原则,在加强对楼宇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的同时,实行权利与责任下放,将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重心下移到街道办事处一级,进一步通过招商组织体制的完善,形成楼宇招商的合力。楼宇招商以街道为主体,区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要加强配合,协助街道推进楼宇招商。各街道应摸清在辖区内的楼宇情况,成立楼宇招商团队,抓紧培养职业化的团队,提高招商水平,并引入楼宇招商竞争机制。楼宇招商应由街道一名负责人牵头,落实责任,形成“一楼一团队”的楼宇招商格局。

2、加快楼宇资源调研,建立楼宇经济责任机制。楼宇经济的各相关部门及街道,要在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大辖区楼宇资源调研的力度,建立楼宇招商责任体系。首先要清查各辖区新建楼宇的增量,现有楼宇的存量,以及可利用的非区属楼宇存量;其次,要以属地管理为原则,明确各楼宇的主管责任街道和职能配合部门;再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区领导小组的协调下,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各配合部门要设立“楼宇经济绿色通道”,以保证楼宇招商的快速有效;最后,各街道与相关楼宇业主共同成立“楼宇管委会”,该管委会以搭建政府与业主之间的桥梁为主要职责,负责贯彻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承担相关政策、业务的咨询服务,为楼内企业无偿提供相关服务。

3、总结与检查并进,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发展楼宇经济是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区委、区政府应专门组织人员,对各街道和职能配合部门,按照楼宇属地责任的原则,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楼宇招商成绩作为街道、部门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考核中,要特别对引进总部型企业和大中型企 业的街道、部门进行褒奖。各街道、部门要认真总结招商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教训,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第五篇: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畜牧业。

下载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大做强邯郸文化产业的思考范文合集

    做大做强邯郸文化产业的思考申玉琦卜金超史慧敏1 23【内容提要】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深刻探究邯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汲取邯郸文化精华,弘扬邯郸文化的主流精神,做......

    关于做大做强担保公司的思考

    关于做大做强担保公司的思考关键词:关于 做大做强 担保公司 思考[提要]我市担保机构起步于1999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大量进入,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市担......

    关于做大做强荷藕产业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宝应县把培大培强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壮大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禽等“四水”产业。荷藕是我县农业的传统特色作物,在......

    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发展竹业生产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壮大经济总量的捷径。长宁作为“......

    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对策和建议

    促进我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对策和建议 大企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大国,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本国经济......

    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一、xx茶叶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一)地理环境优势xx茶叶基地位于海拔1400-2700米的百灵山腹地,自然生态得天独厚,为茶叶生长和品质的形成奠定了......

    做大做强芦溪县电瓷行业的思考与建议

    做强做大芦溪县电瓷行业的思考与建议芦溪县发改委 黎焕奇电瓷是芦溪县的传统产品,做强做大电瓷产业,将其发展为具有芦溪特色的强大支柱,既是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

    农产品销售战略与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与思考

    农产品销售战略与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与思考 河南,是我国农业主产区之一。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设立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