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中国高端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1.0
分析中国高端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
一、对早教定义的误解
早教,对于这个词,每个父母的理解都有不同。有的主张早早的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则主张让孩子尽情的玩耍。
主张灌输的人通常基于以下理由:
1.现代社会那么激烈,尤其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所以一定要让宝宝从小就笨鸟先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2.从小就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对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3.我们小时候没有条件接触、完成的东西,试图通过孩子来圆梦。
这些人曲解了学习的概念。学这样东西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定要视孩子的情况而定,并且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实施。如果以机械的方式来教孩子,我们可就剥夺了他们快乐的童年。
反对教的人通常基于以下理由:
1.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不要让宝宝失去快乐的童年。
2.宝宝还小没有必要学任何东西,长大了学一样来得及。
3.学习是拔苗助长,对宝宝的成长不利。
这些都曲解了宝宝学习的概念,也低估了宝宝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对宝宝来说什么都是学习,他经历的一切都是学习。宝宝从出生到6岁,尤其是0~3岁的时候,他的学习能力十分惊人,是人类一生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无视宝宝这个阶段的的需求与潜能,就会妨碍到宝宝的发展,极大的浪费了宝宝的潜能。
二、对幼儿的关注度不足,缺少父母的陪伴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的飞速增长离不开人们日夜不停的辛勤工作,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已经完全占有了我们亲人之间相会相聚的时间。
特别是对于城市家庭中的爸爸妈妈们,就更少有时间能够在家里陪伴自己的子女,而只能在为生计而奔波着,为了就是给自己子女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好的物质水平,缺忘记了对孩子的关注。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绝对必要的,好处很大,但必须注意火候。如果家长们总是盯紧孩子,想永远使孩子处于自己的视线之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关注中毒”的症状,也就是说,离开家长一会儿都不行了。相反的情况是,家长只顾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关注非常
少,孩子就会出现“关注饥渴”的症状,也会缠住家长不放。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或关注不足,也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关注。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会对老师不满,因为老师不像他爸爸妈妈那样,总是围着他转,而是把自己的关注分散给了其他小朋友,孩子已习惯于“独吞”别人的关注了,不习惯和其他小孩分享老师的关注,当然会有挫折感,于是他就可能讨厌老师。老师要是再表扬别的孩子,他更生气了,这是很自然的。关注不足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的挫折感要少一点,但是他会比较冷漠,老师要是一批评,他会害怕,与老师疏远了。进攻性强一点的孩子就会捣乱,以期引起老师的关注或者发泄心中的不满。
不管是关注过度,还是关注不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都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调整:
1.适当关注。少嘱咐,少唠叨。要给孩子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总把她放在眼皮底下,但也别老不理她。
2.夸奖要少,批评更要少,用“平常心”和孩子打交道。
3.家长如果和孩子做游戏,不要老成心输给他,要有输有赢。如果孩子输了就哭,不要理他,别劝、别哄。
4.孩子吃了一点小亏,挨了一点小批评就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家长不要和他感情保持一致,稍微表示一点同情即可,再闹就不理他了。
5.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小伙伴多接触,少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要过于计较自己孩子的得失。
三、育儿关系人的素养不高,缺少对儿童专业知识认知 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幼儿的爸爸妈妈、保姆、爷爷奶奶等“教养关系人”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认知观念和心理素质水平,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必须提升他们对幼儿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各种阶段的不同变化。
四、无科学的教育方案,应对幼儿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特定的引导教育
大多数家庭早教不尊重生命的天赋潜能,不管幼儿是否能够接受,都以填塞式的教育方式,强加给幼儿。幼儿在不同的月龄段里,幼儿的身体会随着月龄的增大而影响幼儿学习的水平和内容,不科学的早教方式会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及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五、较好的经济基础,可以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但是缺少科学有效地教育规划。
六、较有文化素养,对早教育儿知识有一定的书面了解,也有较强的学习性。有教育好幼儿的目的,但是实施起来没有连续性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七、高端家庭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期望值,希望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受到最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都有送孩子出国成长的想法。
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五、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六、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七、不能让孩子跟保姆或爷爷奶奶睡觉,孩子一定要跟妈妈睡。
八、外国人看到中国的家庭教育情况,常常感叹: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管。
九、尽量不要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进幼托机构。
第二篇:早期教育家庭问卷调查分析[范文]
昌平区财贸幼儿园“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家庭问卷调查结果 财贸幼儿园2010年10月向社区三岁以下幼儿家庭下发了“0—3岁儿童早期教育” 调查问卷共132份,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您是孩子的:父亲占37%,母亲占63%,姥姥1人。
2、您的孩子是:男孩占64%,女孩占36%。
3、您孩子今年:0—6个月占5%,7—12个月占10%,1岁—1岁半占18%,1岁半—2岁占15%,2岁—2岁半占52%。
4、您的孩子是:第一胎占84,第二胎占16%。
5、您的孩子是:剖腹产占44%,顺产占56%。
6、您的家庭规模:三口之家占50%,两代同堂占30%,三代同堂占20%。
7、您居住的环境:平房占42%,楼房占58%。
8、您所居住的社区环境:村镇占25%,部队或机关大院占10%,普通居民社区占65%。
9、您的住房条件是:一居室28%,两居室60%,三居室12%。
10、您的学历是:高中以下1人,中专25%,大专55%,大学本科20%。
11、您爱人的学历是:高中以下2人,中专20%,大专50%,大学本科30%,研究生1人。
12、您的孩子日前有谁带:自己带40%,保姆带1%,自己的长辈带50%,混合带9%。
13、您每日和孩子玩的时间是:1小时占25%,2小时占60%,3小时占15%。
14、您爱人每日和孩子玩的时间是:1小时40%,2小时占45%,3小时占15%。
15、孩子晚间睡觉时:自己单独睡占10%,需要成人陪伴睡占90%。
16、孩子最依恋的人是:父亲占28%,母亲占60%,长辈占12%,保姆没有。
17、您的孩子经常喝:白开水占86%,菜水占3%,果汁占6%,纯净水或矿泉水占5%。
18、在新学期我园将开办亲子班,有需求意向的占72%,没有的占28%.19、您的孩子预定什么时候入托,打算入托时间是:2011年占50%,2012年占24%,2013年占26%。2014年1人。
20、您的孩子打算入托的园所是:选择财贸幼儿园的占97%,其他园所占1%,不确定的占2%。有1人说“进不去”,还有1人说“只要接收就会来财贸园”。
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我们了解到了幼儿家庭的一些基本的家庭现状和教养方式,从而对幼儿的一些情况有了了解。也使我们明确了教育的方向。
第三篇:青龙桥社区0—3岁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青龙桥社区0—3岁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认为: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青龙桥社区0—3岁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他们的未来应该在和谐与合作中形成。他们应该在开拓视野,增长新经验的过程中长大成人。1978年在曼谷召开的学前教育新态度区域性专家会议提出:自胎儿至正式受教育前应称为幼年照管和教育,受这种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而于2001年9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第十二条提出:“鼓励学前教育机构配合社区宣传保育、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学前教育活动。”为落实北京市政府“为老百姓办好60件实事之一,在北京市设立20个早期教育指导基地”的工作目标,更好地为家庭开展0—3岁儿童科学的早期教育提供指导与服务,我们对我园所在的青龙桥社区家庭早期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拟通过所获资料的分析,为我们所开展的社区早期教育提供依据。
二、方法与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的自身情况、家庭物质条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期望以及掌握早期教育情况等。
调查对象:青龙桥社区居民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1.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2份,实际收回3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
2.测查居民自身与家庭物质情况:
编号 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父亲 3 10%
母亲 27 90% 生育情况 顺产 22 73%
剖、难产 8 27%
一胎 27 90%
第二胎 3 10% 人口结构 两代同堂 10 33%
三代同堂 20 77% 住房类型平房 12 40%
楼房 18 60% 住房条件 一居室 3 10%
二居室 15 50%
三居室 12 40% 居住环境 村镇 6 20%
部队或机关大院 12 40%
普通居民 12 4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青龙桥社区的居民类型混杂,既有村镇居民,又有部队机关大院与普通居民;从幼儿生活环境来看,以三代同堂居多,平房与楼房各半;两居室与三居室占90%。说明幼儿大多具备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的条件,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第一胎、顺产的幼儿又占据大多数,这就排除幼儿的先天生理的不足,为父母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教养活动情况分析
编号 内容 人数 百分比 父母学历 高中以下 4 13%
中、大专 18 60%
本科、研究生 8 27% 早期教育学习没有 3 10%
有一些 23 77%
系统 4 13% 早期教育学习渠道 电视 广播报刊杂志 24 80%
家长讲座 3 10%
其他 3 10% 孩子护理人 保姆 4 13%
长辈 12 30%
混合 14 57% 与孩子游戏时间 0 2 6.6%
1—2小时 21 70%
2小时以上 7 24% 孩子依恋对象 父母 24 80%
长辈 6 20% 孩子饮食 母乳、牛奶 6 20%
奶粉 24 80%
孩子饮水 白开水 15 50%
饮料 6 20%
矿泉水、纯净水 9 30% 孩子睡眠 自己单独 6 20%
成人陪伴 24 80% 为孩子消费 娱乐 16 53%
图书、玩具、服装、13 43%
零食 9 15% 参加早期教育活动 1—3次 12 40%
没有 18 60%
从上表可以看出:青龙桥社区的0-3岁儿童家长文化水平较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7%以上,通常文化层次越高的父母,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社区居民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仅有20%的父母常给孩子喝饮料;80%的父母把自己定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在为孩子花费的内容上,零食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把娱乐、图书、玩具放到了同等的位置,说明家长还是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教育情况,调查报告《青龙桥社区0—3岁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但是,我们从中也看到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父母与幼儿游戏时间不足,我们知道: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而有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另外,可能受我们传统习惯的影响,成人陪伴幼儿睡觉的居多,这将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参加早期教育活动少,另外,父母学习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将影响父母的教育质量。
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青龙桥社区父母非常重视 0—3岁早期教育,他们非常愿意参加双休日亲子活动,他们渴求定期的专家咨询与讲座,希望幼儿园开放,提供游戏、图书等活动,他们渴望在社区教育中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方法和技巧,做新世纪智慧型父母,育新世纪智慧型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从诞生时刻起就步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结论、目标与措施:
(一)结论
青龙桥社区居民有愿望也有能力得到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作为北京市一级一类示范幼儿园,我们六一幼儿院责无旁贷的响应“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政府号召,利用我院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社区0—3岁儿童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
(二)目标:“让每个孩子拥有最佳人生开端”
提供适合0—3岁婴幼儿学习、探索、游戏的环境,开发婴儿的潜能。
提供婴儿与同龄伙伴一起游戏的机会、提供亲子互动的机会。
提供家长学习、交流的机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三)措施
1.聘请专家讲座,进行教育培训
通过专家讲座,使家长了解“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特点,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等。使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促使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家庭环境中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
2.咨询服务
通过定期的咨询服务,为家长解答关于早期教育的各种问题,帮助家长解决他们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3.宣传教育
利用板报、宣传栏、向社区发放早教咨讯等形式,鼓励家长参加社区儿童早期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早教方法,提高育儿水平。
4.向社区开放各种游戏活动
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游戏设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社区儿童在幼儿园环境中受到全面教育。
5.亲子活动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亲子活动,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情趣的、有实效的游戏活动,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中。通过游戏使孩子在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得到充分的良好刺激,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各种亲子游戏、桌面益智玩具、模仿生活游戏、动物喂养游戏、户外体育游戏、亲子运动会、交通乐园游戏等。同时免费开放幼儿院各种大型游戏器械,为社区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服务。
第四篇: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教育 | 时间: 2010-05-27 | 文章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第一章 前言 1-1.研究背景
学前教育泛指对0—6岁儿童实行的保育和教育,也称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学制体系中,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因此,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中的基础环节,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早期教育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对0—6岁婴幼儿实行的保育和教育。良好的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获得幸福、快乐的童年,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掌握早期教育的现状和家长需求,配合政府推进早期教育工作,促进将早期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以调研工作为宣传平台,提高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
1-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类对象开展:0-6岁(侧重0-3岁)儿童的家长,包括法定监护人和实际监护人,部分妇联系统自办和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和早期教育机构,部分城市早期教育工作的政府主管负责人和早期教育专家。调查的托幼机构包含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为0-6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其中包括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私人举办的托幼园所以及学前班。早期教育机构包括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社区开办的亲子班,以及专业化的早教中心等。
调查采用定性深访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总体,以样本总体的情况推估和描述全国总体情况。在操作阶段,将能够反映儿童早期教育市场现状及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体现在封闭式问卷中,作为数据采集的工具。在执行阶段,采用街头拦访与网络在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最后,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反映早期教育现状和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的主要需求。
1-3.执行情况
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关于中国东、中、西部0-6岁儿童人数的分布,分别在三个地区各随机抽取三个省区市,即东部的北京、上海、山东,中部的山西、吉林、河南,西部的内蒙古、四川、陕西,进行线上调查;在每个省区市各随机抽取一个市区(盟市)与农村地区儿童游乐场(公园)、托幼机构、早教机构三类地点各自进行编号,随机选取一个目标场所进行等距随机拦截访问。
定量调查共发放问卷3433份,回收问卷2914份,回收率为84.9%,有效问卷2781份,有效率为95.4%。1-4.概念定义
托幼机构:包含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为0-6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其中包括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私人举办的各类托幼园所以及学前班。
早教机构:包括部分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部分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社区开办的亲子班,以及专业化的早教中心(早教机构)等模式。
第二章 主要数据
2-1.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知
家长认为0-3岁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阶段。认为“出生-3岁的儿童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38.1%。其次是“出生-6岁的儿童教育”和“胎儿-3岁的儿童教育”,选择比例分别为21.9%和21.0%。同时,12.5%的家长选择“胎儿-6岁的儿童教育”。家长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最关注儿童身体发育。问及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方面时,35.7%的家长选择“儿童身体发育情况”,其他依次是“儿童认知与语言的发展”、“儿童与人交往的倾向和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和“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四个选项中,75.9%的家长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
家长认为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超过七成的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应包含“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0-3岁儿童家长还关注“发展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初步培养儿童与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4-6岁儿童家长则关注“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帮助儿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最坚持的早期教育理念是孩子快乐成长,适应个性发展。23.7%的家长选择“孩子快乐成长第一,要适应其个性发展”,其次是“开始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需要努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开始培养”。相比较,0-3岁儿童家长更注重智力开发,而4-6岁儿童家长则倾向于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和基本生活技能。
2-2.家庭早期教育的需求
缺乏儿童日常养护、护理技能是0-3岁儿童家长遇到最棘手的问题。选择“缺乏儿童日常养护、护理技能”作为早期教育中最棘手问题的占46.1%,其次是“与长辈照料孩子的方式不同”、“缺乏科学哺育、喂养知识”和“当遇到紧急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求助”。当碰到问题时,约七成家长“通过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自己学习”和“与身边的亲友探讨,寻求解决办法”。
担心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是4-6岁儿童家长遇到最棘手的困难。在4-6岁的家长中,认为“经常害怕孩子收到意外伤害”是其遇到的主要困难的比例为60.6%,其次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缺少同辈群体”、“缺乏儿童日常养护和护理技能和与“长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自己的想法难以贯彻”,选择比例分别为47.4%、31.4%和27.1%。
孩子身体发育各阶段的健康标准居家长期望获取的早期教育知识首位。45.7%的家长表示“孩子身体发育各阶段的健康标准”是其期望获取的早期教育知识,许多家长不仅希望了解早期教育生理健康知识,还希望获取关于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科学适应。相比于城市家长,农村家长更期待获得有关“如何与孩子交流”的知识,“孩子身体发育各阶段的健康标准”和“如何区分孩子的正常表现与反常表现”次之。
近六成家长期望通过教育机构获取早期教育知识。56.5%的家长期望通过教育机构获取早期教育知识,其次是“朋友/同事”和“新闻媒体”。在获取知识的媒体渠道中,通过“电视”获取知识的家长比例最高,为70.8%,其次是“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媒体”和“手机”。
2-3.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的反馈与需求
开发孩子智慧潜能是大部分0—3岁儿童家长送孩子进入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53.6%的家长希望托幼机构能帮助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其次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提供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和“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大部分家长会把“离家距离远近”作为选择托幼机构的主要考虑因素,其次是“安全情况”、“基础设施”和“教学理念”。
0-3岁儿童家长对托幼机构和早教机构的满意度不高。只有8.1%的家长对对于孩子参加的托幼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态度的家长比例分别为55.1%和29.9%。此外,6.9的家长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只有6.7%0-3岁儿童的家长对早教机构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表示“比较满意”和“一般”态度的比例分别为50.0%和41.8%,此外,1.5%的家长持不满意的态度。不满意的原因包括,认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并且收费过高,没有统一的标准。
超过四分之三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办0-3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问及当前是否有必要发展专门针对0-3岁儿童开办的托幼机构时,76.2%的0-3岁儿童的家长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同时76.1%的家长认为,针对0-3岁儿童开办的早期教育机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发挥辅助作用。
0-3岁儿童家长认同的托幼机构和早教机构收费价位。31.9%的家长认为每月可承受的托儿费(包括托管费、保育费、食宿费等)为201-400元,其次是401-600元(占21.6%)。对于按课时收费的早教机构,57.4%的家长认为30元/课时以下比较合适,其次有34.6%的家长认为30-50元/课时是可以接受的,只有不到10%的家长选择50元以上。
培养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是4-6岁儿童家长送孩子参加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67.2%的4-6岁儿童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是其让孩子参加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开发孩子智慧潜能”、“规范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选择比例分别为49.5%、39.8%和37.8%。
4-6岁儿童的家长参加托幼机构可承受的费用。30.2%的家长认为送孩子入园每月需要缴纳的费用在401-600元比较合适,其次是“201-400元”、“200元以下”和“601-800元”,选择比例分别为25.6%、19.6%和14.5%。城市和农村家长心目中比较合理的费用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城市家长认为可承受的费用平均为519.8元,比农村家长高出111.3元。不同区域的家长心目中比较合理的费用也存在一定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家长分别认为费用在555.3元、427.5元、403.0元以下比较合理。0-3岁和4-6岁儿童未上托幼机构的比例和原因。本次调查中,0-3岁儿童未上托幼机构的人数占0-3岁调查儿童的比例为78.9%,其中82.1%的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年龄”是未参加托幼机构的主要原因,同时有21.9%的家长表示 “家中有人照顾,没有必要上托儿所”。4-6岁未上托幼机构原因,48.6%的家长选择“家中有人照顾,没必要上幼儿园”,其次是“幼儿园离家距离太远”和“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太差”,选择比例分别为40.7%和40.0%。
第三章 分析结论
本次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共获得50组有关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以对儿童早期教育状况得出如下五点主要的结论。
3-1.家长普遍重视早期教育,观念更新
数据分析显示:家长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大家长接受早期教育的概念,认识到0-6岁儿童,特别是0-3岁这一阶段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近六成家长认为0-3岁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阶段;约三成的家长认为胎儿阶段的教育也应纳入儿童早期教育的范畴。二是家长早期教育的理念更新,近半数家长赞成“孩子快乐成长第一”的观点,认为遵循儿童身心和个性发展规律,才能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三是家长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丰富,75.9%的家长关注儿童的综合发展。高度重视儿童的身体发育、认知和语言、感知和运动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格外重视儿童心理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认为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人交往的倾向和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也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变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家长的教育观念带来的影响,也是长期开展早期教育工作形成的结果。
3-2.年轻父母是0-6岁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和早期教育方式决定者
调查发现,82.2%的0-6岁儿童由父母抚养,95.8%的儿童早期教育方式由父母决定。经数据综合分析得出,73.1%的0-6岁儿童家长年龄在35岁以下,69.4%的家长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技校)以上,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家长就占了25.6%。这些家长年纪轻,文化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皆高于我国人均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已经带孩子参加早教机构的各类活动,实践多元化的早教模式,增强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这些年轻父母主要担负儿童抚育和教育责任,对于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提高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3.家长早期教育期望值与自身能力间存有差距,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支持 0-6岁城乡儿童家长在实施早期教育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调查发现,46.1%的0-3岁儿童家长反映,“缺乏儿童日常养护、护理技能”是他们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排在后面似的三项依次是“与长辈照料孩子的方式不同”、“缺乏科学哺育、喂养知识”和“遇到紧急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求救”。而60.6%的4-6岁儿童家长担心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也有相当比例家长“担心孩子成长缺少同辈群体”、“缺乏儿童日常养护和护理技能”以及“与长辈教育观念不一致”。广大家长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却存在缺乏育儿知识、技能和与长辈的协调能力,急需社会各方的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能力建设,提高早教水平,是一项符合广大家长和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3-4.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知度逐渐增高,但早教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家长的高需求呈现较大反差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长早期教育意识的觉醒,早期教育机构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包括教育、卫生部门和妇联开办的早教中心、幼儿园开办的亲子班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早教机构。家长普遍认可这些早教机构,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约50%的家长希望通过带孩子参加早教机构开发孩子智力潜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而在选择早教机构时,也会更加看重机构的教学理念。调查却显示,0-6岁儿童家长对各类托幼园所和早教机构的满意度不一,其中“非常满意”的不到10%,“比较满意”的约占50%多,还有近10%的“很不满意”。希望政府进一步重视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建设;希望加大投资和公共服务的力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收费,满足广大家长和儿童日益增长的早期教育需求。
3-5.区域、城乡之间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城乡家庭都有了较为强烈的早期教育需求。但相比于城市家长,农村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早期教育知识还比较匮乏。另外,农村家长接触早期教育知识的渠道比较有限,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向谁求助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家长。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认识到让孩子参加托幼机构的重要性,而对于没有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原因,除认为“家中有人照顾,没必要上幼儿园”外,有相当比例的家长表示“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太差”或“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太差”,农村地区托幼机构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资源条件与城市差距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家长对于托幼机构的满意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早期教育发展的水平有所不同。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家长对于托幼机构收取费用的承受能力也有明显差异。
第四章 对策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0-6岁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水平,根据本次调查以及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高度重视0-6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战略意义,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0-6岁学前儿童是个性形成、智力发展、学习语言以及开发身心潜能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的养育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和神经等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的儿童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到未来劳动者的群体素质和劳动效率、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在世纪之交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相继调整了他们的早期儿童发展国家政策,实施以早期教育为中心的国家战略。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内地0-6岁的儿童有1.4亿,其中0-3岁婴幼儿7000万(《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3/03),占世界这个年龄段儿童的1/5。这些儿童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有重视和发展早期教育的内容,《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也对儿童早期教育提出了要求,体现新时期我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但是,在实施中,我国儿童早期教育尚未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缺少长期的规划和刚性行动计划;早期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得到同等的待遇;在立法、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投资力度上,也急需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建议尽快将早期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纳入规划,作为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工程和具体行动,以开创我国早期教育的新局面。
4-2.完善我国早期教育,特别是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大投资力度
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保障早期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的早期教育体系中,4-6岁幼儿园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管理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教育部门主管,在教育立法、管理规定、发展规划、监察督导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政府对这个年龄段儿童是否接受正规早期教育,也有具体的要求。
与4-6岁幼儿教育相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相对薄弱。长期以来,国家没有明确主管单位,教育、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和系统按照自身的业务范围,从不同方面参与对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因为没有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也缺乏有机的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国家明确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主管单位,明确责任,加强协调,以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我国早期教育工作。
早期教育投入不足,其中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经费更是困难,成为制约这项工作发展的又一瓶颈。目前,我国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只占到教育经费的1.3%,远远低于3.8%的国际平均水平。既不能与发达国家的7%,8%以至11%相比,甚至无法与巴西(5.1%)、墨西哥(8.9%)、泰国(16.4%)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而学前教育经费并不包括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说0-3岁儿童早期教育没有得到国家的财政投入。建议国家提高财政性教育投资,加大儿童早期教育的财政投入,为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专项经费,并在实施中注意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儿童早教事业给予政策倾斜,以确保我国早期教育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4-3.将早期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以城乡社区为依托,构建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实行公立为主、市场为辅、政策支持的早教机构政策。调查发现,七成多0-3岁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育, 他们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对托幼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建议政府对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尚未规范化管理的0-3岁早期教育加强管理,将其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中。基本普及3-6岁学前教育,规范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争取到2020年,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农村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基本普及。
城乡社区是政府开展公共服务的基层单位,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建议政府以城乡社区为依托,构建儿童早教服务网络平台,开展面向家庭的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将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宣传、文化和设施配置等社区工作内容中;设立机构,整合资源,并逐步配备经过岗位培训、具有资格认定的专业早教人员,提高社区早期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建立教师、专家队伍、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的早教工作队伍;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办班和入户等形式,为社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教科学信息与指导。
积极扶持民营早教机构。调查发现,有四成多儿童参加的是民营托幼园所或早教机构,各地呈现出多元化办园的态势。但目前民营早教机构的发展和管理尚不规范。大多数民营早教机构都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教育部门没有对他们的教学内容进行监督;人员没有严格准入规定;一部分早教机构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商业过分包装或误导家长需求,其本身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民营早教机构的管理和引导;出台早期教育机构的准入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制定评估和验收办法,确保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同时,要研究制定非教育系统办的早期教育机构在队伍建设、教师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为其坚持公益性社会服务提供政策性保障。
4-4.帮助家长和儿童的其他抚育者更新早教观念,加强施教者的能力建设
0-6岁儿童是早期教育的对象和受教育者,同时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早期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参与,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兴趣特点。“放任自流”、“拔苗助长”以及强迫孩子按照成人意愿学习的做法,既违背科学规律,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想的成果。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早期发展和一生的健康成长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年轻父母正在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责任,但是,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只有孩子才是早教对象,非常关注孩子是否得到早教的指导,却忽视了自身接受早教、提高教育水平的必要性。很多家长在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上存在误区,需要纠正。只有调动家长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教养水平,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建议在重视和发展早期教育的相关规划和计划中,明确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的目标任务;普及对家长特别是0-3岁儿童家长的早期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科学育儿的能力。
调查还发现,在未能参加托幼机构的0-3岁儿童中,七成多白天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大多数0-6岁儿童祖父母/外祖父母也都协助孩子父母参与儿童的养育和教育。调查还了解到,年轻父母与长辈照料孩子方式和观念不同,已成为他们实施早期教育的主要困难之一。超过1/3的0-3岁儿童父母和1/4的4-6岁儿童父母都面临这一困惑。所以,帮助祖父母辈接受早教新观念,掌握科学施教方法;帮助两代人提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高早期教育的水平,也应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各类早教培训也应吸收抚育儿童的家政服务员和所有相关人员。
4-5.加强社会动员,发挥媒体和新技术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优先的理念,儿童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儿童个人全面发展和对于国家富强进步的战略意义,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加强儿童早期教育意义的宣传、早教理念的传播和早教知识的普及,应作为我国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在传播早教信息和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家长在早教中遇到困难时,首选的帮助途径就是新闻媒体和网络,比例高达72.9%;家长早教知识来源,居第二位的也是媒体,占54%;在家长获取早教知识的媒体渠道构成中,77.6%家长认为电视是主要渠道。对电视的作用,农村家长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村家长认为电视是传播知识主要渠道的占到87.8%,远远高于城市家长21.2个百分点。运用这些传统媒体,针对不同群体,准确把握诉求点,迅速传播早教知识,将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特别是运用电视频道开办知识讲座对农村传播,将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大力提升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的传播影响力。调查显示,51.7%的家长利用互联网寻求早教知识,76%的城市家长首选上网查找早教知识,远多于对电视和报刊媒体的使用。早期教育网上家长学校、专家在线咨询等,为早教公共服务机构与新媒体结合,为广大家长提供更先进更快捷的传播知识形式开辟了新的途径。加强电脑、电子游戏和录相等新技术手段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使用、管理和研究。电子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城市家庭电脑的普及,儿童使用电脑的年龄越来越趋于低龄化,一些学前儿童已经在电脑上玩游戏看录相,家长为幼儿购买软件的花费也不少。这些光盘软件多数是译自国外,内容对于开启儿童智力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作用,但有的也不一定适合我国儿童;一些游戏不乏暴力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建议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和管理,同时加紧研制科学化、本土化和更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的电子教育产品,以适应儿童早期教育和提高儿童技术素养的需求。
第五篇: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易万里
摘要:我校的留守儿童基本是隔代教育,由于监护人的自身的素质和方法等多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应足于子女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是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绪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此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困难;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意义
1、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2、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的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平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3、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们有的老师觉得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好搞,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有的老师甚至有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在孤军奋战的感觉。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应足于子女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是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绪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4、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和结构性的变格,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成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造成的差异很大。加上科技技术发达,物价上涨。农作物的收成低,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低,难以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向城市,但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关注。
5、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因此,“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留守儿童”中确有一些在生活、学习、品德上有问题,但“留守儿童”中也还有自强、自立、品学兼优的人存在,所以,“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探讨学校教育中面向全体与关注部分的教育方法,让“留守儿童”与其它儿童一道健康成长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
二、目前所调查的单位的留守儿童的状况
众所周知,学龄前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而留守学龄前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幼儿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些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例如有的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退缩、感情淡漠,患上“爱的麻痹症”;有的则过度活跃、过分在意别人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另外,从家长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来看,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儿童跟与家长接触少的儿童相比较,前者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后者少,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缺失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度相关。在我们对留守儿童祖辈的调查显示中,他们多数是识字不多,有部分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起不了作用,大多数小孩的家庭作业都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他们没法辅导孩子。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给孩子在吃、住方面给予满足就可以。如果孩子做错事情,他们就打,他们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家长的心理是,我以前都是这样教导我的孩子,他们不都是好好的。有些祖父母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而教育孩子时带来一种补偿的心理,因此造成迁就和溺爱孩子的现象。由于代沟所致,他们更疼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需要总是尽
量满足。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而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甚至于有个别监护人即使是老师对孩子的正确批评都不能理性对待,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就找到学校和老师“理论”,这样更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样孩子就容易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有很多监护人的自身认识和素质的原因,对孩子关爱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来新玩具、苛求高份数等。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压根就没考虑过这一因素。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一年半载才偶尔回家1--2次,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父爱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缺乏两者任何一方都会使孩子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和障碍。所以,这种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虽然这种教养方式是暂时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儿童成人之后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影响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使儿童对家庭亲情观念的认识日益淡薄。由于孩子和父母长期分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遇到困难也不能得到父母情感的支持,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差错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开导。随着问题在儿童心里一点点积淀,天长日久就引发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情绪消极等。根据了解留守儿童大多于处于5—14岁之间,是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品行的形成缺乏父母的影响,再加上长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到儿童良好的形成。
家庭教育缺乏对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在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缺乏对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儿童存在饭前不洗手、直接用手抓、乱喝生水、爱吃零食。不爱做作业。有些孩子爱撒谎、不爱上学、有的还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来加以解决:
1、积极举办 “家长学校”
积极并认真举办 “家长学校”,有计划的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拓宽渠道,增进家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拓宽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沟通的渠道,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全面交流沟通,全面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档案等。这样一来,当老师或学校有什么事或有事么需要家长配合的情况,家长与学校就能及时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当家长需要得到帮助时也能及时与老师或学校取得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
学校要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时时关注儿童的学习、情感以及心理状况,倾注更多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发现儿童有情感或心理问题应及时有效的予以疏导教育。同时,建设一系列丰富而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4、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访问制度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访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下乡对留守儿童作家庭访问,带去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同时还可以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5、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亲情时刻温暖孩子的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联系,时时关心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给孩子以亲情的抚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体验到亲情的温暖。
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对有侵害未成年人健康或权益的行为及时予以坚决制止,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艰巨而富有意义,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开创留守儿童教育的崭新篇章。
七、参考文献
《小学生家庭教育》 作者(苏)艾达罗娃(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7-22 《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11期
《生命与教育》冯建军 教育科学出版社
《守望教育》刘铁芳 华东师范出版社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十字路口》 华东师范出版社 张文质
《小学教育学》 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一片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南京师大 缪建东2007-08-01①《摘自扬子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