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人如何爱国 2014
德国人如何爱国 2014-06-19 20:43:19 归档在陈平博文 | 浏览 26217 次 | 评论 32 条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爱,如何表达,却是一个值得人们想一想的话题和方式。在德国很多年了,每次和德国人谈话,话题涉及到希特勒与二战历史,或者德国政治的时侯,德国人都大大方方,坦坦落落地承认自己祖先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再就是勇于承认德国在历史上的错误,毫不隐晦和躲避,最后,人们也就不好意思再追究了。
本来嘛,就像我先生这一辈,甚至包括我公公婆婆这一辈人,他们本身跟二战一点关系都没有,既没有参加过战斗,更没有经历过战争,我公婆也不过是在战争中度过了动荡的童年而已,但是只要说到历史上的这一段,他们都会有一种歉疚感,这是一种很深的原罪感。这种原罪感起源于宗教,二战之后,德国人一直延续这种原罪感。
所以,很多更年轻的80年代以后的德国人常常问,为什么我们要无穷无尽地向世界道歉,难道我们的祖先犯下的错误要我们背负几代人的歉疚和负罪吗?
也所以,德国人在几十年来,小心翼翼,不敢大谈爱国主义,甚至不敢乱用Volk大众这个词汇,比如大众歌舞,大众民歌,大众艺术节等等,只有一个大众还在流行运用之中,那就是大众汽车。为什么?就是因为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过多地利用和强调了大众这个词汇,以至于几十年之后的德国人避讳和不敢过多注意这个词汇。德国的民众很少聚在一起高喊爱国,热爱德意志,甚至唱国歌也是因为2006年的世界杯在德国举行,才重新流行起来的。只有在世界杯或者欧洲杯的时候,德国的国旗才被在老百姓家里挂起来。
那么德国人就不爱国吗?答案是德国人绝对是爱国的,但是德国的爱国主义绝不会表现在表面现象之上,比如说,当你跟一个德国人说德国不好,德国的政治制度不好,德国的政府不好,德国的生活不好的时候,他绝不会跟你急赤白脸地辩解,也不会跟你大谈德国的优越感,他会惊讶或者奇怪,或者是有几分莫名其妙,他会觉得你是在指责德国的政府,德国的制度或者德国的保险制度,而绝不会跟你扯到你伤害了他的爱国之心,说到底,他很自信,有时候,一个德国绅士会跟着你一起谴责德国的政治家或者税收制度,甚至还要自嘲几句。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德国人没有尊严?德国人不自信?德国人不爱国?
绝对不是,这正好说明了德国人的大气和镇静自如。
因为他知道,你说德国不好,不是说德国人民不好,德国的山水土地不好,德国的空气城市建筑不好,他知道你指的仅仅是这个国家的某些制度或者习俗而已。他们不会跟你翻脸,甚至大谈爱国主主义。而我们的同胞,却常常在别人说中国人不好的时候,马上自尊心和民族情结就会受到伤害,而立即反击,唇枪舌剑。包括我个人在内。
就这个现象,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我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学校里,从来没有被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从来没有被老师灌输过,德国有多么伟大,德国是多么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之类的自豪之语,教科书都很朴素,都很理性,孩子们也很平静,平静地学习欧洲历史,欧洲地理,非常保守地小心翼翼地学习一些亚洲历史和地理,他们强调的是欧洲。
在学校里,孩子们很少高唱国歌,很少自豪地说,我们德意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云云。有的孩子甚至不好意思高唱国歌,即使是大型聚会,也只是三三两两,静守秩序,因为他们懂得一点,我们是德国人,我们需要遵守秩序,遵守法律规矩,遵守时间和诺言,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大家之间的合作契约,很简单,因为我们是德国人是日耳曼人。他们希望延续的是日耳曼人的精神。
事实上,德国人延续的很优秀。
在每一座德国的城市里几乎都有贝多芬,希勒,尼采,叔本华大街,为什么?因为这些名字处处显示着这个国家的骄傲。处处闪耀着日耳曼人的自信。
每一个德国的孩子都需要在学校学习英语,法语,甚至拉丁语,西班牙语,但是德国人始终认为德语是全世界最美好的语言,为什么?因为这个语言里,诞生了歌德,叔本华,尼采,爱因斯坦,马克思等等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为自己的语言深感骄傲。
德国的足球赢了,德国的球迷们欢喜鼓舞,但他们绝不会单纯到或者盲目地以为德国就是绝对的世界第一,他们会理智地说,这只是一场球赛而已,跟国家的强盛与虚弱无关。
伦敦的奥运会上,德国的金牌奖牌并不多,算不上体育大国,但是德国人的体育精神和德国人对于体育的着迷和体育的强盛,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比拟的,他们不需要在奥林匹克一个运动会上去验证。因为在这个国家,从事体育运动,几乎是个人的爱好,不是全民体制,几万人供一个世界冠军,他们就是个人爱好,重要的是喜欢和参与而已。
在我家住的小镇上,一共住着不到一万的居民,却有一个高尔夫球场,(那个曾经享誉中国的足球洋教练施拉普纳每周来打一次高尔夫)三个个室外绿地足球场,(分别是草地和硬地,只要俱乐部或者老百姓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享受国家级的草坪踢足球,哪怕是难民)两个个室内足球场,冬天的时候,儿子足球俱乐部的训练从室外挪到了室内,室内还有手球馆,排球馆,壁球馆和体操房。
小镇上还有两个网球场(也分别是室内硬地和室外硬地),一个游泳馆(一年四季天天开放,随时接待),一个人工湖,每年夏季到来,小镇上的万民居民可以倾城出动,到湖边享乐,欣赏天上白云绿地草坪,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天鹅也随时在天上飞过。
还有一个溜冰场,冬天的时候,孩子们穿着滑冰鞋在洁白光滑的冰面上自由的滑翔。乒乓球球桌案和篮球场也随时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三两两去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不为了奥林匹克竞赛,只是为了玩高兴,锻炼身体。小孩子们今天喜欢练体操,明天觉得手球好玩,就随时转移了兴趣。
还有一个鸟公园,据说有一百多种鸟儿在哪里栖息。一个自然小公园也在旁边。人们常常去那里散步。除了这些公共设施之外,还有很多马场是私人的。孩子们可以去骑马。
我们小镇有两个图书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三家书店,藏在小街道的角落,常常举行听书会,朗读会,著名的作家也会光顾小镇,向读者朗读他们的新书。市政府很简单,比起老年公寓的漂亮来,市政府显得过于简单和低调,市长经常在街上捡垃圾,见人都要主动打招呼。镇上最好的地方,给了老年公寓,天气好的时候,年老孤寡的老人们出来晒太阳。
镇上有12个诊所,妇科,家庭医生,牙医,儿医,兽医,骨科大夫。除了特殊的并请之外,不用出小镇,全能解决。需要住院的时候,医生会写转院的建议书。你才需要走出小镇去。镇上有两个小学,一个中学,三个幼儿园,一个大众夜校。夜校经常举办包括烹饪,手工,美术,瑜伽,插画,电脑软件,西班牙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的培训班。还有心理学,催眠术,占星术,指甲护理等等,只要你想的到的各种培训等等。
所以,德国人在这些强大的福利基础之下,很少去关心政府和国家的变更,他们更不去高喊爱国,也不会在出现对德国人不利的因素,或者国家政治纠纷,国家间斗争的时候,走上街头,砸车砸店,高喊德意志万岁的这样的行为的。在德国人眼里,政府就是一个服务机构,而国家就是德意志这三个字,只有到了政府动了他们的税收,养老金,保险金等等切身利益的时候,德国人才会急了,他们才会在各个工会的引导下,上街游行。
换句话说,只有别人动了他们奶酪的时候,德国人才会走上街头,去斗争。
当然,在柏林街头,也会有青年的纳粹分子,冲动而无知地寻事滋事,他们中大多是无事生非的无所事事的青年人,他们会因为外国人的到来抢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或者种族间的矛盾去闹事扰民,但这绝不会是大规模的,全国各地的或者一整座城市的行为和民众集体行为。这些年轻的激进分子很快就遭到了大部分德国百姓的唾弃和反感,政府也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警备。
也许你觉得,我说了半天,是为了德国人唱赞歌。
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一个民族要学会理智,要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就像德国人,在经历了二战失
败的痛楚之后,德国人经过反思和痛定思痛,明白了如何把自己做好,把国家做好,把社会做好的过程,完成了这个成熟的蜕变,如今的德国人,可以说是民富国强,他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证实国家的实力,也不用渲染自己的激情,他们清楚地记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所以也不想再伤害任何人,同时也不愿意被别人伤害,所以本来就理智的德国人,更加理智和内敛,他们淡化国家情绪,强调全民的权利,因此,在这里你不会看到任何过激的事端,也不会全民总动员,去群情激愤地对抗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即便是911事件,德国的民众也只是走到街头的悼念地点,送上他们的鲜花,表示对死者的追悼,然后加紧海关和警备,防患于未然地监督恐怖分子的出现。政府表示,决不能让德国的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理性的,顾全大局的,细腻的,不显山漏水的。
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是为日耳曼人做宣传。
因此,全世界都信赖德国制造这几个字,全世界都愿意跟德国人做生意,打交道,因为德国人守信用,重质量,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这就是爱国的最好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最好的自尊与顽强的体现。
转载:京剧书店
第二篇:德国人及其经济发展
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
——德国经济如何保持强劲
□ 杨佩昌(旅德学者)
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发展道路
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同属欧盟的德国则有一番不同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独特的经济道路。仔细观察德国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一条道路。
德国的经济体制可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它的特点一是自由市场竞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点,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第二是秩序,这点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只有德国强调有序的市场竞争,这也是它吸取历史教训后得出的认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导致竞争的无序,加上多方面原因,最后希特勒获取了权力。第三是社会公平正义。德国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民众大部分为基督教徒,尤其强调社会责任。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非常符合德国国情,使德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1949年联邦德国于二战后的废墟中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只用了15年时间,便已超越世界大部分国家,综合国力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到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前两年被中国超越,目前排名第四,但前面的几个国家无论人口、面积都远比德国大得多,应该说这个成绩是很值得骄傲的。
欧美多数国家的政府经常频繁更换,即使政策实施得当而广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其首脑顶多可以连任一次。而德国虽为民主体制国家,但对政府首脑的任期并无严格限制。这种制度独具特色:资本主义中蕴含一定的社会主义的元素,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德国历届政府执行经济政策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适中、适度、平衡,从不走极端。德国人对“中庸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水平很高,左右两大党轮流执政,不断对走偏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纠正和调整,从而避免过度左偏或右偏。从政党的轮替可看出,德国民众是非常理智、理性的。二战刚结束的十几年,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右派政府最在行,于是民众就选择右派政府掌权。右派政府执政了一段时间后,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让左派政府执政,以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选择实在精妙,一个人明智不足为奇,难的是选举是全体选民所左右的,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法律框架内活动的经济政策
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活动,法律制度对政府的行为作了规范,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要做什么,如何做,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法律都作了详细规定。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的从容即来源于此。
德国为保证自由市场竞争,于1909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有一部颁布于1967年的《稳定与增长法》,是德国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规定政府如何稳定经济的法律。20多年后,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法等国才开始群起而仿之。这部法律确定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一是稳定物价,为什么要稳定物价?如果物价不稳定,国民财富就会挥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高,这是每届政府的第一要务。其次是充分就业。政府必须为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将此上升为政府的目标之一,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三是内外贸平衡。四是在这三点基础之上的“适度的经济增长”。“适度”一词已明确写进德国的《稳定与增长法》,以保证经济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稳定与增长法》规定的四大目标非常高明,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四大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比如要稳定物价,就会与经济增长产生矛盾,因为经济增长需要钱来刺激;再比如就业政策,如果物价不能平稳,经济增长不快,创造的岗位就少,等等。如何让这四大目标协调发展,这对政府的执政水平是一个考验。
德国政府为此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稳定物价。央行(联邦银行)和政府脱钩,独立于政府而存在——如果央行依附于政府,就如同一个人左手花钱,右手生产钱,花钱的手就不会有压力,很可能浪费资源。稳定物价还需要有“适度的”工资增长的配合。德国的资方和劳方是社会伙伴关系(即资本家、工人并非两个对立的阶级,彼此都要为对方着想),工人不能要求每年快速提高工资,一定要一步步稳健地提升,这样资本家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期间,政府以第三者的角色介入劳资谈判,公布一些数据,如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物价增长多少,预计明年是多少,未来政府财政投入,等等。用这些导向性的数据影响谈判,让双方心里都有条底线,大家有了共识,就能避免漫天要价。
第二是财政投入的问题。德国政府认为当经济平稳增长时,政府之手要尽量减少干预,只有在经济发生波动时,政府的手才要伸出来,但也不能完全伸开。早在1967、1968年德国爆发第一次经济衰退时,政府就开始进行经济干预了。它对财政投入的选点选得非常准确,首先从产业和区域通盘考虑,把更多资金投向经济呈弱势的地方,以弥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再者从企业类型上看,把更多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中去,降低银行利率,将金融环境放宽,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如同中医的针灸一样,对准穴位下针,然后整体就活了过来。
欧债危机中,德国的财政投入也是适度的。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美国财政的投入为7800亿美元,而德国政府计划于2009年和2010年投入1200亿欧元,实际总共才用了800亿欧元。为何在财政投入上一定要克制呢?好比医生为病人开药,对剂量的把握非常关键,适量的药是治病的,过量则会致人死亡。
德国法律中还有一个条款被称为“刹车条款”,即在经济过热时对经济活动有一个“刹车机制”。政府平日会对企业征收“平衡基金”,在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悄悄地收一点儿钱,企业的反弹力度也不大,等到经济危机降临时,政府可凭这笔基金刺激经济,企业可拿到一大笔补助。如此政府便不必靠借贷过日子。
德国政府对债务活动也有严格的限制,为此还制定了专门的法案,2009年便计划将债务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以内,这个目标将持续到2016年。为此,政府必须把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全部砍掉,主要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入手。一方面降低社会福利的开支,另一方面削减对外援助。譬如从2010年起,德国就已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了。德国政府主动限制自己财政支出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虽不会直接拨款给企业,但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工人补贴。比如短工原来一小时能赚8欧元,但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约15欧元才能满足,另外7欧元便由政府补贴。但补贴不是无限期的,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此可让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多雇些员工,付钱少,又能解决就业问题。在这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很小。
德企: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德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强劲,除了上述提及的政策层面,从企业本身也可找到原因。德国企业跟德国人一样,做事不慌不忙,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民族,德国人身边通常都有一个小本本,会在每年年终记下未来一年的工作、生活安排。如果你要跟他预约一个会面或其他活动,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掏出小本本,看跟计划有没有冲突。有的话会直接拒绝。即使在没有安排的空档时间内,若对方只是提前两三个礼拜预约,他也会很不高兴,正常的起码要提前两三个月,他才会觉得妥当,从而欣赏和信任你。可见德国人的计划性非常强,这个特点同样体现在企业身上。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企业跟这个时间点是脱节的,危机的冲击波到了它那里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已经滞后了,冲击波带来的影响也会变得很小。
德国的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想起宝马、奔驰,就会联想到诸如“豪华、时尚、尊贵”等词语,想到西门子就会冒出“经久耐用”。这些“关键词”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如此,小企业也一样。德国有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润滑油企业叫卡尔·贝克,这个小企业每年要研发三到五个新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200年时间里总共开发了800种产品。对许多企业来说,一般都是抓大客户,不抓小客户,而这个公司刚好相反,抓“小”放“大”,只为小客户服务,此乃第一招。第二招是非常贴近客户的一种服务方式,即每个客户对应一个服务人员,而且对应服务的时间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所以不容易发生客户流失问题。结果,这一个小企业就占据了全球1/4的润滑油市场。德国企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较真。如以出品汽车工具、冲击钻钻头闻名的博世公司,最重视的便是质量。经久耐用是德国工业产品的一大特点,但这也有不利的一面,客户更换零配件的速度降低,企业盈利就少了。有人为此建议要么把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要么放宽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但公司领导层坚决说不,坚持价格不降,质量更不下降,而是另辟蹊径开发适合产品的群体。他们首先到美国去,美国生产的汽车又大又粗,容易坏,于是公司在当地很快找到了市场,博世在美国销售的产品比在德国本土多出3倍。接下来又发现了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
对质量普遍把关不严,博世就有了更大的发展。正是德国企业对低质量、低价格不妥协的精神,使它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德国的企业80%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德国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重点扶持对象。中小企业活了,德国经济就没问题了,这也反映出政府的明智之处:并不认为把几个大企业搞好了经济就有救了。大企业往前冲了,但落下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就像下跳棋,光想着冲前面的几个子儿,后边的全都落下了,结果就要输棋。协调配合,整体推进,这非常重要。
德意志民族具有强大的反省能力
面对德国在经济危机中的“独大”,如今欧洲不少国家心存疑虑,毕竟德国前两次称霸的历史条件与今日颇有几分相似。但我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德国这个民族是有“虎牙”的。二战结束后,他们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有效的限制,甚至限制到了让整个民族变成了“和平主义者”,通过法律的规范、教育等手段,让老百姓变成了“合作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是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反对用战争手段,反对用武力解决。故而美国攻打伊拉克,德国是持反对意见的。从另一层面看,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再支持任何武力行动。有几方面的原因对此进行约束,首先是德国的民主体制相当完善,确保政府在框架内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其次再借用法律约束民众的行为,民众也相信在这个体制内能更好地生活;再者是德国人具有强大的反省能力,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思辨的民族,战争这条路走过,但行不通,以后亦不会重蹈覆辙。
德、法、英三国历来是影响欧洲局势的三支重要力量,英国置身欧元区之外,在欧盟中影响力有限;欧债危机中,虽然德、法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争执,最终都不得不以法国作出让步而妥协,但德国人始终不认同“欧元区的命运和欧洲一体化的前途主要取决于德国”一说。德国是一个非常克制的国家,不想让自己的作用特别地放大,放大到整个欧洲都打上德国的烙印。每当别人问道,应该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民众的答案无一例外是“欧洲的德国”。
但在很多政策上,德国对欧洲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比如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其实质就是德国《稳定与增长法》的翻版。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限制政府的财政开支,适用范围是整个欧元区国家。在这次的债务危机中,德国政府比较尊重该公约,但南欧国家就没有严格执行公约的规则,突破债务框架,所以才导致负面的结果。
第三篇:德国人酷爱读书
德国人酷爱读书
如今在柏林,随意翻开一份报纸,你可发现柏林每天有一二十个“朗读会”。台下或数十人或上百人倾耳静听,台上捧书大声朗读的正是刚出版新书的作者。这种传统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德国“阅读革命”,当时的文学沙龙之风延续至今。作家与读者在朗朗书声中最直接地交流,一定会有别样的体验。
德国人为何酷爱读书?瓦尔根先生半开玩笑地说,德国大半年笼罩在阴冷潮湿的气候中,带给了德国人感伤、孤独、忧郁的气质,而这正是读书的动力。在这个延续着绵长阅读传统的国家,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6000多家书店,2000多个书亭,平均1,你可
1深入每个居民社区。图书馆,只要出示当地居住证明,交上卡。凭借这张借书卡,可随时在全市“在德国借书,比买啤酒还方便。”
莱比锡图书展、法90年历史,而法会”。
在全球每101.2万多家,平810亿欧元以上。歌
第四篇:德国人节水美文
今年春天,我们一行去德国参加汉诺威供水设备展,打算选择一个合作伙伴参与我市的水网改造工程。
拿回一摞产品目录,请当地华人作文字翻译。经过反复比较,我们认为德国人的设计更精准,设备更耐用,技术也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最后,我们选定劳森公司作为合作方,并达成了协议,由他们派出两名专家,帮我们规划管网改造方案,采购部分关键设备。
随后,我们参观了该公司汉堡总部和工厂,产品模拟实验室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是设备制造厂,但厂房四周绿树成荫,空气新鲜,车间里几乎听不到一点噪音。在食堂用餐前,我们下意识地说要洗洗手,陪同参观的汉斯先生笑容可掬地带我们到一排水龙头前。
我们对面前德国安的水龙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排六个水龙头,三个放冷水,三个放热水,有低、中和高温之分,但口径一律很细,有的简直可以用涓涓细流来形容。完全打开,绝对听不到“哗哗”地流水声。
看我们在琢磨,汉斯先生用不太熟练的英语笑着解释道,冷水管在春夏用,分初洗、中洗等;热水管在冬天使用。
我发现,德国人虽然人高马大,但不管家居、酒店、超市和其他公共场所,水龙头与之并不“配套”,而且很少使用洗手液。有不少酒店甚至没有烘干器,德国人习惯让手自然滤干。他们说,这些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小电器又会消耗不少能源。
我们在下榻的酒店和旅游地发现,有些用水处还张贴了温馨的提示语,有的水龙头则由感应器控制。用过量,它们会毫不客气自动断水或收费。
汉斯说,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德国人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作为同行,想起我们在国内“靠水吃水”,因为本行“免费”,用起水来毫不足惜,心里不免有些惭愧。
这趟德国真是不虚此行,让我感触很深,相信这家合作公司定会给我们带来改水控水的全新理念。
第五篇:德国人节水美文
大城市里赶上红绿灯失灵,是一件万分痛苦的事。我曾在国内经历过数次,来自各个方向的大小车辆,交叉着挤到一处,谁都想抢先过去,到头来谁也别想过去。如果没有警察前来救驾,不知要僵持多久。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我也遭遇了一次红绿灯失灵,结果却让我非常震惊。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坐公交车赶往图书馆。一路畅行无阻,可是快到图书馆时,前面车子似乎多了起来,车速也慢了下来。开始还没太在意,因为附近有404高速的出口和入口,这个路口等车时间总是比较长。过了一会,我才发现有些不对劲,车子得隔好一会才能往前挪一点。我开始四下张望,寻找原因。接近路口时,猛然发现所有的交通灯都变成了红色,还不停地在闪烁。
我立刻意识到,交通灯失灵啦!展现在面前井然有序的场景让我十分震惊——对面的车开过来3辆,第4辆车稳稳地停在白线前;停在左线的车有3辆同时左转,穿过十字路口,拐进高速入口;之后我前面的车也开过去3辆,旁边左转的车也开过去3辆;接下来是南北方向及左转车各通过了3辆。开始我以为有警察在指挥交通,可当我们的公交车经过路口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东张西望一番,一个警察也没有!东西南北的车辆,不慌不忙地互相谦让着,一一通过路口,好像是按照计算机里设定好的程序在自动运行。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回家后向老公汇报这一奇观,他笑了:这是交通法规里明确规定的。加拿大的交通法非常严格明细,超速、违规停车、闯红灯、不让行人、酒后驾车等都有固定的罚款数额,少则几十,多则上千。而且还要扣分,一旦累积被扣到15分,没收驾照,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不许碰方向盘。这还没完,每次违法,视情节轻重要增加车险,一增就是几年。多交的车险,够买一辆二手车了。
据说,加拿大的交通法严密得没有一丝空子可钻,执行起来也是相当严厉刻板。不仅如此,警察们还经常隐没在人们容易放松警惕的地方,比如下坡或高速出口附近,一些司机没降到规定的车速,警察立马拿着黄色罚单疾步走来。
原来,是如此严厉的法规和有效的执行力度,让红绿灯失灵后的多伦多街头,展现出如此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