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

时间:2019-05-14 01:3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

第一篇: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

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自2000年7月江苏省开始农信社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银行化的趋势逐渐清晰、步伐逐渐加快,至2015年6月底,全国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728家。目前,农信社银行化改革仍在进行中,但带来的制度红利已经呈现。本文试图分析银行化改革的效应,提出进一步推动银行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的建议。

制度红利面面观

银行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主要从农信社、股东、政府、客户、农村金融市场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农信社发生重要转变

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明显规范。农信社在银行化过程中规范处置原股金,重新募集股本,发起设立了农商行,彻底明晰了产权关系,实现了由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呈现出‚三化‛态势。一是股东多元化。不同投资主体参与决策监督,农商行听到不同阶层的声音,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收到不同的意见建议,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制度运行更加规范、法人治理更加有效。二是股权优化。通过设置发起人资格条件、提高单户投资者入股起点、发动中小企业入股,农商行法人股增多、占比明显提高,‚社员多、单户股金少,股权分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内部人控制。如安徽省,2014年末,全省83家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商行,全省农商行股金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见表1)。三是治理规范化。农商行成立后,按股份确定表决权,改变了‚一人一票‛的决策规则,增加了大股东特别是战略投资者的话语权、表决权,进而强化了产权对经营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很多农商行根据自身实际,修订章程,细化‚三会一层‛权利义务,改进‚三会一层‛运行细则,实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评议制度,开展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建立起重大事项决策监督、信息披露和沟通交流机制,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规范。

管理水平提高,服务领域显著扩大。在银行化过程中,多数农信社以达标升级活动为抓手,强化经营管理,改善经营状况,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落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建起风险管理文化。改制后,又按照银监会《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推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调整组织架构,创建流程银行,强化资本约束,优化业务结构,完善绩效考核,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风险管理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得到全面提升。其中一些农商行还具备了拓展综合业务、跨区域发展的条件,开办了贷记卡业务、理财业务、国际业务、外保内贷,尝试资产证券化、衍生品、做市商。有的农商行还发行了二级资本债、小微企业金融债券,与其他机构开展融资租赁、贵金属租赁、商业保理合作。如天津滨海农商行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立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一些农商行还跨区域设立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由地方性商业银行转型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以上这些变化,使农商行扩大了业务范围,呈现出综合经营、跨区域发展的态势,业务收入逐渐多元化,增强了利率市场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不良资产减少,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伴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信社防控信贷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资产质量逐步提高。按四级分类口径,2010年,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比例分别为3183亿元、5.6%,分别较2003年减少1964亿元、24.12%;按五级分类口径,201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4838亿元,不良占比4.2%,较2011年下降1.3%。特别是农商行的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远高于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与其他商业银行比肩(见表2)。

经营规模扩大,盈利水平显著提高。改革以来,全国农信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银行业机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见表3),到2014年底,资产、负债分别达到213155亿元、197956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7.93倍、6.95倍;在银行业机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2.37%,分别较2003年增加了2.67%和2.26%。同时,从图1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农信社盈利水平、所有者权益与其资产、负债是不相称的,远低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行化改革,农信社逐步追赶,特别是2010年以后,速度加快,直到2014年,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比重才与其资产、负债相吻合。

股东参与意识增强、收益提高

股东是农商行投资者、决策参与者,银行化改革无疑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一是股东增强了参与意识。农信社溢价发行股本,溢价部分基本用于消化处置不良贷款。这一做法增强了股东风险投资意识,促其更加关注农信社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更加注重权益的保护。二是股东积极行为。如积极参加会议,认真审议表决事项,真实表达意愿看法,客观提出意见建议,谨慎行使权利义务等。有的股东收购其他股东手中的股份,增加话语权表决权,提高影响力控制力。有的股东针对一些重大决策事项、经营管理行为、经营成果提出质询、提出股东议案,甚至发动其他股东采取联合行动。有的大股东与农商行高级管理人员加强沟通交流,派员到农商行任职,执行董事(监事)坐班,以便及时掌握了解农商行信息,参与好重大事项决策。所有这些都是股东主动参与决策、主动要求规范治理的重要表现。三是股东增加了收益。农信社随着经济效益的逐步提升也增强了分红能力,相应地股东增加了收益。如山东省已组建的53家农商行,近几年平均年资本收益率达到27%以上,股金分红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最高的达到20%。

政府管理责任增强

通过控股公司,很多地方政府溢价购买了农商行部分股权,一方面增强了为农商行风险兜底、为农商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责任,也增强了支持农商行改革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股农商行,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对农商行的管理,派员到农商行董事会(或监事会)任实职,参与农商行经营决策,在重大战略问题上施加影响,从而以非行政化的手段实现了对农商行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权益,促使农商行依法经营、科学发展、‚改制,不变服务‘三农’‛,增强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确保了国家金融政策落实到位。

客户满意度提升

一是满足了多样化金融需求。农信社改制后,向综合经营发展,服务领域、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推动了‚互联网+‛发展。伴随着银行化改革,农信社资源增加,员工队伍结构优化,为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通过发放银行卡,推介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布设ATM、POS,设立农民信息员,布设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等,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一公里问题,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14年,全国农信社银行卡发卡量达到68660万张,占银行业机构的13.91%;银行卡资金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158670万笔、167840亿元,分别占银行业机构的9.31%和14.33%;ATM机11.7万台,占银行业机构的19.02%。2015年1~4月份,农信通自助业务2013.74万笔3496亿元,手机银行业务772万笔269亿元。

三是促进了金融普惠。多数农信社在银行化进程中不仅没有撤离偏远地区、盈利差的网点,而且增加了营业网点。2014年末,全国农信社营业网点78246个,较2009年增加2528个。同时,很多农商行还异地设立分行、村镇银行,一方面填补了部分乡镇金融网点的空白,增强了当地金融服务的充分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增进了当地金融机构竞争,促进了当地金融服务的提升,从而使广大客户收益。

四是提升了服务能力。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后,资本金增多,资本充足率提高,单户贷款限额也相应增加,从而提升了支持‚三农‛的能力,使优质客户的大额信贷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201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涉农贷款、农户贷款分别达到7.5万亿元、3.6万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加3.6万亿元、1.6万亿元。

五是增加了客户收益。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后,经营趋向商业化,在利率定价上有了自主权,存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存款利率,一方面增加了客户收益,另一方面减少了农村资金外流,吸引城市资金流入农村,增加了信贷资金来源,而贷款实行协商利率、差别化利率,减少了贷户融资成本。综上所述,农信社银行化使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客户满意度提升。

农村金融市场日趋繁荣

一是跨区设立分行。如常熟农商行异地设立分行(分理处)28家,张家港农商行在青岛即墨等地开设支行9家,天津滨海农商行在新疆喀什、库尔勒、阿克苏和浙江绍兴设立了分支机构。

二是跨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2013年底,全国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农村银行业机构发起设立的498家,占比47%。在山东省内,至2015年6月有村镇银行109家157个营业网点,其中由农商行发起设立的80家,占73.4%。农村银行业机构跨区设立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一方面实现了国家‚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的战略构想,减弱了农村资金‚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金融主体和营业网点,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增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使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得到较大提升。如上海农商行在山东、湖南、云南等6个省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5家,其中在国定贫困县、中西部省定贫困县布点7家,在云南老少边穷等经济落后、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点8家,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渠道。2014年该行发起设立的35家村镇银行发放贷款127.3亿元,94.4%的贷款投向了农户和当地小微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城乡协调发展,特别在阻止欠发达地区资金外流、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参股农村金融机构。如张家港农商行投资吉林长春、安徽休宁及江苏昆山、兴化、泰兴等5家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参股连云港(601008,股吧)东方农商行、天津农商行、武汉农商行等6家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战略投资者,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农信社经营转型、竞争力提升,不仅改善了当地金融发展格局,而且改变了全国银行业发展格局。如:武汉农商行现已成武汉市信贷投放第一、纳税第一的银行,在湖北省100强企业中位列44位,被评为湖北省‚良好银行机构‛;长春农商行已成为‚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商行经过5年的发展,到2015年6月底资产规模翻了一番、达到2480亿元,每股净资产2.3元,位列世界银行业第356位、中国银行业第39位。以上3个典型例子说明:农信社通过先进帮后进、股权融合、强强联合、城区整合、兼并重组,抱团发展,实现了‚1+1>2‛的效果。这为银行化攻坚以及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的建议

目前,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有1424家农信社、80家农合行没有完成银行化改革任务;一些农信社虽然改为农商行,但在体制机制、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还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因素,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坚定不移地推进银行化改革。银行化改革已进入冲刺阶段。没有改制的农信社应增强紧迫感,动员一切力量达到农商行组建标准;积极向银监局、省联社、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指导帮助。省政府应进一步增强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督导协调,使各级政府部门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实现帮扶效果。省联社应综合考虑县级法人机构管理水平、综合实力、发展前景,设计出每家农信社改制方案;应加强指导,牵线搭桥,组织系统内先进的农商行帮扶落后的农信社,帮其转变理念、完善机制、改进经营模式、化解资产风险,帮其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对短期内自身难以达标的并购重组,力促全面达标,加快银行化改革进度。广大股东应顺应市场化潮流,增强投资理念、风险意识、参与意识,以实际行动支持农信社增资扩股、化解风险、银行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农商行要以问题为导向,查原因,找病灶,开处方,彻底铲除问题根源、堵塞风险漏洞和管理缺陷;增强股东理念、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政府等)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法人治理;围绕如何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加快发展、提高效益,创建科学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加快流程银行建设,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尽快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牢固坚持农村市场阵地,针对特定的市场定位、客户群体,在灵活方便、快捷普惠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增强服务功能,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挂牌上市,增强股权流动性。省联社应改进管理体制,提升行业管理、科技保障、结算服务、人员培训水平;制定股权管理指导意见,以机制改革为核心,指导农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农商行董事长培养遴选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确保有能力、有智慧、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担任董事长、领导好农商行。银监部门应加强监管,督导农商行尽快达到监管要求;开展银行化改革评估,分析成效问题,确定农商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以创造新的制度红利。国家继续实行涉农贷款、普惠金融优惠政策。省政府协调关系,督导公检法等部门继续打击逃废债务及骗贷行为,净化当地信用环境;继续探讨管理农商行方式方法,既能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好战略决策、重大事项,做到不缺位,又不干预农商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不错位、不越位。

坚定不移地以人为本、创建‚三信‛文化。当前,很多干部职工缺乏信念、信心和信任,工作没激情、没动力,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较差。农商行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到‚三信‛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员工‚三信‛上下功夫,创建‚三信‛文化。一是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发展愿景,让全员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统一全员的思想行为。二是制定落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合理的薪酬制度、科学的职位级差、公开的竞争机制、严厉的奖惩措施,使干部职工感到收入公平合理、与自己的付出贡献相匹配,单位有民主有真事,在单位工作有奔头,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三是领导干部应加强个人修养,以身作则,带头讲‚三信‛、践行‚三信‛,并把以德治行与依法治行结合起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不懈地倡导、引领和推动‚三信‛文化,提高全员的忠诚度和工作主动性。

坚定不移地防控好风险。当前,农商行既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技术风险、创新风险,也面临着跨区域投资经营带来的并表风险,更面临着‚三期叠加‛、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不良贷款‚双升‛风险,及利率汇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风险。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上这些风险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农商行应高度警惕,未雨绸缪,坚定不移地防控好风险。一是检查评价本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各项监管要求相对照,找差距,列清单,定措施,该补课的补课,该完善的完善,尽快达到监管要求。二是加快建立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做好风险管理人员的任用、考核、晋升和培养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技能、动力干劲和敬业精神。三是持续开展全员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员工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发现风险、化解风险。四是处理好传统业务与综合经营的关系,抓住存贷汇不放松,持续改进金融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忠诚度;在巩固好传统业务阵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风险偏好以及市场需求,适当发展新兴业务,慎审稳健地推进综合化经营、跨区域发展。

第二篇:改革红利说

改革红利说

2013年03月18日 08:00

来源:《求是》期号:2013/06作者:刘世锦

一、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

中国以往历史和有关国际经验都表明,即使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较好甚至优越,并不一定能够促成快速的经济发展。所谓“资源诅咒”,指的就是有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长期陷于贫困。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套好的体制机制,有效组合和利用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进而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出来。改革就是要创造这样的体制机制。而开放则把发展中短缺的产品和要素,如机器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体制等引进来,使我们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物质条件还是那些物质条件,体制改了,生产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正是改革红利。

二、新阶段改革红利要靠“精耕细作”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并列提出的目标,含义深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将会有所变化。

据二战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实际判断,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将会使我们面临以往未曾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增长阶段转换期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可能引发增长过程中大的起落,高速增长期潜在的金融财政和产能过剩等风险可能显露;另一方面,新增长阶段虽然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更加讲求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将会涌现出一系列新增长点,包括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的城镇化,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持续技术追赶的同时创新的重要性上升,主要由中等收入阶层拉动的消费升级,更具深度和质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此等等。这些新增长点将打开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增长阶段转换,增长速度放缓,并不意味着有些人所说的中国经济“衰落”,相反,将会开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战略机遇期。

第三篇:我国当前改革红利

材料科学与工程郑坚文2011051469

我国当前改革红利的变化

广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除改革红利外,我国另外两大红利分别为“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

在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改革的实质性深化在当下却成为一个颇有沉重感的话题。改革走到了“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强有力的阻碍。各项改革已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现阶段的主要特征,我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随,“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总体路线图”与“最小一揽子”改革相配套。

改革能带来哪些红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出来。具体来说,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等,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改革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由于工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因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延宕多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这也是众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另外,在国企的改革方面,经过30年的摸索,当前的改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末开始的国企改制政策,抓大放小,扶植大型国企,对中小国企则采取“放”的态度,国家不再包养。这为中国经济赢得了制度红利,但红利并不是来源于“抓大”,而是受益于“放小”——无数的民营企业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50%、出口贡献超30%、就业贡献超80%。

但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型国企的不断庞大霸气,相对“放小”的优势,“抓大”的坏处愈来愈明显。

第四篇: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

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

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整体中的薄弱环节,表现为大而不强,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最脆弱点,其潜在着很大的支付风险和信贷资产风险。因此如何针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谋求出路和发展,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地区金融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根据一年来工作的实践和了解,试图就大通信用社当前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困难及解决办法作粗浅的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问题:

一、基础薄弱,经济活动单一,目前据我所知,大通县农民收入主要靠小麦,油菜,且一年只有一次收割

二、基础设施落后,结算渠道单一,汇路不畅通。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办公条件简陋,营业场所狭窄,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仅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电子化建设滞后,金融创新困难重重,而且结算渠道单一,异地结算仅靠农信银汇款方式进行,其他方式的汇路不畅通,在途资金时间长、环节多、速度慢、资金运转效率低,造成农村资金倒流进城。低成本存款流失以及客户存款搬家现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处于劣势,市场占有率低。

二、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基础知识不够,队伍不够稳定。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当地,而且大部分是照顾性质吸收的,世袭现象严重,家属子女偏多,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差,内部管理淡薄。同时,由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差,职工待遇较低原因,导致队伍不够稳定。

发展:

(一)正视问题,牢固树立防范和化解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意识。

(二)减员增效,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用工制度的改革步伐。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小,成本费用率高,经营效益低,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求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自身经营状况,客观确定业务经营与发展所需员工数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试、考核,通过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减员增效。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三)优化网点结构,激活经营活力。要从过去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转变为按中心乡镇和经济流向,将邻近的业务规模小、效益差的信用社,以撤并降格等方式,进行优化重组,彻底改变目前“一镇一社”和“一社多点”的格局。对偏僻、业务量小的网点撤并后形成的服务空白,可根据实际,以流动信用社形式定时、定点服务,以方便农户,取信于民。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兼并经营有利于增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减少管理环节,避免行政干预,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存在问题。

(四)狠抓清贷,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清收贷款本息,盘活资金存量,不仅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减少亏损,实现扭亏为盈的关键,而且是农村信用社恢复元气,转人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清贷工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应如实地向当地政府汇报经营情况和间题,取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并将当地政府及其下属企业向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情况向当地政府详细汇报,要求当地政府及其下属企业积极归还贷款本息,以此带动清收贷款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求以政府的名义动员和约束贷款企业和个人,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履约还款,打开收贷工作的新局面,盘活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区别对待,给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优惠政策。对于目前已经陷人经营困境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来说,仅靠现有的政策和内部治理是无法走出困境的。因此,建议政农和有关部门实行区别对待,给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如下几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提高呆帐、坏帐准备金提取比例;二是扩大存贷款利差,主要是扩大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三是降低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率;四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了发行国债等办法补充资本金,优先分期分批核销已经损失的贷款;五是划转资金,妥善解决行社“脱钩”遗留资金间题,上级人行应积极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与农行理顺脱钩资金遗留问题,减转历史包袱,使其焕发活力。六是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实资本率,并置换部份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减少历史包袱。此外,当地联社也应采取优惠措施,降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上存资金的比例,降低拆借资金利率;降低运钞费等管理费的上缴标准。通过采取上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完善金融补偿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其稳健运行。

(六)稳定队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经济环境较差,内部经济效益较低,职工福利水平较低,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然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较大,不仅需要一支稳定的队伍,而且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扶贫力度,增加贫困地区的资金投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环境,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经济,从而增加当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来源。三是妥善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工资待遇、生活福利间题。通过采取各方面的保障措施,稳定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同时,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知识、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理论、金融业务等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从业人员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促进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

(三)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信社要通过创新服务,从消费、医疗、社会保险、环保、卫生等各个方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积极开办消费类业务,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一是开发住房、汽车等大宗物品按揭消费类贷款业务,帮助农民解决买房难、购车难等问题;二是开发助学类贷款业务,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试办农民就业培训贷款,增强农民在劳务市场就业能力;三是积极开办信用卡发行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信贷支持;四是在社区建立金融超市,公开提供各种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产品供客户选择,引导农村居民消费。

2、开办各类中间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一是与医疗、保险及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办财险、寿险、农村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及社会养老统筹业务的代理,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建设;二是开办代收水电费、通讯费、学杂费、代发食粮直补资金、民政补助款、代理个人理财等业务,进一步提升农信社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开展农村信息咨询、个人理财、资产评估等其他中间业务,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便捷的金融服务。

3、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农村公益事业提供配套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以收费权作抵押或寻求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环保设施等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改变农村脏、乱、差等现象,树立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形象。

第五篇:农信社改革问题浅析

农信社改革问题浅析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核心力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而农业对我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息息相关。然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瓶颈,长期经营上的漏洞与政策制度上的不完善,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进步,对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势在必行。多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方案改革走了许多弯路,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改革实施效果仍不理想。通过这次暑期调研,我们分析得出结果,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不需要再进行梯次推进,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吸取城市合作银行挂牌不久即改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教训,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革,在完善县联社一级法人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主要为“三农”服务的股份制社区性现代农村商业银行。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素质较低,人力资源出现断层。现阶段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的人员,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相关服务理念不够高,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起点较低,后期的员工学习和培训不够,没有建立合理并且符合信用社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更缺少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对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信用社员工呈现老龄化趋势,缺少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年轻人才,在年龄、知识、人员配备等方面出现断层,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2.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从历史和自身结构来看,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定位于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但是就目前信用社在经营和发展状况而言,农村信用社已逐步偏向城镇化,服务三农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农村市场的服务大多仅限于存取款的基础金融服务功能。而在城镇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社需要面对诸多发展成熟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无论在软件硬件方面,农村信用社都存在一定劣势。不明确的市场定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局面,也是改制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3.结算手段相对落后,软硬件设施有待更新。农村信用社较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缺少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系统,结算手段落后,造成一些以网络为基础的业务进行困难。现阶段的综合业务系统不够完善,定期开户业务只能依靠存单进行,造成大量开销户信息滞留系统,影响整个网络的健康运转。一些成立较早的营业网点基础设施落后,相关办公设施更新不够,对日常业务产生一定影响。贷款业务品种不够丰富,中间业务获利途径匮乏。这些都对信用社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统一的企业文化有待于完善。长时间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企业文化方面没有更好的突破,更多的沿袭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导致内部员工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不能形成很好的企业凝聚力,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缺少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农信社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司治理内外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由于经营规模小、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形成治理结构上内外部人控制局面。

一是现有高层管理人员内部人控制。从形式上看,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理事长、主任、监事长“三长”分设制度,普遍建立了“三会一层”管理架构,但实际运行中,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理事长大多由省联社提名指定,理事会很

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广大入股股东尽管拥有农村信用社大部分所有权,但由于股权分散且单股股金额度较小,实际上只是“名义股东”,对信用社基本失去监督、参与、管理和决策权利。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制衡和监督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实际上只能充当内部简单的稽核、审计职能,根本体现不了监督作用,约束和制衡乏力。

二是省联社外部人控制。省联社不拥有农村信用社任何产权,但却对其高管人员配备、业务经营、制度设计、人员招聘、薪酬分配等重要事项进行直接干预。有的省联社甚至直接或间接审批大额贷款和财务开支,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信用社独立的法人地位,直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自主权。农村信用社自下而上入股组建的省联社,演变成了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控制,实际上是信用社自己“花钱买了个婆婆”。不仅入股得不到分红,还要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管理费。由于内外部人控制,有些既得利益者打着服务“三农”的幌子,阻碍改革进程,或假借“改革”的名义,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利益。

2、花钱买机制效果不理想

为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国家给予扶持政策:对亏损信用社1994至1997年因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从2003年开始对信用社营业税按3%税率征收,西部地区信用社免征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央行按照2002年末实际资产损失的50%向2407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从账面看,有50多年历史普遍资不抵债、全行业亏损的农村信用社,经过两三年的改革,大量充实了资本金,全面实现扭亏为盈。实际上,三年过去了,农村信用社在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转换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村信用社账面不良贷款比例仍仍然较高,部分农村信用社甚至资不抵债。

3、三种产权制度加大了改革成本

2003年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农信社、农合行和农商行三种产权模式,制度设计明显不合理,人为加大了改革成本。农信社、农合行仍盲目坚守事实上早已不存在的合作制产权模式,使改革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制度设计试图将合作制“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的劳动联合,和股份制“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的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实行股份合作制,这种理想化产权模式根本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我国农村信用社名义上是合作制,事实上在结构、特征、机制等方面早已完全背离合作制的宗旨。由于国家在税收和准备金优惠政策制度设计上,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比农村商业银行明显的优惠政策,导致绝大部分早已达到农村商业银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不愿改制或仅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2008年前,除江苏成立9家农村商业银行外,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制时均采取了股份合作制模式。近两年,随着优惠政策的到期,不少农村合作银行又重新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加大了改革成本。

改革的可行性

有较好现实基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平稳发展,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支农服务也进一步加强,总体上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到2010年3月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款分别高达7.6万亿元和5.2万亿元,比深化改革前的2002年末分别增长2.8倍和2.7倍,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总额的11.65%和11.46%。

改革方向已明确。经过多年的改革争论,近两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实行股份制已成为各方共识。2010年年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第三期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理(董)事长培训班结业仪式上表示“我国农村信用社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组织,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不能走回头路”。

有一批成功范例。江苏常州、广东东莞等8个市,以市为单位成立农商行,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有效化解了部分机构的不良资产包袱,也极大增强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实力,有效解决了公司治理内外部人控制的问题。

改革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骨干作用,取决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决心和力度。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改革不需要再进行“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梯次推进。现在必须按照市场原则、股份制方向,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大刀阔斧的突破性改革,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权衡利弊。最优选择是以地(市)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针对农信社外部及内部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撤销现有省联社,建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2004年开始,有关部门花大量的力气抓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结构,但主要是自上而下靠行政手段和外部监管推动,就公司治理谈公司治理,信用社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对改革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办法是要选择合格的战略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否则,农村信用社改革会重蹈前几轮改革的覆辙。除了少数效益较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要改善股权结构很难,现在县域很难找到合格的投资者,如果引进外部投资者,比较理想的是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但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较小暂时难以引进国际金融机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成立省一级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出资人向县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资参股,建立参股、控股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来管理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取代现行的行业管理。

二、对信用社进行彻底的商业化改革,全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完全商业化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改造以后的农村信用社将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根据地战略”,服务社区,服务“三农”,满足各类经济体和客户的需求。要清晰界定区别于大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强化决策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业务范围是支持与“三农”有关贷款;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办理现由农行办理的扶贫、开发贷款业务;代理扶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

三、引进人才,加强人力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借鉴国内同行业或其他优秀企业完善的用人机制,提高对新进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综合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建立适合信用社自身情况的培训机构,完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从整体上提升信用社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将员工激励机制与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忧患意识,避免人才的流失,促进整体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区分城乡网点功能,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定位。根据网点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明确工作重心,基层网点明确自身服务三农的主要任务,全力做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牢固信用社在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随时迎接其他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农村金融市场的挑战,在稳定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城镇网点在配合基层网点扶持三农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城市商业小额信贷,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中避免直接的正面冲突,通过自身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扩大规模,占有市场份额,以优势求发展。

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完善结算系统建设。增加信用社网点特别是基层网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优化营业网点服务环境与员工工作环境,完善网点办公设备和终端软硬件配备,与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相结合,使办公效率更高,服务流程更便捷,整体设施更加现代化,树立起“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完美形象。完善结算系统,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结算系统,使跨区域的资金清算更加安全便捷,业务种类更加丰富,农村金融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整体凝聚力。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个人素质教育,建立农村信用社独有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农村信用社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自身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增强,带动整个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进步,积累无形资产。与此同时,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宣传力度和营销力度,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得到大众的认同,扩大潜在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处在改革与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在发展不成熟阶段所必然产生和经历的,这些问题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弊端也是机遇,只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农村信用社必将得到更大的飞跃,早日实现向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完美蜕变。

改革的必要性

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需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央行票据置换和自身经营利润处置了大量历史包袱。但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农村信用社仍存在较重的历史包袱,业务经营仍很困难,如不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单靠其自身努力,很难有实质性改观。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整体资本充足率远未达到8%的最低要求,不良贷款率仍超过1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还有较大缺口,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严重资不抵债,对地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通过以市为单位合并成立农商行,进一步整合金融资源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风险抵御和综合竞争能力,可以较低成本消除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各类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集约化管理、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方面都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便于集约化管理,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后农村信用社机构设置规模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对农村信用社按市进行合并重组,将小舢板拼组成有一定规模的大轮船,这样不仅能增强资本实力,而且可以统一调度资金、统一实施财务管理,提高资产运用效率和节约机构成本。同时,通过健全治理结构,改革组织体系,优化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引进优秀人才,完善电子建设,可以显著提高其内在素质,使合并重组后的农商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服务优质、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金融机构。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企业规模化扩张,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用社原有体制、机制和网点优势弱化,而品牌、科技和服务方面的劣势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创新。以市为单位进行合并重组成立农商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市农村信用社资源潜力,利用良好的品牌和信誉,迅速做大做优做强,更好服务“三农”和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改革的原则

必须坚持“三农”服务方向。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无论怎么改革,必须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既要满足农民基本信贷需求,又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提升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时俱进,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必须采取“必要”行政方式。目前农村信用社高管层和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已形成了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当中某些利益集团对改革十分敏感。为防止他们通过改革来维护或转化既得利益,或以服务“三农”为幌子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目前的改革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主导,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方式和监管手段推动。

必须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形成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真正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机构。

必须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在股权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特点,既不能太分散,也不能太集中,要形成包括国有股在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形成大股东间的相互制衡局面。同时,要借鉴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形式,公开、公正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向辖内企业、自然人和员工募集股本金。

改革的步骤

全面清产核资,合理评估股权。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参与组建机构的真实资产状况,确定参加合并重组各机构的可折股净资产,再按照每股净资产和现金流折现等方法合理确定折股系数。对央行票据置换超过现有注册资本金的,无论有多少净资产,折股系数不得超过1;对房地产评估增值部分不增加净资产,不良资产的用于消化不良,没有要处理不良资产的专项用于增加资本公积;对净资产低于实收资本的,按实确定折股系数。

采取市场方式,消化不良资产。一是资产评估增值消化方式,利用现有土地、房产评估增值的方式消化不良资产。二是溢价发行股份消化方式,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确定新募股金的溢价,将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全部置换不良贷款及处置非信贷不良资产。三是发行信托计划方式,借鉴江苏银行组建时处置不良资产方式,将不良资产打包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发行一定期限的信托产品,对相关金融机构发售。然后再由新成立的银行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清收不良资产和每年新增利润等途径全额回购,信托产品的利息由原形成不良资产的机构承担。

募集充实资本,增强机构实力。依据资本充足率8%以上的最低监管要求、当地经济状况和新成立银行业务发展需要,制订增资扩股方案。依据监管要求和新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确定股本总额,确定新股价格,征集发起人,按照分散化、多元化原则,实施定向募集。对一些历史包袱较重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可通过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或允许地方政府以合法方式进行阶段性持股等方式,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组建设立机构,实行统一法人。可采取两种组建方式:一是新设合并方式。不设合并重组主体,采取新设合并统一法人方式,将市内参与合并机构成立一家单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原参与合并的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法人资格取消,债权债务由新银行承继。新银行总部从各参与合并机构抽调业务骨干成立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营业部,实现一级法人管理。二是吸收合并方式。以一家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为龙头,吸收市内其他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成立单一法人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取消被合并机构的一级法人地位,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改革的配套措施

结束省联社尴尬历史使命。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与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应逐步撤销全国各省联社,尽快结束其尴尬的历史使命。

成立全国农商行行业联盟。为解决撤销各省联社后全行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应借

鉴中国银联或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的形式,由全国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成立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行业金融服务公司。其主要职能是为会员单位提供后台服务支持平台,满足成员行共同的网络建设需求、信息系统开发、新产品研发、资金清算和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联盟对成员行没有管理、协调职能,也不经营具体银行业务。

成立真正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解决农村真正的合作金融需求,有关部门要遵循市场需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展生产、销售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信用合作,允许农民真正按照“自愿、民主、互助、合作”的原则建立规模适度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下载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制度红利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三农的改革红利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三农的改革红利 浅谈三农的改革红利 201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三......

    以开放红利助推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央行日前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从金融领域“力挺”上海自贸区建设。可以预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全面部署......

    银行(农信社)面试汇总

    1, 如果上司非常器重你,经常把你职责范围外的事交给你做,同事对你有意见,你将如何处理?当确认了上司安排了非我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后,我须认真的坚决去执行。当对同事的不理解或者......

    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转变政府职能 释放改革红利 作者: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5期 转变政府职能,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范文)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我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述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号角。 一年来,天水市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

    论改革红利与中国经济新发展[范文大全]

    论改革红利与中国经济新发展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受益于人口、进出口、土地和改革四大红利,但人口红利即将迎来拐点,进出口红利正在消失,土地红利趋近尾声,只有......

    用好“三张清单”释放改革红利

    用好“三张清单”释放改革红利 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秭归县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群众和企业办事流程便利化。以“三张清单”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

    民营经济已丧失“改革红利”(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营经济已丧失“改革红利” 作者: 来源:《现代工商》2013年第01期 《浙商》杂志日前报道“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研讨会”时,援引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