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影视作品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论影视作品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作品已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中学语文教学影响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大众喜爱,尤其得到青少年朋友的青睐。影视作品不仅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已成为日常关注追踪的热点话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比如小说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计》、《美猴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戏剧节选如《茶馆》、《开国大典》、《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与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
⑴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比如一位教师教《雷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戏剧
语言。通过品味剧中五个片段中极普通、极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洋火、你们、汗涔涔、半晌、支票”。引导学生耐心咀嚼,精细品味,嚼出“言外之意”来。并播放了电影片段欣赏:(孙道临、秦怡主演)从周、鲁相逢到鲁烧毁支票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语言、电影形象中揣摩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还可以重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如《开国大典》;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一位教师在一次主题为《作文,用什么打动“我“的心》⑵的作文评讲课上,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FLASH”音乐剧《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让学生讨论,这个音乐剧,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我喜欢的剧中人”,“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影视的话题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方面存在着优劣。像《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比如当师生观赏电影《雷雨》后,课堂上四两拨千斤,只一句鲁侍萍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教师点拨一下,学生就能从语言的巧妙中体会侍萍复杂的感情。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赌博、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二、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文字想象的退场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药》中“茶馆谈药”一节,剪辑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影片《药》的相对应部分,课前播放了电影《药》中与课文第一部分对应的片段。学生扮演角色、说台词,课堂很热闹。课后这位教师进行了反思:“热热闹闹的背后是思考的冷冷清清,课堂活跃的下面是智力的低幼和倒退。鲁迅先生已经用文字给我们真实深刻地再现了生活,这说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再还原回去,真是不折不扣的倒退”。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
得到培养。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影视作品来全部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2.人文性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部分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著,给学生正确的解读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影视作品《雷雨》⑷,导演在排演《雷雨》时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序幕是十年后的周公馆成了教堂医院,老态龙钟的周朴园来教堂医院看望两个疯女人—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借两个修女之口,交代出这里十年前的故事。尾声写十年后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整个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周没死,也没疯,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形象读本。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抱着拿来就用的心理,要有鉴别、筛选的能力。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普遍喜爱的作品,所选的影视资源必须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如2005年江西高考话题作文“脸”。面对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材料呢?可引导学生结合影视作品《任长霞》、《西游记》等,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的脸;任长霞对百姓柔情似水、嘘寒问暖的脸,对邪恶势力拍案而起、铁面无私的脸等。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写作必须做好材料与题目的和谐对接。
2.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材料和讨论材料,必须考虑在什么时候适时、适度引入。教师必须要加强在教学中的导向与调控作用,掌握暂停键,自配解说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影视上转移到文本中的研读,比如一位教师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⑸播放了三拳打死郑屠的影视片段。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有何感受。学生们都认为影片非常精彩和形象,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有一位学生小声说,他觉得还是读小说好,但就是说不出好在哪里。老师没有重视这位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影视片段与文本的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阅读上。细细品味这三拳的描写为什么精彩有味?影视片里只有一个鲁提辖,而阅读小说,全班50多个人眼里应该有50多个鲁提辖。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而通过自身的揣摩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对文章的描写或影视剧的拍摄提出创新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
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篇:浅析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浅析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睢阳区勒马一中 李秀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影与电视已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如果能把影视作品合理地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它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影视作品语文教学 积极作用
影视作品与语文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可以形成互补。影视作品具有动态、形象、逼真的特点,语文教材则只有静止的文字,所以将影视作品与语文教材结合使用,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信息,在影视中变为形象的、具体化了的东西。
影视中的形象、情节、场景因为语言文字的条理性、书面化而理性升华。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结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其意义是很大的。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那么,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有哪些积极作用呢?下面就来谈一谈。
一、影视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影视剧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选择和课文紧密相关的影视作品来为学生播放,使课文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让课堂教学变得富有吸引力,也增加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初一课本中的《木兰诗》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作为一名女子,她那种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在这节课的开始前,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选段,通过电影画面的渲染,将学生带入课文美的意境当中,通过对《花木兰》电影片段中的形象的欣赏,学生自然会带着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古代女子?为什么男扮女装去替父从军等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探究之中。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花木兰的形象就会渐渐生动、丰满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去观看动画片《花木兰》、豫剧《花木兰》、电影《花木兰》等等,通过影视资源的导入,很好地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鉴赏人物形象。曹雪芹的文字功底相当了不得,在他的笔下, 1
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栩栩如生。学生特别喜欢阅读这些文字,由于我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很快把握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可我从学生的表情中发现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了87版《红楼梦》的相关片段。这一部影视作品很好地再现了原著的人物和故事。林黛玉的体弱多病、聪慧过人、弱不禁风、细心多虑、自尊;王熙凤的泼辣、精明、善于逢迎、受宠的地位等都通过陈晓旭和邓婕的精彩演绎出现在观众面前。王熙凤出场那一段尤其精彩,当听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那放荡而毫无顾忌的笑声时,学生们禁不住也笑出了声。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我发现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增强了,有不少学生开始阅读这一巨著,班级掀起了一股读《红楼梦》说《红楼梦》的热潮。学生能如此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我想,这和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影视作品可以培养和增加学生的语文功底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
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我喜欢的剧中人”,“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
影视的话题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创造性改编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从而锻炼俄培养学
生的写作能力。在这方面,根据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芦花荡》《羚羊木雕》等等文本改写成简易的话剧或电影剧本,我们指导学生研读,让学生选择一些文学作品改编并表演,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为我们开展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的改编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就是深入领悟作品的过程。学生选取《雷雨》中周朴园逼繁漪吃药的情节改编成短剧,在我校校园读书节的公演中取得了成功。
三、影视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像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视剧《亮剑》、《红楼梦》、《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鉴赏能力。比如我在偶尔的阅读课时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
影,学生能从中学到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这部电影中,我的学生学到了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爸爸的单车》中学生体会到了父亲的不易;从《建国大业》中学生增加了爱国情怀„„看完电影,我都会
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或说出来甚至演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很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除此之外,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和意境美,音乐和画面共同营造的氛围,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文学味,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写得那么美,那么富有诗意,可是学生阅读之后只能凭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那美景。我很想让学生看看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荷塘,可是我们周围早已没有这样的荷塘了,手头又没有现成的影视资料。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首先从网上下载数张清华园荷塘的图片,配上悠扬的小提琴曲,制作成幻灯片。播放时,请几位朗诵较好的学生伴随音乐、画面的节奏当堂朗诵。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领略了荷塘月色的美,还随着朗诵体会到了朱自清在淡淡的月色下的淡淡的哀愁。这一手段不仅辅助了教学,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的快乐,比单纯观看现成的影视资料收到的效果更好。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积极作用的一些看法总结,当然,我也同时认识到凡事有利都有弊,影视作品不能替代文学作品,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只是辅助性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一手段时一定要慎重,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地使用,相信只要我们有选择,有辨别,动脑筋,我们一定能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有利作用,从而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摘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字:课程改革 创新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教师的努力,展现给世人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教学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让学生捧出一个个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再是培养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而是塑造一个个主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 “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达的权利,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 “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转变教学观,首先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只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要注意到: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增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得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及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法观念。科学的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转变。考虑教法的出发点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 “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有鉴于此,教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的方法体现。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内容观念,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上要科学地解决教师 “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只注重考虑教授的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做法,要注重考虑所学的内容应是基础的、必需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课程改革后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课程精神。
当然,转变教学观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转变课程观、学生观等,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三)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①。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剑、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转变学生魂,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合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方法、智力或能力个性因素的分析人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同时要注意到: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引导学生有成人的思维模式,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考、做事的规律与方法。“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全新的语文教学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第四篇: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和谐小学师生关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到了很好的贯彻。然而,在构成教学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要素。因此要组织开展合理的小学教学活动并提高其成效,还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和谐小学师生关系
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了近10年。回顾这十年小学师生关系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学生好学特点。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的典型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等。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师生关系在当下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奠基,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小学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的人,更是教会学生爱的人,而这种爱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要求老师爱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兼相爱,并最终构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这一目标不仅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是顺应了中华传统美德。众所周知,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同样,教育要取得成功,也需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则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然是新时期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新课改下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
新课改后小学师生关系虽然有了新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师生之间的直接矛盾。这一类矛盾多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有的甚至发展成师生冲突。在学校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负责任地把学生“请出教室”,然后利用课间或放学后做大量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讲纪律,说道理,定目标,谈感想,希望学生能尽快的发生转变。但学生就是学生,下次又不交作业了,又迟到了,又撒谎逃学了,又课上顶撞教师了,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又鉴于社会舆论对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严加声讨,使得老师很多时候在教育学生时处于“敢怒而不敢言”的状态,而学生便处于一种更加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有的不负责任的老师更是放低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
第二类矛盾便是师生间间接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行政部门不断下达关于“减负”教育政策,而大多数家长因为不了解教育方针而片面认定是老师教学不负责,给学生上补习班或者请专门的补习老师,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会超前于学校教育,使得学生对老师的的尊敬日渐降低,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老师那里学不到知识。而面对水平差距大的学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难度也大大增加,这样一来,教师要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等多方面压力,这样日久累积,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隔阂。
二、新课改下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矛盾的原因
新课改下引起师生矛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整个社会在向着崇尚实际、竞争、自由、开放、多元的趋势转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社会其他行业角色在个人利益上的丰收,而老师只能守着“安贫乐道”,教师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同样拥有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社会却期望他们当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圣人”,许多合理的个人欲望不能表露,许多正当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这种状况,部分教师认为当今社会仍用原来的标准期待教师显然不合时宜,也是不公正的,于是导致师德滑坡,甚至极少数教师也像社会上某些人那样,追逐名利,不择手段。
其次,学校规模的扩大。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能够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但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小学教育也仅仅是达到普及的标准,并没有进一步向优质教育发展。班级多、班级人数多是现在小学教学面临最大的实际问题,这样,就给师生关系带来一定影响:其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实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和管理,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或是沟通私人感情,缓解师生矛盾,都不太容易做到的。其二,学生数量较多,也意味着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家长多忙于自己的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家长不容易见面沟通,教师从而很难多方面了解学生,使得解决师生矛盾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是应试教育的压力。虽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得以减小,但是近年来的择校热却再次将升学压力白热化。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为了考入重点中学仍面临着较重的学习负担,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如果说,一所学校的校长是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感受到升学的压力,那么教师则是从自身的工作中,感受到考试带来的生存压力。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升学考试的压力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出成绩;倘若学生不懂教师的良苦用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则就会以为是在为教师学习、被迫学习,其学习态度和动力可想而知。把教师和学生捆绑在升学考试这列火车上,师生都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师生矛盾就很难避免了!
三构建和谐小学师生关系的条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当今小学教育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形成。
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第一,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需要去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答案。要确认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要建立这种关系,教师应当做到以教学为乐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学生,去的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学生也应该尊敬教师,即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人格等。
第二,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相长,这一点是强调师生互动,所谓师生互动是期望师生更亲密,关系更团结,使教师更具影响力。这样的关系为一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或学生将欲传达的种种信息,由各种媒介,传达至对方,并发生预期的反应结果。并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换言之,要通过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大部分小学在心理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只要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尽量把自己融入学生的集体之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就容易使教师和小学生集体之间、小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彼此相互了解,观点、信念、价值观认同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创造小学师生之间的融洽气氛,它对维持正常的小学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第四,要对学生的进步有信心。即教育工作中要暗含期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校的成长满怀着信任和期望,由此产生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鼓励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各种间接的、暗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奋斗,积极争取进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五,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即教师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第六,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由其是小学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时,作为教师必须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千万不能发怒,千万不能辱骂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否则,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让学生疏远老师,不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七,做家长的朋友,与家长保持积极有效地联系。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和谐教育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使各个因素都成为帮助学生进步的积极因素。例如,教师可以在怎样教育子女方面给予建议,帮助家长提高自己的修养。
第八,对现有的教育方针进行有效地斟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的学情,合理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教师在方针政策的约束下逐渐丢失教学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也可以避免违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应试教学。
当然,针对如何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更多更合适的途径,以上所谈到的只是要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些必要条件,更多的方法还需从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理念是在改革探索中必须坚持到底的目标。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和为贵,认为和谐能够产生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因为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而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所追求正式一种和谐教育,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仅符合社会文化,更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所在。
i 参考文献:
1、刘树仁,《小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慧霞,《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回归》,宁波大学学报,第31卷第1期2009年2月
4、于淑娟、张培强,《浅议变传统师生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高校讲台,2008年第32期
5、林峰、洪爱蓉,《浅谈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和师生关系的构建》,高校讲台,2006年第8期
第五篇: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范文模版]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中学 周西民 邮编:726107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措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试点和推行,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改善则需要教育行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而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肤浅。再次,探究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化,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一节课中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肤浅,难以收到探究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此外,虽然教学内容有所变化,但教学评价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只注重定量评价,注重分数,忽视了除分数以外诸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等,教师只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划等、分类和排队,强调评价的管理功能。这样一来,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对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2.1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2丰富教学手段
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充满着时代气息,它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赋予生物课堂教学以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学生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据需求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畅通课堂内师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充当指导者、协调者的导师角色,适当控制学习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外界繁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应用价值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2.4改革评价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需加以改革,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