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问题的一点儿思考
谈谈农村的空芯家庭问题
“培儿啊——”,声嘶力竭的恸哭划破了山乡夜的沉寂。小培永远也不可能应答奶奶的呼喊了。小培是外县的,父母外出打工,因为邻近,他们堂兄妹4人由奶奶带着来到了和他们乡镇一样偏僻的这里读书。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奶奶上山采药卖钱补贴生活。小培带着妹妹到山洼里偷摘人家的小苹果,被发现了,因为害怕,领着妹妹从荒山上跑,慌张中滑进了深水沟里,无助的妹妹的哭声被路过的人听到,传到了集镇。小集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沿着峡谷一个个水潭搜寻。晚上11点多,在一个石坎下捞起了小培的尸体。散落在水潭里的青苹果,还在水潭里无情地打着旋„„
品学兼优的四年级学生小培在花一样的年纪突然消逝,年迈的班主任用一首小诗《忆小培》,写出了几多忧伤,几多惋惜。
事情发生后,引来了人们很多思考。有人说是教育有问题,没能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被发现时她选择了逃避是酿成悲剧的直接原因。可是细想一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作为其心理依靠和物理性靠山的父母远在他乡,身边只有年老的奶奶,叫她拿什么去承担,她弱小的身体,还是老师的说教?
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一个真实故事,算是我谈的这个话题的引子吧。
所谓的空芯家庭是指作为家庭主干的青壮年成员常年在外
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包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家庭。需要抚育的孩子由同样需要照顾的老人看护,有的家庭没有老人了,只好妇女在家专职接送孩子,成了“留守妇女”。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它是改革开放的副产品。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国外的资金、技术与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带动了GDP的快速增长。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一带,利用区位优势不仅让当地寸土寸金,人充分就业创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劳动力蜂拥而至,由于户籍和收入的限制,使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成了“鸟人”——候鸟,他们迁徙靠的是火车、汽车,飞得起的不多,这就促成了中国特色的春运大潮。迁徙时运力缺口巨大,之后就是客运车辆的闲置。调查一下,没有多少对春运满意的,拥挤、一票难求滋生的黄牛党、内部倒票等社会乱象层出不穷。
好不容易回家了,发现活泼的孩子孤僻了,学习成绩变差了,更任性了,好说谎话了„„,老人复杂的笑容掩饰不住一年的辛劳和岁月的沧桑。
这样的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越是偏远的农村,这样的空芯家庭越多。青壮年外出挣的钱大多是用来供孩子或买房子,老人在家里或多或少卖点农产品、畜禽之类的,而他们在此过程中防盗、防骗、防抢能力的薄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使农村成为假币最好使用、骗子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而社会管理力量
有限,也是力所不及。还有就是防御自然灾害和疾病危害的能力较弱。夏天洪水卷走儿童、爷爷奶奶不堪打击之类的悲剧年年上演,冬天烤火烧着房子或是中毒的事情也会出现,因爷爷奶奶忽视导致疾病夺走孩子性命的事情也有。有人会说,孩子的父母在家就不会发生意外了?也不是,只是年轻人更敏感一些,孩子也能更充分的把真实情况反映给父母,发生灾难的可能性会小一些。即便是发生了,也基本不会发生此生灾祸,如爷爷奶奶内疚轻生。
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导致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乃至后天的发展。这里的教育并非指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指更广意义上来自家庭的引导、潜移默化,以及来自父母的“强大支撑”(孩子眼中)所产生的自信和安全感。祖孙情更多的是宽容、呵护,大多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大多是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有时还帮着圆谎。孩子逐渐长大,有的会顽劣不羁,谎话连篇;有的会因为爷爷奶奶不能解决问题而封闭自我,变得孤僻而又缺乏自信,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父母春节回到家里先是一堆物质贿赂,接着即便是发现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也会觉得亏欠孩子而原谅,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管管孩子了,时间也到了,又要带着牵挂远赴他乡上班了。孩子又要离开自己了,怎么忍心啊。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学校、社会也为留守儿童的问题绞尽脑汁,无奈这一年三两次的“爱心”活动,又怎能弥补这亲子之情的缺失呢?
这些外出做工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是改革开放、国家建设的功臣之一。虽然他们也有人为自己创造了可观的货币收入,可也失去了很多。没有人能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可这种现象作为副产品也不容忽视,像开矿一样,要做好产业转型,也要处理好尾矿,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农村大量的空芯家庭,是大规模远距离的异地打工催生的,说到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国家的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就是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开放城市的差距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扩大内需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会促进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可是广大农村依然发展缓慢,农村也应该进行一场改革,“农场化”或者“农业工厂化”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加速城镇化的步伐,推动农村的发展。
首先要大幅增加国家资本对农村的投入。国家可以拓宽筹、融资的渠道,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均可以让境内外的资本进入。美国移民局规定在美投资50万美元,就可以获得2年的临时绿卡,结果近几年,通过投资渠道申领绿卡的大多是中国大陆的。可见国内的民间资本是很充裕的,国家只要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等进入,让这些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航运码头等。国家只需要做规划,定标准,做裁判就行了。这些资金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就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加速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能算是建成小康。那些民间资本是要看资金收益的,对农村的投入只能靠国家,因为它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惠及民生上,而且投入极大,这也是国家的义务。这既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惯例,也符合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思路。
然后是对农村进行改造,按照功能区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出。
可以以自然村庄为单位,从人口规模、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评估其是否宜居,人少地贫、基础条件差、社会服务无法企及的地方,还包括一些经改造后容纳不下的农户,要给足用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政策,要像搞库区移民一样一次性解决好问题,而不仅是从山上迁到山下应付一下。对宜居的村庄,要首先做“确”字工作。一是确人,确定户口,确定人数,解决人、户分离和一人多户等问题;二是确权,确定林权、地权,为土地整治、流转打基础;三是确定产业,按照气候、地势、土壤等条件,参考市场信息,大致确定拟发展的产业。其次是完善基础设施和进行土地整治。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大环境适合招商的,要高标准建好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只能发展农业的,要在整治土地和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尽快推进“农场化”和“农业工厂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民以地入股,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就地就业。
加速城市扩容、城乡一体化步伐,对农民进城给予政策优惠,为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提供便利条件。采取连片整治的方式加快集镇的扩容,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集镇功能,文化活动、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方面要齐备,(尤其是教育问题,现在大多数外出打工的都是为了孩子,结果孩子“留守”了,耽误了。)增加集镇的吸引力,使在农村“上班”的能“安于现状”。
总之,让具备进城条件在城里能安家,在农村务农的收入增加,挣到和城里相当的钱,过上和城里差不多的生活,减少这种不健康的空芯家庭的存在,别让农村的下一代又“独生”又“留守”,成为问题一代。
第二篇:关于农村风俗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风俗问题的思考
申育林
2012-08-27 10:15:3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摘要:农村风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造成铺张浪费的重大问题。从农村风俗现象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风俗,现状,问题,对策 农村风俗的基本现状
本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承文明的礼仪风俗,如礼尚往来等,对建立良好的亲朋好友关系、邻里和睦共处有重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农村请客送礼歪风肆虐,消耗民力,败坏风气,这股歪风邪气让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1.1 请客的花样不断翻新
原来像结婚生子、老人去世等传统项目请客,现在项目越来越多,如升学宴、乔迁宴,任何一个生日都可以作为请客的理由。恩施宣恩县一个网友写了这样一首歌控诉请客送礼:“修个牛圈也整酒,挖个茅坑要整酒,钉个大门要整酒,母猪下仔要整酒„„人情见血封喉,谁能把我保佑,让整酒从此休。”该歌迅速在网络论坛上受到热捧,网友对歌曲的关注,体现了对整酒行为的痛恨。
1.2 请客的范围越来越大
以往请客庆贺只请有礼尚往来的亲朋好友,现在请客普天同“请”,只要是认识的,能请得到的,全请,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甚至只要有一面之交的熟人也请,让广大群众躲避不及。
1.3 请客的时间长,参加的家庭成员多
以往请客有传统的习惯程序,现在,在新情况新条件下创新发展了。如:湖北随州市,过去对老人亡故,有这样的习惯,三天下葬,入土为安,现在后人们对老人悼念时间延长达一周之多。例如万店塔尔湾街上去世了一位高寿老人,乐队、鞭炮、喇叭齐鸣达一周之久,把街坊邻居吵得苦不堪言。据调查,随州市万店镇某村一年吃酒开销平均每户6000元至15000元,吃酒30至60次,对农民造成沉重的负担。导致农村风俗问题的原因
导致农村风俗问题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比以往好转了,农民收入高了,有闲心闲功夫闲钱搞庆典了;二是攀比虚荣心作怪,互相影响,比规模、比气派、唯恐落后;对自己的私事重视,你请我,我请你,圈子越来越大。一边骂别人请客,一边自己请。三是敛财,做事请人送礼有钱赚,而且请的客人越多赚的越多,即所请规模效应,特别是有职务的农村干部。解决农村风俗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干预,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层政府各级部门要全力治理请客整酒行为,纠正不良风俗。首先,县级政府要重视民风民俗问题,建立“正风肃纪”活动办公室,抽专门人员治理请客整酒风;例如恩施来凤县就成立了“正风肃纪”办公室,专门负责刹“整酒风“。2012年2月19日,“正风肃纪”活动办公室接到举报称,该县文体系职工雷某将于下午五时在某酒楼为其小孩满周岁庆生。举报人要求马上对此予以查证制止。当天中午,该县文体局负责人电话反馈,称已经给当事人做好工作,当事人答应取消整酒。然而,相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却是,当事人并未取消整酒,只不过改变了整酒地点,将酒席从酒楼改在了自己家中操办。2月21日,来凤县文体局被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扣减综合考评分2分。该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被诫勉谈话。涉事职工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收缴全部礼金。“正风肃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制定文明的村规乡约,把不文明请客整酒、铺张浪费、封建愚昧行为列于制止之列,制定健康、节俭、文明、科学的风俗。再次,政府组织乡干部、村干部到乡村广泛宣传违法整酒禁令,张贴狠刹违规请客整酒通知书,与农户签订禁止请客整酒承诺书。例如,在恩施宣恩李家河乡,组织乡村干部分赴到全乡40个村,与农户签订禁止违规整酒承诺书850份,规劝取消整酒6户。
3.2 政府大力宣传请客整酒、铺张浪费的危害,提倡文明节俭的民风民俗
例如利川市府在逸园广场举行“狠刹违规整酒风”万人签名活动,倡议全市人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和违规整酒行为。利川市委常委为此讨论通过了《利川市违规整酒问责实施办法》。此后市委市政府深入巡查暗访,加大查处力度,迅速遏制了这股不正之风的蔓延。在签名活动上,利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狠刹违规整酒风”倡议书,市民代表发言表示积极遵守。此后,市领导、各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群众纷纷签名拒绝违规整酒。
3.3 各级政府官员要带头移风易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近来年,不正常的人情风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干部也在无事请客整酒,在某种意义上讲,党员干部整酒请客,既败坏了党风,又带坏了民风。因此,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和农村党员的管理,让他们带头移风易俗对整治农村整酒歪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疏赌结合,制订领导、一般干部、党员、群众红白喜事的管理办法
如提倡干部去逝开追悼会,举办集体婚礼,制定对喜事奖励的办法,规定喜事操办的范围和规模等。对普通群众要把村民整酒行为同农村的各种扶持补助等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形成村规民约,如评选文明户、危房改造、农村低保等,一旦违规整酒,即实行“一票否决”,取消享受资格。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为农村遏制“整酒”风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全社会形成合力,解决农村风俗问题,逐渐形成文明节约健康科学的风俗习惯。
作者简介:申育林(1964—),女,湖北随州人,本科,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第三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思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西航港街道办事处 朱礼学
一、房屋与宅基地确权主要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探索,西街办在大力宣传和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村房屋与宅基地确权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层面: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农村房屋面积测绘标准,因此房屋面积认定尺度不好把握。
(二)、政策层面:
1、在过去农房建设过程中国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法规对农房建设的层高、建设设计、报规、报建等进行规范,而本次确权对三层以上房屋要求出具规划、设计、质检方面手续,这样操作很难。农民要求不论是哪一年修建,不论层高是否超过3层,修建过程中是否正规设计、正规报建、质检都要求确,否则拒绝确权。
2、国土法规定一户一处宅基地,人均用地指标为35㎡,由于历史原因辖区存在一户两处宅基地和人均宅基地超过35㎡,超规定指标用地修建的建筑物怎样确权。
3、家庭成员中有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怎样确定其房屋的所有权或共有权。
4、担心因宅基地人均超过35㎡上修建的房屋被强拆而拒绝房屋确权。
(三)、房屋与宅基地确权面临具体问题及确权对今后拆迁工作的影响
1、农民要求房屋不论宅基地是否超过人均用地指标35㎡(或一户多处宅基地),有多少房屋就要求必须确多少,否则拒绝确权,如果全确,未来拆迁成本和难度会加大。
2、过去因为没有强调宅基地的使用权界定,因此农房拆迁后,宅基地自动回归集体经济组织,有关征地拆迁土地赔偿所得这一块全归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人均分配。产改后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如果其宅基地将来被征用,被拆迁人可能要求其宅基地征地补偿全额归其所有,这对已拆部分农户不公平。
3、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组成复杂(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房屋建设主要由家庭成员中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额或部分投资,因此家庭成员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要求成为产权所有人或共有权人,否则拒绝确权。一旦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房屋所有权或共有权人,今后如果房屋被拆,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房屋所有权或共有权人可能要求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样享受房屋安置,这与现行拆迁补偿政策相悖,这给未来安置带来极大困难。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层面:
本次农民承包地丈量是手工丈量,而今后所有征地勘界均委托专业测绘队伍采用GPS测量,这二者之间必然存在较大差异,未来这些差异怎么处理?
(二)、历史沿革层面:
1、部分社区居民组(社)部分土地已被征用,而已征用部分土地补偿款已由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分配,未被征用的部分土地实际承包人要求确权到户,并长久不变,且依法取得耕保金。这将给已失地部分农民带来极大不公;如果未被征用部分平均分配给所有集体经济成员,权证颁给谁,耕保金怎样发放?
2、因过去引进开发项目或政府出让集体土地,土地已下清但未依法征用的土地,集体土地是否确权,所有权确给谁?
3、198地区过去是农业用地,现大部分已由集体经济组织出租兴建成厂房。因为土地利用性质改变,既不能确为农用地给原承包人,又不可能确为集体建设用地,且因为原有土地界线已破坏,无法勘界分割给各社,该类集体土地无法确权。
4、部分土地因镇与镇、村与村、社与社之间界线有争议而无法确权。
第四篇: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和思考2011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文明与富裕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在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加强对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潮逐渐兴起。农民生活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的物质利益观念进一步强化,精神需求多元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物质利益观念也进一步强化,一些农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个别人只求自己发家致富,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少数党员干部党风不正,干群关系紧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经济利益趋向多元化,农民的精神需求随之多样化。一些农民精神空虚,民主、政治、和法制观念淡化,产生了一些与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相背离的消极观念,形成了一些与现代文明不协调的落后、愚昧的消费方式。存在着“钱袋满了,脑袋空了,生活好了,人心散了”的状况,严重干扰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新时期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较快转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原
因,封建残余思想、迷信思想、小农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科学理性精神、现代市场观念、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相冲突。部分农民创新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不能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2、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干部对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只是发展经济,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的工作,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部分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老的模式,习惯于照章办事,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知之甚少,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对策措施,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的同志工作时缺乏通盘考虑,急于求成心切,不注重调查研究,不考虑实施效果和群众反映,着重于表面现象,搞形式主义,使实质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其次是各部门不能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不注重协调配合,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思考与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清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艰苦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对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各级党委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即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研究,认真检查。相关单位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破除“思想工作靠边论”、“思想工作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影响,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不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倾向,明确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灵魂是统帅”,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这是加强和改
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2、转变观念,创新载体,拓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渗透到农村经济工作之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一体化。抓住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切愿望,深入做好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经营体制、贯彻土地承包政策、税费改革等方针政策的宣传。在减负增收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要根据农户家庭状况、年龄层次、文化修养等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帮助农民制定致富计划。
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和落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可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续进行,两者相互配合,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在工作中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农民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培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谋发展的积极性。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总结和推广农民先进典型和典型事例,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力量影响广大农民。
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能更充分地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村各项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顺利进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当前,要以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为突破口,着重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上下工夫,为广大农民做出示范和榜样。
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媒体宣传结合起来。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实施,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影响越来越大。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策路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各项教育内容渗透到新闻宣传中去,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做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相统一,提高思想认识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相统一,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发挥人的创造性相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当前,要在农村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开展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形势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在农村广大党员中认真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实践意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市场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合作意识的教育,引导农民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技术、学管理,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念,纠正其思想上的不良倾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落实责任,健全体制,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战线长、覆盖面广、弹性大、见效慢、易复发的特点。其工作实效性往往和其它工作结合在一起。因此,探索长期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构建领导和管理机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与各部门和全体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基本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形成与各个层次、各级党组织相配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和教育网络。二是要构建预警和防范机制。定期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和发展动向,及时预防和处理突显的问题。三是要构建有效的社会化参与机制。充分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军人)及青少年学生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参与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四是要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农村思想政治专项经费,鼓励单位和个人多渠道、多形式投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资金投入及时到位。
第五篇:关于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彩礼问题由来已久,虽然《中华人和共和国婚姻法》以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对彩礼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彩礼纠纷案件裁判尺度,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因规定过于简略和原则,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非议,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对彩礼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本文从农村彩礼的历史由来和现状、性质以及司法实务等方面予以分析,重点论证了彩礼返还制度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下一步的立法作些有益的探讨论证。
一、农村彩礼的历史由来及现状
彩礼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众所周知,在中国百姓眼里,彩礼是吉祥物,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常把订婚视为结婚的前置程序,而订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送彩礼。虽然社会发展让各种婚嫁的繁文缛节精简了很多,但订婚时女方父母收受彩礼在广大农村却被大多数人认为天经地义。彩礼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存活于乡土社会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相当于现在的“彩礼”,到了唐代,“六礼”的核心就是财礼,女方以接受男方聘财的方式表示许婚,这种婚姻形式延续到中华民国。但在
1934年4月8日中央苏区颁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已有了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980年以及2001年的《婚姻法》中,均未对婚约彩礼作出规定,但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
“彩礼”并非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通常按照婚姻财产纠纷来审理农村彩礼纠纷案件。2004年4月1日开始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标志着我国在彩礼问题上立法的进步,统一了彩礼纠纷案件裁判尺度,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带来方便。但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非议,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在农村彩礼纠纷问题裁判上如何做到“解纷息讼”,成为困扰基层法院的新难题。
二、农村彩礼性质的法理分析
要解决好农村彩礼纠纷问题,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彩礼的性质。长期以来,对于彩礼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理论问题,也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但在学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彩礼的给付是基于缔结婚姻目的,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往往是迫于民俗和习惯的压力。有关彩礼的性质,有赠与说、契约说以及不当得利说等,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给付彩礼是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行为。因为赠送彩礼的一方,目的是想将来能够与对方结婚,如果双方缔结婚姻,这种赠与行为所附条件成就,赠与行为有效成立,彩礼就归受赠人所有。一旦双方没有缔结婚姻,赠与行为因所附条件没有成就而
认定无效,接受彩礼一方就应将彩礼返还。
该观点显然与我国婚姻法所确立的婚姻自由原则以及民法通则规定的善良风俗原则相背。一方面,婚姻法强调婚姻关系应以感情为基础,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反对将经济因素置入其中。因为一旦承认婚姻关系的缔结过程中可以附加一定条件,将使金钱关系变成缔结婚姻的重要砝码,可能完全改变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国法律并没有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赠与彩礼附加结婚条件,违背了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付彩礼属于封建陋习,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违背,不属于善良风俗。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无效,应属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解除婚约后,接受彩礼的一方占有彩礼不予退还,构成不当得利。因为婚约在我国不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双方解除婚约后,接受彩礼的一方占有彩礼就没有合法依据,而给付彩礼的一方却因此遭受财产利益的损害,给付方有权以对方构成不当得利为由请求返还。
该观点显然曲解了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取得不当得利一般是在违背对方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而给付彩礼一般都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基于不当得利所取得的财物,其所有权不因为占有
转移而发生变化,而彩礼会因为双方实际结婚,随着共同生活而使所有权发生变化。如果将彩礼作为不当得利,其所有权始终都属于给付方,那么双方结婚后取得方可能仍需返还。这显然与法律规定相违背。
笔者认为,彩礼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一是婚约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非基于订立婚约而由单方赠与或双方互赠的财产,比如一些价值不大的化妆品、礼尚往来的小额礼金等。任何一方获得此类赠与物时,财产的所有权即发生转移,赠与方不能因婚约解除而要求对方返还;另一种是婚约男女双方根据本地风俗习惯,基于订立婚约并以结婚为目的,甚至有时并非出于自愿而给付对方大量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等。受赠方因此所取得的财产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占有,财产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在物权法上表现为用益物权。这种占有权依据所有人的意思可以消灭,占有权消灭之后,所有人依据返还占有物请求权可要求占有人返还。因此,法律意义上的彩礼应且仅指这一种财产。
当然,对于不属于彩礼纠纷案件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对于借订婚进行买卖婚姻的财物,属于非法所得应追缴;对于以订婚为名,以赠送对方财物为手段玩弄异性者,因赠与方具有非法目的,解除婚约时,其要求返还财产的请求不应得到支持。对于以订婚为名诈骗钱财的,应将诈骗所得退还受害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条明确规定了三种情形下的返还彩礼的规则,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民法院对农村彩礼案件的审判,但在司法实务中,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司法审判部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诉讼主体的确定
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就特定的民事争议要求法院行使民事裁判权的人及相对人,分为实体和程序意义上的两类当事人。实际生活中,彩礼的给付和接受,通常是由一方的父母或亲属通过婚姻介绍人给付另一方父母或亲属。这就涉及到诉讼主体如何确定的问题。婚姻法解释
(二)中规定的“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的“当事人”,到底是实体意义上的还是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法律对此并没做出明确规定。如果仅是实体意义上的当事人即婚约关系的男女双方,而婚前的彩礼却是婚约关系一方的父母或亲属给付的,父母或亲属却不是当事人,不是适格诉讼主体,这既不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更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当前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彩礼纠纷案件,诉讼主体有的列婚约关系的男女本人,有的列婚约关系男女双方父母,还有的列男女双方及其父母等,很不统一,争议较大。
笔者认为,确定彩礼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重要的是考虑彩礼的财产权属问题。因为订婚的男女双方一般在经济上不独立,经济基础较差。赠与方所给付的财产主要来自家庭共有财产,而收受方除个人使用的物品外也并非完全由订婚个人支配。实践中诉讼主体的确定可遵循以下原则:如果彩礼的赠与只发生在婚约关系的男女本人之间,给付人给付的是自己个人财产,接受人接受的彩礼未用于家庭生活消费,彩礼成为接受人的个人财产,诉讼主体列男女本人;反之,如果彩礼的赠与发生在婚约关系的男女之间,或发生在双方父母、其他家
庭成员之间,但给付的是家庭共有财产,接受彩礼是以家庭方式出现的,诉讼主体可列包括男女本人和双方的家庭成员。因为此种情形下只列男女本人为诉讼主体,给付方的权利很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甚至法院做出了返还彩礼的判决也很难得到执行,往往不利于这类纠纷的解决。
(二)彩礼的界定及返还范围
我国复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现实生活中彩礼名目五花八门。只有准确界定法律上的彩礼范围,明确彩礼的返还范围,才能切实维护双方的利益。而我国当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彩礼问题主要有:一是关于赠与财物的问题。一方面是男女互赠财物,恋爱中的男女双方为表达爱意,通常都会赠与对方定情物、聘物等;另一方面是亲人赠与的财物问题。一般来讲,双方亲属都会馈赠一定物品或现金给新人;二是关于共同花费问题。一方收到彩礼后,往往会拿出部分用于共同花销,如办婚宴等。
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所给付的财物,不能一概视为彩礼。对于赠与财物,应区别对待:对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非基于订婚而由单方赠与或由双方互赠的价值不大的财物,即日常交往的馈赠物,可排除在法律规定的彩礼范围之外,赠与方不得要求返还;而对于婚约男女双方依据本地风俗,基于订婚并以结婚为目,甚至有时并非出于自愿而给付对方大量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等,属于法律规定的彩礼范围。在彩礼纠纷案件中,赠与方有权要求受赠方返还。对于亲人赠与的财
物,可按照上述原则,确定赠与对象。如果确定是给特定人的,应按个人财产来处理,但如果是赠与两个人的,应按共有财产进行分割。假如一概不予认定或只认定为一方所有,有违公平原则。对于共同花费,在返还彩礼数额时应当从中剔除,否则很可能造成显失公正的后果。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及案件的证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一般举证规则。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所不同的是,彩礼赠与方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表明其已收到彩礼。当引发彩礼纠纷时,当事人举证比较困难,一般只能提供证人证言,且多为亲友证言,证明力通常较弱。实践中,许多彩礼案件的证人都是婚姻介绍人,而婚姻介绍人又常常与一方有亲属关系,发生纠纷后,有的不愿出庭作证,有的即使出庭作证,也难保做到客观中立,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不满,给法官的调解工作带来困难。
在彩礼纠纷过程中,若将举证责任倒置,比如将应由彩礼给付方证明双方无共同生活的责任,改为由收受彩礼的一方证明双方有共同生活,这样证明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收受彩礼的一方只要能证明双方存在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一种共同生活的事实,就完成了举证责任,不承担败诉的风险。同时,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法律应明确规定遵循高度概然性原则,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性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它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这样更有利于彩礼给付方实现法律赋予其的
返还彩礼请求权,也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诚然,在司法实务中,对于农村彩礼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比如就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中规定的“同居生活”和“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界定,有关如何保护妇女的权益以及是否需要立法承认婚约的合法性等方面。总之,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即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使其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日]滋贺秀三,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李志敏.比较家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杨大文.婚姻家庭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6]邱玉梅.婚约问题探析[J].法商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