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信社改革的机遇和困难
农信社“化茧成商”之痛
在7年的产权制度改革中,一家家农商行和农合行在全国兴起,其背后,更多的农信社还在经历着艰难蜕变,其未来发展路径也成为一个商业冲动与政策导向纠结的迷局。
5月10日,央行在其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于其资产质量和资金实力的评价,“明显改善”、“显著增长”等用语颇有振奋人心之效。
而在此类高度评价之后,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央行表示只是取得“一定进展”。
字里行间应和了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目前改革尚未大步迈开,而农信社也正在承受“蜕变”的巨大压力。
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指出,对于农信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据央行数据,截至2010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农商行”)46家,农村合作银行(下称“农合行”)205家。参照银监会2008年底公布的数据推算,在过去的1年零3个月里,全国农商行增加了24家,农合行增加了42家,还有2023家县(市)级农村信用社将面临变革。
而据某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透露,近期银监会将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改革的走向,农商行可能成为农信社改制的明确目标,而农合行的审批会相应减少。
“化茧成商”:军令已下
农信社体系建立于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随着其与农业银行脱钩,及四大行陆续减少农村网点,农信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的惟一支柱,手握农村最大的信贷市场。但背负着“支农”的政策性目标,及行政干预等因素制约,导致其经营风险日渐增大。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农信社出现了大量呆坏账,甚至亏损,大多农信社对此采取了“滚利”的方式,以每年偿还利息并增加贷款年限来维系。
但这种缓减“病情”的手段终不能治本。到2000年以后,农信社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启动了改革的序幕,并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试点。
就此,农村信用社开始从社员入股的集体所有制金融机构变身为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启动。
从集体所有制到股份合作制、再到商业银行,从实际经营角度而言,农信社究竟会有哪些改变?
其实,农信社与农合行都拥有与农商行类似的一套体制,都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当社员规模壮大后,由社员选举出代表参加股东大会。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齐逢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合作制的社员无论投入多少资金,都只拥有一票的权利,因而其资本结构不能反映股东的权利和应承担的风险,而股份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商业银行的一个最大转变就是其商业赢利性带来机制的变化,体现在银行的每个环节。
天津滨海农商行党群工作部总经理邱京田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黄光裕案发之前,滨海农商行的一名信贷员为国美放了一笔贷款,他一听说黄光裕出事了,当天就跑到国美,死活要把钱收回来,事后,这名信贷员发现国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才继续对他们放贷。
这其中就体现了农信社与农商行的极大不同。在农商行,贷款业务量、风险管理都与人员的岗位绩效牢牢挂钩,这是市场中生存的需要;而对于信用社来讲,集体所有制下,权责并不明晰,放出去一笔贷款后,有时候借贷单位不在了,信用社还不知道。
农信社存在的问题,如同齐逢昌所描述的,“在所有金融系统中,农村信用社‘画地为牢’,人员得不到交流,干部职工原生态,他们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而且还不适应周围有竞争者。”
农信社从集体所有制向股份商业制转变成了一种必然。
但直到目前,诸多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与商业银行的设立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按照银监会的规定,成立商业银行的农信社和农合行,其资产充足率必须达到8%,不良贷款比例要降到15%以下,这让很多背负着巨大不良呆坏账的农信社望尘莫及,因此导致改革驻足不前。
为推动改革进程,一些地方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尝试。2010年4月15日,湖北省农信联社启用风险防范金,对资金缺口在1亿元以上、3年达到组建标准的每家农信社给予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并计划未来3年将组建30家农村合作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按每年10家的进度推进。风险防范金是省联社每年向农合金融机构提取的资金,统一调配用于管理、风险防范等。此举被业界评述为“湖北省农信联社动真格了”。
其实,湖北省农信联社的行动也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据了解。在此之前,当地银监局专门向湖北省联社下发了关于加快改革进程的通知。
“支农”:割舍还是坚守?
成功改革后的农商行,日子也并不太平。
农商行摒弃旧信用社的陋习,开始按照市场游戏规则参与商业竞争,却遭受质疑:商业银行的逐利性还会让它坚守“三农”吗?
在过去几十年中,农信社一直承担着“支农”的重任,而同时也享受着国家在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税收上的优惠政策。2007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所有涉农贷款总额的34.1%,仅次于国有商业银行,而且很多地方农信社承担的当地农业贷款达80%以上。
转变为农商行后,国家的优惠政策没有了,“支农”的“寄托”却没有消失,这让农商行叫苦不迭。
齐逢昌对记者明确表示,在同样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农商行却要担负其他商业银行没有的政策性支农任务,这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规律。
随着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扩张,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兴起,农商行面临的冲击越来越大,同样,也承受着“三农”市场内外游离的纠结。
“几家银行联合参与一个10亿~20亿元的大盘子,我们只能占其中很少业务量,因而不能做牵头银行,但人家的基准利率下浮5%~10%,我们就必须跟着跑。”在大项目中,对于牵头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说,较高的服务费足以弥补利率下调带来的损失,而不能做牵头银行的农商行无法做到,齐逢昌坦言了小银行在大项目中的艰难处境。
同样,在基础业务上,农商行也面临其他商业银行的挤压。资金供求竞争激烈时,其他国有银行以低于基准利率的标准放贷,而由于规模有限,人均产出量偏低,农商行难以承受这样的政策。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放弃农村和小额贷款市场无异于舍本求末。
齐逢昌认识到,农商行的核心优势还是在“三农”,也将成为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行长李占杰对记者说,“在农村,农信社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和大批的优质客户,而且在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后,农信社已经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农信社生存的根基。”
转制后:扩张难题
改制成功后的农商行,基于自身的发展,对外扩张也变成了一种必然。以天津滨海农商行为例,改制后,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存贷款总额分别增长64.23%和78.65%。据齐逢昌介绍,目前滨海区域内的金融网点已基本饱和,只能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来拉动增长,但力度和空间有限。今年,滨海农商行计划在天津市中心城区新设3家支行,另外在西部地区新疆设立2家,浙江绍兴设立1家。
而早在2年前,滨海农商行已经在新疆喀什市设立支行,这是全国农信系统第一家跨省区的分支机构,以后北京农商行、重庆农商行纷纷行动,跨省区扩张已经成了农商行发展的一种模式。
按照银监会规定,农商行只能在西部地区设立2家支行的前提下,才能在东部地区设立1家新支行。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出于对资金外流的担心。我国将信用社限定在县级法人,其最初目的也是希望将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如果在发达城市设立过多分支机构,更多高回报的项目便如同“抽水机”,将使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向城市,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加剧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山东省农信联社政策法规部副部长赵书阳认为,这此类风险监管方不必担心。“首先,农村是农信社的起源地,很多优质客户都在这里,农商行肯定会在保障这些客户的前提下发展外地市场;其次,在行业监管上,银监会对于支农存贷比例有着严格的限制;最后,对于农商行来说,其法人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更为完善,体制本身对投入风险有着更好的把控。”
滨海农商行已经有了跨省区发展的经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是在东部吸纳储蓄,反哺西部,这恰恰履行了东部支援西部的社会责任。”齐逢昌表示。
设立分支机构并不是改制后的农信社对外扩张的唯一路径,一些农合行、农商行已经开始尝试对外参股或控股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记者了解到,目前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已经参股秦皇岛市商业银行,并控安徽股黟县农村合作银行,而沧州、保定等农信联社也曾向滨海农商行投出招资的橄榄枝。
对此,齐逢昌表示,“现在还有系统性管理障碍存在,所以我们还不敢大胆去做。”一方面,对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沉重的农信社法人,农商行实现控股的可能性更大,但农信社的决策权和人事权还掌握在省联社手中,省联社难以放手;其次,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在经营状况可控的情况下,割舍控股权也是困难的。
未来方向:组建区域性大银行?
农商行业界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与其靠单个农商行一步一挪的扩张,不如联合省区或全国的农信社组成大银行。
记者了解到,很多省的农信联社支持这一设想。他们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大银行能够全国一盘棋,统一进行产品开发、政策制定,并灵活调配资源,这是未来形成竞争力的关键。
山东省济南市润丰农合行就是一个实例。润丰农合行的存贷款余额在济南市名列前茅,在山东省也位居前列,但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其网银系统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建成。而建立网银系统对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来说轻而易举。目前,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网络结算系统已经非常成熟。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省级农信社法人是搭建大区域市场最直接的途径。而目前银监会对省级联社的改革方向尚未明确,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省级联社是辖区内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商行共同参股成立的企业法人,并对它们拥有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并没有实体经营业务。
对此,赵书阳表示,未来,省农信联社以资本关系来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县市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其实施经营决策和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这是可选择的模式之一。
齐逢昌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可以建成一个省会城市农商行,做成实体金融机构,省联社“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对其进行运作,这样既节省费用,也避免了管理重叠。
第二篇:基层员工谈农信社改革面临的困难
基层员工谈农信社改革面临的困难
首先是股金分红有关政策执行难。
第一是当年亏损的联社股金不能分红的政策难以执行。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4]23号)规定,当年亏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得对社员(股东)分配红利,但是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资金解决分红问题。如湖北省农村
信用社预计2005年底还有40个联社亏损,其股金42亿元,按3的分红率计算,需分红资金12600万元,但省政府拨付的分红补贴仅6000万元,缺口有6600万元,占分红资金总额的52.4。二是当年盈利但历年亏损大的农村信用社股金分红政策难以执行。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4]23号)规定,当年盈利的农村信用社,在未全部弥补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要求前,其红利分配原则上应采用转增股金方式,不得分配现金红利。截止2004年末,湖北省84家县级联社中,无历年亏损的仅4家,占4.7,其余均为亏损。股民要求现金分红的愿望强烈,若采取转增股金方式,股民将会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票据按期兑付难。
人总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会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兑付考核工作的通知》(银发[2005]112号),就票据的发行和兑付标准,除了对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降比有指标要求外,还对成本费用支出、盈利能力、法人治理结构等有具体的规定。相对先期试点的8个省市而言,票据的发行和兑付门槛抬高了很多。同时,人总行对分支行关于票据发行和兑付的申报材料的质量将进行严格考核,导致人民银行分支行要求县联社分批次申请发行和兑付票据,使得部分符合条件的县联社不能及时申请和兑付票据。
产权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难。
银监会最近下发的《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又实行了新的标准:一是不良贷款的标准,原来要求15以下,现在要求按照五级分类的标准,达到15以下,同时到2007年底,多数合作银行要达到5以下。二是资本充足率标准,原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现在要求资本充足率达到8,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并保持持续两年不降低。三是账面资能抵债。原没有这一要求,现在要求清产核资后除去股金,使账面净资产大于或等于零。四是股金结构要求高。原投资股占比没有比例要求,现在要求扩大法人股比例,投资股比例要达到60以上。按照新的标准,原拟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联社又要重新募集股金、按五级分类进行清产核资等工作,不但难度大,而且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新的标准,从而影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不良贷款降比“两头”达标难。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办法》(银发[2003]181号)规定:专项票据到期时,以县为单位考核,按“一逾两呆”口径考核,不良贷款比例较2002年12月末的降幅不低于50。从具体情况来看,要达到专项票据兑付条件,存在着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两头”难的状况。一方面信贷管理较好,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较低的联社,不良贷款占比再下降50难度较大。如湖北省宜昌城郊联社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8.75,到2004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12.17,不良贷款占比要降到规定的4.48以内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近两年因禽流感、洪灾等自然灾害和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因素,造成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占比较高的联社,要在2002年的基础上下降50,其难度更大。如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联社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22.42,到2004年底不良贷款占比已高达47.89,要达到票据兑付条件,不良贷款占比要下降36个百分点,难度很大。
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一切歧视性政策落实难。
有的省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是非常支持的,政府明文取消了一切歧视农村信用社的政策,但有些歧视性政策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下发的,因此,落实起来难度很大。如,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令第259号形式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该《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又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2号)文件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商业银行范围内,确定受委托银行,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结算等金融业务和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缴存、归还等手续”。现在有关部门担心执行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又怕违反了国家政策而受到查处,处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也难,不执行也难的“两难”境地。
支农服务与经营绩效的矛盾解决难。
改革之后的农村信用社效益能否从
根本上好转是花钱能否买到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一些因经营成本远远大于其经营效益而出现连年亏损的农村信用社分支网点势必会被撤并。这将导致该地方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出现空白点。如果为了支农不撤销这些亏损网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又会上不去,这就出现了经营绩效与服务功效的矛盾。以湖北为例,经测算全省有400家、近三分之一的基层农
村信用社处于亏损状况,正是这些亏损的农村信用社吃掉了全省所有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而且这些经营网点,由于当地经济状况较差,即使改革注资,化解历史包袱后,也因业务规模太小,经营成本过高而难以盈利,风险还会逐年积累。如果撤销了这些网点,谁去为“三农”服务?那里的农民还会说,我们入了股,是农村信用社的股民,为什么剥夺我们享受就近接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畅通难。
目前,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金融机构都实现了“一卡通”,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资金等因素,至今无法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通存通兑,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因全国没有农村信用社的统一结算中心,即使参加了银联也解决不了异地资金“进”的问题,加之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又不佳,亏损较大,对网络建设投入较少,现要实现全国通存通兑,其成本较高,投入较大,农村信用社财力有限;同时,全国农村信用社对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较大,因而农村信用社网络建设步伐较慢。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四大监督点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和人民银行两个《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开始,由于农村信用社主要功能是为“三农”服务,机构也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发挥好监督作用,以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做好防范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工作。
一、加强对增资扩股检查监督
二、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检查监督,保持资本充足率的相对稳定
三、督促农村信用社强化信贷管理,确保信贷形态真实准确,提高贷款质量
四、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篇: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
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
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整体中的薄弱环节,表现为大而不强,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最脆弱点,其潜在着很大的支付风险和信贷资产风险。因此如何针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谋求出路和发展,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地区金融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根据一年来工作的实践和了解,试图就大通信用社当前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困难及解决办法作粗浅的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问题:
一、基础薄弱,经济活动单一,目前据我所知,大通县农民收入主要靠小麦,油菜,且一年只有一次收割
二、基础设施落后,结算渠道单一,汇路不畅通。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办公条件简陋,营业场所狭窄,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仅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电子化建设滞后,金融创新困难重重,而且结算渠道单一,异地结算仅靠农信银汇款方式进行,其他方式的汇路不畅通,在途资金时间长、环节多、速度慢、资金运转效率低,造成农村资金倒流进城。低成本存款流失以及客户存款搬家现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处于劣势,市场占有率低。
二、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基础知识不够,队伍不够稳定。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当地,而且大部分是照顾性质吸收的,世袭现象严重,家属子女偏多,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差,内部管理淡薄。同时,由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差,职工待遇较低原因,导致队伍不够稳定。
发展:
(一)正视问题,牢固树立防范和化解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意识。
(二)减员增效,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用工制度的改革步伐。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小,成本费用率高,经营效益低,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求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自身经营状况,客观确定业务经营与发展所需员工数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试、考核,通过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减员增效。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三)优化网点结构,激活经营活力。要从过去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转变为按中心乡镇和经济流向,将邻近的业务规模小、效益差的信用社,以撤并降格等方式,进行优化重组,彻底改变目前“一镇一社”和“一社多点”的格局。对偏僻、业务量小的网点撤并后形成的服务空白,可根据实际,以流动信用社形式定时、定点服务,以方便农户,取信于民。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兼并经营有利于增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减少管理环节,避免行政干预,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存在问题。
(四)狠抓清贷,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清收贷款本息,盘活资金存量,不仅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减少亏损,实现扭亏为盈的关键,而且是农村信用社恢复元气,转人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清贷工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应如实地向当地政府汇报经营情况和间题,取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并将当地政府及其下属企业向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情况向当地政府详细汇报,要求当地政府及其下属企业积极归还贷款本息,以此带动清收贷款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求以政府的名义动员和约束贷款企业和个人,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履约还款,打开收贷工作的新局面,盘活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区别对待,给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优惠政策。对于目前已经陷人经营困境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来说,仅靠现有的政策和内部治理是无法走出困境的。因此,建议政农和有关部门实行区别对待,给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如下几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提高呆帐、坏帐准备金提取比例;二是扩大存贷款利差,主要是扩大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三是降低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率;四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了发行国债等办法补充资本金,优先分期分批核销已经损失的贷款;五是划转资金,妥善解决行社“脱钩”遗留资金间题,上级人行应积极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与农行理顺脱钩资金遗留问题,减转历史包袱,使其焕发活力。六是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实资本率,并置换部份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减少历史包袱。此外,当地联社也应采取优惠措施,降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上存资金的比例,降低拆借资金利率;降低运钞费等管理费的上缴标准。通过采取上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完善金融补偿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其稳健运行。
(六)稳定队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经济环境较差,内部经济效益较低,职工福利水平较低,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然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较大,不仅需要一支稳定的队伍,而且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扶贫力度,增加贫困地区的资金投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环境,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经济,从而增加当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来源。三是妥善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工资待遇、生活福利间题。通过采取各方面的保障措施,稳定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同时,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知识、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理论、金融业务等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从业人员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促进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
(三)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信社要通过创新服务,从消费、医疗、社会保险、环保、卫生等各个方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积极开办消费类业务,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一是开发住房、汽车等大宗物品按揭消费类贷款业务,帮助农民解决买房难、购车难等问题;二是开发助学类贷款业务,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试办农民就业培训贷款,增强农民在劳务市场就业能力;三是积极开办信用卡发行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信贷支持;四是在社区建立金融超市,公开提供各种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产品供客户选择,引导农村居民消费。
2、开办各类中间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一是与医疗、保险及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办财险、寿险、农村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及社会养老统筹业务的代理,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建设;二是开办代收水电费、通讯费、学杂费、代发食粮直补资金、民政补助款、代理个人理财等业务,进一步提升农信社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开展农村信息咨询、个人理财、资产评估等其他中间业务,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便捷的金融服务。
3、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农村公益事业提供配套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以收费权作抵押或寻求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环保设施等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改变农村脏、乱、差等现象,树立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形象。
第四篇:农信社改革问题浅析
农信社改革问题浅析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核心力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而农业对我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息息相关。然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瓶颈,长期经营上的漏洞与政策制度上的不完善,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进步,对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势在必行。多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方案改革走了许多弯路,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改革实施效果仍不理想。通过这次暑期调研,我们分析得出结果,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不需要再进行梯次推进,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吸取城市合作银行挂牌不久即改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教训,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革,在完善县联社一级法人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主要为“三农”服务的股份制社区性现代农村商业银行。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素质较低,人力资源出现断层。现阶段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的人员,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相关服务理念不够高,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起点较低,后期的员工学习和培训不够,没有建立合理并且符合信用社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更缺少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对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信用社员工呈现老龄化趋势,缺少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年轻人才,在年龄、知识、人员配备等方面出现断层,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2.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从历史和自身结构来看,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定位于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但是就目前信用社在经营和发展状况而言,农村信用社已逐步偏向城镇化,服务三农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农村市场的服务大多仅限于存取款的基础金融服务功能。而在城镇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社需要面对诸多发展成熟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无论在软件硬件方面,农村信用社都存在一定劣势。不明确的市场定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局面,也是改制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3.结算手段相对落后,软硬件设施有待更新。农村信用社较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缺少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系统,结算手段落后,造成一些以网络为基础的业务进行困难。现阶段的综合业务系统不够完善,定期开户业务只能依靠存单进行,造成大量开销户信息滞留系统,影响整个网络的健康运转。一些成立较早的营业网点基础设施落后,相关办公设施更新不够,对日常业务产生一定影响。贷款业务品种不够丰富,中间业务获利途径匮乏。这些都对信用社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统一的企业文化有待于完善。长时间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企业文化方面没有更好的突破,更多的沿袭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导致内部员工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不能形成很好的企业凝聚力,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缺少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农信社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司治理内外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由于经营规模小、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形成治理结构上内外部人控制局面。
一是现有高层管理人员内部人控制。从形式上看,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理事长、主任、监事长“三长”分设制度,普遍建立了“三会一层”管理架构,但实际运行中,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理事长大多由省联社提名指定,理事会很
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广大入股股东尽管拥有农村信用社大部分所有权,但由于股权分散且单股股金额度较小,实际上只是“名义股东”,对信用社基本失去监督、参与、管理和决策权利。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制衡和监督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实际上只能充当内部简单的稽核、审计职能,根本体现不了监督作用,约束和制衡乏力。
二是省联社外部人控制。省联社不拥有农村信用社任何产权,但却对其高管人员配备、业务经营、制度设计、人员招聘、薪酬分配等重要事项进行直接干预。有的省联社甚至直接或间接审批大额贷款和财务开支,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信用社独立的法人地位,直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自主权。农村信用社自下而上入股组建的省联社,演变成了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控制,实际上是信用社自己“花钱买了个婆婆”。不仅入股得不到分红,还要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管理费。由于内外部人控制,有些既得利益者打着服务“三农”的幌子,阻碍改革进程,或假借“改革”的名义,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利益。
2、花钱买机制效果不理想
为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国家给予扶持政策:对亏损信用社1994至1997年因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从2003年开始对信用社营业税按3%税率征收,西部地区信用社免征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央行按照2002年末实际资产损失的50%向2407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从账面看,有50多年历史普遍资不抵债、全行业亏损的农村信用社,经过两三年的改革,大量充实了资本金,全面实现扭亏为盈。实际上,三年过去了,农村信用社在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转换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村信用社账面不良贷款比例仍仍然较高,部分农村信用社甚至资不抵债。
3、三种产权制度加大了改革成本
2003年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农信社、农合行和农商行三种产权模式,制度设计明显不合理,人为加大了改革成本。农信社、农合行仍盲目坚守事实上早已不存在的合作制产权模式,使改革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制度设计试图将合作制“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的劳动联合,和股份制“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的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实行股份合作制,这种理想化产权模式根本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我国农村信用社名义上是合作制,事实上在结构、特征、机制等方面早已完全背离合作制的宗旨。由于国家在税收和准备金优惠政策制度设计上,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比农村商业银行明显的优惠政策,导致绝大部分早已达到农村商业银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不愿改制或仅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2008年前,除江苏成立9家农村商业银行外,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制时均采取了股份合作制模式。近两年,随着优惠政策的到期,不少农村合作银行又重新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加大了改革成本。
改革的可行性
有较好现实基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平稳发展,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支农服务也进一步加强,总体上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到2010年3月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款分别高达7.6万亿元和5.2万亿元,比深化改革前的2002年末分别增长2.8倍和2.7倍,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总额的11.65%和11.46%。
改革方向已明确。经过多年的改革争论,近两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实行股份制已成为各方共识。2010年年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第三期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理(董)事长培训班结业仪式上表示“我国农村信用社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组织,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不能走回头路”。
有一批成功范例。江苏常州、广东东莞等8个市,以市为单位成立农商行,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有效化解了部分机构的不良资产包袱,也极大增强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实力,有效解决了公司治理内外部人控制的问题。
改革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骨干作用,取决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决心和力度。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改革不需要再进行“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梯次推进。现在必须按照市场原则、股份制方向,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大刀阔斧的突破性改革,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权衡利弊。最优选择是以地(市)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针对农信社外部及内部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撤销现有省联社,建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2004年开始,有关部门花大量的力气抓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结构,但主要是自上而下靠行政手段和外部监管推动,就公司治理谈公司治理,信用社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对改革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办法是要选择合格的战略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否则,农村信用社改革会重蹈前几轮改革的覆辙。除了少数效益较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要改善股权结构很难,现在县域很难找到合格的投资者,如果引进外部投资者,比较理想的是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但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较小暂时难以引进国际金融机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成立省一级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出资人向县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资参股,建立参股、控股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来管理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取代现行的行业管理。
二、对信用社进行彻底的商业化改革,全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完全商业化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改造以后的农村信用社将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根据地战略”,服务社区,服务“三农”,满足各类经济体和客户的需求。要清晰界定区别于大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强化决策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业务范围是支持与“三农”有关贷款;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办理现由农行办理的扶贫、开发贷款业务;代理扶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
三、引进人才,加强人力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借鉴国内同行业或其他优秀企业完善的用人机制,提高对新进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综合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建立适合信用社自身情况的培训机构,完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从整体上提升信用社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将员工激励机制与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忧患意识,避免人才的流失,促进整体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区分城乡网点功能,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定位。根据网点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明确工作重心,基层网点明确自身服务三农的主要任务,全力做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牢固信用社在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随时迎接其他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农村金融市场的挑战,在稳定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城镇网点在配合基层网点扶持三农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城市商业小额信贷,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中避免直接的正面冲突,通过自身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扩大规模,占有市场份额,以优势求发展。
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完善结算系统建设。增加信用社网点特别是基层网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优化营业网点服务环境与员工工作环境,完善网点办公设备和终端软硬件配备,与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相结合,使办公效率更高,服务流程更便捷,整体设施更加现代化,树立起“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完美形象。完善结算系统,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结算系统,使跨区域的资金清算更加安全便捷,业务种类更加丰富,农村金融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整体凝聚力。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个人素质教育,建立农村信用社独有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农村信用社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自身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增强,带动整个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进步,积累无形资产。与此同时,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宣传力度和营销力度,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得到大众的认同,扩大潜在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处在改革与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在发展不成熟阶段所必然产生和经历的,这些问题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弊端也是机遇,只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农村信用社必将得到更大的飞跃,早日实现向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完美蜕变。
改革的必要性
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需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央行票据置换和自身经营利润处置了大量历史包袱。但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农村信用社仍存在较重的历史包袱,业务经营仍很困难,如不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单靠其自身努力,很难有实质性改观。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整体资本充足率远未达到8%的最低要求,不良贷款率仍超过1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还有较大缺口,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严重资不抵债,对地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通过以市为单位合并成立农商行,进一步整合金融资源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风险抵御和综合竞争能力,可以较低成本消除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各类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集约化管理、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方面都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便于集约化管理,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后农村信用社机构设置规模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对农村信用社按市进行合并重组,将小舢板拼组成有一定规模的大轮船,这样不仅能增强资本实力,而且可以统一调度资金、统一实施财务管理,提高资产运用效率和节约机构成本。同时,通过健全治理结构,改革组织体系,优化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引进优秀人才,完善电子建设,可以显著提高其内在素质,使合并重组后的农商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服务优质、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金融机构。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企业规模化扩张,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用社原有体制、机制和网点优势弱化,而品牌、科技和服务方面的劣势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创新。以市为单位进行合并重组成立农商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市农村信用社资源潜力,利用良好的品牌和信誉,迅速做大做优做强,更好服务“三农”和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改革的原则
必须坚持“三农”服务方向。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无论怎么改革,必须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既要满足农民基本信贷需求,又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提升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时俱进,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必须采取“必要”行政方式。目前农村信用社高管层和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已形成了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当中某些利益集团对改革十分敏感。为防止他们通过改革来维护或转化既得利益,或以服务“三农”为幌子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目前的改革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主导,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方式和监管手段推动。
必须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形成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真正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机构。
必须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在股权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特点,既不能太分散,也不能太集中,要形成包括国有股在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形成大股东间的相互制衡局面。同时,要借鉴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形式,公开、公正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向辖内企业、自然人和员工募集股本金。
改革的步骤
全面清产核资,合理评估股权。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参与组建机构的真实资产状况,确定参加合并重组各机构的可折股净资产,再按照每股净资产和现金流折现等方法合理确定折股系数。对央行票据置换超过现有注册资本金的,无论有多少净资产,折股系数不得超过1;对房地产评估增值部分不增加净资产,不良资产的用于消化不良,没有要处理不良资产的专项用于增加资本公积;对净资产低于实收资本的,按实确定折股系数。
采取市场方式,消化不良资产。一是资产评估增值消化方式,利用现有土地、房产评估增值的方式消化不良资产。二是溢价发行股份消化方式,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确定新募股金的溢价,将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全部置换不良贷款及处置非信贷不良资产。三是发行信托计划方式,借鉴江苏银行组建时处置不良资产方式,将不良资产打包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发行一定期限的信托产品,对相关金融机构发售。然后再由新成立的银行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清收不良资产和每年新增利润等途径全额回购,信托产品的利息由原形成不良资产的机构承担。
募集充实资本,增强机构实力。依据资本充足率8%以上的最低监管要求、当地经济状况和新成立银行业务发展需要,制订增资扩股方案。依据监管要求和新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确定股本总额,确定新股价格,征集发起人,按照分散化、多元化原则,实施定向募集。对一些历史包袱较重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可通过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或允许地方政府以合法方式进行阶段性持股等方式,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组建设立机构,实行统一法人。可采取两种组建方式:一是新设合并方式。不设合并重组主体,采取新设合并统一法人方式,将市内参与合并机构成立一家单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原参与合并的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法人资格取消,债权债务由新银行承继。新银行总部从各参与合并机构抽调业务骨干成立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营业部,实现一级法人管理。二是吸收合并方式。以一家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为龙头,吸收市内其他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成立单一法人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取消被合并机构的一级法人地位,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改革的配套措施
结束省联社尴尬历史使命。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与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应逐步撤销全国各省联社,尽快结束其尴尬的历史使命。
成立全国农商行行业联盟。为解决撤销各省联社后全行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应借
鉴中国银联或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的形式,由全国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成立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行业金融服务公司。其主要职能是为会员单位提供后台服务支持平台,满足成员行共同的网络建设需求、信息系统开发、新产品研发、资金清算和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联盟对成员行没有管理、协调职能,也不经营具体银行业务。
成立真正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解决农村真正的合作金融需求,有关部门要遵循市场需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展生产、销售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信用合作,允许农民真正按照“自愿、民主、互助、合作”的原则建立规模适度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第五篇:农信社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农信社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07:5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核心提示
尽管农信社在微观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而且背负着一些历史包袱,但是从宏观面上看,农信社正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主要体现在:我省各级联社的赢利面在大幅度增加,不良资产率在逐年下降,农信社内部的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也在增强,农村金融创新品种不断增多。
更重要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农信社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注资行动以及争取中央对海南农信社优惠政策的一系列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以预见,重新注资后、带有新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即将形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海南监管局有关人士认为,尽管海南农信社过去背负着一些历史包袱,但是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化解历史风险,全面健全内控机制,海南农信社近年来可谓有了质的变化。
信心逐步回升
据省银监局信合办有关人士介绍,截止2006年7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3亿元,近三年来存款增加32亿元,增幅52%。而贷款也创历史记录,据统计,近三年来累计发放贷款53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0亿元。这表明,不仅农信社对公众的信心正在恢复,而且贷款正步入良性轨道。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促进了农信社的发展,贷款回收有了大幅保障,并培植了一大批信用村和信用户。截至2006年7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创建信用村89个,评定信用户3.3万户,扶持了大批农业专业户,有效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金融创新化解历史风险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过去农信社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是数十年历史积累下来的,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曾经出现的问题。据了解,随着海南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信用建设的深入,农信社正在逐步清理旧账,利用法律、行政、金融等多种综合手段,日益成为海南农信社清理不良资产的有利工具。
海口城郊联社主任吴桂波告诉记者,鉴于一些历史旧账清收难度大,该社将拖欠时间长、清收难度大的贷款,采取打包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清收,两年来成功收回陈年旧账贷款26笔,金额21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农信社在采取多种手段清理旧账的同时,还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除了贷款方式多种多样,中间业务也在海南的农村大地上蓬勃兴起。除传统的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外,部分农信社还新增加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工资担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全方位满足了客户的生活及生产经营需求。
另外,中间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代理国库业务、代收水费、电费、粮农收购款、代发工资、土地征用款等业务正逐渐在全省全面铺开。海南农信社信贷资金的使用逐步向放贷、拆借、购债、中间业务服务等方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农信社的盈利范围,利润多元化还有效分散了经营风险。
注资工作紧锣密鼓
据省银监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海南农信社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随着海南金融环境的持续好转,金融业也逐步在盈利。更重要的是,农信社的发展遇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海南农信社完全可以借这股东风,化解风险,轻装上阵。
据了解,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农信社改革问题,积极开展我省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不仅多次派员对贵州、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青海等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行考察学习,而且还多次向
银监会、人总行专题汇报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情况,积极向国务院申请注资农信社最优惠的政策。
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农信社已经参照国内商业银行划分风险资产的办法,引入了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办法,此举将有力提高我省农信社信贷管理水平,改善贷款质量,为全省农信社的信贷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省正在委托有金融
审计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全省农信社开展清产核资。在此基础上,将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扩股,明晰产权关系。可以预见,随着目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健康良性、扎根于海南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将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