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刍议(闫慧玲)
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刍议A
闫慧玲
玉门市赤金学区
[摘要]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评价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小学德育教育边缘化;从家庭教育来看,寄宿制学校隔断了系统的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的渗透点和评价切入点以成绩为核心,家庭教育对德育的落实也不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缺失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缺失;对策
农村寄宿制小学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加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德育教育方面较为滞后。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评价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小学德育教育边缘化;从家庭教育来看,寄宿制学校隔断了系统的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的渗透点和评价切入点以成绩为核心,家庭教育对德育的落实也不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缺失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分析
德育教育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由于学校考评、教师和家庭等因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如下的三点是造成德育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落实力度不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失守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形成能力的阵地。但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过度的关注了这两个方面,忽视了课堂教学中也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就语文课堂来看,教师由于不能彻底的转变教学理念,对学生放不开,对课堂时间的划分不合理,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了知识的讲解上,德育教育没有课堂时间的保证。而且在课堂预设中,教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大多都采取了压缩或者延后的态度,无形中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降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德育教育的落实力度不够。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形成的主阵地,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减弱了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这一主阵地也就失守了。
第二,日常管理中德育教育不够系统,对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影响持续性不足
教师在日常的班级和学生管理中,都会遇到各个不同的德育问题,也会随时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这样的德育教育看似频繁而且严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德育教育规划,零散的德育教育就像是打补丁一样,哪里烂了哪里补,其结果就是原本应该系统的德育教育变得混乱而且重此失彼。另外,在没有计划的德育教育中,学生所接受到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非常有限,让学生的德育审视产生疲劳和懈怠,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三,对德育教育的评价指引缺失,德育教育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十分注重学习评价和学生的安全管理,德育教育的评价处于缺失状态。德育教育评价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进行反思,阻滞了学生调整自己行为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行为问题和道德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产生了一系列后续的问题。而且评价的缺失让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积极的自我审查,不能有效的分辨是非、形成道德观念,德育教育就不能有效的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为了解决德育教育缺失的问题做出了不懈的探索,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
第一,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加强落实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落实不能只靠次数有限的主题班会或者临时抱佛脚似的问题解决来实现,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着手狠抓。首先在课堂教学方
面,教师要从备教辅改各个层面上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其次在日常管理方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相互协作,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把德育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和道德准则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让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第二,制定系统的德育教育方案,让学生接受到持续而体系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一样,都要制定严格的计划并遵照计划实施。学校要制定年度德育计划,教师要根据学校的计划制定更加详细的计划,从行为习惯、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生活用语等各个方面制定制定严格而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接受到的德育教育有层次感、递进感和连续性,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促进德育教育向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转化。
第三,做好家校互动,从学校和家庭两个维度上促进德育教育不留死角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教育想要效果最大化,就必须做好家校互动。学校要定期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校联系卡、做家访等活动沟通家校,听取家长对德育教育的好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导家长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教师既要通过学生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和联系,也要创设各种能够拉近家校关系的活动,如利用网络、家校通平台等,指导家长从哪些方面管理学生,达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家校互动还能够解决德育教育不留死角,促进德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一事实更要求教师想尽办法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教师要拓展多种方式、多角度多维度的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宋春晔.以人为本 精心培养——小学德育教学的创新策略探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9:46.[2]徐琳.试论“言教”与“不言之教”——浅谈小学德育“身教”与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A].叶圣陶研究会.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叶圣陶研究会:,2004:3.[3]李绪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77-278.[4]关幼萌,任一明.谈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J].教育探索,2013,04:116-118.
第二篇:农村寄宿制问题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问题与对策
发展教育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调整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办好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推行了寄宿制。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实践的主要成效表现在:
(一)农村寄宿制,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为外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寄宿制,寄宿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二、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阶段推行寄宿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要求的硬件配套设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活动场所就更小。由于没有资金建造新的学生宿舍,只能把教师寝室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改造门、窗,加装防盗门等设施,造成几十个学生拥挤在一块。
2.家长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错位。
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孩子交给学校后,很多家长都放手不用管了,总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情。
3.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
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年龄较小,原来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
4.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一些寄宿学生生活仍然较为困难,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甚至许多学生买不起菜,顿顿吃咸菜下饭,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的对策
1.加强教学管理
寄宿制条件下的封闭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校时间。但是,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长就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面向现代社会的要求,调整课时制度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及各项校内活动以及社会活动。
2.加强安全管理
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农村寄宿制学校,难点在安全,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质
量。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牵涉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教育的的重中之重,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1)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2)防患于未然,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要把好食品卫生关。
(3)加强学校内安全管理。完善各种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头。
(4)加强在校外的安全教育:平时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水、防电、防雷、防骗防交通安全等教育,重点要求学生不能私自下河及山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不进游戏机室、网吧;不试吸毒品、烟、酒;不在马路上追逐、嘻戏。教会学生在校外遇到危险时的求救方法。
(5)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与建立家长联系卡,适时召开家长会,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校方与家长的职责,共同配合管理,确保寄宿学生的校内外安全。
3.加强服务管理
规范管理,促使后勤工作正规化。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寄宿制小学应注重服务氛围的营造。尽量给寄宿生提供方便,让学生住在学校里有如归家的感觉。
4.加强育人管理
寄宿制小学除了管理好寄宿生让他们“吃得饱、睡得稳、学得乐”外,也应做好育人工作。把好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两个渠道。
虽然,在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这一事实。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办学实践中,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适当地建设和完善寄宿制,家长们要理性地为孩子选择是否住校,学校也要让确实需要住宿的学生享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团结协作、懂得感恩,健康幸福地成长。
第三篇:农村小学寄宿制建设与管理初探
农村小学寄宿制建设与管理初探
思南县香坝小学
我校通过二年创建寄宿制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直参与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我有着强烈的感触,以下就以香坝小学推行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为例,谈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学校硬件建设方面
(一)加大宣传,统一思想是推行寄宿制建设前提。
虽然寄宿制建设有很多优越性,但推行初期,社会、家长、学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甚至部分老师对它的理解也不深,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它还不能完全接受。为此,在寄宿制的创建初期,寄宿制建设要循序渐进,宣传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加大宣传让群众了解.让社会认可。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三会”(即分别召开教师、家长、学生动员会,首先对教职工、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进行动员,让他们意识到推行寄宿制建设的必要性)“两访”(一是访家长、二是访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家长和即将要并入的学生知道寄宿制学校的优越性)、“小手牵大手”(即通过在校学生向社会和家长宣传,让整个社会进一步认识和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
(二)整合资源、搞好硬件设施是实施寄宿制建设的基础。在寄宿生并入寄宿制学校,要得到妥善安排,真正把学校变成寄宿生学习、生活的乐园与温馨的家园。建设规范、现代化的宿舍、食堂等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争取国家项目投资,规划总投资1102.31万元,到目前为止,除教师周转房、行政办公用房未启动外,已完成校舍建筑面积8588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937平方米、学生宿舍楼3437平方米,食堂(含浴室、锅炉房)1214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309.03万元,2010年我校1200名学生住上了宽敞明亮、标准化的宿舍、教室。
二、寄宿学生管理方面
(一)建立长效机制,是强化学校管理工作的保障。
1、强化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工作力度。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是学生相处最多的教师,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充分发挥其特殊作
用,制定了《生活指导教师工作制度》、《生活指导教师量化管理评分细则》《班主任管理寄宿生制度》、《班主任绩效管理奖惩方案》,通过制度把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与班级目标管理考核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规范了班主任对寄宿生管理的职责,又能激励班主任管理寄宿生的积极性。
2、建立全校齐抓共管制度。共制定管理制度14个,除了规范宿管专、兼职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流程外,还规范了从教育教学管理到住宿管理、食堂管理、活动管理,寄宿学生的学、吃、住、玩、行和安全等行为,从而使每项宿管工作都处在学校有条不紊的管理之下。
(二)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寄宿制办学效益和品位的保证。
1、管“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儿童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生活指导教师)7人教育、指导他们学会与食堂人员配合,如何有秩序打饭、打菜,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作出不同安排,固定就餐餐桌位置,保证学生有秩序地就餐。丰富学校餐厅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学校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适时为他们改善营养,以保证每个寄宿生吃饱、吃好。
2、管“穿”。我校给每个寄宿生床铺都准备了一套床上用品,并每周换洗一次。但受地理条件和家庭情况的制约,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每周常常只准备一套衣服、一双鞋、一双鞋袜。为此,我们的生活指导老师就会及时监督指导,并及时提醒他们更换衣服、鞋袜。在天气变化的情况下及时检查学生的衣服添减情况,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3、管“住”。学生在寝室里住的时间占了他一天生活时间的大部分。为此学校创设舒适的住宿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尤为重要。我校为寄宿生提供10人一间的宿舍,每间宿舍门上帖有“住校学生家校联系卡”,生活指导老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厕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生活指导教师帮助指导寄宿生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同时每月至少一次对寝室进行消毒和被褥拆洗、翻晒,确保学生住得安心、舒心。.4、管“行”。我校寄宿生大部分来自流水方向的4个村,离校较远,交通不便,山路近则10里,远至近20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此,为了减轻家长负担,学校根据寄宿生家庭分布情况绘制了住址分布示意图,确定学生集散和情况联络
点,并将寄宿生按家庭住址编成若干组,学校选派教师来负责监督该路寄宿生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确保了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解决了家长担忧孩子上放学的途中安全的忧虑。
5、管“医”。生活指导教师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状况,学校还聘请乡卫生院医生为兼职校医,并保证24小时电话畅通,负责学生平常小病的治疗和流行病的预防工作。
6、管“学”。每天每班安排有两节晚自习,由该班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轮流下班辅导,下班辅导教师工作作为超课时安排。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的特殊作用,制定了《生活指导教师工作制度》、《生活指导教师量化管理评分细则》《班主任管理寄宿生制度》、《班主任绩效管理奖惩方案》,把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与班级目标管理考核结合在一起。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作指导,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班主任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晚自习、图书的借阅、收看电视节目和播放光碟等服务与指导工作。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这样,既规范了班主任对寄宿生管理的职责,又能激励班主任管理寄宿生的积极性。
7、管“心”。即进行心理辅导。由于寄宿生中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为此,我们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学校设立了“亲情电话”,以楼层为单位配备了生活指导老师,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知道与教育,帮助本室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从而健康成长。
8、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保育课堂到哪里。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常识、技能传授为基点,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核心,以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为根本,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开展校本课程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管好“育”,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校园似乐园的环境,使他们由以前的厌学变得想学、要学,且学得开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能力,充分挖掘了其潜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自由地发展。
三、取得的成绩
由于我们的工作方法正确,用全体教师的努力换来了“家长的两个转变”和“寄宿学生的三个变化”。家长疑虑变为了信心。去年刚开学,我校就有100多名学生在外校就读,今年开学,就转回我校70多名。担心变为了放心。刚动员拆并教学点时,许多家长是不赞
成的,可是现在,要恢复教学点的话,家长们又不赞成了;寄宿学生不安变为了愉悦。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学生有了“家”的感觉,生活、学习安稳有序。从依赖到学会自理。我校多数寄宿生进校前是不爱洗澡刷牙和叠被、洗衣的,现在他们都已学会了自理,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郁闷变为了开朗。如今在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寄宿生们的欢颜笑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肯定会面临诸多困境和难题。我们将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前进。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肃州区泉湖学区永久小学 张新民
据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报告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初步显现“学校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的态势。那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又将面临新的课题。以甘肃省肃州区为例,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发展态势已经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校网,做到区域资源共享已势在必行。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共同思考。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无法满足“留守”学龄少儿的寄宿要求
随着成年劳动力往经济发达的城镇的大量转移,大批学龄少儿成为农村“留守人”,家庭教育与监管呈现“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在“留守”少儿面临网络、赌博等不良诱惑,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的同时,他们自身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以及安全事故又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如果农村学校能最大限度地容纳这些“留守”儿童,让她们在学校吃住,使他们远离不良诱惑,用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来消融他们成长的“坚冰”,必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何况校网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路途较远,他们需要寄宿在新学校,得到新老师的呵护。然而,目前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仍无法满足学生的“寄宿”要求。首先,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建设存在先天性不足,规划、设计严重滞后。如学生的浴室、卫生间等设施或数量不足,或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消防设施缺乏……不仅给住校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住校生的生活极其单调。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因经费短缺,设施简陋,加上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导致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在校课外很少从事娱乐活动。很多学校甚至连图书阅览室、电脑室等现有的资源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就是自由玩耍,生活极其单调,往往对住校生活产生厌倦感。第三,学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给学生带来“家”的温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是服务场所,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为广大学生服务。可惜相当部分的教师观念十分落后,错误的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不是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以至于学校难以营造“家”的温馨,好多学生宁愿在校外租房子,也不愿住在学校宿舍。因此,更新观念,多方齐动,在规划和设计上、在校园文化布局上、在办学理念上大胆创新,注重人文色彩,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亟待创新
住校生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大难题。一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耐挫性较差;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安全管理责任重。纵观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多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管理方法滞后。因此,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促使学校上档次。首先,要加强住校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从起床到入睡,从买饭到吃饭,从卫生到纪律都要反复强调,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将管理的整个过程完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其次,尝试推行学生寝室创“星级”活动和先进寝室“免检”制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学生寝室创星级活动实施细则》,对物品摆放有序、卫生习惯良好、人人遵纪守法的寝室依次授予“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级,获得“五星级”的寝室在下学期可以申请“免检”,挂“免检牌”等,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得到有效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慢慢发酵,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再次,完善管理网络,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建设。一个寝室的管理单靠学校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完善从校长室到相关处室,从值日值周导师到寝室长的管理网络,特别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建设。在寝室长的选拔和任用上,应该提倡大张旗鼓地任用,隆重热烈地表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又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最后,要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通信技术,认真做好住校生管理档案,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做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
三、安全责任难以规避
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尽管学校管理人员从早上六时起床到晚上十一点多一直忙于住校生管理,可学校和家长围绕学生在校期间冈意外、急病、生理缺陷等原冈造成的伤亡事故的纠纷仍然很多。一旦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度仍然很低,学校管理者几乎每天都在诚惶诚恐中度过,生怕被悬在头上“安全的利剑”刺中。我区某寄宿制小学校长说,他所在的学校一名学生突然两眼翻白,四肢僵硬,在场的教师都忙于紧张抢救,可接到电话通知的学生监护人却“千呼万唤不到学校来”,校方在万般无奈下包车将其送往区人民医院,途中正好遇见坦然自如的家长,真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滋妹。像这类事件如处理不当,万一发生什么不测的话,学校又难逃干系,真是有苦不能言。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把医务室的作用给予适当“放大”,在人员编制、财政预算、器材添臵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使它能够正常运转。这样,学生的健康才会多一层保障,学校的安全才会少一分责任。
四、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效率低下
规模较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管理工作一般都是由值日值周导师来承担的,他们对学生早上起床到深夜睡觉,进行全天候管理,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杂是可想而知的。可按教育局的规定,住宿费是不能用于日常管理的,管理费用只能在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其他项目”中列支。这样以来,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减少值日值周等管理费用,为教学教研让步。反正住宿费收入与教师无过多的利害冲突,一些学校于脆以宿舍紧张为借口不让学生住校,用以减轻教师的工作星,把安全的“皮球”踢回给家长;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却在管理上打“折扣”,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学校为了安全考虑,增加“其他项目”的支出,影响教育教研管理费用,客观上违背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本意,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低迷。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审时度势,率先组织那些不适合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专门从事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允许农村寄宿制学校适度增加住校生的管理成本,促使学校真正高效运转。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它需要一支甘于吃苦,勤于奉献,且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教职工队伍;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审时度势,及早调整思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规划,按照人文及早调整思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规划,按照人文化管理要求,成熟一批,改造一批。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在建设和管理流程中注重“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会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肃州区泉湖学区永久小学 张新民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
1、安全形式看问题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先进的交通工具、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新颖的家用电器如春笋破土而出迅速进入人类的生活。然而,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有利必有弊即也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疾病流行、垃圾食品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加之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家庭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生命安全时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
2、立足学校看实际
我校是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聚居,又地处邻县城郊的农村小学,与邻县县城隔河相望。学生中邻县外来务工的子女就读的学生由于隔着一条河,每逢涨水,令人担忧,加之邻县的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经常都来敲我校学生的杠子,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大,况且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温室效应影响,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父母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成为了留守儿童,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学校周边仍有安全隐患。社会青年滋扰校园现象令人堪忧。他们以找弟弟,妹妹等为由,进入校园后,敲竹杠、打架的还有发生;学校、家庭、社会对升学率的过热追求导致教师学生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教师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未能得到全面推进,由此引发的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上学时的过渡和途中的安全没有保障;近几年来学校采用了集中办学制,部分走读生路途遥远,并且大多数没有家长接送,加之年龄又小,上学途中的安全令人担忧;还有在校寄宿的1--6年级400多名学生的衣食住行问题等等。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职责。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生安全意识弱,生存、自护、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抗挫能力低下,缺乏一定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家长法律意识不强,安全教育根本谈不上,加上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学生安全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校教育的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而忽视关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存能力的现象,积极协调学校职能部门,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树立自信心,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学校的安全管理中行成一系列方法,使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减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从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以此带动社会的稳定及进步。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指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校园安全问题”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学校的设施安全隐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隐患等。
对策: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这里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有关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等。
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教育部首次发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72.32%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事故发生数比为4.5∶3.6∶1,死亡人数比为6.6∶4.8∶1,受伤人数比为7.4∶4.7∶1;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占56%;节假日和上下学路上、学校及周边是事故多发期和多发地。
苏州市德育学会的“城镇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对学校的安全作出了很多研究,对其学校独特的问题作出了阐述。
教育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之“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通过对能够代表全区并覆盖城区、坝区、山区安全现状的三个乡镇(11所学校)的基线调研(包括座谈、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对其做出归因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全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广课题实施得出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的理论假设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减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从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以此带动社会的稳定及进步。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
1、构建校园安全建设网络,形成学校《安全知识手册》和《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本。逐步深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形成安全管理特色。
2、提升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安全教育理念和安全预防措施,发展学生的安全预防意识和自主保护措施。
3、构建平安校园,让学生放心读书,让教师放心教学,让家长放心工作。
4、能形成一套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能加以推广
七、研究内容
1、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
2、怎样建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网络。
3、探索适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安全教育操作模式和管理方法。
4、如何协同政府和执法机关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维稳治理工作。
八、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九、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法
4、经验总结法
十、研究措施
(一)、加强领导,注重培训 构建安全教育的实施网络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课题研究者队伍进行培训。我们利用各类讲座和网络指导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课题组教师了解初步的交通、上网、食品卫生、心理卫生等的内容,进行理论摘录,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便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措施方面有指导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本人研究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在学生,研究者及时的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反馈,掌握了学生第一手的安全常识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点。
(二).紧抓校内主阵地 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策略新途径
1、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存能力的现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地方性课程——《清水小学养成教育手册》和《清水小安全教育手册》。班主任利用校本资源和稳定的时间来保证学生学习各方面安全知识和行为的知晓和获得。
我们通过开设的安全教育活动,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中,又结合各项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德育化、常规化,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深化了对生命的认识。
2、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 让安全意识深植每个学生心中。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知,要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成为安全教育的实行者、创导者,课题的研究才有生命力。为此,我们举行了多种围绕主题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回收,观看法制教育片、法制案例、交通安全、远离毒品和艾滋病等各种展板;撰写了观后感,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要注意安全上网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感想。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避免校园安全隐患”的教育。告诉同学们“从早晨穿越马路,进入校园,要注意路上车辆和行人,保证自己安全入校;在校园内注意课间休息有秩序不打闹,上下楼梯礼让有序,排队有秩序守纪律,在校用餐讲究卫生,用餐文雅”。在班会课上又播放实景拍摄的校园安全录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全教育,掌握在各种情况下最安全的策略。
为了使安全教育更深植学生内心,校长也常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安全警钟常鸣的教育。尤其是在学校举行活动时,学校更是组织全体学生到实地观看活动方法,告知活动中的注意事项,保障每个学生的身体安全。到现在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健康的进行活动、游戏。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2、开设“知心姐姐”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学生排遣心中烦恼。
安全教育的涵盖面非常广,它也包含了心理卫生。学校针对现代学生复杂多变的情况,安排本课题研究老师担任咨询老师。大队部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体学生发出宣传,让心里有烦恼,有不开心,有难受的事,有需要和人倾诉的需要等等情况的同学都欢迎来“知心姐姐” 心理健康辅导室坐坐,敞开心扉与负责咨询的老师进行交谈沟通,来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良情绪。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接受心理咨询,学校对咨询室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柔和的色彩,学生喜欢的玩具和小家具营造出温馨愉悦的氛围。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室”门口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把学生将自己内心隐藏的想法告诉德育主任或学校里的老师,寻求开导,排解内心的烦忧。争取每天都能让灿烂的阳光洒进自己的心灵深处,绽开美丽的芬芳。
(二).寻找多种教育资源 深化安全教育的实效
1、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拓宽研究视野
校外德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课题研究初始阶段,我们联系了乡卫生院疾控中心、环卫所、、派出所、花垣县青少年活动中
3心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聘请了一批校外辅导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
我们学校的特聘法制副校长,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防卫技巧;我们还安排乡卫生院疾控中心医生给学生讲解一些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提高自身预防疾病的素养……通过与这些校外德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2、挖掘社区资源 凸显研究成效
我校地处河边村,学生放学要经过小街上一段狭窄的路段,行人多,车辆拥挤。如何使学生针对身边的安全现状来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切实的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开展了“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并通过孩子自己采访、调查、收集资料,讨论并提出方案和行动计划。我校四(3)班学生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他们研究的安全问题《司机同志请给我一个安全上放学的道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陌生人进行采访,了解小街上存在的各种交通安全问题,还经常到网上去收集各种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分析各种法规的利弊,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
通过诸如此类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活动所获取的体验比教师的说教效果更为有效,内心所产生的震撼比教师的号召更为有力,亲身的感悟比被动接受更为持久,他们认识到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安全意识充分得到了启蒙和张扬!
3、寻求家庭支持 释放研究效果
学校教育始终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做好家校的联系和沟通。学校里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进行《做一个的孩子》的心理咨询讲座,向家长以举例的形式分析其中的心理产生动机和调整的方式和做法,告诫家长运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双向的环境中获得正确的指引方法获得心理释放。
面对学校开展的活动,许多家长也积极地进行了反馈,他们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把自己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
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学校在多方面获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效。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借助此课题的研究,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教学声誉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提起清水小学,很多的家长都会点头称是,赞扬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很注重,尤其是在学生与社会接触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清水小学的孩子主动在社区中进行垃圾回收,常有小朋友义务帮助街道和居委会打扫环境,保持社区干净整洁。外出集体活动有秩序,非常注意公共安全,平时总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宣传。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很强。对校外安全实践基地提供的参观交流活动也总是踊跃参加,表现优异。尤其是学校的公民实践活动: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宣传安全知识等获得社会好评。学校也借助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操作中锻炼了配合社会要求,组织各类大型活动与集会的能力,充分展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德育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五好关工委”“州级示范家长学校”县“德育优秀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
2.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的教师们提高了自身的育人素质。课题研究伊始,教师以聆听有关专家报告,阅读大量的安全教育资料,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向;在实践操作阶段,凭借外出参观、观摩、参加他校的培训、在中期汇报时与教科研专家的对话、理解新课程中关于综合实践与本课题之间的相通点,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步骤;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教师们不断与各个部门、社区开展着各种安全教育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社
4会责任感,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通过一次次的安全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研讨,提高学生在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中的防御能力,切切实实地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与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积累着各个方面的安全应对能力。
3.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高峰期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得到知识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更需要在社会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增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以上不管是响应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号召,还是借助家乡各项创建活动的挈机的活动,都是以锻炼队员的综合能力,提升队员的安全意识修养为目的。在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实践,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了良好安全品质,提高了自身保护能力,一天天茁壮地成长。
十二、成果形式
1.安全教育校本小册子
2.专题研究论文
3.课题报告
4.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各类资料
问卷调查 学生手抄小报照片活动记录等
十三、课题的反思
1.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2.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活动。我们应适当开展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使整个课题更加完善。
3.此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生活随机性,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会主动按照正确有效的安全途径去办事,难免总遭到一些社会顽固因素的阻挡。如学生在马路上学做小交警,体会交通安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活动中,学生要求行人按规定走斑马线,可是有些人却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嘲笑孩子的傻。面对交通拥挤的现状,同学们也只能是发出倡议书,呼吁大家一起来加强安全意识,可是却缺乏有效有力的制止措施。在一些活动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队员的个人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对队员的安全意识培养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4.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校方和研究者还有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在活动设计和开展之前作好充足的后勤保障工作,有的大型的活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如组织队员外出参观,进行科技夏令营等,虽然有研究者的精心策划,活动精彩纷呈,队员满载而归,安全知识和遇到险情应急处理能力获得大丰收,但也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压力。
5.有的活动开展起来会受到一些家长的反对,比如劝说家长戒烟等活动,家长认为学校和老师“花样”很多,活动太多,影响了队员的节日休息,教师和家长常为此经常进行沟通,但有时还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使得一些队员个人的安全行动付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