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总复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初中物理总复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近几年,我市中考试题有下列显著特点:依据大纲,紧扣教材,重视双基;内容全面,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题型稳定,试题灵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我针对物理课的学科特点和中考命题的特点,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五本书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紧抓双基复习,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
现行教材是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的结构形式编排的。初中物理知识可分为测量和常见的物理现象、力的初步知识、电和磁的初步知识、学生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使用等四大部分。到了总复习阶段,应该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整理成有机关联、正确完整的知识体系,摆脱原有的段落和章节顺序的约束,从而把380页的课本念薄,使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更提高一步。
例如:在复习力和运动时,教师边提问边把知识点联系起来。物体受力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受合力为零,运动状态也不改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些力叫平衡力(初中只掌握最简单的二力平衡);二是所受合力不为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总结并列出表格如下: 受力情况不受力受力
平衡力不平衡力
运动状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改变
学生本来感到这一章知识复杂难学,经过这样复习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复习中,除了知道概念、规律的结论外,还要知道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的发现过程;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要注意知识的拓宽,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但要防止在某些知识点上挖掘过深,浪费时间和精力,比如新大纲取消了“掌握”层次的知识点(7个),降低了教学要求,这意味着中考考查这些知识点的题目综合性不会很强、计算要求不会很高,因此对这些知识点复习不要过深过难。要把复习的重点移到知识的横向联系上,例如:热学部分的内容要突出“与温度有关”,温度变化时,有热量这个物理量的出现,然后联系:热传递过程总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物态变化过程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热量的传递使内能变化。这样,把知识系统化地归纳,学生就容易记忆,从而知道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的层次。
二、紧扣“五本书”,巧抓解题的训练
解题是物理学习过程及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只看书不解题是学不好物理的,但当前应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做题越多见识越广,越能应付中考,从而导致“题海泛滥”,这是很错误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不利于夯实基础,更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与培养能力。
我们认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每位同学都已经做了大量的习题,复习阶段不是重复再做多少道题,重点应放在利用“五本书”上有限的题目,引导学生多分析、多比较、多思考。
从近几年的天津市中考试题可以清楚地看出,基础题一般都是教材中的原题;中档题目,一部分是原题、另一部分是经过改造的题目;即使是较难题,有的也是出自五本书的原题。可见复习中紧紧抓住“五本书”,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多快好省地取得中考好成绩的法宝。下面重点谈谈我对“五本书”上习题的一些处理方法。
1.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
习题的选择科学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习题功能的认识是否正确,取决于习题本身在内容、题型、难度、对学生有无针对性及习题的量等方面是否得当。在每次复习课后,我都是从五本书上筛选一些科学的、必需的、有针对性的习题让他们练习,且布置习题的量要适中,在完成的时间、数量上不搞“一刀切”,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
2.勤于对相关题目进行归类总结
(1)不同题型,但涉及的是同一知识点,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处理,并引导学生分析:它们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考查同一知识点的。例如,在《总复习》中,仅“光的反射”一节就有11道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平面镜”知识;在“杠杆”一节中,考查杠杆平衡条件的有16道习题之多。可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单纯为做题而做题的毛病。
(2)物理题的类型较多,各种类型的解法各有特点,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类型题的解法,积累经验,掌握解题规律。如“压强”的解题思路:对于固体压强,先找出压力,判断受力面积,然后求压强;对液体压强,先找出液体的密度,然后判断深度,求出压强,最后求压力。
再如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中考新题型,《总复习》P12页11题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P58页质量与体积图、P181页计算题的图象、P11页图表题、P56页 例3图表题、P263页图表题、P37页信息题等,学生解答这类问题感到困难,我把解答信息给予题的方法归纳为:
第一步信息处理,包括丢弃跟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使之跟物理知识发生联系;第二步是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生产、社会热点或现代科技等背景抽去,使之纯化成物理过程;第三步为确定解题方法或建立解题模型;第四步处理信息,解答问题。
其中第一、第二两步是解信息题特有的,也是解信息题成败的关键,完成了这两步即实现了把信息题转化为“传统题”,也就走上了“熟路”。
(3)有不少习题,无论是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还是解题技巧、解答结果,会有相似之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识点相同、数据不同的习题中,而且存在于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要有意识地将它们放在一起共同分析,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拓宽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
题1等质量的两种物质混合,设甲的密度为ρ1,乙的密度为ρ2,混合后密度为ρ,则ρ=。
题2一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前一半路程速度为ν1,后一半路程速度为ν2,则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题3两个用电器并联起来,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它们的功率分别为P1和P2,然后串联接在同一电源上,则它们的总功率应是。
通过这样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3.善于将典型题目发散变化
对于五本书上的例题、练习题要深入研究,对于重点习题要深入讨论,适当扩展延伸,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达到“做一题,会一片”的效果,提高题目的利用率和解题效益。
(1)一题多解,在解物理习题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教师对一题多解应全部列出,这样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作用。
例如:初中物理中有关串联电路的典型题目有:“有一只电铃,其正常工作电流是0.3安,电阻是20欧。现有电源电压是9伏,要把电铃接在这个电源上,需要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串联的特点,先求总电阻,再求分电阻或先求分电压,后求分电阻二种方法来解题,体验电学题灵活多样,开阔思路。
(2)一题多问是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逐渐加深,引导思维逐渐深化,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1)求总功、(2)求有用功、(3)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又如:一个标有“220V 40W”灯泡,在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大?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大?(附加)(a)如果此灯接在180V的电压上,电灯的实际功率是多少?(b)可否将此灯接在380V的电压上?为什么?(c)若将此灯与“220V 100W”的电灯串联在220V的电源上,哪盏灯更亮?为什么?(d)如果将灯接在220V的电源上,每天开灯2小时,一个月(30)消耗多少电能?合多少度电?
通过一题多问,带领学生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则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从而真正理解了基本知识。
(3)一题多变,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二种形式。例如:填空题与选择题的互换,已知与未知的互换等。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模型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题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
再如对于《总复习》第275页上这道题:一只标有“220V110V40W”的电烙铁,其尾部的接线端及和它对应的电热丝连线如图所示,其中B为电热丝AC的中点抽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AC连220V电源,电烙铁功率为40W
B.将AB连110V电源,电烙铁功率为40W
C.将AC先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接线端,然后AB接110V电源,电烙铁的功率为40W
D.将AC连入110V电源,电烙铁功率为10W
解完后将此题又变成如下两题:
题1 有一只规格为“220V1000W”的电炉,其发热体是电炉丝,现想把它稍作改造(不增加其他材料或元件),使它接在110V电源上工作时仍保持1000W的功率,请画出原理图并说明理由。
题2 某农村学校食堂一个电热箱的电热丝烧断了,观察铭牌标有“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1000W”字样,在电子器材商店只发现规格为“220V 500W” “220V 2000W”两种电热丝,物理课外活动小组为此设计了一些修复方案:小琼提出将“220V 500W”的电热丝截取一半替换烧断的电热丝;小东认为可将两根“220V 2000W”串联替换烧断的电热丝;其他同学则认为……
⑴通过计算发现,小琼与小东设计的电热丝,都符合电热箱额定功率要求,但这两种方案都能使电热箱正常工作吗?请你从可行性上作出评价。
⑵请你利用上述两种规格的电热丝,再设计一种合理的修复方案。
又如,还可将《总复习》第244页的36题,变为查找短路故障的实验设计题,并进一步延伸为查找漏电处的题目。
我感到,单一的题目或题型限制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已有习题进行改造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立足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综观近年的中考题,加大了实验题所占的比例,注重了实验能力的考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抓基础,又训练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复习的效果?
(一)狠抓基础,人人懂得基本工具的使用,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步骤。
初中共安排了19个学生实验,主要内容可划分为:①掌握九种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分别是:刻度尺、秒表、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或量杯)、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②掌握十一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步骤,分别是:长度L、平均速度v、温度t、质量m、体积V、密度ρ、力F、电流强度I、电压U、电阻R、电功率P。在平时认真教学、严格训练的基础上,总复习阶段让学生围绕课本自己看书,做印发的实验基础知识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作重点辅导,务求人人达到复习的要求。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透彻掌握重点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提高实验技能。
1、由实验原理引出实验器材,初中的重点实验有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测小灯泡电功率等。如测
物质的密度,由公式ρ=m/v知,必须先知道m、v,而m的测定所需器材是天平,v的测定则需量筒或量杯,按此思路,学生很快弄懂实验器材的选择原则,不再用死记硬背了。
2、由实验原理弄清实验步骤,从上述分析知,要测物质的密度,首先要测出质量,这实际上是第一个步骤;还要测体积,这是第二步,最后把数据代入公式,求ρ,这是第三步。再把每大步细分成若干个步骤,如测质量可细分成①调平衡,②称量质量,③读数。只要按原理理清了思路,再配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做一遍实验,很容易记住实验步骤,又熟练了操作技能,常规题目学生都能应付自如。
3、由实验原理引出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有些提醒学生注意的事项,学生往往重犯,究其原因,是学生未真正理解。由原理入手,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遵守有什么不良后果,正反对比,加深了印象,比直接灌输收效要大。
(三)、围绕重点实验,适当变式,发展求异思维
1、适当增减器材。如用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时,若把电流表换成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0,由R=U/I知,U可由电压表测出,但无电流表,怎样测出I呢?给出的R0有何用呢?引导学生思考R0与R应如何连接才能间接知道I。同理,若不给电压表,只有电流表和R0,又该如何连接呢?学生兴趣大,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2、在测量原理上变通。如测物质的密度,ρ=m/v,常规方法用到天平、量筒等器材,若给弹簧秤、足量的水,如何测石块的密度,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秤可测出石块的重,计算出石块的质量,但怎样测石块的体积呢,给出的水有什么用?使学生明白要借助阿基米德定律F=ρgV来求石块的体积,拓展了解题的思路。
3、配合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变通。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电功率这两个常规实验学生能熟练操作。在实验前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中当移动变阻器滑片时,发现灯泡变亮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灯泡变暗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增大(器材是完好的),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问题去做,并用实验验证。
四、挖掘教材内容,整合物理知识
物理学的课程内容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复习过程
第二篇:初中物理总复习3
《电与磁》复习提纲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练习:☆磁性材料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音像磁带、计算机软盘上的磁性材料就具有硬磁性。(填“软”和“硬”)
磁悬浮列车底部装有用超导体线圈饶制的电磁体,利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的上方以提高运行速度,这种相互作用是指:同名磁极的相互排斥作用。
☆放在条形磁铁南极附近的一根铁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铁南极的一端是磁北极。
2012/1/24 WMS A-3
☆用磁铁的N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钢针被磁化如图那么钢针的右端被磁化成S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
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2012/1/24 WMS A-3
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练习:
1.标出N、S极。
2.标出电流方向或电源的正负极。
3.①绕导线:
2012/1/24 WMS A-3
③应用:电磁铁
A、定义:内部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
C、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线圈形状来控制。
D、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
电磁继电器: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电话:组成:话筒、听筒。基本工作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三、电磁感应
1.学史:该现象年被国物理学家发现。
2.定义: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
定义:。
产生的条件:、部分导体、。
③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和有关三者的关系可用定则判定。
4.应用──交流发电机
2012/1/24 WMS A-3
构造:。
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中,能转化为。
工作过程: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内电路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交流发电机通过向外电路输出交流电。直流发电机通过向外输出直流电。
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不动旋转的发电机叫做旋转磁极式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交流电:。
定义:。
我国家庭电路使用的是电。电压是周期是频率是电流方向1s改变次。
直流电:。
定义:。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和有关。三者关系可用定则判断。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定义:。
构造:。
工作原理:。
工作过程:A平衡位置:特点:。
受力特点:。
线圈开始处于该位置时通电后不动。
换向器作用:。
2012/1/24 WMS A-3
优点:。
五、电能的优越性
优点:。
电流通过导线要发热,从焦耳定律知道:减小输电电流是减小电能损失的有效方法,为了不减小输送功率只能提高输电电压。
计算输电线损失功率用公式:。
计算输电线发热:。
2012/1/24 WMS A-3
第三篇: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做法和体会
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做法和体会
永泰十七中陈家昶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中考改革已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市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尚未分开,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为了正确评价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中考数学命题时,必须有足够的分值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看,整卷用于评价学生毕业水准的基础分值,均在120分左右,约占总分(150分)的80%;如果再计入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则占分比例更大。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每个中等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因此,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会思考是要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初中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近几年中考情况看,最后的“压轴题”往往与此有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1、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
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
复习效益。2.要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的始终。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一个阶段是以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老三大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为特点的阶段。这些能力要求对应于传统的数学教材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应于修订后的试验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在“老三大能力”的基础上又强化了“新三大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建立在新老三大能力基础上的作为数学核心能力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把数学作为文化和培养“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时,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在复习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数学能力呢?(1).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2)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训练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3).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引导学生把课中的例习题多层次变换,既加强了知识之间联系,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4).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这样的训练可以克服学生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3.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应用题量普遍增加,而应用题也不仅限于“列方程解应用题”,除布列方程解应用题外,“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等都成为中考的热点。同时,近几年的应用题还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在其它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已经常出现,而且难度较大,其中探索性应用题在平时较少涉及,总复习中教师要把近几年其它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题目集中研究一下,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种类型问题大部分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高,但题型新,背景复杂,文字表达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要适当训练一下,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4.基础知识查漏补缺。经过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对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了,但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还没有思路,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5.战前练兵,模拟中考。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让学生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练习。数学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学生学会镇定,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入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三、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总复习工作要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1.要面向差生,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以数、式的运算为起点,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上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复习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教学。(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3)快反馈。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知识障碍,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排除障碍。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及时反馈,可以提高补缺的效果,使学生及时获得帮助,受到激励,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产生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态度存在反复,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肯定,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相适应,教与学相促进,教与学相统一。
2、其次,要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对他们要求要严格,解题要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
3、再次,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
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切切实实提高复习实效是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任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认真探讨和研究有效的复习方法,应因地制宜地拟订好复习计划。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不断研究和改进复习方法,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使我校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浅谈初中物理总复习策略及方法
浅谈初中物理总复习策略及方法
初中物理总复习是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在认真分析近几年物理中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遵“纲”循“本”,梳理强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能力。1.明确考点,梳理知识,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历年来中考基础题面广量足,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考标》的学习和研究上,做到定时间、定内容,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设置怎样的典型性例题和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中,要指导好学生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让学生明确考点,明确要求,掌握重点,并通过针对性训练,促进“三基”内化,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2.纠错解惑,强化训练,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病历”和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通过“设陷”来纠错,“设陷”就是要在学生的错误认识上设陷,以消除接受科学知识的障碍,“设陷”就是要在解题思路上设陷,以克服消极呆板的思维定势,“设陷”就是要在物理实验的方法上设陷,以矫正其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典型错误,拿出来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刨根求底,“自己解放自己”。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变换方式,在新情境、新角度中设置练习,进行反复训练,并及时反馈,扎扎实实把基础夯实,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二、实施分层复习、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质量。1.分析差异,把握层次。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的差异很大,为了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以“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为原则,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物理学习能力、潜能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界线是模糊的,呈动态变化的,允许学生根据复习情况,可以变动,实行民主,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把分层的目的、方法、设想向学生公开,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志向目标,使升学复习按着预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进行。2.分层次复习教学方法 首先是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复习目标,确保“物理考标”的基本要求,做到“保底”不“封顶”,同时设计不同层次的复习方法、课堂提问、练习作业等。使普通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同步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关系,既有面向全体,又有兼顾各层次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有所为,有所得、有所乐。在作业设置上,对普通生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基础题,加强基本功训练,中等生完成一定量的巩固提高题,优秀生加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灵活大的综合题,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尝试向高层次作业冲刺,并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量和难度。在检测中,要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试卷易、中、难的比例一般为7:2:1,同时,可增设一点综合性附加题,这样做的目的旨在通过检测,让普通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让中等生经受“跳一跳摘桃子”的体验,让优秀生有“英雄用武之地”。在分层辅导中,对作业和试卷讲评,尽量做到每位学生有较多机会的面批、面评,对普通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困难、耐心辅导、“扶着过河”,对中等生主要是释疑解难,分析原因,教会方法,指明方向,让他们能“摸着过河”,对优秀生主要是进行点拔,发展能力,让他们“举着红旗过河”。通过分层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
三、注重方法指导,纠正不良习惯,挖掘最大潜能。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运算错误,马虎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一些基础题黄金分的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训练时,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如要求学生在任何练习中要做到:能做的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一旦发现失误,及时面谈,指导方法;在试题订正中,要求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说明理由;在复习练习中,全面用笔算,以提高运算能力,在试卷评讲中,不断渗透各种题型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把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挖掘其最大潜能,把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把握命题方向,关注热点问题,调整复习对策。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分析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通过观察、实验和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如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多少,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为多少,把物理课本从地面上匀速捡到课桌上做功约多少等,建立基本的事实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热情和能力,应对基本事实的考查。二要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通过对部分实验的设计或探究,应对物理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考查。三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和嫁接,关注课本的插图,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四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拓宽知识面,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五要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用好“能力训练”上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主观性训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六要在复习中渗透课改精神,要重视物理与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现代文化的交融,来应对创新的素质型新题。
五、重点知识、薄弱环节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综合题,多数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要通过重点知识的专题复习,如如何测密度、如何测电阻、解题方法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理解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如电路故障专题、实验专题、数据处理题专题等,通过专题复习,活化深化课本知识,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当然,特别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使学生的实际更切合于中考。复习备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把物理总复习工作做得更切合实际,更有效!
第五篇: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提纲
热学复习
物态变化、内能、内能的利用
知识点: 概念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比热容: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计
使用前:观察温度的量程、分度值。(注:量程是指测量范围、分度值指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如果估计的被测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范围,可能会涨破温度计;如果低于最小测量范围,没法测出温度值。)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
使用时:(以测液体为例)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注:因为我们要测的是液体的温度,而乘液体的容器温度可能跟液体温度不同)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有特殊的构造:弯曲的缩口,当测量人体温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一般人体的温度比气温高,这时体温计里面的水银突然温度下降,会在细小的弯曲的缩口处断开,所以上升的水银不能跑回玻璃泡中,因此能离开人体读数。再重新使用体温..计之前,都要用力的往下甩一甩,这是利用惯性使上升的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物质的特性:燃料的热值、比热容
热学:六种物态变化及例子和应用
熔化:冰熔化成水,蜡熔化成液态蜡水,某些新材料既容易熔化又容易凝固可以作为新型建材,这种建材应用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当温度高时熔化吸热,当温度低时又凝固放热,能调节室温。
汽化:(蒸发)水果放久了变干涸、衣服晒在户外变干、晒稻谷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制冷机里面的制冷剂是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氟利昂、R134等)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制冷剂就相当于热量的搬运工。
液化: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冷饮瓶打开冒“白气”同时瓶子外壁有水珠、自然界现象中的露、雾。液化石油气、液态氢用压缩的方法使其液化贮存并使用。注意,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而雾的散去则是汽化或者说蒸发现象。
升华:樟脑丸放久变细、灯丝用久变细、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水蒸气液化,可以制造烟雾效果。火箭返回舱表面涂有容易升华的物质,当火箭返回地面时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产生热,利用这层容易升华的物质升华吸热,可以防止返回舱过热。
凝华:霜、冰花、灯泡用久内壁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后凝华附在灯泡内壁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的例子、做功改变内能:冬天搓手能暖和双手、打气筒打气时,发现打气筒变热、锯木材时,锯子变热。(注意: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需要注意的是物体对外做功时,自身的内能减小)热传递改变内能:烧开水、太阳光晒地表温度升高。(热传递是内能从温度高物体的传给温度低的物体,而不是内能多的传给内能少的。只有发生热传递,才会有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即热量。)
比热容:不同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沙漠地区多沙子,沙子的比热容小,而沿海多水,水的比热容大。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只跟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与温度、质量等无关。热值: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不同燃料热值一般不同。火箭用氢用燃料,因为氢的热值大。
实验: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及图像,沸腾实验,碘升华实验。
练习: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2.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4、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熔化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7.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站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
A.热量 B.质量 C.比热容 D.密度 8.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6.对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物体的温度为00C,其内能也为零
D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C.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做功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的 D.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探究
10. 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11.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22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22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
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12.用如图21(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__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21(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21(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由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