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智力早期教育中儿童观察力及想像力的培养
家庭智力早期教育中儿童观察力及想像力的培养 人的各种能力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有专家认为:观察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记忆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中枢,想像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在智力结构中,最为主要的是创造能力,它主要是由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中所产生。创造性的全面人才,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宝贵人才,创造性的人才关键在于早期的智力家庭教育。
一、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心理学家实验证明:人的信息80%至90%是通过视觉的观察得到。我们通常说的观察力,并不是简单的用眼睛看,而是有目的,时间较长的知觉高通讯形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要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性。如小树是怎样长成的?春天你可以带孩子种一棵树,并经常同他一起浇水、施肥、松土、捉虫等,同时他就观察了小树的一年四季变化情况,初春时树枝含着一个个苞,后来吐也小嫩叶,夏天树叶茂盛呈深绿色,秋天树叶变成黄色,一片一片的落到地上,到了冬天树木就光秃秃的。孩子通过对树的观察,就对树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懂得了树木同四季常识。观察的办法可由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再就是让孩子述说实体,在孩子观察某项事物后,要求孩子复述。说的不全时父母尽量做启示,不要包办代替,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同时通过复述加深印象,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再就是引导孩子自觉的去观察,养成对事物的细心和留心的习惯,长期的观察行为训练,就会养成习惯化,久而久之就成为自然习惯了。善于观察的孩子,往往会发现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创造性人才必备重要素质。因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 是人生的基础能力。
二、要培养儿童的丰富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经过改造、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缺乏想象力的孩子是不能从事研究工作的,也不能从事写作工作的。因此要大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讲童话故事、讲神话故事、讲革命故事,都可启发孩子的想像力。讲故事要讲究艺,不能背故事。故事要讲的抑扬顿挫,娓娓动听,使孩子入迷。讲故事最好不一次讲完,中途停下来,让孩子自己续故事,最好结尾不讲,让孩子自己结尾,这样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听音乐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玲木教授主张并实践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听世界名曲,二周岁半开始拉小提琴,玲木教授认为: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他成为音乐家,而是培养孩子的丰富想像力。他还认为:坚持某信领域的开发,并达到高水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经常给孩子放一段乐曲,让孩子想象乐曲中表达的情景,并让孩子把这一情景讲述出来,从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画画可以培养孩子的想力,美国一位用美术做临床治疗的心理学家说:“孩子画里隐藏着他要说的话。”孩子的画可以没有大人的画画的逼真,但孩子的画里不但有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生活画面,而且往往带着幻想,甚至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梦想及忧愁、欢乐和希望画在画上。对孩子画画最好不要生硬的规定画什么内容,让他自己去画,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最好鼓励孩子画以前没有画过的,老师没有教过的画,还可以叫孩子充分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对年龄段小的孩子要通过看图说话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对年龄段小的孩子要通过看图说话不断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图片让孩子描述图片上的情景。
家长要有意识的鼓励孩子去想象,对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家长要热情的予以肯定、支持和鼓励。寓学于乐,施教于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这样才能使家庭成为天然的早期教育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让知识的源泉浇灌出智慧的花朵。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平时写作的时候,有些同学常会感到无话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说,这种状态主要是观察力不强导致的。写文章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要获得写作材料就必须对生活作细致周密的观察。观察是写作前的重要准备,也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去观察,得不到材料,作文也就写不出东西。既然观察如此重要,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是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大的范围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
现实生活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开放自己的“五官”,凡是眼、耳、鼻、舌、身所触及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物,各种各样的情景……对于这些,该看的看看,该听的听听,该闻的闻闻,该尝的尝尝,该摸的摸摸,都不放过,尽量把它们装入自己头脑的“材料仓库”里去。观察的对象应该说是无限宽广和复杂的。就拿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说,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天有阴暗,月有圆缺,前街车水马龙,后院僻静清幽……凡此种种,都得留意。这些也许写作文时不一定一下子都用得上,然而有备无患,说不准在哪一篇作文里就会动用到这些观察来的材料。
平时的观察所得,怎样积累起来呢?这就需要写观察笔记了。观察笔记不一定成篇,可以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的;它可以记在本子上,也可以记在卡片上,还可以按观察对象进行归类,如“人物类”、“自然风光类”、“鸟兽虫鱼类”等等。做这样的笔记既可以经常练笔,又可以帮助记忆,以备日后写作文时采用。
二是写作前,要明确目标和重点,在小范围里全面精细地注意观察
如果老师出了作文题,或者自由命题已经确定了写的对象,那么,观察的范围就应当缩小。为了不分散时间和精力,应该给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目标,划定一个具体的范围,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有位同学和她妈妈在乡下生活。她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特别是对离她家不远的一口水塘,更加有感情,她想写一写这口水塘,于是,她对这口水塘作了全面而精细的观察。春天,她观察到“一塘春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塘面平静得象一块明晃晃的镜子,倒映着红瓦绿树;满天朝霞落入池中,池水一片胭红。有时池水里是一片蓝天漂着白云,有时鱼儿跃出水面碎了一面明镜”。夏天呢,“塘里的荷花香了。那沿塘盛开的红莲,衬托着碧青的荷叶。那绿叶上滚动的水滴,银光闪烁,格外耀眼。塘边柳丝摇曳,婀娜多姿。水中映出群峰上五彩缤纷的山花”;秋天则是“塘边栽着的十几株白菊,争艳斗奇。花芯嫩黄,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倒映水中,十分秀美”;冬天,水塘又是一番景色,“当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水塘结冰了。它在阳光下透明晶亮,既象翡翠,又象白玉”。这位同学对池塘的四季作了由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细致入微的全面观察,既有静态,又有动态,这样,她必然能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篇: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基本生活方面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一般较早被发现,并在3岁前后被确诊,可以及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康复站或学前特殊教育班接受学前教育,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或班级接受以适应日常生活为主的功能性教育,能够认识常见的文字和进行简单的计算。少数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的殊能力,如音乐能力,在专门训练下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部分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可能存在语言方面的沟通问题或行为问题,可以借助于康复训练和行为支持得到显著改善。经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在适当的支持下,他们可以在专门的工作岗位或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从事生产劳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关系。
3.重度智力障碍
智商40~25分,同时具有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常在出生后不久被确诊,应当对其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与训练。对他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简单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功能会得到显著的改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增强;也可以为他们安排休闲活动或力所能及的劳动,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改善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可以依据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的具体环境,评估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状}兑,为他们制定在这一特定生活环境中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并适当地改变环境,使用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实现基本的生活功能,参与社区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愉快和幸福。
4.极重度智力障碍智商在25分以下,同时存在极为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常常伴随着多重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日常生活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等,需要得到长期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潜能。他们可以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和必要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自理状态,表达需求和情感等。可以为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各种行为支持和身体协助,让其感觉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尊重,让他们愉快地生活。
目前国际上对智力障碍采取了一种新的、根据支持程度进行的分类,将智力障碍分为需要间歇性支持、有限支持、广泛支持和全面支持四类。新的分类方法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可以通过建立支持系统为智力障碍儿童的 2 康复带来新的途径和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效果,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当前智障儿童的发展现状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在如今的家庭中,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智障儿童的物质投资,轻视了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学校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教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智障儿童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这些孩子,怕他们烫到或伤到或弄得一踏糊涂,还怕他们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智障儿童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智障儿童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智障儿童因年龄小层次低能力差,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他们,而是去代替他们做,例如,一大早小豪正努力而吃力地穿着衣服,谁知家长看见,马上等不及了,三下五除二,帮他穿好了事。或是时间不够,或是耐心不够,总之,没有教会孩子自理的技能,也是导致智障儿童不会自理的重要因素。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当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三)生活与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关系。
生活是与人们生计活动相联系,与人的存在方式有关的所有衣食住行、礼尚往来、闲谈杂聊等琐碎、杂乱、卑微的日常消费活动。一般泛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形成是以他对人类整体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而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被教育者的归宿是生活,教育时时刻刻伴随着生活,在生活中产生了知识、学问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说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也在 3 生活中养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故我们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先从生活开始,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生活,形成与生活。智力障碍儿童的大小便训练,进食训练,衣着训练,个人卫生训练,睡眠训练以及安全常识训练都要从生活开始。
二、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合力”策略
教育合力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教育合力要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方面协调一致,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形成 教育 网络,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和谐、文明、向上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家庭、社区、学校教育三者共同构成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有保证;反之,三者之间相互脱离甚至各行其是,就会使受教育者的发展蒙受损失。但三者的教育影响又因其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而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家庭,社区和学校三者构成儿童和青少年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它们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三者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因素有机可乘,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出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以外,家庭,学校和社区还应该在教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提高家庭素养,增强社会各界人士的责任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首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教育合力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作用。学校要对家庭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家长走出误区,正确的对待智力障碍儿童,广开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按步骤的对家长进行培训。二是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让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三是领导和教师经常进行家访。四是每月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实验室等。五是开设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校园网,广泛与家长交流。从而促进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另外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让学校享受到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三是学校统一思想、建立组织、完善制度、建立“三结合”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阶段“学科社会化课堂”的教育模式(1)初步建立学前中重度智障儿童社会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阶段是特殊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于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究中智障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重点侧重于生活自理能力、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学校从两条途径展开:一是开展康复训练,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打基础,二是开展课堂教学,促进他们自理、沟通和交往技能的形成。
1.1康复训练,采用1+x+y的模式
1+x+y的康复教育模式,其中“1”是集体康复教育,指在学校由教师通过课堂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康复的过程。“X”是个别化康复,指由治疗师在对儿童进行认知、言语、运动等功能的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Y”是家庭康复,指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家长实施康复教育的过程。,1.2课堂教学,培养日常生活技能
1.2.1教学内容,采用单元主题教学
考虑到中重度智障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依据儿童为本和多元合一的原则。每个月安排一个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题,依据主题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课外融合教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集体互动活动、日常生活场景活动,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这些活动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突出学生语言发展和动手自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加与普通幼儿园的互动课程,定期走进普通幼儿园的教学班参与活动,与普通幼儿互动,促进其社会化。
1.2.2教学策略,符合学前儿童特点 1.2.2.1寓教于乐,自然习得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或者律动操,5 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穿戴帽子围巾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律动操,孩子在音乐旋律中学会了穿戴帽子、围巾的动作。除了在学校加强练习以外,引导家长在家庭自然真实的环境中督促、指导孩子进行相应的生活技能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朋友都认真仔细地学习着,进步就更大了。
1.2.2.2 关注差异,分类施教
由于班级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各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强求,不鄙视,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学前中班的拉裤子教学中,A类学生,独立完成整套动作;B类学生,动手能力有限,或者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辅助手臂完成;C类学生,理解能力低,年龄又较小,需要教师把着他的手,并且对着镜子分步骤讲解与反复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加强练习,形成能力。
1.2.2.3强调合力,家校共育
家庭是孩子和父母活动的主要场所,我校学前部大部分家长也都陪同孩子在校学习,课任老师也会把每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告知家长,回家训练使得课堂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强化和巩固,促进了孩子社会化的发展。我校部分家长的家庭配合教育非常到位,家长的积极参与,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2)初步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社会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2.1建立了社会化课堂的辅助资源
社会化就是为培智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化公民所实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校为学生社会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辅助资源。一是教师课前制作的虚拟生活场景的课件、教具和学具。二是每个教室设置活动区域,区域内投放学具,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情景。三是建了家政室、烘焙室、烹饪室、手工室、珠艺室、蒙氏室和电脑房等专用教室。四是与文化馆、市图书馆、市青少年社会活动基地和大型超市等社区和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环境。
2.2形成了学科社会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2.2.1突出学科教学情景的社会化和准社会化
在构建学科教学社会化课堂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情景生活化或准社会化的原则。即要创设一些学科教学社会化情景,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连接起来。例如,数学学科的钱币使用教学,按照认识钱币、使用钱币、购买商品的顺序设计教学,所提供的教学场景也按照这样的要求设计。在认识钱币环节,在课堂中提供模拟或真实的钱币;在使用钱币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店或超市使用货币;购买商品环节,先在模拟的商店中购买模拟商品,熟悉后带领学生到社区的超市中进行购物练习,回家作业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家庭旁边的社区商店或超市购物。再如学习《红绿灯》,带学生到学校东侧的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再过一过马路,体会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
2.2.2突出学科教学体验性和可操作性
学科教学社会化课堂的最大特点应该说是教学的体验性和可操作性。在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多体验,多操作才会形成技能,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方能模仿运用。例如教学《味道》:教师准备了糖、盐、醋等调味品,学生在真实品尝中学习酸、甜、咸等味道,在品尝中辨别这些味道。在学习时钟时,教师制作了时钟教具,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学会认读时间。
2.2.3突出学科教学系统化和序列化
我校采用上海卢湾区的生活教材,注重学科教学系统化和序列化。学科社会化课堂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主线,为学生最终走上社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儿童以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为主;中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以居家生活能力训练为主,如整理衣物、收拾房间和简单的烹饪等,学校专门设置了家政室。培智高年级设置了职业生活能力训练课烹饪和烘焙,学校添置烘焙室和烹饪室,训练学生学习一技之长,掌握初步的职业技能,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建立了职业教育社会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3.1依据学生实际开发内容
为了培养职高培智生的职业生存技能,学校开设了烘焙和烹饪专业课,两位课任教师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采用主题教育形式,烹饪专业围绕炖、煮、煎、炒等烹调方法,按照从单一食材到复合食材、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主题进行 7 教学。烘焙课从简单的饼干类制作,到蛋糕制作,再到各类月饼制作,学习内容贴近生活,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依据学生实际开展训练
烹饪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我们的学生很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功,加上理解能力差和手脑协调能力差,学起来进度很慢,难度也很大,因此课堂上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3.2.1人人参与操作,亲自体验过程
不管学生本身的基础和条件怎样,教师都努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操作的每一步环节中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3.2.2培养小助手,同学互助共进步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职教课中教师发现、培养接受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做小先生,去教接受慢、能力差的学生。这样无论对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弱的学生都起到了积极的锻炼作用,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3.2.3徒手练习与实物操作相结合
课堂上学习一项技能,制作一道菜肴或一个点心,在操作时间和量的方面都是有限制的,光靠几节课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个动作要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安排在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徒手练习。学生们集体在老师的指令下统一进行操练,这种训练的方式简单、氛围轻松,效果也很好。徒手练习不仅是学生顺利完成成品的有效保证,也是学生真正掌握技能的合适途径。
3.3职教课的社会化实践
学校除了加强校内职教课的基本功训练,布置回家后的制作练习外,更为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拓展资源,学校与市爱心义工协会联系了我市百信超市面包烘焙房,学校师生将定期到他们的烘焙房进行实践操作,他们为我们师生免费提供指导。学生在他们的面包房接收专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技能,好的学生将进入他们的面包房工作,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
2.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的机会,这直接养成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环境的教育训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丧失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我校依托家长学校,邀请专家来给家长作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小孩参加劳动,如何加以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家长的认识和训练水平。并且,老师把对小孩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并请家长把小孩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老师再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做的不到位的技能再及时给予纠正和强化,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家校合力效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来自与家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学校,社会,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从一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大小便训练
大小便要喊成人,这对于一个即便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困难的事,但这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却是件新鲜事,为此,智力障碍儿童常常会穿着尿湿的裤子继续坐在座位上若无其事的玩;不仅如此,即使带智力障碍儿童到厕所里,他们也不会自己小便,在小便池前呆呆地站着,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却好奇地看别人在干嘛。于是,家长们对她进行了观察、记录,逐步掌握了史友娣的大小便规律,继而采取定时提醒的方法。在提醒时要求他们自己对家长说:“我要小便”,帮助她慢慢建立正确的大小便的反射活动,知道大小便要喊成人,并且要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其次,家长再手把手地帮助他们学习小便的方法,通过边教边练的形式,让她逐步学会自己小便的方法,然后,家长在一旁用语言进行提示,让她反复地练习,强化她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以达到大小便自理的目的。
(2)进食训练
我们学校一年级殷嘉玲同学的家长反映她的进食能力很差,喝水时不是呛了,就是会从嘴边漏下来,进餐时不能正确的使用吸、咬、嚼、吞、咽,没有明 9 显的区分,几乎是一气呵成;不能较好地区分食物中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经常是连皮带核一起下肚,针对这些表现,针对她的情况家长从基本的饮水训练开始,先帮助她学习吸、喝、咽、吐等口部动作,并和她面对面地做示范,让她学着家长的样子做出动作,通过语言提示把相应的动作和名称对应起来,使她逐步掌握这些动作,并同时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第二步是进食训练,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她学习掌握咬、嚼、吞、咽等进餐动作,然后反复练习,使之熟练,再让她边吃边慢慢地一步一步练习。另外,帮助她区分食物中什么东西可吃,什么东西不可吃也是非常重要,因为,她经常被果核、骨头、残渣等呛住喉咙,所以要让她知道这些东西是不能吃的,要把它们吐出来,最后,再让她学习正确使用小勺进食。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帮助她养成进食时的卫生习惯,在进食过程中反复地提醒她,进食时不要讲话,不要东张西望,吃饱了要及时告诉老师等等。如今,殷嘉玲除了使用小勺进食还不够熟练外,其他的进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按家长的要求注意进食的卫生。
(3)衣着训练
我们学校一年级徐涵榛对自己的衣着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发育迟缓,不能与他的年龄相适应,他不仅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而且还不能配合生活老师帮他穿脱衣服,于是,我们便在帮他穿脱衣服的同进,引导他用动作来配合,使他先形成“衣来伸手”的习惯,进而再学习自己穿脱简单衣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只要家长拿起衣服准备帮他穿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用各种动作来配合了。由于脱裤子的动作相对简单,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直接引导他学习自己脱裤子。先让他自己试用各种方法把裤子脱下来,再在他自己脱的基础上手把手地引导他学习正确的方法,并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在穿裤子时,家长则在一旁边用语言提示,也适当地给予帮助。就这样,徐涵榛不仅学会了自己穿脱裤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个人卫生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不知道要保持个人卫生,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持个人卫生,因此,他们往往给人一种邋里邋塌的感觉。同样的,我校一年级学生蒋欣悦也不例外。针对她这一特点及各种表现,家长时时提醒,刻刻关照,以帮助她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时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擦手、擦汗等卫生习惯,并且边洗边擦时 10 还告诉她洗擦干净后身体会更好,大家会更喜欢她,渐渐地,蒋欣悦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习惯成了自然,使道理更浅显易懂。在培养习惯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教会她方法。如:洗手的顺序、擦肥皂的方法、漱口的要领以及如何擦嘴、擦手、擦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使蒋欣悦养成了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了一些个人卫生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她对周围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5)睡眠训练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高儿童自理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智障儿童的精神似乎比正常儿童充沛许多,不能自觉、安静地入睡。我校三年级学生陈涛不仅自己睡不着,还喜欢在床上爬来爬去,发出叫声,影响其家长的休息。于是他的家长想办法试着让陈涛和自己的枕头、被子交朋友,知道睡觉时头要枕着枕头,要盖好被子,家长和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家长还轻声提醒他不要讲话,手脚不要乱动,把眼睛闭起来,就这样陈涛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经过反复训练,陈涛逐步养成了较好的睡眠习惯,基本上能自己安静地入睡,他的自控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6)安全常识训练
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孩子们也将越来越早地独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因此,安全常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特别对智障儿童来说,他们认知水平低,动作发展不协调,思维缓慢,记忆力差,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这就需要家长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地提醒他们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可去等等。我们通过观看电视、电影、设计场景等来教育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下,不能随便走开或离开自己认识的人,不能跟着陌生的人走。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学生已学会了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具备了粗浅的安全意识。
3.最后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即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和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所以应给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社区 11 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关注,为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智力障碍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应给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方向对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庭影响的协调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效果。
(2)社会应该支持并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的支持与组织下,学校可以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联系交流智力障碍儿童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内容,并集中意见提出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的具体策略和方案。
(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校外教育机构应该建立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为核心的策略。校外教育机构的具体任务是相互交换情况,研究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具体表现与进步。另外校外教育机构应该鼓励进步,宣传表扬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进步的事实,鼓励其家长与老师,再接再厉为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进步与发展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让家长老师看到发展的希望,激发他们的信心。针对智力障碍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家庭和学校建立不足档案,针对不同智力障碍儿童的不同发展障碍采取具体的措施。因材施教。
(4)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家庭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以校外教育机构为领导力量与学校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学校家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社会各界可以指有关工矿、企业和部队等单位。社会可以请这些部门的优秀同志到学校家庭等作报告,宣传关爱智力障碍儿童,关心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主题。
(二)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智障儿童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如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 12 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虽然你有残疾,但要不怕苦,不怕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谈话法
根据智障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智障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听故事,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在练习中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2.故事法
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智障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智障儿童参与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3行为分辨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例如,为孩子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孩子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教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孩子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哪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智障儿童上进的意识。
4.集中教学
智障儿童的教育是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于游戏和生活中的故事、儿歌等,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教师要抓住课堂教育的大好时机,有意识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培养和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例如,教学《勤劳的小蜜蜂》、《劳动最光荣》等故事和歌曲时,有意识地培养智障儿童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再如,通过故事表演、音乐游戏等,可以使智障儿童练习自我服务和帮助他人的技能。另外,对智障儿童自我服务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儿歌或歌谣的形式加以灌输,使智障儿童先认知后实践,最后形成能力。
13(三)教给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他们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他们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1.游戏
游戏是智障儿童最喜欢、最愉快、最积极开展的活动。教师可以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与操作练习融入游戏,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例如,玩角色游戏“娃娃家”中,通过给娃娃穿脱衣服、扣扣子、系围裙、系鞋带等来巩固这方面的技能。在游戏“小饭店”中,通过发碗筷、打扫餐厅,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和有序做事的好习惯;通过当客人,锻炼智障儿童有礼貌和使用筷子的技能;通过收拾碗筷,培养智障儿童有条理的整理物品的能力。再如,可以通过“小手变白了”、“给小扣子找家”等简单的游戏,有意识的培养洗手、自己扣钮扣的能力等。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开动脑筋,智障儿童的许多生活自理能力都能再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培养。然后,再帮助智障儿童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智障儿童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的。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2.儿歌
智障儿童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智障儿童的兴趣。比如在教智障儿童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智障儿童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在教会智障儿童自理技巧时,我们教师依照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寓教于乐。根据智障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智障儿童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例如:在韵律活动中我们教师编排了“一日操”游戏,并在音乐的旋律下练习刷牙操、洗脸操、穿衣操„„智障儿童在开开心心的状态下习得了本领。
其
二、因材施教。由于智障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智障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智障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
其三、秩序渐进。智障儿童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智障儿童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有的智障儿童总是会撒饭粒,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培养,他们掌握了吃饭的技巧,渐渐地进步了很多。
其四、品尝成功。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动力。当智障儿童取得点滴进步时,“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智障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智障儿童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智障儿童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你行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智障儿童实现成功,以免挫伤智障儿童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
入厕、盥洗、餐点无处不体现着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餐后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智障儿童的自理技巧
让智障儿童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图解;投放各种豆豆,让智障儿童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布娃娃,让智障儿童练习扣纽扣的方法。
3.在比赛中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
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例如在午睡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在“六一节”时可以开展夹黄豆比赛等,使智障儿童在竞争中练习技能,并让智障儿童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
4.家校合作养成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我们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尤其是要告知家长: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正确的方法教智障儿童,耐心帮助,鼓励智障儿童独立完成。要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和年龄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不要溺爱智障儿童,什么事都包揽下;也不要剥夺智障儿童动手的权利,只要没有危险,就应该放手让智障儿童去做。另外,家校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因为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我们教师还要在学校的壁墙“家长栏”中不断地宣传家教知识,对一些家长错误的观念进行个别访问,运用理论和案例进行探讨。家长则配合学校的工作,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智障儿童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抓紧学习才重要,恨不能帮智障儿童吃饭、大小便。久而久之,使智障儿童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更需在培养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智障儿童进行一致性教育。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儿童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教育家校同心,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三、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理想目标
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智力障碍儿童能有以下改变,在生活中能够有进步,比如:自己洗手帕,洗手,穿鞋,脱裤衩,系衣服扣,用筷子,基本不尿床,一个人睡,自己起床。会擦鼻涕,会用手帕揩汗,大便能自己擦,会刷牙,能穿袜、穿上衣。喜欢自己洗澡,脱下的衣服摆放有规则、整齐,吃鱼会吐刺。自己梳洗头发,用剪刀剪图形,剪指甲,在学习中能够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小结: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儿童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教育家校同心,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第四篇:作文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教师的激发引导,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有一位同学在家偶然发现了“蚂蚁搬蜻蜓”这一现象,他感到十分奇怪,一只蜻蜓的体积比一只蚂蚁的体积何止大上千倍,但极少数的蚂蚁就可以抬走一只死蜻蜓。通过观察、思考,他悟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的哲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置以《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 1
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
四、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这根主线,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第五篇: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总之,我们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商店及户外去玩耍,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向万物。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广。这样既扩大了孩子的观察视野,又深化了观察的深度,同时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这样,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来的作品除了形象生动之外,更具想象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