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滦集团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开滦集团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开滦集团公司办公室调研组
2010年4月,河北省委组织开展了以“发挥环京津区位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百日调研”活动,开滦集团办公室起草的《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迈出企业转型发展新步伐》专题报告,得到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高度重视,并在《调研呈阅》上刊发。
开滦集团始建于1878年,至今已有132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资源型企业。老区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开滦集团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的难得机遇,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2009年两年营业收入增长了
2.5倍,利润总额增长了2.3倍。2009年非煤产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2.8%。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比2008年上升了109位;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成长100强第7名。
一、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性机遇,精心谋划、科学制定经济转型战略
开滦集团地处环渤海经济开发区腹地,毗邻京津冀大城市群,铁路、港口运输十分便利。环渤海经济带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唐山市背靠京津、面向沿海,在我省落实两环互动战略中处于核心位置。我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实施11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唐山市发展沿海经济、推进唐山湾“四点一带”战略,为开滦集团发展提供了产业对接、优势产业向沿海积聚、承接京津先进技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等多方面的难得机遇。
为此,开滦集团围绕融入京津冀,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立足点:一是依托于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河北省的产业政策;三是融入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调整转型之中。四是学习借鉴国内外资源性城市企业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
构建了经济转型的思路和模式,主要体现为强化“六大转向”,推进“一基五线”建设。
“六大转向”是:㈠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战略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发展战略。㈡从以产量增长为导向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㈢从着眼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向融入区域经济的城企互动发展模式。㈣从单区域挖潜型发展模式转向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多区域发展模式。㈤从封闭式整合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发展模式。㈥从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转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一基五线”是:“一基”是煤炭基础产业,“五线”是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文化旅游和房地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二、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
经济学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是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开滦集团紧紧依托京津唐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发展临港产业的经验表明,临港区域是发展煤化工产业、物流产业的最佳区域,具有多方面的成本优势。开滦集团的煤化工产业、物流产业在京唐港、曹妃甸港已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特别是开滦所处的唐山市,是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是河北省“一带两通道”的中心城市之一,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是物流大通道。为开滦集团发展煤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唐山市是典型的重化工城市,也是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区域内钢铁、电力、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已形成产业集群,为发展煤化工、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滦集团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也得以发挥。
针对环渤海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现象比较突出的实际,河北省、唐山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其核心要求是,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开滦集团依托京津、加快经济转型,必须提高产业层次,发展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此,开滦集团把煤化工、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基五线”现代产业格局中重点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
(一)煤化工产业
开滦煤化工产业从2003年6月开始起步。到目前,已拥有迁安中化煤化工公司、唐山中润煤化工公司、考伯斯开滦炭素化工公司三个煤化工公司。生产规模为年产焦炭940万吨,20万吨甲醇、20万吨苯加氢、30万吨煤焦油加工处理能力,成为全省综合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节能减排措施最优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开滦煤化工产业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强强联合、竞争力强。通过煤-钢联合、煤-气联合,引进资金和技术,与国内首钢、唐钢、北京燃气、美国考伯斯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优势互补。
2.产业链条长。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了苯加氢产业链,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甲醇—聚甲醛产业链等三条产业价值链和40多种煤化工产品。
3.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迁安、京唐港、曹妃甸三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均按照国内一流的现代工业园区标准布局,具有规模经济、产业链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4.技术含量高。全部采用6米顶装焦炉型且全部配套干熄焦装置;煤焦油加工采用美国考伯斯技术,在国内工艺最先进;聚甲醛采用韩国技术,煤气制甲醇等都是国内、国际领先技术,制甲醇驰放气回收利用和污水生化处理再利用获得国家专利。
5.节能减排优。投资3.8亿元建设的干熄焦项目,年可回收能源折标煤20万吨,利用余热产生蒸气332.5万吨,发电6.25亿度。随着煤化工所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园区内废水、废气、废渣实现了循环利用零排放。
6.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煤化工研发中心,正在加快研发煤化工自主技术。与北京化工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已培养了200余名煤化工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
按照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提高产业效率,做到节能减排。为此,开滦集团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将煤化工产业定位为做大做精做优。技术路径是:巩固提高煤焦化产业,加快发展煤气化产业,跟进煤液化技术。做大:就是打造节能、环保、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煤化工科学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独立煤化工企业;做精:就是要与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对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细化工;做优:就是工艺优、节能减排措施优。
发展重点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后续产业和高端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细化工。加快建设曹妃甸煤制气、百万吨级煤焦油加工和京唐港聚甲醛、己二酸等项目。到2012年,建成以“焦炉煤气-甲醇-聚甲醛”;“粗苯-苯加氢-己二酸-尼龙66”;“煤焦油-初加工-精加工”;煤—气化—乙二醇;煤—气化—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五条化工产业链。2010年煤化工产业收入达到150亿元,2011年达到200亿元。“十二五”末,达到500亿元,进入行业五强。
(二)现代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是国家和河北省、唐山市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开滦集团地处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唐山市境内,毗邻京津大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开发腹地,在京唐港有自建业主码头,有自营铁路和大量闲置厂房、土地等资产,发展物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由于缺乏体制机制平台,开滦的物流产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2003年物流收入为19.84亿元,2007年为32.5亿元。2008年开滦集团调整发展战略将现代物流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的产业基础,加大了发展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煤炭流通加工、物资仓储加工配送、运输服务物流、国际物流四大业务板块,实现了物流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8年物流产业收入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了306%;2009年物流产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同比又增长了167%。在2009年中国物流企业百强评比中位列第九名,荣获中国物流信息化奖和信息先进企业奖。开滦物流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首家“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国物流试验基地”、“中国煤炭物流领军企业”和“河北省物流领军企业”。2010年,开滦集团物流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预计物流产业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
发展定位:做大做高做强。“做大”:就是打造国际化物流企业;“做高”:就是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高,信息化程度高;“做强”:就是优化结构,利用外部资源市场进行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发展重点:发展煤炭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等,并向汽车物流板块、空港物流延伸。投资26亿元建设曹妃甸开滦国家级数字化储配煤基地、京唐港开滦煤化工综合服务物流园区和唐山开滦古冶物流中心。规划到2012年物流产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元。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是制定并落实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京津两地部分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充分考虑产业梯度差异,减少产业趋同或相近带来的冲突,统筹我省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产业对接。
二是加快整合重组煤焦化企业、提高煤焦化产业集中度。我省煤焦化产业集中度不高,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建议由煤焦化龙头企业牵头,加快我省焦化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备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焦化产业集团。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我省物流企业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弱,建议加快物流企业整合重组,提高竞争力。并加快推进物流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物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第二篇:浅谈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时代的步伐,协同的发展
“打破一亩三分地” 打破三方独立,紧跟时代步伐,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据财经网报道,2014年3月19日上午10点多,一则河北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横空出世,不到1个小时后,沪深股市中十几只股票涨停—它们都与保定有关。当日上午,河北板块股票的整体走势在所有板块中赢得头筹。
这一“惊天动地”级别的传闻,能快速撬动市场,与刚刚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番讲话离不开。此前的2月26日,习近平强调京津冀要抱团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3月2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传达总书记考察北京讲话精神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医教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控制中心城人口,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竟然拉动了当天的股市。此则消息随后被发改委和保定市政府澄清,属于媒体误传。然而,京津冀的话题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何呼喊了多年,至今不见实质性进展?世界上离得最近的两个大都市—北京和天津之间为何没有形成人们想象中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各有特色的发展关系?为何环绕着北京城和天津城的河北至今还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带?
那么让我们查阅近十年来相关各方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以及相关各方负责人的讲话材料、媒体报道等,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各方表面上看似在协同发展,实际上各个层面都在进行利益博弈,京津冀各怀打算,以至于协同发展的效果十分不明显。
一、根据经济政策的出台总结历史线索
1.发起、实际成效(1986-2003)
主题:环渤海、市长联席会
如果算上早远的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导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则已持续争论近30年。
矛盾的原因
北京、天津之间各有用心。天津市把自己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希望体现自己在环渤海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市则喜欢“首都经济圈”、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和实施,不使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在此基础上,愿意与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协作治理雾霾等突出问题。
显然,天津市和北京市都想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位置,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理念冲突、利益冲突,使得所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步维艰。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则在每个方面都表达了积极参与的信息,不争核心地位,只求借势发展,心情最为迫切,只可惜自己做不了京津的主,而在苦苦等待。
在京津竞争、河北苦等的过程中,国家层面是愿意推进京津冀协作发展的,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国家发改委做了不少规划方面的准备工作。只可惜,编制了几个版本的规划,几度更改,至今仍未能出台一个完整详细的版本。其中的艰难和利益纠葛可见一斑。从2004年到2014年,历经10年,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最后把“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区”等概念都吸收到了规划、报告之中,力求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三方共识,兼顾三方利益。当然,在这10年中,京津冀都在积极向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都在进行区域规划、政策博弈,才有了一个/
3最后三方利益都兼顾的局面。
2.全面启动和实践(2004-2009)
据网易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新闻的整理,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一条时间线索: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
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经和讯新闻整理,浅谈“廊坊共识”十年徘徊
2004年2月12日,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京津冀有关城市的负责人第一次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碰头会”,并就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廊坊共识”。然而,十年当中,“共识”变成了传说,各方分歧依旧,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始终徘徊不前。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意味着京津冀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规划成为了史上“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原本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拿出规划,结果到了‘十一五’末也没能拿出来,到现在则干脆就不提这个规划了。”谈起这些,河北省一位相关专家颇有一些无奈。
河北省最初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从环境开始破题。于是,河北方面率先抛出了“京津冀环境一体化体系”的概念,这一体系主要是指森林生态、水资源等外溢性、公益性资源的共享共建,也就是用资源补偿的形式让京津对河北进行经济辐射、带动。
北京市有关方面也承认,张家口为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牺牲。“遗憾的是,北京在补偿方面做得并不够。”前述怀来县官员说。在他们看来,水源地为保护北京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北京应该认真考虑对水源地的补偿问题。
(在怀来县城所在地沙城周边,到处都可以看见葡萄园,当地人说,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种植玉米等作物基本难有收成。尽管县城之外几公里就是官厅水库,但早在几十年前这里的农民就被告知,他们不能使用这些水。)
3.加速推进(2010-至今)
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在2012年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更是位居首位,但进展一直较慢。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
32011年1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这是自2004年提出京津冀都市圈以来,“京津冀”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在中国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出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瓶颈的解决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面讲话了。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同时提出了7点要求,其中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作为具体规划实施的突破口。对于北京市的发展,习近平于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在这些要求中,北京的“经济中心”概念不见了,而且要把一些产业功能分离出去,说明北京要在京津冀政策规划中作出经济方面、产业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让步。这也暗合了天津方面的心意。
2007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他成功推动了津京城际高速铁路的修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天津从渤海走向全球》称,天津要参与和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北京市是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言下之意,可能预示着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毕竟天津有海港码头、航空港口,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条件。同时,河北省也可以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人口转移中的一些功能,从而可以获得一些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从这个角度看,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也有一定的政策依据。
在国家高层的严格要求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破题的可能,这也反映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特色。当然,国家高层的重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多年来,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功能配套严重不均衡、雾霾问题严重、生态恶化、房价过高、水土资源短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缓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外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约10%,等等问题,都倒逼京津冀三方改变观念,突破制度与体制障碍,着力向着协同发展、产业互助、错位发展的方向努力。
根据发改委官员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上半年有望出台,这次有中央这个大家长出 面,京津冀的合作没准能推前一步。
在现有的中国政策模式下,可能还是需要国家层面设置一个权威机构,协调京津冀三方的关系,督促三方落实具体规划措施,否则,再有好的意愿、好的口号,一旦遇到利益冲突,可能还是会停下来,或者以各种理由减慢前行脚步。/ 3
第三篇:京津冀一体化研究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研究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已到定稿阶段了,最快月底上报国务院。
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钟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不便透露。“都在进行中。”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在近期公开表态中,均明确提出将“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的重点。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认为,“规划一旦出台,这三个领域会是三地最主要的合作方面,也是各自利益契合点所在。”
三大领域展开合作
三地政府关于“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的共识,密集表述于近半个月内。
6月28日,北京市代表团赴河北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重点要切实抓好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生态环境建设这三件事,在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协作机制三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与此同时,河北省长张庆伟在简要汇报中也说,河北要“有力有序推进与北京的对接合作”、“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此后不足半月,7月11日,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表示:“要围绕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三个重点领域,尽快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
“交通、生态是三地共同利益所在,京津冀一体化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环境治理也需要三地联防联控,而产业作为实现同城化的载体,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臧学英认为,三地要真正实现一体化,这三大领域符合三地共同利益。
产业转移是难点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近期的确是动作频频,尤其是在交通领域。
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的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组,近日编制了《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在7月2日至3日,与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负责人,在廊坊就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度对接。
此外,一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近日开工或即将上马,如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河北-辽宁段6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转移相比,交通一体化更容易些。
而对津冀两地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对接,一直是呼声和争议最大的领域。
“目前北京也在列一个单子,就是哪些东西要转移出去,但基本上他们想调解出来的和河北、天津想要的东西基本无法对接。”北京市社科联学术部主任程文进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如是说。
上述报告指出,三地产业转移难度大在于合理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城市间争项目、抢资源、抢市场等恶性竞争和封闭竞争现象依旧存在。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看来,三地产业结构落差大,而产业转移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才能实现对接,“北京要去功能化,天津去加工化,河北去重型化”。
第四篇:人文地理学.京津冀一体化
张辉: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2014年03月03日 17:57
新浪财经讯 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独家推出“两会专家笔谈”栏目,邀请北大的专家教授与各位网友共谈两会热点。张辉在文章中提到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
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以下是张辉文章原文:
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
“十 一五”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经济增长日益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级推动”迈进。同时,国家也 更加重视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 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打破既有分割,推进资源在更广域空间配置,从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一体化相对应,分割主要是 指地区与周边的联系(主要是经济活动)被某些因素影响乃至隔断了,正如市中心逐渐向外围发展中,我们会观察到城乡经济的显著差距,观察到城乡结合部变动的 经济结构等,这就是显著的分割现象。分割一般会来源于地理、行政区划、国界、洲界、市场、交通、产业、文化等因素,其中行政边界是一种最为直接和显性的分 割因素。
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及其腹地范围之广阔是前两者难以匹及的,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差异也最大,发展也最不均衡。环渤海 经济区从北到南涉及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直接辐射和影响着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以 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京津冀的一体化为依托来进一步推进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仅将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也是我国 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的大问题。
从空间发展形态来看,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在未来北京与天津的紧密分工合作中,将通过“双头驱动模式”努力打造北方经济中心以致世 界性的大都市连绵区,这有别于长江三角洲上海单核驱动模式。就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环渤海地区涉及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 等三个独立的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首先是京津唐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问题,传统上京津唐城市群一般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和秦皇岛5个城市。通过市场分割模型研究来看,需要对京津唐地区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也就是在传统城市群之外纳入保定市与沧州市后,模型的测算更为合理。因此根据近十多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研究更应该从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和沧州7个城市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就中心性指数的情况来看,京津唐地区在区域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城市断层,但这一般是由于直辖市与地级市的经济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将这一影响加以修正,那么区域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分级会成为214的 结构,第二等级城市的个数严重不足,同时第一等级城市与第二等级差距明显,名义上为第二等级的唐山市从数值来看实则应该为第三等级甚至更低等级的城市,城 市等级存在断层。此外,从中心性研究还可以发现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对其余城市存在较强的影响力,中心地功能很强,结合低等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不难发现京津两市对其他城市施加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极化效应,核心城市挤占了低等级城市的市场空间,导致区域差异化明显。最后,城镇等级—规模模型显 示京津存在同城化趋势,然而同城化会进一步导致区域内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因此京津的同城化进程切不可脱离周边城市而单独进行,如果缺乏两市间的分工协作,缺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同城化所带来的结果将是更强的极化效应,导致更加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现状。
从城市中心性指数研究分析来看,距离核心区域即京津地区越远,城市群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的总体数值也越小。从城镇等级分形模型的实证研究来 看,环渤海经济区极其腹地的城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不像长三角经济区那样以交通因素为主,因此未来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优化交通体系会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根据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研究来看,北京和天津只有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最终克服双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平衡发展的窘境。天津需通过借 助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的问题,而北京则可通过借助天津第二产业不断增强的发展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缺乏二产有效支撑 的问题。也就是说,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下,主要由天津来完成钱纳里所界定的工业化内容,而由北京来完成后工业化以致现代化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北京市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中,从北京产业专业化竞争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变动趋势来看,1992年以来,北京市全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经达 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处于第三产业全国领先和输出的地位,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第三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学 研究事业等产业;同时,除了部分能源型行业外,北京市绝大多数第二产业都在往外转移,但在全国仍处于技术输出地位。就北京市内来看,第一、二产业基本位于 郊区县,而第三产业则多位于建成区,产业在各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在空间上城区与郊区发展不连续,在产业结构上各个区之间差异较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建成 区相对专业化水平更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份额更高的郊区县则产业发展更为多样化。当前,北京市前十位的主导产业大多是第三产业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近年来新兴的或获得长足发展的行业也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呈现不 断增强的趋势,而第二产业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化工业都处于不断削弱过程中,与此对应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则基本呈现出与其相反的产业发展趋势。此外,相对 于北京第三产业结构高度快速提升的发展特性,天津市第三产业无论在专业化程度,还是产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弱于北京。
总之,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协同发展京津冀合力做好大文章(声音2014)京津冀一体化启航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时代指日可待。解读中央关于京津冀发展安排,实际包含了三个重要含义,一是协调京津冀区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源,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沉重包袱;三是给河北还账,尽快让其摆脱落后局面。
环首都城市群建设将崛起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7日的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三地未来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一环,生态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学者及政策层面的重视。相关专家指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从西、北两面环抱京津,既是京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又是京津建设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腹地条件。干旱、高寒、多风、土地瘠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功能,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双重抑制,导致出现大面积的环首都贫困带现象。针对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脆弱区的耦合,各界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包括跨区域生态补偿、异地开发、生态移民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产业协调及治污联动两大主旋律下,京津冀协调发展将掀起城市圈及城镇
化发展的一股洪流,将为京津冀三地诸多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及生态环保产业带来诸多投资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北京把部分产业向周边的河北县市转移将是协调发展的重点工作,这样才能疏散北京人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透露,河北省与北京市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曾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表示,空间一体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力量的推动,是一个自发的客观的过程,不以政府是否做相应规划而转移。他认为,空间一体化过程中有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辐射和扩散能力有限。对此,有专家称:“我们发现北京、天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周边的城市、农村发展不是很快,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不小差距。北京、天津还处在极化效应向辐射扩散阶段的转换阶段。”
河北省扶贫办曾对媒体公布一组数据,2009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
3、1/4和1/10。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大时代指日可待
过去一段时间,在京津冀合作方面,北京、天津都处于“冷淡”状态,只有河北是“投怀送抱”。这是因为,北京和天津尽管有高铁拉近距离,但天津近年来经济增长率高居前列,天津依托港口优势一直想打造北方经济中心。2010年,天津以黑马之势超越了GDP增长八连冠的内蒙古,拔得头筹。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一直没有停滞经济扩张的步伐。这样的背景下,河北这个小兄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做好京津的生态屏障和首都“护城河”,河北一直做着默默的贡献。
现在,新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
2014年03月03日05:30来源:人民日报
资环2013级地科1班罗赞
第五篇:开滦集团领导
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文学
汉族,1956年11月生,河北邯郸磁县人,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1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1994年5月任峰峰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1997年12月任河北煤炭管理局副局长,河北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0年任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2年4月任峰峰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2003年5月任峰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8年5月任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炭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工程大学特聘教授、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中共十七大代表,河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创业企业家,河北省优秀企业家,河北省有特殊贡献企业管理创新带头人,河北省首届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中国物流杰出贡献人物,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贡献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总经理、董事 殷作如
汉族,1960年12月生,江苏涟水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入党,2001年8月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6月任开滦矿务局、开滦集团公司总工程师,2002年2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006年1月任开滦集团公司总经理。曾荣获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唐山市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等称号。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第四届科学技术情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联合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第一届短壁机械化开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第四届董事会常务董事、中煤劳保学会瓦斯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矿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裴华
汉族,1954年12月生,河北怀来人,1971年10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入党,2001年12月河北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2006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EMBA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正高级政工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1994年5月任开滦矿务局组织人事部部长,1996年1月任开滦矿务局党委副书记,1997年4月任开滦矿务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6年2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荣获河北省优秀团干部、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煤炭工业第七届石圪节精神奖、全省国有企业“四创”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共国家煤炭工业局党校兼职教师、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委员、河北省企业人才培训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领导小组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董事 苗久合
汉族,1948年12月生,河北丰南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4年6月入党,1986年12月中国矿业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大学文化,正高级政工师。1995年5月任开滦矿务局工会主席,1997年5月任开滦矿务局副局长,1999年11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8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董事会董事。曾荣获河北省国资委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煤炭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会员等职务。
副总经理、董事 冬伯文
汉族,1959年9月生,河北唐山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入党,1982年7月河北矿业学院采煤专业毕业,2008年1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999年11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事。曾荣获国家煤炭工业优秀企业经营者(金钟奖)、河北省优秀经营管理者等荣誉称号。2006年9月被张家口人民政府记二等功。兼任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唐山市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会副会长等职务。副总经理 李敏
汉族,1962年7月生,河北滦县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入党,2001年12月河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2006年5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高级经济师。2002年2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荣获河北省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铁路运输处处长、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全国物流行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中联煤炭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炭市场营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副总经理 付贵祥
汉,1958年4月生,辽宁北票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入党,2002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原煤炭部部级拔尖人才。2002年2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荣获唐山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唐山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煤炭设备协会副理事长、《煤炭机电》杂志编委、中国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聘为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大型用电企业技术协作理事会付理事长等职务。副总经理 李建民
汉族,1957年6月生,河北丰润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入党,2001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3年8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荣获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优秀经营管理者、河北省煤炭工业协会优秀科协工作者、全国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国家煤炭工业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兼任煤炭工业矿山压力科技情报中心站放顶煤开采矿压分站副站长、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兼职教授、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第四届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煤炭工业行业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副总经理 李全兴
汉族,1954年9月生,河北故城人,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入党,2008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高级政工师。2003年8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荣获唐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唐山市消防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优秀经营管理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建设节约型后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兼任唐山市红十字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副总经理 常文杰
汉族,1963年10月生,河北昌黎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12月入党,1993年10月中国矿业大学通风安全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03年8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荣获开滦矿务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北煤矿事故调查专家、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急救首席专家、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炭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总会计师 张志芳
汉族,1959年11月生,河北安新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5月入党,1995年12月毕业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文化,高级会计师。1998年6月任河北省贸促会财务部部长,2002年12月任河北省企业工委办公室主任,2003年8月任河北省国资委产权(股权)管理处负责人,2003年11月任河北省国资委财务审计处处长,2004年12月任开滦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曾荣获保定地区行政公署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政府系统财务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总工程师、董事 张瑞玺
汉族,1962年9月生,河北滦南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入党,2003年7月河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06年7月任开滦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曾荣获河北省优秀经营管理者、河北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唐山市煤炭学会、协会、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等职务。
党委常委、人力资源部部长 王中昌
汉族,1954年12月生,河北青县人,1982年1月参加工作,1991年9月入党,2001年12月河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1997年4月任开滦矿务局党委常委、组织人事部部长,1999年11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组织人事部部长,2004年9月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人力资源部部长。曾荣获唐山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党委常委、党建部部长 张志富 汉族,1953年12月生,天津宝坻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3月入党,2004年7月河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正高级政工师。2002年3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2002年10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统战部部长,2004年9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党建工作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曾荣获唐山市工交系统“优秀党委书记”等荣誉称号。
党委常委 蔚州矿业公司董事长 王晓明
汉族,1958年4月生,河北滦县人,1976年6月参加工作,1979年10月入党,2003年7月河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高级政工师。2003年4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蔚州矿业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2006年2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蔚州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07年7月任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蔚州矿业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