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开放红利助推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央行日前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从金融领域“力挺”上海自贸区建设。可以预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全面部署,将为自贸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也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再造一个“开放红利期”。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程,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红利”助推改革,是一条基本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深圳经济特区、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到本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哪个时期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更大,哪个时期经济整体竞争力就提升得更快;哪个地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更成熟,哪个地区的经济就更具活力。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引进外资也相对稳定。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和挑战的背景下,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增大,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任务艰巨。对此,三中全会作出了相应部署,提出放宽投资准入等重要举措,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而且有利于吸收国际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同时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这“三个允许”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的导向,必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型升级。
总书记在前不久的出访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共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进一步为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这些部署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一定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进而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决定》释放改革红利助推幸福提速升级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万民期盼中面世。品读《决定》内容,字里行间所释放出的改革红利,不仅回应了公众对幸福生活的关切,而且诠释了“改革为了人民”的初衷。
幸福是什么?想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人群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相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判断恐怕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实事求是地讲,经过35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人民的整体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温饱已解决,种粮有补贴,上学不交钱,看病能报销,老了有社保等等,可以说都是有力的佐证,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但也不可否认,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改革前的少。诸如分配不公、户籍弊端、看病贵就医难、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房价畸高不下、养老金双轨制等等,成为新时期制约国民幸福的硬骨头。触动固化利益,打破守旧藩篱,啃下这些硬骨头,归根结底还得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实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央正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在回答在践行。梳理《决定》内容,不论是启动单独二胎政策还是破除城乡户籍壁垒,不论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还是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不论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还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都紧紧围绕民生展开,解决的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决定》集中释放改革红利,在让人们倍感幸福的同时,更是看到了中央对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所付出的努力。
落实是关键,关键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各地各部门只要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下去,把《决定》的目标要求执行到位,那么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就一定会步入快车道迎来升级版。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改革红利说
改革红利说
2013年03月18日 08:00
来源:《求是》期号:2013/06作者:刘世锦
一、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
中国以往历史和有关国际经验都表明,即使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较好甚至优越,并不一定能够促成快速的经济发展。所谓“资源诅咒”,指的就是有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长期陷于贫困。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套好的体制机制,有效组合和利用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进而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出来。改革就是要创造这样的体制机制。而开放则把发展中短缺的产品和要素,如机器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体制等引进来,使我们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物质条件还是那些物质条件,体制改了,生产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正是改革红利。
二、新阶段改革红利要靠“精耕细作”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并列提出的目标,含义深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将会有所变化。
据二战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实际判断,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将会使我们面临以往未曾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增长阶段转换期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可能引发增长过程中大的起落,高速增长期潜在的金融财政和产能过剩等风险可能显露;另一方面,新增长阶段虽然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更加讲求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将会涌现出一系列新增长点,包括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的城镇化,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持续技术追赶的同时创新的重要性上升,主要由中等收入阶层拉动的消费升级,更具深度和质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此等等。这些新增长点将打开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增长阶段转换,增长速度放缓,并不意味着有些人所说的中国经济“衰落”,相反,将会开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战略机遇期。
第四篇:以开放促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张“以开放促改革”的路线图问世。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迅速作出相应部署: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全面推进新疆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境线、沿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因此,无论从国家战略要求,还是从新疆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更是新疆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
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实施陆上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加大陆上开放的战略构想,对新疆而言是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利用好各项政策,以开放促改革,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建设成我国新兴的加工制造基地和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及战略基地,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切实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排头兵。
以开放促改革,是因为开放本身也是改革,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难以进行;不开放,改革将行而不远。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随着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新疆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有待完成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而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可以将开放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必然也会推进新疆一些难点问题和深层矛盾的解决,从而把新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一个新阶段、开创一个新局面。
以开放促改革,要通过扩大开放来消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新疆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发展环境欠缺、发展方式粗放、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从新疆的实际看,改革开放步伐滞后于全国,更滞后于东部地区。这一方面说明新疆与东部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以开放促改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巨大空间。因此,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我们都要利用好后发优势,“引进来”“走出去”加大力度,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开放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既虚心向先进学习,又不妄自菲薄、盲目照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体制、做法,走出有符合新疆特色的改革路子。
以开放促改革,要积极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深化改革,拓展新的开放合作空间。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需要务实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务实合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面向周边国家和国内的交通大通道建设;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区域金融合作。要深化拓展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平台机制;积极探索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自贸区谈判,争取在新疆设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从而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更高、更广层面上构筑起新的发展平台,形成新的改革优势,实现向西开放新突破。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我国当前改革红利
材料科学与工程郑坚文2011051469
我国当前改革红利的变化
广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除改革红利外,我国另外两大红利分别为“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
在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改革的实质性深化在当下却成为一个颇有沉重感的话题。改革走到了“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强有力的阻碍。各项改革已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现阶段的主要特征,我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随,“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总体路线图”与“最小一揽子”改革相配套。
改革能带来哪些红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出来。具体来说,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等,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改革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由于工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因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延宕多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这也是众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另外,在国企的改革方面,经过30年的摸索,当前的改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末开始的国企改制政策,抓大放小,扶植大型国企,对中小国企则采取“放”的态度,国家不再包养。这为中国经济赢得了制度红利,但红利并不是来源于“抓大”,而是受益于“放小”——无数的民营企业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50%、出口贡献超30%、就业贡献超80%。
但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型国企的不断庞大霸气,相对“放小”的优势,“抓大”的坏处愈来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