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怒江大峡谷公路沿线安全因素探究
怒江大峡谷公路沿线交通安全因素
探究与对策
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继续向东南延伸,在云南段长达6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壮观、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是她的脊梁和屏障。这里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12个民族。他们勤劳勇敢、粗犷豪放,创造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他们的服饰、歌舞、年节活动、婚姻形式、生活习俗、宗教活动等独特的魅力,构成一幅和谐的峡谷风情画,正吸引着旅游、科学考察的人们,冒险前来分享怒江大峡谷的种种美妙与神奇。
一条大地的腰带——峡谷公路,穿越千里峡谷从东南向西北延伸,筑就党中央、国务院对祖国西南边陲赤手空拳卫戍疆土的艰苦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心、关爱和牵挂的桥梁与纽带,是世代繁衍生息在怒江大峡谷的人民群众通往州府六库和连接内地的唯一生命线,也是当地老百姓物资运输、信息交流、增长见识、提高本领、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的唯一通道,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保障线,她承载着太多的压力与责任,希望与梦想……
50多年来,峡谷公路从毛路、砂石路、弹石路到沥青路几经旧貌换新颜,国家在怒江上先后建造了70多座各类桥梁,实施了通达工程、通村公路和索改桥建设,但丙瑞公路依然是怒江大峡谷唯一通道,依然不变的是她的“断头”(即,怎么去,怎么返回)和“卡脖子”(路窄弯急)、公路等级低和抗
灾能力弱的现实。虽然增设了防护墙(栏)、增加了警示标志、开展了超限超载治理等工作,交通事故黑点越来越少了。但怒江沿线地质结构破碎,降雨量丰富,水毁、泥石流、塌方、滑坡、滚石等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路肩起石脚,路缘种包谷,一山分四季,隔沟不同天是怒江大峡谷生命线的真实写照。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而交通中断多日,对受灾地区及其上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伤病救治和紧急救援而言除了自救别无它法,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2010年8月18日,贡山县境内发生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期间,贡山县城物价飞涨,人心惶惶,甚至出现人为恐慌现象。
一、公路沿线存在的安全因素。
1.自然灾害。怒江沿线地质结构复杂、破碎,降雨量丰富(一年有两个雨季),山高、坡陡、谷深、水长,水毁、泥石流、塌方、滚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时刻危及过往车辆和行人生命财产安全。通达工程和通村公路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居民耕地和放牧。怒江大峡谷75%左右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和产业结构调整,但部分村民依然在耕种陡坡土地,尤其是沿线村民在公路上方放牧山羊为主的牲畜,间接引起滚石造成交通安全和人员伤亡事故矛盾越来越突出。
3.公路等级低。千里峡谷,依山傍水,路窄弯急,坡陡谷深,险象环生,虽然实施了安保工程——防护墙,有些交通事故黑点得到了处治,有效避免和控制了特殊路段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也亲切地把“防护墙”称之为“救命墙”。但随着怒江旅游、科考热不断升温,车流量不断增多,交通
安全事故依然频繁。
4.路边龙竹。多年来,怒江州各级共青团组织实施了“百里绿色长廊”工程,进一步绿化和美好了峡谷公路,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龙竹栽种在路缘带旁和水沟帮边,大片的竹叶落在公路上,非常打滑,龙竹容易被狂风暴雨刮断,倒到路中或打到车上,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竹子根系发达,繁殖能力超强,极易破坏路基和水沟结构,势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对策。
1.特殊路段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沿线安装或架设防护网,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往车辆和行人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丙瑞线(原瓦贡公路K290-K296)马吉电站前期地质勘探路段公路上方已架设了防护网,效果明显。
2.交通系统各部门与公安、交警等单位紧密配合,严格执法,增设公路沿线防护墙,加强超限超载治理力度,加大《公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机驾人员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效降低和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3.公路交通部门和地方各级各部门、团组织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栽种龙竹等行道树范围及界限,下边坡离路面5米,上边坡离路面8米,实行“谁受益→谁管理→谁受益”。
4.在现有基础上打通并连接怒江两岸的公路,每一个乡镇架设一座永久性大桥,加上原来的汽车吊桥和人马吊桥,实行单行线,形成大循环。一方面,减轻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另一方面,方便紧急情况抢险救援工作;第三,确保路网改造升级(“十二五”期间进行丙瑞线二级路建设
等)时生命线通畅。
5.健全和完善各种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源档案。
后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怒江大峡谷公路管理养护职工都在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管养的每一寸路产路权,从事路基、路面、桥涵、沿线设施和标志标牌养护、路面病害处治与小型养护机具保养、路产路权的维护、水毁抢险保通和紧急救援等工作。他们只要一出门就与危险相伴,时刻面临不可预见的生命财产安全,被称为“高危”人群。周末和节假日也成了一种奢望,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夜色茫茫,无论雷雨交加还是水毁灾情,他们都默默践行着“铺路石”精神,用生命守护着怒江大峡谷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的“桥梁与纽带”。
移到的桔子红成为峡谷腹地一道靓丽的风景,扬起的尘土遮住她们的身影,溅起的污水裹住她们的汗味,频繁的险情检验他们的意志,“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是他们朴素的情怀和庄严的承诺。被过往行旅誉为“马路天使”、“峡谷护路队”、“生命线守护神”等。
一路汗水一路情,苦辣酸甜在心中!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千里峡谷公路是他们的舞台,一抹鲜亮的桔红色是他们的标志,喷枪、锄头、铁锹、扫帚是他们装点道路的画笔,晒黑了自己,扮靓了公路,流逝了青春,方便了行人——这就是我们怒江大峡谷公路养护职工的风采!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护路卫士之歌”。
第二篇:石油库安全管理人行为不安全因素探究论文
摘要:石油库是保障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障。石油库由于存在易燃物质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安全管理问题高度重视。石油库工作人员不安全因素是石油库安全的重大威胁,石油库工作人员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具备安全管理能力,及时消除隐患。
关键词:石油库;安全管理;人的行为;不安全因素
石油库是重要的石油存储和供应基地,石油库的安全对于保障石油加工、生产、运输、供应安全至关重要。石油库由于存储物具有易燃性,危险性比较大,是安全管理重点区域,人为不安全因素会对石油库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1石油库相关内容
1.1石油库安全管理
对石油库进行安全管理主要涉及到石油的进出库、石油设备、是由外围环境等方面。进出库。要根据石油供求情况,准备好石油,随时进行出库运输,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对石油的进库和保管。石油设备。石油设备是发挥石油库作用的关键,需要定期对石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养,保持石油设备工作状态良好。石油库外围环境。对石油库进行管理,不仅需要进行内部管理,也要对外部风险进行管理,周围环境对石油库的安全可能存在威胁,要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安全警戒,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做好石油库的绿化,全面保证石油库安全。
1.2石油库事故
石油库由于运行中出现故障,或者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发生石油库爆炸、设备损坏、油品流失等事故,着火和油品流失是我国石油库事故中常见事故。着火爆炸,主要因为石油作为燃料使用,容易着火爆炸,当储油罐损坏时,后果非常严重,当高温或者遇到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照,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油品流失,石油在进行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石油和天然气泄露,主要发生在储油区、泄油区、中转输油区等,不仅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2石油库安全管理中人为不安全因素分析
2.1油库安全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心理及表现形式
石油库安全管理需要工作人员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处理牢固的责任心。在石油库管理中,工作人员的麻痹、盲从、恐慌等心理问题对石油库安全管理造成巨大隐患。麻痹心理,一些工作人员对不安全行为习以为常,对一些不安全行为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一些工作年限比较久的工作人员,只看好的一面,对危险因素视而不见,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盲从心理通常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专业知识不过硬,对别人存在较大的依赖,不熟悉石油库管理要求,盲目效仿别人。
2.2石油库安全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石油库安全管理人员受到不安全心理的影响,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做出各种不安全行为。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某个工作环节存在操作失误,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强、意识涣散、盲目自信,一些工作人员在身体疲劳状态工作,从而造成工作行为不安全。
3石油库安全管理中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对油库安全的重视
石油库是保障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障。领导对石油库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工作人员的行为安全,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石油行业发展迅速,石油库建设量比较大。工作人员要对工作认真负责,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为自己的生命财产负责,对石油库的安全负责,重视每一个细节。相关领导要意识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监管人员要做好检查和防范,对安全隐患高度重视。
3.2构建油库安全防范体系
石油库安全防范体系是保障石油库安全的基础,缺少完善的石油库安全防范体系,就缺少工作指导,工作容易走过场,责任难以落实。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落到实处,层层把关,认真进行监督管理。石油库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需要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对安全问题严格监管,工作过程不能懈怠,公正无私。还要通过奖惩制度进行激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石油库安全管理水平。
3.3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石油库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培训,可以使工作人员掌握相关安全技能,意识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当出现安全隐患时可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居安思危。在2013年“6.2”石油库安全事故中,主要是管理责任不落实,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对动火分析工作不认真,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松懈。因此,石油库工作人员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具备安全管理能力,及时消除隐患,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参考文献:
[1]程相党.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在石油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18):262+253.[2]本刊编辑部.转变观念严格管理开创销售企业安全工作新局面——李春光副经理在2000年中国石化集团销售企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第三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因素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因素探究
摘要: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我国的志愿事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活动的先锋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仍处起步阶段,政策法规、激励管理等尚不完善,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志愿活动激励管理的现状与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 激励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各高校青年学生志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虽然大学生作为社会志愿活动的先锋,服务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热情高涨的背后,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热情高、求知欲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通常在志愿活动中边服务、边观察、边思考,心理状态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被志愿服务组织所忽略。因此,笔者旨在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情况,探讨如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以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坚持长期参与志愿活动,使得志愿活动能深入人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当前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激励的主要方式
(一)政策法规支持
1994年4月1日,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推向一个新阶段。随着志愿活动的快速发展,各地方相关部门也加快了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如1999年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这是我国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之后福建、河南、北京等省份也陆续颁布。这些法规既是对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肯定,也在有效地鼓励志愿者持续开展活动。
为了更好的促进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青团中央联合一些部委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如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要落实和保障注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探索和完善注册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注册志愿者在本人需要服务时,可以优先得到服务。[1]
(二)技能培训与奖惩制度
各高校对本校的志愿者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包括对志愿者的招募管理、技能培训、优秀志愿者评选与奖励等,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了志愿者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评优评先,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持之以恒地参与活动。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扬帆”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以下简称“扬帆”),在1996年启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志愿讲解项目,至今已历时十七年,累计招募志愿者2 000余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十七年从不滞停的服务,就得益于“扬帆”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与激励办法。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激励方式单一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既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既希望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又希望能锻炼社交能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是多种交叉而非单一的,当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的管理。这就要求活动组织者重视培训以提升志愿者的各项能力,重视在活动中保持彼此融洽的关系,在活动的同时要给予志愿者足够的关怀;同时,激励管理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忽视志愿者诸如学分认定、思测加分等其他期望。
(二)反馈机制匮乏
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绝大部分是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这类志愿活动中,包含四个主体,即志愿者、组织者、接收机构、服务对象,他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现代化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及建议得不到有效地反馈时,会削减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但笔者在对高校的志愿活动组织者的采访中发现,在一项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再去调查服务对象、接收机构对志愿者服务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而仅仅关注志愿者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是否能够“坚持不懈”,十分重要的反馈机制如图1虚线所示却严重匮乏。对志愿者来说,没有有效的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心理上容易造成认同感缺失,从而导致逐渐失去参与活动的热情;对组织者来说来说,没有反馈就不能正确评价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无法得知下一步改进的方向,活动就会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支持认同不足
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经费来源单一,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活动中的物资、场地及人身安全经常面临困难,难以保障。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或本校颁发的“优秀志愿者”奖项不具备社会认可度,这种现状严重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因素探究
(一)内部激励因素
1.加强技能培训
调查表明大学生非常重视技能培训,这反映出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仅满足于能够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而且希望在服务中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也期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培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因素,组织者应正确评估志愿者的能力水平,据此建立培训目标与预期达到的工作绩效,确定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例如,“扬帆”开辟的讲解基地有北京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宋庆龄故居、鲁迅博物馆和大钟寺博物馆;在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前,首先带志愿者参观各基地并由志愿者根据兴趣与知识水平自主选择,然后由“扬帆”邀请博物馆负责人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与选拔,并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考核。通过完整的培训制度保证志愿讲解质量的同时,“扬帆”每年还举办“钟王杯”讲解比赛和校史知识竞赛,提供志愿者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提高个人能力。
2.实现目标激励
志愿活动组织者应当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者多种交叉非单一的需求动机,组织者应从招募、注册开始注意了解每一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创造一个能鼓励志愿者工作的环境,招募志趣、价值观念相同的志愿者,尽量使志愿者个人愿望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志愿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并不十分在意工作的辛苦程度,而更看重工作是否能够得到友谊、奉献的快乐、能力的提升、阅历的丰富等精神的收获和素质的提高。这决定了志愿者服务组织需要更多的与志愿者进行沟通交流,解释志愿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明确志愿者的收获。“扬帆”根据活动岗位的具体需求,结合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专业技能和在参与公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为志愿者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确保岗位清晰、职责明确,保证志愿者与工作岗位的准确对接。同时,社团与志愿者们密切交流,注重志愿者的需求反馈,构建并维护开放式的双向沟通渠道。
3.注重团队授权
团队授权是指授予团队一定的决策权力范围以顺利完成组织分配给团队的任务。集体组织的志愿活动往往因组织庞大造成效率低下、队伍冗余,通过团队授权,可以使志愿者组织以充分小的规模高效完成任务,并保证每项业务能够适时地调整,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团队授权能够使每一位志愿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常见且有效的激励模式。
在大钟寺博物馆志愿讲解过程中,“扬帆”采用团队授权的激励措施,将志愿讲解员分为每小组4-6人,每组安排一名组长,通过团队授权有效地提高团队成员自主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效率和成员积极性,使志愿者团队充满活力和创新力。
4.强化反馈考核
对于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日常考核是必不可少的激励因素。通过日常考核,既可以督促志愿者保质保量地参与服务,增加志愿者的存在感,又能将考核记录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组织要及时收集接收机构、服务对象以及志愿者反馈的意见,正确处理志愿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改进志愿活动,提升社会认可度。
5.打造品牌效应
品牌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动力,也是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打造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更是吸引大学生志愿者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应借鉴“奥运会志愿者”的成功经验,在校内建立起志愿者的视觉、听觉的识别系统,如服装、标识、旗帜、海报等,并积极利用多种新媒体的手段来加强宣传,打造经典品牌,一方面增强活动吸引力,壮大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激励组织内的志愿者,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期建立高效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二)外部激励因素
1.政策法规保护
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在吸取国外志愿者管理政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志愿者管理政策与激励制度,相关部门应以志愿者注册为起点,建立和完善志愿者需求与动机、教育与培训、绩效评估、激励等配套管理机制,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2.弘扬志愿文化
志愿文化是指志愿者组织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被志愿者所认可、接受、传播和遵从的基本信念、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角色和人文模式等的总称[2]。文化虽然是无形的、隐含的、不可触摸的,但对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却具有目标导向、行为规范、精神凝聚和内在激励等多重功能,同时通过弘扬志愿文化,唤起全社会对扶危济困、助人自助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加大社会支持
一方面是物质支持。在笔者的调查中有21%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目前志愿活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物质支持,志愿组织要对志愿者进行招募、培训、管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活动经费、志愿者捐款等,存在很大缺口。有关部门应鼓励社区、企业、基金会等与高校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对高校的志愿活动加大物质投入,并拓展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从而不断壮大、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另一方面是社会认同。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奖惩制度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如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档案,记录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学分认定、评优评先、推荐免试研究生、求职应聘时计入测评。政府、企业等也应在选拔、招聘、表彰等过程中对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提供倾斜性政策,引导全社会重视公益事业。
四、结语
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管理的主要方式与面临困境入手,结合工作实践并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个体走访、个案追踪,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所需要的激励因素。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青发 [2006]55号)[R].2006.[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褚永慧]
第四篇: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教案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归纳与总结,初步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尝试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对照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合作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用品:课件、镁条、铁条、块状碳酸钙、粉末状碳酸钙、5%稀盐酸、15%稀盐酸、试
管、药匙、镊子等
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通过图片导入
【师生活动】通过生活事例的分析和已有知识的回顾,小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猜想
自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分工合作,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对比分析现象,形成初步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进行猜想的诱导、方案的完善、操作的提醒(课件)等。
【学生活动】部分小组代表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
【师生活动】归纳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生活动】应用巩固
【小结】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微型课设计的是归纳、总结、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一节科学探
究课。一方面是将穿插在教材多个章节中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大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教师在实际教学就应该多创造条件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去讨论、去猜想、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观察现象、归纳形成结论,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五篇:“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在学生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按学科逻辑,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实验,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获得相关知识,从而提出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教材中安排学生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分析各项措施分别是改变了影响光合作用的什么因素。并且教材中向学生提供了参考案例,即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择实验材料
教师在课前可用多种植物叶片进行预实验,观察比较每种叶圆片在25℃、充足光照和2%的NaHCO3 溶液中上浮的速度,挑选在15 min内能全部上浮的10片叶圆片作为实验材料。总之,选择正当季、生长旺盛的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叶圆片上浮速度快。如果叶 片面积大而厚、叶色较深而非革质的,便于打孔和真空渗水排气。例如,青菜叶、菠菜叶、蚕豆叶和珊瑚叶等,取材方便、经济。或者学生分组实验,分别采用不用种类的植物叶片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差异。独立尝试探究
本探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过程,而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必须的探究实验方案素材库。素材库包括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设计原则、实验自变量控制和因变量观测的方法、探究实验装置案例等等。使学生通过素材库得到启发和借鉴,帮助并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并在课前进行分组,课上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探究之前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思路和操作意见的统一,再明确分工,合理操作,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篇详实具体的报告。最后小组成员共同上台汇报本组的做法、结果和结论。其他小组和教师负责为其评定打分,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探究情况、小组汇报情况、报告撰写情况几方面,最后选出最佳探究小组。思考、反思和评价
本实验中涵盖了知识性的要点,可能是学生还不能理解的或者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教师应在探究结束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障碍:
(1)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对照组是什么?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原理有何异同?
(2)叶片下沉和上浮的原因是什么?叶片的上浮速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实验步骤是什么?如何设计数据记录表和统计表并进行信息转换?
(4)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此外,教师针对本探究实验和学生的操作和汇报过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反思,比如:小组给出的信息足以使人准确重复实验吗?有哪些缺失或不完整?材料选择的依据何在?
“科学探究能力的多元化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学生、教师都参与评价,有些以教师评价为主,有些以学生评价为主,有些则两者并重”。本次探究实验,课前准备情况和课堂探究情况以教师评价为主,小组汇报情况、报告撰写情况则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