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时间:2019-05-13 02: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第一篇: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我们党历来关心、爱护、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高校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真正使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德育 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十分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写入十八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笔者认为,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真正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

1.重塑德育新理念

1.1德育工作者要有大德育观。在网络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从德育的角度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改进我们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改进教育工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自觉自律、心理健康的人。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心理素质,吸纳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德育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1.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现象。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层面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因而,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式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1.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德育工作者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在德育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信息接受特点的“大一统”的做法。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德育工作中,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纳入到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2.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带给人们的主观反映往往是不同的。有的深刻、全面、由表及里,也有的浮浅、片面、歪曲甚至颠倒。德育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向人们传播科学真理,即帮助人们拨开扑朔迷离的表面现象,正确把握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因为只有真理最客观,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任何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只有真理最具说服力,它不怕诡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真理最实惠,人们一旦掌握它,利用它,便会带来无穷的利益。我们的德育是党的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

主义真理,宏扬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坚定不移的使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宣传不力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甚至不愿听“大道理””!究其原因恐怕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觉悟低,也不能说“大道理”本身没有说服力,主要还应从德育工作者自身多找原因。

首先,德育工作者自身理论修养的高低,对真理的科学涵义是否弄懂吃透,直接关系着宣传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灵魂、行动的指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更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以使我们宣传的真理更丰富、更具时代性。否则,自己云里雾里,又如何能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宣传真理。阐述真理必须准确全面,说明真理必须实事求是,宣传真理必须有的放矢,坚持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断章取义、老生常谈、形式主义、装腔作势、大而化之、避重就轻,习惯于“放空炮”、“一锅煮”、“一刀切”,对于广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说不清、道不明、绕开走,只能抵消真理的力量,是宣传真理的大忌。

再次,宣传好真理要注意选择好的表达方式。要讲究“四性”:一是逻辑性。听起来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过度自然。二是真实性。多用接近的、典型的事例、数据说话。避免从原则到原则,从概念到概念。三是平等性。不能给人以居高临下、冷冰冰的感觉,应以平等地位、热情的语调与听者交流。四是艺术性。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理、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把重要、深奥的理论讲清楚,让人听起来感到亲切、顺耳,容易接受和理解。

3.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

既然德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感情的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就不能不重视情感的力量。“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做到以情感人,即以自己的言行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春风化雨,启迪心灵的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情为民所系”。作为党的干部,专职从事学生德育,从事人心的转化工作,更应当心系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冷暖,与学生实现情感相通,心灵互动。那种对学生的疾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凭你苦口婆心,但激不起一丝感情的涟漪,甚至连一点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德育的。所以说,做德育的人首先是个“有情人”,要学会了解人、尊重人和关心人。了解人,是指熟知情况,全面把握学生的心态。要真正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之中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既当有心人,又当知心人,真实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做好思想化解工作。尊重人,是指尊敬和重视学生,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一般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同先进学生的感情交流较为容易,同后进学生则容易产生感情上的隔阂。因此,对后进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热情诚恳地对待他们。因为得不到别人重视和尊重的人,不仅自尊心往往最强烈,而且逆反心理最重。只有通过真实情感的双向流动,才能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使之自尊心得到激发,进而把党的主张、正确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注入他们的心田,实现其思想的转化和提高。关心人,就是要真诚地关怀和体贴学生,尽力帮助其排忧解难。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然,以感情人不等于感情用事和放弃原则。它要求的是情真理切,情理交融,融情与理,以情示理。

4.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

德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叫做典型引路。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就是德育工作者自身。“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哲理名言,深刻地说明了德育工作者自身思想作风修养,对于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德育工作者良好的人格力量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表明,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做到,这样大家才会心悦诚服。否则,你不讲原则,不顾及人格,“说起来像钢条,干起来像面条”,不但没有人会听你的,而且会失去你自身,失去你在学生中应有的威望。实践中,我们有些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大,往往不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失当,而多半是因为一些处在领导地位的教育者,缺乏令学生敬佩和认同的人格力量。如说的多,干的少;说和干的不对号;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贪图安逸,害怕艰苦;见好处就上,见困难就推;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已是自由主义;尤其是一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的严重腐败现象,正在严重侵蚀着党的德育的人格力量,动摇着德育的根基,以致形成“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的现象,这是当前德育苍白无力的主要原因。注重高校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是新形势下德育对领导干部素质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在学生中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应有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既要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又要成为党纪国法的模范遵守者;既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既堂堂正正做人,又实实在在干事;既能做到一心为公,又能做到办事公道;这样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别人,说话办事才有感召力、引导力和说服力。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新媒体对德育工作的影响等。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迟成勇,杨湘红.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2]张志华.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 2005.[3]彭永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6.[4] 陈友放.网络时代高职德育应突出“三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7)[5]赵道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赵

[6]杨文华.高职生德育现状及面临的新情况[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1)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研究

摘要:新形势新任务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部署,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握好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努力使高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

方式方法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活力源泉。首先,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伴随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系、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教师支部设置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学校合系建院,传统的教研室被合并或撤销,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重组、院系调整以及科研工作的实际,依据党员人数和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以系、所、中心为单位组建教职工党支部,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建设相结合的党建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方式创新性研究

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方式创新性研究

一、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在处理传统事务的同时,还要分析新时期统战工作应当面对的现状。

1.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影响范围扩大、地位加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师生规模也在迅速扩大。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的历史新高,这都使得高校基层统战工作的影响面与任务量都在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中有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知识分子、港澳台同胞、留学人员与海外侨胞,这其中民族与宗教界所占比例也在提升,非中共党员师生、无党派人士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力也在逐步上升。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逐步深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正在朝着高学历、年轻化、影响力大、成果丰富、高职称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甚至有些是高校里的重要骨干或学术上的带头人。高校基层的统战工作作为贯彻党的统战方针与政策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基层统一战线人员的意见建议、愿望要求以及思想动态,同时在获取信息方面能够全面得到更加真实的信息、听到更加真实的声音、了解更加真实的情况,为相关部门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依据。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发挥着联系各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在新时期地位更加重要。

2.高校基层统战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党的统战方针与政策要在高校基层得以贯彻落实,并能够不断发展与创新,就离不开高校基层统战工作的积极推动与实践,这才能使其理论与政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进而促进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随着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向基层方面的不断延伸,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任务量逐渐加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与社会的转型期,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信仰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与复杂。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由于大部分的冲突与矛盾在基层产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在维护稳定与化解矛盾方面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沟通问题、减少矛盾、化解冲突、稳定情绪与坚定思想的功效,为党和国家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应充分运用高校自身统战工作的优势,紧密团结与联系包括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在内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引进人才、技术与资金,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信息技术对高校基层统战工作造成新的挑战

二、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者务必清醒认识面对的挑战与问题,结合高校统战工作的实际特点,重视和运用信息技术,以极大调动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以更好地解决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中产生的问题。

1.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够及时

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担负着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但是高校基层组织中的部分人员就高校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统战工作在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有待明确与提高。相对高校其他工作,高校统战工作中存在着重视不够、研究讨论不足、经费投入较少的问题。新时期,尽管很多高校统战部门有自己专属的网络平台,但是在管理与使用方面,仅仅是将网站作为发布通知公告、缺乏实质内容的地方,并没有从观念意识中将其看做成一个网络上的重要统战阵地与平台。在工作理念方面,高校部分基层统战工作者往往是以应付的态度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任务,并不是主动、积极地去开展深入研究,使得高校基层的统战工作重形式、轻内容,将统战工作变为过场、空架子,没有将统战工作核心与重点进行及时的转变,而是仅仅以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为唯一任务,对待统战工作应付敷衍,不能打开新局面。不仅如此,网络上没有与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进行互动的环节,也无法对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疑问与不解进行网上解答,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将社会和学校中产生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形成有效的交流与引领,很难发挥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在网络平台上争取民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2.高校基层统战工作队伍力量不够强大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统战部门负责统战工作,但是到了高校的二级单位、基层单位,很少有专门的人员来专门负责统战工作。在现阶段编制紧张、人员不足的情形下,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很难发挥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构建良好的互相沟通与协商的工作机制,也就很难调动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不仅如此,众多高校中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在高校还处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虽然他们有思路、有想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人负责、没有相关管理机制,使得基层统战工作组织松散,能动性与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没有长远打算,缺乏创新动力,被动应付工作,完成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等日常工作,当有新问题、新情况在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发生时,依靠传统经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对新问题、新情况把握不准,对基层民主党派与党外人士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贴心服务与深刻交流,工作没有创新,很难应对新时期复杂繁重的统战工作。

3.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技术力量不够充分

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中已经得到极大运用,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和网络技术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同时,各种各样、多元化信息也通过网络媒介冲入高校校园,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面对信息网络与新型技术时,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在自身能力与改革方面与信息网络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不仅如此,从事高校基层统战工作的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加上又缺乏系统的技术训练和专业教育,高校基层统战工作者难以应对网络信息新媒体对高校统战工作提出的挑战和压力,使得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水平与手段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第四篇: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德育(范文模版)

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对中学德育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既感受到网络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体验到网络对个性的负面影响。生活中,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报端,甚至许多中学生误入网游泥潭而不能自拔,沦为“网”中生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迷失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游荡于惊险刺激的网游之间,逃学退学者有之,违法犯罪者有之。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展中学德育,清除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是当前中学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控制超越自身的空前能力,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探索,凸显人类过于强调物欲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迷失在“去道德化”的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陷入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中,陷入功利主义和知性灌输的泥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现象,中学德育亟待需要变革创新。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巩固德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始终处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德育为先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宣传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德育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之中。现实中,中学德育的地位着实令人堪忧,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更艰巨。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各项指标,而德育则成了一个软尺子。“评价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标准不是看德育工作好不好,而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老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只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我们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就是要突出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统帅地位和有效性。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一定要把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生命成长的教育放在德育的突出位置,应从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学生始终作为一个理性的智慧的存在,引导学生走向善的人生。人性向善,不仅个体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导向,因此学校德育的一切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与人为善“,这是”人“之为”人“的终极选择。

二、学校德育要注重生命化

德育是直面鲜活生命、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生命品质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生命化推动德育实践、延伸德育过程、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是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德育过程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实施的关键,老师的幸福生命体验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师者的积极生命意义的提升,谈何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只有充满生命关怀和主观幸福感的老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走向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关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关切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理解、反思中,启迪智慧,纯化心灵,升华境界,实现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要融入生命教育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面对诱惑和抵御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德育教学中,应及时充实对网络、对生命的认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生命观,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控制网络,避免沉迷网游与网络依赖,注重突出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以抵御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既有民族意识,又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现代公民;开展网络行为的规范性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界限,遵守规则,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呵护。

四、选择适应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

德育有效性的载体是适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中学德育传统方法就是采取班级集体谈话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法,典型案例法等。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巨大,需要采取有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生命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思考。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的特性,让学生在无限网络空间自主接受教育,彰显生命的需求。可以通过匿名交流,在网络空间上尽情畅谈生命成长体验,教师可以从一个同伴的角度帮助学生在思想困惑和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保证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五、突破校园范围,拓展有效的教育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一直囿于校园环境之内,教育途径主要是召开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政教团委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学科渗透等。网络条件下,中学德育要做出变革,从传统的途径走向网络化平台,构建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可以建立班级QQ群,设计班级主页,打造班级飞信平台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网络交流空间平台,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解疑答惑,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中,有效渗透德育意图,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塑造,切实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六、教育主体要实现多元化

传统学校德育主体基本上是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游离在教育主体阵营之外,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单一教育主体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德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充实和扩大教育主体。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主体需要多元化,全员化,校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和班主任一样是德育主体。

要明确各主体的德育职责。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有规划、指导和监督之责,学校其他领导和职能科室要定期研究德育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教育引导之责,任课教师不仅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充分体现育人之责,德育的学科渗透要落实在教学之中。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更需要家庭和家长的配合。家、校没有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就没有一致性的教育效果。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疏忽、漠视而导致子女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由于家长不能给予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效应而致使子女道德品质低下,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双方都要及时相互联系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

教育主体多元化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社区和同伴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校内外德教育联动机制

家校互动和学校与社区联动是促进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社会机制。学校是德育的核心阵地但不是全部,家庭、社区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主动沟通。明确家庭在青少年德育中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倡导和主动吸引社区力量加入学校德育中来,准确把握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共同塑造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平台,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体现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社区人员进校园活动等。学校周边的黑网吧,电子游戏机随时都在诱惑着未成年的学生,学校要积极联系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加强对网吧的治理,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要争取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认识当前治安形势及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

新时期学校德育有效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扎实推进,才能打造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德育之路。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研究

郑州大学第六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

高校社团创新建设 营建和谐校园文化

[摘要]

[关键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工作是一个战略任务、系统工程。文化在育人工作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校园和谐文化的支撑。落实科学发展观,营建建和谐校园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校园文化已成为现今各大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新风、奋发进取、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而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与时俱进的复合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高校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展开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在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创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团也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德重要阵地,是繁荣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德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加强高校社团创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社团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二、高校社团创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

2、培养先进的文化意识

3、构建完善的社团机制

4、充分利用网络阵地

5、增强社团自身的凝聚力

6、引入本科生导师

7、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下载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担任着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张文华 研究课题: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太原科技大学樊杏华内容提要:新的历史时期,法治理念、民主理念、和谐理念及科学发展的提出为工会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人治思维、诉求多元、制......

    论高校德育的创新范文

    论高校德育的创新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必须结合大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相一致的创......

    新时期德育模式构建育方法创新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新时期德育模式构建育方法创新的实践研究平顶山市三十二中 课题组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工作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钢都小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1.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新时期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缺乏中国特色。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