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实验报告

时间:2019-05-12 06: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理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理实验报告》。

第一篇: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过程(简单步骤)

四、注意事项

实验一: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名称

一、实验结果或现象(各实验项目的结果或现象需逐项解释)

二、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三、改进措施

第二篇: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验 名 称 姓学系组同组姓名 号 别 别 名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2015年4月23日 实验室温度 实验日期

一、实验题目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B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C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不应期的确定

二、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1)临界值和最大值(2)传导速度

(3)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三、实验方法

蟾蜍坐骨神经标本的制作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干及其下行到小腿的两个分支:胫神经和腓神经,三段结扎,剪去无关分支后离体。注意保持神经湿润。

2.将神经搭于标本盒内,保证神经与电极充分接触,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外周端接触记录电极R1-R2,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RM6240的刺激输出插口;信号输入倒显得红色和绿色夹子分别连接记录电极(绿色夹子在前,引导出正向波形,即出现的第一个波峰向上),黑色夹子连接接地电极,插头接通道1.A.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临界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神经干动作电位”,出现自动设置的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界面中只有一个采集通道,对应仪器面板上的通道1(因此信号输入线应连接在通道1)。

(2)确定装置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神经是否具有活性。采用较大的刺激强度,1V,刺激时程0.2ms,延时5ms,刺激模式为但刺激。选择“同步触发”,按下“开始刺激”后,正常情况下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双相电位即CAP。(3)快速降低刺激强度,确定CAP的阈电位。记录刺激阈值及CAP幅度(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差值)。

(4)以0.05V或更小的间隔,逐渐增大刺激强度,观察CAP幅度的变化,同时,记录刺激电位及对应的CAP幅度,直到CAP达到稳定,即最大值(神经标本在正常生理活性时,1V以内的刺激强度即可引起最大的CAP)。

B.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1)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界面出现两个采集通道,对应通道1和通道2,因此采用两对引导电极R1-R2和R3-R4,同时输入两道信号。

(2)使用单刺激模式,调整刺激强度,使产生最大CAP。(3)测量两个通道显示的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4)测量R1和R3之间神经的长度。(5)重复步骤1-4至少三次。

(6)计算传导速度:传导速度=△D(mm)/△T(ms)

(7)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传导速度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误(SEM)。C.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不应期的确定

(1)采用双刺激模式,刺激条件相同,产生一对幅度相同的最大的CAP。(2)逐渐减小两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幅度刚刚开始减小,即进入相对不应期。此波间隔与绝对不应期之差即为相对不应期。

(3)继续减小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刚刚完全消失,此间隔即为绝对不应期。(4)重复步骤1-3至少三次。

(5)计算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均值(Mean)及标准误(SEM)。

四、实验结果

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图1.蟾蜍坐骨神经干CAP(当前刺激强度为0.090V)无动作电位发生

图2.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阈电位(当前刺激强度为0.095V)

图3.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最大幅度3.9mV(当前刺激强度为0.55V)

表1.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的变化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刺激强度(V)CAP(mV)1.000 0.800 0.600 0.550 0.500 0.400 0.200 0.17

3.90 3.90 3.90 3.90 3.80 3.70 2.10 1.33

实验次数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刺激强度(V)CAP(mV)0.150 0.130 0.120 0.115 0.110 0.100 0.095 0.090

0.83 0.28 0.16 0.12 0.10 0.09 0.08 0.00

根据上表可绘制下图,曲线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增加的变化趋势。

图3 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的变化曲线图

由以上图表可知,当刺激强度为0.095V时,刚好能观察到一个CAP;之后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越来越大;当刺激强度达到0.55V时,CAP达到最大,为3.90mV;继续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会增大了,而是一直保持其最大值3.9 mV。

故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但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就不再增大了。

结果分析:神经干由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众多神经纤维电活动动作电位的组合即形成复合动作电位。以不同强度刺激作用于神经干,可以观察到动作电位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强到最大幅度。它表明神经干是由各类兴奋阈值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阈刺激能激活阈值最低的一类纤维,而使神经干中所有纤维都兴奋的刺激就是最大刺激。

B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图4.某次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图

表2.蟾蜍坐骨神经干传导时间记录数据

R1、R3电极间距离

传导时间差△t(ms)传导速度(mm/ms)平均值(mm/ms)

标准误 2 3 4 20mm 20mm 20mm 20mm

0.95 0.95 0.75 0.7

21.05 21.05 26.67 28.57

24.335

1.935

由上表数据可计算出标准差为3.87,标准误为1.935,证明各组平行实验间误差并不大,得到的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C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不应期的确定

图5.双刺激下刚刚进入相对不应期内的神经干CAP图

图6.双刺激下刚刚进入绝对不应期内的神经干CAP图

表3.蟾蜍坐骨神经干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的测量数据

Mean SEM

相对不应期(ms)

绝对不应期(ms)

10.0 21.0 19.0 16.7 3.38

1.1 0.5 0.5 0.7 0.20

双刺激时,当第二个CAP刚刚完全消失时,表明该神经处于绝对不应期,由以上图表可得其平均值为0.7ms,且三组平行实验的标准误为0.20,表明各组平行实验间差距很小,实验效果较好;改变双刺激的时间间隔,可得当第二个CAP刚刚开始减小时的刺激间隔平均值为16.7ms,所以相对不应期为16.7ms,但其标准误为3.38,表明各组平行实验间的差距较大,其中第一组数据为10.0ms,与正常情况较为符合,但后两组数据相对不应期均在20ms左右,与正常情况和其他各组同学所得的实验数据相差较大。实验误差可能原因为实验时间较长,未及时将神经标本浸泡在任氏液中,导致神经失活。

五、分析与讨论

1、对比动作电位,分析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特点,并解释其随刺激幅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神经干动作电位振幅随刺激电压增加而增高,不具有“全或无”性质。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这种兴奋性不同的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综合成的复合性电位变化。一根神经纤维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不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但是坐骨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时,由于引起不同数目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增大,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数目也越多,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越大,当全部神经纤维都产生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会增大了。故在一定范围内,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2、分析解释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实验中通道2和1所记录的CAP的不同之处;分析蟾蜍坐骨神经干中所包含的神经纤维种类及其传导速度,判断所测定的纤维类型,分析实验中可影响传导速度数值的因素。(1)通道2记录的CAP的幅度小于通道1记录的CAP幅度。坐骨神经中枢端的神经纤维多,越向外周端神经纤维越少,而通道2电极位于外周端,通道1电极位于中枢端。所以通道2处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比通道1兴奋的神经纤维少,所以幅度比通道1小。

(2)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其传导速度主要受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及有无髓鞘的影响。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μ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α类纤维,它是蛙神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m/s。蟾蜍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由实验测得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24.335m/s,可知其神经纤维主要类型是A类神经纤维。

(3)实验中可影响传导速度数值的因素:

a)分离坐骨神经时不小心使用了铁质的解剖针、镊子等,而不是玻璃分针,导致分离出来的神经的活性不是很好,受到了损伤;

b)离体的神经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干燥,生物活性受到影响; c)神经由于受到连续刺激,活性下降。

d)实验中神经是否剥离干净以及完整会影响其兴奋传导速度 e)环境温度等也会影响神经活性,从而影响其兴奋传导速度。

3、分析不应期之内 CAP变化的原因;

不应期可分为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无论给以多大的刺激,CAP都不会改变,而在相对不应期内,CAP仍然会改变,只是所需的刺激强度更大。

绝对不应期产生的原因:钠通道激活后必须首先进入失活状态,然后才逐渐由失活状态恢复到关闭状态,以备下一次激活。它不能由激活状态直接进人关闭状态。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是由钠通道激活导致钠离子内流,所以第一次兴奋后,钠通道由激活状态进人失活状态后,这时无论给予其多么强大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其再次开放,即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产生的原因:在绝对不应期之后,Na离子通道部分开放,Na离子内流,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原水平,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而且由于通道活性未达到正常水平,所以第二个动作电位幅度小于会正常值。

4、分析电生理实验中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在方法学、所获信号以及应用方面的不同之处。

细胞外记录是指不用刺入细胞,只放在细胞表面或附近组织即可记录的技术;细胞内记录则是要刺入细胞内部进行记录。由于电极不刺入细胞,细胞外记录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对于非常小的细胞以及血压、呼吸活动引起震动较大的在体情况下,难以用细胞内记录时使用细胞外记录是非常实用的。而细胞内记录对仪器要求更加精准,可准确测定膜电位以及记录突触等微观结构的活动。所以细胞外记录主要利用可兴奋组织如神经、肌肉等的生物点现象,观察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病理及药物变化,如脑电图等就是细胞外记录的重要应用。而细胞内记录是生理学发展到细胞水平后,研究神经、肌肉等细胞基本生物特性的有利手段,如利用微电极技术将电极插入细胞膜内,用于测量膜电位、EPSP、IPSP等。

5、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且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2)用棉线结扎神经时,棉线不要留的太长,以免干扰信号;

(3)分离后的神经和肌肉要随时保持湿润,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肌肉如果太干 燥,又在强烈电刺激下,很可能痉挛,这样不仅损伤了神经和肌肉,也导致实验很难进行下去。

(4)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一段时间,防止连续刺激损伤其活性。

(5)标本盒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

(6)测量神经干传导速度时神经干要尽可能长,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远,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更为准确。

(7)神经要伸直放置,且确保其接触各个电极。另外,测量神经传导速度时,要确保神经与电极垂直,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

六、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第三篇: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Stimulus-Response Curve12.0010.008.00CAP(mV)6.004.002.000.000.000.030.060.090.120.150.18Stimulus(V)0.210.240.270.30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

Mean SD 刺激强度(V)

0.27 0.28 0.29 0.28 0.01

潜伏期(ms)12 15 12.33 2.51

缩短期(ms)

92 98 95.33 3.06

舒张期(ms)

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2 3 4 5 6 7 波间隔(ms)

500 300 200 150 50 25 20

刺激频度(Hz)

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

最大收缩幅度(g)

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

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

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

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

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讨论】

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

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

(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

(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

(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5、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

(1)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

(2)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

意义?

(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

(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

(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

(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

(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

【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运动生理[定稿]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脂肪: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存储形式,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又称三脂肪酸甘油

或甘油三酯。

ATP化学名称是三膦酸腺苷,由三个膦酸分子和一个腺苷组成。

肌肉的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它们是肌肉活动的基础。

肌肉的物理特性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

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可分为:1.感觉神经元2.运动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

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待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

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受体特征:1.饱和性2.特异性3.可逆性。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和营养作用2.分离和绝缘作用3.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4.营造神

经元活动的微环境5.辅助神经元迁移6.脑损伤修复作用7.免疫功能。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客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力量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力量耐力。

肌肉耐力:以一定负荷或速度,能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时间的工作能力。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1.氧运输系统的功能2.骨骼肌的特征3.神经调节能力4.能量供应特点 持续训练分为:变速持续和匀速持续训练。

间歇训练: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间歇训练的种类:1.短距离间歇2.中距离间歇3.长距离间歇

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所需的时间。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第五篇:生理作业

名词解释

1.Barorecepter reflex(baroreflex)

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这一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2.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较小,对血流的阻力大,且它们在毛细血管之前,因而被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平滑肌自身有紧张性收缩,称为肌源性基础紧张,这对维持一定的外周阻力,形成动脉血压有重要作用。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和各种血管调节因子均可以调节平滑肌的舒缩,从而对器官组织的灌流量进行调节。

3.renin-angiotensin-systerm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是由肾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分泌后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在血浆和组织中氨基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4.vasopressin 血管升压素(VP)。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抵神经垂体储存,需要时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肾脏,增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5.central venous pressure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反应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休克等情况下,对控制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观察心脏射血功能是否健全等反面有重要参考价值。6.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的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周足组成。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7.intrapleural pressure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内压。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为1个大气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回缩压造成的。使肺扩张,有利于肺的正常通气,有利于胸腔内腔静脉和胸导管的血液和淋巴回流。8.Specific compliance 比顺应性。肺顺应性除以肺总量得比顺应性,即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它可用以比较不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9.Pulmonary surfactant 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产生的脂蛋白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系数稳定肺泡内压的化学物质,称为肺表面活性物质。10.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第1秒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临床上常以FEV1/ FVC的比值做判定,正常值为83%;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 FVC变小; 限制性肺疾病患者FEV1/ FVC基本正常。11.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滤过力量和重吸收力量之差=(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有液体被滤过到毛细血管外,即生成组织液;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则有液体被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即组织液回流 12.Physiologic dead space 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间前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的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13.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比值无论增大还是减小,都表示两者匹配不佳,气体交换的效率均会降低,导致机体缺O2或CO2潴留,尤其是缺O2。14.Oxygen saturation of hemoglobin Hb的氧饱和度。指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通常可视为血氧饱和度。15.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即表示在不同P O2下O2与Hb的解离情况,也反映在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16.Bohr effect 波尔效应。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相反pH升高或PCO2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曲线左移。血液酸度和PCO2对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7.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前者加快吸气向呼气的转换,后者促进呼气转换为吸气。

问答题

1.试述心脏和血管的主要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⑴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①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对心脏产生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如: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心脏收缩力增强 ②心迷走神经通过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对心脏产生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和负性变力作用如: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⑵ 血管受血管运动神经纤维支持

① 感缩血管神经纤维通过乙酰胆碱与α受体结合,可使血管收缩 ②舒血管神经纤维通过乙酰胆碱可使血管舒张

2.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主要反射是什么?试述其主要机制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反射

机制: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机械牵张刺激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束核,与延髓尾端腹外侧区发生联系,抑制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使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与迷走神经背、疑核发生联系,使心迷走紧张性增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该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3.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 去甲肾上腺素(NA/NE)主要结合α1受体,也可结合心脏β1受体,对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

1)对血管作用 血管的α1受体,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2)心脏 作用于心脏的β1受体,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CO增加。肾上腺素(AE/AD)主要激动α和β受体

1)心脏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加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肌兴奋性。

2)血管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α1受体,血管收缩;作用于β2受体血管舒张。

4.试述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当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致密斑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血浆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再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和Ⅲ,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促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循环血量增多,升高血压。5.试述血管升压素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与肾脏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的V2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压升高,但仅在高浓度时才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6.试述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形成原理:与肺及胸廓的自然容积不同有关。胸廓发育快,自然容积大;肺发育慢,自然容积小,由于脏、壁层胸膜紧贴,肺始终处于被扩张状态, 胸廓则处于被缩小状态。在肺的内向回位力和胸廓的外向回位力作用下,胸膜腔内压便降低而低于大气压,形成负压 生理意义:有利于肺的扩张、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7.何谓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有哪些影响因素。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S形。分上、中、下三段。上段:60~100mmHg范围,平坦,表明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较小。意义:只要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维持在 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中段:40~60mmHg范围, 较陡,表明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较大 意义: 是机体安静时动脉血向组织释O2的部分通常释O2 5ml/100ml血液 下段: 15~40mmHg范围, 最陡,表明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很大 意义: 是组织活动加强时动脉血向组织释O2的部分通常释O2 10ml/100ml血液, 是安静时的2倍

影响因素:血液pH、PCO2、温度、红细胞内2, 3-二磷酸甘油酸、CO、高铁Hb等 8.平原地区的居民初到高原地区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高原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较平原低,导致吸入气PO2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9.动物实验中,吸入气CO2浓度增加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吸入CO2浓度增加导致PCO2上升,一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提高脑脊液中H+浓度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出现肺通气增强的反应;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下载生理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理实验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

    (1)吸入增加CO2的氣體→呼吸運動加深加快。 呼吸頻率加快是由於吸入空氣中PCO2增加,使得血液中PCO2增加,CO2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中溶於水,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分解成HCO3- + H+......

    生理实验复习资料

    生理实验复习资料2(蓝林) 1.为何肌肉收缩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从阈刺激起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也相应地增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肌肉收缩也......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诊断标准为:PaO2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 2. 呼吸衰竭指数(RFI): 指PaO2......

    生理课件-消化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口腔内消化、大肠内消化;掌握胃内消化和小肠内消化。 【讲授重点】胃内消化和小肠内消化 【讲授难点】......

    生理健康教育计划

    惠水民族中学2013—2014学年度 生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关于学校生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生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

    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转载的) 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

    生理真题汇总

    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考博真题(100分)一、简答题(40分)1、简述肌电测试原理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简述肌电产生原理、测试原理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2004、2007、2007肌电产生原理......

    神经生理试题

    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感受和处理信息 C.记忆与思维 D.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E.正反馈与负反馈 2.B类神经纤维包括 A.有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 B.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