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之德育

时间:2019-05-12 20:0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高校之德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高校之德育》。

第一篇:小议高校之德育

我见高校之德育

[摘要]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时期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充分认识新时期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 德育工作 形势与问题 重要性 紧迫性

一、德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而礼仪本身并不是道德,却被认为是一切道德之源。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就是道德教育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德育──道德教育不纯粹是一个技术问题。德育手段是教师传递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或中介,即工具意义上的德育手段。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 截止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000万,这些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2010年10月16日李启铭事件、2010年10月20日药家鑫事件,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高校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面临着新形势, 因此总结经验、探索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律、把握特点, 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后, 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 削弱民族意识, 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尤其是我国加快的发展态势, 使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它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兜售其价值观, 加紧思想文化渗透, 实施“ 西化”、“ 分化” 的图谋, 客观上增加了渠道和机会, 使思想文化领域及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复杂和突出。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 造成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提出涉及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热点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 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 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 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提出的新挑战。当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的多样化, 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 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 增加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 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尽一致。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 社会经济强调物质利益, 追求最大的利润, 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不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给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多种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高校德育教育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 教育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计算机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我们无法事先滤除这些网上的精神垃圾, 因此它们可以畅行无阻地到达学生的计算机屏幕, 以致直接毒害青年学生的思想。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挑战。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对大学生也产生

一定影响。招生规模扩大, 收费标准提高, 学业压力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 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种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断增多, 大学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和“ 自由择业” 的毕业就业制度,其积极的一面是明显的, 但对大学生以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缴费上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淡化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感情二是自主择业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完备的情况下, 会出现不平等竞争, “ 非实力因素” 在就业中起到很大作用, 这本身对大学生是一个“ 精神污染”。

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的挑战。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 社会问题累积带来的思想困惑, 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心理挫折的出现, 随之会出现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我们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常常把一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 结果曲解了学生, 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对搞好高校德育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思想文化战线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乘机而人, 加之由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沉渣泛起, 至今仍遗留许多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 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也深受其害。

三、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名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一些适应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心态和精神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现阶段流行说: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所以,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当德才兼备。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引导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成长;以过硬的专业的技能提高自我,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目标,求学成才,报效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石和思想保证。高校德育工作也要认真探索改革途径和工作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做出贡献。

第二篇:浅谈高校德育

推进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高校德育

刘有锋白雪峰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剧增,高校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准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道德观念发生畸变,笔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地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德育;发展;前景。

一当前高校德育的社会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种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中国社会同时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以至于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都与之不可分割!中国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也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又岂能超然物外。

“在今天,旧的信仰体系(极‘左’的政治狂热)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理性和‘科学’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许多人身上又尚未建立,这种真空状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过渡状态中,当代中国大学生出现了个性化信仰危机。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59.7%的同学希望做对祖国、对人民作出贡献,对社会有用的人,与此同时,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却仅得到48.5%的同学的认可。

[2][1]可见,传统道德观念在高校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担着祖国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他们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从学校走向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很自然和现实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高校德育应该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过渡的大平台。

所谓的健全人格,就是在科学价值取向的指引下,逐渐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重视和创造学生发展的个性空间,笔者认为这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二当前德育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

(一)道德标准出现边缘化趋势。一个成功的值得效仿的人,首先就是社会人群中的道德高尚者,道德居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评价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个人的成功就是金钱、地位。一些媒体中大肆渲染的“成功人士”,也大多是富者或者“强者”至于名利的来源倒是少有人问津的。尤其值得忧虑的是,由于社会宽容度的加大,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道德的原则标准不再坚持,更有甚者,在道德边缘化的过程中,在一些社会人群中还出现了对高尚价值的公然嘲讽和排斥,这种风气是对传统社会美德和道德公德发起的公然‘挑衅’。

有学者指出,在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浪潮中,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文化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也对当前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如美[3]

国著名学者麦金太尔所指出:“当前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这一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性的;(2)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3)从传统的意义上,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从以往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因此,在当代的道德变化中,便没有绝对的合理权威,从而导致道德危机。”所谓的道德危机,已经在全世界蔓延!

有人用‘世风糜烂’,‘物欲横流’来描述我们生存的空间,可见道德的边缘化所引发的道德危机已经不容忽视!

(二)高校道德观念出现畸形发展。社会转型下的高校文化,个人‘成就’主义开始盛行,过分突出一个人的成就、功绩,大学校园‘另类英雄主义’出现,对某些典型化甚至是极限化的人物进行宣传与崇拜,许多大学生以‘强者’,或‘牛人’自居,盲目攀比,这也体现了社会环境不合理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文化体系的‘感染’,虽然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个性是得到了张扬,但是中国毕竟不是美国,这样的德育发展理念会对社会造成潜在的道德危机。金钱为本,‘Money is everything.’,以金钱来衡量价值,传统的道德观点逐渐淡出大学生的文化领地,欧美式文化在大学文化占有相当的市场。个性在膨胀、张扬,急于表现自己;大学生充满活力,富于创造力固然是值得肯定的时代品质,如果个性的发展超出社会的约束范畴,则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造成的结果是就是一种畸形。

老板们忙着赚钱,学生们是廉价劳动力,导师成了boss,研究生成了‘worker with no pain.’导师们忙着拉项目,研究生们拼命的做课题,这种状况在高校被逐渐的炒起来了。

“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某网络博客留言。

学生考证、‘过级’成风,这其实是道德责任淡化的外在体现,是对人文伦理的轻视。有学者指出,现今存在着“五精五荒”的现象,它们是:“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道德信仰危机在悄然中形成,高校道德观念走向了畸形。[5][4]

三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疲软’的深刻原因

(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都引起了我国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如社会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包括多元社会的形成、多利益主体的出现、个性化凸显等。尤其是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高效‘吸收器’与‘转化器’,多元文化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直接接受先进科技知识与文化的同时,他们的个人意识、个人需要与个人欲望得到了加强,个人主义彰显,对经济利益的格外看重,如此产生了高校德育主体对德育的轻视,甚至是怀疑等等不良社会现实。

(二)社会道德标准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使道德标准从重义轻利发展为重利轻义,从封闭的中国传统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渗透,从物质型的道德追求到精神型的道德的需求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用性和多变性的社会生活对我国原来的传统道德体系发起的强有力的冲击,当社会生活的差异与不平等已经明显出现时,人们就会开始反思甚至打破自己原来所恪守的道德准则,放弃道德理想,而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于是整个社会就会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种社会现实与大学生崇高的社会理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校德育就是在这样的‘夹缝’和背景中艰难开展,这是造成当前德育工作‘疲软’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三)德育的不科学与呆板。当前高校德育的方法不科学、形式单一。道德教育应重在感染与滲透,而不是一味的‘推销式’的灌输,不应强求道德标准的整齐划一,道德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工程,不能靠一朝一夕。德育也绝对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必须从小开始教育,如果在一个人的早期不强调这些,而单单要在向社会过渡的大学德育教育一个环节中收到很大实效,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会造成高校德育工作‘负担过重’,这潜在的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难以开展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分为的几个层次,有理论教育,这又可以分为这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直接教育,直接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一般由人文社科部门进行统一教学,如高校开设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马列哲学,毛概,邓论和三个代表等;间接教育;有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行政职能部门负责。实际情况是这样两个层面基本脱节,致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背离,这只是高校德育的表面现象。实际的效果是,高校德育虽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是无法真正的得到实施与贯彻,这不像自然科学课程,学生打个优秀,基本上可以承认此学生的基本功已经过关,但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深入,很难量化,从而高校德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怪现象’——既无法强化,又不能砍掉!

以上三个原因造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

而追根溯源,高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必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味的追求高校的独特性,而忽略了其作为一个‘大学校,小社会’的社会职能,也势必将改变高校的发展方向,最终丧失其社会职责。所以结论是,高校德育必须在权衡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小环境的关系利益下开展,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的社会基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德育工作其实也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的平衡体,所以高校德育应当推行宽容、开放式教育,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方可收到实效。

四顺势而动,开拓创新

高校德育作为一个具有很大柔性的实体,由于它的存在不能简单的加以量化,而它的作用的发挥又是潜移默化,但是它的价值却又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高校德育就显得异常的特殊。

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勇于创新,以求实效,要树立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观念,寻找大学生德育的新的切入点。根本的路子应该是找到一条让大学生能够自觉接受并不断内化,最终体现在其行为中,以达到人格健全的现实途径。

在德育方法上要突破以往局限于课堂上坐而论道的方法,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要走出校门,拓展德育的空间;德育,应该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始终,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软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道德发展观,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的道德美德,比如诚信、求实、乐观、进取、大度、宽容、富有同情心等等的优秀品质,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德’的作用。在当前高校德育改革中,如果打着德育科学化的旗号,不顾教育内容的人文性特点,仅凭直观的想象和臆断,使德育量化考核,这势必使高校德育工作前途更加暗淡。

(一)把握时代精神,健全人格体系。鼓励当代大学生彰显个性、注重个人利益观念的同时,把集体主义的教育和谐的融入其中。要健全人格,没有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的知识青年已经和时代精神——合作,不相符合,必将被社会所遗弃;要健全人格,忽视个人意志与个人利益,仅仅强调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亦与时代精神——人本,格格不入,这必将造成大学生道德理念的内外矛盾。所以要改变这一现实,唯有紧紧的把握住时代的精神与脉搏,顺应历史的潮流,更新道德理念,理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才能逐渐地引导大学生向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高校德育的长效机制。德育教育,要依靠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的衔接才能完成,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高校德育,高校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专门化的德育教育

和完善化的德育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内外的相互补充,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并举,才能把高校德育工作深层次地进行下去。

(三)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学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和阶段性的开展学习先进,践行先进的活动,向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学者、专家学习,向各行各业的模范学习,如向激光专家马祖光院士学习,向人民警察任长霞学习,向人民公仆郑培民学习,等等,我们周围不是缺少先进,而是缺少发现先进的眼光和向先进虚心学习的态度;让当代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得到锻炼,如高校每年寒暑假定期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朋友参与其中,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对,让多少有志青年受到熏陶与锻炼,要形成一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生乐于接受的高校德育——大学生社会实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所大学就是一种文化,比如清华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立校;哈工大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为本;浙大以“求是”为训;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约礼”等等,这些不光说明了一所大学各自具有的特色,同时也涵盖出不同的大学所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它是学生德育的集中表现,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导向、激励、陶冶、规范等方面的功能,对德育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因而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个性魅力。这样就形成了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注重个性培养。高校德育应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合理的高校人才选拔评价机制,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表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比如,我们通常称某某同学,工作能力很强,可能指的是他在学生社团组织中表现突出或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样的学生是比较多的;我们也通常称某某同学,成绩很优秀,指的是他的学分成绩排名靠前,这样的学生也有很多。其实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发掘他的特长与兴趣爱好。我们开展“两课”,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同时,不应该‘一刀切’,硬是把所有高校都拉到一条起跑线上!具体的说,应该培养这样的当代大学生,喜欢学习、科研的,鼓励他们,提供条件,早下实验室进行科学训练,同时应该让他们在课外生活中,学会起码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十分必要的,也会使其将来受益匪浅;喜欢社会工作的,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担当兼职,在学校组织社团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同时应该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求学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态度;还有喜欢创业的,喜欢文艺的等等,应该区别对待,各尽所长。

(五)开展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大学生已与网络打成一片,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放弃网络这一阵地,从某种意义说,就等于放弃了一种‘鲜活’的教育途径。反过来,网络内容形形色色,如果这块阵地不加占领,网络对学生的文化侵蚀一旦造成,要进行再教育,无论是成本还是效果都将大受影响。大学德育要进行网络教育,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多元文化、多元价值通过大众传媒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德育必须要积极回应多元文化的挑战。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光大和再现中华文明灿烂。我们既要使大学生了解与熟悉世界各[6]

民族的思想文化,又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顺势而动,开拓创新,以健全人格为目标,进行全新的高校德育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信仰教育与德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李志东.当代大学生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调查研究Ⅲ[J].广西师大学报

[3] 应治召,陈运庆,王刚.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江苏教育科研,2006(5)

[4]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5] 马钦荣.大学的使命:科技、人文、伦理的整合教育册.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6] 孙爱春.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第三篇:高校德育浅探

高校德育浅探

摘要:本文从高校失位的道德教育、“两课”教材教法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德育的现状;同时从质量标准、德育工作队伍、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生活指导、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来确立高校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状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型向素质型、实效型过渡。这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在标准上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诚信、勤勉、踏实等道德品格素质要求。也就是说现在高校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其次,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再次,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面向”的总要求,树立大学德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观念,即德育工作要注意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优秀的成果和成功经验,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1、高校德育的现状

1.1 高校道德教育的失位

在我国,大学的评估和排行主要是看各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等。这些无不反映了评估大学水平的“知性取向”。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本科生生源、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教学设备、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这些知性方面的数量化导致各高校对知性取向的崇奉,其负面效应是大学逐渐走向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实质上是把大学当成了企业,把教育当成了生产过程,把学生当成了产品,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总之,现有的评价体制造成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之着重“知性取向”,使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的课程中已失位或消失,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边缘化,这是因为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价值体系及观念被视为不是“知识”,以是,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知识的庙堂中的位置也就不确定了。在知性取向下,“两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不断有人转到其他专业或部门,坚守阵地的一些人经常感受到不被重视的无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水平滞后,一些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较差,无法有效地展开工作;一些人忙于报考研究生,提升层次,多数人并不热衷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科教师不愿兼任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工作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在年终考评、职称评定中无足轻重。

1.2 “两课”教材教法脱离学生实际

“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但优秀教材少,现有教材大多数理论性强,观点陈旧。如《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有的版本有“树立崇高理想”一讲,但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章节;有的版本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不进行“就业指导”。讲到“情爱论”,一般的教材只是泛泛提及,但就“性”的责任和道德认识多是避而不谈;讲到“道德论”,一般教材依然是恪守传统,对网络道德、科技道德、环境道德很少讲到。又如《形势政策》科目,没有适时的教材,每学期集体备课,写出两个教案,但形势、政策变化很快,有些教师不关注热点,就很难讲好课。教法单一,尽管德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

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但总体收效甚微。德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但一个教师每节课要面对许多个学生,讲授法必然是主要的,每学期面对数十乃至上百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即“我讲你听”的说教式,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学生被当成‘美德袋’,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1.3 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下滑

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才可能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招生规模扩大教师短缺的情况下,不少高校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成果当作奖罚、晋级的重要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其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的考虑。一些教师追名逐利,见利忘义,玷污了教师的尊严。主要表现在:

一、灰色收入,少数学校乱收费,乱推销参考书,有的教师敬业精神下降,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学术腐败,有的人为评职称、提干在别人的文章里挂名,有的人干脆让别人代笔“著书立说”;

三、考试舞弊,个别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部分人,但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形象。

总之,深入思考学校德育失位的原因,理解学校德育缺陷之真正所在,是为了在实践中改革发展,找到更好的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2、高校德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2.1 质量标准建设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在规定学业标准的基础上,规定思想道德修养标准,建立高校德育质量认证制度。从微观层面上,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德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构建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2.2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高校德育质量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专业课老师要认识到对大学生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做人师。抓好德育质量建设,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不足。如按教育部有关标准,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为1:150,但有的高校一个辅导员带五六百个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辅导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二是整体素质须提高。这并不是提高学历结构就能解决得了的,而应该提高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一个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辅导员应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建设的有效途径。专业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现在高校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员队伍,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职业化也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

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期的考核和淘汰。J广大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2.3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相衔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觉悟的主渠道。关于教学方法建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研究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品表演法。教学方法选择必须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① 教学目标。② 教学内容。③ 教学对象。④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⑤ 教学时效的要求。要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应符合以下条件:① 坚持系统性原则。② 坚持启发性教学。③ 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④ 坚持时间和效率的统一。⑤ 发挥教学方式的整体优势。

2.4 把网络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广义地说,除了课堂教育外,课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德育方式,都属于德育的课外延伸。但是由于互联网络已经进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又是网络使用和操作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实施课外德育教育就应该成为各位同仁关注的重要途径,而且无论你是主动地关注,还是被动地关注,互联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都是无时不在的,主动能够掌握时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一种校园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封闭管理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因势利导才是正确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首先培养一支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让德育工作进入网络;能够及时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同时,实施网络教育还需要政府在网络管理和控制上给予支持,制定、完善有关法律,规范网络操作,严格把好网络信息关,从源头上堵塞有害信息的输入和传播,使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2.5 大力加强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阵地建设

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重视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特定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端正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谨慎审视人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隐性教育无需在课堂上集中灌输讲授,它蕴藏在优秀的教师、进步的课程设置、高层次的办学方向、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增加隐性教育的内容,淡化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境、寓教于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之中,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6 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年代,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面对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影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更进一步表述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明显地说明社会实践在学生德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育。同时,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人生真谛、增加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改革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

践教育,要始终以大学生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实际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安排实践内容和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深入第一线,在企业发展中创立经济人生,在农村、农民中洞察中国国情。通过多渠道的汇集融合,酿就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7 把大学生活指导作为德育指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生活指导是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学习问题、交流问题、择业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社会问题进行理解、指导和开导,比较心理咨询这一教育形式更具全面性,比较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具亲和性、沟通性,是适合于当今竞争性、开放性、多样性较强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实施这种形式,要建立高校大学生活指导机构,邀请有关大学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教授或社会学家担负指导,建立定期指导机制、指导方式,环境场合和具体对象可灵活恰当选择,要特别体现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精神,真正把关爱、感情、知识连同问题一起解决在学生的心里。这种德育形式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帮助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奋发的、不气馁的精神状态直面人生,以友善的、团结的、忘我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者一定要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同心理个性出发,坚持立足学习和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运用榜样、教训和身边人的经验得失等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进行教育,并注重升华到一定的德育理论高度,使现实和德育结合起来;要善于发挥指导者自身作为方面,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洞察、准确预见等优势,为学生指明方向;要善于创造确切适当的施教环境,激发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澄清思想观念,从学生的争辩中加以引导,水到渠成地达到深刻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目的。大学生活指导目前还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形式,还不够成熟,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和探索价值,我们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能不懈努力,争取使之日臻成熟。

2.8 监控体系建设

保证和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既要有学校外部监控,更要有学校内部的自我监控。(1)德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德育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传统的德育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德育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德育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德育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德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德育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应该说,多数高校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缺乏揭开“黑箱”的有效手段,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基本上处于“无为而治”的自在状态。从信息第一时间的获得到决策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滞后的。(2)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环境。外部环境:学校的德育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必然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质量。主要因素有:国家和政府对学校德育教学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取向、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本人受教育的程度、家庭中的学习氛围等等。内部环境:德育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各项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的基本条件、校风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受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关键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内部环境。(3)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

督和施加作用,使德育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德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德育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德育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

总之,现代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德育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称的德育模式、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使德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蕴华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1月

[2]王英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刘会平高校德育教育途径初探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4月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4月

第四篇:高校德育工作总结

高校德育工作总结

我院接到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的通知后,院领导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秦小刚为组长的德育工作评估小组,针对文件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从2006年2月开始,各部门进行自查自纠,通过半年多的自查与评估,我们发现,自查自纠使学院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特别是学院思想政治教

育得到明显加强,例如“八荣八耻”进课堂,成为必修课在全国高校属于首家,新华网、河南日报等十几家媒体予以报道,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有力推动了德育教育在全院的开展。同时,我们也自查出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德育工作的深度不够等,离上级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现就近几年来我院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德育教育开展创造条件

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属于靠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在国家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但要把生源基本素质起点较低学生同样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保障学院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求我们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融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法制教育、就业教育等一体的素质教育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德育教育稳步进行和取得实效,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院设立了德育教育教研组,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配备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05年全院共107个班,配备专职班主任32名;按照《河南省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要求,我院为德育教育按照学费收入的3支付经费,以2005年为例,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5235人,德育经费支出为70多万元。同时学院从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都设有固定办公室和设备,“郑科院德育之窗”是德育教育教研组建立的专题网站,学院建有各种体育文化娱乐场所,如各种球类场地、溜冰场、多功能报告厅等,基本能够保障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领导重视,制度与机构健全,党政齐抓共管,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我院的德育工作由党委和学院共同负责,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每年列入学院和党委工作计划的重中之重,由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亲自分管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党委和学院设有宣传部(处)、学生工作部(处),每年都制定有宣传思想工作意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等,学院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制定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明确了学院各级党政部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职责,制定了各种学习、考评、表彰制度,例如,教职工考核制度、教师岗位量化考评意见、三级管理考评实施办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试办法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基本上做到制度化、量化、可考评化。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把德育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安全保卫、招生就业等多项工作相结合,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深入开展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德育工作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求我们从多方面以抓素质教育为主,实施素质教育的首项就是抓德育教育。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目前,学院开设23个专科专业,每个专业开设有《思想与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与三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16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书资料共计67502册,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第二,开展一系列的哲学、文学、艺术讲座和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法制教育报告会、安全消防报告会、国防教育报告会等,使德育教育融于各种形式教育之中;第三,狠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学院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考评、派出进修等多种途径提升教职工自身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使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使教职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最终形成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第四,在学生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充分利用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各系部建有党支部、团支部、学生分会,目前有学生党员135人,各系部都设有学生分会,以学习型、科技型和娱乐性为主的学生团体20个,其中《世纪风》文学社是省教育厅表彰的全省先进学生社团;第五,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博学、笃行、明德、至善”的校风,20个学生社团能够在学生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学生活动异常活跃;第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确保学校的持续稳定。为此,学院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报告会等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改革和学校在教学、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成果和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为学校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七,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1.根据大学生当前存在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纠葛等问题,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室,派专人外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多年来,我院没有因此发生的不良影响;2.健全完善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学院采取减、免、缓、贷、捐、奖的办法为贫困学生设置绿色通道,保障了学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2002年以来,学院参加共青团中央新世纪读书计划助学行动,每年招收10名贫困生免费上大学。按照省教育厅要求,2005年我院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管理中心,首次为50名贫困生贷款25万元,2006年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从制度上解决贫困生救助工作;3.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院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就业指导、推荐安置、跟踪回访等多方面着手狠抓毕业生就业,与省内外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签定人才供需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举办供需见面会等,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和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显示,均居河南省民办高校第一名。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示范院校,从这几年情况看,我院招生生源逐年大幅度递增,根本原因是良好的就业有力促进了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学院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好评和上级部门表彰

通过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学院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大批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仅2005年,学生向各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35,已经经党委批准为正式党员135人,2005年和2006年志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学生达30人,参军入伍3人,以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2005年至今,我们粗略统计,见诸媒体就有30多次,这充分表明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大幅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在围绕德育教育而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校风、教风、学风发生显著变化,极大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学生对学校的发展、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发愤学习、努力进取,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2006年5月底2006河南旅游魅力之星导游大赛郑州赛区海选在我院举行,河南电视台体育对大赛赛场进行了现场直播,我院19名选手顺利过关,掌声彼此起伏,向社会展示了我院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近三年我院学生升本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0,05年上半年791人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及格率达66.9,超出全国平均及格率。良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校园内秩序井然,没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涂乱画、损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整个校园环境卫生全部由学生划区负责打扫,学生处组织学学生成立了校园文明督察岗,每天在校园内巡回检查,已成为校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目前,学院已向省高校工委申报了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科教服务支边扶贫先进单位”,2005年院团委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连年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有17个基组织150人受到省级表彰,17个基层组织42人受到市级表彰,充分表明了我院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成绩。

五、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我院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高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首场阵地,全力以赴做好德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我院属于民办性质高校,特别在资金、人员的配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德育工作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费的筹措形式单一,学院所有开支全部有学校自筹,学校资金来源仅仅靠收取学费,所以,各项开支做到物尽其用,德育经费同样受经费约束,使德育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2、人员配备不足,人员构成不合理。按照民办学校机构与人员精简的特点,我院人员较少,在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人员交叉使用现象,工作有专人负责,但无设置专门岗位,专兼相结合的情况较多。同时,工作人员年龄两极分化较大,职称比例断层,缺乏中青年骨干队伍。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本的设施有,但数量不够,不完全达标。例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

4、德育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德育领域的科研成果或成熟的经验还不具备,目前尚无学报等,所以德育工作的方式有限,课堂式教学多,实践少。

5、德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不够。

针对我院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要求,进一步部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校园基本建设,使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基本硬件要求达标,同时,引进与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从数量和结构上争取合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用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去规范人员的行为,加大考核考评力度,奖惩分明,责任岗位到人,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

第五篇:德育之日常

德育之日常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可是,在我看来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作为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首要工作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去。

下面我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

常言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身教”的作用。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非常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二、环境造就人才,建立合适的学习环境。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宽厚包容人心,用理解善待学生。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表扬促动进步,用耐心帮助学生。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团结更能进步,让学生与集体融合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其次,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最后,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六、倾听助于沟通,理解才能利于教育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我认为,要做到这些,也许并不是很难,但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育日常有许多琐碎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它更贵在坚持„„

下载小议高校之德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高校之德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改进之我见.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改进之我见 作者:曾小岩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8期 [摘要]文章指出,要把德育工作融于专业教育中,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

    我国高校德育的新途径

    我国高校德育的新途径——基于隐性课程视角 顾斐泠 [摘要]隐蔽性德育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不说而教......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我们党历来关心、爱护、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高校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论高校德育的创新范文

    论高校德育的创新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必须结合大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相一致的创......

    高校德育美德是否可教

    高校德育美德是否可教 道德可“教”,但不是“说教”;美德严格来讲并不是课本里“长”出来的,而是以做人实践中得来的据我国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价值与消费潮流......

    小学低年级之德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之德育 韩秀华 归德镇李官小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之德育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教育学原理 武卫兵 我国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之建议

    课 程 论 文 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之建议 姓 名武卫兵 学 号 312040101015 指 导 教 师 冯文全 教授 培 养 单 位教育学院 学 科 领 域 教育学原理 论文提交日期 二○一二......

    考研经验交流会之“高校三人行”

    梦寄远方,路在脚下 ——记考研经验交流会之“高校三人行” 在2007级毕业生离校之际,为帮助法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晰奋斗方向,把握当前考研形势,5月9日19:00,由09级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