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5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第一篇: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是目前全球最具有代表性、并被其他国家所仿效的一种职业培训方式,保障了德国各产业的稳定发展。德国采取的是“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Duale Beruf & Ausbildung System in Deutschland),及联邦州和经济产业共同支撑起德国职业培训体系的运作,是为“二元”。德国各经济产业所属的企业每年都有定额招收培训生计划,和中国的高考类似,越优秀企业的培训生门槛越高,要求的响应高中毕业成绩和其他条件也越高,竞争也越大。招收培训生的企业可以根据所招收的培训生的人数从联邦州获的响应的经济补贴,根据行业和联邦州不同有所差异。这样,德国联邦州和各产业分别承担了培训成本补贴和实际培训两个最主要的方面。

所以,德国的职业培训是在企业中完成的,一般为2—3年,不经完成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培训。德国优秀企业的培训生所要求的高中毕业成绩一般都要1—2分,例如西门子、宝马、大众、德意志银行等,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申请到比较好的大学。但是,许多德国孩子还是选择了先完成一个比较好的职业培训,通过这个职业培训来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然后根据职业培训后的结果选择再到大学深造,或在工作之余进修在职的大学学历。这样的职业培养经历非常有价值,往往经过职业培训再到大学读书的德国青年在大学的成绩更有效,能得到最佳的大学实习机会和论文题目,未来的择业也更有目的性,也很受招人企业的青睐。

当然,上面所介绍的是德国最上层的职业教育。德国各行业的中小型一般企业也提供培训机会,但是培训水平相比大型企业差,培训时间往往也只有2年。

第二篇: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2005-10-13]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

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既需要高素质的制造工人,又需要高水平的制造工程师。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制造中心”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世界制造业强国之一的德国,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为此,需要对德国教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规划是由联邦形式的国家体制来决定的。国家的概念涉及联邦及州两个层次。根据德国基本法,各州享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故各州政府有权自行确定教育机构的形式并有相应立法权。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均由州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但国家对职业教育有主导权。所有学校外的职业教育,都属于联邦政府的职权范围。尽管德国没有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提法,但德国联邦劳动署每年编制的对中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现状》一书中所涵盖的职业类学校,不仅包括中等教育领域里的“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等,而且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国高等教育的范畴已包括了高等职业教育。

一、教育体系简况

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其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如下所述(图一):初级阶段教育指学前教育,幼儿园为主要形式,年龄段3-6岁。然后是第一阶段教育,即初等教育,小学四年(仅柏林州为6年),年龄段6-10岁。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第二阶段教育。第二阶段I 级相当于初中,分流为三类学校:实践能力强的者进入主体中学(5年),文理知识强的者进入完全中学(旧译文理中学,若将第二阶段II级计入,其学制西部地区9年,东部地区8年),智力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者进入实科中学(6年)。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3:1:2(2000年)。另有一种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合校的“总和中学”。学生年龄段10-15岁或10-16岁。第二阶段II级相当高中,初中后进行第二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类高中,即完全中学高中及总和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综合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类高中,主要有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具有“立交桥”功能的职业类学校,如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年龄段为15-18岁或16-19岁。分流后,16岁至19岁年龄组中普高与职高在校生之比为29:71(2000年)。第三阶段教育为高等教育,此时是第三次分流,即高中后分流。18至21岁年龄组中就业者与进入高校学习者的比例约为72:28%(2001年)。高校有3种类型:综合大学(5年),专科大学(又译专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3-4年),职业学院(3年)。分流后综合大学与专科大学招生比为2:

1。第四阶段教育为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也有3种主要类型:普通与政治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科学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学校是专科学校,包括技术员学校和师傅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生,一般具有2至5年职业经验,培养目标为技术员或技师,是一种高中后非高等教育机构。

二、职业教育简况

德国以职业教育立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及世界三大经济强国之一。其职业教育的成功为世界所赞誉,被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有两大类:

一类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学校,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学制3-3.5年,采取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形式,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职业学校,是德国技术工人的摇篮;其二为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学生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学制1-3年,毕业后就业。

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职业学校,主要有三种:其一为专科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学制一般为2年,其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各1年,毕业生直升专科大学;其二为职业或技术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者,学制2年,全日制理论学习,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有专业限制);其三为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学制3年,毕业生直升综合大学。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立交桥”极为畅通。

三、高等教育简况

1.综合大学(Hochschule):为科学型大学,包括大学(Universitaet)和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还有医科、音乐、艺术、宗教、师范、体育大学等。2001年德国大学的总数为175所。培养目标为研究型、开发型人才,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

入学条件有两种:一种是无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是完全中学高中毕业生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中同等学历者,包括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毕业生中掌握第二门外语者。另一种是有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是来自职业类高中,如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和职业或技术高中“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专科大学学习过两年基础课并已通过中间考试者。但以普通类高中毕业生为主。2000年综合大学新生中来自职业类高中的毕业生只占18%。在18-21岁年龄组获得综合大学的入学资格者中,普高与职高毕业生的比例为8:1。

综合大学学位包括: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由学校授予“学位(DIPLOM)工程师”或其他相应专业学位;语言、文学及部分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如语言学硕士、文学硕士等等;师范、法律、医学、药学、营养及神学专业则以参加并通过“国家考试”作为毕业标志,颁发相应证书。根据中德国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我国视德国大学毕业证书为“硕士”学历。

德国只有大学具有博士授予权。博士生一般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时间在三年以上。

2.专科大学(Fachhochschule):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1968年,为消除高校过度集中的情况,使高校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德国各州达成建立专科大学的协议。1969至1971年,原联邦德国工程师学校、学院及工业设计高级专科学校、社会服务专科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改建为专科大学,其三大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为技术成果转化做贡献,为培养接受过科学方法训练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做贡献。因此,专科大学是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其法律地位和培养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大学。

2001年全德共有专科大学249所,数量超过大学,占高校总数的59%。2000年专科大学在校生数约42万人,占全德高校在校生总数161万的26%。不计艺术类大学,综合大学与专科大学的招生数之比为2:1。18-21岁年龄组获得专科大学的入学资格者中,职高与普高毕业生的比例为1:8,正好与综合大学的比例相反。

专科大学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为目标。德国机电工程师的三分之二,企业经济师的三分之二,计算机工程师的二分之一,都是专科大学的毕业生(见表一)。所以,专科大学是德国工程师的摇篮,受到经济界普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风行欧美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在德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专科大学而不是在综合大学举办。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权威咨询机构----德国科学审议会指出,专科大学是德国在新世纪发展的主要高校类型。根据联邦教育部数学模型预测,至2010年,专科大学与综合大学招生之比将上升至0.8比1。

专科大学生源主要来自职业类高中----专科高中以及补习高中课程的其他职业类学校,如专科学校或职业专科学校。所有符合大学入学条件者,自然具有进入专科大学学习的资格。2000年来自职业类高中的新生占专科大学新生总数的70%。

专科大学的教学是实践应用导向的,基本学制为3-4年。学生在开始学习前要接受

1.5个月至1年的专业“预实习”。若学生入学前已接受过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则可免去“预实习”。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有一次中间考试。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按专业方向学习。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专科大学采取跨学科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不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索和分析。4年中专门安排了两个学期实习。已完成职业培训或有职业经历者,只需实习1个学期。学生一般选择到那些与今后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部门实习。一个重要的趋势是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学习的专科大学越来越多。

在专科大学任教的教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及五年且至少有三年在高校外的技术、工程或管理领域的职业经历。

专业设置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电气、机械工程以及经济、信息、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涉及18大类。其特点是:第一,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且以工程技术专业为主。由于专科大学前身为职业教育领域里的专科学校及工程师学校,故现有专业设置依然保留原有的职业特色。第二,不同地区的专科大学,其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体现了“区域性”、“属地性”原则。

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授予“专科大学学位工程师”或其他相应的学位。目前“专科大学”学位共26种。根据中德“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德国专科大学证书相当于我国学士证书。专科大学的毕业论文选题与经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工程科学毕业论文的选题60%至70%来自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使

德国高校毕业证书“世界通用”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1998年修订的德国“高等学校框架法”决定引入学士和硕士学位证书并于1999年实施。引入这一模式并非要改变专科大学的原有特色,而是教育证书国际化的必要措施。

专科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但1992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允许成绩特别优秀的专科大学毕业生无需取得学术性大学学历即可攻读博士学位。

专科大学从事面向职业实践的研究和开发:一是需求导向的课题,解决来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二是应用导向的课题,完成与技术和工艺紧密相关的科研成果的转化任务。基于应用导向与职业导向原则,研究重点涉及与知识和工艺紧密相关的创新产品与方法的开发,如工程科学领域的重点为产品研究、工艺过程研究;经济科学领域的重点为向企业提供可直接付诸实施的经营过程分析与咨询;社会科学领域则注重实际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案的制定。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经济界(企业)资助、国家(联邦及州)拨款和社会捐赠。

科研活动依靠两类研究机构,一是全部依靠国家拨款建立在公法基础上的校内研究所(In-Institut),二是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建立在私法基础上的“挂靠”研究所(An-Institut)。后者是专科大学为适应市场机制而创立的一种积极而成功的科研组织模式。

3.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2001年全德职业学院为38所,成为除大学、专科大学以外的另一种新型高校。但目前在校生人数仅2.5万。其培养目标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

职业学院的诞生是企业需求驱动的结果。1972年,德国经济最活跃的巴符州一些著名企业,如奔驰公司、博施公司及谢尔公司认为,70年代教育改革使德国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科学校无一例外地升格为专科大学后,在就业体系的中间层次出现了一个所谓的“能力缺口”或“职业断层”。这里主要指缺乏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是技术领域里的工艺型人才。由于原有教育机构不能大量培养这种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职业人才,因此面对教育供给和就业需求之间出现的这一差距,职业学院应运而生。1995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273次会议的决议宣布,职业学院毕业证书为德国高校毕业证书并与专科大学证书等值。这意味着职业学院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

职业学院的教学是企业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其基本特点是掌握较广泛且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艺和方法;具有整体与联想的思维结构;具备复合型的职业能力;具有群体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

入学条件主要为完全中学高中毕业生。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能进入开设有相关专业的职业学院。有些州允许符合专科大学入学条件者入学。同时,学生必须与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凭合同在职业学院注册后方能开始学习。在整个学习期间,企业给学生发放生活津贴。

基本学制为3年,分为2级。第一级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第二级1年为专业学习阶段。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每学期12周在职业学院学习理论知识,12周在培训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即每三个月轮换一次。

教学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授课方式。兼职教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大学、专科学校的教授、讲师和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专家。

专业设置集中于经济工程、工程技术、社会服务三大领域。经济工程领域开设银行、数据处理、贸易、手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媒体与信息经济、国际市场、公共经济、运输、税收和审计、旅游经济、保险、经济信息等课程。工程技术领域开设电气技术、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木材加工技术、环境与射线保护技术等课程。社会服务领域开设老年人、残疾人和具有心理障碍及嗜好癖(怪癖)人群的社会服务、家庭教育、儿童和青年工作、涉及卫生和社区服务等课程。

学位分为2级。一是基础学习阶段(2年)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者可获得“经济助理”、“工程师助理”或“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专科”毕业。二是基础及专业学习阶段(3年)都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冠以“职业学院”的经济师、工程师或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本科”毕业。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3类高校中最好。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款是德国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作为联邦制的国家,德国联邦各州都有独立的立法权,联邦的《基本法》规定了联邦和州各自的职权范围,除了联邦法律外,它的16个联邦州还有自己的宪法。各州行使的主要是“文化主权”,在这个意义上,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层次

德国的这一国体及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联邦及各州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职责分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在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依据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德国于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它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规定了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

《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后该国又相继出台了与《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由文教法、经济部等共同制定了《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发了一些实施条例。

三、用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贯彻

《职业教育法》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各州据此制定具体法律法规,而且执法严格,力度大,原则是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同时,青少年只能在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中接受培训,这样的职业目共有300多个,但培训人数量集中的职业只有20个,在这20个职业中,占了受培训者的半数以上。

对于教育经费问题,联邦《基本法》明确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1.1%、工资总收入的2.5%用于职业教育,在战后经济困难时期也是如此,并要由议会审定监督。德国的《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要为职业进修提供帮助及提供学习期间的收入、待遇等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是依照有关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这一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职业教育法》不影响职教管理的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法》规定的管理体制蕴含着发展创新的机制,可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培训时间在现实中是可变通的。在培训前曾经上过学、成绩合格,可以考虑缩短其培训时间;可以通过法令规定,上过职业学校或者在通常的机构受过职业培训的,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算作培训时间;公会组织预料受培训人在缩短了的时间内能够达到培训目的,就要建议缩短培训时间。第二,企业的培训经费是可以调节的。企业培训经费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企业自身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等。其中,企业外集资包括中央基金形式,中央基金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一般情况,企业可获得其培训费用50%~80%的补助,如果所培训的职业前景看好,企业可获得100%的补助。混合经费资助,即培训企业用于培训或交纳给基金会的资金,在一定的时候可以从国家税款中以一定比例扣出。第三,培训职业的变化情况。联邦一级的培训职业变化是通过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每年发表一次的“受承认的培训职业一览表”公布的,正规而统一的职业培训必须依据培训规章进行。由于制定培训规章等工作耗时较多,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只能缓慢变化。唯其如此,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主管单位一级的职业培

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通,甚至可以取消或改变一些以往公认的应在联邦一级加以处理的职业培训。企业一级的职业培训可以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在企业培训计划中追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学校和办学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一般不干预办学过程。对学校和办学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政府出面协调解决,贯彻了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款是德国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作为联邦制的国家,德国联邦各州都有独立的立法权,联邦的《基本法》规定了联邦和州各自的职权范围,除了联邦法律外,它的16个联邦州还有自己的宪法。各州行使的主要是“文化主权”,在这个意义上,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层次

德国的这一国体及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联邦及各州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职责分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在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依据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德国于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它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规定了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

《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后该国又相继出台了与《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由文教法、经济部等共同制定了《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发了一些实施条例。

三、用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贯彻

《职业教育法》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各州据此制定具体法律法规,而且执法严格,力度大,原则是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同时,青少年只能在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中接受培训,这样的职业目共有300多个,但培训人数量集中的职业只有20个,在这20个职业中,占了受培训者的半数以上。

对于教育经费问题,联邦《基本法》明确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1.1%、工资总收入的2.5%用于职业教育,在战后经济困难时期也是如此,并要由议会审定监督。德国的《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要为职业进修提供帮助及提供学习期间的收入、待遇等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是依照有关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这一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职业教育法》不影响职教管理的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法》规定的管理体制蕴含着发展创新的机制,可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培训时间在现实中是可变通的。在培训前曾经上过学、成绩合格,可以考虑缩短其培训时间;可以通过法令规定,上过职业学校或者在通常的机构受过职业培训的,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算作培训时间;公会组织预料受培训人在缩短了的时间内能够达到培训目的,就要建议缩短培训时间。第二,企业的培训经费是可以调节的。企业培训经费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企业自身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等。其中,企业外集资包括中央基金形式,中央基金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一般情况,企业可获得其培训费用50%~80%的补助,如果所培训的职业前景看好,企业可获得100%的补助。混合经费资助,即培训企业用于培训或交纳给基金会的资金,在一定的时候可以从国家税款中以一定比例扣出。第三,培训职业的变化情况。联邦一级的培训职业变化是通过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每年发表一次的“受承认的培训职业一览表”公布的,正规而统一的职业培训必须依据培训规章进行。由于制定培训规章等工作耗时较多,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只能缓慢变化。唯其如此,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主管单位一级的职业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通,甚至可以取消或改变一些以往公认的应在联邦一级加以处理的职业培训。企业一级的职业培训可以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在企业培训计划中追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学校和办学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一般不干预办学过程。对学校和办学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政府出面协调解决,贯彻了服务的宗旨。

第五篇: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

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

[德] 福尔克?伊德(Volker Ihde)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质

众所周知,所有经济领域的原则都是:一个产品的质量在各种情况下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因素以及尽可能地把这些因素加以最佳结合。其中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职业培训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越来越高生产需求。一个先进的符合现实要求的,并且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培训无疑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之,则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此,我不想就职业培训进行展开讨论。而只是就其本质进行简单介绍。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里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同时,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这样,其驾驭自已命运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已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可以更成熟、更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是如何进行的呢?它是在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学校)进行的。德国的各个培训企业负责对年轻人进行双元制职业培训。培训前,企业与接受培训的年轻人必须签署一份培训合同,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唯一前提,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权利及义务。比如,企业有义务按计划地培训年轻人;年轻人有权利,有义务接受培训,学习知识。

如上所述,“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除了这一“分散”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三年。

企业里的职业培训是根据企业培训规章进行安排和组织的。培训规章明确规定了培训的最基本内容;职业学校的课程是按照联邦教学大纲设置的。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充实基本培训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培训结束后,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试,考试是在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的。考试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学校、工会和各行业的代表组成。职业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的修改意见必经以上代表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州政府确保其实施情况。

企业里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等;学校里的培训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担。

2.德国劳动市场的发展趋势

将来,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产业中的服务产业以及各个职业活动或职业的影响。一方面,服务产业自身在不断壮大,另外,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工作也将不断具备服务的性质。越来越多的员工要么从事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工作;要么从事企业内部的服务工作。在企业中各个部门以小“企业”而自居的程度在加强,它们把自己的工作“卖”给其他的部门。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同时有两个发展趋势: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总的来说,对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这对受过专科、大学或一般高等大学教育的员工是有利的,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很快具备工作能力,并且也期望缩短大学学习时间,企业能够有年轻的员工。另一方面,也对“双元制”职业培训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传统的工业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就业前景愈来愈被机器所吞噬。不过,其它一些工作领域,如安装、编程、控制以及维修整套设备等同时在发展,它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职业培训的内容必须不断地拓宽。企业也期望自己的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

在商业管理领域,日常的重复性劳动和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机器所替代(引进信息技术等)。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策划、协调、组织以及领导性质的工作越来越居于首位,但是只有在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这表明了对服务性质的工作,特别是咨询工作的需求在增加。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未来的顾客只有在购买前获得好的咨询并且保证有好的售后服务的前提下才会购买一件产品。另外,服务质量的好坏在竞争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动化代替人工劳动

那些未受过培训或只受过很少培训的员工与第上述描述的发展正好相反。据预测,这个群体的就业机会将从1976年的35%下降到2010年的10%。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越简单的工作越容易被机器所代替,因为机器不生病,不休假,也不生育,这只是其中的几个因素。尽管可以通过种种努力使更多的人接受好的教育,但不管怎么样,仍然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这类群体需要特别的帮助。

需要更多的高等教育吗?

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在企业里越来越受到青睐。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比率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将来这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预测:2010年年轻人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约为18%左右,这样毕业生可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而如今这一比例已达到30%,远远超过企业的容纳量。这对于社会无疑是一种人才浪费,但是从个人发的角度来看又具积极意义。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始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培训措施。

3.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

如今,职业教育已无法涵盖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要求,也无法完成企业所应承担的所有任务。不同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另外,如今年轻人的观念已发生变化,没有人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除此之外,工作任务也不再是一承不变的、单一的了,而变的越来越复杂越具综合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顾及到这三方面的变化。新职业教学大纲的确立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教学计划不再单纯地从专业理论或能力的观点出发,而是认真地调查研究该专业究竟涉及到哪些行为领域。从中概括出有益于企业或有现实意义的普遍的行为活动。这样,我们就归纳总结出一个基本上面向企业的综合的学习领域。比如,工商技术界学习领域的界定可以是为了某个已明确的目的生产一个工件。为此首先得为该工件画一草图、行核算及确定材料。然后准备生产工具、确定生产程序。当产品完工以后进行检验。这整个过程的内容以往要设三个专业进行讲授,而如今这三个专业的内容被揉为一体。这就需要大量的沟通,特别要求专业结构甚至班级结构的通融亦或是解体。另外,某些学习领域可能还得加上母语课和外语课。制定教学大纲时,更多地从每个地区不同的经济特点出发。这样,以往每个州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就渐渐地消失了。

同时发生变化的是教师在授课时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学生的“咨询员和学习指导员”的角色。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地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大。一般地说,他们在学习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并自我监督(如工件产品等)。以这种方式组织的学习对学生大有裨益。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与人交往的社会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一方法曾在德国北威州许多重要的工业职业里做过试点。结果发现还有两方面内容需要补充:一方面,行为领域应针对工作程序进行安排,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学校与企业的培训才能更好地联系起来,培训中实际工作任务应放在首位。通过开展这试点工作,人们期待职业培训能够早日带来企业繁荣,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相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高职业学生水平、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门向每个德国公民敞开着,每个想接受培训的公民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其中找到培训位置,唯一的条件是接受培训的学生必须选择一家企业,并与之签定培训合同(而非工作合同)。由于各个企业的条件不同,所以培训水平也就各不相同。为了吸引那些能力强的年轻人参加职业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一起向他们提供所谓的“人才培训”。另外,外语培训、教学计划之外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国际实习等也属于“人才培训”的内容。从“人才培训”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以及自主性较大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德国灵活的职教政策。

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采取了相应的帮助措施,使那些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学生有能为接受培训;使那些已经开始接受培训的学生有能力顺利完成培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就各不相同,很具灵活性。

大型企业如汽车、化工、银行以及保险业等设有其特殊形式的培训内容。近期开发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这些职业教育一方面完成“双元制”培训,另一方面,与一所职业高等专业学校或者高校学习相结合。学生与必须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一般地说,“企业部分的培训”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那个学期或在假期里完成的。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员工有更好地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将其与企业紧密相连。这与以前的培训大不相同。过去,学生在完成培训后往往接受其它学习。而如今则不同,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带着实际问题到大学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样,这些学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和大学学习,比以前的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

通过长期实验北威州出现了一个新型培训,即定期培训。学校培训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按照这一模式,已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创造了许多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普通高校学习专业,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申请某一专业的职业培训,比如教育、外语通联、物理技术或者环境保护等等。教师可以边讲授理论知识,边传授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通过每周安排36学时的课程(远远多于一般课程),来实现这种“双重培训”。

更好衔接职业需求与培训内容

随着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其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产生大量新兴职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针对这些新兴的职业尚未有相应的培训。除了前面已提过的职业外,IT业以及一些工业金属业等也属于新兴职业。目前,象这样的新兴职业大约有20个,大部分是在休闲娱乐业、卫生健康业和咨询服务业等。另外,现有的职业也必须进行调整、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结构改革。

联邦职教所目前正在与其它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制定有关培训需求、需求变化的预警系统,并投入使用。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诸多手段,比如通过分析求职广告、企业问卷、分析继续培训所需的内容等。

制定职业学习的新举措以及试点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目前的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和继续培训。自学是方法之一,即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自学。另外,先进的媒体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学习培训形式,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

在此,举两个正在进行实验的模式。其中一个是多媒体和以网络为基础的职业培训。另外,银行业还做了进一步实验,通过网络,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培训教师也参加小组的讨论,随时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针对这一学习形式,我们可用一新生词简而概之地称为“学习伙伴”。

第二个实验模式是,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在“中心”接受培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

还有一个培训方式是根据时间安排的,这样,可将企业利益与培训更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是,根据企业情况,在相对空闲的时间里,比如冬天生产淡季安排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提高在校学习的比例,或者利用节假日安排在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然而,这些培训举措并没有激起人们太多的热情。校方也认为这给他们带来许多棘手的问题,另外,年轻的学生们也不喜欢周六在学校里渡过。所以这些培训措施只是企业进行培训的一种措施而已,并不是一种好培训模式。

现在有一种新的尝试,借助于“模块”使职业培训更具灵活性,即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一步步地进行学习,直到完成整个培训过程。这种培训方式增强了职业培训的灵活性。但其前景如何在德尚难预料。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下载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的经验表明,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关键前提,也是个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生产力形成互为......

    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五大特征

    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五大特征 日期:2013-05-23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3.3 尚武 德国是在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方面做得最好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其成功的法宝是确定了三大......

    德国工程教育体系及其认证制度

    德国工程教育体系及其认证制度 科学时报 2007-6-5作者:赵宇新 章建石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种类型: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另外还有一些工程系科附设在传统大学或上......

    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体系分析

    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体系分析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西欧各社会党中最具代表性的党。它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年......

    德国青训体系教练员培训心得

    德国青训体系教练员培训心得 此次由德国讲师主讲的教练员培训是采用了在德国的C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的标准流程。上午是实践课,下午是理论课(主要消化上午的实践课)多采用提问式和......

    德国的食品质量认证体系(小编整理)

    德国的食品质量认证体系 邢敬荣 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内容提要:简述德国食品质量认证体系由来及现今发展情况一、德国产品质量保证与标识研究所认证体系(RAL)德国产品质......

    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农业部赴德国农机化体系建设与管理培训团一行16人,于2003年3月3日至3月22日,先后到德国黑森州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巴伐利亚州农林......

    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经过归纳总结,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分述如下:一、德国的农业机械化体系二战以来,德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企业每户经营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