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机制(含五篇)

时间:2019-05-12 19:5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新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新机制》。

第一篇:完善新机制

完善新机制

德育工作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德育队伍、课程、基地、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基础夯实,才能给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优化德育管理队伍,先后确立两位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进入学校 领导班子,为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五个如何”联系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把大讨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我校有德育基地 南岗头惨案遗址。在建好德育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和劳动锻炼,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4、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各学校依据法律法规,不断改善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一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突出管理的强制性,制定“几个不准”,作硬性规定。二是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进一步总结、完善和开展德育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制度,克服“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比表彰中,以学习成绩好代替三好的不良倾向。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对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细则,丰富了德育考评内容; 三是健全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德育督导评估纳入整体教育工作的督导,在对学校工作督导体系中强化德育评估的权重,促进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地位的落实。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如何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机制

郑风田:如何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提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第一,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构建的关键是加强工农城乡互动。第二,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改变二元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公共品服务。第三,城乡一体化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第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该赋予农民集体土地的处臵权、抵押权和转让权。第五,要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就应该破除目前单向的抽水机体系,引导城乡要素的平等双向交流。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题?城乡一体化如何真正实现?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正式公布,有诸多相关这点。主要包括: 第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强调工农、城乡互动。近年来我国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中来抓,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通过大量的对农补贴,来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此次十八届三次全会,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调整,三中全会公报概括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建立新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单纯关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从“以工补农”到“以工促农”,“工农互惠”,把工农并在更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城乡关系从“以城带乡”到“城乡一体”,更完成地表述了城乡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农业支持工业的需要,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资源迅速向城市集中,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带来诸多问题。其一是二元结构导致资源过分集中在大都市,带来大城市病。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大都,每个都市都有上千万岁的流动人口,城市资源承载出现问题,堵城等都市病难以克服。其二,二元结构过大也导致农村大量空心化出现。不少农村成了386199部队,未来谁来种地成为大问题。其三,二元结构差距过大,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影响社会稳定。“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如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仇富心理增强,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也逐渐增强,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

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确定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方向。以工促农,就是让工业促进农业发展,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带动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偏向型的工业发展政策,通过剪刀差为工业的发展打了基础。目前我国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城带乡,应该是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带动农村的发展。工农互惠,就是农业的发展与升级换代,同样也能让工业带来更大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不是单一的工补农问题。城乡一体,是纠正过分地发展城市导致的乡村衰败,城乡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要把二者放在一起来配臵资源,不存在消灭乡村建设城市问题。要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将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进行规划和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共服务向着城乡均等化的目标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展开。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效果显著。例如,在教育方面,国家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圆了“读书梦”和“上学梦”。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建立健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外出打工农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法律保障,在多个地区进行试点,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推行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池和清洁能源应用普及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改变二元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公共品服务。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过去的城镇化被概括为地的城镇化,而缺少人的城镇化,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平等的城市化待遇。目前统计的52%城镇化是半截子的城镇化,有17%的人口并没有城市户籍,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服务。未来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以下政策尤其重要:应尽快实行居住证制度,剥离户籍挂钩政策,这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基础制度。虽然户籍制度的作用在弱化,然而由于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与户籍紧紧捆绑在一起,让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在享受公民权利上遭遇了排斥性,户籍不仅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成本,同时也因其所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甚至带来市民化的中断。尤其是大都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每个城市都有上千万的农民工,对此这些地方,户籍制度的改革相对比较困难,但完全可以实行居住证制度,对于那些有稳定工作与收入的农民工,尽快融入与户籍人口的公共品服务差距。其二是应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房体系。如果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一定要有居住场所。而目前农民工在城镇有房比率不到1%,60%自己租赁,49.8%的农民工住在集体宿舍。农民工由于收入低,租住城中村等“脏、乱、差”地方。如果不解决农民工在城里住房问题,农民工在城市难有安身之所,城镇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其二是应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城镇教育体系。1亿多农民工,4500多万留守儿童。如果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也难以融入城市。目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失学率竟高达9.3%。城镇由于老龄化的加剧,公办学校生源不足,应强制把流动儿童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中去。其三是解决农民工的医疗社保服务问题。新农合如何让农民工在城镇看病是一个大问题,应该让农民工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

第三,城乡一体化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有配套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应该建立类似的土地交易机制,使农民分离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进城农民获得创业资本,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才是可持续的,才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实已提了数年,尤其是上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政策迈出的步子很大,如给予农民长久的承包土地权等等。时光已过去五年,目前的确权颁证工作还没有完全解决,最新的一号文件相关部门给出的时间是五年,可见这个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难度。如何真正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来推动。有关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能否真正做到同地同权同利,虽然各地已进行了诸多试点,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城乡统一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目前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遍存在利用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各种严格的限制,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住房不能作为资本流动,很难带来财产性收入。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活跃,违法用地屡禁不止,用地流转权利缺乏可靠保障,如何打破坚冰,让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也能够真正受益,需要进一步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必须让集体土地入市。集体土地入市,其实各地都在做。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至少可以带来四大好处:拓宽了用地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探索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化解了征地矛盾。早在十几年前,广东、浙江就有地方提出地方性的集体土地入市法规,全国不少地方也都在试点。有报道称:“广东农民的私下交易已较为普遍,并自发形成了一个宅基地流转的地下市场”,“一些村民在靠出租宅基地上所建房屋获得较为长期的稳定收益,而一些村民则将自己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其附在其上的建筑物通过各种形式出让、出租,再用这些钱在城里买房买车,过起城市人的生活”。

农地直接入市的全国潜力如何?百万亿元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将带来多大的“农村沉睡资本”?据重庆市长黄奇帆测算,中国城市人口在城里需要的建设性用地是人均100平方米。而农民在农村的建设性用地大概是人均250平方米。如果有1亿农民进了城市,需要城市提供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农村建设用地大大节省出来了,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能够守住,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可以变成20亿亩。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有20多万平方公里,至少可以承载二十几亿人,城镇建设并不缺地,但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太粗放太浪费了。据广东省调查,目前至少还有60多万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臵。如何解决实际占地2亿多亩,价值10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建构全国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体系,形成公开化的中国村镇房市和构建中国房市的全流通格局,是一个令人无限想象的大问题。

“农村土地入市”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防止公权力侵占。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主体虚位、主体混乱问题,未来应该确权发证,明确农民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建设产权交易市场,开启农村沉睡的资本。当地各地农地直接入市试点也有不少问题,比如随意占用耕地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建设,低价出让、转让和出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随意改变建设用途,用地权属不清等。这些都应该在未来试验中逐步完善。

“农村土地入市”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上市,显然不宜走政府拍卖的老路,必须以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为目标,并与政府土地拍卖形成分庭抗礼的竞争态势,地价才有望不受操控。

第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早应该赋予的是农民集体土地的处臵权、抵押权和转让权。目前官方界定的农民财产权利主要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受益权。遗憾的是,目前农民的这个财产权利是受到各种约束,真正给农民带来的受益很小。比如以农村建设用地来看,我国所有城镇建设用地是2.5亿亩,给城镇居民带来巨大的财产收益,农村的非农建设用地其实也有2.5亿,但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极少。农民目前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但由于各种制度障碍,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目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很低,这和农民拥有的巨量财产其实是不相适应的。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个内容也是此次公报三农方面最大的亮点。农民在农村的房子在家让老鼠住,自己在城里打工却只能住老鼠窝。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城市资金进入不了农村,农民只能陷入衰落之中。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就应该打破目前的各种障碍,让农民的财产真正为农民带来收益。农民拥有的最大的资产是土地,通过确权颁证,应该允许农民进行抵押贷款,进行出租转让。应该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与面积,允许农民带地迈向工业化与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珠三角农民建设工厂用来出租出借,至今不但继续拥有增值后的土地与厂房,而且还得到巨大的借金分红。而后来全国一刀切的强制性的低价征地高价卖出,受益的只是地方政府与老板。仅征地一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亿的土地增值收益离开农村,农民却受益不多。未来应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通过确权颁证,让农民承包的农用土地获得抵押、转让、处臵权,可以唤醒农村巨大的沉睡土地资本。目前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但这些土地却是残缺的,农民既不能用它来抵押贷款,也难以出租出借,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只能两头挂。如果授予农民承包土地抵押权,将启动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发展带来巨大契机。构建平等的土地市场,让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利,可以打破目前的二元土地分割。目前的二元土地制度,导致现有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规划与用途管制没有实质性建立起来,巨量小产权房尴尬存在,要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消解这些问题。还应该通过建立土地财产税、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与融资制度,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单纯卖地的土地财产行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五,要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就应该破除目前单向的抽水机体系,引导城乡要素的平等双向交流。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城乡二元结构是目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城乡差距愈拉愈大的主因,这种制度不但使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而且形成一个巨大的抽水机系统,单向地把农村生产要素抽向城市:每年高考,数百万的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离开农村,每年还有近千万的农村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离开农村到城市及沿海地区打工,这些人力资源的输出几乎是单向的,回归的比例极低;另外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及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输向城市,而农村居民因为主要财产承包地与宅基地难以进行抵押从而很难得到金融贷款;农村每年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征收用于工业与城市建设,而给予农民的补偿却极低。目前巨大的城乡公共品服务“势差”更加剧农村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单向地流入到城市,农村失血比造血多,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城市畸形繁荣,农村陷入衰落。

过去几千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一直不大,主要原因是城乡双重循环制度在起作用。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让农村的有志青年通过赶考流到城市,退休之后一般还会告老返乡,解甲归田,臵数亩良田,成为乡坤。这种城乡的人力双重循环使乡村不至于陷入衰落。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等农村衰落现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探索,让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才也能够向乡村转移,从而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梦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第三篇:完善干部考核新机制

完善干部考核新机制 考出科学发展新动力

——解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善于领导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
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 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意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根本导向,把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作为根本任务,把扩大考核民主作为基本途径,运用综 合考核评价办法,着力探索和完善组织评价、群众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有机联系、互为印证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新机制。

创新干部考评机制——

让“指挥棒”施展更大作用
江苏的发展已经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迫切需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GDP,一味地想着上项目、盲目铺摊子、搞政绩工程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现有 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比如,考核内容还不能鲜明地体现科学发展的导向,对老百姓真实感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考核结果还没有能充分得到运用。
如何让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发出更加鲜明的导向作用?从年初开始,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国生牵头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对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考核还不够突出,对节能减排、环境资源保护的考核缺少刚 性标准,偏重考核发展速度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参与调研起草的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庄同保说,过去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一般只进行换届考 察和届中个别调整考察,存在平时考核不够的现象。
此外,对干部的民主测评虽然扩大了群众参与范围,但有的同志与考核对象的关联度不高,对考核对象不熟悉、不了解,很难做到“知情人说知情话”。民主推荐时,参与推荐人员对列入推荐名册的人选情况不够了解,难以进行比较和选择。
所有这些,呼唤着新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刚刚出台的《意见》对此逐一突破。

调整指标体系——

“三个突出”体现科学发展鲜明导向
《意见》对考评指标体系进行深度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对科学发展实绩的考核。
《意见》对近年来市县领导班子换届中重点考核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类18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第一次提出“三个突出”,即突出考核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既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质量;突出考核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
注重考核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情况;突出考核民生改善的情况,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围绕“三个突出”,新的指标体系中出现了一批“新面孔”: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CΟD和 SΟ2排放量削减率、城乡绿化覆盖率,城乡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及收入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健康指数、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安社会指数 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原有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实际到账注册外资情况等指标,被悄悄淡化。而人均GDP及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因能较好反映科学发展情况得到保留。
此外,《意见》还明确对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体现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标被赋予较大权重。城乡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等指标,更是被列为“核心指标”受到重点监测。
指标的增减释放出强烈信号。高邮市委书记陈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指标就是导向。《意见》传递给基层领导干部的信息就是,不仅要注重经济总量,更要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发展,更加重视改善民生。”

/> 今年以来,高邮市明确拒绝新上小化工、高耗能等产业项目,决定关闭15家“五小”企业。“关掉企业肯定会对高邮的经济总量产生影响,但是,对照新的考 核指标,这点总量的减少不会影响高邮的位次排名,我们可以甩掉包袱,更好地根据高邮实际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陈?说。

完善群众满意度测评——

硬规定让更多人选干部、评干部
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干部干得好不好,由群众来评判,这是《意见》的又一亮点。
《意见》不仅明确了满意度测评的方式--民意调查,而且还对测评的时机作了硬性规定--每年年初各级人大、政协会议期间进行,参加评价人员包括部分党 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群众代表,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意见》还明确提出,换届选举产生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各级政府组成部门正职,要通 过新闻媒体向社会作出“目标承诺、责任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式等都要以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布。
“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实绩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对科学发展实绩的评价,群众最有发言权。”庄同保说,江苏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尤其 是民主推荐和测评的参与人员范围不断扩大。但是,范围扩大不代表测评结果一定准确。以往的民意调查,内容设置不够贴近群众生活,定性选择的题目比较多,不 便于老百姓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意见》调研起草过程中,如何反映老百姓真实感受成为省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文件制定的难点。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是以完善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构建“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
《意见》把民意调查的具体方式扩大到会议调查、个别访谈、社区征询、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多种形式,更加强调突出老百姓感受,选取群众看得见、摸得 着、关注度高、感受性强的具体内容,突出民生保障与社会和谐、干部形象与作风状况等内容,调查题本的项目要求具体、形象、直观,既有选择性项目,又有提问 性项目,让参与人看得懂、评得准,必要时还要组织群众评议。
“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实事?领导干部作风怎么样?工作上有哪些明显起色?社会治安状况是否满意?子女入学、看病、交通难不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调查,力求原汁原味地获取老百姓真实感受,进而准确评价干部实绩。”庄同保说。
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章大李认为,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完善,解决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群众有权决定领导干部的命运。“你解决了老百姓关心的 问题,他们肯定说你好。”陈扬也认为:“群众的评价直接影响对政绩的评价,不为群众着想,老百姓这一关很难通得过。”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考评结果成为干部选用重要依据
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意见》里的规定,让不少基层领导干部眼前一亮。
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过去考核多在换届或提拔前,存在“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现象,考核结果用于选拔任用多、用于日常管理少。
针对这一现象,《意见》一方面对经常性考核进行了强化,加强对干部一贯表现的跟踪了解,建立起干部动态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对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考核结果运用到管理中,将会带来什么?该负责人介绍,以考评结果为依据,科学发展实绩突出、埋头苦干的干部将得到重用,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其接受教育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思进取、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干部将受到教育和惩戒。
《意见》明确规定,凡列为考察人选的,必须是民主推荐位于前列,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公认度比较高的。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搞 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对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进行诫勉谈话和严 肃惩戒,必要时实行组织调整。
章大李说,过去的考核,干部填填表,个个都称职。现在加强经常性考核,把干部的升迁、奖惩 与平时和关键时候的表现相挂钩,这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更能激励干部干实事、干好事。

135480 回复 3 楼 2014-04-29 完善干部考核新机制 考出科学发展新动力

——解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善于领导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
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 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意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根本导向,把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作为根本任务,把扩大考核民主作为基本途径,运用综 合考核评价办法,着力探索和完善组织评价、群众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有机联系、互为印证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新机制。

创新干部考评机制——

让“指挥棒”施展更大作用
江苏的发展已经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迫切需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GDP,一味地想着上项目、盲目铺摊子、搞政绩工程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现有 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比如,考核内容还不能鲜明地体现科学发展的导向,对老百姓真实感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考核结果还没有能充分得到运用。
如何让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发出更加鲜明的导向作用?从年初开始,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国生牵头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对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考核还不够突出,对节能减排、环境资源保护的考核缺少刚 性标准,偏重考核发展速度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参与调研起草的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庄同保说,过去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一般只进行换届考 察和届中个别调整考察,存在平时考核不够的现象。
此外,对干部的民主测评虽然扩大了群众参与范围,但有的同志与考核对象的关联度不高,对考核对象不熟悉、不了解,很难做到“知情人说知情话”。民主推荐时,参与推荐人员对列入推荐名册的人选情况不够了解,难以进行比较和选择。
所有这些,呼唤着新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刚刚出台的《意见》对此逐一突破。

调整指标体系——

“三个突出”体现科学发展鲜明导向
《意见》对考评指标体系进行深度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对科学发展实绩的考核。
《意见》对近年来市县领导班子换届中重点考核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类18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第一次提出“三个突出”,即突出考核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既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质量;突出考核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
注重考核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情况;突出考核民生改善的情况,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围绕“三个突出”,新的指标体系中出现了一批“新面孔”: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CΟD和 SΟ2排放量削减率、城乡绿化覆盖率,城乡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及收入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健康指数、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安社会指数 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原有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实际到账注册外资情况等指标,被悄悄淡化。而人均GDP及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因能较好反映科学发展情况得到保留。
此外,《意见》还明确对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体现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标被赋予较大权重。城乡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等指标,更是被列为“核心指标”受到重点监测。
指标的增减释放出强烈信号。高邮市委书记陈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指标就是导向。《意见》传递给基层领导干部的信息就是,不仅要注重经济总量,更要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发展,更加重视改善民生。”
今年以来,高邮市明确拒绝新上小化工、高耗能等产业项目,决定关闭15家“五小”企业。“关掉企业肯定会对高邮的经济总量产生影响,但是,对照新的考 核指标,这点总量的减少不会影响高邮的位次排名,我们可以甩掉包袱,更好地根据高邮实际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陈扬说。

完善群众满意度测评——

硬规定让更多人选干部、评干部
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干部干得好不好,由群众来评判,这是《意见》的又一亮点。
《意见》不仅明确了满意度测评的方式--民意调查,而且还对测评的时机作了硬性规定--每年年初各级人大、政协会议期间进行,参加评价人员包括部分党 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群众代表,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意见》还明确提出,换届选举产生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各级政府组成部门正职,要通 过新闻媒体向社会作出“目标承诺、责任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式等都要以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布。
“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实绩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对科学发展实绩的评价,群众最有发言权。”庄同保说,江苏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尤其 是民主推荐和测评的参与人员范围不断扩大。但是,范围扩大不代表测评结果一定准确。以往的民意调查,内容设置不够贴近群众生活,定性选择的题目比较多,不 便于老百姓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意见》调研起草过程中,如何反映老百姓真实感受成为省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文件制定的难点。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是以完善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构建“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
《意见》把民意调查的具体方式扩大到会议调查、个别访谈、社区征询、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多种形式,更加强调突出老百姓感受,选取群众看得见、摸得 着、关注度高、感受性强的具体内容,突出民生保障与社会和谐、干部形象与作风状况等内容,调查题本的项目要求具体、形象、直观,既有选择性项目,又有提问 性项目,让参与人看得懂、评得准,必要时还要组织群众评议。
“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实事?领导干部作风怎么样?工作上有哪些明显起色?社会治安状况是否满意?子女入学、看病、交通难不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调查,力求原汁原味地获取老百姓真实感受,进而准确评价干部实绩。”庄同保说。
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章大李认为,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完善,解决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群众有权决定领导干部的命运。“你解决了老百姓关心的 问题,他们肯定说你好。”陈扬也认为:“群众的评价直接影响对政绩的评价,不为群众着想,老百姓这一关很难通得过。”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考评结果成为干部选用重要依据
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意见》里的规定,让不少基层领导干部眼前一亮。
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过去考核多在换届或提拔前,存在“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现象,考核结果用于选拔任用多、用于日常管理少。
针对这一现象,《意见》一方面对经常性考核进行了强化,加强对干部一贯表现的跟踪了解,建立起干部动态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对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考核结果运用到管理中,将会带来什么?该负责人介绍,以考评结果为依据,科学发展实绩突出、埋头苦干的干部将得到重用,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其接受教育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思进取、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干部将受到教育和惩戒。
《意见》明确规定,凡列为考察人选的,必须是民主推荐位于前列,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公认度比较高的。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搞 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对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进行诫勉谈话和严 肃惩戒,必要时实行组织调整。
章大李说,过去的考核,干部填填表,个个都称职。现在加强经常性考核,把干部的升迁、奖惩 与平时和关键时候的表现相挂钩,这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更能激励干部干实事、干好事。

第四篇: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监督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监督新机制 2001年9月21日至9月23日,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高、中级人民法院的代表近100人参加了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是最高法院审监庭成立10个月以来,也是建国五十年以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对全国审判监督工作的改革和深化具有深远意义。现将本次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沈德咏副院长在座谈会第一天作了题为“加强审判工作,推进审判改革,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监督新机制”的重要讲话。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按照“三个代表”,全面总结开展审判监督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审判监督工作,推进审判监督改革的各项任务,为了开创审判监督工作新局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监督机制上迈出新步伐。围绕着会议的主题,他着重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审判监督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沈德咏副院长首先肯定了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广大审判监督法官的工作成绩,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办理申诉复查案件130余万件,审理再审案件44万多件,为维护生效裁判既判力,纠正错误判决,做好审判善后工作,确保司法公正做出了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他指出,目前审判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审判监督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是目前仍有少数法院没有实行立审分立,审监分立,改革进程相对落后;三是审判监督机制滞后。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向了审监工作的正常开展,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为此,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监督工作方面要突出抓好的工作主要如下:

(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审判监督工作的领导。1.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审监工作的理论指南和最高标准。即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依法保障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民法院审监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审监工作的基本职责。2.要明确人民法院审监工作的性质,增强三个意识。即在坚持依法审判的前提下,增强政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妥善处理好每一起申诉再审案件,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增强政治敏感性,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办案指导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开展审判监督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发生错判的原因及时总结,及时向其他部门反馈,同时配合纪检部门,使违法审判行为得到应有追究。3.要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切实加强对审监工作的领导。目前开展审监工作,推进审监改革已经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各级人民法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推进审监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二)正确发挥审判监督职能,切实纠正错误裁判,确保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审判监督庭的目的是加强和统一审监工作,真正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正义,因此纠正错误裁判,确保司法公正是审监庭第一位的职能。对于那些确有错误的案件,一定要纠正;同时要注意防止片面性和极端化,案件不是改的越多越好,而在于改的是否有理,绝不允许再审案件又被纠正的情况,否则审监工作就无权威可言。

(三)加强组织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审判监督法官队伍。肖扬院长曾经指出,审监庭的法官“实际是监督法官的法官,是监督办案的法官。因此,水平应该最高,自律性应当最强。”所以独特人品、独特人格是审判监督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具体表现是政治素质应当最高,业务能力应当最高,自律意识应当最强。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应体现“精审监”原则。[!--empirenews.page--] 第二,在谈到新时期如何做好审判监督工作时,沈德咏强调了应注意把握的六大关系: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纠正错误裁判和维护生效裁判稳定性、权威性的关系。法院的生效判决不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就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但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与裁判的公正性是紧密联系的,应该说裁判的公正性是生效裁判稳定和权威的基石,所以,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应当尽量维持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如果生效裁判确有严重错误,并且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却不准推翻,就从根本上违反了通过司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实现社会正义的诉讼根本目的。因此应当在强调确保公正的前提下,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两者不可偏废。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监督工作中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司法公正包括效率,也包括效益。公正是建立在讲究效率,追求效益基础上的最高目标;效率应体现以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本质并符合效益原则的要求,效益则是司法公正与效率结合的最佳状态。通过审监程序提起再审是对原审错误裁判的一种纠正和补救,因此对再审裁决在公正与效率方面应有更高要求。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监督工作中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关系。实践证明,单纯追求实体公正,忽视程序公正,会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导致对司法公正的错误理解;相反,片面追求程序公正,就会使司法公正形同虚设。因此通过合法程序保障审判监督活动依法进行,保证再审裁判的公正,意义重大。具体到审判实践中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重视和强化适用程序法的监督;二是对实体法的监督重点要放在案件主要证据的证明效力上。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监督工作中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判监督工作第一位的任务,既不能机械司法,不注重社会效果,又不能片面强调社会效果,而不依法公正裁判。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接受外部监督和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关系。要做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认真听取来自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见。

(六)正确认识和处理上级法院监督和下级法院审判独立的关系。上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监督指导,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避免监督不力和监督不当倾向,下级法院必须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指导。

第三,关于推进和深化审判监督改革 的问题。沈德咏指出,现行审监工作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审判制度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申诉的主体、时间、审级、次数及申诉和再审理由五个方面的无限制性,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不利于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动摇了终审裁判的既判力,影响了对司法公正的正确评价,最终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权威。克服上述弊端的唯一出路就是改革。为此,要抓观念更新,树立新的审判监督理念;抓好理论创建,形成新的审判监督理论体系;抓制度创新,建立新的审判监督机制。最后,沈副院长就改革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明确意见。[!--empirenews.page--] 会上,与会代表还进行了交流,有四个法院作了大会发言。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是: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切实加强审判监督庭的建设,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广西高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改革方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再审开庭的问题与对策”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论民事再审判决书的论证改革”。可以说,这四个发言很具有代表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在实践中地方人民法院对审判监督工作的认识、对策和为改革所作出的努力。

座谈会上代表们分组讨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规定(试行)》和《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征求意见稿,对两‘个文件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会议最后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监督庭庭长纪敏作总结讲话。他说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全国法院审监系统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推进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谈到如何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创审判监督工作新局面,他着重强调:

首先,作为从事审判监督工作的法官,要不负众望,不负重托,把审判工作搞好。肖扬院长对审监庭和审监法官寄予殷切的希望。他强调要调查研究,强调在现阶段审判监督工作完全有必要加强,勉励全国的审判监督法官要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办好再审案件。由此,审监庭的法官要廉洁自律,各地法院要结合最高法院审监庭的《廉政自律若干规定》,制定出自己的规定,并按肖扬院长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鉴于纠错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办铁案、出精晶就成为审监庭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线。办铁案的关键是要有办铁案的人才,审监庭审结的案件要办成铁案,决不允许再审案件又被改判的情况发生。

其次,要处理好在各级人民检察院、人大代表和本院各庭的关系,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首先,要加强沟通,注意协调,处理好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以前高法和高检关系协调不好主要在民事和行政案件的抗诉问题上,现在最高法院成立了审监庭,最高检察院也进行了机构改革,双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考虑。纪庭长为大家通报了最高人民检察院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协调问题作了分析,指出要主动与检察院加强沟通,加强协调,少些文来文往,多些人来人往,共同追求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第二,要认真办理、及—时答复各级人大代表过问的案件。对于人大代表过问的案件,大家要本着以下精神:一要选配有水平、有能力、作风细致的法官担任这一任务;二要工作耐心,所要遵循的原则是“有错坚决改正,无错讲清道理”。第三,处理好与各级法院立案庭和其他审判庭的关系。和立案庭关系遵循的原则是“大立案,精审监”的工作格局;在和其他业务庭的关系上,纪庭长指出,审监庭实际是院长监督本院审判工作的工作机构,并不比其他业务庭高,因此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注意向业务庭学习。

最后,对于审监队伍自身的建设,纪敏重申要建设一流的审监队伍,注意保护审监干部,审监系统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第五篇: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时期我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我旗“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口发[2006]1号)文件,(内人口发[2006]24号)关于印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现就建立和完善我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综合改革为建立新机制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我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自治区计生委确定的到2010年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立工作新机制的目标要求,力争当年初见成效,四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广大群众普遍满意”的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在头道桥镇、双庙镇、二道桥镇、三道桥镇、沙海镇选树典型试点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开展。

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总结第一阶段典型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继续扩大试点,并于2007年内初步完善对典型试点的政策保障措施。

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争取在全旗80% 村 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二、主要任务

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重点要在这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机制建设步伐。

(一)依法管理

——完善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为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主,其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使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基本利益得到维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处理。

——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制度,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规范,实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依法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兑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

业,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医疗技术常规。

——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履行(杭计生字[2003]17号)《关于加强教育管理,确保出生婴儿性别比达到正常值范围的决定》和(杭计生字[2006]41号)《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实施方案》,严厉打击“两非”案件。

——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严厉打击破坏计划生育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增强非诉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案件的实际效果,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

(二)村(居)民自治

——全面推进和规范计划生育合同管理,依法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社区,把计划生育纳入村(居)民自治,努力构建“乡负责、村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机制。

——健全村级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完善党支部、村委会、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服务室、人口学校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

——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加强村(居)计划生育专兼职队伍建设,确保人员、待遇和责任“三落实”。村计划生育专干实行竞聘上岗,基本符合年轻化、女性为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求。

——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之中,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要职责明确,住宅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要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完善。

(三)优质服务

——加大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和奖励扶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活动”及“五期”教育,开展针对青少年和男性公民的生殖健康教育,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男性参与等新型婚育观念。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加快宣传手段现代化,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把宣传教育与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密切结合起来,使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

——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标准,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以旗服务站为龙头、以镇服务站为依托、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以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按要求配置旗、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设施。

——制定、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和标准。坚持避孕为主方针,旗、镇、村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网络健全。依法开展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认真落实生殖健康检查制度,及时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咨询、随访、环情孕情检测等技术服务。推行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指导育龄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积极预防艾滋病。

——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提高办证率和孕情反馈率。进一步加强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

——加快建立以人口管理和服务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口计生系统信息网络。建立以应用为导向,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支撑体系,争取实现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及市、旗、镇三级网络联通,提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继续完善政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

——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活动,基本达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六好”目标。

(四)政策推动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和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法定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

——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奖励扶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户到人。

——制定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办法。对农村独生子女或其父母因重大疾病、伤残、死亡及因计生手术并发症导致家庭困难实施有效救助,保障其基本的生产、生活、就学、医疗。政府及扶贫开发、教育、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可行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

(五)综合治理

——各镇党委和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建立政府部门政策协调制度,坚持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领导落实责任、措施、投入情况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分别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实行政府部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时,应征求人口计生部门意见,制定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动履行职责。

——各有关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任务明确,并制定有具体措施。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有关部门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普及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

——各镇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女孩生存、成长提供优惠政策,营造关爱女孩成长、提倡男女平等氛围。人口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趋于正常。

——纪检监察机关对贯彻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组织、人事等部门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

任时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不予提拔、重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一项政府行为,各镇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镇计生办要主动承担起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这项工作。旗人口计生局要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指导镇、村两级的试点工作。

(二)科学制定试点工作的发展规划

各镇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镇、村发展的改革试点方案,在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的前提下,改进目前制约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明确实施步骤,制定目标任务。

(三)给予试点镇、村必要的经济支持

旗政府要加大对试点镇、村的投资力度,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尤其在考核上奖励创新,2007年起对试点镇、村进行目标管理考核验收,每年评比表彰一定数量的新机制建设先进镇、村。

下载完善新机制(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新机制(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思考[本站推荐]

    为了在5年内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河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今年“一号文件”《河南省人口和计划......

    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弘扬婚育新风

    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弘扬婚育新风今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人性化服务,营造有利于人口与......

    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能,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征纳和谐的决定性因素。要形成规范、高效、务实的纳税服务,......

    民政局局长完善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思考

    村级组织是服务“三农”的最基层最直接的一级组织。如何建设一支依法办事、凝聚民心、发展经济、解决问题的“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是值得基层党委......

    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 加快完善海岛文化市场管理的新机制

    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 加快完善海岛文化市场管理的新机制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作者:徐荣木近几年来,海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一手抓管......

    高素质源于新机制(范文大全)

    【事例】 高素质源于新机制 两年来,丰县邮政局窗口营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技能不断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大批的业务尖子和技术标兵,在市局组织的业务比赛中连续取得......

    党建工作新机制范文合集

    基层党建工作“四个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立健全以“三项制度”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把落实“三项制度”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着力破解“走访力量难组织、走访内容难落......

    论打击犯罪新机制

    论“打击犯罪新机制” 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