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实验复习资料
生理实验复习资料2(蓝林)
1.为何肌肉收缩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从阈刺激起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也相应地增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肌肉收缩也达到最大限度,如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力就不再增大。其原因同上一题。
2.用阈强度和阈上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与神经干时,其记录的电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用阈强度和阈上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与神经干时,动作电位幅度不相同。①用不同的刺激强度刺激神经干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呈等级性反应。神经干是由许多条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即兴奋性高的纤维先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的纤维越来越多。当刺激达到某一最适强度时,可使神经干中所有的纤维都兴奋,此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就先到最大值,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不再增大。在神经干上记录的是许多神经纤维兴奋所形成的复合动作电位。②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不产生动作电位。一旦达到阈值,就产生固定幅度的动作电位。再给予阈上刺激,动作电位幅值也不随之增大。
3.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后,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哪些生理活动?
从坐骨神经接受刺激到发生肌肉收缩历经下列变化过程:①刺激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②动作电位沿坐骨神经以跳跃式传导至末梢;③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即: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Ca2+内流→Ca2+内流触发神经递质Ach释放→Ach经扩散与接头后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出现Na+内流为主的离子跨膜流动,形成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电紧张传播,引起周围肌膜产生动作电位;④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胞质内Ca2+浓度迅速增高;⑤胞质内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诱发肌丝滑行,肌肉收缩;⑥肌质网膜上Ca2+泵活动的结果,使胞质内Ca2+浓度恢复,肌肉出现舒张。4.在蛙心灌注实验中,逐级升高任氏液K+浓度时,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有何变化?为什么?有何意义? 制备离体蛙心灌流模型。用蛙心夹连接心尖和张力传感器,调节放大倍数,进行下列实验项目:(1)描记一段蛙心正常收缩曲线。
(2)向套管中加入1%KCl 1~2滴,观察蛙心活动有何变化?然后继续加入1%KCl 1~2滴,观察蛙心活动有何变化? 结果发现,心肌的兴奋性出现双向变化。当细胞外液K+浓度轻度升高时,心肌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轻度减小,与阈电位之间差距减小,心肌兴奋性升高。当细胞外液K+过度升高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显著减小,心肌膜上的Na+通道部分或大量失活,心肌兴奋性减低,甚至丧失。
心肌兴奋性传导速度将逐渐减慢。其机制是当细胞外液K+浓度逐渐升高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化电位绝对值显著减小,Na+(或Ca2+)内流的驱动减小,并且Na+(或Ca2+)通道部分失活,心肌动作电位0期Na+(或Ca2+)内流的速度和量减小,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减小,局部电流形成减慢,强度减小,局部电流影响范围小,故兴奋传导减慢。严重的高血钾可引起房室交界和心房肌传导阻滞,严重时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心脏停跳。5.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1)搏出量:在心率与外周阻力恒定的情况下,搏出量可以增加动脉内血容量,升高收缩压;虽然舒张压也升高,但不如收缩压,脉压也有轻度增加。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心率加快则使心舒期缩短,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因此心率加快时,舒张压的升高大于收缩压的升高,故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结果相反。可见,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阻止动脉血液流向外周,使心舒期末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加。因此,以舒张压增加为主。同理,外周阻力降低时,血压降低也以舒张压为明显。可见,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大动脉弹性扩张主要是缓冲血压,使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故当大动脉硬化时,顺应性变小,缓冲能力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改变不大,体循环平均压下降,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如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量增加,也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
6.在严重缺O2、CO2潴留、酸中毒、窒息情况下,机体是如何维持动脉血压的?
在严重缺O2、CO2潴留、酸中毒、窒息对体循环血管的直接作用是扩张血管,降低动脉血压。但机体可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维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血液供应。正常情况下,化学感受器反射主要是调节呼吸运动,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调节作用。但血液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升高及pH值降低,可激活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内的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上传到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及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并因此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同时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使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心、脑血流量增加,从而维持了动脉血压和心脑的血液供应。7.在动物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会出现升高。
心脏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总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受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在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心脏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力降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中枢的冲动减少,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8.电刺激家兔完整的减压神经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若再分别刺激减压神经向中端及向心端又会引起什么结果?为什么?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一般均在迷走神经中上传到中枢,但家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却自成一束,在颈部与迷走神经及颈交感神经伴行,称之为减压神经。电刺激家兔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切断后的减压神经向中端,其传入冲动相当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兴奋,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将引起减压反射的加强,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刺激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对动脉血压无影响,因为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
9.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向心端引起动脉血压如何变化?机制是什么?
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向心端即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Ach), 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量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即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导致血压下降。10.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之后血压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血压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逐渐恢复。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兴奋传导速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心输出量增加。对血管的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分别情况:对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肠胃等内脏的血管,肾上腺素使之收缩;而对以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和心脏冠脉等血管,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则使之舒张,而大剂量时才出现缩血管反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开始血液中浓度较高,对心脏和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发生作用,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肾脏、肠胃等内脏的血管收缩,所以血压升高。随着血中肾上腺素的代谢,其浓度逐渐降低,对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作用减弱,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和冠脉血管发生作用,使之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最后肾上腺素逐渐消失,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血压会降低。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通过第二信使cGMP提高K+通道开放程度,减少细胞内cAMP,降低Ca2+通道开放程度,使静息电位水平下降,兴奋性降低;窦房结P细胞静息电位水平下移,外向电流Ik衰减减慢,心率减慢;复极化进程加速,Ca2+内流减少,房室结传导慢,且心肌收缩减弱,故血管平滑肌舒张,使血压下降。11.切断家兔双侧颈迷走神经对呼吸的影响如何 为什么 ? 切断家兔双侧颈迷走神经后,呼吸变深变慢。兔的肺牵张感受器较为敏感,正常的呼吸受肺牵张反射的调节,阻止吸气活动过长,加速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的交替。迷走神经中含有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中断了肺牵张反射的传入通路,肺牵张反射作用被消除,呼吸变深变慢。12.试述动脉血中CO2分压升高,O2分压下降,对呼吸有何作用 机制如何
血中PCO2增高,PO2、pH下降均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但其机制有所不同。CO2为很强的呼吸兴奋剂,其作用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刺激延髓腹外侧的中枢化学感受器(CO2能透过血脑屏障,加强脑脊液中H+对此感受器的作用),这是主要途径;另一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诱发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CO2减少时呼吸减弱,但血PCO2过高反能抑制呼吸中枢。血PO2下降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反射性呼吸兴奋,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pH降低、H+增高亦通过外周与中枢化学感受器两种途径兴奋呼吸中枢。虽然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H+,但H+通过血脑屏障缓慢,限制了它的中枢效应。
13.静脉注入3%乳酸2 ml,家兔的呼吸运动有何变化
家兔注入2 ml的3%乳酸后,血中H+浓度升高,pH下降,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快加深。
14.家兔吸入CO2后呼吸运动有何变化 为什么
家兔吸入CO2,可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因为CO2兴奋呼吸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而起作用的,并且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
15.小肠运动的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小肠运动受哪些因素的调节? 小肠的运动形式有:
(1)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性是小肠运动的基础。如果小肠紧张性降低,肠腔易于扩张,混合食糜无力,推送食糜也慢;反之,紧张性升高,推送和混合食糜就加快。(2)分节运动,主要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性消化;它还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3)蠕动,肠段的一种速度缓慢的波浪式推进运动。
(4)摆动,以纵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在草食动物中摆动较为明显。小肠运动的调节:
①内在神经丛的作用:食糜对肠壁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肌间神经丛联系的局部反射,引起平滑肌的蠕动。
②外来神经的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能加强小肠运动,交感神经则抑制其运动,上述作用还依肠肌当时的机能状态而定。③体液因素的作用:除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外,P物质、脑啡肽和 5-羟色胺都有刺激小肠运动的作用。16.为什么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
小肠之所以成为吸收的最重要部位,是因为它具备以下条件:(1)小肠内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消化液,如胰液、胆汁、小肠液等。其中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的各种成分都能进行彻底消化。(2)小肠具有广泛的吸收面积。人的小肠长约5~7m,小肠黏膜上有环状皱褶,皱褶上又有大量绒毛,绒毛外的柱状上皮细胞顶端还有许多微绒毛,这些结构最终可使小肠面积增加约600倍,达200 m2左右。(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h),可作充分地消化和吸收。(4)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中央乳糜管,利于代谢物质的吸收并进入血液和淋巴。
17.简述胃运动的形式及其生理意义。
胃运动功能在于接受和贮存从食管来的食物,还可以机械地磨碎块状固体食物,并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直至成为一种半流体混合物-食糜,以适宜的速度逐次地、小量地将食糜分批排入小肠。消化期主要运动形式有2种。(1)胃的容受性舒张:当进食时,咀嚼和吞咽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该运动形式被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舒张后的胃容量可增加到1.5L,使胃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拥入,从而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2)胃的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min,蠕动即开始。蠕动是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在人其频率为3/min,每次需1min左右到达幽门。因此,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蠕动的主要的生理意义是,一方面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则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内。胃在消化期存在移行性复合运动,其生理意义在于它的Ⅲ时相出现强烈的收缩活动,加速胃排空,把胃内容物“清扫”入十二指肠,接着沿小肠向下“清扫”。同时还伴有胃酸分泌等,为下一次消化做好准备。18.胆汁成分中与消化有关的物质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作用?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是如何调节的?
胆汁的成分:胆汁中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盐,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
⑴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做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⑵胆汁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成微胶粒,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作为运载工具,促进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此外,它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它还作为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体液因素。胆汁分泌的调节
⑴神经因素的作用:
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的少量增加和胆囊的轻度收缩。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增加胆汁分泌和引起胆囊收缩,还可通过释放胃泌素引起肝胆汁分泌增加。⑵体液因素的作用:
①胃泌素的作用:它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也可先引起胃酸的分泌,后者再作用于十二指肠粘膜,使之释放促胰液素而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胆汁分泌增加。②促胰液素的作用:可刺激肝细胞引起肝胆汁的分泌。
③胆囊收缩素的作用:可兴奋胆囊平滑肌,使其强烈地收缩,从而排出胆汁。④胆盐的作用:胆盐经过肝肠循环后回到肝脏,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19、静脉注射37℃的20%葡萄糖溶液10 ml,计数每分钟尿分泌的滴数。
结果发现,静脉注射清水后,尿量增加。因为,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这种变化,转而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于是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被排除体外。这就是水利尿的产生机制。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后,由于肾小管内的葡萄糖含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葡萄糖将不能完全被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导致尿量增多。这就是渗透性利尿的产生机制。20.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外周端,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外周端,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和心肌动作电位,使心脏活动抑制,出现负性变化,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减小,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所以尿生成减少。21.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尿量有何影响?
肾上腺素作用于肾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l-和水。因此,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使尿量减少。
22.饮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后,尿量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正常人一次饮用1000ml清水后,经过0.5h,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1h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h后恢复到原来水平,此现象称为水利尿。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和血容量增加,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以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是等渗溶液,仅改变血容量而不会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抑制程度轻,故其尿量少于饮清水后的水利尿排出的尿量。
23.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尿量减少。因为汗液为低渗液体,大量出汗造成机体水分的丢失大于电解质的丢失,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2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来维持机体血糖稳定的?
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增强糖原合成和减少糖异生,而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通过促进糖原分解和增强糖异生,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分泌有利于机体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主要因素。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时,胰岛β细胞合成与释放胰岛素增加,而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降低;而当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分泌量迅速降低,而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大增,使血糖回升。实验设计题
1.请设计实验证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中的作用。
取新鲜血液50 ml放入烧杯中,用带有开叉橡皮管的玻棒搅动,以除去其中的纤维蛋白,结果血液不凝固。说明去除纤维蛋白后血液不发生凝固,纤维蛋白原在凝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请设计实验证明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
(1)取试管3支,一支做对照,另两支分别加少量棉花,或涂少许液体石蜡。加1 ml新鲜家兔静脉血到三支试管内,每30 s轻轻地倾斜试管一次,记录三管的凝血时间。结果发现,加少量棉花使血液与粗糙面接触,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进而加速凝血。涂少许液体石蜡使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延缓血液凝固。(2)取试管3支,分别加入新鲜血液1 ml,然后分别置于37℃水浴、室温和冰水中,比较3管的凝血时间。结果发现,37℃水浴适当增加温度可加快酶促反应而使血凝加速。反之,冰水低温可延缓血液凝固。(3)取试管3支,一支做对照,另2支分别加入3滴3.8%柠檬酸钠和5%草酸钾,然后再向各管加入1 ml新鲜血液,混合后观察血凝情况。往加入柠檬酸钠和草酸钾的两管分别再加1%CaCl2 1~2滴。结果发现,加入3.8%柠檬酸钠和5%草酸钾可与血液中Ca2+结合成为络合物或沉淀的化学物质,减少血液中Ca2+从而起到抗凝作用。再加1%CaCl2 1~2滴后,血液发生凝固。
(4)取一支试管放肝素8单位,再加入新鲜血液1 ml,摇匀后,观察其结果。结果发现,肝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延缓血液凝固。(5)取新鲜血液50 ml放入烧杯中,用带有开叉橡皮管的玻棒搅动,以除去其中的纤维蛋白,观察血液能否凝固。结果发现,去除纤维蛋白后血液不发生凝固。3.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血浆是指经过抗凝处理过的血液经离心沉淀得到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血清是指末经抗凝处理的血液发生凝固,待血凝块收缩后得到的淡黄色上清液。所以,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是:制备血浆的血液经过了抗凝处理,未发生凝血,故血浆中含较齐备的凝血因子;而制备血清的血液,未经抗凝处理,发生了凝血,所以其中的凝血因子因消耗而减少,某些凝血因子甚至耗竭。此外,血清中还含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释放的活性物质。
4.设计实验证实心肌有较长的有效不应期。
(1)动物和设备的准备:破坏蛙的脑和脊髓,使之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部皮肤、肌肉和胸骨,暴露心脏。用蛙心夹连接心尖和张力传感器并调节好紧张度,刺激电极接触心室;刺激参数选单刺激、波宽1 ms、强度增加达到阈值。
(2)描记一段正常蛙心收缩曲线。
(3)在心室收缩期给于一个阈上刺激,记录其反应。
(4)在心室舒张早期、中期、晚期各给予一次阈上刺激并记录其反应。
结果发现,在收缩期间不能接受任何刺激而出现新的兴奋和收缩。而心肌的舒张期(不包括舒张早期)则处于相对不应期,该期中能接受阈上刺激,并出现一个期前收缩,随后有一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肌具有相当长的有效不应期,比整个收缩期还略长。
5.设计实验分析蛙心兴奋的正常起搏点及传导方向,各部分自律性的高低。
(1)动物和设备的准备:破坏蛙的脑和脊髓,使之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部皮肤、肌肉和胸骨,暴露心脏。用蛙心夹连接心尖。
(2)将蛙心翻向头端或提起心尖,观察蛙心各部的收缩顺序,并记录其收缩频率。
(3)在主动脉之下穿线,将心脏翻向头端,用丝线在心房和静脉窦之间结扎,此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观察此时心房、心室搏动均停止,但静脉窦仍搏动。
(4)待心脏恢复搏动后,用丝线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结扎,此结扎称为斯氏第二结扎。此时心室搏动停止,但心房和静脉窦仍搏动。
蛙心传导系统各部分都具有自律性,其中以静脉窦(哺乳动物为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房室交界次之,心室内的传导组织最低。故静脉窦为蛙心兴奋和搏动的正常起搏点。静脉窦的兴奋沿心房传至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和浦金野氏纤维传至心肌。如在不同部位阻断传导,则出现正常收缩节律的障碍。6.设计实验证实组织胺和肾上腺素对毛细血管的影响
取蟾蜍一只,破坏蛙脑和脊髓后将蛙固定在蛙板上,在腹侧部剪一切口,拉出一段小肠,将肠系膜展开,并用大头针将其固定在蛙板的圆孔周围。其上滴加任氏液,防止干燥,然后进行以下项目:(1)在低倍镜下观察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流情况,分辨其流速、方向和特征。
(2)滴1滴0.01%肾上腺素于肠系膜血管上,观察血管口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发生变化后,速以任氏液冲洗。
(3)滴1滴0.01%组织胺于肠系膜血管上,观察血管口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滴加肾上腺素后,血管口径变小,血流速度加快。肾上腺素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作用,因此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则取决于在血管平滑肌上哪种受体占优势,对以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如皮肤和内脏的血管等,肾上腺素使之收缩。滴加组织胺后,血管口径变大,血流速度减慢,因为组胺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
7.设计实验证明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调控血糖水平的不同作用。
(1)选择体重约20g的小白鼠3只,禁食24h。皮下注射1~2单位胰岛素后观察小鼠的活动,有无不安,呼吸局促,痉挛,甚至休克现象的发生。
(2)待小白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惊厥时,留1只作对照,其余2只分别进行腹腔注射(或尾静脉注射)20%葡萄糖1ml和皮下注射(或尾静脉注射)0.01%肾上腺素0.1ml,观察并记录结果。
结果发现,注射胰岛素后因血糖浓度迅速下降动物可出现精神不安、抽搐、休克等表现,这些症状几乎全是低血糖对神经系统作用的后果。脑组织对低血糖比较敏感,需要量非常多,因此如果血糖浓度降低,会使神经组织的正常代谢受到限制,对交感神经产生刺激而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症状。
对注射胰岛素引起以上症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动物因血糖水平即刻升高,低血糖症状会立刻纠正。也可皮下注射0.01%肾上腺素,此法纠正低血糖症状较慢。机理是进入体内的肾上腺素与胰岛β细胞α受体结合,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亦可直接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组织,使糖原异生,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提高血糖水平。
8.设计实验证明肾上腺对动物生命活动及应激反应的生理作用。
(1)取实验鼠20只,称重并编号,分成4组,每组5只。第一组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其余为肾上腺摘除组。手术操作参见第一章实验手术方法。
(2)四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单笼饲养。室温20~25℃,喂以高热量和高蛋白饲料,饮水充足。
(3)摘除肾上腺后动物水盐代谢和存活率的影响:手术后,动物分成以下四个大组,按下表给予相应处理一周并将记录每天情况:
第二篇:实验生理科学大纲
《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实验生理科学
授课对象: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含双语班)、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
学时:90学时
一、实验生理科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实验生理科学是集原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为一体而有机融合并加以创新的一门新型的独立考试课程。它打破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课程各自上实验课的传统模式,大幅度调整原有实验项目,对内容进行优化、综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生理科学》是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实验性课程,内容包括:①实验理论课;②经典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仿真性实验;⑤探索性(设计性)实验;⑥部分学生参加科研小组活动。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4学时,经典性实验20学时,综合性实验40学时,仿真性实验穿插在经典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中灵活执行,探索性实验为22学时,操作考核4学时)。
教学大纲所列的理论课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熟练应用;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实验课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设备的使用、实验方法的学习及其未来应用、多方面能力包括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和巩固。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实验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绪论
学时分配:0.5学时
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
熟悉:实验结果的处理。
了解:实验生理科学实验的目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实验室守则。
2.实验生理科学常用仪器使用及维护、常用溶液的配制
分配分配:实验课中贯彻
掌握: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
熟悉:压力换能器及张力换能器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离心机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程序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实验设计三大原则。
熟悉:实验研究的立题、实验设计、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的处理、研究结论的提炼。了解:实验设计三大要素,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不同动物间给药剂量折算。
4.实验生理科学的基本生物统计方法
学时分配:0.5学时
了解: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的一般统计处理方法。
5.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学时分配:2学时
掌握: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的常用浓度及用于兔、鼠的剂量和麻醉方法,急性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
技术,注射给药法,输液。
熟悉:实验动物的编号、捉拿与固定,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了解:实验动物种类、品系、选择,实验动物的取血方法。
(二)实验项目
实验序号一基本操作(1)
【目的要求】
熟悉机能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为后续实验打基础。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练习、基本设备使用和常用手术器械使用。
【实验方法】
1.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开机-图标选择-信号输入方式-参数调节-数据显示-刺激器的使用-添加实验标记-数据处理-记录存盘-实验结束。
2.压力换能器、张力换能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电子秤等的使用,止血钳、组织剪、眼科剪及玻璃分针等器械的使用。
实验序号二 神经干及骨骼肌动作电位与肌张力的同步记录
【目的要求】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张力的对应关系,掌握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等基本概念,掌握制备蟾蜍(或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及细胞外记录生物电、骨骼肌收缩张力记录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给予一定刺激,同时间记录神经干及骨骼肌动作电位、肌张力的变化。
【实验方法】
1.制备蟾蜍或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连接仪器及固定标本。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三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目的要求】
掌握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检测方法,了解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观察整体情况下一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家兔麻醉、固定、颈部气管插管等技术。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BL操作系统。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四影响离体心脏活动的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离体蛙心灌流方法,了解离体器官的研究方法;了解K+、Na+、Ca2+等离子、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酸碱度诸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理解心脏正常活动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神经和体液等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方法】
1.离体心脏制备。
2.连接仪器及固定标本。
3.软件操作。
4.观察实验项目。
实验序号五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肾脏实验的一种方法及诸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了解尿中多种成分的检测方法。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仪器。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六影响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哺乳类动物胃肠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掌握离体平滑肌运动的记录方法,通过观察化学物质、温度变化对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加深对平滑肌基本特性的理解。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影响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因素。
【实验方法】
1.制备标本。
2.连接仪器及固定标本。
3.软件操作。
4.观察药物的作用。
实验序号七呼吸运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描记家兔呼吸运动曲线,掌握某些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熟悉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影响呼吸运动(与膈肌放电同步记录)的因素。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BL操作系统。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八血液凝固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家兔颈总动脉插管,取血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九 半数有效量(ED50)的测定
基本操作(2)
【目的要求】
了解半数有效量(ED50)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其测定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半数有效量的测定;基本操作。
【实验方法】
1.孙氏改进寇氏法测定半数有效量。
2.大鼠和小鼠基本操作技术:小鼠的捉拿、称重、标记、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灌胃、扎眼球取血、摘眼球取血及处死,大鼠的捉拿、称重及腹腔注射、股静脉注射。
实验序号十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
【目的要求】
掌握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对家兔心脏血流动力学、血压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BL操作系统。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十一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目的要求】
(1)观察和了解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根据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中毒解救的效果及血中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变化,初步分析两药的解救原理。(2)熟悉复制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的方法。(3)学习全血ChE活性测定法(三氯化铁比色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有机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实验方法】
复制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解磷定进行抢救,ChE活性测定
实验序号十二缺 氧
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相关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以及冬眠灵与低温治疗的临床意义。熟悉复制乏氧性缺氧的动物模型的方法,了解复制肝功能不全模型的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复制缺氧及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
1.乏氧性缺氧。
2.药物致肝功能不全。
实验序号十三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目的要求】
以对氨基水杨酸钠为例,学习并熟悉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t1/2)的基本方法并思考其实际应用的意义。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实验方法】
1.小白鼠ip10%对氨基水杨酸钠溶液0.1ml/10g。
2.给药后20min、40min、60min、80min后,分别从眼眶取血50ul。
3.离心5min(2000~3000转/min)。
4.各药后管的OD值减去药前OD值后,用直线回归方程Y=a+bX求出各时间的血药浓度值,数据按实验指导处理或用计算机计算t1/2值。
实验序号十四失血性休克
【目的要求】
熟悉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失血性休克时病理生理的改变与表现,并探讨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
1.放血致休克。
2.观察各阶段表现。
3.抢救。
实验序号十五高钾血症
肺水肿
【目的要求】
熟悉复制高钾血症模型及心电图的记录方法,了解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了解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特征。熟悉复制急性肺水肿模型的方法,了解肺水肿的表现及其发生机理。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复制高钾血症模型并记录心电图;复制急性肺水肿模型并观察其表现。
【实验方法】
1.动物麻醉。
2.连接BL记录系统,记录心电图。
3.观察心脏抑制。
实验序号十六探索性实验
【目的要求】
本实验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立题、撰写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处理结果、撰写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初步过程,品味进行科学研究的苦与乐,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通过这种锻炼,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时数】22学时
【实验内容】
在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范畴内自由选题。
【实验方法】
在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的已有条件下选择。
实验序号十七实验操作考核
【目的要求】
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水平。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BL操作系统的一般使用,压力换能器、张力换能器以及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蛙类脑脊髓的破坏方法,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家兔麻醉、固定、颈部一般手术,气管插管、迷走神经分离、动脉插管及血压检测,膀胱插管,复制缺氧模型、复制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小鼠的捉拿、称重、标记、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灌胃、扎眼球取血、摘眼球取血及处死,大鼠的捉拿、称重及腹腔注射。
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
第三篇: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学复习资料
出生缺陷 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结构、功能、代谢或行为异常的一类疾病。致畸原也称为“致畸因子”,是指妊娠前双亲或母亲妊娠期间接触到的,或者发育个体的直接接触到的能引起胚胎和发育个体的结构或功能畸形的物质。简而言之,可导致各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
接触与宫内接触 接触指人体及其他生物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可经各种接触途径(如呼吸、接入、皮肤吸收等)进入人体或者作用于人体;宫内接触指的是胚胎或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所接触的某些环境因素。
生长和生长迟缓 生长是指发育过程中胚胎器官、组织或个体在大小和体积方面的成长变化,常用来衡量发育中的器官或者个体的成熟程度.发育中的器官或个体的生长低于正常生长速度就称为生长迟缓。
发育与发育迟缓 一般指器官分化和功能的形成,包括精神、智力、情绪以及其他对外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发育。发育期内上述诸方面的功能或者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时就称为发育迟缓
儿童天致畸的基本原理
一、胚胎及发育个体对致畸作用的易感染性取决于胚胎和发育个体的遗传基因型;出生缺陷的表现类型,发生频率受母体、胚胎及发育个体的遗传基因调控,也受环境致畸原的影响,是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致畸原致畸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出生缺陷的表现型及发生率取决于致畸原作用于胚胎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某器官的形成期(原基阶段)是致畸原起作用敏感期。简言之,致畸作用存在敏感期,大多集中在妊娠的3~8周。
三、致畸原能否进入胚胎组织并起致畸作用,取决于致畸原本身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以及它们在母体和胚胎中的动力学特征,比如宫内接触的浓度、作用时间等。
四、致畸原引起的胚胎发育异常基本符合剂量—效应关系。
五、致畸原对母体和胚胎产生毒性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有的致畸原选择性对胚胎有较大的毒性作用,对母体毒性较小,有的对两者的毒性相当。前者称为非共效应致畸,后者称为共效应致畸。
儿童先天出生缺陷的发生机制
一、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三、致畸原干扰胚胎的正常分化过程;
四、母体胚胎自稳功能紊乱;
五、非特异性胚胎和发育毒性;
六、先天致畸的其它机制。
环境致残
一、药物与出生缺陷
常见的致畸药物
(一)安定、镇静、抗惊厥
(二)兴奋剂和毒品
(三)应激激素、性激素、避孕药
(四)抗生素、维生素药物
(五)抗凝血、麻醉剂
(六)抗肿瘤、化学解毒剂
(七)食品添加剂
二、工业化学品与出生缺陷(一)有害金属:铅、镉、汞、锰、铬、铜、银、镍、钴等金属元素;
(二)化学挥发性有害物质:最多的是烃类及其衍生物,而其中又以苯和苯的衍生物类为最多。如农药、汽油、TNT、甲醛、环氧丙烷、二甲基甲酰胺、三硝基甲苯等。
三、物理因素与出生性缺陷
(一)电磁辐射(二)高温和超声波(三)海拔及气压改变(四)有害气体(CO、CO2)(五)机械性损伤(六)噪音
四、微生物与先天性缺陷
TORCH是一类专指可以导致孕期感染并具有致畸作用的特殊病原体, T:弓形虫(toxoplasm a,TOX), O:指其他微生物(other);微小病毒B19、Epstein2Barr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苍白密螺旋体和淋球菌等。R: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 C:巨细胞病毒(Cytom egalo virus,CMV); H:指疱疹病毒(herpes virus,HSV),五、胎儿烟草综合征等
长期被动吸烟,都会危及腹中的胎儿,一些胎儿因此受到祸害而发生胎儿烟草综合征,孩子在子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可发现在先天性心脏病、腭裂、唇裂、痴呆。
六、营养不良
(一)基本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如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缺乏必须氨基(二)维生素代谢异常(三)Mn、Zn、Cu等微量元素的缺乏。
小儿脑瘫的定义
脑性瘫痪是由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损伤或病变、发育不良所致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继发性肌与骨骼问题。
发病率
世界范围平均发病率为:1.5~4‰;中国:1.8-4‰,70%在贫困地区,男性略高于女性。
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1)早产、低出生体重;(2)新生儿窒息、严重缺氧;
(3)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不当导致核黄疸;(4)母亲多次妊娠,尤其是妊娠4次以上;(5)母亲智力低下是脑瘫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6)母亲高龄(>35岁)初产,或>40岁分娩;或母亲年龄<16岁; 病理生理学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及先天畸形(2)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氧缺血)(3)神经生化改变(4)产伤所致的脑损伤(5)胆红素脑病(6)缺氧缺血性脑病(7)先天性感染
分类及特征
(一)运动障碍分型:
1、痉挛型脑瘫(中枢运动皮质和锥体束受损,占50%)
此类型是因脑部Brodmann Ⅳ区与Ⅵ区是锥体束起始部位,此两区的病损通称为锥体束疾病,通常会引起痉挛。
痉挛性脑瘫主要有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两个特征。(1)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在临床中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症状,当被动伸展关节时,有折刀样的感觉,称为折刀征。(2)表现在肌群上,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引起持续性肌紧张呈亢进状态,出现姿势、运动异常,关节变形,挛缩。
2、手足徐动型(锥体外系,20%)
病变以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
以肢体的不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这种不随意动作在安静时消失,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
3、肌张力低下型(痉挛型的早期类型)
又称为迟缓型脑瘫。可能是下丘脑受损,导致肌张力低下。
(1)此类脑瘫患儿的明显特征就是呼吸困难。呼吸运动较浅,咳嗽无力,易发生呼吸道堵塞,呼吸系统易发病。(2)肌张力低下,吸吮和吞咽运动困难,进食困难。对外界的反应平淡,多仰卧—“青蛙姿势”。另外,几乎没有维持姿势的能力,且肌张力变化的幅度较大,在没有外界刺激时,患儿处于完全瘫软状态;一旦受到突发的外来刺激,或者受某一因素的影响,患儿的肌张力就会立即迅速升高,出现肌张力的亢进。这时主要是以背部伸肌为主,呈角弓反张的状态。
4、共济失调型(小脑齿状核,5%)由小脑的齿状核损伤引起。
(1)运动发育迟缓,动作笨拙,头与躯干调节障碍,1岁仍不会坐,即使会坐也不稳定。只有两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扩大的情况下才可坐稳。站立较晚,大多2-3岁或更晚,患儿站不稳,易跌倒。手指精细运动障碍,动作不灵活。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颈膝试验很难完成。(2)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追视与抓物难。(3)经常张嘴,流口水,讲话慢且发音不清。(4)患儿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正常。(5)平衡功能障碍,立位时重心在足跟部,走路时因肌肉缺乏同时收缩的能力,无法维持姿态,故躯干前后摇摆,东倒西歪。
5、混合型
指的是上述几种类型的脑瘫症状混合在一起,集中体现在一个患儿身上,也就是说,在一个病人身上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脑瘫症状出现。如:这类孩子既有痉挛状况又有不自主动作。
可分为手足徐动+痉挛型,手足徐动+失调型,手足徐动+痉挛十失调型,还有失调型+痉挛型等。
(二)运动功能障碍部位分型
1、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2、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
3、双瘫:四肢受累,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
4、双重偏瘫:患者四肢均受累,出现运动障碍。但双侧的程度不同,一侧重于另一侧。
5、三肢瘫:患者四肢中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为一侧上肢和双下肢。
6、单瘫:四肢中的一肢出现瘫痪。
听觉的生理概述
外耳的生理功能: 集音功能、传音功能、(部分)扩音功能 鼓膜的作用:传声和避声、听骨链的功能、增压作用或杠杆作用 鼓室肌的作用:增加鼓膜张力、减少内耳压力
咽鼓管的作用:保持内外压力平衡、引流作用、防护作用、防止逆行性感染。
听觉障碍概述
指因听力分析器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减退,造成言语交往困难,也称聋、重听、听力损失。
轻度耳聋:纯音听力损失在10~30分贝之间
中度耳聋:纯音听力损失在30~60分贝之间
重度耳聋:纯音听力损失在60~90分贝之间
全聋:纯音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
听觉障碍的病例及原因 耵聍栓塞 耳气压伤 粘液性中耳炎 美尼尔氏病 视觉生理概述
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极,约占眼球的1/6,凸出而透明,具有高透明性、感觉敏锐、特殊代谢等特点
巩膜位于眼球的后5/6,呈乳白色,不透明,具有保护和支持眼球的作用,同时,也是眼外肌的附着点
虹膜位于角膜后面,晶状体前面,为环状薄膜,中央为瞳孔,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光线进入眼睛的强弱。含的色素量不同,可导致虹膜呈现不同颜色:无色素是蓝色,由少到多,依次呈现灰、棕、黑色
睫状体,位于巩膜内,为环带状,从虹膜根部延伸至脉络膜边缘,睫状体表面借许多辐射走向的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脉络膜,为血管膜的后三分之二部分,衬于巩膜内面,前接睫状体,是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松散结缔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为视网膜提供营养。同时,脉络膜和虹膜的黑色素是眼球内部形成一个暗箱,可防止光的散射。
视网膜感觉层的结构很复杂,主要含有两种重要的光感受器细胞,是接受、转变光刺激的神经上皮细胞:一种是锥细胞,主要集中在黄斑区,有辨色作用,能感受强光,司明视觉,有精细辨别力,形成中心视力。一种是杆细胞,分布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无辨色功能,感受弱光,司暗视觉,形成周边视力(视野)。眼内容物
1、晶状体
晶状体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双凸形透明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借助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通过调节和适应将物体反射出的光线聚合在视网膜上,同时,还可以过滤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晶状体无血管和神经,具有整齐排列的晶状体纤维和恒定的水分,保证了其透明性,其营养由房水供给。
2、房水
房水充盈于眼房内,是一种含有少量蛋白质的无色透明液体,由睫状体分泌产生。房水产生和排出主要途径:睫状突上皮产生房水→后房→经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巩膜静脉窦→眼球外静脉→全身血循环。房水的产生和排出与眼内压关系密切,正常时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因素使平衡失调,可导致眼压的增高或降低,对眼组织和视功能造成障碍。
3、玻璃体
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填充于整个眼球的后腔,具有屈光作用,支撑着眼球壁使之成为球形。
视觉障碍概述
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障碍或者视野缩小。
分类:盲和低视力(分类标准:视敏度)两眼中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为20/200以下为盲; 两眼中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在20/70到20/200之间为低视力。
视觉障碍的病例及原因
1、角膜炎 病因: 病毒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过敏性角膜炎、外伤及营养性角膜炎、病因不明的角膜炎等。
临床症状: 黑眼珠上长了个“白星”,病人感到疼痛,怕光流泪,视力减退。
2、虹膜炎
病因:原发性虹膜炎:多由于虹膜损伤和眼房内寄生虫的刺激; 虹膜炎:继发于各种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腺疫、口蹄疫)也可能是邻近组织 炎症蔓延的结果。
临床症状: 虹膜炎的初期症状是眼睛发红,觉得不适或疼痛,伴随而来的症状是视力略微减退.如果去照镜子,用肉眼就可以看见聚集在角膜后面的细胞,虹膜炎的症状通常不严重
3、近视(1)真性近视:
轴性近视: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弯曲度性近视: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屈光率性近视: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2)假性近视:
又称调节性近视眼,是由看远时调节未放松所致。4远视
轴性远视:由于眼球前后轴变短所致;性远视: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较小所致;光率性远视: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小所引起。
5、症或者其它原因引起玻璃体胶状物液化时,其中微粒可飘动,引发“飞蚊症”。
智力残疾的概念
十八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
分类及表现
一、产前致病因素
1、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5-短臂缺失综合征)等
2、先天代谢异常: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果糖血症、脂肪代谢障碍、粘多糖代谢障碍等
3、脑发育异常:早期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锁不全而导致脑发育异常,如无脑症、脊柱裂和脑膨出等,或大脑成形缺陷,如脑回平厚、脑导水管狭窄
4、母体因素:母亲营养不足导致胎儿营养不足,酗酒和吸毒,吸烟、母亲体温过高、患水痘、风疹、糖尿病,放射线照射、CMV(巨细胞病毒)、药物等
二、围产期因素
(1)子宫疾病:于母亲低血糖、高血压、贫血、糖尿病或其他原因,如胎盘早剥造成急性或慢性胎盘功能不足。
(2)异常生产:产、胎位不正、脐带绕颈多圈、低体重、助产不当,造成窒息、缺氧或其他意外产伤等。
(3)新生儿疾病: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婴儿癫痫等;败血症、脑膜炎、脑炎;代谢性疾病,如高胆红素症、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三、产后因素:部受伤害、高热惊厥、脱髓鞘疾病、退化性疾病、癫痫、麻醉、脑炎、脑膜炎、中毒(如铅中毒等)、营养不良和遭受虐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第四篇:实验五 细菌的生理生化
实验五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的操作、结果分析。
仪器材料:
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醋酸铅蛋白胨水培养基、柠檬酸盐琼脂斜面培养基等;甲基红(MR)试剂、维-培(V-P)试剂、靛基质试剂等;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的24h纯培养物等。
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生化反应介绍如下:
一、糖酵解试验
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试验方法:以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或环移取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发酵液体培养基管中,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用接种针作穿刺接种。接种后,置36±1.0°C培养,每天观察结果,检视培养基颜色有无改变(产酸),小倒管中有无气泡,微小气泡亦为产气阳性,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检视沿穿刺线和管壁及管底有无微小气泡,有时还可看出接种菌有无动力,若有动力,培养物可呈弥散生长。本试验主要是检查细菌对各种糖、醇和糖苷等的发酵能力,从而进行各种细菌的鉴别,因而每次试验,常需同时接种多管。一般常用的指示剂为酚红、溴甲酚紫,溴百里蓝和An-drade指示剂。
二、淀粉水解试验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试验方法:以18~24h的纯培养物,涂布接种于淀粉琼脂斜面或平板(一个平板可分区接种,试验数种培养物)或直接移种于淀粉肉汤中,于36±1°C培养24~48h,或于20℃培养5天。然后将碘试剂直接滴浸于培养表面,若为液体培养物,则加数滴碘试剂于试管中。立即检视结果,阳性反应(淀粉被分解)为琼脂培养基呈深蓝色、菌落或培养物周围出现无色透明环、或肉汤颜色无变化。阴性反应则无透明环或肉汤呈深蓝色。
淀粉水解系逐步进行的过程,因而试验结果与菌种产生淀粉酶的能力、培养时间,培养基含有淀粉量和pH等均有一定关系。培养基pH必须为中性或微酸性,以pH7.2最适。淀粉琼脂平板不宜保存于冰箱,因而以临用时制备为妥。
三:V-P试验
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试验方法:
1)O’Meara氏法:将试验菌接种于通用培养基,于36±1°C培养48h,培养液1ml加O’Meara试剂(加有0.3%肌酸Creatine或肌酸酐Creatinine的40%氢氧化钠水溶液)1ml,摇动试管1~2min,静置于室温或36±1°C恒温箱,若4h内不呈现伊红,即判定为阴性。亦有主张在48~50°C水浴放置2h后判定结果者。
2)Barritt氏法:将试验菌接种于通用培养基,于36±1°C培养4天、培养液2.5ml先加入a萘酚(2-na-phthol)纯酒精溶液0.6ml,再加40%氢氧化钾水溶液0.2ml,摇动2~5min,阳性菌常立即呈现红色,若无红色出现,静置于室温或36±1°C恒温箱,如2h内仍不显现红色、可判定为阴性。
3)快速法:将0.5%肌酸溶液2滴放于小试管中、挑取产酸反应的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物一接种环,乳化接种于其中,加入5%α-萘酚3滴,40%氢氧化钠水溶液2滴,振动后放置5min,判定结果。不产酸的培养物不能使用。
本试验一般用于肠杆菌科各菌属的鉴别。在用于芽胞杆菌和葡萄球菌等其它细菌时,通用培养基中的磷酸盐可阻碍乙酰甲基醇的产生,故应省去或以氯化钠代替。
四: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试验方法:挑取新的待试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通用培养基,培养于36±1°C或30°C(以30°C较好)3~5天,从第二天起,每日取培养液1ml,加甲基红指示剂1~2滴,阳性呈鲜红色,弱阳性呈淡红色,阴性为黄色。迄至发现阳性或至第5天仍为阴性、即可判定结果。
甲基红为酸性指示剂,pH范围为4.4~6.0,其pK值为5.0。故在pH5.0以下,随酸度而增强黄色,在pH5.0以上,则随碱度而增强黄色,在pH5.0或上下接近时,可能变色不够明显,此时应延长培养时间,重复试验。
五:靛基质(Imdole)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
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
试验方法:将待试纯培养物小量接种于试验培养基管,于36±1°C培养24h时后,取约2ml培养液,加入Kovacs氏试剂2~3滴,轻摇试管,呈红色为阳性,或先加少量乙醚或二甲苯,摇动试管以提取和浓缩靛基质,待其浮于培养液表面后,再沿试管壁徐缓加入Kovacs氏试剂数滴,在接触面呈红色,即为阳性。
实验证明靛基质试剂可与17种不的靛基质化合物作用而产生阳性反应,若先用二甲苯或乙醚等进行提取,再加试剂,则只有靛基质或5-甲基靛基质在溶剂中呈现红色,因而结果更为可靠。
六、硝酸盐(Nitrate)还原试验
有些细菌具有还原硝酸盐的能力,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氨或氮气等。亚硝酸盐的存在可用硝酸试剂检验。
试验方法:临试前将试剂的A(磺胺酸冰醋酸溶液)和B(α-萘胺乙醇溶液)试液各0.2ml等量混合、取混合试剂约0.1ml、加于液体培养物或琼脂斜面培养物表面,立即或于10min内呈现红色即为试验阳性,若无红色出现则为阴性。
用α-萘胺进行试验时,阳性红色消退很快、故加入后应立即判定结果。进行试验时必须有未接种的培养基管作为阴性对照。α-萘胺具有致癌性、故使用时应加注意。
七、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
有些细菌具有明胶酶(亦称类蛋白水解酶),能将明胶先水解为多肽,又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失去凝胶性质而液化。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以较大量穿刺接种于明胶高层约2/3深度或点种于平板培养基。于20~22℃培养7~14天。明胶高层亦可培养于36±1℃。每天观察结果,若因培养温度高而使明胶本身液化时应不加摇动、静置冰箱中待其凝固后、再观察其是否被细菌液化,如确被液化,即为试验阳性。平板试验结果的观察为在培养基平板点种的菌落上滴加试剂,若为阳性,10~20min后,菌落周围应出现清晰带环。否则为阴性。
八、尿素酶(Urease)试验
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尿素酶不是诱导酶,因为不论底物尿素是否存在,细菌均能合成此酶。其活性最适pH为7.0。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大量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管中,摇均,于36±1℃培养10,60和120min,分别观察结果。或涂布并穿刺接种于琼脂斜面,不要到达底部,留底部作变色对照。培养2,4和24h分别观察结果,如阴性应继续培养至4天,作最终判定,变为粉红色为阳性。
九、氧化酶(Oxidase)试验
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
试验方法:在琼脂斜面培养物上或血琼脂平板菌落上滴加试剂1~2滴,阳性者Kovacs氏试剂呈粉红色~深紫色,Ewing氏改进试剂呈蓝色。阴性者无颜色改变。应在数分钟内判定试验结果。
十、硫化氢(H2S)试验
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试验方法:在含有硫代硫酸钠等指示剂的培养基中,沿管壁穿刺接种,于36±1℃培养24~28h,培养基呈黑色为阳性。阴性应继续培养至6天。也可用醋酸铅纸条法:将待试菌接种于一般营养肉汤,再将醋酸铅纸条悬挂于培养基上空,以不会被溅湿为适度;用管塞压住置36±1℃培养1~6天。纸条变黑为阳性。
十一、三糖铁(TSI)琼脂试验
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待试菌可疑菌落或纯培养物,穿刺接种并涂布于斜面,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
本试验可同时观察乳糖和蔗糖发酵产酸或产酸产气(变黄);产生硫化氢(变黑)。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保持黄色。
十二、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
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
本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初步生化筛选,与三糖铁琼脂等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筛选功效。
第五篇: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资料
实验设计的4性
3.1 科学性: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3.2 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3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
3.4 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总之,a.原理正确,b.效果明显,c.装置简单,d.操作安全。
4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实验,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4.1:确定实验目的:如验证或探究哪一生物学现象。实验目的就是实验的方向。
4.2:实验原理(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理论依据。
4.3:实验对象: 达到目的所采用的生物材料。
4.4:实验条件:达到实验目的所必备的条件。
4.5:制定实验步骤:要达到实验目的,必然是一个逐步进行实验的过程。需要制定一个计划,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步步相连,最终取得一定的现象和结果。为了使实验设计清晰明了、富有条理,具体的实验步骤要用“1、2、3……”或其它顺序符号表示。实验过程
中如果用到了两个以上相同的器材,也应对其进行编号,以防混淆。
4.6: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确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7: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5.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
5.1、确认原理、提出假设;
5.2、构思过程选择方法(如是否用对比实验法);
5.3、设计步骤;
5.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5、认定结论。
6.根据条件设计实验的基本技巧:
6.1、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条件、材料用具及有关提示;
6.2、过程要完整,且衔接合理;
6.3、要注意各步骤的顺序。有时顺序一乱,就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6.4、设计方案要充分联系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点;
6.5、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理、化知识,要按照相应学科的要求完成,如化学反应式的写法等;
6.6、设计完毕,要自己通读并逐步认定,检查有无缺陷。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7.l、概念
(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
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
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7.2、比较表
实验目的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
关系 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 的形式表述,是根据因结论是己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
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问题
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 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
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预测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无
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但有时也
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
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
实验结论 无
8.实验设计的实例分析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高考试卷中实验设计试题有三种类型:全程设计、补充设计、设计改错。近几年高考中,前两种题型出现的次数较多。
8.1.全程设计:试题明确给出了实验目的和原理,要求学生通过步骤的设计,验证或探究一个实验目的,得到相应的结果和结论。
8.1.1、验证性实验的全程设计实例
例1 “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实验设计实例:
Ⅰ 实验名称:观察马铃薯条的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现象。
Ⅱ 实验目的: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Ⅲ 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反之则吸水。
Ⅳ 实验对象:新鲜马铃薯条。
Ⅴ 实验条件:0.3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大试管、有刻度的小烧杯、刀片、镊子等。
Ⅵ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等量。
Ⅶ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3条长度、宽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
(2)将其中的2条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的烧杯中,另1条放入加塞的空试管中,编号。
(3)2h以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薯条的长度变化及蒸馏水、蔗糖溶液体积的变化。
Ⅷ 实验结果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1)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明显大于蒸馏水体
积。
(2)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不变,且蒸馏水的体积小于蔗糖溶液体积。
(3)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不变,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大于蒸馏水体积。
(4)薯条的长度及溶液的体积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Ⅸ 实验测量与记录:将放入溶液中的薯条与试管中的薯条比较观察,并比较烧杯中溶液的体积:放入蒸
馏水中的薯条变长、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变短,且烧杯中蔗糖溶液的体积比蒸馏水的体积大。
Ⅹ 实验结论: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渗透失水,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渗透吸水。
例2:(2004高考理综20分)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
论。
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
器,试管等。
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
刺取尿液。)
(1)确定一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沉淀,说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