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总统与他们的“笔杆子”》推荐语
《美国总统与他们的“笔杆子”》推荐语
透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明白,“功夫在平时”,每篇好文章无不是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和勤于积累的结果。作为机关文字工作者,要成为“笔杆子”,应树立四种良好心态。一是感恩心。要珍惜、重视领导交给的每次写作任务,以感恩之心看待领导的反复修改、其他同志的意见建议,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艺术品打磨。二是上进心。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积极进取,跟上时代发展新要求。坚持高端定位,树立“以文辅政”的责任意识,干一行钻研一行,站在领导者、决策层的角度分析研判工作大局,出大战略、当大参谋。三是谦卑心。“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充分认识到个人的视野局限和能力不足,充分认识到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体现水平,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思考能力。四是平常心。“术业有专攻”,文字工作者把文章写好,和办案人员办案件办好是一样的道理,写好文章是文字工作者的本分,并且,自己的好文章永远是“下一篇”。
美国总统与他们的“笔杆子”
来源:2013/07期《秘书工作》
作者:高洪山 张阳
对于美国总统来说,要获得竞选成功并当好总统,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善于演讲。美国总统在任期间要发表很多演讲:大选期间要发表竞选演讲,就职典礼上要发表就职演讲,每年年初发表国情咨文时也要演讲。总统站在台上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常常博得听众的喝彩。其实,总统演讲并非随口而出的即席谈话,而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照本宣科”。在总统精彩演讲的背后,有很多“无名英雄”在为他埋头笔耕。每一篇演讲稿都凝结着大家的智慧与汗水。他们就是白宫的撰稿人——总统的“笔杆子”。
一
总统演讲稿的写作过程十分复杂,在写作前和写作中,总统新闻办公室、总统顾问、白宫内阁和其他行政部门会将带有大量信息和不同观点的材料呈送总统。总统看后再将这些材料转给他的撰稿人。对于刚刚入职的新手来说,成堆的文字材料常常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动笔前,撰稿人要熟悉总统的行为方式和演讲风格。比如,有的总统喜欢文采飞扬,有的总统偏爱引经据典,有的总统愿意简单中肯。有时为了确保总统满意,写作班子不得不准备几套方案供其挑选。方案确定后,大家还要经过反复斟酌、酝酿、撰写、修
改,最终成品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要成为总统撰稿人,尤其是深受总统信赖和重视的核心撰稿人,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般来说,他首先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在约翰逊总统的写作班子里,道格拉斯〃科特负责起草关于健康、教育和福利方面的演讲稿,为了出色完成任务,他必须了解相应的政策法规,具备相关的系统知识,掌握有关的数据信息;理查德〃顾德温负责为总统起草关于民权问题的演讲稿,他是民权方面的资深专家,那篇著名的《我们要勇往直前》就出自他的手笔。
要成为总统撰稿人,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善于抓住机遇,最好是能够被总统直接发现。派屈克〃布坎南就是凭借他的才华和机遇从一名小报编辑逐步成为尼克松总统的核心撰稿人的。布坎南同尼克松的初次见面是在一次鸡尾酒会上。当时,布坎南好不容易得到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于是缠着对方不放,一个劲地向他提问。尽管尼克松屡屡拒绝回答,但他还是“死皮赖脸”地不肯离开。虽然尼克松有些不耐烦,但对他的执著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尼克松当选总统,热衷于举行记者招待会展示个人魅力与领导才能。此时,他特别需要像布坎南那样有知识、有才能、有魄力的人为他效劳。恰好这时布坎南正负责为白宫高层作“每日新闻摘要”,有机会与尼克松进一步接触,这个优势使得他最终成为深受总统信赖的得力助手与核心撰稿人。
二
美国历任总统都较为重视演讲稿的撰写,并不同程度参
与有关工作。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竞选时为了增强演讲效果,精心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班子,专门为他起草竞选演讲稿。班子中的成员大多是从他的个人助手中挑选出来的。总统十分了解他们的特长与才能,深知他们各自对哪个领域的情况最为熟悉。这些人与罗斯福共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性格与喜好,善于撰写与其风格相符的演讲稿。罗斯福向他们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篇演讲稿中都要体现出他的主体思想,保证他的政策主张和公开言辞的一致性。入主白宫后,不论工作多忙,罗斯福总统都会亲自过问演讲稿的撰写情况,并经常亲临指导——从观点的提出到最后定稿都要一一过问。与前任相比,杜鲁门总统的工作方法有所不同。他先将起草工作全部交给写作班子,到了规定日期再来逐一检查。当然,总统的标准是十分严格的,从篇章结构到列举事例,从提出观点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接受检验。
为总统撰写演讲稿,除了注重讲稿的思想性、准确性,很多时候还要充分考虑稿件的节奏感和听众的接受度。福特总统的演讲以简明扼要,精彩洗练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总统的首席撰稿人——罗伯特〃哈特曼。后者在总结为总统撰写讲话稿的经验时说,福特总统要求为他撰写演讲稿要抓住三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稿子不要写得太长,能20分钟解决问题就不要拖到21分钟。演讲时间太长,再精彩的内容也没有人愿意听。第二个关键是,撰写演讲稿需要具有创作戏剧和诗歌的功夫。使用的词语要悦耳、动听,要有节奏感和主旋律的变化,整个讲稿要像一部音乐作品一样完
整和谐。第三个关键是,所写演讲稿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使大家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
三
总统与他的撰稿人不仅仅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由于接触时间较多,彼此交往频繁,他们往往能够更加互相理解,相互信任。休斯是小布什总统身边一位得心应手的助手,总统许多重要讲稿起草后都要交给休斯修改和润色。有时,小布什与休斯在事先未通气的情况下,会对同一篇讲稿作出完全相同的修改,可谓心有灵犀。“休斯善于理解总统的意图,她在任何情况下总能体察总统的心理,了解总统在何种场合想要说些什么,也知道总统以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白宫首席撰稿人麦克〃格尔森回忆说。
小布什担任得州州长期间,休斯担任州长办公室主任。无论是重大政治任务还是一般事务性工作,休斯总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及时处理妥当,从未有过怨言。小布什就任总统后,立即任命休斯出任总统顾问,负责白宫公共关系运作策划。总统心中清楚,休斯曾担任过电视台记者,对同行的心理状态可谓了如指掌,与记者打交道自然如鱼得水。尽管总统顾问并非有什么有头有脸的官职,名义上也没用内阁官员位高权重,但实际上其对小布什制定政策的影响没有任何界限。
小布什的传媒顾问马克〃麦金农曾形象地将休斯比作“总统行动的指南针”。此话似乎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外交、军事方面,小
布什非常注重听取休斯的意见。总统常常要求休斯对他说真话,休斯总是力求百分之百地做到这一点。在她的办公桌上方赫然写着一句话——“告诉布什真相”。桌旁还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我不是狮子,但是要发出狮子般的怒吼。”休斯立说立行,工作实事求是,从不拐弯抹角。她曾直截了当地对小布什说:“如果你不喜欢我的风格,我就走人。”事实上,小布什正是看中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工作风格,才对其委以重任的。
第二篇:七任美国总统和他们的十句中文金句(范文)
1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宴会上,美国总统一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表明美中友谊会不断继续发展,又陡然拉近了他与中国人民的距离,还似乎披上了中国文化的神秘外衣。
其实,并非奥巴马多么有学问、会说话,而是历届访华总统都有援引中国典籍的惯例:
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引用者:尼克松(美国第37任总统)
背景说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在祝酒词的最后引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中的句子:
“Chairmanhaswritten: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and always urgently;the world rolls on,time presses。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赢得全场掌声后,尼克松接着借题发挥:“This is the hour,This is the day for our two people。(现在,就是我们两国人民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更为前句增色。而此时,是中美中断了20年的联系逐渐恢复正常的时候,两国渴望接触,这句诗词的恰当引用,准确地表达了他希望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迫切心情,赢得了满堂彩。
二、“今世褦襶(nàidài)子,触热到人家。”——(晋•程晓《嘲热客》)引用者:卡特(美国第39任总统)
背景说明: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卸任后,在1981年8月24日来到北京。当是北京正值盛夏,卡特一下飞机便念了两句中国古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
此诗出自晋人程晓所作《嘲热客》:“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摇扇髀中疾,流汗正滂沱。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诃。”其中“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这两句,很符合卡特的身份:已经不担任总统了,还来麻烦主人,很不好意思啊。
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引用者: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
背景说明:1984年,好莱坞演员出身的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在国家主席举行的欢迎晚宴上,里根在祝酒辞中说:“Many centuries ago,Wang Po,a famous Chinese poet-philosopher,wrote,‘Although we reside in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having a good friend is akin to having a good neighbor。’(很多年前,一个叫王勃的中国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古诗来表达中国美国虽然隔着太平洋,但是中美还是像邻近朋友一样。
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经》)
引用者: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
背景说明:仍然是1984年,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欢迎晚宴的第二天。也许他觉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较浅显,还不够减轻中国主人对他这个老牌右翼保守分子的疑虑,里根在这天中国总理晚宴上的祝酒辞中加了一句加大互信力度的话:“„ let us be of the same mind。And as a saying from‘The Book of Changes’ goes,‘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让我们同心同德,正如《易经》中一句话说的那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明代•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
引用者:老布什(美国第41任总统)
背景说明:老布什总统1989年春访华,在祝酒辞里,老布什说:“There's a Chinese proverb that says:‘One generation plants a tree;the next
sits in its shade’(有一个中国谚语这样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由此称赞中国人正在栽种改革之树,而且这一代人已经开始收获果实。
六、“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引用者:老布什(美国第41任总统)
背景说明:还是在老布什总统1989年访华的那个欢迎晚宴上,在引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后,老布什提到他和芭芭拉在中国旅行的难忘经历,特别是杜甫的老家四川。老布什提到乘船经过三峡的经历时说:“„ where we relished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could almost hear the poet Li Bo's description of ‘the monkeys who screamed from the two sides without stopping。’(我们想起了三国故事,几乎听到了诗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描述)”,似乎在暗示中美关系已经冲破重重阻力破浪前行。
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
引用者:克林顿(美国第42任总统)
背景说明:1998年克林顿总统克服了拉链门的心理阴影,访问中国直奔文化古城西安。
在仿古迎宾入城仪式上,克林顿的讲话也带有厚重的历史感:“Let us give new meaning to the words written in the ancient Book of Rites, what you call the Li Shi: 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all under heaven will be equal(让我们给《礼记》这本历史古书的文字赋予新的意义:当大家走伟大的道路时,世界所有的人都将是平等的)”。
克林顿所说的“当大家走伟大的道路时,世界所有的人都将是平等的”是《礼记》的《礼运》篇第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七、“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万章(下)》
引用者:克林顿(美国第42任总统)
背景说明:1998年克林顿参观完西安后,在北京的国宴上,克林顿在祝酒辞中宣称“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坚决维护着孟子的思想”,他所引述的孟子语录是这样一句话:“ A good citizen in one community will befriend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 good citizens of the world will befriend of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world(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孟子这段话出自《孟子•万章(下)》,读来相当绕口,大意是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 友。也就是说,伟大的美国人民和美国领导人很愿意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交朋友。这样的话从美国总统口中说出来,当然让中国人十分受用。
八、“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夏书》)引用者:小布什(美国第43任总统)
背景说明:小布什文采不高,口齿不清,但是也咬文嚼字地引用过中国古诗词。
2005年11月,在访问中国之前小布什在日本京都发表了关于民主与自由的重头演讲。在演讲的最后,他说:“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Thomas Jefferson or Abraham Lincoln,a Chinese poet wrote that,‘the people should be cherished,the people are the root of a country;the root firm,the country is tranquil’(在托马斯 ∙ 杰斐逊或亚伯拉罕•林肯诞生的几千年前,就有一位中国诗人写道:‘人民应该被珍视,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就安宁。’)”这句话出自《尚书•夏书》中的“五子之歌”,原文是“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尽心下》)
引用者:奥巴马(美国第44任总统)
背景说明:在2009年7月开幕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引用了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并解释说,美中两国的任务就是要为后代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以防止彼此之间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他说,双方都应注意随时维护这条道路,即便在双方发生分歧的时候,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
奥巴马这段讲话的英语原文是:“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great
philosopher Mencius said:‘A trail through the mountains,if used,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but,if unused,becomes blocked by grass in an equally short time。’”。
十、“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引用者:奥巴马(美国第44任总统)
背景说明: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四楼宴会厅发表演讲,他谦虚地说自己的中文远不如中国年轻人的英文,演讲期间他说:“Consider the past you shall know the future。(‘温故而知新’)”奥巴马借用《论语》中这句名言来阐述中美关系,意在说明中美之间30年建交所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但总体上是顺利的,富有成效的。
可见,美国历届总统在访华的期间引用中国古诗文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第三篇:笔杆子写材料的过程与经验
笔杆子写材料的过程与经验
为了减少大家走弯路,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我写材料的过程。
一、搞好承文办电。开始,相信大家在单位干的比较多的是端茶倒水、打印校正的活。诚然,这些都是惯例,也是“规矩”,因为开始我们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大材料自然也不会落到自己肩上,但能进写的“行伍”,说明我们都是被领导挑选过来的,是有这个能力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的。既然机会来了就不要让“她离你远去”。杂活忙完还会涉及承文办电的业务,这就是新手的机会,这里面就有理解上级精神,上级要我们单位做什么,要怎么落实的问题,这个时候给领导提建议,这个思考的过程你已经在写材料了,只不过是一些“豆腐块”,而一篇材料恰恰是由一块块“豆腐块”组成,那问题就来了,大家会问,我都没办过,什么都不懂,哪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害怕,第一就是找政策,单位里都有很多的相关政策书籍;第二就是找以前的,看以前有没有类似的通知,看别人是怎么办的,拿过来学习模仿;第三可以问友邻单位或者前辈,他们可能都办过,老同志都喜欢勤快好学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通过这三步形成的建议、下发的《通知》就是你写成的“小材料”。
二、看单位领导怎么推稿子。在承文办电过程中总会遇到老同志或者领导集体推材料的过程,忙完自己的“临时工”要主动参与进去,在旁边聆听,一般情况下领导会在屏幕上列出主题,我们最初要学的是一篇文章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提纲的形成,材料都是有套路的(可以从书本学、前人的材料里学),针对主题要想从哪几方面写,把要学的东西用平时讲话的语言罗列出来,然后从上级发的材料、报纸、领导最近的讲话、平时积累的提纲里进行归纳总结,写出领导想要的提纲。其次是标题下的内容形成,跟上面一样,用自己平时的语言罗列出想表达的意思,想到相关的、文件里头的、单位做法的都写到相应的标题下面,这个过程需要平时多留意上级的发文、单位都干了那些事,不知道的情况就去各部门收集相关的《通知》《文件》,还可以到网上看别人有那些好的做法都收集过来,这叫准备制胜。第三是组织语言,这个需要多看多学多记,这是基本功,这里就不多讲。
三、自己要多练笔。这个可能大家都没太多闲功夫,但我感觉群就是好平台。比如,有群友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就可以积极去改,不怕自己水平低,就怕你认为你水平低,你可以试着改几句,然后会有很多群友也出来改,看别人怎么改,好的我们就可以学习,还可以问群友的思路是什么,慢慢的就提升了。但大家说我不想慢提升,那你就可以自己写写,然后向各大网站投稿,或者各类杂志投,不要怕不上稿,有时好的编辑还会给你建议,实在不行就拿别人的文章来,他一句你一句,模式照搬过来,写过几回就会明显感到自己提升了。有时还可以找老同志给你一小块,你就当是写通知,写完了跟老同志对比,然后让他给你指点,这样提升也很快,总的一条就是要主动去写,变成爱好。
最后我总结写材料就是写生活、写现实、写经历、写思考。
第四篇:美国总统与大众传媒
美国总统与大众传媒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彬焕
摘要: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大众传播媒介依靠《权利法案》第一条的保护,享受着充分的自由,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势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政治生活的主角,美国总统与大众传媒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推动着美国政治的前进。
关键词:美国政界 总统 大众传媒 竞选
在美国23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政治制度,民主程度日益完善和提高,美国一度成为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而大众传媒为美国人获得民主和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1690年《国内外公共事件》被当地政府禁止,这也拉开了美国政界与大众传媒的恩怨情仇史。总统,作为政界中最重要的角色,也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保持着一种微妙和暧昧的关系。
17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下列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申愿之权”这是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虽然会上只是不经意地偶尔提到了新闻出版(1),但它的存在赋予了人民自由,为媒体发展成为第四势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些历史学家把美国政党报刊时期称为“新闻事业的黑暗时代”(2)。这一时期,联邦党和反联邦党利用报刊相互攻击,辱骂,报刊上谩骂成风,美国的第三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是这场混战的主角之一。
当时,托马斯·杰斐逊是华盛顿内阁的国务卿,杰文逊与他的同僚汉密尔顿在禀性和思想方面格格不入(3),不同的出身导致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而刮起来这场报刊谩骂风暴。杰斐逊战线上有菲利普·费雷诺,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奇等人,他们主要在《国民公报》《曙光女神报》中发表政治评论,回击并主动攻击联邦党派。
杰斐逊的死对头是联邦党派的领袖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汉密尔顿的领袖地位则是靠他登在《纽约独立新闻报》上的一系列文章得来,这些文章以小册子形式出版,统称《联邦党人文集》(4)。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此时的报纸成了党派的“附庸”,丧失了社会功能,但戴维·斯隆认为,不能用今天的无党派偏见的新闻标准来评价当时的报纸,因为他们的最高目标是为党派事业服务(5)。
杰斐逊担任总统时说:“若由我来决定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正如《美国新闻史》中所说:“一旦某个集团掌权,表达自由的政策便会180度大转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广播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传播的报道范围,提高了报道速度,而这项技术的改进也使得大众传媒在战后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罗斯福炉火纯青地运用广播宣传其新政而开办的“炉边谈话”节目,成为了总统运用大众传媒的典范。
没有一位总统同新闻届的关系能比富兰克林·D·罗斯福更有成效了。他经常在他的办公室不拘礼节地会见记者,在电台上,他谈锋甚健,用那传递真诚的嗓音,表达一种给人安慰,让人放心的感觉。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八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录音采访。罗斯福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像坐在自己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布彻说:“ 那就叫它炉边谈话吧!”
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宣传了他的货币主张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通过广播,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20世纪50年代,新传播媒介—电视占据了中心舞台。美国大众媒介对总统的选举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蒙戴维·巴伯所言:“总统政治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不再控制其旗手的选举,代之而起的是一 批新的国王制造者——新闻人士。”(6)1953年屡遭挫折的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赢得大选,这一结果可以说是电视创造的奇迹。电视又一次影响美国大选是尼克松与肯尼迪的电视辩论。
据统计,8500万美国人至少看了一次肯尼迪与尼克松的辩论,首场辩论,三大电视网现场直播,这是竞选 关键时刻。
在两人谈论美国经济状况以及他们自己的资格时,肯尼迪看上去冷静沉着,而尼克松看上去配备而有些阴郁。有时镜头显示,不安的尼克松看上去疲惫而有些阴郁。有时镜头显示不安的尼克松在听肯尼迪讲话,几分钟后,镜头显示信心十足的肯尼迪在听尼克松的回敬。从这一刻,人们不再认为肯尼迪太嫩了(7)。11月,肯尼迪以领先118550张选票获胜,这归功于他良好的电视形象。
尼克松乃失败以他怒气冲冲地抨击新闻界而结束。8年后,当尼克松再次参加总统竞选时,他吸取上次的教训,雇佣专家来设计一个充满亲和力,吸引力的新形象,在电视上充分展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风度和气质,终于圆了总统梦。
大众传媒对总统竞选起极为重要作用,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人们关于竞选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这就需要候选人通过媒体进行竞争。
(三)大众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约翰·莱恩赞特指出:“因为电视每天把政治领导人的形象送往千千万万公民的家里,电视也就引发出对人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助于电视观众关注政治候选人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关注他们所代表的政党或他们对有关问题发表的意见。”(8)
(四)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候选人的偏向。
(四)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民意测验对选民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从杰斐逊陷入报刊混战,到罗斯福成功运用广播宣传新政,再到艾森豪威尔,尼克松运用电视获得总统宝座,美国政治生活已经和大众传媒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第四势力”影响着政治,总统充分的利用媒体,但却不能控制媒体。正是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庇荫,美国大众传媒才能得到较为广大的运动空间,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注释:
(1)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67页(2)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5页(3)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2页(4)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8页(5)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9页(6)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刷馆 第147页(7)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11页(8)汪天云等:《电视社会学研究》新知三联书店
第63页
第五篇:美国两党制与美国总统选举
美国两党制与美国总统选举
美国两党制的由来
美国立国之时,开国元勋华盛顿等人力主摈弃政党歧见,所以当时并无政党之争。可是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佛逊为首的反联邦党。后来,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 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1874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创作了一幅政治漫画,用驴表示民主党,用象表示共和党。从此,驴和象便成了两党的标志。每当大选之年,两党分别以这两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党徽进行竞选,故被世人称为“驴、象之争”。
美国历史上一直由民主党、共和党控制着美国的政治舞台,从来没有遇到过强大的对手。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重要的第三党,如1968年美国独立党候选人乔治·华莱士只获得了全部选票的13.5%;1992年亿万富翁佩罗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也未能获得成功。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有无差别
那么,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有没有区别?事实上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只是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共和党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它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物方面的预算开支,但却主张扩大国防预算开支。而民主党赞成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
拿今年共和、民主两党在政府开支和财政拨款的分歧来说,共和党主张减税、将财政盈余还给民众;民主党倾向于将财政盈余用于教育与医疗的新项目上。在如何对待社会福利制度上,民主党主张不能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而共和党认为,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助长了人们的依赖性。由此看来,两个政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采取不同了的态度,然而,这也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从历史上看,两党中哪一个党也从来没有充分团结一致地反对过另一个党,;在更多的情况下,总是有一个党的党员更赞成另一个党的大多数人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界限并不明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治不存在意义重大的分歧和争论。
总统候选人的推举程序和总统竞选过程
由于政党制度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总统大选日很早以前就筹划推举总统候选人,以便本党在大选中获胜。总统大选一般要经历如下程序:
初选:党员在大选之前选择本党候选人的选举称为初选。初选的目的并不是确定总统候选人,而是推选代表本党参加党代表大会的代表的人选。美国总统选举的初选制度只是意味着选区的普通成员在进行选民登记时声明他过去投某个政党的票,或打算将来投某个政党的票,这并不要求他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承担支持该党的义务;也不意味着这个普通成员持有党证、缴纳党费。也就是说,一名普通选民将票投给哪一个党的候选人就意味着他是哪个党的党员。
全国代表大会:两党分别举行全国党代表大会。大会的目的是由各州推举的参加代表大会的候选人推选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以及制定本党的政治纲领。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就有政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纲的内容并向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报告。党纲往往是官样文章,以免得罪党内各派。副总统的候选人往往也是党内力量妥协的产物,其人选一般出自党内在代表大会上失意的那一派。
全国范围的竞选和选举团 :在全国代表大会上被两党确定的总统候选人在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即开始漫长而又疲惫的全国范围内的竞选过程。这一过程长达8-9周,在选举日——11月第一个星期后的第一个星期二达到高潮。虽然美国人在11月初就投票选举总统,并在投票结束几小时后选举结果就尽人皆知,但实际上11月初的大选是选举代表选民的选举团;而总统选举实际是在一个月以后进行的。那时选举团的成员进行投票。所以,当一个美国人在11月初投票选举总统时,他实际上是在相互竞争的选举团候选名单上进行挑选。尽管现在的做法是把总统候选人的名字都列在选票上。而选举团成员都保证将票投给某一位总统候选人。这就是为何说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是一种间接选举制度的原因。
11月初的总统大选日: 这一日,在美国各州举行总统候选人投票。根据惯例,一个州的全部选举团的选票都给了在本州普选中获得多数票、即简单多数票的那个总统候选人。而在全国各州的选举中,只要有一位总统候选人获得过半数选举团的票(即270张票),这位总统候选人就被当选为下届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