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2:1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

第一篇:(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

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

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戏剧文化资源宝贵,生命力强。小学学习既是启蒙学习的开始,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戏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们继承戏剧精神,传承戏剧艺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戏剧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内涵,更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戏剧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等的高雅民族艺术。

二.关于戏剧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戏剧教师专业素质,解决戏剧教师紧缺现状

2.2选择好的戏剧题材,充实戏剧教学内容

2.3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所有的学习,不论年龄,只要是适合儿童成长发育所需的,都能由戏剧学习媒介来完成。

(2)教室里的情形大多数是,无论儿童的年龄是几岁,课堂里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掌握大部分的主导权,儿童没有这样的权力,应巧妙转移教室内的主权到儿童身上,注意师生角色的转换。

(3)教学过程教师须灵活安排,儿童做决定的时机,以及何时征询学生的意见,而且确定那正是这个课程可运用的建议,以利于戏剧课程的进展。

四.戏剧教学应该注意和遵循的一些事项

4.1多听

4.2做好课前预设.4.3鼓励学生自学

4.4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4.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音乐教育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戏剧艺术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3]在当今诸多艺术形式出现的墙况情况下,坚持和传承我们民族的艺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努力上好小学戏剧课。

第二篇: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史》读书报告

引言: 中国戏剧的主旨和故事很容易被大家看清,而它的真正精微处,不在主旨,而在形态;不在故事,而在韵致;不再剧本,而在声腔和表演。

摘要: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成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的论著是将戏剧领域用不同方面体味那种文字与思想的双重震撼,是对中国戏剧发展的介绍,以及更为宏观的艺术创造和美学理论。一:戏剧美最初因素的积累

1.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在于原始歌舞之中,后者因对实际生活的粗陋概括而具备象征性和拟态性。拟态表演,又因原始宗教而获得了礼仪性组合。在图腾崇拜的具体仪式中,具有一定的场面和程序,戏剧美的因素也就在场面和程序的组合中出现。

2、巫术礼仪和巫祝的作用。巫祝者,图腾崇拜礼仪的专职神职人员。女的叫巫,男的叫。巫祝的装扮有着比较稳定和明确的装扮者和装扮对象,又有被观赏的价值,标志着戏剧美的进一步升格。在歌舞和装扮上,后者对戏剧美更重要。戏剧美,以化身表演为根基。屈原《九歌》已传达出浓厚的戏剧信息,但中国这种祭祀礼仪呈现出非艺术化走向。

3、孔子把巫术礼仪引向政治、伦理之途,使戏剧美的因素渗透在生活之中,造成生活的“泛戏剧化”,而未能使戏剧美因素获得凝聚和独立。

4、儒家礼乐观念的延迟作用:提倡情感的调和与满足,一方面助长了抒情艺术,是中国的诗歌获得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抵拒了分裂和冲突,使戏剧艺术赖以立身的审美基石失落长久。是一种“非戏剧精神”。

5、优的活动:由巫演化而来,亦是祭祀礼仪的产物,但只娱人不娱神。活动主要是歌、舞、说笑话,常包含讽谏因素。优孟扮演孙叔敖,具备戏剧美因素,但也只援助了逻辑性讽谏。

二:由汉至唐戏剧因素的发展

1、汉代“百戏”中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界碑性意义。出现了情节化的个人假定性。

2、唐代的歌舞小戏:《踏谣娘》已出现后世中国戏曲的一些美学特征。其简约格局,对应着寓言化、类型化的美学风致。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思辨方式上有形象性要求,而中国古代文学家对艺术形象有“载道”的追求,两相遇合,决定了中国文艺在总体上的寓言化倾向。演出时的当场应和,开始了中国戏剧家善于承接、反射、强化舞台情绪的传统。《兰陵王》中面具的运用,具有想象力和象征性的戏剧方式,体现中国戏剧、东方戏剧的重要特征,已初步体现了中国戏剧“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

3、滑稽表演“参军戏”:继承古优的讽谏传统,出现戏剧性情景(多人演出,对话、问答、往还),构成具有艺术假定型的情节发展;丰富了中国戏剧科白部分的表现力;伸发了戏剧

美中的滑稽成分。“悲剧美的角色,总是以强硬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意图,因此常常引起敌对者加倍的警惕和防范,结果只能得到悲惨的结局;喜剧美的角色则相反,总是以机巧诙谐的外相藏匿自己的意图,因此常常使敌对者解除戒备。滑稽的力量就在这里,丑角的力量就在这里。”

4、诗歌美和戏剧美:唐代是诗的时代,而没有迎来真正的戏剧时代。“直吐心怀的情感抒发,对戏剧不很相宜,因为‘戏剧的动作并不限于某一既定目的不经干扰就达到的简单的实现,而是要涉及情境,情欲和人物性格的冲突,因而导致动作和反动作,而这些动作和反动作有必然导致斗争和分裂的调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诗的繁荣和戏剧的繁荣,总是很难并存于世。只有在抒情气氛适当冷却之后,才能大规模地涌现戏剧。”

三:由宋至元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冲刺期”

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艺术汇集繁荣,各种戏剧雏形急速走向成熟。演出场地长期固定化(瓦舍、勾栏)与戏剧文学的专门化(职业脚本作者“书会先生”“京师老郎”)几乎同时开始。市民口味与戏剧本性的合拍。瓦舍的观众以市民为主,他们对演出的反馈,比宫廷中的观众更具有普遍性,比乡村间的观众更具有连贯性,这就为戏剧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既开放又稳定的气候。这些市民观众,文化素养比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村野农民广,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都比这两种人快。因此他们的感官已不很适应那种空灵、含蓄、蕴藉、悠远、缥缈的艺术形态,他们追寻着绵密而紧张的有趣故事,直接而丰富的感官享受。

2、12世纪前期,南戏形成;13世纪前期,元杂剧形成。这两种高级戏剧形态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剧的完全成熟。真正的戏剧时代开始。中国戏剧的成熟期和第一个繁盛期在12~13世纪之间。

四:元杂剧——中国戏剧史中的黄金时代

1、元杂剧分前后两个时期,以14世纪初年(1307年)为分界线。元杂剧黄金时代是指前期。

2.元杂剧两大精神主调:

(1)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大多表现恶势力对善的侵凌,以悲剧和

正剧为多。具有整体性;典型化形象构件——与权势勾结的无赖;倾吐郁愤的方式:“法治之梦”——公案戏。例如《蝴蝶梦》《灰阑记》《合同文字》《陈州 米》。“缅怀之梦”——历史剧。例如:《汉宫秋》《赵氏孤儿》《单刀会》《李逵负荆》。“隐遁之梦”——以神仙道化来鄙弃现实世界

(2)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大多表现善对于恶势力的战胜,以喜剧为多。中心人物是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青年男女,尤其是青年女子。“团圆之梦” 举例:《西厢记》《望江亭》《救风尘》

五:明清传奇时代

1、元杂剧的衰落是因为北艺南迁,水土不服。地域性习惯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戏剧

家的社会观念和精神素质发生变化。江南上层社会与元代统治集团关系温和,前期艺术家的浓重郁愤大量消释;科举恢复文人有仕途可走。

2、南戏兴盛的原因是地域适应性; 以其世俗性保持与社会现实的基本联系;形式上具有自由的生命力。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是明清传奇创作的正式开启点;采取双线并进、交错映照、叠设困境、加深误会的手法,蔡伯喈的仕途和赵五娘的穷途构成一种自由串联时空的流线型对比关系。

3、由岑寂到中兴

(1)明初文化黯淡期的“台阁体”(《五伦记》《香囊记》)

(2)明代中叶,嘉靖以后,《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三大传奇”标志创作繁荣时期到来。

4、16~17世纪戏剧总貌:

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主情随情而上天入地 例如沈璟:“属玉堂传奇”《义侠记》《博笑记》等。主理守理而斤斤格律。例如徐渭:《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王骥德:中国古代仅次于李渔的戏剧理论家,著《曲律》高濂《玉簪记》,周朝俊《红梅记》,孙仁孺《东郭记》晚明时期有孟称舜《娇红记》,阮大铖《燕子笺》清初戏剧家:李玉《清忠谱》《一捧雪》《千钟禄》李渔《笠翁十种曲》《蜃中楼》 历史上四部杰作:《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

六:近代戏剧界的思想

1、第一次戏剧界思想运动在世纪初年,代表人物为严复,梁启超,夏曾佑,陈独秀,柳亚子。他们重新确认戏剧文化的重要作用;评价中国戏剧文化的社会积极性;批评中国戏剧中的消极因素;为中国戏剧树起了国际性的参照点;对中国戏剧的改造提出了急迫的要求

2、第二次思想发展为五四前夕 代表人物为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胡适,欧阳予倩

3、而公正的体认是在历史梳理中,广阔视野中,观众接受中。

总结: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剧一直在孕育、变化和茁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剧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剧成为当时及其繁盛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它因此成为社会民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传统文化之一。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传统文化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剧。中国的戏剧因此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重量因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戏剧。

第三篇:音乐业务学习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说明音乐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而且是应当培养具有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艺术方面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我校是一所农村实验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而且,较好地锻炼与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作为个人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音乐作为一种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艺术教育形式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艺术方面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课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音乐学习和运用音乐进行自我表现、实践,并不断改善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中,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和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今的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界定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情感。心灵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语言文字”,音乐教育就是运用音乐进行教育,也就是说通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进行培养人的教育。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创新即在已有基础上产生出新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过程。创新就是发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教育。旨在开发沉睡在人体内部的创新资源,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音乐创新教育,旨在运用创造与创新的特征,在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点燃他们内在创新的火花,发展智力,启迪思想,启发创造,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与假设

1、探索和研究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小学音乐教学的操作模式。

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和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音乐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2、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

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3、分层教学,因材实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研究如何发挥音乐对调节学生情绪、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作用,营造课堂教学温馨、和谐、向上的氛围,对学生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总体采用行动研究策略,具体采用总体设计,互相协调,以点带面,逐步完善发展。

①文献研究和观察法:结合学科特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②问卷调查法:对实验对象进行“自主程度”和“创新能力”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后效果问卷调查和组织专家对教学效果全面评估。

③实验研究法:各年级选择2个班级开展实验研究。双方选择相同的教材,教学时数相等。实验班采用音乐新模式教学,突出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照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按以前“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旧模式进行教学。

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这正切合了小学生对新事物因好奇而产生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针对这个原理,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学新途径,改变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怀着尝试的心情,在课堂上多次引入尝试教学法,使得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出了新的面貌:由被动变主动,由沉默变活跃„„。回顾过去,我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唱谱、打节奏„„可他们总是似懂非懂。而现在,我感到轻松多了,学生也似乎聪明多了。为此,我的音乐课堂中经常尝试“放手”:当出现一首新歌时,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歌曲情绪,自己体会歌曲内涵,自己分析歌曲结构,自己听琴、听录音学唱,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歌曲„„,我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地给予帮助和组织整个过程。通过尝试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观察到,人是靠接触自然和亲身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获得概念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便产生了“问题式”教学方式的精神,认为人可以在别人的诱导下,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从而得出科学的概念和结论。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进行曲教学的时候,我发了一张纸给每一小组的同学,请每一组的学生写下你想了解有关进行曲的什么内容,同学们一下子就写出了十多个问题,然后我们大家再把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分类,最后产生了五个问题,比如“什么是进行曲?”“它有哪些特点?”等等。每一个小组认领自己感兴趣的1—2个问题,共同寻找正确答案,共同解决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很有可能两个小组都认领了,那我们就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更接近正确大案,更有说服力。在每一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都出色的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课堂气氛高涨,学习效能得到了发挥。

3、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在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创设不同的情景,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自觉运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讲述生动的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及情趣盎然的表演,利用图画、音像创设情境,甚至于用实打实的场景模仿等。我教《龟兔赛跑》这一欣赏课时,就曾用过这种方法。那是复听《龟兔赛跑》后进行的音乐表演课,由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裁判、兔子、乌龟,其它同学装扮大森林。音乐一响起,全班同学纷纷用花、树枝、动物头饰搭场景,班组一下子成了美丽的大森林,随着解说词的深入和音乐的发展,表演不时掀起高潮„„。短短一堂课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欢乐与深思却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4、体验式教学法

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说发展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那么,引导体验则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创设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用心去感悟音乐。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告诉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恐怕很少会忘记,甚至还会记忆深刻,这就是体验式的特点与优势。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体验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会很好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二年级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非常枯燥,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如果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都来亲身体验一下,效果就会不一样。于是,我运用了“搭节奏”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来扮演音符,并进行搭拆节奏型。这个方法大大激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都争先恐后的要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这个知识点,而且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巧引•开拓--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1、搭设创新的支点--巧引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①鼓励想象、萌发创新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赏音乐想象音乐中塑造的形象,让音乐形象在脑中再造,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尝试教学的主题思想、无疑是让学生先试一试,即先练一练。这是一种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发现式教学,这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进攻性地去探索、寻找、发现知识,增长智慧。尝试教学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看的条件、想的时间、说的机会、练的空间,正由于尝试教学法的“给”,学生就有条件、时间、机会、空间去探索难点、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回顾过去,学生听到“视唱”就唉声叹气,因为我总是说音没唱准,节奏不对,声音象“没长整齐的稻草”。现在,我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借助琴声自学,有的互相倾听,效果确实比我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识谱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③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课程标准写道:“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在一年级《过新年》的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过新年”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乐器和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了过年大联欢的教学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对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过年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次,我又带了许多红绸和乐器,使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然后,我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在这节课中我把享受音乐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想象和创新能力。我也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做动作,即面向到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孩子们在这一节课中通过个体的差异,进行了带、帮、学的合作交流,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也使其他的学生有了参与和创造的机会,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有的孩子自己创编了热闹的节奏;有的孩子创编了舞蹈;有的孩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孩子剪了窗花;有的孩子学起了鞭炮声;有的同学竟然想到了包饺子。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我非常感动。这样孩子们在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中过了个热闹的新年大联欢。另外,我们还通过在学校中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部分特长生有进一步表现的空间,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创新。

2、体会创新的趣点--开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音乐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三)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以唱、演为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对音乐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主体学习,通过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活动内容的创新

游戏、比赛创新: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比赛内容,自己组织实施。动作编排创新:让学生根据音乐特点创编动作,进行简单的唱游活动。表现方式创新: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表现音乐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

2、教学组织的创新

教学过程组织的创新: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可以是全班。让学生自己根据特长分组,唱、说、演等,教师根据教材技术难易程度,分成几块教学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教学点,决定教学的进度,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欣赏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可以进行模唱旋律,有的学生可进行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可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音乐器材运用的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如,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我让学生自己用易拉罐装上沙子用作沙球,用筷子做双响筒用,用小铃铛串起做串铃用等,学生在听音乐时,用这些自制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学生兴趣很高,理解音乐的效果很明显。

(四)展现个性,创新中培养音乐能力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大胆大方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我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的,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观察到每当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和我学;有的学生心里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南而事实上也确实唱不好的,表现得很是被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要表现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让这部分大学先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表现,让那些有基础的同学表现加点花样,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增强创新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1、创设“练习”情境,营造自主创新的气氛

舒曼曾经说过:“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可见,想象对于音乐创作是多么重要。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怎样理解、怎样处理,学生往往是看老师的脸色,揣摩老师的心思,生怕答错。即使有个别别出心裁的,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装装样子而已。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语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如教师把甜美的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在教学歌曲《堆雪人》时,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和一棵高高的雪松,带着学生做跺脚取暖的游戏,孩子们仿佛就置身在冰封雪冻的下雪天,当歌曲响起,学生们随音乐舞动着、哼唱着,学习热情高涨,非常轻松地学会了歌曲,并主动参与舞蹈的创编,争着抢着创作歌词,教学效果很好。创设最佳情境,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使音乐课具有吸引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给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则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时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我没有从许多人关注的 “神童”角度出发,而是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665∣”。“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是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学生兴奋地唱起这首熟悉的儿歌,接下来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可爱的儿歌,说明作曲者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3、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

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采用鼓励教学法,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此我们经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中经常落队的学生,只要他们一有闪光点,我们就给予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表情的显露,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大方、独立表现歌曲和音乐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通过各种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4、适时加以评价,肯定自主创新的成果

创新成果的产生即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结晶和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小发明、小制作。鉴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星星点点的创新成果,比如一个自创的动作、自编的舞蹈虽简单至极,但只要合拍都加以肯定,极力赞扬。在肯定中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自主、创新,学生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5、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五、研究的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学生方面:

课题研究者由于提升的理论水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有了很大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1)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音乐创新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看、听、唱、想、动、奏、演等感知活动,如课堂教学中的创编表演活动:创编节奏、声势参与、创编旋律等创造性表现活动,通过切身体会与感受让学生兴趣增强,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践的创新。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创新素质及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

(2)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得到了改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吸取学生的意见,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境,不断创新了教学理念和行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教师方面:

(1)研究者新课程理念增强

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转变了角色。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能对自身工作和任务重新认识与定位,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到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研究者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认真研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实践和创新,我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以下风格。第一,引导学生进入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课题研究者提高了科研能力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在课题研究之前,我对“科研”充满了神秘、神圣感,觉得遥不可及,可亲密接触之后,才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才知道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拓宽和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做调查研究,去获取与课题相关的种种信息。总之课题研究让自己正逐步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教育教学经验,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论文《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江苏省人才周报上发表,论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创新教育》在宿迁日报发表,案例《赏“音”悟“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案例分析在省级案例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让节奏在童趣中跳动》在区级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多次在区级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所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达三十多人次。

(二)理论成果

1、在课题形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总结出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炼出“创新教育研究”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多种实践——音乐表现;自主探究——情感体验——多向交流——发展能力,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2、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完成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

3、努力营造了课堂教学温馨、和谐、向上的氛围,对学生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宽松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有力的措施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学生学习本身的复杂性,创新教育理论的开创性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课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学习评价体系”需要完善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尽管我们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作了探讨,但就一些问题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如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衡量、测查等,我们还需要得到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使其评价体系日臻完善。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初步形成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一般操作方式,总结出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创新教育研究”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多种实践——音乐表现;自主探究——情感体验——多向交流——发展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的构建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即将结束,但对我来说科研才刚刚起步,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促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为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走近高效课堂

走近高效课堂

连日来的参观学习听课,欣赏了几个目前流行的中国课改成功模式版本,留下来印象最深的是“高效课堂”这一概念。接着阅读了几篇关于高效课堂的文章,是李炳亭写的。李炳亭任《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是他发现并推出了杜郎口中学。阅读之后,自我感觉能给我们的课改带来一些启发,特辑录在一起供大家鉴赏。——范永安 1.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2.《高效课堂解读》

3.《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以学评教”系统》 4.《再访六道河中学》 5.《如何评课》

6.《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太阳照常升起,变化每天发生。转眼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

走在课改路上的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曾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各色“经典”,这支队伍里,活跃着许多闪亮的身影,洋思、东庐、杜郎口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我们无意对“典型们”做出一番比对和评价。因为,课改原本就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过程。

本期“调查”,我们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上,旨在通过锁定“模式”,以“课”论“改”,试图展示课改的基本历程,厘清课改发展的脉络,从而给力中国教育。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1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在记者的调查中,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课难道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历数近10年来的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从最初的唯一选择——“五步教学法”,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模式不仅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

“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的应有态度。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最初的开始:五步教学法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变。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他创造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让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启”与“结”,两个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都属于学生,由他们来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魏书生看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比较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他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在历经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苏醒,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尤其是洋思中学。

洋思“变形记”:先学后教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课堂教学来说,洋思中学的突破算一个“奇迹”。

这所位于江苏泰兴的一所破落农村初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有六个环节。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

“先学”的操作要求:1.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板书)显示,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时间2分钟左右。3.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间5至8分钟。4.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时间5至8分钟。

接下来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时间8至10分钟。

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而“当堂训练”又辅以课堂“四清”,则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

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相比,不难得出,洋思中学的“先学”主张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重大突破。洋思的课堂“变形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声誉。直至今日,仍有学校前去洋思中学“取经”。

曾经有文章这样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随意走进初二年级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一样朴素而简洁的装束,一样年轻的面孔,课堂在学生对照复习提纲自主看书、提问检测、再复习、再检测以及最后的练习巩固等不同的环节中紧张地转换着,时间被细化到10分钟、5分钟,甚至1分钟。一节课,40多道选择和开放问题,全班40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和集体检测。”

“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也是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换句话说,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不容抹杀。”一位资深教育记者这样评价他眼里的洋思课改。

东庐“一招鲜”: 讲学稿的“技术”贡献

与洋思中学的“早年成名”不同。同样来自江苏大地的农村,东庐中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后起之秀”,因为“一招鲜”而声名鹊起。

东庐中学成名在“讲学稿”。与传统教学管理重视教师的备课不同,东庐中学变写教案为编讲学稿。其技术的改良,却生成了课堂意想不到的变化。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带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是课堂结构的巨大变化。

何谓“讲学稿”,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体现在,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东庐中学的课堂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

课前,教师先把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自学。课中,教师按照“讲学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才进行点拨。

“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把„教‟和„学‟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有专家评点说,东庐中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学”,看重学生的“学”。

“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讲学稿‟这个„技术‟的改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有专家如是说。

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

比东庐中学的改革稍早一年,一个叫崔其升的农村校长,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引爆了“颠覆式”的课堂变革。

最初的时候,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教师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发挥。

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非议。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好起来的课堂证明了学生主体的力量。”崔其升校长说,他就是这样矫枉过正,硬把教师的观念给扭过来的。之后,他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了能代表杜郎口教学主张的“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由此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

杜郎口模式被称为“颠覆”的典型,其改革是彻底的,不留尾巴的,它的创造性在于,把一直以来由教师掌握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郎口还统统删除了一些词汇中带有“教学”的字眼,而换成了“学习”,如教学目标被改成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则换成学习计划,等等。

与之相伴的是教室环境的变化。杜郎口的教室不再是原有的主席台式的座位排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排序。物理空间的小小改变,实现了教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全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杜郎口中学课改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

应该说,杜郎口这股旋风成功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有60万人次前往这个农村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热”在基础教育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消退,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趣的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杜郎口,各种关于“解读”杜郎口的话语,都已成为一种风尚。

伴随着知名度的高涨,杜郎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有人把杜郎口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也有人质疑,如果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要教师干吗,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方法的改良,没什么神奇。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所农村中学依然誓将课改进行到底。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学校允许教师打破三三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已经不称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崔其升对记者说。

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

本报曾就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总结推出了课改“九大范式”。除了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外,还有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还有曾被本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也都探索出了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当然,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模式热”导致模式的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摆明了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有人据此提出质疑,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

对此,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而李镇西老师同样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而当教师攀登上了这种境界,模式就是一个可以扔掉的梯子。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总结说。模式背后的思想

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10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仅仅只有模式,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上,“五步教学法式”的课堂,依然还控制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

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模式背后的东西。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对此,崔其升无奈地说。

在杜郎口中学,记者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了这些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对记者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后 记:

记者曾去过东庐中学进行采访报道。2010年岁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记者又先后来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目前洋思中学已经搬进了城区,但校园和师生身上依然可见农村学校的朴实。杜郎口中学依然矗立在一片农田之中。

严冬时节,白杨树已经光秃,伸向天空的枝条似乎蓄积着无穷的能量,和绿色的麦地一起,昭示着春天已经不远。这里的空气清新透明,人质朴粗犷,透出本色的力量。学校在这里接了地气,草根性的原生态的课改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

时值深冬,但依然有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和校长。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他们听课时专注而认真的表情上,我似乎看到了答案。我想这两所学校提供了他们最需要而又最感困惑的课改经验。而他们之所以有此动力,是因为课改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逐渐在他们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埋头拉车,为让自己的学生多考几分兀兀穷年,而终于抬起头来看看前进的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他们在课改大潮的涛声中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开始追求作为教师和校长的天职和良知,承担起教育的本来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良知的召唤,使他们内心燃起了对课改的热情,才不辞辛苦不顾严寒而来。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也是如此。进行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

高效课堂解读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内涵概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五)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群学、对学、群学。

二、行动研究计划的七大关键词

(一)定位: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因此呼吁专家应学习袁隆平,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

“皈依行动”、做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才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立足课堂,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以“改”促进“新名校”、“新名师”的成长、成名、成家;用“新课堂”为当代学校注入“新血液”;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尊严、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感动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三)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1、模式简述: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在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2、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

形象地说: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级版,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农耕时代的镰刀。

3、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尊重模式便是尊重“三效”,既效益、效果、效能。

4、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

(四)操作:高效课堂模式的“四评一控”操作技法

四评:

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互动温度、拓展宽度、生成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一控:学生主体学习过程,教师主导课堂成果。附:

课堂三看:看自主程度、看合作效度、看探究深度。

1、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是100%还是大于或者小于100%,要求一节课参与人数不少于120次。

2、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质量”指标体验在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书写板书、是否有知识性错误。

3、导学案或者预习笔记的检查。这是五步三查中的“第一查”,教师要依据这一“查”,而决策课堂导入、环节安排等。

小组三评: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

注: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

1、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是“狂欢”。

2、拓展,既要宽度也要深度,要敢于让学生向未知领域义无反顾地行走下去,较真和钻牛角尖。所谓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

3、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要从“专题”、“专项”、“专利”的高度来审视高度。

展示三性: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注:展示即“发表”。发表即为了实现心灵的“获取”:评价、批评、接受或获取某种情感期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1、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2、千万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

3、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本来是说“西瓜”,结果由“西瓜”到“瓜子”,在后变成了“爪子”,这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和开party差不多,但课堂绝对不是开party。

(五)路径:临帖——入帖——破帖

我们主张学习即“拿来主义”,学习高效课堂要先找到“帖子”,“帖子”即五步三查模式,比照帖子,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

学习是为了破帖,形成自己的自主课堂特色,走向“新名校”群落。

(六)成效:通过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零作业”,“放生”学生、解放教师;通过帮助核心校“破帖”形成自主课堂模式,催生课改“新名校”问世

(七)意义: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用课改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进步和“均衡发展”

三、中国名校共同体2010行动研究——改造我们的课堂 主题词:零作业

破帖

区域合作

样本

(一)向课内45分钟要效益,改革传统教学时间+汗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旧模式,力争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能借助高效课堂普适性模式,实现“零作业”目标

(二)对中国名校共同体分布在22个省市的40家核心校,“催生助产”其尽快“破帖”,生成各自具有教学特色的新模式

(三)探索和推进区域课改合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四)尽快出台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课改“行业标准”,做好新课改的“实践推手”

(五)为参与实验的学校提供教室文化、校园文化设计标准化的“CI模板”

四、关于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

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二)、高效课堂建构重新建构两个关系

“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1、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2、“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

3、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

4、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

5、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6、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

7、要明确不能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去带动学生发展,而应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一味发展教师专业化会更助于教师的课堂表演,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所谓“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就在这里。

(三)、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

(四)、高效课堂“课中”注重教师“四主”

学案主导:导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导是手段,学是目的。注:导学案具体要求:

导学案的灵魂是三背,背学生、背学情、背学法;

导学案的目标是实现三维:立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学习主动: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三开”: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

问题主线: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活动主轴:“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学”动,组与组、对子与对子、生与生、生与师互动交流

(五)、高效课堂的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

4、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是发表

5、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六)、高效课堂的六个基本观点

1、现象诊断:教育的“课堂并发症”

2、轻负高效: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3、评价系统:以学评教、学生主体

4、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

5、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能力和发展”

6、开放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七)、高效课堂具体操作的七个“技法”

1、团队合作: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分组合作、生生互动兵教兵:

2、学习“三式”:独学、对学、群学

3、课堂“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4、教学“三环”:预习、展示、反馈

5、导学案是路线图、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达标测评是立足“实然”

6、教师主导:精讲、点拨,及时评价、师生互动师亦生

7、模式之“神”:注重模式、不惟流程:大展示与小展示(八)、高效课堂的八大妙处

1、解决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冲突

2、解决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

3、解决了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4、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

5、解决了师资不足、受制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

6、变厌学为乐学,厌教为乐教,改善了师生关系,让学校充满了魅力。

7、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把时间和能力还给了学生

8、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以学评教”系统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如果高效课堂是“汽车”,那以学评教系统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仍然显现不出“汽车”较之传统课堂那架“旧马车”的优势。

高效课堂之所以把相信学生当做教师的师德,是基于教育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

尤其是课堂幸福指数,它要考量学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状态,按照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关注永续发展,从关注个别人的发展到满足团队的发展需求,从关注达标率到关注情绪、情感和精神,从要求承受到关注但当,从教导式管理模式到关注自主成长模式。

任何有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基于信任、尊重和发挥。承认价值和发挥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价值感,高效课堂依托|“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个灵魂建构评价体系。

当然相信学生是把学习交付学生的前提,敢于交付。不仅交付“学权”,还要交付“评价”,即以学评教。经验告诉我们,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校长在课改中的责任什么时候都应该比教师的更大,而不应该一味把不改的责任加于教师,不明确这个职责,课改很难推进下去。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就应该发挥出领军的“羊群效应”,否则校长就会成为课改最致命的“短板”。

以学评教首先要求校长要深入课堂、以身作则、揪住课改、建构评价。评价的核心是明辨是非,统一“好课”的标准。高效课堂这样评价: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的课才是好课。这当然是仅指实然目标,加上应然目标,这样说就较为完整,“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德国教育家狄斯多维认为,一个教师教会了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他才是好教师,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廉·亚瑟·伍德认为:平庸的教师讲述,好的教师解释,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陶行知先生把世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结果把学生变成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是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不好,第三种最正确。什么教学的前提都应该是‘目中有人”。那么,重视学则必须首先重视对儿童的研究,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学”则成为无稽之谈。

陈鹤琴认为,儿童心理有七个特点:1、小孩子是好游戏的;2、小孩子是好模仿的;3、小孩子是好奇的;4、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5、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7、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魏书生认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有的学生获得较多的机会,掌握了方法,便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也有的学生遇到包办代替过多的教师,被剥夺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当然弱。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也说,“人之初,性本学”。

从诸多的论断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学生不是承装知识的容器;2、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3、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4、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评价必须从“学生”和“学”入手,如果不从“学”的角度去评价课堂、影响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转变,那课堂只能脱变为某些教师的“秀场”,一味展演自己“课堂艺术”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越俎代庖。评价是武器,不建立评价,又如何推进课改,因而要坚持“评价先行”。

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底线。“鸠占鹊巢”这个词似乎很贬义,但时下的确有人就这样一直霸占着课堂,学生哪里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主角?是发展的主体?我们一直在讲“主体与主导”,课改真正的观念其实就包含在这对关系之中,而课改的最大难点也恰恰纠结在这对关系中。研究保证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教师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的制约,正是建立课堂评价系统的目的所在。

课堂还用争论教师该不该讲吗?也许很多人会这样“建议”,教师“必要”的讲授是不可去的,离开了讲,还能称为教学吗?我当然接受这样的观点,问题是,教师的讲什么时候才是“必要”的,谁能说清讲与不该讲的界线在哪里?如果我主张这个问题该讲而你恰恰认为不该讲,发生这样的争论怎么办,听谁的?或者王老师水平高该讲,而李老师刚毕业没经验不该讲?王老师和李老师的水平高低如何界定?

别空耗精力一味扯皮了,讲和不讲都要有理由。你是否承认传统课堂讲得过多了,乃至于满堂灌、满堂讲,而学生只是讲的附属,是知识的容器,要不怎么会有人总结说传统课堂其实也就六个字,“教师讲、学生记”,而考试成绩从哪里来的,死记硬背加题海战术,无他!

有人或许会问,不让讲了学不会怎么办?当然,这种情况实属正常,但学不会依然不是不把学习还给学生的正当理由。好比小孩子走路跌倒,教师在遇到学生遭遇到学习困难时,当然需要适时“点拨”,但点拨不是讲授,不是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如果教师一等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就名正言顺地开讲,那学习能力恐怕需要很难生成。今天,任何人都应该明白,一个以“教”为主体的课堂,实质上就压根儿就没真正完成新课改关于教、学、评方式的转变,仍处于“旧课堂”窠臼里,因此教师要“以模代讲”。评价课堂首先应该抑制讲,尽可能要求教师按照模式上课,无论教师专业化水平高低,都必须遵守课堂“规定”,以维护“标准”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好比桑塔纳和宝马,一旦上路敬请遵守交规。

高效课堂围绕评价这样具体建构,好课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而三个度的重要分值取决于“课堂氛围”、“参与度”与“达标率”。具体到一节课,要注重“三效”,即效率、效益、效能,也就是说看投入、看产出、看能力增长了多少。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重在有章可循。它分为课堂督察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馈会议制度、树优促差制度、奖励晋级制度、管理评价制度等等,当然评价并非越系统越好,相反,我们主张评价要删繁就简,力争人人能评价,要注意“少与多”、“点和面”、“简与繁”、“粗与精”的关系。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重在督导。比如领导干部要能上出“指导课”,中层或者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一般教师要上出“过关课”,力争人人达标、个个过关。其实支撑学校内涵发展的恰是课堂,因为“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具体一节课的评价如何,一般情况下是先有学生当堂打分,然后结合“验评组”评分,两项相加得出评价。

高效课堂的评价重在明确责任。比如我们要求领导要全部下放班级搞承包责任制,每个班级课改的第一责任人,都是领导。我们一般要求课堂问题不过夜,每天至少有一把手校长召集一次“调度会”,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拿出限期整改措施。问题不过夜即“即时性”,而课堂评价一旦出了结果,马上“公示”暴露,当然前提是客观“公正”。

高效课堂的评价重在反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高效课堂又叫反思教学。教师要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虚心接受并及时改进,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因此上课就是进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首先是学生,兵教兵,兵教官,兵强兵,兵强官,教学共进,师生相长。高效

高效课堂的评价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尤其是注重研究发挥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三大组织的作用。

评价同样有个“六字真言”:即时、公开、公正。

三、关于高效课堂系统,其实我们已经介绍得够多了,围绕“两惟”建构和解构新课堂,努力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再访六道河中学

公元2009年8月初,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空气里也流动着甜味儿。兴隆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此时此刻,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贾利民若有所思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了望四野,远山如黛,看着不时擦身而过的孩子,看似气定神闲的他,内心深处却是五味杂陈。为了这方土地的子孙后代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贾利民下了一个决心——课改。

从小组化的班组管理开始,到课改全面铺开,贾利民走得艰辛亦坚定,如痴如醉。人常言天道酬勤,贾利民却认为天道酬痴。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9月10日,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因为有了特殊的听众,吸引了国人的目光,这便是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的《珠穆朗玛》,温家宝总理对这节课给予了“老师讲得好,同学们也学得好”的评价。正是因为这节课,1月5号,本报以《不一样的课堂——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解读》为题,报道了六道河中学不平凡的课改历程,并对校长贾利民进行了专访。时隔3个月后,我们再次走近贾利民校长,听他讲述自己的课改故事。

中国教师报:贾校长,您好!可以说,去年9月,六道河中学成为了全国课改学校关注的焦点,课改刚全面推开两个月,就得到了总理的肯定。我们想了解,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六道河的课堂有哪些新变化?

贾利民:首先,听到总理对高效课堂的肯定、赞扬,我们进行课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半年多来,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又做了很多完善工作。主要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探究化、探究渐进化”的原则,不是教材的翻版,就是罗列几个大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其次是小组合作学习,只顾形式,不顾实质,效能低下。主要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头扎在一起,在进行假讨论;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而是自己干自己的;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只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面临这些问题,我们立刻和中国名校共同体的课改专家取得了联系,到我们学校给课堂会诊,就“导学案如何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学步车、方向盘”这些问题,给我们做了一天一夜的报告。这样一来,导学案的使命,在我们的脑子里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

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形式把三维目标贯穿起来。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思路导引。二是学法线。在依案自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三是德育线。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国教师报:我们都知道,听讲座与课堂实践不完全是一回事,怎么才能把所学运用在实践中? 贾利民:我们提出了“三激”教育——激情、激励、激发,来实现心灵的共振。“三激”教育,是我们课改“建模”的发端,是根据我们课堂的实际情况生发出来的六道河模式。激情,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感性。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贯穿整个课堂,从导语的设计、课堂问题的启发、引导、气氛的渲染到结束语,都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须以激情为主旋律。

高效课堂需要激情,高效课堂更需要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将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发展,这是一种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人际效应。在教学中,学生大都希望教师能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赏识。教师如能深入了解学生,在获取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后,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有可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应,并促使学生向着高效课堂的方向发展。

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勉励,使人振作。激励从策略上可以分为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让激励“有效”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外激励措施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也就是说,只有当你的奖励真正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这种激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你的激励才可以说是有效的。否则,就算你的激励措施是很丰富的,但效果却是让人遗憾的。因为你的激励根本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中国教师报:“三激”教育有效保障了导学案的高效实施,小组合作问题怎么解决? 贾利民:针对学生的不适应,一是解决小组中组员学习不主动的问题。组员是谁?组员主要是班里的后半部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这些学生基础差,主要是不会也不习惯自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在自学提示上多出现些激励性语言,如“比一比,几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快”等。其次,是开始时让学生多学一点基础的东西,少学一点重难点问题,要淡化难度,分解难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够学会。难点、重点还是由老师出面解决,要注意循序渐进。再次是引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做自学笔记,或在书本上做圈点标注,让学生觉得学了就有成效,自学笔记就是他们学习的成效,尽管可能还不能背下来或完全掌握。二是解决学生不会合作的问题。学生不会合作主要是因为组长没有发挥好作用,要经常召开组长会议,或个别找某组长谈话,个别培训,教育组长给别人讲一遍胜于自己学十遍,让组长学会怎样教会组员。所说的合作,其主要是看组长能不能教会组员,当然这也需要组员与组长的密切配合。合作有研讨,有互教,组长和组员都能理解的地方可以研讨,组员不能理解的地方要靠组长去教会。

中国教师报:这两个山头攻克之后,课改终于迎来曙光了。

贾利民:没那么简单,迎来的是黎明前的黑暗。导学案是落实了,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是活起来了,但期末考试时,学生成绩提高并不大,只是略有提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带着解不开的困惑,我们又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

中国教师报:课改之路真可谓一波三折。这次去杜郎口找到症结所在了吗?

贾利民:看了他们的课堂后,我发现不同的是笔头沉淀多,展示多。回来之后,我们提出了“分层学习,当堂达标,激情高效,快乐课堂”的口号,注重加强笔头沉淀。达标就是指正确答题率达到90%。我们抓了三周,第一周效果不太好,达标率为零,ABC三层都没达标。第二周就好了,达标率在80%左右。第三周以后效果就很明显了。

中国教师报:分层学习,是把学生按不同水平分层吗?

贾利民:没这么简单,分层学习是一个系统,包括小组学生层次化、学习目标层次化、备课层次化、课堂学习层次化、班内辅导层次化、达标评价层次化、课外作业层次化。各个教育环节均实现层次化。目的就是破解“好的学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跟不上”的困局。可以说,现在真正是领略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深刻含义了。

中国教师报:除了课堂的变革,学校的其他建制有没有变?因为传统的学校建制是服务于教的,而高效课堂倡导以学为中心,如果只是改了课堂,而不变建制,二者会不会冲突,生发出许多矛盾?

贾利民:我们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学校实行所有中层都围绕课改任职。以前,中层领导各负其责,除了主抓教学的领导,其他人不过问一线的事情。现在,围绕课改,学校管理体制形成“三横六纵”的格局。三横:3个年级,每年级都有一个年级主任,年级主任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六纵: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综合6大学科,每个学科组设一名学科主任,学科主任由骨干教师担任。年级主任形成3条横向管理通道,学科主任形成6条纵向管理通道。学科组、年级组双管齐下,指向课堂,形成了一个扁平式、联动式的捆绑管理模式。

我们还组建了质检部,由年级主任、学科主任、备课组长组成,抽出一名中层领导任主任,一名比较有正义感、有威信的教师任质检部副主任。他们的职责就是评价3个年级和6个学科组,他们每天对每个教师的课堂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公布存在问题,客观公正进行量化打分,可以说,质检部是我校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我们学校“361模式”中的“361”管理框架。

另外,课改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只动员教师,不发动学生,课改就无法落地生根。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充满激情,课改才能最终成功。为此,学校成立了学管会,负责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让学生把课改当成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师的事。

中国教师报:六道河的课改可以说已经走上正轨了,对于其他正处于课改路上的学校,您有什么建议?

贾利民:其实,课改绝不仅仅是课堂的变革,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是变“日心说”为“地心说”的教育观念的颠覆,是以“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的重新建构。课改,仅有热情远远不够,更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质和永远行走在路上的信念。

如何评课

如何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前提是必须先清除好课的标准。

我以为好课都有共性,有相同的DNA:

◆自学的课:自学即自主学习的简称; ◆动静结合的课,三动:身、心、神俱动 ; ◆注重展示的课堂:大展示与小展示结合; ◆有这样流程的课:自学、展示、反馈; ◆师生相长的课堂:兵教兵、兵教官; ◆情感的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关于评课——

叶澜教授曾经有个五条,我把它称之为叶五条:

——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生成性(丰实)、常态性(平实)、有待完善(真实)

我也有五条,姑且称之为“李五条” 李五条——

◆状态(看动作、听声音、察表情)◆参与(教师统计到组、组长统计到人)◆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流程(自学、展示、反馈)◆师德(讲超过10分钟师德不达标)

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一、课堂形式虽然变了,桌子换了,黑板多了,但课堂气氛仍显沉闷,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总觉得学生不行,还在讲,讲得过多。

三、“五步三查”的流程,掌控起来确实有难度,貌似简单,不易操作,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还是老师在作主。

四、学生不配合老师,没有动起来,动得慢,不会合作学习,效率低。

五、老师困惑: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担心成绩滑坡。

六、课堂纪律问题,不易维持。

七、对学生的、小组的、老师的评价问题,现在评价比较单一,评价标准也有待于细化。三大系统做支撑

首先祝贺你们,这是第二步的问题,也就表明你们的第一步做得已经很好了。这些问题都很正常。高效课堂是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这是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拨乱反正,是对课堂乱伦的彻底颠覆。要重视、完善、借助“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不利用学生来评教,不从学生身上去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看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要让: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渐进梯度化。

要善于利用学习领袖,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所谓高效,同步开N个窗口,同步展示,及时反馈。老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两头”上,煽风点火,做学情调查,现场做出决策。不要纠结于教学进度,围绕反馈来做,要做好“学生对子”之间的测评,初中要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还可以设几条“高压线”,如讲课超过十分钟,就上升到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学生不会学是事实——没有培养训练过自学能力学生如何会学,如果纯依赖“喂”,给双“筷子”自然也不会吃。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导学案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接到导学案,哪个题会哪些不会,学会不会的,OK!二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所以做的饭菜可口适宜。建议老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喂”了,连“筷子”都不给,怎么让学生吃呢?导学案的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老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必须设计,必须是自学,展示,反馈。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切的好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利用好黑板,高效课堂神奇就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货架子,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多设置黑板,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他哪怕狗屁不会,也会向人请教。无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块黑板,我就看你在黑板的展示,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放大展示,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问题,老师上课就是看“错号”,研究出现的问题。高效课堂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会的不学,都不会也不学,一上课就是处理问题。

第四是研究达标测评问题,描述我所主张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有“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把圈出来的问题解决掉,你治好你的“胃病”,我治好我的“鼻炎”。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他学他的,各人忙活自己的事,干吗让一百分的学生还在做基础题?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如何设计学习过程,课堂只有一个任务,“学会不会的”,未来的想法,课堂变成“一个黑板呈现一个题”,上课学生扎堆,不会哪个扎哪个堆,解决完了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其它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课堂评价如何到位

课堂评价不到位,任何一个班,在门的后面,设评价栏,分组,按成员喜好起个组名,高中的孩子也看重星,那是面子那是尊严。落实到小组,要负责统计发言次数,要有评价出来,表现最优秀的小组是谁,送给掌声,要有评价,没有评价是不可以的。小组长要公布,表现最优秀的是谁,鼓掌,月优秀,全校最优秀,要建立激励措施,如何持续得让每个人充满激情,必须建立这种评价体系。参评月优秀、季度优秀、优秀,全校最优秀。表彰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一个,多搞一些也可以嘛!如此,课堂还会死气沉沉吗?不评价,是不行的,大锅饭出不了干劲,这就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的心理就是争强好胜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只有知道儿童想什么,才会有方案。课堂问题单纯用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文化、等级制、优秀小组、优秀对子……评价的范围要广,评价的尺度要活,评价的激励要强。

班级是一个社会,是一个国家。班级文化最有做头,班级管理无止境。8个小组,分开,这4个组叫A班,那4个小组叫B班,当权的、在野的,轮流执政,你看班级活不活!班级可以搞货币流通,搞班级货币,一人一万块钱,坐前排和后排,“消费”不同。扫一次地奖多少钱,违一次纪罚多少钱,一年下来,就有了贫富差距,再开展“扶贫工作”——给他“赚钱”机会啊,这样的班级管理,学生不是天天在游戏吗?同理,班里设检察院、法院,按班规进行法庭审理,这样班会不就有内容了吗,太好玩了!用心去建构这样一个“国家”,让学生自我管理,不再厌学,学到传统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

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校园里,让学生动起来,哪个老师还不改变。学生会“双规”你的,你来讲就是侵犯我的权益,是对我的不尊重。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学管会”、“学生会”、“团委”。“学管会”任命学生担任校长,严肃、正规、郑重,明确宣布第几任学生校长,发聘书,授权杖,这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举办交接仪式,强化责任意识,训练组织能力。如果每周一轮换,每年将影响40个孩子,这是多大的造化!学校有什么部门,学生就组建相应的组织,这样,学校的活动一下子活了。让孩子们演讲,让孩子们竞标,让孩子们评比,让孩子们测评……这不是替你校长干事吗?有些管理交到学生手里,面貌马上变,学生铁面无私,热情尽职,比职业倦怠的老师强多了。学校门口设大黑板,学生把问题写黑板上,校长组织相关人员开现场会。让每个孩子成为学校的主人,从高效学习到自主管理,这是质变——自治了。

“学生会”、“团委”也是如此。让学生会管学生自己的事。学校的问题,八成集中在中层领导身上,好事全是他们的,责任全是校长的。校长解决了得罪人,不解决干憋气。怎么办?用学生来解决!把“中层”赶到课堂去,一人四个班,第一责任人,蹲点去,课改承包。围绕课堂改革构建,划片承担所有问题。让“学管会”监督测评,让“中层们”调查处理,你校长就可坐山观虎斗,轻易找到平衡。

团委,别让老师担任,只有学生担任才会活起来。团委干什么呢?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利用两毛钱一张的奖状,每天发,优秀小组、发言积极分子、歌唱之星、书法大师、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每周都发奖,天天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自然会增加快乐指数。

唯有信仰好干事

我研究毛泽东,发现“红旗”和“号角”特管用!小时看电影,你看仗打到只剩一人了,竟然是丢下机枪去扛旗,视死如归,这就叫“信仰”。管理是一种引领,注入激情、信仰。大家是为信仰而战的。毛主席当年带的部队没有“特级教师”,不都是民师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0年,带的部队出来都是一样的,研究信仰对管理教学非常有帮助。“铁军”,必须得铁质。做教育就是做文化,做信仰。班级的旗子就是班级的象征,有了班级文化,才有学校文化,才会师生一心用事实捍卫学校尊严。除了红旗,就是号角,号角不就是激励吗?一个班级必须寻找到这两样东西,这是精神和文化的化身。班级要有文化,基于这个团队,共同的信仰生发出来的。

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不发动学生是不行的,光动老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没有用的。观念,评价,都要到位,文化是土壤,环境是氛围,让可能性变成可能,这就是文化。

我的成果:课改就是一句话,变“二传”为“一传”,二传教师即使会传,也会走样,受心态变化影响,热情不再高昂。当教育依靠教师的时候,一定是失败的。“谁都不可以无限放大老师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决定着课堂效果的时候,完了。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普通的学生学得不普通?要想解决两个“不普通”的问题,必须正视教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教的功能到底有多大?教育现状已经给出了答案。课改说穿了,就是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变“配给制”为“自助餐”,解决教学成果对教师的依赖性。要牢牢记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让他们自己作主。

利用课堂理念,建构自己的共同体。课改的四步: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观念篇:常抓不懈,观念变方法,围绕方法,具体六步:还是要围绕传统课堂来做,拿出传统课堂最好的一节课,做解剖,很重要的,找问题,开处方。听多少理念都不如解剖课堂有效,找出了问题,人人过关达标。还要敢于树“黑标”(问题课)。

要求学校,一个校长听课不少于200节,让“长”在课堂上的校长,有利可图。校长当天下午,召开调度会,哪怕十分钟,看课堂有没有营养,哪些是优秀课。要建构课改文化,每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课改报,让学生担任主编,凡是学生能干的事,老师不要插手。每个班都要有,学校的课改报必须发给家长。课的阻力不在家长,家长不相信,如果相信他就不会质疑。得学生者得天下,让学生来做家长的工作。利用课改报做家长的工作,这是破局要点。

七大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7大问题如何解决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了,从理念到观念到方法、再到文化,仔细琢磨,我已经开了方子的,现在我再逐条重复一遍。

第一个:课堂不活是因为教师的激励不够,另外就是这个班级缺少“文化”,没有“旗帜”和“号角”,所以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从文化找找对策;

第二个:典型的教师观念问题,不相信学生自然不会放手和还权,依然在鸠占鹊巢。课改实在不是讲多讲少的问题,而是教服务于学的问题,记住:一切的教都必须皈依于学生的学!

第三个:开始时不熟悉模式很正常,“新手上路,请多包涵”;刘翔也不是从娘胎里跨着栏出来的;

第四个:不配合?小组建构有问题,另外就是课堂评价有问题。动起来捆绑评价!第五个:担心成绩?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当然,高效课堂从来不会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的,它的目标首先立足于学会,解决这个困惑很简单,抓达标测评呀!

第六个:纪律。对不起,如果是为了维护一直专制的尊严而需要纪律,这样的纪律必须打碎!我说高效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第七个:以学评教。具体课堂评价请参见“李五条”。

第五篇:传统文化课--走近鲁迅

走进鲁迅

——传统文化课听课感想

一张瘦瘦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顽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深沉的黑暗;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可调和„„

就是这样一个桀骜的形象,从远方走进我的心灵。每每读到鲁迅,时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形象。

“我时时解剖着别人,更多的是在解剖我自己。”确实,先生的坦率无所不在,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在热情勇敢地农村孩子中,他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的“我”;在衣衫缕缕的人力车夫中,他感受到了体面皮肤下自私自利的“我”。从学医到从文,从迷信进化论到掌握辩证法,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先生用他手里的笔书写着一页页的传奇。我眼中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进行自我督促,自我更新,“一面结清老张,一面开辟新路”的人。我知道他是想用自己嫉恶如仇的笔,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状况。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在对敌血战的同时,仍无微不至的关心青年,寄希望于青年。在那黑暗吞噬的世界中,多少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倾听他的呼吸,跟随他的脚步一起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得无数探索者走上了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而在《狂人日记》中,先生成为了反传统思想的先驱者,指引着人们一步步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先生勇敢地说出了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是中国一直都存在的事情。

而在《阿Q正传》中,先生用他的笔勾勒了一个代表中国人的形象,让我们更了解了当时的现状。在这里,先生说中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思想的昏乱而非政治,社会原因所单独引起的,并深入探讨了国民性问题,为全面反传统做铺路石。

先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那个充满现代性的社会,有几个人能够用犀利的眼光洞察到这一点,恐怕也只有先生了。

是先生用他的笔向我们说明了中国的问题是民众的愚昧,立人是当下行为的第一要务。而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与人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他人死活,就更需要立人了,从根本做起,才能让社会和谐。

走进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胸中升腾起对未来的憧憬,构建起我们的精神家园,固守我们民族之本,实现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在鲁迅的旗帜下,勇猛向前,让家园更加美好。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2 杨杨

我眼中的梁漱溟

——传统文化课听课感想

一谈到儒家,人们不得不谈及孔子及其门人。但是,今天我想说:还有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在捍卫着儒家的尊严。他就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梁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当时享誉海内的国学泰斗梁启超,胡适,顾洁刚一起被称为“北大四杰”。早期在佛学方面颇有造诣,为了表示对佛学的挚爱,一生都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到了中期思想有所转变,他认为佛家思想只能救一二人而已,而他要用儒家思想普度众生。至此,他一生都信奉儒学,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新儒学的开创者。

梁先生认为要想使中国实现重新复兴,必须是全民受教育不可。他曾在建国后提出成立中央文学研究院,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立。因在政协会上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与当时的领导人产生矛盾,朋友们都叫他机智一点,他正气地说道:“天生德于予。”从中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勇敢,也对那位沧桑老人充满敬意。但是,最后,终被打成右派,成为批斗对象。到改革开放后,梁先生又开始了整理国学,并成立孔子研究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梁先生的著作被当成反革命文学,几乎全部付之一炬。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凭借自己的记忆,完成了《儒佛异同论》。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坚持把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构建结合在一起研究,坚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写了《中国文化要义》《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著作,被称为“最后的儒家”。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2 杨杨

下载(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优秀传统戏剧观后感

    《潇湘红叶》:一部饱含时代气息的传统剧目为落实校院正在实施的“优秀报告进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校院文化建设,昨天下午校院组织我们观看了“湖南五个一项......

    戏剧进课堂方案

    “戏曲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教育厅 “传承经典、共享文化”活动中,我校以培养学生体艺素能;以书香校园建设为......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与音乐教育 —人文学院 思政0901 殷旦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

    音乐与戏剧[5篇范文]

    《音乐与戏剧》教案 中国歌剧的欣赏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剧《白毛女》唱段及《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感受、体验其音乐的情绪、风格及其在歌剧中所起的作用。 2、了......

    音乐与戏剧5篇

    如果学校计划开设“音乐与戏剧表演”课,我将打算准备以下的学习内容和基础训练: 一、 认识音乐剧1、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关系2、戏剧的品种。 戏剧包括戏曲(包括京剧与地方特色......

    《走近传统戏曲人物》教案

    第18课:走近传统戏曲人物教学目标: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族服饰从设计到制作的大体过......

    《走近非洲音乐》教案

    《走近非洲音乐》教案 华罗庚中学黄冰 教学内容说明: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有七百多个不同的民族,非洲音乐非常古老,乐种非常丰富。鼓是非洲音乐之魂,它与非洲音乐密切相关。让学......

    09年文化业务学习计划

    乌兰图嘎高家村小2009年 第一学期文化业务学习提高计划 良好的教学成绩是建立在教师良好的的业务水平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文化业务学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一好的基础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