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社会工作
第八章弱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是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一个词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二、弱势群体的类型
1、根据成因的不同,弱势群体可以分为: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因为年龄、疾病或身体上的缺陷而沦为弱势群体的人员,主要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儿童等;
自然性弱势群体:是由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们和自然灾害形成的灾民构成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指因为社会原因,如下岗、事业、移民等而沦为弱势群体的人员。
2、根据出现时间和产生机制不同,弱势群体可以分为:
传统弱势群体:指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延续到当代的一部分弱势人群,如农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等。
新生弱势群体:指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化而被边缘化、弱势化的一部分社会成员,如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到城务工的农民工等。
3、根据表现方面不同可以分为:
经济弱势群体:指以经济收入低为主要表现的一部分人;
身心弱势群体:指老年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
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弱势群体:社会地位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在社会中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文化弱势群体是指以文化水平低为主要特征的一部分人。
4、根据弱势群体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
上层弱势群体:指城镇中的失业人员和农村中活动能力较强的一部分人; 中层弱势群体: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种体质较好的一部分人;
下层弱势群体:指城镇下岗人员和农村存在即贫困有无工作能力的一部分人。
三、弱势群体的产生
(一)农村贫困人口
农业是经济的第一产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现在日益发展的征地现象导致了大量失业人群的存在,农民在市区土地后得到的补偿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以后的生活,因此这部分人也够成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进城的农民工
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遭受歧视,劳动权益的不到保护。
(三)是下岗职工,或已到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仍然没找到工作的人
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是“体制外“的人
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户口的人。
(五)是较早退休“体制外“的人员
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休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许多人原来的单位现在要么破产,要么奄奄一息,没有人为他们交纳医疗等社会保险。
(六)其他城乡贫困人口
这部分人主要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受灾人群、伤残病人等。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群。
四、我国弱势群体的特征
(一):贫困化,经济收入低。
这是弱势群体在社会财富与分配中所处的基本状况,也是弱势群体陷入弱势困境的基础原因。
(二)弱势化,政治地位低
这体现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状况。
无权即无势,无势既无地位,弱势群体身份低微,处于社会最底层。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难以拥有平等的参与权。
(三)脆弱性
表明脆弱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所表现的社会承受能力与预应力的缺乏。
他们“维持着一种极其脆弱的生存,一旦变故,他们立即就沦入极度贫困”,普遍对于家庭变故和灾难缺乏基本的抵御能力。
(四)文化水平低,缺乏改善自身状况的可能
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低,直接导致他们丧失受教育的机会,而教育机会的缺乏不仅限制了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境况的可能,还会导致“弱势”的代际传承甚至积累。
五、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
(一)、收入低,生活贫困。
中国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人均收入300元以下的占62.2%,300到500元的占25.1%,许多下岗职工收入甚至低于当地居民最低保障线。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许多农民吃饭虽然已不成问题,但人居月收入不足200元,且约有6%以上的农户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如此低的收入导致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十分困难。
(二)社会地位下降,权利难以维护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在民主权利、人格尊严、劳资纠纷调解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
因此下岗失业人员求职时,往往被迫签订不合理内容;工作中劳保福利、人格尊严常常受到侵犯;打工者和民工工作以后不能及时或拿不到佣金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民急着用钱只得低价出售农副产品;遇有经济或民事纠纷,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匮乏,加之经济困窘,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力。
(三)心态矛盾复杂,包邮不满情绪
经济的发展和贫富距离的不断加大使社会弱势人群产生了极大困惑,他们在感叹“为什么权利和利益再分配就轮不到我们!”的同时,言语间流漏出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担心改革,又期望改革;埋怨政府,又寄希望于政府;要求发展,又恐惧自己得不到发展;希望稳定,但行动又带来不稳定。
尤其是40~50岁的中年人,过去对企业曾作出较大贡献,而今成为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有着失落感,被遗弃感和恋旧心,怨气和不满情绪很大,容易被
不良动机的人所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弱势群体青少年教育问题严重
由于失业和越来越高的教育收费,越是经济困难的家庭,越难以支持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不少孩子中学甚至小学未上完就辍学在家或流落社会,直接影响了下一代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长远看,这势必造成一种恶果,这部分子女因教育程度偏低,就难以就业,于是成为弱势群体新的组成部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失学青年找不到职业就容易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厮混,甚至犯罪,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五)已引起社会普遍重视,但许多弱势群体仍无人管理
目前,社会弱势群体已引起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列入我国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弱势群体中的仍有许多人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
①基层组织弱化,社会群体的精神依附如居委会、工会、基层党委、团委等工作能力弱化;
②精神文化产品未能很好发挥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③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弱势群体中没有得到较好引导,导致部分弱势群体将某些社会现象扩大化或片面化。
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思想状况、生活水平的研究调查工作,掌握其思想动态;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和社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六、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弱势群体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是解决不好弱势群体的问题的,发展永远是硬道理,要继续推进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就日益凸现出来了。针对这一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原来重点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适当调整到以全体社会成员共生发展、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政策上来。
(3)国家的财政支持应到位
毫无疑问,政府承担着保护弱势群体和主导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当然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推动社会保障立法、监管社会保障运行等方面,尤其直接、具体地体现在政府承担的财政责任上。应该形成完善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并且在地方上摒弃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将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当中。
(4)重点落实个人所承担的责任,让先富起来的居民更多地分担一些社会保障责任
目前需要落实的措施包括:一是规范工资统计范畴,根据实际工资收入征收各项应当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杜绝瞒报、漏报收入的现象,让受到救助的群体确实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让年轻的劳动者分担起中老年职工的部分责任;三是在维护孤老残幼等极端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的同时,按照不营利的原则对相关社会福利收取服务费。
(5)推进和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失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和农村居民地位的相对弱势化,既体现了农村对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风险的累积与社会风险的累积。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保护农村居民中的弱势人口并促使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免于沦为弱势群体,就有必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6)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仅靠政府单一的社会支持是远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的。因为就一个国家的政府支持系统而言,其主要是靠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来进行的,而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无法纳入到政府有限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如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各级政府经常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搞一些“送温暖”活动,扶助那些社会保障体制外的弱势群体,但说到底,这只是政府部门的一种“道德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的弱势群体问题。应当把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组织协调起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真正作用。这种非政府组织至少包括各种非政府团体、慈善机构、群体组织、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家庭和个人。
七、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行动
1.为弱势群体及其家属提供个案工作服务
2.协助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调整
3.在社区中建立服务项目
4.社工帮助弱势群体进行专业地指导,进行能力建设
5.寻求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保护弱势群体
第二篇: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吕露光
2012-11-19 14:30:46 来源:《学术界》(合肥)2001年06期
【作者简介】吕露光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社科部高级讲师邮编 230022
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和指导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后逐渐被引入后发达国家。由于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以及在社会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工作含义的理解还各不相同,还没有一个关于社会工作的定义能为大家普遍接受。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在各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碰到的许多社会问题也有着很高的趋同性,这就为我们理解社会工作基本内涵提供了基础。
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
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救灾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咨询,国际社会工作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主要工作包括:扶贫赈灾,就业服务,残疾人保障,社会保险服务,社区工作(居委会、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心理卫生服务,家庭服务,退伍军人安置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和管理、社会服务及评估与操作等工作。总之,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泛的专业。
社会工作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医治、恢复或缓解因天灾、人祸和自身原因造成的社会不正常现象;协调社会矛盾;预防社会问题产生,增强社会预应力;开发社会资源,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进步等等。
当前我国急需大量城市社会工作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我国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缺乏的是大量从事城市社会工作的人才,这是因为:
(1)社会转型期的需要
首先,社会转型必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需要专业人员以专业的方法解决。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即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型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社会,从农业型社会转向工业型社会,从乡村型社会转变为城镇型社会,从人治型社会转变为法制型社会,从单一同质型社会转变为多样异质型社会。在新旧两种社会体制转轨的撞击和摩擦中,社会原有结构失衡,必然出现新的社会矛盾,产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其中许多社会问题现在已经非常突出,如失业和低度就业现象,城市中出现新的贫困人口现象,社会转型对婚姻和家庭带来的影响,农业人口的流动,青少年犯罪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解决的,沿用过去行政手段靠各级政府、党团组织去做工作既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会使政府和党团组织不堪重负。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运用具体的科学方法来实施,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系统地培养大量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
其次,社会转型同时又是制度重建的过程,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已成为国家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化手段,它已成为国家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我国社会转型后,必然要和世界接轨,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作指导,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必须有严密的职业伦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操作。任何一种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同时配套的制度化的实施方法,都是难以奏效的。因此,通过教育来系统地培养大量社会工作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2)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社会要进一步发展,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彻底改变“政企不分、企社不分”、“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将企业职工的生活服务,子女教育及就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老年职工的管理及照顾等一系列保障和福利性的工作移出企业交付社会,实行社会服务社会办,使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甩掉历史包袱,提高竞争力,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国有事业单位也要进行企业化改造或企业化管理,完成相同的剥离过程。从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这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的工作必须由社会来承担,建立新的社会机制去运作,这正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进行机构改革,精简和压缩政府机构,合并职能部门,减少中间环节,缩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范围,逐步过渡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这样,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工作,必然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由社会去解决。由此可见,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也依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增加。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一个配套的社会体制,新的社会运行体制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3)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虽然京、津、沪地区已达到70%,但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6.09%,还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8%)(《中国信息报》2001年6月20日)。十五计划期间,我国要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杠杆。城市化指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就要新增城市人口近1300万,按十五计划预定的发展目标,五年内我国将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也就是说大量的农村人口将流动到城市。如何安置和管理好这些人口,避免或减轻曾在西方城市化过程中造成巨大危害的“城市病”,是近期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难题之一。
同时,城市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狭义的社会工作就是社区工作,社区工作几乎包括了社会工作所有的形式和内容,如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等等。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社区工作就是直接面对个人的。社区就是微型的社会,以上分析的社会转型,社会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企业和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工作,最终都要体现在社区工作中。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最终要使“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现代社区主要是指城市社区,城市化的过程完成之后,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都将生活在城市社区中,都市将成为人类居住的家园。因此,可以这么说,未来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城市居民。
要做好城市社会工作,搞好城市人口的社会化管理和城市社区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不仅要求我们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工作的一般原理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了解城市,有一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懂得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发展基本特点,了解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了解都市文化,总之,懂得有关城市的相关知识。我们在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调动现有教育资源,有所侧重地培养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专业城市社会工作者,以更为切实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安徽省城市社区工作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城市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社区工作。为了深入具体地了解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选择了城市社区工作这一重要部分,进行专项调查。我们走访了安徽省民政厅、人事厅、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聆听了专家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及相关人员的介绍,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工作专业人才极端缺乏,安徽省和全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改革形势。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现已形成了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内较为完备的城镇体系。到1997年底,省会合肥已成为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城市有淮南、准北市,还有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阜阳、宿州、安庆等一批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建制镇861个(其中人口1~2万的185个,人口2万以上的94个),小集镇2194个。(《2000年安徽社会发展蓝皮书》)。
我省目前城市居民管理仍然沿用几十年一贯的模式,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全省现有2800多个居委会,按现在每个居委会配备3~9个工作人员的规定计算,城市社区行政管理这一块现最多仅有工作人员约25000人。
安徽省是全国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比较早的省份之一,截至1999年底,全省建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1741个,其中市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区级社区服务中心2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03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787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7305个,服务内容广泛,形成了15个服务系列,300多项服务内容。建成了合肥市西市区、安庆市大观区、马鞍山市雨山区、蚌埠市中市区四个首批示范城区。合肥市西市区还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2000年安徽社会发展蓝皮书》)。
但从总体上看,安徽省社区服务工作尚处在试点阶段,大部分社区尚没有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社会学研究者用“起步较早,发展较慢,差距较大”12个字来概括全省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此外,社区的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等各种专项社会工作也没有分工,社区的群众性文化娱乐、环境卫生、体育健身、扶贫帮困、联防治安等一系列工作都还是由行政管理人员一揽子承担,不但使现有社区工作者过于辛劳,工作质量也很难提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人员数量太少。25000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和全省2000多万城市人口相比将近是900∶1,即平均每900个城市居民才配有一名社区行政管理工作者。至于社区服务和其他社区活动就更谈不上有专业人员来组织和推行了。
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几十年一贯制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在大部分地区还没能真正改变,居委会管理人员仍然以文化素质不高的中老年妇女和退休人员为主,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和城镇更是如此。这种状况现在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像安徽马鞍山这样的中等城市进行了基层组织选举改革试点,居民踊跃参与,去年7月首批居委会主任选举,报名人数超过应选人数17倍,居民参选率达95%,当选者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最小的才21岁,最大的48岁,平均年龄只有31岁。这充分说明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管理现代化的参与热情,也说明了社区管理工作对高层次、年轻化人才的需求。但这种改革目前还没有全面推开,全省大部分城镇居委会仍然是旧体制。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但毕业生数量极少,很难分到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工作。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很早就在各大学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保守地估计,现在每年都有千余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从大学毕业,充实到社区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中去,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需要。而安徽省只有安徽师范大学于1994年首批招收专科生,1997年招收本科生,每届培养50名,现在刚刚参加工作,这就是全省仅有的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差距是很明显的。
(2)发展趋势与需求
安徽省总人口约7000万,“十五”期间,安徽的城市化水平如果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约在40%左右。这样,全省城市人口将增加到2800万。按当代中国标准核心家庭每户3口人计算,城市住户将超过930万户,如果将单亲家庭和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空巢家庭等因素考虑进去,这个数字还要扩大。从目前正在全国进行的社区建设工作实施的经验看,一般社区在1000户~3000户比较合适,按平均2000户计算,全省应建设城市社区5000个以上。按现在的每个社区9个工作人员计算,共需要45000名社区行政人员,如果将社区服务人员包括进去,这个数字至少还要扩大一倍。减去现有社区工作人员25000人,五年内全省需新增社区工作人员20000至65000名。但省内现仅有安徽师范大学、芜湖机电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三联学院正式招生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今年又有一些院校提出申请。就算有10所院校招收这个专业,每年每个学校培养100名毕业生,全省每年仅仅能培养出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区建设工作将由试点阶段转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今年7月12~14日,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安徽省也将相应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颁布城市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省里还将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一位副书记担任组长,各市镇也要配备相应级别的领导同志来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民政厅的一位专门研究社区建设工作的同志兴奋地说,安徽省社区建设即将掀起一个大的高潮。与此同时,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工作也将在全国其他各省市蓬勃开展起来,因此,我们对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分析绝不是纸上谈兵,社会现实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在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它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服务也将突破现在的模式,以更现代、更规范的方式发展起来。例如即将在全国推行的一个社区建起一个老年服务中心的“星光计划”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操作运行。
以上又仅仅是对安徽省城市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状况进行的分析,而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又只是城市社会工作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可见一斑。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自八十年代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社会工作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专门培养城市社会工作人才,将社会工作教育和城市科学相联系,还未明显地被提出来加以重视。笔者希望以上分析能在这方面有一点作用。
第三篇:社会工作
社工进社区的方案
098328109 刘玉涵
首先,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机构都要落实到位以身作则将条例认真传达给居民,让大家正视政策并对此多加关注,尤其是在生活中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政策,更要大家共同关注。对于居家养老这一政策来说,虽然绝大部分居民都对此比较重视,但是仍有少数居民认为这仅仅只是形象工程,所以并未把此事看重。加大宣传力度,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居民利益出发,让居民确信自己真的可以从中获利。
其次,社区工作人员要真诚关爱视居民为亲人,把信誉作生命,服务理念,用心布置社区的每个角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雅的环境,每一处都要精心布置,让居民感到安全、温馨。
社工的主要作用是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问题,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让政府资源更有效率,也让政府服务更加人性化。在提供社会服务时,社工是通过专业知识、手法与价值观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目前多数市民都将社工与义工的概念混淆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居民的诉求能通过社工服务得到满足,即使居民不知道社工是什么来的,只要让居民享受到社工服务带来的好处,社工服务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将专业知识技能运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以进行组织大家进行小组活动,或是一对一的进行个案分析研究。我们社工的服务对象,包括青少年、妇女、低保户、残疾人等,我们主要通过下社区举行活动和对他们进行探访,本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立足社会,发展专业;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宗旨,为他们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他们遇到生活或者心理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我们可以启动“关爱敲门,诚心交流,真心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项目。专业社工进社区,与空巢老人进行交流,用真诚打动老人让老人向我们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事情,安慰他们孤独的心灵。社工要助人自助,将空巢老人视为自己的亲人,不能出现嫌弃空巢老人的状态,要多和老人唠唠家常帮老人做做家务让老人舒心。
第四篇:2011社会工作
兰州大学2011年MSW考试
社会工作原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10个)接纳自决 个别化 社会福利 小组社会工作 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 越轨 社会角色 标签理论
二、简答题(6个)
1、社会工作的要素。
2、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4、简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5、ABC人格理论。
6、简述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设计(2个)
1、试分析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2、在个案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遵循哪些工作流程,在每个阶段社工应具备的工作技巧和方法。
(这道题是让设计一个社工接案的方案,即在个案过程中,社工应当如何作,以及怎么作才能更好的为案主服务,促成服务目标的达成。)
兰州大学2011年MSW考试
社会工作原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10个)社会性别的主流化 家庭临床模式 矫正社会工作 社区发展 社区照顾
二、简答题(6个)
1、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叙事治疗模式。
3、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4、简述学习理论的几种学习方法。
5、小组工作的几种模式,及社工在小组工作中的角色。
6、危及介入模式。
三、案例分析(2个)
1、关于父母与青少年关系问题的案例。我记得案例是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书上的原题。在书的57页。
2、关于同性恋的。
案例大意:有一名40多岁的男性,是一名下岗人员,目前在当地一浴场从事按摩工作。在浴场工作了一段时期,他突然有了变性的想法,想去做变性手术成为一名女性。家人知道后,极力反对。为此,妻子和他闹离婚威胁之,其父母更是坚决反对。该男子特别矛盾,一方面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变性。另一方面又不想和家人闹翻。家人也一直努力让其改变其想法,但均告失败。为此,其家人找到社区社工寻求帮助。
问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社工,你应当如何应介入此事,以及如何开展工作。
第五篇:社会工作
2.试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模式,同时也在社会福利方面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农村实行以经济为基础的有限的社会保护机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单位制福利”,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再分配的身份制待遇,而少数社会弱势群体被界定为传统的民政对象,他们依靠的是剩余性的、基于有限财政扶持的救助型福利与相关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有了相应改革,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由于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服务体制已经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和需要。因此,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善经济发展效益的前提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多元化不仅体现为社会福利服务管理体制的变化,也表现为福利单位所有制、资金来源、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更大弹性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政府积极强调并努力推行“以人为本”的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强调要关注人民生活,注重解决与公民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城市贫困、改善公共服务模式和促进就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积极地敢于政策。
总的来看,中国自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是影响并推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政治环境与全球化趋势等因素的对国家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发展轨迹的影响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