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2: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第一篇: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开题报

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为:GS【2013】GHB1257。经学校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多力塑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渴望交流,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缺乏对社会生活是非曲直美丑的辨别能力。如果引导不力,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行为失控。有的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不能自拔,日益堕落,引发走上偷窃、抢劫等严重违法犯罪后果。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学生网络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最终让学生能在在网海中自由地遨游而避免成瘾,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的迫切要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切实搞好“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健康、文明上网理念,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创建绿色网络空间,促进青少年的成长进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青少年上网成瘾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协会”来关注青少年上网问题。我国也成立了专门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来关爱上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香港负责调查青少年上网问题的香港青少年协会督导主任莫汉辉表示,调查证明青少年上网有失衡现象,不但影响社交生活,更影响健康。他呼吁家长留意子女的上网行为,给予适当指导。而无独有偶,日前据台湾有关人士调查台湾小学与初中的学生发现,有高达74%的受访者出现网络沉迷的征兆,显示台湾现代青少年上网忙忙忙,而心情却茫茫茫。中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在我国已经是非常普遍,已

经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密切关注,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和其它领域的学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陶宏开(美籍素质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方面有高深的成就,其矫治网瘾的许多方法非常具有前瞻性研究价值;全国许多网站也专门开辟专题,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心理规律及应对方案,具有广泛的借鉴和参考途径。所以青少年上网成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太多的社会关注,相信以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青少年迷恋网络,所以对“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可谓势在必行。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通过实施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预防措施,努力使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执行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德育模式,树立教育的大课程,真正使学生远离“网瘾”,实现文明上网。

四、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主要的突破是研究本地区、小范围之内的学生上网成瘾情况以及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借鉴,使我校以及周边学校对中学生上网的情况有所了解。希望达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掌握本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品质的现状,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初中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性,供理论界参考借鉴.2)、把握初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动态特征,在对调查的资料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初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产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文化,知识背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强度,效度,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3)、探索并形成初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预防,矫治策略.丰富心理诊治的方法,手段,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决策的指导依据和策略措施.4)、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2、研究内容

1)、目前中学生上网成瘾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网络成瘾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研究

3)网络成瘾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4)、解除网瘾的对策研究。

五、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调查法:课题组将派专人对学校周边网吧进行调查,弄清网络成瘾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班级、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获取第一手材料。、问卷法: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分组问卷摸清学生的心理。

3、案例研究法:从网络成瘾学生中选取了3——5人作为样本。通过与他们的谈话,了解进行分析研究。并派专人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行动有一个较细致的了解,可以做到边研究边转化。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阶段(2008年3月)

1、确定研究目标,选定研究课题,设计好问卷。

2、收集相关资料、文献,制定初步的调查研究方案。

3、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08年10月至2008年6月)

1、课题组成员分工、培训、研讨计划、确定计划。

2、开展校际同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3、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的看法;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庭干预的教育讲座。

4、课题组进行各校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校园网开展青少年网瘾干预工作,建设博客论坛、“知心信箱”等实际可行的栏目,做好工作记录,及时交流。

第三阶段:分析探讨总结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

1、撰写调查报告、论文。

2、整理材料,课题组进行实验总结,组织观摩课,进行成果展示,申请结题。

针对第二阶段的调查研究,进行深度地分析和探讨,找出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原因所在。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

针对前面三个阶段的调查研究结果,通过找专家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我校相继完成了一系列县级心理健康课题,探索并建立了初中学困生心理教育活动的操作体系。这些都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2、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人赵燕曾完成过县级十五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县级十一五课题《中学生学习困难生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和正在进行的省级课题《初中生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许增建曾完成过县级十五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应用的研究》,张书莲完成过县级十一五课题《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3、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一)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受益匪浅。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素质,教师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二)学生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较好地遵守校纪校规,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公德意识。

(三)家长方面:很多家长在感受到了子女可喜的变化的基础上,家长们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八、课题组的具体情况

1、具体分工

许增建、张子龙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

赵燕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内容设计(张爽、王淑华、李雪莲)

问卷调查的处理以及分析报告。(赵金霞、王敬凡、孙淑颖、张书莲、)

分析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原因的研究。(黄海霞、丁秀颖、王金铃、任永香)

解除网瘾的对策研究。(李建英、李亚君、王大为、王淑玲)

2、研究时间:预计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本课题。

3、研究经费:研究工作经费本着精打细算、按需开支,课题专项研究经费预算为三千元,经费由学校解决一部分和课题组成员自筹一部分。

九、参考文献:

1、《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崔丽娟王小晔

2、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3、《北京13万中学生患网络成瘾症》王晶珠《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3日第8版

5、刘志华等.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马晖 张远智《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39页

7、刘梅、卢捷:《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及行为的探讨》,《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6期,第97页

8、陈启新《戒“网瘾”从找原因入手》《湖北教育》2005年第6期第20页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新课标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香河九中网络成瘾课题组2008-9

第二篇:对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分析及对策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离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上网。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第17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的总数为11100万人,24岁以下者比例上升到了51.7%,超过了上网总数的一半,而年龄为18岁以下的网民的比例也高达16.6%,对于网民职业分布的调查则显示学生的比例高达了35.1%[1]。可以看出使用电脑的人群中,青少年是主体。网络生活、网络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学生,然而网络是一把双仞剑,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他们往往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无节制的聊天,玩游戏,浏览色情网页等等,形成网络成瘾,最终导致其学习成绩下滑和精神面貌萎顿,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正确地认识这些危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学生上网进行管理,引导他们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上网成瘾及其表现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 IAD)概念最早于1994 年由美国纽约市心理医生依凡·金伯格(Ivan Goldberg)提出。此后,IAD很快引起精神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在1996年初专门开设了一个治疗计算机和网络成瘾综合症的诊所。而在1997年多伦多和1998年旧金山两届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研究者们专门讨论 了IAD成为正式诊断的可能性。目前,对于IAD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界定标准.而学者欧居湖提出的定义值得借鉴:“网络成瘾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存储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式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2]。” 健康上网是网络时代人们生活、学习、工作、闲暇的需要,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上网成瘾却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上网和上网成瘾呢?研究者们认为,要诊断一个人患有IAD,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七种症状的三种以上:第一耐受性增强,不断的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第二,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的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与互联网有关;第三: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也总比事先计划的要长;第四: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第五,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的大量文件等等;第六,上网使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第七,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仍然花大量的时间上网。

从临床表现来看,一般将网络成瘾(IAD)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网络交际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tion)(包括OICQ、聊天室等网上人际交流)(2)计算机成瘾(game addition)(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3)色情网络成瘾(cyber-sexual addition)(包括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文字、音像等)(4)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包括 强迫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不迫切需要的信息)(5)网络强迫行为(net compulsions)(包括强迫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上网成瘾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操作的时间失控,而随着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难以自拔,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患者早晨起床后会有一种立即上网的渴望,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络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逐渐变小,幸福感下降,重者出现孤独和忧伤、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一般来说IAD 患者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以后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则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上网成瘾对中学生的影响

2.1 身体方面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一旦形成上网成瘾,上网将占取他们大量的时间。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的相关高级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肠胃神经功能症,紧张性头痛等。同时,由于眼睛过度注视电脑屏幕,会导致视力减退,眼痛,怕光等,而由于长时间操作鼠标,则会出现手指及腕部麻木和僵硬。2.2 心理方面

在网络虚拟的人际交流环境中,不存在空间隔阂又无须见面的网上交 流,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戒备,从而在网络中无限畅游,这容易导致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狂热症。个别学生在网上甚至喜欢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导致了性别的心理错位。通过网络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进行交流,容易使那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可以拥有一切,进而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交流,诱发心理问题.2.3 学习方面

上课睡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兴趣下降或丧失,经常逃学,旷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者还出现不能坚持上课和完成学业。调查发现,95%的网络成瘾者刚开始学习成绩处在班级或年级的中下水平,但上网成瘾后成绩就急速下降,90%的网络成瘾者承认网络的使用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影响[3]。2.4 人际关系方面

由于上网成瘾者迷恋网上虚无的交往关系,长时间上网挤占了大量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使得与亲人朋友感情逐渐疏远,交往范围缩小。久而久之,随着其对网络越来越依赖,就会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产生恐惧,其人际关系单一,人际适应退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人际矛盾或冲突。有调查显示,80%左右的网络成瘾者不喜欢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如当他们在上网时有人打搅,他们会表现出烦躁或不耐烦,而周围的人则经常抱怨他们上网的时间太多影响了相互的交往关系 [4]。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

3.1 网络自身的诱惑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这句网民的口头语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交友聊天,个人的真实身份完全丧失,不需要面具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使他们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刺激感和满足感。现实中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网络,很难理智地做到不过度入迷,网络的自由感和虚拟感使中学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依赖于网络上的情感交流,远离现实社会,与家人、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淡漠,减少与现实的交流,性格变得孤僻离群。

3.2 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尽管我国已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对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不少网吧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法律知识;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实际经营中疏于管理。有的网吧无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仍然对18 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更有不法经营者,企图用黄色,暴力内容吸引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使中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3.3 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3.3.1 逃避现实: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体验不到成就感。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转向网络寻求网上的发展。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等原因,中学生可以完全逃避现实,通过某种游戏的大胜来获得成就感,在这里他们的情绪可以得到充分的宣 泄。时间一长,就会迷恋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于是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3.3.2 缺乏沟通:当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朋友少、玩伴少,普遍缺乏沟通,甚至有不少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还有部分中学生与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而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乱侃,不用顾忌太多,而且无需直接面对他人。

3.3.3 精神空虚: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原因,不少中学生无心上学、精神空虚、面貌颓废,不思上进,他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网络世界,而网络空间提供的各种虚拟环境,如论坛BBS,游戏,聊天室等,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到他们的精神寄托。

3.3.4 自制力差:中学生自制能力没有成年人好,更有部分自制力差的中学生,被多彩而又充满迷惑力的网络世界所深深吸引并不能自拔,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也就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对策

对于网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抵制、控制甚至是禁止学生上网的态度,但是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为根据中学生这一特殊时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大多数孩子会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再加上青春发育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好多学生在错误的“网路”上越走越远。面对学生对网络的 迷恋,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当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网络,让他们从电脑网络中获取有益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4.1 社会方面

4.1.1 加强引导和监督。

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广泛的CA(数字证书)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有据可查,违纪必纠” 的客观条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建立专门的网络监察机构,明确其监管职责,层层把关。

4.1.2 推进网络的法治化进程。

网络信息资源非常庞杂,其中有积极的信息,但也不乏糟粕,具体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的网络色情、网络欺骗、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黑客和信息污染等。这些消极的信息资源是中学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对此,国家应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网络信息资源对青少年正面积极的影响。首先,要加快立法的步伐。针对我国网络立法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内容和形式,重点抓好:一是制定新的信息犯罪法规,使之适用于网络信息犯罪。其次,加大普法和执法的力度。近几年,国家为促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因此,必须加大普法的深度和广度。同 时,以法治网,既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此,一要为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培训专门网络人才,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二要增加执法人员的数量;三要加大惩处的力度。4.2 学校方面

4.2.1 提供良好环境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机会。

学校不应该眼睁睁地看着学生走进街头网吧而任由网络教室闲置。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室,除了增加平时的开放时间,节假日也应该向学生开放,尽可能地建立电子阅览室,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还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尽可能将学生留在学校上网,为防止学生沉溺网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4.2.2 强化中学生网络文化建设。

现在上网的中学生很多,而适合中学生的浏览的健康的网站或网页却很少。因此,首先,要建设一批适合中学生浏览的网站,为他们提供健康,科学,文明的内容,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坚持以网站提高中学生素质、让中学生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特征和中学生特点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架构中学生网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阵地。其次,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设“上网成瘾”的心理咨询热线;定期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增加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事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通过师生间的网上对话,及时开导,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如广东省各学校在局域教育网和校园网中建立了中小学德育网站和网页,开设了“德育快讯”、“德育论坛”、“法制天地”、“知心姐姐”、“心理热线”等栏目,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反映 思想、反映意见,校长和教师直接在网上和学生对话,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解答,使教师能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5]

4.2.3 开展个性教育,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中学生上网成瘾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意志品质的问题,由于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意志力、控制能力差,形成依赖性和耐受性,因而容易成瘾,因此,对有上网成瘾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形成健康的知识文化氛围,开展“主题班会”“体育竞赛”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不把网络作为唯一的课外娱乐活动,在这些有益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4.3 家庭方面

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并根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加强沟通,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4.3.1 与孩子平等交流帮助孩子认清迷恋网络的危害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尽管还很幼稚但其成人感却已经很强烈。他们要求得到与成人平等的地位,渴望父母的尊重与理解。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就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由家长式的说教,改为朋友式的引导。用沟通的方式取代说教方式,当孩子感觉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尊重时,对抗情绪就会消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听取父母的教诲。父母用平等的态度、孩子的视角来启发孩子,使孩子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比父母用家长式的说教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对于孩子,在平时就要教会他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只有当他懂得了具有自我约束能力是做人所必须的品质,他才可能在学习和游戏方面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4.3.2 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能力

现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发病年龄介于15岁-40岁之间,而中学生则是易患高发人群。”[6]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控力很弱,而且富于幻想,还无法分清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再加上枯燥的学习生活,他们很容易被虚拟世界里的刺激和快乐带来的满足感所吸引。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如果允许孩子上网就一定要限制上网的时间。做出规定后就要认真执行,不能因孩子放假了或某天作业少了就可以违反规定。严格执行规定,不仅可以防止孩子上网成瘾,同时也可以把履行规定作为帮助孩子学会拒绝诱惑、克制欲望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手段。4.3.3 用肯定的方法帮助孩子重建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孩子成长是一项长期、需要付出巨大耐心的工作。当孩子在父母真情感化、平等沟通、正确引导下,认识到迷恋网络的危害,决心离开网络的时候,父母还需要持续不断地使用肯定、鼓励的方法帮助孩子重建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用记录孩子不上网的日期来肯定孩子的毅力,也可以用表扬孩子在生活中学到的任何一点技能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当孩子无法抵抗住诱惑时,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告诉他,你相信他能坚持下去,而且坚决不允许他违背自己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多用肯定的方法,少用批评指责,使孩子在父母理性的关爱和引导下建康成长。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校正、避免中学生上网成瘾,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学生自己要正确认识上网成瘾的危害,主动接受帮助,不要沉迷于网络。当然,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它的积极意义,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用的知识,让其真正促进中学生的学习。

致谢:

本篇论文在王元钊老师的细心帮助和指导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特向王元钊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xiexiebang.com [2]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2003.13.[3] 杨彦平.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4.16.[4] 杨彦平.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4.16.[5] 李建途.中学生上网成瘾分析及对策 [J].中小学图书情报界,2005,(1).60.[6] 杨辉.浅谈中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J].江西教育,2001,(7).44.11

第三篇: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3-04 20:49 共 27人浏览[大] [中] [小]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朋是北京某市属大学学生,20岁,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10多个小时。他和一个17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半年后,两人很快就发生了“网恋”,并在某网站进行了“结婚”注册,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网上的“家”真的太像家了,这个用文字和图片堆砌的家不但有像模像样的家具和房间布置,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谱,甚至还有他们虚拟的“夫妻生活”的描述!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婚”不到3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孕了,小朋大喜,每天抱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6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是兴奋得睡不着觉。15个星期后,网站又告知小朋,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头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直到第18个星期,网站宣布:因医治无效,他的妻儿双双“去世”,他的婚姻宣告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入,他竟然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大学上不了,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什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垂头丧气,喃喃自语……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青少年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多。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例,北京中小学生假期上网比例高达81.3%,比成人高出22个百分点。七成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在中学生群体中,34.8%的人上网目的是游戏,只有16.1%的人是为了完成作业。在小学生中,56.4%是为了游戏,27%的人是为了学习。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的内容人人都可随处可得,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鉴别能力和自制力又比较差,如果不对青少年上网加以正确的引导,许多青少年容易痴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从而成为“网络成瘾症”的患者。

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上网成瘾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上网成瘾会对人的工作、学习、社交、身体、身心等方面有严重影响。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可获得性强,许多学校和家庭都给他们提供了上网的条件。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上网。再者,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恐惧倾向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转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也是一个与发展性相关的问题,即同一性的建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种积极的自豪感,在虚拟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得更加积极,他们甚至相信这些虚拟的东西会变成现实。鉴于以上原因,青少年很容易卷入网络中。一旦他们上网成瘾,必将影响他们的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焦虑、肩膀颈椎疼痛、头痛、视力下降等心理和生理疾病。

心理学家把上网成瘾主要分成了五种类型:

1、网络色情成瘾:指强迫性地从网上获取色情作品等。

2、网络关系成瘾:把过度卷入网络关系中。

3、网络强迫行为:指强迫性地进行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网上交易活动。

4、信息超载:指强迫性地网上冲浪或资料搜索。

5、计算机成瘾:指强迫性地玩计算机游戏或编制计算机程序。文中的小朋属网络关系成瘾,他痴迷于网上虚拟生活,把通过网络手段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他的心情和心态都随着一个虚幻世界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他已身不由己地被控制在由网络虚拟的社会中了。

一旦上网成瘾,患者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一段时间停止上网后,会产生失望、焦虑、忧郁、愤怒等消极情绪,强迫性地思考有关网络的事情或手指不自觉地做敲击键盘的动作;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想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没有成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与网络有关的事情上;为了上网宁愿承受身体、社交、工作或学业上的损失等等。专家研究指出,有情绪问题,性格自闭、社交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或患有注意力缺损症的人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青少年预防上网成瘾呢?以下几点不妨作为参考:

1、不要一味简单地制止青少年上网,不要压抑他们上网的欲望,以免促成逆反心理。

2、将电脑摆在家中明显位置上,例如书房,不要让青少年闭门单独上网。

3、适当地控制上网的时间和方式。如制定上网的时间表,避免深夜上网等。

4、经常了解青少年上网情况,与他们共同讨论网络趣事。

5、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不良网址的软件,删除信息垃圾。

6、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鼓励他们平时多参加各种活动,如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培养他们对某种活动的兴趣,防止陷入“非上网不可”的泥潭。

7、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不要让网友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8、在饮食上应注意多吃些胡萝卜、豆芽、瘦肉、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这些都有利于电脑操作者的健康。

9、更重要的是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关心他人产的成长,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避免他们去寻求网络上的帮助。

10、一旦发生“网络成瘾症”还应立即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厌学是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剖析了中学生的主观心理状况,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客观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以及在学习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笔者曾经对本校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心理普遍存在。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要想改善职业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中学生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动力系统不足。

国外的研究表明:非适应性成就动机模型的学生的特征是不能建立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不能进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也不能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在学习目的上,厌学中学生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意志力薄弱。

2、心智活动差。

厌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英语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常抄袭;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脱节严重。

3、自卑心理明显。

不少厌学中学生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Page 1 of 6

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这些心理症状在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和精确度,使得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和不良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还发现,许多厌学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上常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甚至强精神质型的特征。内向型学生孤独缄默、好幻想、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则显得冲动、难以自制、焦虑、紧张,往往又抑郁、多疑;强精神质型学生以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他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阻,使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厌学学生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或接近弱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极其疲惫,常常有注意力弱化和分心现象。在应付困难时,常引起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这些会使得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容易陷入涣散状态。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客观成因。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过多的社会诱惑导致中学生厌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复杂的转型期。虽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没有主导我们的社会,但是崇尚金钱、物欲横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诱惑力不断增多。

1、金钱有强大的诱惑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危机。这种氛围会影响到一些自卑的中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进而认为读书对他们没有作用,不如早点出来挣钱。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早早走进社会。

2、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据我们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学生热衷于上网。本来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是不少中学生却陷入了它的负面效应。有的学生可以彻夜上网,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沉迷于黄色不良信息。

3、成人化生活有强大的诱惑力。

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中学生有这种行为。特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对中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人头涌动的酒吧,你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在那里疯狂地放纵自己。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不断冲击着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中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冲突、忧虑、好奇等情绪的反应,继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二)粗放的家庭管理导致中学生厌学。

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的家长有百分之四十八处于低学历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文盲。从他们的职业分布看,大多数的家庭收入较低,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少学生的家庭管理出于放任自流状态。从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不少家长已经对子女表示失望,孩子来上学只是找个安身之地,不违法乱纪就行了;也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不高,孩子能念到高中对他们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在这种粗放的家庭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长约束,在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导致对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刻板的学校教育导致中学生厌学。

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很多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中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在应试机制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上产生难以应付的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教材的陈旧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厌学。其实,我们的使用教材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一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枯燥的内容只能让学生越离越远。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另外,个别老师对基础欠佳的中学生缺乏耐心,常对学生冷眼相看,这对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克服和矫治学生厌学,使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这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以便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结合学生厌学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掌握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状况。学校可根据师资力量和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普查,以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把心理素质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我校全体老师已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培训,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条件成熟时,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会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4)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厌学学生作为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厌学的具体原因,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排除厌学的影响源。学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应和克服、矫治学生的厌学结合起来。

(二)建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建构和谐的教育环境,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防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营造情境关怀,克服学生自卑。

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这些学生,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教师还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

2、提供厌学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在一篇《成功的习惯》演说中指出,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不少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和厌学心理同样的强烈。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越来越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经常提供给他们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演唱比赛、体育竞赛、技能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他们体验感到成功的喜悦。

3、建构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

考试测验是我们教育传统的评价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独辟蹊径,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比如加大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总结。我相信是能够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体系的。

(三)建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家长应改变粗放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多点关心,少点放任,多点耐心,少点责骂。亲情是个润滑剂,可以拉近家长和厌学学生的心理距离。学校在改变家长观念上要担负起责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灌输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双方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或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

(四)建构和谐社会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社会是个复杂的群体,存在过多的诱惑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也是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新闻舆论部门、执法监督部门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学校也要加强与所在辖区相关部门的联系,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诱惑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及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张向葵,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②《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杨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③《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王良,《上海教育》1999年10月;

④《中学生心理学》主编:林崇德,王耘,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11月;

⑤《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王春燕、张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⑥《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第五篇: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桐乡技师学院(筹)沈玉林 314500

【摘要】目前,基本上每人一部手机,甚至两部,在中职学校,高频率使用手机的现象到处可见,由此引发的中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对中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中职学生能提高对手机成瘾的认识,提高自律能力,科学文明地使用手机。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成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如今,在中职校园,学生基本上是每人一部手机,甚至两部。手机的功能不仅仅是打电话和发短信。智能手机固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的交流平台,但也引发了手机使用频率过高,甚至手机依赖的问题,我们现在称之为手机成瘾。

一、中职生手机成瘾概述

手机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是指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是由于某些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中职学生由于在校空余时间多,使用手机比较频繁,逐渐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性,这种重复地使用手机而导致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二、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危害

1、影响中职生的学业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有33%的被调查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6个小时以上,51%的学生均在4个小时以上。使用手机除了正常打电话和发短信,主要集中在微信、QQ聊天和逛淘宝等购物网站,还有玩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等,甚至被调查的学生有长时间看色情小说和图片的现象等。遇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使用手机作弊,现在网络发达,使用作弊软件,可以直接扫描试题就能获得答案。这些情况足以说明手机会使学生荒废学业,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2、影响中职生的价值观

学生使用手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浸染。许多不符合学生身份的思想蜂拥而入,读书无用论、性开放、及时行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个人英雄主义、畸形恋爱思想等已经严重腐蚀了我们的学生。还有垃圾信息、诈骗短

信等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期,制止力薄弱的学生就难于抵制手机网络上的种种诱惑,甚至还会陷入漩涡,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

3、影响中职生的人际交往

有些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敞开,选择了具有间接性、虚拟性、相对自由得多的手机聊天工具。他们在这里畅聊,塑造着理想的自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子,使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变得更加孤僻,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4、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对手机形成强烈的依赖后,手机无形中就在中职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旦手机没带或者手机没电等就会引起较强烈的情绪波动,如烦躁、焦虑、脾气暴躁不安等,没有手机在身边,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而且,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电话会使听力下降,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手指抽筋,颈椎劳损等症状,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健康。

三、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

1、外在因素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基本上都是智能手机,功能齐全,游戏、音乐、微信聊天、贴吧、淘宝购物等都给中职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据调查显示,手机成瘾的中职生主要使用手机的时间集中在微信QQ、贴吧、淘宝购物和游戏上。现在的学生一有空隙时间就拿出手机,在虚拟的世界里畅游,沉迷于畅聊和游戏,因为网络空间是言论自由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2、个体心理因素

(1)孤独心理

由于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他们无法正确地去解开自己的心情,而在无形中,他们通过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来释放自己,于是感到无比轻松,就错误地把手机当

作开解压力的工具。迷恋手机的中职生多数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鼓励和赏识。通过手机聊天,发帖,购物等,打发了他们无聊的时间,体验了成功感和幸福感。

(2)好奇心理

手机网络无边无际,信息瞬息万变,青少年时期的中职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对事物的好坏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再加上这时期的青少年处于隐藏着对异性的好奇与神秘。这种好奇和亲近的愿望,来自于日益强烈的性冲动。可是由于学校和社会的约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无意识的压抑了这种情感需求。手机网络的出现无疑给他们交往提供了相对保密的空间。因而中职生很容易沉迷于色情网站而难以自拔。

(3)盲从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有着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趋之若鹜,而手机上网聊天、购物、交友甚至网恋是他们获得理解和精神慰藉的一种途径。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半依赖、半独立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经不起外界不良诱因的诱惑,因而存在着盲从的心态。班集体中只要有一个学生迷恋手机游戏,那么就很快有一大批人加入其中,随着游戏人员的增加,讨论切磋技艺的机会也就相应增加,对游戏的迷恋也就更深一层。一些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每天都讨论网上哪个产品如何,久而久之很多女生就一起加入了购物的行列,这种“盲目从众”心理使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四、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对策

1、开展预防为主的教育工作

(1)加强对中职生的手机使用教育。既要让学生熟悉和利用手机的优点,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手机具有的潜在威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手机使用认知,清楚地知道利用手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2)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生活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学校、社会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理和心理保健等方面给中职生以更多的关心。同时,家庭、学校双方要协调一致,控制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夜间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3)

发挥共青团等青年组织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学生社团,培养中职生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文化活动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避免学生陷入手机成瘾的泥潭。

2、中职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其次,要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最后,中职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中职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解决中职生手机成瘾问题,关键是通过中职生自身的努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

对于有手机成瘾症状的中职生,应做到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手段对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尽快戒断手机成瘾,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目前可以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系统脱敏法。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神经焦虑的情境,并通过设定小步骤的训练目标,让患者以放松的心理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习惯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学生上瘾的程度,设定小目标,如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逐步减少。同时,要让患者学会某一肌肉放松技术,并鼓励患者在放松状态下逐渐地从事他所焦虑的行为,进而有效地治疗。并且要求学生制定合理作息规律、多锻炼身体,这有利于患者学会控制自己,放松神经紧张。并且,在进行行为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辅之以代币法等奖惩方法加以巩固。(2)小团体心理辅导法。中职生手机成瘾者对手机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也对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在心理辅导时就容易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在团体辅导初期的关键任务是营造良好的心理与环境氛围,组建好团体。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采取“认知行为”模式,使小组成员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然后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网络依赖的问题进行主题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成员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

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现有依赖程度确定改变的目标、拟订评估策略、制订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吴国建.高职生网络成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0).[2]黄时华,余丹.广州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24).[3]王薇.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心理,2011(176)

[4]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措施[J].教育理论研究,2011(217)

作者:沈玉林,浙江桐乡技师学院(筹)(原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团委书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2005年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一直从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电话:***,通讯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中山西路588号实训大楼二楼团委办公室

下载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成因和预防对策[★]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阳西县方正中学郑开令摘要: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中学生上网成瘾带来种种......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 “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成因与对策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成因与对策调查报告 张嘉琪 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已经危及到了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存在意义。不良信息和娱乐方式......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成因与对策调查报告

    (1)精神生活贫乏 不论物质条件好坏,人都是需要精神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关系着生命历程的幸福与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物质条件的飞速好转,必然带来精......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

    案例分析——留守儿童上网成瘾

    “留守儿童上网成瘾”案例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五彩缤纷的花季,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家长心中的 “太阳”,教师眼里的“星星”。而现在,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问题......

    浅析中学生上网的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上网的现象与对策 张大全板浦初级中学 摘要:互联网给现代人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给人们提供方便......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1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 来源: 时间:2008-1-8 【摘要】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