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正义的成本
Script>内容提要:诉讼成本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广泛使用,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就有不同的含义。从经济学的角度廓清它的内涵和外延,为在法学上应用它来探讨问题提供便利。
关键词: 诉讼;成本;性质
依据经济分析法学的看法,法律不能超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之上,也不能以追求抽象的正义价值为目的,更不能认为有一套独特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并可以自我推演,能够自主地圆满地、没有任何耗费地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在无摩擦的真空世界探讨法律的功能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学已经能够说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必须进行选择,而且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不存在,应比较机会成本的大小进行决策。认为不花费成本,试图用先验式的法律思想来说明法律制度的建立、实施、维系是行不通的,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律价值的冲突。为此就必须研究成本在法学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诉讼成本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广泛使用,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就有不同的含义。同一意义而使用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只会徒然增加概念上的沟通困难,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故“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
一、国外学者对诉讼成本的分析
国外学者对诉讼成本的分析也各有不同。
⒈直接成本(DC)和错误成本(EC)
这是波斯纳使用的概念。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使两类成本之和最小化。第一类成本是错误的司法判决的成本(cost of erroneous judicial decision)。第二类成本是诉讼制度的运行成本即直接成本。波斯纳认为刑事审判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程序的“错误成本”和“直接成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
Minimize Sum(EC+DC)
波斯纳在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册)这书中还分别使用了诉讼成本(第724页)、和解成本(第724页)、诉讼费用(第735页)、法律费用(第738页)、律师费(第745页)、起诉费(第756页)、辩诉交易成本(第732页)、诉讼秩序成本(第730页)、法律制度成本(第768页)等等这些术语, 由于他在书中都有具体的所指,而且又都是从经济学的成本的含义上使用,因此并不会引发理解上的困惑.⒉经济成本(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
贝勒斯给出的直接成本是指作出的判决的成本,即法律系统运作的成本,它包括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前者如法官的薪金,陪审团、法院房舍等的费用等;后者如当事人聘请律师、取得司法鉴定的费用。一般而言,随着私人成本的增加,诉诸法院的案件随之减少,公共成本也随之减少。贝勒斯在这里用的公共成本应理解为法院的审判成本,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仍然是私人成本。
错误成本是指错误判决的成本。因为被告人要么有罪要么无罪。法院的刑事判决一般会产生四种结果:(1)对一名实际有罪的人定罪(简称为CG);(2)对一名实际无罪的人定罪(简称为CI);(3)对一名实际有罪的人没有定罪(简称为–CG);(4)对一名实际无罪的人没有定罪(简称为–CI)。在这四种可能出现的判决结果中,CI和–CG则均为不正确的,就产生了错误成本。粗略算来,美国法院大约1/8的案件判决错误。在刑事案件方面,无罪者治罪的案件数量大概要少得多,但仍不可忽视——占案件总量的1%-5%。一定数量的错误治罪之错误可能相当于更多数量的错误宣判无罪之错误。
在刑事诉讼中,直接成本的耗费是必须的,关键是其量的大小;同样,错误成本的耗费也是无法避免的,无论那一个国家,也无论其刑事司法制度多么先进,都不能保证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可以避免付出错误成本的代价。这一方面由于人们认知或司法程序的局限,另一方面错误成本的发生也是人们相对于直接成本进行交换计量所做的选择。法院应权衡私人利益、错误发生率与政府利益,使成本最小化。
⒊道德成本(Moral Cost),又称伦理成本,是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提出的。“道德成本”(MC)概念,主张错误判决除带来经济成本外,还造成道德耗费。考虑两种可能出现的错误判决:对无罪者治罪(简称为CI)和对有罪者不治罪(简称为–CG)。撇开这两种错误判决的经济损害不谈,前者比后者更有害,因为它侵犯了无罪不治罪的权利。这种侵权行为即是道德损害或道德成本。
根据德沃金的观点,道德成本是一种同一类案件所共有的、客观的和恒定的因素,只要是侵犯相同的权利,道德损害就相同,因此每一类案件中道德成本是一恒定因素。道德成本只与某些道德有关,CI比–CG的成本更高,所以应选择防止CI 错误的程序制度,实现的方法是,转移证明责任,使治罪更为困难。
贝勒斯并进一步提出刑事审判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程序的错误成本和直接成本和道德成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
Minimize Sum(EC+MC+DC)
⒋审判成本、诉讼成本与生产正义的成本
(1)审判成本(审判费用)=用于审判工作的法院预算。
(2诉讼成本(诉讼费用)=当事者负担的成本或费用。
(3生产正义的成本:通过审判而生产正义所花费的成本。
这些都是日本学者棚濑孝雄所使用的概念。在这里把它们列举出来,以资比较。
二、国内学者对诉讼成本的理解.国内学者对诉讼成本的理解和应用,无疑是在吸收和消化外国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同程度上又有进一步细化,但有的理解是正确的,有的又存在一定的偏差。
⒈对诉讼成本的一种理解是刑事审判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两个方面。这显然是借用了波斯纳的用法。所谓直接成本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Expense)。直接成本主要由以下项目构成:审判机关为审的损失;2)因国家正当或不正当追诉而给被告人带来的名誉损失;3)因参与诉讼而使案件事实晓于社会一定范围或受到控辩双方消极的质证、询问而给被害人、证人或鉴定人带来的名誉损失等。这种理解比德沃金的定义宽泛得多。同样难以计量,但可以进行比较。
7.刑事诉讼费用
刑事诉讼费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以及诉讼参与人(包括被告人)在开展或参与某个具体刑事诉讼活动中产生的必要费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刑事诉讼费用是办理某个具体刑事案件所产生的个案费用,而不是指专门机关或诉讼参与人针对多起案件而从事诉讼活动所耗费的期间性费用(如法院的年度开支);二是刑事诉讼费用是缘于诉讼而产生的程序性费用,它不包括机关或个人为维持正常工作或预备诉讼而支付的程序外的基础建设费用(如法庭建设)和常规性开支(如法官的薪金)。由此看出,刑事诉讼费用属于刑事诉讼活动中所耗费的直接成本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关于刑事诉讼费用的范围,世界各国对此的规定不尽一致。大致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因国家专门机关开展诉讼活动而耗费的必要开支,如调查费,鉴定费,发布诉讼文书的成本费等;二是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活动而耗费的必要开支,如证人的旅途费、日薪,翻译人员的工作报酬,鉴定人的工作报酬,律师的服务报酬等。关于诉讼费用的范围,德国刑诉法典在“程序费用”一章中有“程序费用”和“诉讼参加人的必要开支”的区别规定。
综观世界各国实行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由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负担相应刑事诉讼费用的规定,而不单纯由国家全部负担。
8.诉讼主体所花费的成本又可把诉讼成本分为法院花费的审判成本,检察机关花费的追诉成本和公诉成本,当事人花费的成本其中包括刑事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和其它诉讼费用。宋应辉
二、诉讼成本的性质与特征
通过以上对大家使用的各种成本内涵的分析,旨在应用成本这个术语时弄清楚它在具体语境下的意思,从而正确把握所要了解的法律问题。而分析刑事诉讼成本的性质,应当从经济学中的成本性质来把握它。刑事诉讼成本分析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这两个,并且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使用.生产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而购买生产要素支出的货币金额。生产成本是与选择时的考虑紧密相连的,选择时的考虑必然具有前瞻性,它牵涉到尚未发生而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说生产成本是事前的概念,没有与选择就没有成本,而且成本是附属于考虑选择的人,同时也只有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才有成本。
交易成本是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合同、执行合同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了那些鲁宾逊·克鲁索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这就把交易成本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也包括了颁布法律制度的成本。
但经济学家所看重的是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当一些资源被用来生产某一产品时,同时就必须放弃用这些资源生产另一种产品,或者说当一些资源被用来生产某一产品时,用这些资源所能生产的其它产品就相对少一些。所以,生产某一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而不作出另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就是说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可得到的最好决策的价值。它可以用来表示在实际经济成本或在物品稀缺的世界上作出决策的后果。即使不存在市场时也是一样。选择不同的规则、办法、制度,就会造成根本性的差别。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上真正意义的“成本”。比如,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为了制止犯罪,就要有警察、检察官、看守、法官等人的劳务和用于带逮捕和判刑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其机会成本,他们可以在其它活动中其作用。如法官可在工厂里工作,用于法庭的建筑物可以当作工厂的车间。
成本对有限资源的使用选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它对通过市场交易作出的选择和通过非市场运作作出的选择具有同样的意义。法律的经济分析同样强调要在机会成本基础上作出选择,任何法律,只要它涉及资源使用无不打上经济合理的烙印,即使它与市场行为无关或只与不完全相似于市场行为的行为有关。法律实施涉及对可供选择的匮乏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无庸置疑的。同样,当法官依照法律的可能资源量作出判决时,法官也正在对资源使用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比较和选择。无疑,判决必须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原则进行。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进行权衡、选择,利用机会成本进行决策。由于将资源用于某一方面而不能用于其它方面就必须放弃一定的收益。成本只能由个人在选择时放弃的其它机会来定义,机会是只有作选择的人才能体会到,对于不同的机会的评断也是他自己做的,因此,机会成本的概念必然是主观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都应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来使用。生产成本是指达到一定产出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未必单指生产成本,但生产成本一定是机会成本;否则,它就失去成本的重要性质。同样交易成本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机会成本,是人选择不同制度的机会成本。
在诉讼活动中,警察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其他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过程中都要所消耗的经济资源,都要付出成本。有一部分成本如物力、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表现为类似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另外一部分成本则以交易成本的形式出现,象搜集证据信息的成本、在庭审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成本,如质证、交叉询问花费的费用。虽然区分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有一定的困难,好象也无多大必要,但在理论分析上却是必不缺少的。
经济学家在很长时期内就发现生产成本概念本身的缺陷,因为生产成本的内容仅包括生产原料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交易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处理。生产成本作为生产定量商品的技术上的要素耗费,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和数量质量要求,它体现的为人
第二篇:浅议正义
“正义”这个词现在随处可见,报纸、电视、网络无不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个词。公平正义,正义通常都是和公平连起来说的。公平是什么,通俗的话语就是一碗水端平,这很多人都知道;但正义是什么,大多数人可能说不上来,没有确切定义,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这是一个褒义词语。正义,对我国民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正义到底是什么?这好像用
中国词汇阐述不了,我国传统思想里也没有关于什么是正义的更深阐述,“正义”这词是个“舶来品”。定义其为“舶来品”,好像有点不雅观,但不可质疑的是,正义的思想源泉在西方,这也是我国民众对正义既熟悉又陌生的真正原因。
我国的古籍如果出现有“正义”这词的话,多是“正确的、正当的”意思,如《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这里的“正义”属于“正确”的意思;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曹植所做的《七启》:“览盈虚之正义,知顽素之迷惑”,这里的“正义”寓为“本质的意义”。当然,我国也会说“正义之人”,但这里的“正义”通常对应的是“奸邪”,与西方所阐述的做个“正义的人”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在唐朝,还不把“正义”当名词使用,而是当动词使用,又名“注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总的说来,正义这词都是散落于各种古文集中,当一个普通词语来使用,并没有系统的思想阐述正义的含义。
如果非要用一个产自我国的词语来阐述相当于西方“正义”这词含义的话,我觉得“良心”这词更合适。我国民众对“良心”这个词很熟悉,也自有其自己的一番理解。通常都说做事、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好像如果良心没有了,就不能成其为人了,自己也就不是自己了。西方的做个“正义的人”,就相当于我国的做个“良心的人”,都是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约束力,约束我们应该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为所欲为。但“正义”和“良心”,二者还是不能完全等同。我国的思想史是以儒家思想为整个核心的,并没有关于何谓良心的系统阐述,而西方整个思想史,都是以正义的讨论为核心的,从而导致西方的“正义”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学习这个词的真正原因。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何谓良心的系统思想就劣,西方有正义的系统思想就是优,这里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仅是因为我们现在多用“正义”这个词,就尽力地理解它罢了。
柏拉图用厚厚的一本《理想国》开启了西方何谓正义的大讨论。照柏拉图的意思,为什么要做个正义的人呢,因为正义是人心灵的德性,按照这德性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那如何做个正义的人呢,当然就是“各尽其职即为正义”,就比如说上天赋予你的天赋就是打铁技术特别好,那你如果要做个正义的人的话,就该利用这天赋努力做个铁匠,这也是他为什么主张非要“哲学王”当统治者,即使该“哲学王”不愿意也要强迫他做,因为这是他的天职,这也就是每个人的“正义”。我认为,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最初时候我国与西方育人观的分歧:柏拉图强调利用个人天赋做好本分工作就可以实现一个人的正义;我国孔子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做个好邻居,好臣子,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等等,处理好与周边所有人的关系时,才算做好自己,才算实现西方所谓的“正义的人”。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创建了目的性正义的学说。举个例子阐述下何谓目的性正义吧。有一把最好的笛子,三个人都想拥有这把笛子,一个是演奏笛子最好的人,一个是最富裕的人,一个是最有权势的人,那这把笛子由谁拥有更合适?都会认为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把笛子是更符合正义的。但为什么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笛子就是最符合正义的呢?因为他可以吹出更美妙的乐曲,对人们来说可以得到更多的享受,这是功利主义的正义观。亚里士多德不是功利主义者,所以他的理由也不同,他认为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把笛子,是因为对笛子来说,它的目的就是演奏最好的乐曲,所以由演奏笛子最好的人拥有这把笛子是最符合笛子的目的,所以也是最符合正义的。何谓正义,就要看分配对象的目的是什么了。这看上去很有理,但不可避免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笛子的目的很好理解,就是吹奏最好的乐曲,但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每一样分配正义的实现都要求厘清分配对象的目的,那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也容易众说纷纭。第二个问题的出现是越讲究目的性的正义,越挤压自由的空间。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将会出现的局面就是最正义的社会,将会是最没有自由选择的社会。因为要做个正义的人,就是寻找自己本身的目的,最适合这目的的才是最正义的,那如果上天赋予某人的天赋是当个笛手,他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地笛手,但他就是不想当个笛手,这种情形该怎么办?正义和自由在这里竟成不可调和的主体。那实现正义,到底该如何做?
何谓正义的争论继续进行,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简单可行,在当时得到很多人支持,但该观点容易出现践踏个人权利的情形。比如说古罗马把基
督教徒丢进斗兽场与狮子搏斗,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这是符合正义的,即使最后基督徒被狮子撕碎,因为这种娱乐,使当时大多数人感到快乐,多数人的幸福得到实现。自由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人有完全支配自己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权利。所以别说生命了,连国家强制税收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侵犯了人的财产权。“给
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物理学上,这个支点是肯定存在的,但同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自己撬起”,这个支点存在吗?如果不存在,人完全支配自己的权利应该也不可能实现,自由主义也陷入困境。
康德通过完美的逻辑在《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正义和自由的关系,人到底该如何支配自己,即通过理性,全人类共有的理性支配自己才能实现真正自由,这样的自由和正义才不会不相调和。在罗尔斯的《正义论》里,则是进一步讨论了正义和平等的关系。以赛跑为例,让赛跑者处于不同起点肯定是不正义的;给跑得最快的设置障碍从而实现真正、完全的平等,这还是不正义的;让所有赛跑者处于同一起点,同时以使社会最低层能否从跑得最快者中得到利益为衡量标准,如果社会最低层可以从跑得最快者中得到利益,那就是正义的,如果得不到,那就是不正义的。当然,书中还有为什么要以社会最低层是否得益为评价标准做详细阐述,本文不做详细展开。
正义的内涵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丰富,但也还存在各式各样的争论,何谓正义,每每演变成法律案件交由法院处理。正义是法律的最高理想,法律是正义实现的载体。做为一个法律人,没理由不认真探究“正义”这个词,所以勉励自己勉强写成此文。但综因知识有限而难免疏漏与错误,恳请读者谅解了。
第三篇:正义永存
正义永存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寒假里,爸爸送给我了一本书,并让我从书中领悟出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本书——《汤姆索亚历险记》,随后我就细细品尝其中的奥秘。
书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孩子和他的一群小伙《伴们的故事。分别由《淘气的汤姆》、《汤姆把惩罚变成了快乐》、《汤姆和贝奇好上了》等等三十五章小故事组成。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讨厌牧师骗人的鬼话,不喜欢学校枯燥刻板的教育,与循环蹈矩的人们唱对台戏······但是他们的聪明、活泼、正直、大方、勇敢、爽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都没有放弃,这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一段短暂而又快乐的童年。但我觉得,汤姆的童年却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只会傻里傻气地玩耍,哪里会像汤姆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读了这本小说以后,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气馁,要乐观,要努力奋斗,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成功。汤姆在充满阳光的生活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且努力去追求,美梦便可以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的发挥,创造出一片我们自己的空间。我觉得汤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但总有缺点,就是他太让别人操心了,特别是他的姨妈,为了他,经常担惊受怕,可汤姆却不明白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苦心,是不让他受到伤害,让他健康地成长,这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他对外面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且大胆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这不得不让人赞叹。
读完这本有着浓厚童年气息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让我赏心悦目,也让我知道了人这一生要笑对生活,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不要总想伤心的事情,令自己不愉快。面对每一件事,我们都要乐观向上,才会使自己更加充实,使自己每一天都像童年一样天真烂漫。
第四篇:2018年生产与成本练习题专题
第二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短期,企业资本投入不变,当劳动投入量为1单位时,总产量为12,当劳动投入量为2单位时,总产量为15,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A 3
B-3
C 6
D 14 2.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A 规模报酬增加
B规模报酬不变 C 规模报酬递减 D 规模经济
3.假定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35Q215Q66,则当产量为2时,该企业在短期的固定生产成本是()
A 66
B 14
C-6 D 9 4.假定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35Q215Q66,则当产量为2时,该企业在短期的可变生产成本是()
A 66
B 14
C 20 D 9 5.假定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35Q215Q66,则当产量为2时,该企业在短期的平均可变生产成本是()
A 66
B 14
C 20 D 42 6.当某种商品的成本增长幅度等于或小于产量增长幅度时,表明实现了()A 规模经济
B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不经济 D规模报酬递减
7.依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生产阶段,生产者在哪个阶段生产最优()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都一样
8.依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生产阶段,当第二阶段,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位置()A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之上 B平均产量曲线在边际产量曲线之上 C两条曲线平行 D两条曲线重叠
9.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
A边际技术替代率
B替代效应
C 边际替代率
D 边际价值替代率 10.假设在长期,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生产产品A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单位价格w为100,资本的单位价格为800,则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为()A 1/8
B 1
C 2
D 1/4 11.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A.平均产量增加; 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12、生产是指()
A.企业不断进行投入的活动 B.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C.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 D.企业研究和开展的活动
13、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总产量()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14、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称为()A.显成本 B.隐成本 C.机会成本 D.总成本
15.()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A.显成本 B.隐成本 C.机会成本 D.总成本
16、总成本曲线是()
A.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的
B.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
C.与横轴平行的一条直线 D.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17.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A 时间长短 B 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C 可否调整产量 D 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18.某厂商生产5件衣服的总成本为1500元,其中厂房和机器折旧为500元,工人工资及原材料费用为1000元,那么平均可变成本为()
A 300 B 100 C 200 D 500 19.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A 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B 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没有关系 20.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
A 3<L<8 B 5<L<8
C 3<L<5 D 0<L<5
2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A 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B 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没有关系
22当某种商品的成本增长幅度等于或小于产量增长幅度时,表明实现了()A 规模经济
B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不经济 D规模报酬递减
23假定某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D224P,S42p,单个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函数为()
A 有价格水平为3出发的一天水平线
B与市场需求函数一致 C 与供给函数一致
D 没有固定的需求函数
24假定某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D224P,S42p,该市场的均衡价格为()
A 3
B10
C 5
D 9
二、判断
1.平均成本曲线AC与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AC的最低点。
()2.在完全竞争市场,当商品的价格小于其平均可变生产成本最小值时,企业会关闭生产。()3.短期供给曲线就是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4.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导致供给曲线向右侧移动。
5.在短期,当企业的边际产量大于零时,企业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等于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6.依据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水平越高。7.会计成本等于经济利润。
8.当MC曲线位于AVC曲线之下面时,AVC曲线处于递减阶段。
9.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它们都用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
10.在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在MR=MC时,厂商是亏损的,则厂商所遭受的一定是相对最小的亏损。
11.只要边际产量为正,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12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
13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是依据时间的长短划分的。14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变动成本就是平均成本。15平均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少。
1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企业达到均衡状态时,即在MR=MC的均衡点上,厂商一定是盈利的。
17.在完全竞争市场,当商品的价格小于其平均可变生产成本最小值时,企业会关闭生产。()
18.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
三、名词解释
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2等产量曲线 3.等成本曲线 4.短期 5规模报酬 6边际产量 7边际成本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为Q35L8L2L3,求
(1)该企业的平均产量函数和边际产量函数。
(2)如果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为L=6,是否处于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为什么? 2.假设垄断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2250001000Q10Q2,产品价格为P70005Q。
求(1)该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销售价格、销售量和销售利润。
(2)如果政府规定企业必须制定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请问此时垄断企业的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多少?
3.已知垄断厂商利用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在两个分隔市场上销售,他的成本函数为TCQ214Q,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50P1,Q21002P2。求: 当厂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他最求利润最大化前提条件下的两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以及厂商的总利润。
4.五、问答题
1.从影响市场结构的要素出发,探讨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特征。分析为什么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条件为MR=MC=P。
2.依据短期生产函数,给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同时画出短 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几何图形,依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应该在哪个阶段生产,为什么?
3.厂商利润公式是什么?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4.请说明最低限价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影响,要求画出图形分析 5.请说明最高限价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影响,要求画出图形分析
第五篇: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读书笔记
阿尔曼·艾尔钦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从团队生产(团队生产理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平衡问题。首先,从团队生产的 效率视角看,为了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需要尽可能地使劳动者的报酬与其劳动生产率相平衡、相对称。其次,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现象看,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生 产监督。这也是矛盾平衡的结果。再次,从古典企业本质定义的合同结构看,每个团队成员跟企业所有者签订双边合同,形成了雇主——雇员关系,这就构建了企业 所有者和雇佣者之间、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体系。
一节 卸责假说模糊不清
阿尔钦、德姆塞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之原创性可想而知。阿尔钦在产权、竞争、成本等经济学基础概念上的贡献,前无古人。德姆塞茨在交易费用上的创见,自成一家。然而,二师合作发表的公司论文,却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实证经济学角度 看,算不上一篇石破惊天之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的文章,却是近三十年来公司研究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据说也是《美国经济评论》有史以来被引用最 多的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学术思想状态”,让该文如此受到重视,却是一个有趣的思想史问题。
艾、德两位大师的大文,题为《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发表于1972年,主旨是解释公司的起源,其推理逻辑并不湛深1。
(1)二师之出发点是专业化分工需要协调。“资本主义社会之显著特征是非政府组织,如公司、家庭和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资源拥有者能提 高生产力,这就产生了对经济组织的需求,因为社会需要经济组织来协调合作生产。……经济组织理论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解释何种条件下,通过组织内部协调,能更好地获得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利益,哪种条件下通过市场协调,能更好地获得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利益;二是解释组织的内部结构”。
二师没有解释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为什么能提高生产力,而是直接问:那所谓组织(或所谓的公司)与通常的市场区别何在?公司的特点是命令、权威、纪律吗?不是,公司的特点是长期合约吗?也不是。
二师认为公司与市场的本质区别是:“公司内部,要素之使用是一种团队运用,但有某个要素所有者或合约参与者居于中心地位,即居于所有其他要素合约安排的 中心地位。公司的本质特征不是某种超凡的权威指令或纪律约束力量,而是团队生产过程,存在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合约方。”(It is a team use of inputs and a centralized position of some party in the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of all other inputs.It is the centralized contractual agent in a team productive process—not some superior authoritarian directive or disciplinary power.)
(2)二师接着问:为什么公司会有这样的特征?这就等于问:为什么公司会产生?因为在二师看来,去掉这个特征,所谓组织(公司)与通常的市场没什么两样。
他们答案的要点是:公司内部之生产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条件下,要准确量度每个
人的生产贡献,纵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不能准确量度每个人的 生产贡献,个人之生产贡献和所得报酬就会脱节:多劳者不能多得,少劳者不一定少得。有趣的是:分析个人生产贡献与所得报酬相互脱节,二师所用的逻辑,与庇 古分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分离的逻辑很相似。
原则上,每个人对于努力工作、增加生产,还是选择休息、磨洋工,都有自己的偏好。若 个人之生产贡献能被精确量度,其生产与闲暇之边际替换比例,必定与市场上生产贡献与闲暇的价格比例相等。这就好比在没有交易费用条件下,个人对A产品和B 产品偏好的边际替换比例,必定等于A产品与B产品的市价比例,也必定等于二产品之生产替代比例(边际成本替代比例)。
组织内部是 团队生产,团队生产无法精确量度每个人的生产贡献,个人之生产与闲暇(磨洋工、卸责)之边际替代比例,就会与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与闲暇边际替代比例背离。艾、德二师说的,实际上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与闲暇的边际替代比例。严格而言,应该是在没有交易费用条件下,生产与闲暇的边际替代比例。这与庇古挤塞公路、工厂污染例子中,私人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相背离如出一辙。
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监管,来防止这种背离(卸责行为)吗?二师认为这样做成本太高,行不通也。但也没有解释互相监督为什么不能解决卸责问题。靠市场竞争来解决卸责问题不行吗?二师认为市场竞争对卸责行为是重要约束,但不够。
理由有二:第一,对团队外面的竞争者来说,要挑战团队内部的卸责者,他首先必须清楚,该团队内部的卸责行为有多严重,从而判断他加入团队、替换某个成员 是否有利可图。但如果连团队外面之人,都能知道团队内部的卸责状况,内部成员就更应当知道,从而采取措施减少卸责,这就无须外部竞争者介入了。
第二,外部成员要挑战团队内部成员,加入进来,与被替换掉的那个人相比,新来者要么愿意接受较少的报酬,要么能够贡献更多,否则原来的团队怎么会接受挑战者加入呢?但这样一来,新进来的团队成员照样有强烈的卸责动机,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剩下的办法就只有一个:让一个人来专门监督团队生产成员的工作表现。问题接着来了:如果这个监管者也磨洋工、卸责怎么办?怎样保证监管者用心努力去监管?
二师的答案是:让这个监督者成为剩余收入的所有者(剩余收入索取者)。没有独立监管者时,团队成员们将收入分光,有了独立监管者,减少了团队成员的卸责 行为,团队生产的产量会增加,收入会上升。与没有独立监管者相比,这增加的收入算是“剩余收入”,监管愈到位,卸责行为愈少,这“剩余收入”就愈高。独立 监管者的动机问题解决了,各得其所。所谓组织(公司)也就产生了,不过二师没有解释这独立监管者是怎样来的:是团队生产各成员协商聘请来的,还是先有一个 独立监管者,由他再去找一些团队成员?
表面看来,艾、德二师的公司学说逻辑井然,分析细致,为什么说他们挖掘得不够深呢?
其一,二师对公司(组织)本质的界定是不正确的。说公司(组织)内部的生产活动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互配合吗?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吗?但严格而
言,市场交易、交换也是一种相互配合、协调、补充。除非个人完全自给自足,一旦有交易、交换,某种程度上的团队生产就存在,并不限于企业(公 司或组织)。我用一样物品交换你生产的物品,结果你的物品是假货,或达不到我预期的效用或功能,这与我们一起生产,但你老是磨洋工、卸责,本质上有区别 吗?从你对我造成损害,从你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相背离的角度看,这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再者,说公司(组织)内部,有一个合约方居于中心地 位,是所谓“雇主”,它与所有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签约,那么,我居住小区内有一个杂货店老板,向小区众多客户卖东西,是交易,当然也是合约。从创造价值、满足需求的角度看,也是团队生产,但杂货店与小区内众多客户一起,算一个公司吗?有谁居于中心地位?那么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事务所,并没 有一个合约方居于中心地位,由他和所有其他人签约,而是大家共同签约,难道说这些事务所不算公司或企业?说得通吗?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又是谁 居于那个中心地位呢?是董事长还是CEO?显然不是,因为董事长、CEO也要与董事会签订一系列合约,他们也是雇员,是股东吗?股东成千上万,是哪一个居 于中心地位呢?
其二,说团队的生产有卸责,但前面已经指出:通过市场协调的生产交易,某种程度上也是团队生产,也有卸责、欺诈、造价、坑蒙拐骗,那为什么市场还会存在呢?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交易活动,不全部通过艾、德二位所说的组织(公司)进行?换句话说,市场是组织专业化分工与合 作的一种手段,公司(组织)是另一种手段,二者皆有卸责。为什么某些情况下,人们用市场手段,另一些情况下,又用公司手段呢?根据需求定理,对公司(组 织)手段的需求,一定是该手段与市场手段相比,要么收益更大,要么成本更低。显然,用卸责解释不了组织(公司)的产生,解释不了公司替代市场。
其三,说团体生产有卸责,卸责要求专门监督,监督者则需要“剩余收入”来激励。有关的验证含义很容易被事实驳倒(证伪)。合伙制企业(律师、会计师、医 师等专业合伙企业)没有所谓的“剩余收入所有者”,难道合伙的人没有卸责?艾、德二师声称合伙制企业或利润分享企业不多见,或大多是小规模,说不通。美国 有好些合伙制企业年营业额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如某些大型律师事务所、公开上市前的投资银行高盛,),这还小规模吗?合伙制企业触目皆是,怎能说 不多见?再说,规模巨大 的上市股份公司,股东成千上万,董事长、CEO都是拿薪水的职业经理人,谁是“剩余收入所有者”?显然没有,难道上市的股份公司内部没有卸责行为?
其四,最关键。卸责行为本身无从观察、无从量度,严格地说,要推导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义不可能,验证就更谈不上。二师大文有一节,专门讲卸责假说的验 证含义,其实什么也没有验证。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卸责动机来解释行为的转变,用模糊不清的局限条件转变来推测行为变化,不中用也。想不到20世纪两位顶级 的价格理论大师也中了“模糊不清”之计,让人难以置信。
当然,两位大师的确指出,卸责行为之根源是准确量度每个人的生产贡献,成本太高,相互监管的成本也太高。但他们棋差一着,没有明确地将交易费用作为局限条件,更没有具体指出不同的公司组织,是哪一类具体的交易费用转变所促成。
然而,大师之作毕竟不凡,艾、德二师之文不乏精彩见解。其一,二师认为,公司(组织)本质上也是合约安排。“简言之,公司内部之组织安排即是一种合约结 构,所有其他要素不断地与居于中心地位的合约方重新谈判,从而改变这个合约结构。”其二,二师从信息
产生、交流和运用的角度,将公司(组织)本质上看成是 一个内部市场。“随着信息不停地流向居于中心地位的合约方,公司便具有了一个有效市场的特征: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到达雇主之 手。雇主便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资源更好的组合或新的配置,比通过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更有效。”那是说,在二位大师的观念里,市场、公司(组织)从资源运用(配置)的角度看,并无实质不同。公司是市场、是合约,市场当然是合约了。问题是:为什么二者并存?为什么公司会取代市场?二师找错了现象(行为)转变的 局限条件。
是五常的启发让我重读奈特大师的旧作,才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前面多次说过,五常曾经将风险作为解释合约选择的局限条件之一,后来放弃了,因为他认识到所谓 风险、不确定性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某种交易费用的结果。风险、不确定性无从观察和量度,而交易费用则可以观察和量度,至少可以排列高低或大小,可以观察边际 上的转变。
“科斯说公司代替市场,不是正确的看法,容易误导。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是生产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最正确的看法,不是公司代替市场,也不是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而是一种合约代替另一种合约。”
不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手段,含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市场有订价费用、多次交换的费用、市场信息费用;家庭有监督生产的监管费用、了解每个人之技能和才 华的费用;公司有监督劳力表现的费用,评定每个劳力之业绩的费用。一种手段替换为另一种手段,一些费用被节省了,另一些费用又产生(增加)了。一种手段适 合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另一种手段则适合另一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不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方法的选择,均衡点要看哪一种手段的净收入最高。私有产权的最大 优势,是每个人能自主选择资源运用手段,因而找到最佳专业分工与协作手段的可能性更大、机会更多。
五常公司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 出专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是哪些具体的交易费用在发生作用,其要点则是量度每个人生产贡献的费用(量度费用)非常高,“替代量度”的采用旨在节省直接量度 之费用。明白了具体发生作用是哪类交易费用,公司理论便成为一个真正可以操作的科学假说,这正是科斯的理想。五常最终替科斯实现了这个理想。
没有强调合约的本质是界定权利,不同的合约是界定权利的不同方法或手段。从这个角度看,任何合约都有差别,相互之间有明显或明确的不同,可以清楚界定,有明确的边界。
四、协作生产力理论
协作生产理论是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于1972年提出的。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他们批判了科斯关于企业具有权威特征的观点,认为:团队是 生产过程中的中心合约人,而不是某种上级指导和约束力。他们提出: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力。企 业是在协作生产出现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监督机制。企业并没有比普通市场更为优越的命令、强制、和纪律约束等权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组织。企业的生产 在本质上是一种协作生产。在这种协作生产中,每个个体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个体的选择集,即要素所有者之间存在外部性。因此,协作生产就会面临队员偷懒或者搭 便车的道德风险问题。协作生产的效率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各
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协作生产过程中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的产权结构也是为解决 这一问题而设立的。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协作生产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的发展有时会降低市场交易的费用,同时也会扩大企业的作用,使以协作为基础的协作生产变得更 加重要;(2)企业是一种团队所使用的投入的专门的代理市场,它能更优越地汇集合核实有关异质资源的知识;(3)每个队员都有偷懒和搭便车的动机,是因为 监督成本可以转嫁给他人,但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谁也不偷懒,因为如果在没有偷懒的“队的忠诚和精神”指引下,每个人的利益才会真正最大化。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协作生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使用了几种类型的资源;(2)产品不是各项相互合作资源的独立产出之和;(3)协作生产中使用的所 有资源不属于同一个人。他们认为,在协作生产条件下,如何奖励团队成员,诱使他们有效率的工作是首要问题。但协作生产的困境在于:相互合作的成员的边际产 出无法直接或者分别观察,协作生产的产品是团队的边际产品而不是队员个人的边际产品;由于观察边际产出的成本不为零,所以每个成员都有将自己偷懒的成本转 嫁给他人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通过个人的效用函数比较对此进行了分析。
此外,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还分析了不同企业类型中,对协作生产监督的效率问题。其结论为:在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中,由于监督的行使主要由所有者承担,但由于 监督工作的非专业性和高成本,无法克服协作生产中的偷懒和搭便车行为,从而影响了企业效率。而在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使得分散的剩余索 取权对要素所有者的监督成为可能。由于监督工作由专门从事监督工作的支薪经理来行使,这大大提高了监督的专业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协作生产中的偷懒和 搭便车动机。
他们认为,在这一的条件下,由于监督的专业化,协作生产可以比市场更经济的监督和测度劳动生产率以使边际生产率与投入品的边际成本相等,从而减少偷懒。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可以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相互竞争的市场形式,即私人拥有的的市场和公开的或者共有的市场之间的竞争。
“一般认为,企业的特征是通过命令、权威或约束行动解决问题的权力,这是一般市场所不具备的。这是错觉。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的投入品。它没有发号施令的权 力,没有权威,没有约束行动,这和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一般市场合同完全一样。……雇主管理、指导或安排工人完成各种任务的说法,是对雇主持续就必须为双方共 同接受的条款进行合同再谈判的错误描述。……雇主和雇员间的长期合同并不是我们称之为企业的组织的本质。……那么,一个杂货店主与其雇员间的关系和他与客 户间的关系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投入品的团队使用和某一方在与所有其他投入品的合同安排中所处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把这两种关系区别开来的是团队生产 过程中的中心合约人——而不是某种上级指导和约束力。”这些观点充分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企业中的合约是一种相对强化的、显性的集中形式,而市场中的合约是一种相对弱化的、隐性的零散形式。另外,企业和市场中的合约都不是长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