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规划主要工作内容1
《成都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分析
在成都市交通运输现状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简称:ITS)发展的现状,了解所建ITS系统的规模与功能,所用ITS技术的水平,挖掘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区域、体制、部门、行业等各方面因素。有目的性地选取相关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成都交通运输系统现状、存在问题、对ITS的需求等方面。
(二)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
总结分析国内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管理的教训,借鉴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相关经验,规避普遍性问题,紧密结合成都市ITS的现状与特性,从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与诱导、紧急救援、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梳理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
(三)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
ITS发展战略是指在ITS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成都市ITS和交通发展本质规律的把握,结合成都市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等发展趋势,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成都市ITS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形成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制定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总体框架,提出系统总体逻辑和架构、系统建设路线选择、总体建设内容及近期、中期实施规划与远景展望等。
(四)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
ITS体系框架由用户服务定义、逻辑框架设计、物理框架设计和应用系统分析等四部分组成。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具体描述,提出系统技术架构、分层结构和数据交换、管理模式、系统运行架构和系统总体构建方案和物理架构、系统建设技术条件等;
通过定义成都市ITS的系统结构,明确ITS与外界及ITS各组成部分间的信息交互和系统集成方式,为系统充分整合提供依据,并为ITS的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
以成都市ITS需求分析为基础,ITS发展战略为指导,ITS体系框架和服务体系为依据,制定成都市ITS发展规划。本规划将作为今后成都市ITS建设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
(1)总体规划。概括出成都市ITS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总体建设内容;
(2)分期规划。按照部门划分,分别提出成都市ITS发展的近期(5年以内)、中期(5-10年)、远期(10年以远)规划;
(3)近中期重点项目规划。提出成都市各相关部门近中期重点实施的项目。
(六)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模式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性进行论述,包括系统总体组成、各子系统的组成方案、通信网络方案、系统通信方案和数据接口(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接口)、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集成、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集成技术等;提出智能交通系统数据中心建设的技术路线和集成模式,以及多式联运、公交优先、公众出行服务与应急救援联动模式。
(七)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标准
依据智能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4)、国家ITS标准化委员会关于ITS标准体系、标准要素集群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性进行论述,在车路协作、交通专用短程通信、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安全,基于新一代5.8G DSRC技术的车—路和车—车信息交互技术、ETC不停车收费等领域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智能交通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传感器技术、无线宽带通信技术、云计算、海计算等理念及相关产品的问世,智能交通系统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物联网技术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适用技术,因此针对智能交通行业密切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提出智能交通领域内的车联网相关标准架构和标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八)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方案
明确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近期建设内容、建设方案以及关键问题和技术解决方案,并结合成都北改、天府新区和智慧城市的需求,提出相关配套的智能交通工程的建设内容和方案;
针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中所提出的成都市ITS近、中期重点建设项目,应用所提出的成都市ITS项目评价方法,进行项目投资-效益评估分析,根据成都市ITS各个重点项目的社会-经济总体效益评估值,分别对江苏省各相关部门负责的ITS项目进行实施优先程度排序,从而确定成都市各相关部门近、中期ITS重点项目的建议实施顺序。
(九)成都市智能交通工程的经济预算与评价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工程作投资匡算。包括总投资匡算表、单项系统投资概算表、仪器设备投资概算表、投资概算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及各部分费用确定、对投资概算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等;
根据成都城市形态和管理实际,对智能交通各相关系统建设预算投入及主体分担进行分析,提供投入主体分担方案,以及总体统筹决策管理体制模式等。
(十)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管理模式
根据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律,结合成都的特点,制定成都市智能交通建设管理机制,从智能交通各系统立项、设计、审核、许可、施工、验收,以及资金拨付决策等关键环节,以及系统使用运行等,制定严谨的技术行政管理机制;
根据城市智能交通是跨领域、跨行业的巨型系统工程的规律和需求,结合成都的特点,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和规划,提出系统应
用运行管理模式。
(十一)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保障机制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保障方案进行规划,包括推进机制与推进策略、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等,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系统建设的评估、考核机制,系统建成后使用效率的评估体系等。
成都市ITS项目的具体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成都市与交通相关的各个部门。为保证成都市ITS健康、有序、合理地发展,建立全面的组织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故需要在组织(领导协调机构、投融资主体、社会环境、ITS标准与政策法规体系、国内外交流等)、资金、技术等方面提出成都市ITS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研究目的、总体要求与研究意义
IT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与公路交通现代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它已经成为各大中城市现代化以及各区域性交通网络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正受到成都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为了使成都市交通的发展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现,满足其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产生的不断加速增长的需求,运用新型的交通理念和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构筑成都市现代化的智能交通体系已变得极为迫切。ITS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目前在它的建设和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的层面看,目前已有的ITS应用系统都存在相互独立运行,而无法充分发挥整体功效的问题。从体制的层面上看,ITS涉及到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多个部门的职能范围,而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规划、建设、管理必须统一协调,才能避免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因而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体制层面,都需要统一制定ITS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各部门各应用系统建设共同遵循的依据,以保证成都市ITS的规范协调发展。
成都市智能交通发展规划将以交通数据交换集成共享为枢纽,统一标准规范,以道路交通为主,覆盖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航空运输,重点建
设一系列主要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通过本次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成都市将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运行监测与协同指挥体系、交通行业信息化监管体系、面向出行者的全程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效用明显、使用范围广的实际智能交通应用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安全、畅通、高品质的行程服务,支撑和引导交通与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对成都市ITS的建设做出统筹规划,制定分步实施计划,从而保证ITS的规范协调发展,确保ITS应用系统的兼容性、互操作性,以及ITS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保护成都市对ITS的建设投资,并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系统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能。
通过ITS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实施计划的制定,极大地加快ITS在成都的发展步伐,通过ITS这一先进交通理念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引入,有效提高江苏省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成都市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ITS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有助于将ITS在成都市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成都市相关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途径,从而有助于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成都市ITS的深入发展。
第二篇:交通发展规划
四大系统工程:
一是公路路网系统工程。从郓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畅通、四通八达”的大路网体系,县域主干道路实现“三纵四横两环绕”,以郓城主城区为中心往周边以“米”字形辐射的路网,以农村公路为支脉,加快构建大路网,建成功能协调、布局完善、级配合理、规模适当、管理高效的公路网络系统,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
二是港航运输系统工程。围绕郓城新河航道建设,将杨庄集港口建设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及航运中心,加快港口大型深水泊位、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体系,完善配套功能,发展临港物流业。
三是城市公交系统工程。以优先发展公交作为城市交通发展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推广和普及节能环保的公交车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用五年时间,使我县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明显提高,公交出行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逐步开通中心城区至李集、黄安、水堡、程屯等“半小时交通圈”城市的公交线路。
四是客货集疏运系统工程。“十三五”时期,围绕国家公路运输运输主枢纽规划,按照“一中心三片区”格局(一个中心,即潍坊主城区;三个片区,即滨海区物流、城区西片物流、城区东片客运),以潍坊港、高速公路、铁路和重点干线公路为依托,重点加快布局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整合改造现有货运枢纽站场,进一步拓展我市交通物流服务区域和功能;积极建设客运枢纽和换乘站,科学配置城乡客运资源,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客运资源共享,建设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客运网络。同时加快以县市驻地为节点的客货运场站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城乡交通一体化体系。
五大管理:
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政府交通质量监督机构监管责任,进一步发挥其在质量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理、施工单位的诚信管理和监督考核,增强其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基础作用。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着力强化全员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强化全过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强化全天候的工程现场监理,努力建立全方位的立体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发生。
二是狠抓安全管理。围绕开展“保畅通、保安全、树品牌、树形象”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开展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不断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力度,认真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抓好整改落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反应机制,建立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上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交通决策指挥、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深化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强化对工程建设、行政执法等重点岗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监察,进一步理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机制,推动行风转变,努力提高社会评价满意率。建立健全信访预警体系,主动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各种来信、来访事件,维护行业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四是加强市场管理。着眼于引导交通运输市场、工程建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交通运输业务,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建立起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建设和运输市场环境,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交通物流、交通信息化等领域亟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干部职工培训,不断提升交通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锻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想干事、能干事、成大事”的高素质专业团队。
(四)发展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资源和资金向最能体现交通先进生产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倾斜,向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的方面倾斜,向提升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倾斜,向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方面倾斜,向促进协调发展、区域平衡和均等化服务方面倾斜“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任务是: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运输装备,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1)公路建设
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公里。
到“十三五”末,争取实现全县道路四纵五横两环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米”字形辐射的路网。
1.杨庄集—张营公路由现在四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的改造,张营经彭庄煤矿—黄堆集建设为二级公路,黄堆集—王官屯升级为二级公路,为一纵;
2.聊商公路:郓城至程屯段,郓城—南赵楼升级为二级公路,为二纵;
3.黄集刘仁-程屯牛那里段;金堤公路:牛那里-侯集孔垓段;金堤孔垓-220国道段;220国道-唐庙陈长,全线建设为二级公路,为三纵。
4.沿黄公路:李集西武-张集东苑庄段;张集东苑庄-金堤水堡段;金堤水堡段-济董路段;济董路-黄安镇,全线建设为二级公路,为四纵。
5.一横:巨鄄路
6.二横:220国道黄安段;郭武路改建为二级公路;郭屯-随官屯镇王官屯,升级为二级公路;
7.三横:济董路郓城全段
8.四横:水堡肖垓沿金堤路—郓杨路段;潘杨路。
9.五横:侯咽集镇邢庄-侯咽集镇;侯咽集镇-王沙湾-孟胡同-王屯-西季庄-程屯镇在现有乡村道路的基础上升级为二级公路。
10.将郓苏路、郓杨路、郓赵路升级改造为一级公路,与济董路、220国道、聊商路共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米”字形辐射的路网。
实现郓城县与周边地市高速公路互通、市县之间一级以上高等级
公路连接。新(改)建农村公路 公里,加快危桥和县乡老油路改造步伐,巩固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打通“断头路”和穿村路,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2)港航建设
到2020年,郓城新河航道全面建设完成,并完成杨庄集港口的基础建设,新河航道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共建设15公里,工程总投资12医院,建设完成后基本上实现公路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
(3)城乡公共交通
到2020年,县区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0标台,公交线路达到 条(线路见附一),城乡客车在现有线路的基础上增加 条城乡公交线路(线路见附二),新增城乡客运车辆 42 辆,出租车新增 50辆,城乡公共交通运营范围覆盖我县半小时生活圈,相邻乡镇十分钟生活圈,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改变我县公交场站严重不足的局面,探索建设中心城区快速公交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4)客货运站场
以完善县域客货场站布局为补充,加快建设与铁路、水路相衔接、集城市客运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实现“零距离换乘” 的综合客运枢纽。到2020年末,完成郓城新汽车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客运站按照二级车站标准建设。形成长途客车不进城的局面,缓解城区交通堵塞的压力。
(8)运输装备
积极推进出租车、城市公交发展新能源和混合动力车辆。稳步提高中高级客运班车比重,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
型乡村客车。
积极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甩挂运输车辆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引导营运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加快更新、淘汰老旧车辆。
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大型化船舶装备,培育我县船舶运力。
2、推进现代交通物流发展
以促进交通现代物流发展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推进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
(1)优化运输组织方式
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积极推进甩挂运输发展。贯彻落实部、省《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结合全省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安排,制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加盟,逐步扩大甩挂运输范围和规模,为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加快推进以港口为物流网络枢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
(2)加快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公路货运站场(枢纽)经营主体和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
引导优势企业发挥市场组织和资源整合功能,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货运龙头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推进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前期农村交通物流试点的基础上,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加快农村交通物流发展。鼓励适当拓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深入农村的货运站、客运站,实现农村公路、运输节点与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上有机结合,结合各地特点,争取到”十二五”时期末,具备条件的县(市、区)都构建起农村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有特色的农村交通物流。
(4)引导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导货运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商务系统,推广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3、提高客运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均等服务,政府主导、优化资源,规范管理”等原则,提升城际、城乡、农村公路客运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优化城乡客运网络衔接。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对换乘枢纽、城乡道路、沿途公交车停靠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线网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加强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之间的衔接。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协调共享机制,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2)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进一步提高客车通达率。农村客运网络化程度继续提高,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整合资源,优化和调整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探索将农村客运的经营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促进集约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机制。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模式,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
(3)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完善公交服务网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公交专项规划,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
完善公交站场设施。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公交换乘枢纽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等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公共交通站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
提高城市客运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城市公交的智能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多种交通方式的信息查询、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综合调度及动态监控等功能。加大区域交通一卡通、出租车综合监管与服务、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化系统应用。
建立城市公交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公交服务质量、设施建设、安全运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定价、调价机制。
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管理。加快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搞好出租汽车司机职业道德培训。完善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差异化发展
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不断优化线网布局,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4、强化行业管理
以完善标准、规范行为、提升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行业管理。(1)深入推进“四化”管理
完善“四化”管理标准体系。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服务标准和制度规范,进一步细化量化,在全行业形成较为完备的“四化”管理指标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习培训、推广应用和组织保障三大体系,积极搭建“四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四化”管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四化”管理品牌。在交通运输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化”管理运行体系,打造亮点突出的“四化”管理品牌群体,带动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破解管理难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提升“四化”管理水平的突破口,真正用“四化”管理的理念和办法去寻找对策、破解难题。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积极改善基层执法人员工作条件,统一执法着装、装备和标识,加大对执法场所与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文明执法,提高交通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促进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全面加强市场管理
完善运输市场管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以安全、节能减排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对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加强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加强建设市场管理。进一步严格建设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资质管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信用评价范围扩大到项目法人、招标代理、勘察设计、工程咨询、设备材料供应等市场主体。
(4)加强建设和养护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完善养护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养护管理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护市场管理体系。培育和促进专业化养护队伍发展,提高养护技术水平。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建立基于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实现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的信息化和制度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
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
5、健全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本质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运输安全保障,显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1)提高交通设施和装备安全保障能力
继续加强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新建公路安保工程的同步实施。重点加强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标志标线交通工程设施等建设,动态监控、动态改造改造危窄桥,提高桥梁安全水平。推进客运站场、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轨道交通建设。加强车辆技术管理,严格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规范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车辆保养维护制度,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检查和维护力度,及时淘汰老旧车辆。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强化源头准入管理,提高运输企业安全准入门槛,规范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推进运输企业安全绩效考核和信用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监管,加强责任追究。强化交通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交通建设施工企业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规程。大力实施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的培训考核。
(3)构建和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体系
构建和完善全市交通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统一整合安全生产、安全监管与监测和应急处置方面的各类信息资源,连接省交通运输厅、市应急办等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继续完善水路、公路、城
市客运、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安全应急专项指挥系统建设。
构建和完善交通抢险保通体系。按照“规模适当、覆盖全面、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原则,根据交通运输厅规划,结合交通战备物资储备体系,统筹规划建设交通应急物资保障基地,配备大型交通专用抢险装备器材及装备。结合行业特点,加快建设和完善公路、水路施工、应急抢险保通、应急运输保障、危险品运输等专业专职安全应急队伍,建立与社会和企业救助队伍联动机制。
6、发展绿色交通
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1)节能减排
发展结构性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等低能耗运输方式,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推广技术性节能减排。积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以及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
加强管理性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车船利用效率。发挥港口、公路枢纽站场在物流中的结点作业,引导运输企业向依托港口、公路货运枢纽的物流园区集聚,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货物换装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2)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行节约土地、岸线资源的政策和技术。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
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规划线路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枢纽利用土地资源的效率。
(3)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在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全市新改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强化环保意识,落实环保技术规范。在施工阶段,降低弃土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敏感路段设置环保措施。在运营阶段,制定并落实交通事故引发化学品泄露等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煤炭、矿石码头的粉尘防治,健全港口环保设施建设。
(4)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力度,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减少取弃土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穿越或靠近生态敏感区且造成一定生态环境影响的己建公路,进行生态修复研究。
(5)加强节能环保监管
强化工程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强化对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严格执行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交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等监管制度。建立交通节能环保统计及考核机制。研究交通行业节能环保评价和考核体系。初步建立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监测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1、确保“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的地位和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行业专题规划,是我市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要确保规划的地位和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已纳入规划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要加强与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进度安排,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未纳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是否更加有利于加快我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交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强我市交通重点领域发展,并统筹经济效益和显著改善民生的社会效益,根据相关专业规划,稳步开展前期工作。
3、加强对交通运输运行的跟踪分析,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开展中期绩效评估与调整工作,保障规划实施。
(二)强化资金和土地保障
1、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民营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
2、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为补充的筹融资机制。
3、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在燃油税返还额度外,对交通重点工程资本金给予专项补助。
4、加大对农村公路、农村客货运设施、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投资力度;发展甩挂运输;研究制订促进现代交通物流、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城市公交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发展、绿色交通相关领域的投资政策。
5、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确保规划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争取土地指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三)重视机制体制改革
1、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高效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体系和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2、加强财务和资金监管改革,建立起税费改革后资金管理与交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交通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监管机制。
3、大力推动本质安全改革,努力构建以主体责任清晰、人员素质过硬、技术装备先进、基础设施完善、应急处置有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继续推进交通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起行为规范、高效便民、保障有力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5、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实行引资和引智并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力争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科研设计、大专院校,加
强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
2、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运营管理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培养。
3、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软硬件环境建设,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和职工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素质。
4、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
(五)深化廉政建设
坚持以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特色惩防体系为主线,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廉政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深化纠风治乱,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1、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交通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八大系统工程”、强化“五大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2、加强廉政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常规教育、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四项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深化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3、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制度、政风行风建设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推进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推进科技防腐机制建设。坚持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落实、责任追究三个环节,确保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4、深化纠风治乱。以治理公路“三乱”为重点,建立纠风治乱快
速反应机制,加强对交通执法、基层服务窗口、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监管,纠正粗暴执法、趋利执法、以罚代纠等违规违纪行为;深化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建设“阳光交通”,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5、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完善信访举报投诉机制,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违反财经纪律等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行业氛围。
五、2020年全市交通发展远景展望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郓城县交通发展设想是:
到2020年,我市交通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安全环保、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水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建成现代化公路网。到2020年,公路网规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全市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干线公路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更高。
(二)港口建成综合性、现代化的亿吨大港,到2020年,港口功能由单一货物吞吐向客运、仓储、物流、临港产业、信息服务等多功能转变,全力拓展港口功能,壮大港口经济,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第三代转型升级。
(三)争取2020年前完成机场搬迁工作。
(四)以潍坊对天然气与原油需求为动力,打通潍坊与能源运输枢纽之间的管道连接,充分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为潍坊发展高效、清洁能源。2020年输气主管网能力达标,落实气源。
(五)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客运网络体系、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实现交通一体化。建立一个基于现代智能交通技术的高度智能化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管理便捷的、服务质量高的现代化交通信息系统。
第三篇:智能交通总结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施工总结
目录: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第二部分:高清视频监视系统施工流程
一、踩点
二、施工前准备
三、材料准备
四、施工
1.材料申领 2.土建施工
3.杆件、箱体和设备施工 4.线缆施工 5.问题整改 6.验收 7.维护
五、系统总结
第三部分:高清治安卡口子系统施工流程
一、踩点
二、施工前准备
三、材料准备
四、施工
1.材料申领 2.主要设备介绍 2.1高清像机
2.2偏振镜切换控制装置 2.3闪光灯 2.4频闪灯 2.5车检器 3.土建施工 4.线圈切割
4.1线圈设计方案 4.2馈线布线设计 4.3线圈匝数
4.4环形(传感)线圈施工规范 4.4.1路面开槽 4.4.2开槽顺序 4.4.3槽的几何尺寸 4.4.4槽内清理 4.4.5槽内下线 4.4.6填槽及浇注 4.4.7环形线圈的测试
4.4.8线圈和馈线的连接和接头处理 5.立杆安装设备 5.1摄像机接线
5.2像机与频闪灯的接线及多灯频闪级联接线图示 5.3摄像机与闪光灯之间的接线 6.线缆布放和设备测试 7.设备调试 8.问题整改 9.验收 10.维护
五、系统总结
第四部分:闯红灯自动记录子系统施工流程
一、踩点
二、施工前准备
三、材料准备
四、施工
1.材料申领 2.主要设备介绍 3.拆旧杆杆件设备 4.土建施工 5.立杆安装设备 6.设备调试 7.问题整改 8.验收 9.维护
五、系统总结 第五部分:后期工作
一、工程量的统计
二、材料统计
第四篇: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文本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文本1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文本
1总 则
1.1 规划的作用
通过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合理配置商业网点;通过商业业态发展引导,促进商品流通业 健康发展。
1.2 规划依据 1.2.1《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2.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1.2.3 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 号); 1.2.4 国家经贸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 厅贸易[2001]44 号); 1.2.5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 号)。
1.3 规划对象 规划对象主要为从事商品流通的批发、零售、服务经营场所等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发展。商业网点分为零售商业网点、批发商业网点。本规划中将批零一体化综合网点根据其主 导类型分别归入零售商业网点和批发商业网点。1.4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中心城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及高新区)和新都区、青白江区、龙泉区、双 流县、温江区、郫县等 6 个区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 3681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成都四环路以内的中心城,面积约 597平方公里。
1.5 规划期限 本次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期限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致,至 2020 年。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2.1.1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业网点体系的总方针。
2.1.2
引导成都市商业网点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商贸中心城市作用。
2.2 规划原则
2.2.1 远近结合、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2.2 指导城市商业分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
2.2.3 规划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发展目标、规模
3.1 发展目标建立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城
市。
3.2 发展规模3.2.1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总规模应与成都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3.2.2 总量预测(1)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740.1 亿元,年均递增 12%;2015 年达 2802.5 亿
元,年均递增 10%;2020 年达到 4117.8 亿元,年均递增 8%。
(2)2010 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达 984.5 亿元,年均递增 12%;2015 年达 1537.2
亿元,年均递增 10%;2020 年达 2258.7 亿元,年均递增 8%。
3.2.3 成都市各级商业中心零售商业网点净用地规模按城市人口人均面积 0.9~1.2平
方米控制。
3.2.4 零售商业网点净用地规模预测
(1)2010 年,主城区控制在 5~7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商业净用地规模控制在 4
平方公里左右。
(2)2020 年,主城区控制在 7~9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商业净用地规模控制在 5平方公里左右。商业网点总体布局
4.1 主城区商业整体功能分区
中心城重点发展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功能;各外围组团重点发展具有对内供应、对外辐射的批发市场和为本地服务的商业功能。主城区商业的整体功能分区为:
(1)中心城:发展以商务中心、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中心及现代服务业。(2)龙泉:发展组团商业中心及东部地区的主要配送中心,结合龙泉花果山发展休闲 娱乐业。
(3)华阳: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及滨水休闲娱乐业。(4)东升: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及航空港物流基地。
(5)新都—青白江:发展组团商业中心、北部物流中心,依托宝光寺、桂湖等历史文 化古迹发展旅游业。
(6)郫县: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生态观光及休闲娱乐业。
(7)温江: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依托花卉基地发展休闲娱乐业。4.2 中心城商业网点发展的总体格局
成都市中心城商业网点应依托二轴,建设和完善一个中央商务区,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积极发展会展商务区,调整批发市场布局,培育片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街坊商业,积极推动专业特色商业街的建设,形成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大中小结 合的商业网络结构。
(1)二轴:人民路(南北向轴线)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呈 “十”字交叉形。
(2)一个中央商务区:由三个主要功能区和一个配套区构成。指商业中心区、商务中 心区、文化博览区和生活配套区。
(3)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 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区、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区、水井坊 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历史文化风景区。各种零售业态空间布局原则
5.1 成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 合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Shopping—Mall)等,其中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大型百货店、大型专业店、购物中心属于大型零售业态。
5.2 大型零售业态的布局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原则上按照大型超市按服务半径 2 公里 左右布局,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按服务半径 4 公里左右布局。
5.3 成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选址原则、规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目标顾 客等相关要求参见《成都市主要零售业态分类一览表》(附件 2)。
5.4《成都市商业零售业态分类规范》另行制订。批发市场总体布局
6.1 成都市中心城二环路以内不再新建批发市场,二环路至三环路之间严格控制新建批
发市场。
6.2 结合城市发展布局,依托对外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在城市边缘区及各外围组团发展 批发市场。
6.3 引导批发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建设。
6.4 根据《成都市消防总体规划(1996~2020 年)》,危险品批发市场布局在四环路以外、龙泉驿区洪安乡境内。
6.5 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等布局应在本规划的指 导下进行专项规划。物流基地规划布局
7.1 以“一网二平台,三园区四中心,若干物流服务站”为框架,建设成都现代物流业 发展体系。
7.2 一网:指建设物流快速网络,即打通连接外部的货运快速通道,建立市内物流配送 网络。二平台:指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
7.3 物流基地主要依托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四个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三大国 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青白江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
;四 个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成都新都物流中心、成都龙泉物流中心、成都双流物流中心、成都
保税物流中心。
7.4 成都物流基地详细规划布局参见《成都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5)。其他类型商业网点规划布局
汽车交易市场规划布局参见《成都市中心城汽车市场布局规划》(2005)。旧货市场等布 局应在本规划指导下进行专项规划。城市各级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1 按照商业网点规划的布局原则,根据成都市实际,将我市商业网点体系分为:市级
商业中心区、外围组团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街坊
商业、专业街、中心镇商业和一般镇商业、农村商业等几个层次。
9.2
成都市中心城商业网点总体布局结构由 1 个市级商业中心、19 个片区商业中心(包
括中心城两个副中心)、100 个左右居住区商业中心构成。
都市中心城范围内重点打造 100 个左右居住区商业中心,具体以各分区规划为准。
9.6.2 居住区商业中心遵循布局均衡、功能分工合理、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完善居住
区级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按 3-5 万人设置 1 处,宜结合居住区中心布局。
9.6.3 居住区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社区型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适度设置大型综合超市、文化娱乐网点、专卖店、农贸市场。严格控制具有 9.3 市级商业中心区的规划布局
9.3.1 市级商业中心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内。设置在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该商业中心区面积约 1平方公里。
9.3.2 市级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文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 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农贸市场。
9.4 外围组团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4.1 六个外围组团商业中心分别位于龙泉、华阳、东升、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9.4.2 外围组团商业中心要与建设规模和人口相配套,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商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9.4.3 外围组团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 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农贸市场。
9.5 片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5.1 片区商业中心设置在居民聚居区、商务集聚地、公共交通集散地周边。9.5.2 中心城范围内培育 19 个片区商业中心,分别为:
(1)成华区:建设路、青龙、龙潭、保和——十陵四个片区商业中心;(2)锦江区:牛市口、东部副中心两个片区商业中心;
(3)武侯区:跳伞塔、高升桥、红牌楼、晋阳、高碑五个片区商业中心;(4)青羊区:骡马市-西大街、清江、光华三个片区商业中心;
(5)金牛区:茶店子、沙湾——成都会展商务区、火车北站、洞子口四个片区商业中 心;
(6)高新区:南部副中心商业区。
9.5.3 片区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网 点、娱乐网点;适度设置百货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农贸市场。
9.5.4近期重点建设东部副中心、南部副中心,以带动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同时结合城市 新区建设,配套完善晋阳、青龙、清江、茶店子等片区商业中心。9.6 居住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6.1 居住区商业中心设置在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居民。成干扰性的非配套商业进入社区。
9.6.4近期重点结合城市发展,配套完善三环路周边住宅新区的居住区商业中心。9.7 街坊商业规划布局
9.7.1 街坊商业设置在街坊主要出入口、居民主要途经地。
9.7.2 街坊商业鼓励设置便利店、便民店、餐饮店、生活服务业;适度设置小型超市、文化娱乐网点、专业店;限制设置百货店、大中型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
9.7.3 在街坊商业的设置中注意消除居民小区的噪声源、卫生盲区和避免造成交通瓶颈。
9.8 专业街(特色街)规划布局
9.8.1 专业街鼓励设置与该专业街特色相关的专业店、专卖店;适度设置为该专业街配 套服务的商业服务业;限制设置与该专业街特色无关的业态和业种。
9.8.2 发展专业(特色)商业街,要规划足够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停车场所。尽量避免设 在城市主、次干道上。专业街一般街长
米以上,专业店 30 家以上,设置在商业中心周 边,交通便利处。
9.8.3 目前已形成市中心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综合)、磨子桥科技一条街、玉带桥家私 一条街等若干条特色街。结合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可逐步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专业特色街,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特色。
9.9 中心镇商业
9.9.1 中心镇商业主要设置在该镇的人流集中处,服务对象为本镇的居民、周边村民以 及外来消费者。服务人口约
2-5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为 2 万平方米。
9.9.2 中心镇商业区内鼓励设置超市、餐饮网点、小商品市场、产地农贸市场以及农资 供应商店,配套以生活服务、图书报刊、邮电、文化娱乐等商业网点。
9.10 一般镇商业
9.10.1 一般镇商业设置在镇主要街区,农资集散地周边,为本镇居民提供日常商品供应,提供生活与农用服务。
9.10.2 一般镇商业服务人口约 0.5-2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为 5000平方米。9.11 农村商业
9.11.1 农村商业主要设置在行政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人口约 0.2— 0.5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为 200平方米。
9.11.2 以“放心店”、农资供应点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的日常服务设施。10 附则
10.1 本规划由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10.2 规划中的术语说明详见附件 1。
附件 1:术语说明
1、成都市中心城
成都四环路以内(含道路外侧 500 米绿化带)的用地范围,面积约 597平方公里。
2、成都市主城区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分
为中心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东升)、温江、郫县等 6 个周边组团。
3、商业网点
指根据网点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所界定的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
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或统一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包括零售
商店、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餐饮店及其它生活服务业设施等。
4、零售商业网点
(1)零售商业网点概念
零售商业网点指各种面向消费者开展零售购物的商店以及由各种商店集聚而成的复合体。
(2)零售商业网点等级划分
以营业面积为主要标志划分为: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指营业面积在 5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业网点。
中型零售商业网点:指营业面积在 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零售商业网点。
小型零售商业网点:指营业面积在 2000平方米以下的零售商业网点。
(3)零售商业网点类型划分
按零售业态划分(见附件 2)
零售企业的营业形态简称“业态”。不同的业态是零售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的结果。零售企业的营业体制和制度简称“业制”,比如连锁经营就是比较常见的业制形式。
按零售业制划分
单体店:指只拥有一个店铺的独立零售商。
连锁店:指采用连锁经营的方法,将若干个零售店铺连成一个经营整体,经营管理权
集中在总店或总部,各连锁分店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 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连锁的基本方式有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三种。
5、批发商业网点 批发商业网点主要表现为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因物流园区规划已纳入相关专项规划,该部分内容以相关专项规划为准。
(1)批发市场概念
批发市场相对于零售市场而言,指对经营的商品以批发价进行批量交易,主要不针对最 终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易市场。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形市场,主要通过批发业务 网络进行交易;另一种是有形市场,主要通过建立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市场,集聚大量的批 发商进行交易。本规划所指的批发市场为有形批发市场。
(2)批发市场等级划分
参照广州市的相关标准,成都市批发市场以营业面积或年交易额为主要标志进行规模 等级划分,具体如下: 大型批发市场:指营业面积在 8 万平方米以上或年交易额 10 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中型批发市场:指营业面积在 3 万平方米~8 万平方米或年交易额 3 亿元~10 亿元的批发市场。
小型批发市场:指营业面积在 3 万平方米以下或年交易额 3 亿元以下的批发市场。
6、各级商业中心 我市商业网点体系分为:市中心商业区、外围组团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居住区 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街坊商业、专业街、中心镇商业和一般镇商业、农村商业等几 个层次。
(1)市中心商业区:指商业高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范围为超广域的商业集 聚地。
(2)外围组团商业中心:指外围各组团逐步建成后,在其中心区域形成的商业中度集聚,商业服务行业比较完善,服务范围为外围组团居民及部分外来消费者的商业集聚地。
(3)片区商业中心:指商业中度集聚,商业服务行业比较完善,服务范围为广域的地区
商业中心。
(4)居住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
消费必须的商业企业和生活服务业,以新型社区购物中心为主体,建设发展融合各种新型业
态、各种服务功能的现代社区商业。
(5)街坊商业:指方便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的社区便
民商业。
(6)专业街:指同一系列的专业店、专卖店高度集聚、提供专门商品和专业服务的特色
商业街。
(7)中心镇商业: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和村民日常生活消费所需的商业
服务行业,以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服务对象为本镇居民和附近村民的商业中心。
(8)一般镇商业:指为方便本镇居民及附近村民购物和消费,以及提供一般农业生产资
料供应服务的便民利民商业。
(9)农村商业:指为方便农村居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三集中”过程中形成的农
村新型社区居民及附近村民购物和消费,以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购销服务的便民利
民商业。
第五篇:智能供热经营部调研工作内容
智能供热经营部调研工作内容:
一、深入了解兄弟单位《供热经营管理系统》内部功能模块应用情况,结合我公司实际工作流程,开发新模块,补充现用各功能模块。
二、了解兄弟单位客户服务各项工作流程及智能化管理软件,完善我公司现有客户服务各项工作。
三、了解兄弟单位各部门应用软件的接口方式,信息共享平台的构成,为我公司远景智能供热平台拟建,打下良好基础。
四、了解兄弟单位供热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及相关制度,为我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改革借鉴新模式、新方法。
二○一三年四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