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大学06-07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卷A答案
温州大学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卷B答案
一、填空
1左丘明、春秋左传注疏、孔颖达2音序、部首和笔画3释名4连绵词5异体字6象形7否定词。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D 6B 7A 8C 9D 10A
三、文字(20)
(一)写出与下列加点字相对应的古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明其关系(8)
1说,悦,古今字;2阙,掘,通假字;3徧,遍,异体字;4无,毋,通假字;5莫,暮,古今字。6属,嘱,古今字;7辨,辩,通假字;8朞,期,异体字。
(二)写出下列繁体字所对应的简体字。(6)
邻还辞尔远击灭战郑劝惊虽
(三)指出下列各字的组织结构(6)
刃,指事字。牛,象形字
畋,形声字,从夂,田声。休,会意字,从人从木。
孜,形声字,从夂,子声。采,会意字,从爪,从木。
娶,形声字,从女,取声。逐,会意字,从辵,从豕。
贼,形声字,从戈,则声。佞,形声字,从女,仁声。
果,象形字亦,指事字
四、语法(20)
(一)指出下例加点字活用现象(8)
1名词活用作动词,绕 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贱,轻视 3名词活用为动词,披甲 4名词作状语,在角落里 5动词使动用法,使„„相信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7名词用作状语,用权诈之术 8形容词的以动用法,以„„为难。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7)
1宾语前置句 2双宾句 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句 5谓语前置句 6宾语前置句 7被动句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5)
1焉,相当于于是。2指代比较对象。3语气词,带有引人注意的语气。4疑问代词,哪里。5相当于于是。
五、词汇与句子。(20)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0)
1修葺2之于3居4求,索取5军队6护城河7献8努力9奔跑10往11供给12道歉13到14恰好15为何,为什么16把„„制成干肉17如果18画界,画断。19朴实20胜人
(二)句子翻译(10)
地位尊贵而无勋业,俸禄优厚而无功劳,却持有太多的贵重的器物。
那天子本来就是这样,不值得奇怪。
你有母亲可以送食,可就我独自一人没有。
难道是为了我,只是为了继承两国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我被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虑搞得心烦义乱,而本性懦弱又愚笨。
六、阅读(20)
1加标点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翻译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
第二篇:温州大学07-08古代汉语试卷B答案
温州大学07-08古代汉语试卷B答案
一、综合填空(10,每空1分)
1毛亨,郑玄,孔颖达 2孙诒让3形容词4楚辞,骚体5日月6广韵,切韵
二、单项选择题(10,每空1分)
1(C)2(D)3(C)4(A)5(A)
6(D)7(A)8(B)9(D)10(B)
三、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5,每空1分)
1(C)2(A)3(E)4(B)5(F)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0,每题1分)
1莽苍:郊外2胠箧:打开箱子3文章:文采4畴:同类5龟:通皲,裂开6终„„且:既„„又7婵媛:有所牵挂的样子8劝:努力9相:看10贿:财物11购:悬赏征求12蓐食:在床上吃饭13殪:死 14悠:思15母猴:狝猴16蠭出:像蜜蜂一样飞出17宪章:以„„为法令18称:举19蚤:早20亨:烹煮
五、阅读材料解题(20,每题5分)
1两者都为假借。前者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后者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又称通假。2阴声、入声、阳声的区别主要看韵尾,阴声以元音为韵尾,或无韵尾;阳声以鼻音nm为韵尾,入声以辅音ktp为韵尾。
3这种现象被称为叶音或叶韵,是一种临时改读韵脚字以使之合谐的做法。这种做法有很大问题,是没有认识到语音是发展的,上古音发展到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以宋时的音来读诗歌的韵尾。作为后人实在无须人为改变以使其和谐。
4烟草连天枫树齐,岳阳归路子规啼。萶江万里巴陵戍,落日看沉碧水西。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六、阅读古注,完成习题(15,前四题每空1分,后两题每题3分)
1陆德明,涂,反切,由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构成,反切上字表声,反切下字表韵 和调。2杜预,孔颖达3古禾反,古卧反4注“殡,窆棺也。曲沃有旧宫焉。”5被释词在后,有区别近义词的作用。6翻译: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兵前来,郑国可以攻下。
七、篇章阅读(20,标点8分,翻译12分)
标点: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曰:“公,小人,为德不竟。”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败,眛亡归信。汉怨眛,闻在楚,诏楚捕之。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用陈平谋,伪游于云梦者,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亡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1
以眛在。公若欲捕我自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于陈。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雒阳,赦以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译文: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像我能率领多少人?”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率领十万。”刘邦问:“你怎么样?”韩信说:“臣是多多益善。”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所擒?”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而善于带将,这就是为什么我被陛下所擒的原因。而且陛下是上天所授,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第三篇:2011——2012第一学期古代汉语教案
2011-2012年第一学期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就是指五四运动之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个系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继承传统文化以及从事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和研究定基础;其三,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打基础。
三、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四、怎样讲授“古代汉语”?
1、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五个结合:(1)通论与文选、常用词教学相结合;(2)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3)知识教学与作业练习相结合;
(4)大学古汉语与中学文言教学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5)古汉语知识传授与文言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介绍相结合。
2、注意培养学生备课、讲课和听课评析的能力,每学期应组织部分学生登台讲课,并随时让学生听众评析得失。
3、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五、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
效率低。
易遗忘。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要有联系的观点。
通论一:常用古汉语工具书的介绍
(一)普通的古汉语字词典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书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组编写。主编为北大中文系的王力、唐作藩、蒋绍愚、林涛等一些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收字3700多个,另外酌收了2000多个双音词。1993年又出修订版,收字4100个,2500个复音词。正文后附《难字表》,解释常见难字1800多个。现有2005年新版本,收字6000余个。
本书按照汉语拼音排序,书前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后面附有历代纪元表和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语法介绍》。
用简化的汉字标出字头,后面用括号标出繁体和异体。先注音,然后释义。每个义项下有书证,引例为简体字书写。引例丰富,且多出自名篇之中。后面还附有同义词辨析。
这部字典是为帮助古汉语初学者掌握古汉语中的常用字的常用义项而设置的,释义简明扼要,查检非常方便,也方便携带,是初学者必备的一本字典。它的功用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新华字典。1995获得中国辞书一等奖。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才让儿子许冲献于朝廷。因为本书是对独体的“文”,合体的“字”进行分析说解的,所以叫《说文解字》。
本书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分540个部首。正文分14篇,书末序及目录共为一篇,计15篇。每篇又分上下。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如:
果: 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自:也。象鼻形。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姝:好也。从“女”,“朱”声。
许慎在《说文》中,还保留了早于小篆的文字。这些文字,有前代古文、孔壁古文和籒文。前代古文就是前代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孔壁古文就是六国大篆。籒文也是大篆。《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籒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所以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解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所以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的必备工具书。《说文解字》从分析字形入手,建立一整套形声系统,又用读若的方法注音,所以它又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原本已经失传,现在流传的是宋代徐铉校补的版本。徐铉在许慎的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400多个新附字,而且增加了反切注音。现有中华书局的本子。后代研究说文者很多,清代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他们分别著有《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诂林》是研究《说文》的各种资料的汇编,是近人丁福保所辑。收录以往研究《说文》的著作228种,每个字下附甲骨文、金文字体,并依次序排列各家的解释。此书材料宏博,检一字而诸说皆得。
由于说文采用的是古代注音方法,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讲,用它来查检字音,显然不太适合,所以最好采用今人加注现代汉语拼音的校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了一本臧克和校订的《说文解字新订》,大家初学阶段可以利用这个本子。
许慎未见过甲骨文,他是通过小篆来分析字的本义的,相对于用甲骨文、金文来分析本义,可靠性要差些。因此,不要盲目迷信《说文》,我们要利用今天发现的古文字资料来纠正《说文》的一些错误。
如: 为:《说文·爪部》:“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
甲骨文“为”字,为手牵大象形。罗振玉解释为“役象以助劳”,所以“为”字本义该为动词,表示劳动,劳作,做事。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3.《康熙字典》
是第一部大型官修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康熙皇帝的诏令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这部字典的特征是:
1、收字多。收47035字,在一般字典中查不到的字,在这部字典中可以查到。
2、注音释义引用了大量的古代韵书、字书及古注例证。对查考古音古义是很有帮助的。
3、编排方法。用部首排列法。分成214个部首。此书以笔画为序,按照十二地支把全书分成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把214个部首按照笔画分到12集里。过去有一首歌诀说明各集部首笔画的数目,便于人们记忆:“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戌部馀亥存。”查字时,先要确定字的部首,然后到部首表中查找部首字所在哪一集哪一页,再数一下字的剩余部分的笔画,然后在所属的那一集的部首字的那一类笔画字中就可查到。
4、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注音采取反切和直音法。
这部字典的缺点在于:释义时没有按照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顺序排列。引文错误较多。清代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其错误2500余条。日本人渡部温写过《康熙字典考异正误》,指出错误4700余条。王力注有《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一书,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纠正音读错误八类5900多条。
《康熙字典》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且竖行排列,因此初学者使用不太方便,因此,只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检不到的字才需要利用这部字典。
现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标点整理本,可以方便查阅。
4.《汉语大字典》
本书由《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共八册。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齐。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分两百个部首,收列单字54678个,是我国目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在字型方面,收列了能反映字形演变源流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
字音方面,采用三段标注法,用拼音字母注出现代音,以《广韵》、《集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并标明声调、韵部、声纽。以近人考订的三十部为标准标注上古的韵部。
在释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项,还收列了常用字的冷僻义及冷僻字的意义。释义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对于罕见的名物字,后面附有插图。每条义项下面附有书证以及古注。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及其他虚词均标注词性。单字下面还酌收了一些复音词。
由于这本字典收字多,所以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不到的字,可以在这里查到。另外,这部字典对于了解一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具有较大价值,这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无法比拟的。6.《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主编:罗竹风),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卷,自第2卷起,改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12卷,另有《附录•索引》1卷,1994年初齐。1997年,出版三卷本缩印本。同年,又推出了1.0版光盘。
它编集的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全书以一般语词为主,共收词37万多条,单字2200多个,不收专科词汇。
检索途径有笔画、拼音两种途径。这部词典的特点是:
1、收录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的古籍中的复音词基本上在这部词典中都能够找到。如“便”字条带出的词目,词源45条,《汉语大词典》141条。
2、对词语的解释,义项完备,释义确切,层次清楚,如“便”字条带出的词目,《辞源》义项55个,《汉语大词典》204个义项。
3、注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
(六)《辞源》
《辞源》有新旧之分。旧版《辞源》,由陆尔奎主编,参加编写者有几十人,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综合性辞书。注音采用反切,竖行排版。
1958年商务印书馆重新修订《辞源》,新版辞源分四册出版,1979年出版第一册,1983年出齐。1988年出版了合订本。
新版辞源内容上删去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收单字12890个,复音词84134个,成为一部主要供查检阅读古籍中的词语典故以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的大型辞典。所收词语注重实用,不收过分偏僻的词目。对词义的解释,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追本溯源”的特色示范明显。
在编写体例上,改动也较大。继承了旧版辞源的部首排序法,但由原来的214部归并为208部。后面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查检起来方便。注音虽然保留了古代的反切,但用现代汉语拼音注出了今音。采用了现代的横行排版方法。
(二)查找某种专门知识的词典
1、《中国人名大辞典》
臧勵龢(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再版。本书收录自远古自清末的人名4万多个,对人物的朝代、籍贯、官职、著作及生平事迹都有简介。查阅它,对了解历史人物的概况很有帮助。
本书按照姓氏笔画排列。同笔画的字,偏旁相同的放在一起。书后附有《姓氏考略》、《异名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书末附有四角号码索引。词条下,先标明朝代,再介绍籍贯及其他情况。
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臧勵龢(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1982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重印。
本书上起远古,下迄民国,地名收罗宏富。对于古地名,介绍今址;对于今地名,介绍其历史沿革。
本书按照笔画顺序排列,书后附有《各县异名表》及四角号码索引。
3、《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张相著,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后来多次重印。
本书适用于查阅唐、宋、金、元、明、清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不少是方言词、口语和专门词语。
书末附有笔画索引,查检方便。4.《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薛仲
三、欧阳颐编,三联书店1956年版。是用来推算阴历与阳历日期的常用工具书。
体例:所收日期自公元元年至公元2000年,以阴历为纲,阴历一年列一表,注明帝王年号和公元年序。表左直列阴历月序,表上横列阴历日序,表内排列阳历月日。
5.《十三经索引》
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是一部专门查找“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
6.《四库全书总目》
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和简要评论。
三.专业研究型工具书
1、《尔雅》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汇学专著,也是第一部词典。它是汇集上古学者对经书的训释而成的。可能先秦已有了雏型,后经多人不断增补,至西汉初定型成书,流传至今。“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则表示用当时通行的标准语来训释古籍用语的意思。
2.《释名》汉代,刘熙著,是一部从语音角度考释语源的书。如 :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误甚多。清代毕沅作《释名疏证》,纠正了其中的不少讹误,有朴尘之功;清末王先谦又作《释名疏证补》,这是一部集解性的书,已包括毕沅的《释名疏证》在内,又吸收了同时代人的成果,续有补正,可称善本,最便于研读。
3、《方言》,西汉杨雄著
西汉末年,扬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国性的方言调查:调查对象有到京城来的官吏、贡举的孝廉和轮流守卫京城的士兵。调查研究工作持续了二十七年,后写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共十五卷,当时的人就誉之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方言》为我们保存了先秦到汉代的各地方言词汇。为我们后来的方言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清戴震《方言疏证》可作为读本.通论二 文字学
第一节 古书中文字的使用
一、繁简字
(一)定义: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合称。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繁简字,如隶书对篆书就是一次大的简化。但是这里的繁简字是特定的一对概念。这里的简化字是指我国建国后1956年实行汉字简化后产生的一批简体笔画的汉字,而在此之前古书中使用的相对笔画繁复的汉字就是繁体字。1964年归纳为《简化字总表》,简化了2235个汉字。
由于古代典籍是用繁体字写成,所以要学会认识和书写繁体字。如果我们了解了汉字简化的途径,就有利于我们把握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掌握繁体字。
(二)汉字简化的途径
1、简化一部分偏旁部首,然后类推简化。如:
長—长 金—钅 言—讠 食—饣 昜—易 糹___纟
2、保留主要特征.如:
聲—声 飛__飞 虧__亏 奪__夺 齒__齿 雖_虽
3、换用简单符号。如:
風—风 趙 —赵 鷄—鸡 鄧—邓 觀—观 還—还
4、草书楷化。如:
東—东 門—门 書—书 韋—韦 専-专
5、采用古字。如:
氣—气 捨—舍 採—采 殺—杀 與—与
6、新造字。
如:驚—惊 竄—窜 塵—尘 聰—聪 響— 响 饗—饷
7、同音替代。如:
用“山谷”的“谷”替代“五穀”的“穀”,用“王后”的“后”替代“前後”的“後”,用“占卜”的“卜”替代“蘿蔔”的“蔔”,用“子丑”的“丑”替代“醜陋”的“醜”,用“范氏”的“范”替代“模範”的“範”,用“干戈”的“干”替代“乾燥”的“乾”,用“姜姓”的“姜”替代“生薑”的“薑”,用“松树”的“松”替代“鬆散”的“鬆”,“鬥”和“斗“等等。
(三)学习繁体字尤其要注意同音替代和用同一个简化汉字代替几个繁体字的现象。因为同音替代的两个字在古汉语中同时存在,用法不同,在阅读繁体字排版的文章中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用法。而用一个简化字代替的几个繁体字写法用法都不同,要注意区分。
二、古今字
1、定义: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2、今字产生的原因:
A、词义引申。这又有两种情况:
①新造一个字来表示古字所表示的某个词的一种引申意义。例如:
解:《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本义是“分解”,引申出“松懈”义。《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后来专造一“懈”字来表示这个义项。
取:《说文·又部》:“取,捕取也。”用在婚姻上,娶妻也叫“取”。《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后专门造一“娶”字来表示这一义项。
竟:《说文·音部》:“竟,乐曲尽为竟。”本义是乐曲终了,引申为“边境”。《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后来专造一“境”字来表示这个义项。
②古字表示引申义,而造一个新字来表示其本义。例如:
要:《说文·臼部》:“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本义是“腰部”。《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引申出“拦阻”“约束”“邀请”“要挟”等多种意义,“要”字被这些引申意义占用,又专门造一“腰”字来表示其本义。
益:《说文·皿部》:“益,饶也。”将“益”的本义解释为“增益”,这是错误的。“益”的本义即是“水漫溢”。《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引申出“增益”“富裕”“利益”等多种意义,于是造一“溢”字来表示其本义。
B、汉字假借
①古字被假借表示其它词或语素,又另造一字来表示其本义。例如:
然:《说文·火部》:“然,烧也。”《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后又另造一“燃”字表示其本义。《说文》徐铉注:“然,今俗别作燃。”
②古字是假借字,后在假借字上增加或改换偏旁形成今字。例如:
采:假借表示色彩义。《礼记·月令》:“命妇官染采。”郑玄注:“采,五色。”后加“糹”旁作“綵”。《后汉书·循吏传》:“(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綵。”又加“彡”旁作“彩”。《关尹子·五鉴》:“或以彩画为身。”
学习古今字,既可以通过文选日积月累,文选注释术语为“某,后来写作某”。
三、通假字
1、定义:古书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音同或音近之字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互相可以借用的字叫做通假字。在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汉字叫本字,借用的汉字叫做借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读本字音。
2、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古人汉字规范意识不强。
3、学习通假字方法:
A.看文选注释,注意积累。
文选注释术语,今人用“某通某”的方式。古注中用“某读为某”“某读作某”“某当作某”“某本为某”
B.查检阅读《通假字字典》。
4、判定通假字及其本字的方法: A.看文义。B.看字音。音同或者音近。以古音为标准来判断。如:拒—距 辨—辩 由—犹 修—脩 慎(禅母真部)—顺(船母文部)填(定母真部)—镇(端母真部)勃—悖 罷—疲(上古同为并母歇部)(查上古声韵表)(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墨子·公输》:“公输盘(读“班”)九设攻城之巧计,子墨子九距之。” 《庄子·秋水》:“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孟子·梁惠王上》:“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也。”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礼记·礼运》(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宋玉《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荀子·强国》:“故为人君者,不可不顺也。” 《汉书·高帝纪》:“填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 《韩非子·定法》:“故新相反,前后相勃。” 《盐铁论》:“罷马不畏鞭棰,罷民不畏刑法。”
四、异体字
1、定义:意义用法读音完全相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但形体不同的一组汉字。在一组异体字中,那个被人们认为用的最普遍的就是正体字,其他被认为是异体字。
2、正体字与异体字之间的关系:(1)构字法不同 如:泪—涙 岳—嶽 野—埜 膻—羴 鲜—鱻 仙—僊 軆—躰 零—霝 看___ 嵩—崧 磊—磥 餐—飡(湌)(2)构字法相同但构字部件不同或者部件虽同但位置关系不同。A.构字部件不同。
会意字部件不同:冗—宂 冤(屈也。从冖从兔。)—寃 冖:《说文·冖部》:“覆也。”宀:《说文·宀部》:“交覆深屋也。” 形声字构字部件不同:
形符不同:糯—穤 唇—脣 咬—齩 睹—覩 哗—譁 迹—跡 厩(从厂既声)—廐(从广既声)(厂,《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广,《说文》:“因广为屋。”)
声符不同:勛—勳 咽—嚥 笋—筍 踪—踨 饋—餽
形符声符都不同:訴—愬 趟—蹚 村—邨 迹—蹟 視—眂 B.位置关系不同:略—畧 群—羣 够—夠 慚—慙 鵝—鵞 脇—脋 裏—裡
注意:正体与异体并非完全一对一。如:迹—蹟—跡
用法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的字不是异体字,如雕、彫;置、寘;游、遊等。3.学习异体字的方法
既可以通过文选日积月累,文选注释术语为“某,同某”。也可以参看《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第四篇:2005-2006第一学期试卷答案
试卷代号:10
2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法学专业 劳动法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2006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2.B3.C4.A5.C6.B 7.D8.D9.C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C2.ABCD3.CE4.ABCDE5.ABDE
6.ABC7.ABC8.ABCDE9.ABCDE10.AB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2.社会保障法
3.1至3年 1年
4.货币
5.一昼夜之内 一周之内
6.16周岁
7.劳动行政
8.7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来的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3.职业安全卫生,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
制度。
4.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职业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
劳动关系的特征有:
(1)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1分)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
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力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1分)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力使用者(或用人单位)。
(1分)劳动关系的主体各方,各自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要求获得相
应的报酬和工作条件;经营者为获得经济利益,将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经济利益。(1
分)
(3)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1分)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1分)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
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1分)
2.答题要点: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了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分)(回
答出五项的给2分,五项以下的给1分)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2分)
(回答出五项的给2分,五项以下的给1分)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具体包括因执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
发生的劳动纠纷。(2分)(回答出四项的给2分,四项以下的给1分)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1分)
六、论述题(10分)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
收入的社会劳动。(2分)
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
为能力的公民。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一致性。(2分)
(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即公民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求职的愿望。劳动就
业是公民的一种权利,行使或者放弃这种权利,完全取决于公民自己的意愿;但是,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必须主观上有求职的愿望。(2分)
(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即劳动就业要求
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社会的社会劳动,这是劳动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和法律保护的客观依据。(2分)
(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就业的这一法
律特征表明:首先,劳动就业的目的是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其次,劳动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或经营收入,这是劳动者实现自己再生产的物质保障。(2分)
七、案例分析题(20分)
1.答题要点:
(1)李某有违反劳动法的行为。(1分)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有一般性辞职和特殊性辞职两种情况,李某的行为属于前者,《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3分)李某单方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既未提前三十日通知,又未用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故其行为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1分)
(2)某食品公司也有违法行为。(1分)我国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2分)公司以李某中途解除劳动合同为由拒绝足额支付养老保险费没有法律依据,是违法的。(2分)
2.答题要点:
(1)纺织厂解除劳动合同不合法。(1分)因为,试用期已过。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到1999年6月25日截止,纺织厂不得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3分)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应受理。(2分)根据我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2分)丁某于2000年6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已过60天的法定申请仲裁期限,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受理此案。(2分)
第五篇:2018年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模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 A学术、学问 B 邑中的道路 C技能、技艺 D 方法
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 A 文学课 B 理论课 C 基础课 D 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 女耳自 B 本刃末 C 武信从 D 江河娶
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
A知智 益溢 B早蚤 昏婚 C莫暮 反返 D信伸 畔叛
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 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吕氏春秋?知度》)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经?周南?汉广》)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 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B庄公寤生,惊姜氏。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它是:A
A 《尔雅》 B 《玉篇》 C 《正字通》 D 《康熙字典》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D A 对文 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
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
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
二、填空题
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7、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属于,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则属于今文字。
8、“布”、“甫”等字的声符是。
9、“此小大之辩也”之“辩”与 构成通假字。
二、形符、隶书、说文解字、仓颉造字说、周礼 邑、古文字、父、辨、表达色彩(感情色彩)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树木而塗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2、士生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7、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8、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塗之。
9、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10、无德而望其福者约。
1、种植、栽种
2、偏远的乡村
3、鼓励、勉励或受到鼓励
4、去、到
5、兵器、武器
6、急切貌,拼命追求的样子
7、不以其妻和儿女为奴隶
8、涂上泥
9、钱财、财物
10、穷,困迫。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1ⅹ5)1.姜氏何厌之有?
2.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5.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1、“之”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2、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判断句
5、明,使动用法。(或省略宾语“之”)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1ⅹ5)1.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2.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3.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
1、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连词,表目的。
3、表委婉语气的语气副词。
4、且,连词,表递进关系。
5、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四、名词解释(2×5)
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的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指出“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可得2分。
2、六书是古人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前四种是“四体”,反映了汉字的四大结构类型。指出“象形……”等六种类型即可得2分。
3、词的本义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最初的意义”缺一项或两项都扣1分。
4、《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二者缺一项扣1分。
5、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同一语源”、“音义相通”缺一项扣1分。
五、简答题(5×4)
1、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答: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汉字的图画性质,不顾汉字的表意原则(1分)。一方面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完成了汉字的线条化过程(2分)。另一方面,许多篆文的两笔在隶书中归并成了一笔,或把篆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或直接省去篆文的某一部分等等,完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过程(2分)。2.举例说明词义的变迁主要包括哪几种情况。
答:一般把词义的变迁分为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无论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都是针对古义而言。此外还包括感情色彩的转移、词义轻重的变化等等。(2分 说出前三个即可)①词义的扩大。如:中国,最早指“国都里”,词义扩大后,指“以周的国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再扩大,指除去边疆以外的所有地方。最后扩大到指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领域。②词义缩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后来仅指不好的气味。③词义转移。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或河堤,后来指墓上的土堆,再后来就指坟墓了。④感情色彩转移。如: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和利齿,是中性词,后引申为“卫士、得力助手”的含义,变为了褒义词,后来又专指坏人的帮凶,成了贬义词。⑤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义为“用言语责备”,后来指“杀戮”,词义加重。
3、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例子1分。
4、古今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词汇由少到多。(2分)(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趋向精密。(1分)(3)构词方式由以单音词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词)为主,可以简称为双音化趋势(2分)。
六、标点翻译。
1.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答: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错1处扣0.5分
2、翻译下面的文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
答:不久,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燕国实行反间计,扬言说:“齐国国王已经死去,没有攻下城池的原因有两个。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返回来,名义上是攻伐齐国,实际是想联合齐国人在齐国称王。齐人没有依附(他),所以暂且延缓进攻即墨城,等待时机(或齐人归附)。齐人所担心的是,别的将领来,(这样)即墨城就被攻破了。”燕王信以为真(或认为确实这样),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每翻译错1处扣1分,整句句意完全不对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