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

时间:2019-05-12 18:0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

第一篇: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

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浅析医疗广告监管 广告是企业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是二者之间的桥梁。企业通过广告的形式向社会和消费群体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各项服务,社会和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认识和了解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广告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广告的种类和发布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从种类上分有工业产品广告、医疗广告、药品广告、保健品广告等;从发布形式上分有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媒体广告、店堂广告等。而各种类和各发布形式的广告特点各有不同,造成了职能部门对各类广告监管方式也不一样,现仅就医疗广告的监管做一下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广告业的发展,医疗广告的刊播载体日趋多样化,既有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新闻媒体,也有派发、邮寄的印刷品广告和张贴的户外广告。与此同时,违法医疗广告日益增多,不仅扰乱了广告市场,阻碍了广告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甚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危害。为了整治医疗广告市场,国家曾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各职能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收效不大,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私营诊所,其医疗规模和医资力量无法与正规医疗机构相提并论。只有在对外宣传上挖空心思,利用患者病急乱投医的迫切心理,虚假宣传自身在某个医疗领域有超人一等的医疗效果或者虚假宣传自己是某个医疗领域的专家,同时利用一些患者不真实的医疗事实作为宣传,并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用有关法规上禁止使用的广告用语来吸引患者,误导患者前来医治,达到抢占医疗市场的目的。如在某新闻媒体上发布的《牛皮癣不再“牛”了》、《南京有个“排石王” 》等违法医疗广告。

2、由于现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同处在一个地区的医疗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抢占该地的医疗市场,通过各种渠道大肆宣传各自的医疗特色,他们在宣传过程中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明明是一般医师却被说成“XX博士”“XX专家”,只是一般的门诊却吹嘘为“专家会诊”。甚至公然违抗法律,擅自改变《医疗广告证明》批准文号或超《医疗广告证明》中的内容发布医疗广告以及未持有《医疗广告证明》发布医疗广告,来吸引患者,达到赢利的目的。

3、一些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其诊所、有关医疗科室承包给个人经营,暗地里搞起了院中院。而这些医疗机构对所承包的诊所、科室缺乏管理,造成承包人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私下里发布各类非法、违规的医疗广告,欺骗、误导患者,给一些患者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4、法律规定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具有查验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的责任。而一些广告经营发布者和新闻媒体的广告发布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为了留住自己的广告客户,往往把广告主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将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丢之脑后,主动为一些想要发布医疗广告的广告主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打法律的“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甚至还主动到一些医疗机构去要求为他们定时、定期、定版面发布医疗广告,并附加优惠条件,从而造成医疗广告市场的混乱。

5、一些新闻媒体的广告发布单位虽然形式上从其主管部门脱离开来,但实际上与其主管部门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脱暗不脱。这就造成了这些广告发布单位虽然在广告经营活动中走向了市场,但在其观念中,仍然认为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经常利用政府职权开展广告经营活动。在触犯《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时,总感觉自己丢不下面子,态度傲慢,对处罚难以接受,甚至将其主管部门拉过来出面讲情,阻挠执法部门执法。

6、执法监管的力度不到位,《广告法》对违法、违规广告的处罚没有规定可以使用行政强制措施,大部分是以广告发布的费用来处罚。有些违法、违规广告所发布的费用并不大,对其行为的处罚也不重,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为一些广告主和广告经营发布者造成了只要认罚钱,什么广告都可以做的观念。往往是被处罚了以后,仍然照常发布违法、违规广告。使得执法部门在打击违法广告经营行为时就象在水中按皮球一样,按住了这里,那里又冒出来了。造成了违法医疗广告屡禁不止的局面。违法医疗广告言过其实,混淆概念,误导消费,影响了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度,也影响了社会对媒体的信任度,损害了广告业的形象,也直接制约了广告业的发展。违法广告居高不下,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特别是医疗广告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危害更大。据对我县媒体所发布的医疗广告的监测情况来看,我县的医疗机构均未取得省级卫生部门颁发的《医疗广告证明》,因此所发布的关于我县医疗机构的广告均为违法、违规广告。如何规范我县医疗广告活动,强化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杜绝违法广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加强广告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广告法制意识。首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有关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的广告经营行为;其次,要在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发布单位健全广告审查员制度,严格把好广告审查关,对在一定时期内累次发布违法广告的,要追究广告审查员的责任;再次,要面向社会加强广告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违法医疗广告的辨别能力,同时根据我市今年八部委所发《关于加强治理整顿房地产、医疗机构、药品、保健品广告市场的通知》文件精神的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严格按文件精神行使各自的职能,从而形成全社会对违法医疗广告共同谴责、抵制、打击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广告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广告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种单项法规和配套措施不断出台,目前除了《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外,涉及广告的国家工商总局文件已有几十个,规范性文件、规章有近百个,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广告监管人员熟练掌握广告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为强化广告监督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大广告监管力度,推进职能到位。加强对广告市场的监督管理,是广告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为此,一是要配备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的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精通的广告监管人员,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广告执法队伍。二是加强对媒介广告的全程监测,健全媒介广告监测、记录、通报、“三示”、查处等工作制度。三是加强与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随时通报广告市场监管中的动态信息,搞好医疗广告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督间的衔接,形成对违法医疗广告的共管机制。四是切实做到违法必查,执法必严,依法加重对违法医疗广告的处罚幅度。

(四)强化对卫生医疗机构的监管,取缔非法行医活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尤其是对街道卫生院、行业卫生所的日常行医监管,对无证行医、超越核准范围从事医疗活动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非法挂靠合法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的,要按无照经营予以处罚和取缔。

(五)加强广告诚信教育,倡导广告行业自律。要发挥广告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发挥媒介主管部门的行政自律作用,积极倡导广告经营单位文明经营,守法经营。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违法医疗广告的社会危害性,使各媒体单位自觉依法把关,杜绝违法医疗广告发布。

第二篇: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

广告是企业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是二者之间的桥梁。企业通过广告的形式向社会和消费群体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各项服务,社会和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认识和了解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广告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广告的种类和发布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从种类上分有工业产品广告、医疗广告、药品广告、保健品广告等;从发布形式上分有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媒体广告、店堂广告等。而各种类和各发布形式的广告特点各有不同,造成了职能部门对各类广告监管方式也不一样,现仅就医疗广告的监管做一下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广告业的发展,医疗广告的刊播载体日趋多样化,既有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新闻媒体,也有派发、邮寄的印刷品广告和张贴的户外广告。与此同时,违法医疗广告日益增多,不仅扰乱了广告市场,阻碍了广告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甚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危害。为了整治医疗广告市场,国家曾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各职能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收效不大,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私营诊所,其医疗规模和医资力量无法与正规医疗机构相提并论。只有在对外宣传上挖空心思,利用患者病急乱投医的迫切心理,虚假宣传自身在某个医疗领域有超人一等的医疗效果或者虚假宣传自己是某个医疗领域的专家,同时利用一些患者不真实的医疗事实作为宣传,并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用有关法规上禁止使用的广告用语来吸引患者,误导患者前来医治,达到抢占医疗市场的目的。如在某新闻媒体上发布的《牛皮癣不再“牛”了》、《南京有个“排石王”》等违法医疗广告。

2、由于现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同处在一个地区的医疗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抢占该地的医疗市场,通过各种渠道大肆宣传各自的医疗特色,他们在宣传过程中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明明是一般医师却被说成“XX博士”“XX专家”,只是一般的门诊却吹嘘为“专家会诊”。甚至公然违抗法律,擅自改变《医疗广告证明》批准文号或超《医疗广告证明》中的内容发布医疗广告以及未持有《医疗广告证明》发布医疗广告,来吸引患者,达到赢利的目的。

3、一些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其诊所、有关医疗科室承包给个人经营,暗地里搞起了院中院。而这些医疗机构对所承包的诊所、科室缺乏管理,造成承包人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私下里发布各类非法、违规的医疗广告,欺骗、误导患者,给一些患者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4、法律规定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具有查验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的责任。而一些广告经营发布者和新闻媒体的广告发布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为了留住自己的广告客户,往往把广告主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将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丢之脑后,主动为一些想要发布医疗广告的广告主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打法律的“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甚至还主动到一些医疗机构去要求为他们定时、定期、定版面发布医疗广告,并附加优惠条件,从而造成医疗广告市场的混乱。

5、一些新闻媒体的广告发布单位虽然形式上从其主管部门脱离开来,但实际上与其主管部门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脱暗不脱。这就造成了这些广告发布单位虽然在广告经营活动中走向了市场,但在其观念中,仍然认为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经常利用政府职权开展广告经营活动。在触犯《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时,总感觉自己丢不下面子,态度傲慢,对处罚难以接受,甚至将其主管部门拉过来出面讲情,阻挠执法部门执法。

6、执法监管的力度不到位,《广告法》对违法、违规广告的处罚没有规定可以使用行政强制措施,大部分是以广告发布的费用来处罚。有些违法、违规广告所发布的费用并不大,对其行为的处罚也不重,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为一些广告主和广告经营发布者造成了只要认罚钱,什么广告都可以做的观念。往往是被处罚了以后,仍然照常发布违法、违规广告。使得执法部门在打击违法广告经营行为时就象在水中按皮球一样,按住了这里,那里又冒出来了。造成了违法医疗广告屡禁不止的局面。

违法医疗广告言过其实,混淆概念,误导消费,影响了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度,也影响了

第三篇:推荐学习。。。以法制化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以法制化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核心阅读:

法制化是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根本保障。法制化建设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建设,是保证组织工作稳定性、连续性,避免随意性的根本,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强化法治化理念,在实践探索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在整体谋划中进行总体设计。组织工作法制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创新,在建立制度、完善创新制度、落实制度上下工夫,以法制化保障组织工作的科学化。

李源潮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要把法制化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根本保障”。这是不断深化对党的组织建设规律认识提出的新要求,是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组织部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保障。组织工作法制化建设,就是把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用规则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用科学规范的制度律己、管人、治事。实践证明,法制化建设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建设,是保证组织工作稳定性、连续性,避免随意性的根本,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高度重视法制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才能不断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结合宁夏组织工作实践,以法制化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强化法治化理念。组织工作法制化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既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组织部门要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模范遵守宪法和党章,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权威性,作为法制化建设的总要求。在制定党内法规和组织工作规范时,自觉依据党章的规定,体现法律的要求,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履职、依法律己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来分析组织工作、思考组织工作、认识组织工作,注重组织工作各项制度与法律之间的契合,将法治理念贯穿于组织工作法规政策建设之中,将依法办事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按照法规制度办事,不超越程序、超越职权,做到合理合法,有根有据。对违法的事敢于抵制和纠正,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保证组织工作的高效运转。党的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把依法依章办事作为履行职责、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根本要求。

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在实践探索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法制化的前提、基础和重要内容。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组织工作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进了组织工作科学化进程。但仍然存在着组织工作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有的法规制

度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有的法规制度过于原则、抽象;有的法规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进一步修订完善;有的与基层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落实起来有难度;有的制度相互衔接不够,新出台的制度规定与已有制度规定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出现互相抵触的情况等。这表明组织工作法规制度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加大法规制度建设力度。

对经实践证明为成功的改革成果,要通过国家立法或党内法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实践急需而条件基本具备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对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规范;对带有方向性,还不具备推广条件的,要循序渐进地试点,在试点中研究完善,创造条件。组织工作制度建设最基本的特点是实践性,这些年推行的许多组织工作制度,都是先有基层突破取得经验,再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普遍推行的制度规范。实践无止境,组织工作制度建设就无止境。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本质上是一个在组织工作实践中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科学的有生命力的制度是既紧密联系现实,符合组织工作实际,又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加强组织工作制度建设,就要贴近实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实践一线总结经验,多向实际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群众请教,从新的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组织工作制度建设提供源头活水。近年来,宁夏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组织工作规律的把握,先后建立了从基层一线遴选公务员、建设银川“人才特区”、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评星定格”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根据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探索新做法,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现实中,我们的一些制度从单个角度看是科学的,但由于缺少配套的条件,它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比如,在干部工作方面,解决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能“下”能“出”的制度就不很明确;民主推荐中既重票数又不唯票数,何时“重票数”,何时“不唯票数”,就存在着操作空间。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基层组织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组织经费不足、历史债务沉重的状况没有改变;如何做到“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建工作格局,也还未破题等等。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强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制度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创新制度要以组织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汇集基层群众的聪明智慧,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注重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组织工作更加充满活力,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组织工作法制化,必须在整体谋划中进行总体设计。组织工作法制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管用、完整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进行总体设计,要用系统思维审视各项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成为一个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有效衔接;既要有实体性制度,也要有程序性制度,还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要重视基本的法规制度建设,又要重视具体的实施细则;要重视组织工作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又要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使各项法

规制度彼此衔接、互相联系,真正发挥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的整体合力。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曾经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党和国家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根据这个构想,到2020年我们应该形成一套比较定型的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制度,今后10年是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结合宁夏实际,在已有组织工作法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总体设计,使制度建设沿着预定目标前进。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李源潮部长在最近举办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班上的讲话精神,通过深化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交流回避、监督、退出等制度改革,形成以基层历练为重点,教育培训、岗位锻炼等相结合的干部培养体系;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形成重点突出、考核科学、要求严格、奖惩分明的干部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廉洁从政、健康成长的干部优化配置体系;形成有效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保证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监督体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队伍动态调整体系。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要以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制度为重点,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类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立完善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等机制。在人才工作方面,以健全完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紧紧抓住“选、育、管、用”四个环节,提高人才素质,盘活人才存量,引进急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

组织工作法制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善于把握规律,在建立制度、完善创新制度、落实制度上下工夫,以法制化保障组织工作的科学化。

第四篇: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思考

正确决策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成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还很突出,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干部凭热情、凭经验、凭感觉来想问题、办事情,往往是在没有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协商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导致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给党的形象和威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现有的决策规则和程序不完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缺少广泛的参与,缺少刚性和权威性,名为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实际上是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随意决策、盲目决策;

3.决策责任制不健全,都想说了就算,又都不想承担决策的风险和责任,出了问题后往往不了了之,也难以及时纠错、改正;

4.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人才和信息方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要建立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根据决策事项的特点,实行不同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健全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意见分歧较大时,除紧急情况下必须做出决策外,应当暂缓做出决定。要健全重大事项票决制度。对于集体领导,应按表决结果形成决定、决议;对于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多数人的意见应作为重要参考和依据,由行政首长做出决定。依法、依程序做出的决策,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2)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的事项、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应当在适当的范围予以公开。扩大决策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既有利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又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增强决策者的责任心。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应当事先了解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敏感。在特定问题上,有利害关系的人和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有这种利益的人和有那种利益的人,其看法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通过公示、听证等公开的形式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不仅有利于集中群众智慧,而且也有助于凝聚共识、取得l群众的理解和决策后的顺利实施。

(3)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应当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解决执行中的调整、完善问题。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是加强对决策活动监督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坚决实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要健全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集体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也要追究领导人员的责任。与责任追究制度密切相关的,就是发现决策失误或有问题时,要有能够及时纠错改正的机制。这是实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决策权力的制约和控制,明确决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权力和责任,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应相对分离,各司其职。

(4)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也离不开全面准确的信息。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有组织地广泛联系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使他们真正成为党委、人大和政府决策的“智囊团”、“思想库”。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党务,加强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保证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能够把情况、问题和意见及时反映上来。

第五篇: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建设、机关效能建设、财政支撑能力等全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今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空白。在这之前,中编办、监察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暂行规定》)。3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的颁布下发,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对加强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对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结合太原市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就成为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构编制工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近几年,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神,锐意改革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内在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没有、三不强”:

(一)机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标准,规范性不强。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负责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是本质要求。但这几年从中央到省在依法管理机构、编制、规格等方面都缺少具体、灵活、可操作的执行标准。有的标准核定过老、过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标准缺乏弹性,不利于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后执行。一直以来,我们对机构编制的管理,主要靠三种方法,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经验,三是靠比较。这些方法虽然在一段时期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面对机构编制管理对象门类广、单位多、情况复杂、差很大,这样做毕竟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所以经常遇到人为干预、条条干预等问题,出现了编制部门管理缺少权威、编制工作纪律难以得到遵守等现象。2007年上半年,我办收到因要求上下对口成立相应事业机构和增加事业编制的请示有

件,因部门职能转变要求提高机构规格的请示有

件,但由于许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无标准可依,使机构编制部门很难顶住各方面的压力,造成机构编制反弹的势头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部门配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总开关”作用不强。

机构编制无小事。我们常说“职能就是权,机构就是牌,职数就是帽,编制就是钱”。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但由于编办单独设置时间短,许多工作机制还不规范、不完善,编制部门“把关和协调”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各级各部门领导职数,虽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但具体配备由组织部门负责,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使机构编制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导致部门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市目前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单位有

个。而由于这些领导干部挤占了一般人员的编制,又造成了官多兵少,人员结构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再比如: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军转干部安置由人事部门管理,由于缺少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没有事前审核用编计划,就出现了“人已到岗工作,才发现部门没有编制”的现象。经统计,截止2006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

名,超编接收的单位有14个。究其根源主要是部门配合机制没有建立,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唯恐影响到本部门权力,缺乏大局意识,从而造成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特别是近几年,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山西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铁饭碗”的意识仍比较浓厚,企业不太景气,使许多高校毕业生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险,也要挤进行政事业单位,编办自然成了“控”与“进”矛盾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编制部门一家要“按编控制”,难度可想而知。(三)机构编制监管职能没有完全发挥,震慑力不强。近几年,中央和省明显加强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中央编办开通了“12310”监督举报电话,出台了“五不准”规定,我省也提出了“三个从严”的要求,但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随意增加内设机构、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关键是监管不力,责任不明。

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管职能不管运行。管庙不管社,是指只管机构设立和领导职数的审批,不管机构组建如何和职数超不超;管编不管人,是指只管核定下达编制,不管核定的编制具体怎样使用,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员结构要求;管职能不管运行,是指只管核定机构的职能,不管这些职能运行的实际效果。“三管三不管”的后果毋用多言。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增加了干部管理的难度;超编进人,使编制失去了意义,增加了财政负担;不管机构运行的实际成效,有的变为因人设岗、因人设位的“关系机构”,有的变为上下强行对口而不起多大作用的“空壳机构”,有的变为职能交叉错位的“打架机构”等。

责任不明主要表现在:机构编制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模糊不清,缺乏严格的违纪处罚制裁内容,这也是导致机构编制管理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对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和擅自设立机构的责任追究问题,我们常常在政策性文件中规定: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责令限期整改。但这些都是笼统的概念,“严肃追究”具体用什么政策来严肃,严肃到什么程度,责任到底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限期整改”,限到什么时候,到时不整改又能如何等等。

二、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一)研究制定管理标准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因此,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一个相对稳定、系统、科学的机构编制标准,对于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效益,实现优化配置执政资源,有效控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1、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抓住重点。

机构编制标准涉及面广,在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工作中,必须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逐步完善。首先,制定人员编制管理标准应当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机构编制标准具体包括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和人员编制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人员编制管理上,行政编制总额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再分配到省市县乡各级,这一块控制和调节基本到位;事业编制总额则是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主管理。其次,应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重点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按照事业单位分改革方向,事业单位将分为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大类,行政管理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将逐步退出事业机构序列,社会公益类将成为事业机构的主体。这类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最基本的公益服务职能,经费来源完全靠政府投入,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类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也最为严重。因此,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健全政府公益职能,控制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应先行考虑制定某些重点行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我市有公益类事业单位

个,这类事业单位门类繁多,对每一类事业单位都制定机构编制标准也不现实。而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医疗机构等,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编制数量,都在事业单位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可结合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出台各类学校、医疗机构等行业的机构编制标准。

2、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准确有权威。

制定机构编制标准过程中,各项具体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既是难点也是关键。因此,在制定管理标准时,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分析。要在认真了解各方面具体情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影响定编的主要因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影响工作量的各项主要因素,准确衡量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努力把它们在管理标准中合理体现出来,尽可能使具体指标的确定更为科学、权威。同时,要以现实状况对拟定的编制标准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标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而在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机构编制现状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各方面找到平衡点。以研究制定事业编制总量标准为例:事业编制总量的变化,主要是随着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而影响工作任务的因素中,人口、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事业编制所需经费主要由财政负担,财政的承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现有市县(区)事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市、县(市、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机构编制的影响,准确衡量各要素的权重,合理确定事业编制总量基数;其次,可根据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确定一个年增长比例,将每年的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控制在一定总量内,从而有效遏制机构编制的膨胀势头。再比如:目前,全市正在进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标准只确定了师生比一个参照点,还应考虑城乡环境、班级额度、学校规模、教师任教科目等因素,40页

3、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做到具体规范有刚性。近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审批工作流程,也初步形成了一些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如:在核定人员编制数量时,有机构编制标准的严格按编制标准核定,没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根据其职责任务,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部门领导职数原则上按2-4名配备,内设机构原则上3人以上设1个内设。但这些标准内容比较单一,也没有形成规范性文件,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强。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最近国务院颁布的《条例》中,对机构编制管理有了明确规定,改变了多年来机构编制管理无法律依据的局面,但具体实施起来,还必须出台具有刚性的“实施细则”。在制定党政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时,要在机构设置、内设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工勤人员编制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如: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配备标准:4名编制的处室配备1职,5-7名编制的处室配备2职,8名编制以上的处室3配备职,公安政法部门20名编制以上的处室可以配备4职;工勤人员编制标准:一般按照部门行政编制总数的10%左右的比例核定工勤人员编制。其中,人员编制在60名以下的按12%核定,60-100名的按10%核定,100-200名的按8%核定,200名以上的按5%核定等等。在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时,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一是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管理标准。为适应当前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从微观管理向总量控制管理的要求,可结合我市人口、面积、财政收入等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制定各类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将市、县两级的事业机构编制纳入总量控制的范围,制定标准,控制增长。二是机构规格管理标准。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若干不同于行政级别、能科学反映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数量、专业特点及能力的等级规格。三是人员结构管理标准。当前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必须根据工作性质和职责任务,制定标准,合理确定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中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工勤人员的结构比例。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核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内使用编制,配备人员,从而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四是领导职数管理标准。当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缺乏规范,必须参照党政机构领导职数管理的办法,根据职责任务和人员编制总数等情况,制定管理标准,实行规范管理。

4、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具有法规性质,一旦出台,将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对机构编制管理产生指导和约束作用。但同时,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还要富有“弹性”和“变性”。所谓“有弹性”,就是标准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如:在事业编制总量内分类下达使用编制时,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保证重点,促进发展;对行政类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定项定量;对生主经营类事业单位,合理定编,鼓励发展。再比如:在确定事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用好用活事业编制。对年内凡需增加或调整编制,都要控制在总量之内;编制调整量原则上实行全额向差额、差额向自收自支的“顺向”流动办法,保证不增加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新增事业编制调整量主要用于科、教、科、文、卫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对一些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学校、医院,采用“引进优秀人才增编”的管理办法予以解决;对职能加强或新增职能的机构,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相应调整、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或消亡的机构,清理整顿后相应减少或收回编制,从而控制编制总量不突破。所谓“有变性”,就是要定期对管理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以不断适应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需要。对现有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进行清理,有的要明确予以废止,有的要重新加以修订,逐步建立起符合机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机构编制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管理情况的后期监督,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手段和方法,建立动态管理和调整机制,提高标准核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机构编制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等各个职能部门,如职数控制、人员调配、统配人员安置、统发工资等,绝不能就编制抓编制。《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也重申和强调要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综合约束机制的内容,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因此,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编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教育、劳动、纪检等部门的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真正形成在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建立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市编办负责召集,由市编办、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事局五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编办,承担会议日常工作。会议主要研究分析机构编制工作形势,拟定全市机构编制政策规定,制定机构编制工作联动机制,协调组织对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同时,还可针对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军转安置、学生分配、领导职数配备等编制使用重要事宜,临时召开联络会议。联席会议形成的决议,各部门要按工作职责分别落实。从而将编制部门与同级相关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把关,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机构编制工作新群体。

2、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网络。

加强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组织研发机构编制管理网络系统,分别建立机关数据库、事业数据库、县区数据库、数据参数库等,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证》全部网上办理,将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数据传报、信息统计、资料汇总、指导监督等,提供准确便捷的服务载体。依托网络管理,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管理监督也更为准确及时。在此基础上,与组织、财政、人事、劳动和纪检等部门建立专网,实现链接,对人员信息充分共享。编办这边一上编,相关部门就知道;财政那边一开支,编办也能马上知道。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互相监督、共同把关的协调机制。开通集信息交流、政策咨询、资料汇集、网上办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网站,将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定”规定、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及控编进人办理程序等内容全部上网公布。在网站上设立信箱,开展监督投诉,加强意见反馈,把机构编制业务置身于社会共同监督之下。

3、完善在职数管理中相互配合的实施办法。

领导职数核定和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中规定:“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因此,为理顺干部职数管理权限,避免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问题,编办应与组织、人事部门主动沟通协调,通过召开联系会议等方式专题研究讨论领导职数管理有关问题,并以市委组织部和市编办的名义联合下发《太原市干部职数管理工作规定》,就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核定、审批、使用、配备、监督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促进干部宏观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4、健全在进人管理上共同把关的约束机制。

为进一步遏制超编进人现象,各单位每年应根据工作实际和空编情况,综合考虑接收军转干部、安置退伍军人、招收录用、学生分配和人员调入等因素,制定本单位第二使用编制的详细计划,第四季度向本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申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兼顾、留有余地、逐步到位”的原则下达全市用编计划。并将用编计划印发到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各单位招收录用人员和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等,均应包括在用编计划范围内。对未申请用编计划的单位和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配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劳动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编制部门的“总开关”作用。

(三)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保证。

1、加强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

今年,为了切实惩治机构编制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条例》针对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各称,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等8种违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暂行规定》也对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制定了处理措施,这些都为我们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可根据这些法规文件的精神,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编委会制度、机构编制审批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公开制度、考核制度、统计和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太原市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规定,其中要对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内容、方式方法、监督检查责任与追究制度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使监督内容由单一转向全面,监督方式由定期转为经常,责任追究由模糊转向清晰,从而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

2、强化监督检查职能的履行。

监督检查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把工作重心由重机构编制审批转向重职能定位和监督管理。因此,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督查方式方法,把全面督查与分类型、分系统、分专题、分层次的督查相结合,把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相结合,把督查工作与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调研工作相结合,把督查工作与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混编混岗及“吃空饷”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控制各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逐步实现对机构、编制、职数、职能、人员结构等的全面监督管理。

3、建立监督机构编制领域违纪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中编办、监察部联合下发了《暂行规定》,这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一项重要举措。《暂行规定》的实施主体是纪检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两个部门应相互支持、协作配合。可建立机构编制情况通报制度,规定纪检部门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情况,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应及时向纪检部门通报,并做好两个机关在查办案件方面的衔接工作,从而使专门监督和业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既发挥优势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协作配合,定期联合开展重点督查活动。对进行一次重点检查,这样既有利于监察机关掌握有关情况,发现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又有利于排除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保证督查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总之,机构编制工作必须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和《通知》等,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着眼于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造条件,进一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进一步坚持依法管理,切实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编委赋予我们的职责,努力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下载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告监管的正规化、科学化、法制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制化

    论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制化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在广义上指国家政治目标......

    只有决策法制化才能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只有决策法制化才能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同月 决策法制化就是用法制手段规范、约束决策行为,将公共决策纳入法制化轨道。决策法制化能够使公共决策更加合理,更加公正,避免重大......

    谈谈如何使政府决策更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使政府决策更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对策建议 政府决策是政府面对需要解决的一些社会重大问题做出某种政策或行为......

    市工商局广告监管

    市工商局广告监管工作情况近年来,市工商局以规范广告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将广告监管工作作为市场监管的重点,以日常监督和集中整治为手段,强化广告监管执法职能,抓政策......

    新时期部队正规化管理研究

    新时期部队正规化管理研究 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要求确保我军完成新时期的使命与任务要求我们用新的战略眼光审视和研究我军的正规化管理问题增强我军建设的正规化水平......

    2010年广告监管工作计划

    2010年广告监管工作计划2010年全市广告监管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市局今年的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公共服务型市场监管执法机关”的总体目标要求,不断创新监管思......

    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食品广告监管制度为了进一步强化食品广告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法》对广告管理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根据《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

    工商局年度广告监管工作总结

    工商局年度广告监管工作总结 2015年,北屯工商局广告工作在局党组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责任状,认真履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