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

时间:2019-05-12 20:1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

第一篇: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

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

程学超

自学考生怎样才能取得心理学自学考试的好成绩呢?就具体的方法来说,从不同角度当然可以讲出好多来。在这篇短文里,我只想着重谈以下三点,供广大学员朋友们参酌。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动是受他的目的调节支配的,目的正确,行动起来就比较自觉,行动中克服困难的毅力也就比较坚强。因此,要自学好心理学,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目的。概而言之,自学心理学的目的,无非有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目的:顺利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拿到合格证书。二是间接的目的:通过刻苦自学,真正学到了一些心理学的有用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很显然,这两重目的都是必要的,但前者毕竟是低层次的,而后者却是高层次的,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心理学的主导目的或动机。我们自学心理学也应该由单纯的“应试”向提高“素质”转轨。

关于这个问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两个“有助于”,即“通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员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对于人的实践领域都是需要的,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员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这些规定虽文字不多,却言简意赅,为我们自学心理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这应该成为指引或激发我们学好心理学的真正目的或动力。

第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原则或策略。

自学考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少,内容多,难度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即在较短或较少的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广大自学考试学员面临的一个实际的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改进学习方

法,掌握科学的学习原则或策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明智之举”。就心理学自学考试而言,希望广大学员朋友们要得科学地处理大纲和教材、理论和实际、重点和一般、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切实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大纲和教材的结合。

为了统一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标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不仅编写了统一的自学考试教材《心理学》,而且编写出版了《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公共课《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全国各地都要贯彻执行的,这是公共心理学课命题、自学和社会助学的依据。因此,学员在自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大纲。所谓“充分利用大纲”概括地说就是要求大家将教材和大纲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

1.认真仔细地钻研大纲,在充分理解大纲基本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记住大纲中所列的基本内容。只要理解、记住大纲的基本内容,就可以说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

2.以大纲为线索和范围,刻苦认真地自学教材,并将大纲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大纲只是纲目,要掌握具体内容还得钻研教材。凡大纲规定的,必须学习并努力掌握,必须下功夫花气力。如果学习仅停留在大纲上,只能回答某些空题、简答题,而对于需要展开说明的“论述题”以及需要用有关心理学知识、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之类的问题,则不能很好的回答。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就是努力准确地系统地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领会精神实质;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自己和周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培养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纲》明确要求:“学员应着重掌握大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我是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30多年的教师,我在教学中时常对学生说:“学习心理学有两本教科书:一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教材;另一本就是学习者本人和周围各种各样的活生生的人的种种心理现象的“现实教科

书”。学心理学时要时时将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用文字教科书分析、回答现实教科书中的种种问题;用现实教科书的种种事例加深理解文字教科书。

自学中最忌囫囵吞枣、死记硬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对各类考试目标的分数分配比例的基本要求是:识记20%,理解30%,应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30%,创见20%。由此比例可见,大家还得把工夫花在理解和应用上。

三是重点和一般相结合。

教材全书17章,32万6千字,内容十分广泛;大纲3万9千字。如此众多的内容怎样学习好呢?

首先要全面自学。因为自学考试命题,覆盖面相当广,几乎每章每节都有题目,如果不全面地自学,是很难取得良好成绩的。这就是所谓“一般”。但另一方面也得抓住重点,就是说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全书17章进行分析,找出重点章节,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对重点章节、重点问题多花时间多下功夫。须知:是否善于抓重点本身就是自学能力水平高低的问题,所以要开动思维机器,通过自己分析综合,找重点抓难点。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不仅能有助于我们发现重点,更重要的是能发展我们的智力。根据什么来确定重点章节或重点问题呢?从心理学的自学角度来说,一般可依据两条:一是从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来说,非掌握不可的,如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二是理论实践价值大的,如心理学基本原理、规律等。至于抓重点的方法则很多,如教材每章后面的“本章小结”及“复习参考题”,一般都应看作是重点,自学时务必多花时间和精力。

四是整体和部分相结合。

这里的整体和部分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每学一部分知识乃至每一概念都要从整体观点出发,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防止各概念之间的混淆和割裂。另一层意思是指心理学教材全书总的体系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根据《大纲》的说明。全书分四部分:

普通心理学:

(一)绪论。第1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2章心理学的实质。

(二)心理过程。第3~10章:第3~8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第9章情绪和情感,第10章意志。

(三)个性。第11~14章:第11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12章能力,第13章气质,第14章性格。

社会心理学:

(四)社会心理。第15~17章:第15章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16章社会交往与社会态度,第17章社会动机与激励。

《大纲》要求心理学试卷中上述4个部分的内容都应占一定的比例,其中心理过程和个性部分应占较大的比例。这就是说“心理过程”部分所包括的8章(第3~10章)和个性部分的4章(第11~14章)是重点部分。亦即重点章节共12章。这12章全属普通心理学部分。所以,大家对这12章要多下工夫。为便于复习应考,从实战出发,大家在学习中应对每章都采取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章所提出的问题应是根据大纲要求认为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概念、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的问题。这样自学,起码有两大好处:一是针对性强些,从实战出发;二是节省时间,避免泛泛读书,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第三,要注意答题技巧。

自学考试活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考试”。因此,要取得心理学自学考试的好成绩,必须认真对待考试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采取科学的答题技巧。比如认真审题,真正领会题意或试题的具体要求后回答;科学分配时间,一般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策略答题;答题时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等等。这些是否做得好都直接影响到心理学的考试成绩。

根据我多年来参与心理学自学考试阅卷的工作实践,我发现不少考生在心理学考试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现罗列如下,望注意矫正。

(一)不懂不会。由于某些学员没能认真读书,试卷中的一些题仍不会回答。不会答或答错的往往为数不少。

(二)望文生义。这类毛病多出在解释概念上。如有的将“知觉”解释为“知道和觉得”;“情绪情感”就是发脾气动感情;“个性”就是“个别性特殊性”等等。就词解词,望文生义,用日常用语解释心理学概念。

(三)张冠李戴。此类问题多出在选择题上。如不少考生分不清“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各包含哪些内容;搞不清“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之间的区别,答题时相互“越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四)似是而非。比如,教材上说,掌握概念的两个基本途径是:(1)不经专门教学,而是在同别人进行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2)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可是相当多的考生却答成“日常概念”、“科学概念”。这就不伦不类,似是而非了。还有一些考生在回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题时,不是根据教材上的4点来回答,而是“想当然”,另外写(胡诌)上几条,言不及义,令人啼笑皆非。

(五)粗心大意。不少考生对某些试题不是不会答而往往由于粗心、马虎而导致错误。这类考生的比例相当高。如有的将“记忆过程包括记忆、保持、再认或回忆”错写成“包括记忆”“包括知记”;有的将“心理学是研究心事活动规律的科学”,写成“是研究生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粗心到了何种程度!

(六)节外生枝。比如回答“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一题,考生只要一一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就可以了。可是有的考生却横生枝节,大讲起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来!

(七)画蛇添足。比如,解释概念,不要求举例时,不必举例,把概念的定义写出来就行。可是有的考生不仅举例,而且写上了一些与解释概念无关的文字。如有的考生在解释了“记忆表象”这一概念之后,又在写了一通“表象的特征和作用”。试题无此要求,这样写有何必要?岂不是画蛇足?!

(八)自作主张。按试题要求回答问题,这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常识。但有的考生却违背了这一基本要求,自行其是。如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目上均要求“将所选择的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可是有的偏不这样做,而是直接将“√”打在备选答案上。

(九)繁题简答。这里的“繁题”系指试卷中的“论述”题。回答论述题,理应具体地、详尽地展开论述,有的需要解释说明,有的需要举例说明,有的既需要解释又需要举例。比如回答“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既需要一一解释什么是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又需要分别举例说明。

可是大多数考生要么只举例未解释,要么只解释未举例;有好多考生只写上了知觉的四个特征,既不解释又不举例说明。这样,就把“论述题”自行变成了“简答题”。批阅试卷时,发现最普遍、失分最多的,往往就是这类“繁题简答”,务请广大考生朋友们高度重视!

(十)简题繁答。简答题,回答时,一般只答要点,稍作说明即可。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是也有少数考生唯恐答少了“扣分”,就多写上了好多与本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殊不知这种“多多益善”的想法,却往往招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第二篇:自学心理学笔记。

`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科学。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发生的反映。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对现实外界刺激的反应活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

环境刺激事件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神经过程对他们的加工和处理就是心理活动。心理的反映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心理是观念的反映。

其次: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管映像。

第三:心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

感觉:对物体的个别属性

知觉:对物体的整体属性

感觉和知觉是关于事物的外部属性的反映,他们是以映像的形式发生。

记忆:在一定的条件下,储存的映像可在观念中再现。

表象:在记忆中储存和再现的映像。

想象:孬种映像在人经验中的积累和丰富,在另外的条件下映像的重新组合而呈现与原来不同或全新的映像。

思维过程:对于某些事物,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属性,可通过对他们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届时他们的内在属性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过程统称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也是首要的心理功能。

意志活动是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情绪活动是伴随认知与意志过程而生的独特体验。

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组成人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的主要形式。

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智慧与才能和气质与性格两个方面。

智慧与才能主要是由人的认识能力所组成。

气质与性格所涉及的心理特性比才能更加广泛,他们不仅包括认识特性,而且包括意志和情绪特性。

心理学的分类:从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和性质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涉及研究领域分: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心理学研究客观现实通过人脑而产生的反映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基础研究的3个领域: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一般规律;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社会化、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

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对心理活动的不同影响,可分为两大范畴:其一,人自身处于某种具体的、特定的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二,人出于某种具体的特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心理学服务于了解人、揭示人的心理能量和发挥人的精神作用。这将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发挥人的潜在力量,用以改善人的生活和人类生命的质量,这以论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潜能。

其次:从心理上了解他人,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人之间深层次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帮助。

第三,按照个体心理功能各方面的差别,把人放置在最适合的位置,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效用。

第四,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的分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性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学校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劳动心理学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研究操作程序、操作条件和操作者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等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收者,人脑中进行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的价值在于它对变量的精确控制以得出可

靠的量化结果,而不在于它是用多少或多么昂贵的仪器设备。即使只用纸、笔进行的实验也可能揭示重要的心理规律。同时,也有缺陷:一方面,有些问题可能涉及伦理、道德或难于直接控制,无法使用实验法,如:离婚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法中严格控制变量和条件,与现实生活总不免有一定的差距,在推广使用试验结论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观察法。优点在于保持了心理表现得自然性而不附加人为的影响。测验法。模拟法。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功能

神经细胞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传入神经元,组织器官。

传出神经元,肌肉纤体。

联络神经元,脊髓、脑。分析综合的作用。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相结合。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突触后电位(IPSP)。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机构,它包括从外周感觉器官内导到中枢的神经组织和从中枢外导到效应器官的神经组织。从结构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和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

从脑神经的机能来看,可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与混合神经。12对脑神经给予确定的编号:

(1)嗅神经:嗅神经自脑的前下部出发,分布于鼻粘膜,主管嗅觉。

(2)视神经:视神经由间脑底部出发,其末端分布而成为眼睛的视网膜,主管视觉。

(3)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由中脑出发,分布于眼球的肌肉内,控制眼球的运动。

(4)滑车神经:滑车神经也有中脑出发,分布于眼球周围的肌肉中,也负责控制眼球周围的运动。

(5)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有脑桥发出,因每侧都有三个分支而得名,它分布于颜面、颌

等部位,主管面部,牙齿,鼻腔,角膜,头发,口唇和咀嚼肌的运动和感觉。

(6)外展神经:外展神经发自于桥脑,分布于眼球的肌肉中,主管眼球向外侧的旋转运

动。

(7)面神经:面神经分布于面部肌肉、舌部和泪腺、唾液腺,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

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的分泌。

(8)位听神经:位听神经也叫听神经,发自于脑桥和延髓之间,分布于内耳,主管听觉

和身体平衡觉。

(9)舌咽神经:舌咽神经子延髓发出,分布于舌、咽等处味觉、咽头肌肉运动,也支配

唾液腺的分泌。

(10)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发自延髓,分布于头、颈、胸、腹等广大部位,它有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作用。

(11)副神经:副神经发自延髓,分布于颈部、胸部肌肉中,主管咽部和肩部的运动。

(12)舌下神经:舌下神经从延髓发出,分布于舌的肌肉中,主管舌肌运动。

上述12对脑神经中,第128对是感觉神经,主管感觉活动;第3,4,11,12,对是运动神经,主管有关的运动活动;第5,7,9,10,对则是混合神经,兼有感觉、运动两类机能。上列12对脑神经的分布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即由脑

整合的心理活动,其来自感觉的和发至运动器官和腺体的信息,是经过外周神经系统,尤其是经过脑神经的通路输送的,它们为人的高级思维的产生和发出指令传递信息。

脊神经:是自脊髓通过脊椎椎管发出的神经,共31对。主管颈部以下的身体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按脊椎的分段可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自脊椎两侧椎间孔发出的每根脊神经又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到身体腹面、两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到身体背面的肌肉与皮肤,分别 主管有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自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因此,任何一节脊髓受损伤,这节脊髓和这一节以后的神经组织将丧失其功能,但是只有这一节一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运动能力将受到损害,而受损的这一节本身所支配的感觉和运动能力仍然保存。因此这些能力是来自上面的神经承担的。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冲动起源于下丘脑,其种树级神经元分别位于中脑、延髓和脊髓。

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未尝平滑肌和腺体等,不受意识支配,特殊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意识或意念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两部分。

1,交感神经系统。中枢级神经元位于脊椎胸、腰段。主要功能是激活这些器官(心脏、血管、气管和肺、胃肠消化器官以及肾和肾上腺、生殖器官),引起诸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骨骼肌血管和心脏动脉舒张、皮肤和消化器官血管收缩、胃肠活动减慢、汗腺 和 肾上腺分泌增加等反应。提高有机体的唤醒水平,发动体内储存的能量,为有机体应付紧急事件做准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以上的部位,可看作在进化的不同时期由内向外、有老到新发展起来的3个同心层的结构,他们是(1)以脑干和小脑为主要的中央核心-----原始的维持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2)丘脑系统和边缘系统——维持基本生物需要和情绪动机的中枢;(3)大脑皮层——高级心理活动中枢。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是客观的。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

3,感觉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作用于人的感觉、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4,感觉还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觉的特点是绝大多数人在同样人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错觉是人们对客体不正确 的反映,可以产生在感觉水平,也可以产生在知觉水平。幻觉是错误 的知觉,通常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客观刺激,只是主观的虚幻反应。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是客观通向主观的通道,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感觉的意义还反映在为适应生存提供重要的线索或依据。

感觉的种类】

1,按照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方式: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

2,根据医学临床需要:体表感觉和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

3,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内感觉和外感觉和本体感觉。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临界值)的大小来度量。

感觉绝对阈限:能可靠的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第三篇:初中生怎样进行自学

初中生怎样进行自学

提纲:

1.自学成才的故事及启示

2.什么是自学,自学在初中阶段的意义

3.初中阶段怎样进行自学

4.各科怎样去自学

一.自学成才的故事

谈到自学,同学们自然会想到爱迪生、高尔基、法拉第、华罗庚、瓦特、莱特兄弟、列宁、林肯等伟大人物的名字,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许多硕士、博士一生业绩平平,而这些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反倒成就卓著?奥秘就在于这些成功者,善于自学,善于钻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秋千要自己会荡,才能荡得高,荡得好;治学要会自学,才能有超越,出成就。

1996年,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16岁的赵梅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赵梅生家住安徽繁昌县荻港镇,父母都是农民。他因家贫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他的爷爷把他教到小学三四年级后,就着重培养他自学的能力。从这以后,赵梅生靠着自学在家里读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并以634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一个16岁的农家孩子完全靠自学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天天传授、指导、点拨、释疑,而多数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呢?

这些铁的事实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自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毛泽东也深深得益于自学,他告诉人们:“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是短暂的,而自学是永久的。我们的命运靠学习来造就,特别是靠自学来造就。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习革命的主题。只有学会自学,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如果不能学会自学,就不可能很好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创造能力,也就不可能获得学业大成。

二. 什么是自学,自学在初中阶段的意义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师、家长,通过独立学习、钻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不要以为自学只有没有条件上学、只能依靠自学成才的人才需要它,其实从根本上讲,一切成才者都靠自学,没有一人例外。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而成才的人,他们的能力主要也是通过校内校外的自学而发展起来的。正如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所说:“我进过中学、大学,看来好像是按部就班,是正规学校教育出来的,但实际上现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本领,主要还是靠自学得来的。”科学家周培源则说:“自学成才才是一条必由之路,不进学校必须自学,即使进了学校,教师也只能起指导、咨询和辅导作用;学生成才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学校所学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时代在向前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的一生大部分知识的掌握,其实都是靠自学获得的。中学生掌握知识和本领,也要靠自学。中学科目增多,压力增大,更要学会自学。凡是优秀的学生都是会自学的学生。

因此,中学生锻炼出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仅现在受益,而且是终生受益。

三.怎样进行自学

⑴要明白自学的规律,这是基础。学生不懂自学的规律,往往是育人摸象,事倍功半,过不到预期效果。

其规律有:第一,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难。心急吃不到热豆腐,饭得一碗一碗吃,事得一点一点做,学习也是如此。第二,温习学新,已学的东西要温习、巩固,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东西。第三,善于思索。自学主要就是要思考,开动脑筋想间题。一点不懂就看答案,是不会有效果的。不到山穷水尽,一般不要看答案和向人求教。第四,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光学不用,不会有很高的发展和更大的收获。学以致用,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就会终身不忘。第五,贵在自觉,持之以恒。自学不自觉,不成为自学,自学而不持之以恒,则不会有多大收获。

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读、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常说:“只要读,总会有收获;只要记,总会有积累;只要背,总会有提高。”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思考和记忆的能力,使大脑储存的知识信息不断丰富;另一方面要养成在阅读时会分类摘抄,记录,查阅资料的习惯,以供随时翻阅,逐步消化,把他人的丰富经验转变成自己的养料,以便在今后灵活运用。

⑶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贵在疑”,“学则须疑”。鼓励自己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⑷在初中阶段怎样进行自学

1.做好课前预习。

①先阅读所学内容,了解内容。若不读教材,要做到了解、掌握以至运用,我想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听教师上课时也能心中有数。

②读任何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一定要学会查字典,命令自己及时记住,不允许混过去。

③不论读什么教材,遇到不懂的内容或想像不出来的地方,一定要提问,或画图来帮助理解。越会提问的人越聪明,提问、思考和讨论本身比分数更重要。

④要在课文中找出最重要的话、结论性的话和公式,用红笔划杠,尽量透彻理解,并要背熟。语文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甚至全篇也要熟读,并做到能背,能表演。

⑤学会在书页边写字、做记号,包括提问题、写评语、发感想、表示不同意见等,还要学着在日记本中写读书心得。在书页上做记号时,“?”表示疑问;“!”表示这里太感动人,要多读多想;“———”表示重点,必须熟记;“☆”表示要背熟的句子、段落,慢慢让孩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⑥做自学笔记。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还要教给孩子边读边思边做笔记的方法。孩子读了一本好的课外书,把体会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自学一篇课文,理解了哪些词语?发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结合书后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理解等等。

2.课后自己看书温习。对照教师上课重点和自学笔记进行复习,做完作业后另找练习题进行训练。

3.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优秀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优秀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你就能以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科目上,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

4.自学要善于利用一切有益于学习的条件。如要学会利用图书馆,要学会使用电脑,这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方便条件。要向名家求教。求教名家的途径很多,比如,倾听名家的学术报告,研读名家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当面请教。

四.语文的自学方法

第四篇:自学考试 00384 学前心理学

高纲168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384

学前心理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既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和应用型课程。一方面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规律,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出了科学的教养方法,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正确、科学的教育,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学好学前心理学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因材施教、科学施教。学前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掌握一定的学前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使其做好学前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必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发展状况; 2.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解释和分析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或学前教育出现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在《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为《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旨在更好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及规律,解决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难点是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3.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4.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1.2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1.3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2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1.2.2 实验法 1.2.3 问卷法 1.2.4 测验法

1.3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 1.3.1 生物因素 1.3.2 社会因素

1.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1.4.1 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1.4.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1.4.3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4.4 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1.4.5 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1.4.6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4.7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4.8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4.9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识记: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②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③XXXX。

领会: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②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③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问卷法;④测验法。

领会:①观察法的优缺点;②实验法的优缺点;③问卷法的优缺点;④测验法的优缺点。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

识记: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领会:①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②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识记:①“双生子爬楼梯实验”;②成熟势力说;③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④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⑤行为主义;⑥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⑦社会学习理论;⑧图式、同化、顺应;⑨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四大因素;⑩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领会:①遗传决定论;②格赛尔有关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则;③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④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⑤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⑥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⑦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⑧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⑨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综合应用:①运用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观点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四、本章关键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胎儿期的发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胎儿发育的过程与潜在危险。2.重视遗传对胎儿发展的意义 3.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儿童发展 4.掌握分娩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遗传和环境 1.1.1 遗传基础 1.1.2 进化论观点

1.1.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2 胎儿发育 1.2.1 胎儿发育过程 1.2.2 产前问题 1.2.3 畸胎诊断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遗传和环境 识记:①遗传基因。

领会:①高尔顿的遗传学;②进化论观点;③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胎儿发育

识记:①产前诊断;②羊水诊断;③超声波诊断;④妊娠早期绒毛活检;⑤经皮脐静脉穿刺取血术;⑥胎儿镜检查。

领会:①胎儿的发育;②常见畸胎原;③产前诊断方法;④孕妇年龄。

四、本章关键问题 遗传的基础是什么? 怎么理解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胎儿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哪些?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特征与意义 2.领会感知觉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3.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感知觉 1.1.1 感知觉的概念 1.1.2 感知觉的分类 1.1.3 感知觉的规律 1.2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2.1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1.2.2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3.1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3.2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及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感知觉

识记:①感觉;②知觉;③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④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⑤感受性;⑥感觉阈限;⑦感觉的适应;⑧感觉的对比;⑨联觉现象;⑩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

领会:①感觉和知觉的关系;②感觉剥夺实验;③感觉的种类;④知觉的种类;⑤感觉的规律;⑥知觉的规律。

简单应用:①通过日常现象理解感知觉。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识记:①视敏度;②颜色视觉;③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④时间知觉。

领会:①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②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③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④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识记:①观察。

领会:①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综合应用:①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②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本章关键问题

婴幼儿感知觉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表现及其特点 2.理解并掌握注意的概念、分类

3.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及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注意

1.1.1 注意及其外部表现 1.1.2 注意的种类 1.2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2.1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2.2 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1.3.1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 1.3.2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 1.3.3 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注意

识记:①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注意。

领会:①注意时的外部表现;②注意的种类;③引发无意注意的条件;④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简单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识记:①客体永久性;②注意的范围;③注意的稳定性。

领会:①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②新生儿注意规律;③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④皮亚杰的儿童注意发展阶段;⑤3-6岁儿童注意的发展;⑥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⑦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综合应用:①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

(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领会:①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

简单应用:①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②审慎处理儿童多动现象。综合应用:①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

四、本章关键问题

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有何特点?如何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进行培养?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 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

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培养措施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记忆 1.1.1 记忆的概念 1.1.2 记忆的分类 1.1.3 保持与遗忘 1.2 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1.2.1 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1.2.2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1.3.1 记忆敏捷性的培养 1.3.2 记忆持久性的培养 1.3.3 记忆准确性的培养

1.3.4 记忆准备性的培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记忆

识记:①记忆;②识记;③保持;④回忆;⑤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⑥外显记忆、内隐记忆;⑦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⑧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⑨保持、遗忘。

领会:①记忆的内容;②记忆保持量的变化;③遗忘的原因。简单应用:①运用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学习。

(二)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识记:①习惯化-去习惯化;②条件反射;③再学法。

领会:①学前儿童记忆研究的方法;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③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简单应用:①通过简单案例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趋势。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识记: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领会:①学前儿童记忆敏捷性的培养;②学前儿童记忆持久性的培养;③学前儿童记忆准确性的培养;④学前儿童记忆准备性的培养。

综合应用:①运用相关理论培养学前儿童的记忆品质。

四、本章关键问题

理解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 运用相关理论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想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想像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有关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想象 1.1.1 想象的概念 1.1.2 想象的分类

1.1.3 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2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2.1 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 1.2.2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2.3 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 1.3 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1.3.1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1.3.2 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1.3.3 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 1.3.4 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想象力 1.3.5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想象

识记:①想象;②无意想象;③有意想象;④再造想象;⑤创造想象。领会: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领会:①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②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③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④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特点;⑤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领会:①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综合应用:①结合日常生活与教育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

四、本章关键问题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特点?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思维的含义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思维

1.1.1 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1.1.2 思维的过程 1.1.3 思维的基本形式

1.1.4 思维水平的评定与智力测验 1.2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1.2.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2.2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1.3 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

1.3.1 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 1.3.2 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思维

识记:①思维;②分析、综合;③比较、分类;④抽象,概括;⑤具体化,系统化;⑥概念;⑦判断与推理;⑧智力。

领会:①思维的概念与特点;②思维的过程;③思维的基本形式;④思维水平的评定。简单应用:①运用有关智力理论理解儿童思维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识记:①直觉行动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③抽象逻辑思维;④三座山试验。领会:①学前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产生与特点;②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产生与特点;③学前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生与特点;④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⑤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

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

领会:①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②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措施。综合应用: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方法培养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四、本章关键问题

思维发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皮亚杰有关儿童思维发展的观点有哪些?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言语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并能运用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言语

1.1.1 语言和言语的概念 1.1.2 言语的分类 1.1.3 语言获得理论 1.2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2.1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 1.2.2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2.3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1.2.4 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 1.3 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 1.3.1 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原则 1.3.2 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言语

识记:①言语;②语言;③外部言语;④书面言语。领会:①言语与语言的关系;②语言获得理论。简单应用:①运用有关语言获得理论理解儿童语言发展。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识记:①咿呀作语;②电报句。

领会:①0-1岁儿童言语的准备;②1-3岁儿童言语的形成;③3-6岁儿童言语的发展;④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⑤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

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三)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 识记:①早期阅读;②亲子攻读。

领会:①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原则;②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措施。综合应用:①在生活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口语能力。

四、本章关键问题

言语的概念及其分类是什么?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是什么? 如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进行言语教育?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都有哪些?如何对待?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情绪情感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3.探究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情绪与情感 1.1.1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1.1.2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1.3 情绪的功能

1.2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1.2.1 3岁前儿童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1.2.2 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 1.3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培养

1.3.1 学前儿童积极情绪与情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3.2 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防止途径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情绪与情感

识记:①情绪;②情感;③心境;④激情;⑤应激;⑥道德感;⑦理智感;⑧美感。领会:①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②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③情绪与情感的分类;④情绪的种类;⑤情绪的功能。

简单应用:①结合日常实例理解情绪和情感的特点、类型及功能。

(二)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识记:①社会性微笑;②情绪分化理论;③情绪动机化理论。

领会:①3岁前儿童情感的发生和发展;②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

(三)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识记:①转移法;②冷却法;③消退法。

领会:①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②学前儿童消极情绪情感的防止途径和方法。

综合应用: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②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面对及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情感。

四、本章关键问题

情绪情感的概念、种类和功能是什么?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和家长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如何防止其消极情绪情感?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意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意志的概念、特征,意志的过程及品质 2.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和发展 3.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和措施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意志概述 1.1.1 动机与意志 1.1.2 意志行动过程 1.1.3 意志的品质 1.2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2.1 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 1.2.2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1.3.1 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 1.3.2 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意志概述

识记:①动机;②意志;③双趋冲突;④双避冲突;⑤趋避冲突;⑥多重趋避冲突;⑦独立性;⑧坚定性;⑨果断性;⑩自制力。

领会:①动机的功能;②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③意志的功能;④意志行动过程;⑤意志的品质。

简单应用:①结合实例理解和分析动机与意志。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识记:①苦糖实验。

领会:①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②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综合应用:①结合生活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及其特点。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领会:①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②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措施。综合应用:①在生活中运用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意志发展,培养其意志品质。

四、本章关键问题

意志行动的过程及其特征是什么? 意志行动中有哪些动机斗争? 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 3.探索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互动 1.1.1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1.1.2 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 1.1.3 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及其发展 1.2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1.2.1 儿童社会交往的缘起 1.2.2 同伴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1.2.3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培养 1.3.1 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原则 1.3.2 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互动

识记:①亲子交往;②权威型的教养方式;③专断型的教养方式;④放纵型的教养方式;⑤忽视型的教养方式;⑥社会生态学理论;⑦依恋;⑧爱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法;⑨梅因的成人依恋关系访问法;⑩师幼互动

领会:①亲子交往的形式;②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③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④良好的师幼互动发展。

综合应用:①运用有关亲子交往理论理解学前儿童亲子关系;②运用有关师幼互动理论理解学前儿童师幼关系。

(二)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识记:①社会参照;②社会认知;③心理理论;④同伴关系。

领会:①儿童社会交往的缘起;②同伴关系的特点;③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规律。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培养

领会: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原则;②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措施。综合应用:①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

四、本章关键问题

运用社会生态理论分析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依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亲子交往和师幼交往? 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个性结构中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各种个性特征体现的行为特征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个性 1.1.1 个性的概念 1.1.2 个性的心理结构 1.1.3 个性的特征 1.2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1.2.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2.2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 1.2.3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的能力 1.3.1 认识能力

1.3.2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1.3.3 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1.4 学前儿童的气质 1.4.1 认识气质 1.4.2 学前儿童的气质 1.4.3 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 1.5 学前儿童的性格 1.5.1 认识性格

1.5.2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个性

识记:①个性;②个性倾向性;③个性心理特征;④自我意识。领会:①个性的心理结构;②个性的特征;③。简单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并理解个性。

(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识记:①自我意识;②自我认识;③自我体验;④自我调节。

领会:①自我意识的层次;②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生;③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④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⑤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⑥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简单应用:①从三个层次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

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生和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能力

识记:①能力;②一般能力;③特殊能力。

领会:①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区别;②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③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综合应用:①运用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②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前儿童的能力。

(四)学前儿童的气质 识记:①气质。

领会:①气质的生理基础;②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及表现;③婴儿的气质类型;④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

简单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幼儿的气质发展和特点。综合应用:①针对学前儿童的气质特点,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教育。

(五)学前儿童的性格 识记:①性格。

领会:①性格的特点;②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③婴儿性格的萌芽;④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⑤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简单应用:①举例说明婴幼儿性格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综合应用:①运用具体实例分析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四、本章关键问题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何? 什么是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何种趋势? 什么是能力?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什么是气质?学前儿童的气质发展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性格?学前儿童性格发展有何特点?影响学前儿童性格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游戏的概念

2.掌握学前儿童基本的游戏理论 3.了解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设计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游戏 1.1.1 游戏的概念 1.1.2 游戏理论 1.1.3 游戏的分类

1.2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1.2.1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特点 1.2.2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1.3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设计 1.3.1 学前儿童游戏的原则 1.3.2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游戏 识记:①游戏。

领会:①游戏的特性;②古典游戏理论;③现代游戏理论;④游戏的分类。简单应用: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理解游戏的不同类型。

(二)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领会: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特点;②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作用;③游戏理论的发展观点;④游戏作用的时效性。

综合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特点,以及游戏所起的发展作用。

(三)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设计

领会:①学前儿童游戏的原则;②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设计。综合应用:①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其发展的游戏。

四、本章关键问题

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有哪些?

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分析幼儿游戏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和需要,创设游戏课程。

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性别的生物与社会差异 2.学习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认识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1.1.1 性别角色的概念 1.1.2 性别角色的获得

1.1.3 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1.4 性别差异的理论 1.2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差异 1.2.1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1.2.2 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差异 1.2.3 学前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

1.2.4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认识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识记:①性别角色;②基因性别;③染色体性别;④性腺性别;⑤生殖器性别;⑥心理性别;⑦社会性别。

领会:①性别角色的获得;②儿童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③学前儿童性别发展的阶段与特点;④性别差异的理论。

综合应用:①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性别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②运用性别差异理论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的性别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差异

领会:①社会学习理论;②社会学理论;③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④布洛克的认知发展理论;⑤性别图式理论;⑥社会结构假说;⑦群体社会化理论;⑧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 24

发展差异;⑨学前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⑩影响学前儿童性别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简单应用:①结合具体实例理解不同的性别理论。

综合应用:①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差异;②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③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性别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四、本章关键问题

性别的生物和社会差异是什么?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学前心理学》,刘学新、唐雪梅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26

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针对重点章、次重点章和一般章节分别提出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时建议和要求(如在章节后面已有,这里也可不再阐述),在助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注意正确引导、把握好助学方向,正确处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注:一般会涉及到公共政治课、公共管理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等社会科学有关专业的相关课程,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15%。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大纲,要在本大纲里提醒个人自学者、社会助学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此事。)

3.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指出考试的方法,考试时间的长度。对本课程考试要携带必要的工具等,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在具体规定上可有所区别)。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应用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题型(一般不使用判断题)。请作者确定好本课程所适用的题型,并注意留有余地。

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规定。

第五篇:2010年4月公关心理学自学考试题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公关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4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宣传型公共关系活动的是()

A.招待会B.工作午餐C.扶贫救灾D.路牌广告 2.人的认知活动主要是指()

A.知觉、情感、意志B.能力、气质、个性 C.感觉、知觉、思维D.注意、学习、态度 3.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形式是()A.语言和语气B.面部表情 C.动作姿势D.生理反应

4.人们对自己意志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这个特点是意志品质的()

A.自制力B.受暗示性C.自觉性 D.果断性

5.商家以名人、明星为模特推出广告产品,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

A.求美心理需要B.求名心理需要 C.情感心理需要D.求信心理需要

6.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A.动机B.态度C.气质D.性格

7.______________在个性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

A.能力B.动机C.气质D.性格 8.全国残疾人联合会是一个()A.角色群体B.行动群体 C.假设群体D.正式群体

9.在社会上或群体中人们对普遍关心的人和事公开地发表一致性的意见称为()A.时尚B.流言C.舆论D.谣言

10.“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一俗语体现了公众心理效应中的()A.近因效应B.投射效应 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11.持“枪弹论”的学者所支持的观点或概念是()

A.“守门人”B.“顽固的受传者”

C.“谎言重复三遍就会变成真理” D.“缓冲体” 12.在横向沟通中,组织传播者扮演着______________的角色。()

A.守门员B.倡导者C.联络员D.受传者

13.下面哪种方法不是广告效果的测定方法?()A.抽样调查法B.再认识实验 C.再现实验D.自我评定法

14.预防逆反心理的首要策略是()

A.向公众全面、准确地提供有关信息 B.选择专家、权威部门作为信息发出源 C.尊重公众的人格

D.调整公共关系传播的信息量以及时间和强度

15.表现最明显的、但对交际的危害性最小的交际障碍是()

A.性格障碍B.语言障碍 C.学识障碍D.对等障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社区公众的主要需要有()A.环境保护的需要B.社区安全稳定的需要C.社区公益活动的需要D.社区发展的需要E.社区情感沟通的需要

17.群体公众心理定势的典型表现有()A.时尚B.流言C.舆论D.习俗E.谣言

18.有助于引起公众注意的因素主要有()A.信息刺激的可信度B.信息刺激的稳定性C.信息刺激的重复率D.信息刺激的强度E.信息刺激的对比度

19.大众传播媒介的不足主要表现在()A.信息不能及时反馈B.信息流速不能自我控制 C.对感官的刺激有限制D.缺乏感情色彩E.信息更容易失真

20.公共关系人员心理品质障碍主要包括()A.忌妒B.自卑C.攻击D.羞怯E.猜疑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21.观察法 22.公众 23.利他行为 24.社会组织形象 25.枪弹论 26.公众逆反心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27.公众个性对公众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8.试述个体加入群体的主要原因。29.简述社会组织形象构成的硬要素。30.简述组织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31.举例说明公共关系人员应当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下载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怎样自学心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生,迅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心理学家赞同这个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中,甚至将认知心理学的出现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指行为主......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1.2.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

    2010年自学考试《广告心理学》重难点归纳

    进村(社区)”服务生工作总结 天祝县松山镇人民政府杨发富 本人自2010年到松山镇服务以来,已有两个年头。两年时间匆匆而过,服务的两年里在镇党委,政府及同事们的关心与支持下,在......

    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5篇

    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

    自学考试一年四次自考生怎样合理安排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津市实行的一年四次,每年的1、4、7、10月4次考试,分别在这四个月份的某一个周的周六、周日,安排考试,一天两场;另一类是以吉林省为......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10)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10)第十章 人-计算机交互作用 1.与计算机有关的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界面设计两大类课题。 2.软......

    道德修养漫谈

    (一)、何谓道德⑴“道德”释义最早,用“道德”这个词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规则。其中,“道”是指道理;“德”是指掌握“道”的人,能够“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起初,“道德”这......

    随笔漫谈

    随笔漫谈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们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