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学术内涵

时间:2019-05-12 20:1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学术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学术内涵》。

第一篇: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学术内涵

志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政治标准、体例标准、内容(资料)标准、记述(行文)标准和出版印刷标准等各个方面。同时,地方志记地方事,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把握地方特色,成为志书重点。另外,志书不是某一个人的专著,它内容丰富,牵涉的单位多,志出众手。如果没有一个志书质量标准及质量保障机制,想要使志书成为合格的文化产品,都非

常困难,更不要说是精品名志。2008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质量提出具体标准,为志书质量标准化奠定基础。作为一部行政性文件,《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谈到的方志定义进行进说明,广泛吸收方志理论精要,带有较强的学术性。

一、《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是对《地方志工作条例》方志定义的说明

目前方志理论研究尚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对于方志定义、志体把握、记述方式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来新夏认为:“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1王晖提出“方志是记述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它既是纵述历史的地方史书,又是横陈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2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应该说,《地方志工作条例》所概括的志书定义,最科学,也最权威。《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正是在《条例》定义的基础上,做出的明确规定。体现了志书的地方性,即《条例》所说的“本行政区域”;广泛性,即《条例》所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内容;系统性,即《条例》所说的“历史与现状”;资料性,即《条例》所说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五章第十五条规定“越境不书”体现地方性。第四章第十三条所提到的具体内容范围,体现广泛性。系统性指志书的横向互相关联,纵向记述连贯,《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四处提到系统性。其中第四章第十三条两处提到:“内容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纵不断主线”;第五章第十六条规定:“续修志书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第六章第二十四条规定:“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连贯、系统”。由此可见,《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系统性的重视。这里提到的“历史和现状”、“与前志的衔接”,是二轮修志应该重点把握的。《条例》定义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六章对此作了详细规定,强调资料的准确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同时,在第三章第八条中规定志书的记述方式是“述而不论”,这也是对“资料性文献”的一个诠释。

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体现了方志理论精要

地方志书既然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那么,只要是记载了一个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不论其采用何种体例,都可以说是地方志书。故中国方志史上的志书体例结构五花八门,有门目体、纲目体、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政书体、三宝体、辑录体、经纬体等3各种不同的体例结构形式。但志书内容广泛,牵扯的面广,涉及记述时间久远,采用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政书体、三宝体、辑录体、经纬体均不能达到理想的编纂效果,只有门目体、纲目体统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统辖自由,分合方便,利于升格和降格以突出地方特色。所以,旧志以门目体和纲目体为主体。徽州地区现存府县志45部,除万历《歙志》为纪传体外,其余44部府县志均为门目体和纲目体。

建国后的首轮修志,继承了旧志门目体、纲目体统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优点,无论是篇章节目体还是类目体,均是如此。同时在总体结构上增加了“概述”和“大事记”,以补门目体和纲目体整体概貌不明显、历史脉络不清晰的弊病;在体裁运用上,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诸体并用。从目前的方志编纂实践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志书编纂体例模式。《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肯定了一轮修志的编纂体例模式,并在第三章中作了具体规定。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一共有9章50条,涉及志书质量的方方面面。对此我们要明确重点,把握关键,有些方面是硬性规定,有些方面是弹性规定。对于硬性规定,必须毫无条件的执行,不得以理论探讨,创新实践为由,自由发挥。对于弹性规定,则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创新发展。

下面先就一些硬性规定与理论探讨有冲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越境不书。《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五章第十五条规定:“越境不书”。对此,方志界曾有不同的意见,杨杏芝提出:“不越界而书,是旧志的一条规定,但对新志已不适应。”4王登普甚至提出:“‘越境而书’应是二轮志书编纂的一项通

则。”52006年5月15~17日,黄山市方志系统在举办志书分纂研讨会时,谈到关于新设行政区域与原行政区域的关系,也有人提出历史上属于本地的人和事要记,以尊重历

史。我就曾说:这涉及到疆界问题,信守现在的行政疆界是方志理论最基本的东西,我们不可以越界而书,不可以凭义气说我就是要记、就是要突破、就是要创新,如果你现在就是要突破、要创新,等你书出来以后就会受到别人一致的指责。尤其这二十年来,撤县改区,撤地区改市,行政区划变动很大,越境不书往往给修志带来很多困难。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把握好志书的这一基本准则。

人物传不存在“越境”的问题,只要与本行政区域有联系,都可以记。《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的很清楚:“立传人物为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者,以及本籍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外地人对本地有重大影响者,我们可以记;本籍人在外地有有重大影响者,也可以记,关键是把握住传主与本地的联系。对历史上属于本行政区域,现在因区划调整已不属于现行行政区域的人,从籍贯上来说他已不是本地人。如历史文献上习惯性称呼的“休宁戴震”、“歙县汪道昆”,现在戴震属于屯溪区、汪道昆属于徽州区。现在《休宁县志》、《歙县志》要不要立传。我认为历史上属于你这个行政区域的名人,对你们的影响又很大,可以记。如戴震、汪道昆,历史上对休宁、歙县的影响都很大,《休宁县志》、《歙县志》完全可以为他们立传。不过观念要转变,这次《休宁县志》、《歙县志》为戴震、汪道昆等名人立传,实际上是给外籍人立传,因为他们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应该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立传,问题在概念上要弄清楚传主同本行政区域的联系。

疆域问题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物,还涉及到事件、事业发展、建筑和文化古迹的坐落点等,如果说人物历史上在你的行政区域,你要记,那么宝纶阁修成是在歙县行政区域范围的时候,记不记?西溪南的老屋阁记不记?如此类推,不是把徽州区整个搬到歙县去了吗?对黄山市志而言就更可怕,婺源、绩溪县原属徽州区域,都得要记。黄山市的区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有的地方整个县、整个市拆拆并并,更不好掌握。现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作出明确规定“越境不书”,成为志书质量的硬指标,绝对不可以违反。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还指出:“交代背景,反映本行政区域外的横向对比、联系等,不视为越境而书。”但要把握好。《黄山市志》记“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已经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必然要涉及到婺源、绩溪,我们采取“交代背景”法,但在具体举例时不过多的提婺源、绩溪的例证。

2、横不缺要项。《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哪些内容属于要项,哪些内容不属于要项呢?我个人理解,第四章第十三条所提到的具体内容范围即为要项:“

(一)建置、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等;

(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邮电信息、公用事业;

(三)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经济管理等;

(四)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群众组织、公安司法、军事等;

(五)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和计划生育、体育等;

(六)人民生活、人事和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宗教、风俗、方言等;

(七)人物。”

这些内容都不可以缺项。邓国宝、钱金喜曾提出:“续志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动态事物,对一些静态事物,如山脉河流、地质地貌、土壤,以及建置、方言、民俗等,不必再写,可在续志的总述中扼要说一下。”6郭凤岐也说:“对于续志来说,又有了新的情况,所记述的内容,一般为二十几年的事,有很多事物,比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置沿革、方言民俗、名胜古迹等,没有明显变化,还要不要单独横分、单列篇章,把第一届志书内容作搬移式的记述?我看没有必要;在概述或综述里记述就可以了。”7《安庆市志(1978~2000)》干脆省略了民俗、方言。要项怎么能省略或在概述中提一下就行,那还是要项吗?不说设卷设篇,至少得要用章或节体现,这样处理不很妥当。

3、述而不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三章第八条规定:“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记述方式上的直接记述和夹述夹议,是区分资料书和史著的标准。对于地方志是“资料”还是“著述”,历来有争议,来新夏认为志书是“综合性著述”,魏桥认为是“资料性著述”8。客观的说,志书不是一般性的资料汇编,它的著作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和资料取舍的编纂宗旨上,在记述方式上则是直接记述,“述而不论”体现“资料性文献”的本义。

有人否定“述而不论”,认为“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地方志如果固守‘述而不论’的传统,不加以分析和说明,读者就很难获得有效信息”。9其实当代人评说当代人,议论当代事,总不免有局限性。君不见,“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评说和议论,到后来,被当作笑话。人、事、物都必须经过历史沉淀,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述而不论”是地方志当代人记当代事的必然选择。评说之词对于写史来说,年代久远,无关弘旨。但地方志记当代,评说之词最易得罪人。明万历《歙志》主纂是著名史学家谢陛,该志采用史体,书中多有评说。如卷5《风土》在记载宗族祭祀及其奢侈浪费,“其器则金爵、银瓶、商彝、周鼎。其品则青鸾、朱鹭、斑虎、文鱼。其杂伎则角抵喧傩、狄鞮胡舞”,“未闻哭泣之声,睹登降之节,而但璀璨陆离之色,笙歌铙鼓之音,匝地以张,中天而起,隐如结蜃之市,俨如化人之宫。”然后一句结语:“呜呼,宁戚之谓何此?”徽州是宗族社会,尤为重视祭祀祖先,祭祀所花费资金越多,场面越宏大,越能体现一个宗族的势力。万历《歙志》的编纂者如此鞭撘宗族活动,必然会招致众人的反对。志书其它方面的议论也很多,虽然没有点名,但总会有人自己去对号入座,认为谢陛是在批评自己。志稿一出来,引来一片非议之声,要求重修《歙县志》。以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刊刻印行万历《歙志》时,衔名竟然无主纂谢陛的名字。在一些士绅的积极推动下,天启三年(1623年)即开始天启《歙志》的编纂,次年志成刊刻印行。在十五年间连续修志,这在古代极为罕见的。参与纂修天启《歙志》的江秉谦对万历《歙志》就有一段激愤之词:“操觚之士期以三月倏忽成书,中间多有庞杂挂漏之迹。自辨志公言一出,即大夫亦怅然,无解于人言,亟欲改正,大书国门,而朝命行矣。呶呶至今,悬未了之案。”10所以《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述而不论”,具有很深的方志理论依据,同时又是硬规定,必须毫无条件的执行。

4、生不立传。《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五章第二十条规定:“生不立传。”不为生人立传,主张盖棺论定,这是我国编史修志的惯例。理由简单,当代人修当代志,受时势左右,顾忌较多,评价难以公允。其人未终,事迹不全,难以善始善终。对此,方志界的看法最为分歧。郭凤岐曾说:“‘生不立传’,可以说是旧志编修的铁则。这个法则本来是建立在“盖棺论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然而盖棺就能论定吗?很多人不是盖棺以后论了又论吗?既然‘盖棺论定’的理论都站不住脚了,那么‘生不立传’还有什么铁则可讲呢?在编纂第一届新志时,我们天津和不少地方也给生人作了简介,有的实际上是不立传的传略,已经突破了‘生不立传’,把铁则变成了‘木则’。在续志中能否把简介再提升一步?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抢救、保存资料,而且在人的问题上更能做到实事求是,并且可以增强志书中人的本体性。”11对此,欧阳发的看法是:“盖棺未必论定,虽说时有发生,这是属人们对其认识发展变化的问题,但作为已故人物的本身再也不能发展了。若为生人立传,很可能产生夸饰和溢美等弊端,应当注意‘远迎合之嫌,杜是否之议’。现在有为生人立传,但多屑文艺作品或私家著述,地方志属于官修政书,与之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再从志书体裁来看,为生人立传不符合‘传体’。”12我完全赞同欧阳发的意见。既然《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已经将“生不立传”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我们就一定要遵守。

另外,对第二十条还有一个文意理解上的问题。其全文为:“生不立传。在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以外记述人物,以事系人,人随事出。记述人物准确、客观、公允。”照文意,人物篇中的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都不得记在世人物。2007年11月2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第二节第六条规定“坚持‘ 生不立传’的原则,对有重大影响、有突出贡献、有代表性的在世人物,主要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在人物简介、人物表(录)中需要反映的,要严格掌握收录标准,其原则由省一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确定。”则人物篇中的人物简介、人物表(录)又可以记在世人物,需要统一。

三、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范围之内创新发挥

越境不书、横不缺项、述而不论、生不立传作为方志学的基本理论,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都作了硬性规定,应遵照执行。同时,《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还有很多弹性规定,为编纂者的创新发挥提供空间。第三章第十二条对规定:“篇目设置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基本要求,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现行管理体制)、全志整体性与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处理妥当。”怎样才叫“关系处理妥当”,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弹性。第四章对志书内容要项作了规定,但并没有规定篇幅体量,这就为编纂者突出重点,弱化一般创造了条件。各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可以在其要求的的规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特点,谋篇布局。上海《奉贤县续志》13在经济部类单独设有“招商引资”、“经济园区”和“集团企业”三卷,突出当地较早实行“外引内联”,在上海最早建立工业开发区,企业集团较为发达的区域特色。也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现行管理体制)”的要求。黄山市文化遗产(地面文物、馆藏文物、非物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我们将其提到一级目,设“文化遗存”卷,与“文化艺术”并列;公用事业、建筑业在黄山市规模都很小,我们将其归入“城乡建设”,用二级目写;突出黄山“旅游”和“徽州文化”特色,设“旅游业”、“徽州文化”卷等。

总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是方志基本理论精要的体现,其中的硬性规定,作为政府部门修志,必须严格遵循。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研究其中的弹性规定,最大限度的为志书写出特色,创新发展孜孜求索。有些东西作为理论,可以继续探讨研究,在刊物上发表,但不能作为修志依据。目前,方志学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倒过来,方志界本身又经常创新,另搞一套,方志学又如何立于学术之林。

————————————————

注:

1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2王晖:《论方志性质》,《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1期。

3参见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页413、345、354、431、487;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183-192。

4杨杏芝:《论城市区志改革创新》,《上海志鉴》1998年第6期。

5王登普:《“越境而书”应是二轮志书编纂的一项通则》,《黑龙江史志》,2005年 第9期。

6邓国宝、钱金喜:《谈谈省志续修的几个问题》,《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

7郭凤岐:《(续志时空)与时俱进创新编志》,《内蒙古地方志》2002年第4期。

8魏桥:《写在两轮修志之间》,载《二轮修志·浙江论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9史君伟:《续志应该重视记载问题与不足》,《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4期。

10江秉谦:天启《歙志序》。

11郭凤岐:《(续志时空)与时俱进创新编志 》,《内蒙古地方志》2002年第4期。

12欧阳发:《方志编纂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厦门方志网,www.xiexiebang.com。

13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篇: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办公室、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武警部队编史办:

为了确保地方志书的编纂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关于出版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总结修志经验,征求各地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现予以印发,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执行。

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等志书的质量要求,可参照本规定有关条文执行。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书,确保质量,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关于出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方志书(以下简称“志书”),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志书。

第三条 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

第四条 本规定凡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内容,以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为准。

第二章 观点

第五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六条 记述社会主义时期的内容,应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风貌,全面反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和成绩,正确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曲折和问题。

第七条 志书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赌博、暴力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法律、法规及政策未作规定的,经由有关部门审查把关,正确把握记述尺度。

第三章 体例

第八条 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内容记述的要求。

第九条 凡例关于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原则、时空范围、体裁、人物收录标准、资料来源、行文规范、特殊问题处理等要求,清楚明确。

第十条 志书名称以下限时的本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其中,市辖区志书在本行政区域名称前冠以上一级行政区域名称,如“××市××区志”。

续修志书名称标明上下限年份,如“××县志(××××-××××)”。

第十一条 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一)述

根据志种和内容层次的不同,合理设置,概述事物发展全貌和特点等。

(二)记

大事记选录大事得当,重要事项不漏,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专记设置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

编后记重点反映修志始末。

(三)志

门类设置合理。纵述史实把握事物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缺失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

(四)传

立传人物为在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者,以及本籍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

(五)图、照

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

卷首插图包括本行政区域位置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等。地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和有关部门绘制或者审定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

照片无广告色彩。除人物传、人物简介外,无个人标准像。

(六)表

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

(七)录

附录的原始文献、补遗考订等资料具有重要存史价值。

(八)索引

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

第十二条 篇目设置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基本要求,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现行管理体制)、全志整体性与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处理妥当。

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适当。

标题简明准确,题文相符,同一门类各级标题不重复。

第四章 内容

第十三条 内容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根据各地实际分类,记述内容大致涵盖以下方面:

(一)建置、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等;

(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邮电信息、公用事业等;

(三)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经济管理等;

(四)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群众组织、公安司法、军事等;

(五)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和计划生育、体育等;

(六)人民生活、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宗教、风俗、方言等;

(七)人物。

第十四条 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反映事物基本特征,记述有深度。

第五章

记述

第十五条 区域界限明确。以本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越境不书。交代背景,反映与本行政区域外的横向对比、联系等,不视为越境而书。

第十六条 时间界限明确,不随意突破志书的上限和下限,严格控制上溯或下延。

续修志书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注意对前志的拾遗补缺、订讹正误。

第十七条 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述体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泛。

第十八条 志书中同一名称、事实、数据、时间、度量衡、术语的表述,前后一致。

第十九条 内容记述不机械重复。交叉记述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记述,或此详彼略,或用互见法。

第二十条 生不立传。在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以外记述人物,以事系人、人随事出。记述人物准确、客观、公允。

第二十一条 人物传记述传主的生卒年月、籍贯(出生地)、主要经历、典型事迹、个性特征、社会评价等。人物

简介略记人物履历及主要事迹,不面面俱到。人物表要素不缺。

第二十二条 图的制作规范,要素齐全,包括必要的图题、图例和注记。

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时任职务等。

第六章

资料

第二十三条 资料真实、准确。

资料经过鉴别、考证、核实、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准确。

有歧义但不可或缺的资料,多说并存。

第二十四条 资料全面、系统。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齐全。

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连贯、系统。

人、事、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齐备。

第二十五条 资料具有代表性、权威性。

注重使用原始资料。

第七章

行文

第二十六条 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写法。

第二十七条 行文严谨、朴实、简洁、流畅。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以第三人称记述,不用第一人称。

第二十八条 使用规范文字,用词概念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使用口语、方言、土语、俗语适当;不滥用时态助词;慎用评价词语;不用模糊、空泛词句。

时间、空间概念表述准确具体,指代明确。

第二十九条 无知识性和常识性错误。不乱改科学定律、理论概念、政治术语、历史典籍、名家名言的提法和内涵等。

第三十条 各种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文件、会议等专有名称使用全称。使用简称的,在适当地方括注于全称之后,简称概念准确规范,不产生歧义。

第三十一条 不同时期的国家、团体、机构、职务等名称,均用当时名称。历史朝代名称使用规范的通称,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中国历代纪元表为准。

第三十二条 今地名使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地名。

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括注志书下限时名称。

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地名的,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

第三十三条 跨区域的山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航线、文物、名胜古迹、重大事件等,其名称和数据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为准。

第三十四条 人物直书姓名,不冠褒贬词语,不在姓名后加身份词;必须说明身份的,首次出现时在姓名前冠以职务(职称)。

第三十五条 译名准确。外国国名和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以新华通讯社译名为准。

新华通讯社没有译名的,首次使用译名时括注外文全称。

第三十六条 生物、矿物名称,使用学名。记述自然资源涉及本地生物名称的,首次出现时采用二名法,括注本地俗名。

第三十七条 表格包括表序、表题、表体和必要的表注等。表题的时间、范围、主体内容和表格性质等要素齐全。全书表格样式、编号统一。

第三十八条 文中图统一编号。

第三十九条 统计数据的使用,符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数据的定义、含义、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等

清楚、准确,不错用、滥用。

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统计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

第四十条 注释符合学术规范,便于查找原文。注释形式全书统一。

引文和重要资料注明出版。

第四十一条 数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统一,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八章

出版

第四十二条 出版,符合国家关于出版管理法律、法律及相关规定的要求。

第四十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志书,符合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管理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 出版制作以电子为介质的志书,符合国家关于电子出版物管理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 印制,符合国家关于印刷业管理、音像制品管理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 版面格式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装帧美观、大方。分册出版的志书,整体设计统一,形成系列。

封面书名采用印刷体,不用个人题签。

第四十七条 采用16开本(889×1194mm),文字横排。

第四十八条 编辑校对符合国家关于图书质量管理的规定。全书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条 本规定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上海市地方志书评审验收办法

上海市地方志书评审验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确保本市地方志书(以下简称志书)质量,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67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指组字[2008]3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10]5号)等法规、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内志书(即《上海市志》、上海市级专志、上海市区县志)及以上海市名称冠名的志书,包括纸质版志书和电子版志书,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评议审定验收主体

第三条 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对志书的评议、审定、验收和批准出版。志书编纂单位须接到批文方可安排出版。

第四条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建立市地方志书评审专家库。

专家库由志书内容有关部门领导、方志机构领导和方志、历史、社会、档案、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统计、保密等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须具正高职称,长期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副高职称者也可聘为专家。

第三章 评议审定验收程序

第五条 原则上先由编纂单位组织对志稿进行“内评内审”,再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评议、审定、验收。

第六条 编纂单位“内评内审”须由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本行业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志稿改定后须经本志编纂委员会会议或编纂委员会主任会议审定通过。

“内评内审”由承编《上海市志》各分志、分卷的部委办局或行业协会、承编上海市级专志的企事业单位、承编上海市区(县)志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及编纂以上海市名称冠名志书的单位自行组织。

第七条 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评议须由编纂单位提交需评议的志稿和评议申请,并附编纂单位内评内审意见(包括观点、史实、体例、保密等方面)。市地方志办公室根据志稿内容涉及范围,从地方志书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相关专家召开评议会。编纂单位须对评议会中的专家评议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并形成具体的志稿修改方案,报经市地方志办公室同意后对志稿进行修改。

第八条 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审定须由编纂单位提交送审志稿,该稿文字、图照、表格必须“齐、清、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再次组织专家进行审定,所选专家与评议会专家应做到三分之二更换,三分之一保留。审定会须形成统一的志稿修改意见,编纂单位可对修改意见陈述看法。会后,由市地方志办公室下发审定意见。

第九条 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验收须由编纂单位提交验收志稿,由市地方志办公室职能部门逐条对照专家组审定意见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批文。

第十条《上海市志》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力量对验收志稿进行总纂、通稿,最后经承编单位确认史实无误并签章后,由市地方志办公室批准交付出版。承编单位在校核阶段如有局部改动,须征得市地方志办公室同意。

第十一条 上海市区(县)志在报市地方志办公室审定的同时,报区(县)人民政府。

第十二条 评议审定验收各阶段须填具相关表格。评议后,由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填具《上海市地方志书评议情况汇总表》。审定后,审定专家组主审专家填写《上海市地方志书审定情况表》,并提交审定报告。验收后,由市地方志办公室职能部门负责填具《上海市地方志书验收表》。

第十三条 评议会专家组人员不得少于11人,审定会专家组人员不得少于9人,验收人员不得少于3人。

第四章 评议审定验收内容与重点

第十四条 “内评内审”和评议审定验收阶段均应对志稿内容是否符合宪法和保密、档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 各阶段审查侧重点各有不同。“内评内审”侧重点在于志稿内容有无重要缺漏,有无记载不实和偏颇;评议侧重点在于志稿内容是否正确反映区域或行业、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特征,是否符合地方志书的体例和行文规范;审定侧重点在于志稿内容是否符合事物全局的大背景,对重大事件、重大历史问题、重要人物的表述是否准确,是否达到公开出版的要求;验收侧重点在于志稿内容是否按照专家组审定意见逐条修改。

第五章 审定验收质量要求

第十六条 质量要求应执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定的《上海市志行文规范》。

第十七条 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完备、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行文规范、文风端正、编校细致、印制规范。

第十八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以及历史发展中的曲折和问题。涉及重要史实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与中共中央有关精神保持一致。

第十九条 资料真实准确、全面系统。能反映事物发展脉络,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人、事、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齐全。入志资料选用权威部门资料,同时重视社会调查资料。国民经济发展数据使用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统计部门无统计的采用专业、行业的专项统计,再无,采用承编部门、相关部门的统计或社会调查数据,统计表注明资料出处。

第二十条 篇目设置符合“事以类聚”、“要项齐备”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好全志的整体性与各分志(篇章)的相对独立性、体例的规范与个性的特点之间的关系。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类目的升格和降格使用适度。标题简明扼要,准确规范,题文相符,同一门类各级标题不重复。

第二十一条 遵循“越境不书”原则,但可兼记事物的辐射与关联;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但可采用人物简介、人物名录和以事系人、人随事出的方法记述在世者。

第六章 评议审定验收工作要求

第二十二条 评议、审定志稿须召开评议会和审定会。评议、审定专家必须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出席,方可召开会议。评议、审定须形成文字意见,其中审定意见须得到应参加审定人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可获准通过。

第二十三条 志书审定设主审1人,从宏观角度审查全稿,其他审定人员分工审查各部分志稿;同时,每部分志稿须有2人交叉审读。审定人员对志稿中存在的问题,可在志稿上批注,并应提交书面意见,主要问题须在审定会议上陈述。

第二十四条 评议意见须在评议稿送达后4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定意见须在送审稿送达后45个工作日内出具,验收意见须在验收稿送达后30个工作日内出具。

志稿未获通过,须再次修改报送。

第二十五条 评议审定验收阶段的审定单位和参加评议、审定的人员名单列入志书,以示负责。

第二十六条 市地方志办公室和编纂单位应妥善保存评议审定验收各阶段资料,并建立专门档案。

第二十七条 编纂单位未按市地方志办公室提出的关系志书质量重大问题意见修改志书内容的,或在志书验收后擅自修改志书内容的,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报送送审志稿的同时须报送本志的资料长编纸质版和电子版。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上海市地方志书评议情况汇总表》、《上海市地方志书审定情况表》、《上海市地方志书验收表》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统一印制。

第三十一条 编纂以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志书、列入区(县)人民政府修志工作规划的志书可参照本办法,由区(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评议审定验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0年4月15日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书行文规则1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书行文规则

时间:2016-11-12 14:12:49 来源:呼和浩特市地情网作者:

一、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志书质量,使志书行文统一规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结合自治区实际,特制定志书编纂行文规则。

第二条志书行文规则总的要求:使用语体文记述,行文通俗流畅,内容表述科学、准确、清晰、严谨,表达形式统一规范;所用名词、术语、符号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题排列、图表绘制、文字使用要醒目清晰、规格一致;行文中同一词语始终表达同一概念。

二、标题层次

第三条每部志书封面、扉页、书脊(盟市、旗县适用)需标全志名称《X X志》(X XXX—X XXX),要相应标出蒙文。志书封面还应标“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丛书”字样。

志书内容依次排列本级行政区划图、城区图(盟市、旗县适用)、照片、志书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编辑人员名单、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序、凡例、目录、概述、大事记、正文(篇章节)、人物、附录、编纂始末、索引等。

第四条志书原则上设篇、章、节、目四个层次,目以下可根据需要设多级子目,标题前冠以序号。书写格式如: 第一篇

X XX(第一层)第一章

X XX(第二层)第一节

X XX(第三层)

一、X XX(第四层)

三、文体语言

第五条志书的记述,一律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即现代汉语书面形式。除引文外,杜绝使用文言文、文白相夹的半文言文、方言、土语、俗语和口语等。

第六条志书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做到修辞恰当,逻辑严密。杜绝假话、空话和套话。不使用模糊概念,用词要准确。行文要简洁、朴实、流畅。运用某些专业术语,要以国家或主管部门颁发的规范术语为准。

第七条志书为资料性著述,以记述为主。不得写成资料汇编、论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工作总结、教科书等。

四、称谓名称

第八条志书记述一律采用第三人称书写,不使用我党、我国、我区、我厅(局)、我盟(市)、本旗(县)等第一人称。机构、单位在同一篇(章)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括注规范简称;再次出现的,可使用规范的简称。

第九条文件、会议、公报名称必须使用全称。如名称过长,可在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括注下文所用的简称。简称应概念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第十条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称谓:1927年8月至1928年4月称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至1937年8月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37年8月25日至1946年6月分别称八路军、新四军,1946年7月以后称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人民军队的称谓:1945年9—12月称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12月称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1月以后称人民解放军。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这一历史时期,应称为东北沦陷时期,不称“伪满洲国时期”,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936年2月至1945年8月,日伪所建立的伪蒙古军总司令部、伪蒙古军政府、伪察南自治政府、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蒙疆联合委员会、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统治时期,应称为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时期,不称“伪蒙疆时期”。文中涉及到日伪政权中职官名称时,可直书其名,但必须冠以“伪”字。如:伪满洲国国务院、伪民生部大臣等,不加引号。

辛亥革命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要注意正确使用称谓。辛亥革命至1912年3月前,应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4月以后至1925年6月30日国民政府成立之前,一律直接称中华民国XX部,或简称民国政府,不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相称;1925年7月1日至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之前,统称国民政府;1946年7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改称国民党政府,在这期间,所有的人民政权、民主政府,均以当时当地的称谓相称。第十一条人物直书姓名,不加任何褒贬词。除引文外,姓名之后不加任何称呼。如同志、先生、女士等。为反映历史真实,必要时姓名之前可冠以职务、职称。同名者,可分别在首次出现时予以注明。人物的字、号、别名、曾用名、绰号等,首次出现时可以写出,以后不必重复。

第十二条涉及外国国名、地区名、语种、党派、社团、机构、人名、报刊、著作名等,一律先写中文名,其译名均以新华通讯社的译名或社会上公认的译名为准。首次在志书中出现时,须括注其外文原名全称。

第十三条记述动物、植物、矿物等名称时,应书写其标准学名,必要时括注拉丁文、当地俗名。科技术语、名词及名称,凡已有中文定名的,一律采用中文名称,括注外文原名全称;尚未确定中文名称的,可采用比较接近原文含义的临时名称,并括注外文原名。

第十四条使用历史地名,用当时名称,并括注志书下限时名称。第十五条一些专用名词或约定俗成的名词,在志书中首次出现时,应括注内容。如:五讲四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

第十六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的称谓,按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提法表述。如:不能将“文化大革命”称为“十年浩劫”、“十年**”、“文革”;不称“左”的路线、极左路线等。

五、时间表述

第十七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的表述,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世纪、年代起讫和人的生卒年用连接号“—”表示。如“10—20世纪”、“l949—1999年”;“朱X X(1913—1990),X X人,史学家”。

第十八条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采用朝代年号纪年,括注相应的公元纪年。清代及清代以前的纪年用汉字书写,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清宣统三年(1911)、民国5年(1916)。括注的公元纪年,可略去“公元”二字;括注的公元前纪年,应写成“公元前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

第十九条年份不能简写,如1980年不能写作“80年”;1949-1999年不能写作“49-99年”。

第二十条时间表述要准确、具体,不用模糊的时间概念。如:“去年”、“目前”、“多年来”、“以来”、“最近”、“至今”等,不能出现在志书中。

第二十一条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用汉字。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如“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2月9日)、“五四”运动。

六、数字计量

第二十二条行文中的统计数据一律使用国家统计部门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采用专业部门数据。物价数据分别记述时,使用当年价,如进行纵向比较,须折换为同一的不变价,并予括注。第二十三条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用阿拉伯数字。

第二十四条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一律、一方面、星期五、八国联军、五省一市、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十五条 5位和5位以上阿拉伯数字,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法,分节间空为二分之一个阿拉伯数字 的位置,如:402 312,不能写成402,312。尾数有多个“0”的整数数值,可用“万”、“亿”作单位,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34 500可写成3.45万,不得写成3万4千5百。

第二十六条年龄、体重、身高、气温、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如84062部队、国办发[1988]09号文件、21/22次特别快车、90号汽油等。

第二十七条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连用的两个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如二三米、十一二吨、五六十年代。用“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如:几千年。第二十八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或书写的纪年、时间、数值,不能断开或移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范围时,以波浪式连接号“~”连接。如果数值有计量单位,波浪线前后数值的计量单位、百分号以及以万为单位的,不得省略。如150千米~200千米、20%~30%、2万~5万人次。

第二十九条物理量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第三十条志书行文中计量单位用汉字表述,不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数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但在公式中均使用各种符号。如:在行文中用“平方米”、“大于”、“水”,在公式中用“m 2”、“>”、“H2O”。

七、用字标点符号

第三十一条行文用字一律使用标准的简化汉字。

第三十二条对古人名、地名、古籍、引文等可能引起歧义的字,保留原用繁体字或异体字,并注明。

第三十三条行文中需用外文字或少数民族文字的,均采用印刷体。第三十四条行文所用标点符号,一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996年6月1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为准。

八、图表照片

第三十五条入志地图需注明比例尺度。所用地图以测绘部门的公开资料为准。

第三十六条表格一般包括表题、表序、表头、表文、表注等项。表格多时,需设续表,并在转页表上面左侧注明“续表”字样。续表多时,应标注“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第三十七条入志照片需真实、清晰,具有代表性、说明性。

九、引文注释

第三十八条引文均须加引号,并在页下注明出处。引文要直接引用原著,尽量不转引;如必须转引时,要注明转引自何书、何文。第三十九条引文注释应要素齐备。注释采用页下注,序号用①②③„„标示。内部资料不作引文依据。

第五篇: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王铁鹏

提 要:志书质量全程控制是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质量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

版等方面作出规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志书质量全程控制,即对志书编纂、出版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篇 目制订、资料收集、志稿评议、志稿审查、志书出版等5个环节,并对5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意 见和建议。

关键词:志书 质量 全程控制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为确保志书的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 例》和国家关于出版管理法律、法规,在总结修志经验,征求各地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志书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等方面,明确规 定了志书的质量标准。目前一些省市开始考虑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不合格志书的召回制度, 这对于保证志书质量十分必要。但如果能够在落实《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过程中,对志书编 纂、出版的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即志书质量全程控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志书质量的程序性因 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既可以确保志书的质量,又可以 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就是对志书编纂的各主要环节及过程 进行质量把关,包括篇目制定、资料收集、志稿评议、志稿审查、志书出版等5个环节,通过对 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从而确保志书的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省级地 方志工作机构工作的经历,对志书质量全程控制谈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一 志书篇目制订过程的质量控制

志书的篇目设置、谋篇布局是修志的开宗之作,确定志书的框架和篇目是整个修志工作中的 关键性环节。可以说,志书质量的好坏,首先要看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分类是否恰当。而篇目质 量高低,与制订者对所记述事物的认识水平、对志体的把握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在拟订志书篇 目之前,应对所记述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志书所记述事物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 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同时,应对兄弟省市相关志书的篇目进行分析研究,学习借鉴相关志书篇目 编排的长处,开阔设计思路。如果该志属于续修,还应对前志篇目进行剖析,分析所记述事物发 展变化的情况,找出不同点,作为续志篇目制订的依据。

制订篇目的过程,一般是首先拿出一个收集资料的篇目,按照篇目的框架要求收集资料,编 纂初稿。篇目制订出来后不会一成不变,还要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以及对所记述事物认识的不 断深化,作经常性的调整、修改、补充、完善,最终达到“书成目就”的目地。因此,对收集资 料的篇目,既不要过多纠缠,也不可草率行事,一开始有一个大体科学、可行的篇目即可。为了 达到这个目标,承编单位制订出篇目初稿时,应履行必要的论证、备案手续。论证人员应由志书 承编单位、地方志工作机构、地方志专家以及所记述领域的专家组成,重点论证是否符合社会分 工与科学分类相统一的原则,是否彰显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是否缺失要项或与其他志书交叉重 复等问题。论证会应及时形成论证报告或会议纪要,以备查证。

44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篇目制订出来后,要经过志书承编单位编委会讨论通过,并报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地方志

工作机构接到备案后,应予回复;如有修改意见,应在回函中明示,并提出修改意见,供承编单 位参考。志书承编单位对篇目进行较大调整后,应将调整后的篇目及时报地方志工作机构变更备 案。有的省市要求对篇目进行审查,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篇目尚不定型,且没有具体内容,很难 作出审查决定,因此备案即可。二 资料收集过程的质量控制

资料收集是地方志编修的基础性工作,资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志书质量的优劣,这是由 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这一特性所决定的。资料的质量标准是全面、系统、准确、翔实,具有代 表性、权威性。全面、系统,就是要求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要素齐全;准确、翔实,就是 要求存真求实,资料的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要准确;代表性、权威性,就 是要求注重使用突出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的原始资料(或第一手资料)以及政府发布的统计资 料。

为了确保资料质量,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按照篇目设置和社会分工,全面、系统地 收集资料。行政区域志要全面、系统收集资料,切忌只收集行政区属单位的资料,把行政区域志 修成行政区属志;专志要全面、系统收集所记述工作或事业的资料。记述专项工作的志书,如财 政志、税务志、审计志等,要注重围绕为履行工作职能而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记述某项 事业的志书,如教育志、科技志、卫生志等,要注重收集本行政区域内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 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资料,避免把事业志修成部门志、单位志。要注意收集出现的新事物资料和 最新调查、研究、统计成果以及口述资料、实物资料,不断丰富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资料整理不是仅仅做誊清补齐、装订登记,高水平的整理表现在对资料的辨识、鉴定。在整 理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判断出最权威、最准确的资料,杜绝“假、冒、伪、劣”资料混入其中。高质量的资料,为确保志书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当然,如果遇到对同一事物(问题)记述有抵牾的资料,且各自都有一定的根据,不要匆忙予以肯定或否定,可暂时多说并 存,继续查找新的资料线索。

在资料基本收集齐备的情况下,以资料收集篇目为框架,修志人员便可着手编写资料长编。资料长编的编纂主要采取纂辑体的编纂方法,即将资料经过初步筛选后,按照已设计好的资料收 集篇目进行编排,这种方法条理清楚,简便易行,能保持原始资料的面貌,存史价值高,是目前 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是由原始资料向志书过渡的“中间产品”。资料长编的作用有:一是及 时检验资料,促进资料收集工作;二是有助于完善篇目框架;三是可以提高修志人员对资料的驾 驭能力;四是便于审核志稿;五是有利于更多地保存资料。资料长编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资料选择宜专、宜实,紧扣主题,言必及事,忌用空话、套话和与主题无关的话;第二, 在所列资料之后,必须详细注明资料出处,可用括号标出。若资料出处为某种书刊,则应注明出 版单位、版本、页码、起止行次等,以便日后核对查找;第三,有些资料原文含义不清,时间、地点、称谓省略或有明显的错漏,编者要根据考证结果加以必要的说明。

此外,要特别强调,对入志的引文和重要资料,都应标明出处以供查验,这一点至关重要。首轮修志中许多志书的引文和重要资料都没有标明资料出处,这不仅影响了志书的使用效果,还 大大降低了志书的权威性。因此,志书审查验收时,应把引文和重要资料是否标明出处,作为志 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志书的客观真实性和权威性。45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三 志稿评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志稿评议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必要环节。评议会的质量一般取决于参会人员 的水平、能力、准备的程度,以及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评议会一般由承编单位组织,或由承 编单位与地方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参会人员一般由熟悉本地区、本单位情况的老领导、老同 志,修志专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有条件的还可邀请兄弟省市的修志专家参加,特别是曾经 参与志书评议的专家,或者是参与志书编纂的专家,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邀请的专 家要注意专业对口,根据志书内容和评议需要,可聘请民族、宗教、法律、档案、保密、统计和 技术方面的专家。在邀请专家的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如《中国地方志》和《北京地 方志》编辑部组织的2009年新方志编纂理论研讨会暨组稿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专家, 从志书读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对志书内容和质量进行了点评,使与会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可 以作为今后评议志书的一种尝试。参会人员准备得充分与否,与评议会的质量直接相关。志书应 于会前两至三个月送到参会者手中。会议主办方应要求参会人员认真准备,写出书面意见,避免 出现蜻蜓点水式的评议。如果邀请兄弟省市的专家参加,还应附送有关地情参考资料。开好评议会的关键是要营造宽松氛围,使参会专家敢讲真话,敢于摆问题、挑毛病,这样才 能达到评议的效果,切忌把评稿会开成评功摆好会。会上承编者、评议方讨论交流,形成互动, 相互启迪,共同提高,这也是评议会效果好于书面评议的原因所在。评议方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 述,避免产生埋怨情绪。承编者也要有宽阔胸怀,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每次评议会后,主办方都 要写出评议报告,指出志稿的优缺点、主要问题以及修改意见,供承编者修改时参考。四 志书审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志书审查过程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志书的审查过程一般经过“三审”,即初审、复 审和终审。初审由承编单位编委会组织,重点审查史实、专业、保密等问题;复审由地方志工作 机构组织,邀请专家参与,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志体和志书编纂规范,把好史实关和政治质量关, 并就志稿是否合格、能否报终审作出决定;终审则是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讨论志书承编单 位编委会报送终审的请示,听取地方志工作机构审稿人员的汇报,重点审查志稿的内容是否符合 宪法和保密、档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行政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并决 定志稿是否具备出版条件。通过审查后,应出具终审报告,并以批复形式下发承编单位。在首轮修志中,形成的“三审”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坚持下去。承编单位编委 会、责任审稿、副主审的审查,应该形成制度,并切实履行自身之职责。北京市从首轮修志开 始,就制定了“三审”的审查验收制度,对每一部志书都确定1名责任审稿,安排两名《北京 志》副主编作为副主审,负责该志从篇目设置到评议、审查验收全过程的质量把关。区县志由于 体量大,设计内容广,质量要求高,除安排1名责任审稿和两名副主审外,还聘请一些退下来的 区县志办主任担任特邀审稿,对区县志质量把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把好审查关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承编单位编委会和主编,在志稿通过初审后, 应分别盖章、签字以示负责,并上报上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申请复审。其次,地方志工作机构,应 确定志稿的责任审稿,明确主审或特邀审稿人,参与志稿的评议和审查。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教 训,应将质量把关的关口前移,从篇目设置开始,到撰写初稿、志稿评议、通过终审,甚至出 版,进行全程参与和跟踪,这样可以较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全程 跟踪志稿审查过程,负责指导和监督志稿的审查验收,同时做好复审和终审的组织工作。46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五 志书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

志书出版质量是志书质量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志稿经过多次评议、修改和三审的 过程,虽然进入出版社还要经过三审、三校,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质量的把关,从而省略一些审稿 程序。承编单位这时候往往急于见书,经常在没有做到“齐、清、定”的情况下,就将志稿交到 出版社,为出版过程的质量把关留下隐患。地方志工作机构终审后把志书送到出版社手中,也往 往认为以后就是出版社的事了,容易放松对志书出版质量的跟踪。

把志书出版质量纳入志书质量控制的过程,应当明确志书承编单位、地方志工作机构、出版 社的相互分工及不同责任。作为承编单位,送交出版社的志稿要达到“齐、清、定”。所谓 “齐”,就是志稿在交给出版社时,稿件的所有组成部分要齐全,不缺不漏。稿件的正文部分不缺 页,志稿应该有的扉页、目录、凡例、前言、后记、名单、前插图、随文图及文字说明等齐全。所谓“清”,就是指稿件字迹要清晰,书写规范;图片要清晰,数码图片的像素(大小)要符合 制版要求,不要以印刷品图片代替照片,不要用翻拍复制的照片,也不要把自己绘制的、不规范 的地图、示意图当作原稿使用。所谓“定”,就是指送交出版社的图文稿件、文字内容和图片数 量应是最后确定的。在出版过程中,除了原则错误、错别字,以及重要名称、数据有误必须修改 外,一般不能再做较大的修改。另外,作者在阅读校对样时,也不可再大幅度的修改。作为出版单位,要做好出版流程中的三审和三校。所谓“三审”,就是对书稿进行三次审读。书稿在进入出版社后,首先要经过三审。初审由责任编辑审读,提出初审意见,判断书稿质量, 以及编辑加工后是否能达到出版要求;二审大多由编辑室主任承担,评估责编的审读意见,检查 书稿是否有原则性错误;三审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指定的资深编审完成,做最后评估、把关。所谓“三校”,就是书稿经编辑加工后交付排版,排版后进行三次校对,一次核红样,以消灭在 排版、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出版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志稿交付出版社之后,地方 志工作机构不应是“完事大吉”,而是应当积极了解志稿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志书的出版质量。志稿在编辑、校对的过程中,出版社一般会安排作 者单位参与阅改校样,对志稿中的问题或错讹进行修改。这是因为志书是权威性资料书,请编纂 者多参与把关,消灭或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差错。但作者出于追求完美,有的往往会对校样做大 的修订,甚至会对篇章结构进行改动。面对如此情况,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必需出面干预,进行 必要的协调,既保证志稿终审的权威性,又对志书的质量负责。志稿在出版社进行校对的过程 中,除了主编和志稿编纂者审阅外,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也应同时审校一次。这样做的目 的有二:其一,行使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为保证志书质量把关;其二,由于有关工作人员自 始至终参与指导修志,比较了解书稿的编纂情况以及其中的重点问题,可以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 见。如此多一道手续,也是质量控制的必要手段。

总之,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哪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出现问题,就可能 导致志书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应在总结志书质量控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完善志书的质量 控制提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日程上,加强对志书质量的管理,确保志书的质量。(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大厦乙段13层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 100021)本文责编:乐平47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下载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学术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学术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资料收集工作方案

    附件一 第二轮地方志编纂资料收集工作方案 石景山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已全面展开,根据区地方志编委会的部署安排,2010年1月至6月,我委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为确保资料收集工作稳妥......

    全市县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市县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积极实施“两区”互动、强工兴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

    地方志书的内容对记述语言的一般要求

    地方志书的内容对记述语言的一般要求本来,地方志书的语言文字与其他文章、著作的语言文字并没有什么两样,更无特别之处,都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述各自的内容。但从第一届修志实......

    学术研论会致辞

    在第三届####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在举国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金秋十月,第三届####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在我......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第二轮省辖市,县(市,区)志书审查验收的规定[精选合集]

    豫史志委[2006]4号签发人:王菊梅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第二轮省辖市、县(市、区)志书审查验收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对志书编纂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

    论面子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2011级新闻一班 张颖(201121020152) 论面子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对中国人而言,面子是一个含义丰富、使用广泛的日常用语;它对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至深,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探究兴......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摘要】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精神。雷锋精神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当代,......

    论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内涵探析

    论道德绑架 徐建琴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