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

时间:2019-05-12 06:3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

第一篇: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0分)

1.“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

3.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三峡大坝最高蓄水位选择为175米是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的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蓄水方案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勘察、规划、设计和论证,最后用了40多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三峡大坝蓄水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右侧漫画《“点子”从哪儿来?》所犯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知识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7.最近,我国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量法的技术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0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的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习近平同志在广州视察时指出:作为时代伟大思想结晶的科学发展观,也有其适应的范围,在贯彻和落实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真理是普遍的B.真理是主观的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是绝对的9.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1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11.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1

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2.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实施“撞月”计划显示月球上有相当数量的水,这一成果为人类了解月球翻开了新篇

章。实施“撞月”把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带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月球还蕴藏着众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示。这表明()

A.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C.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3、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

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14、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此有

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被地震困扰。这说明()

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目前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

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6、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7、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8.德国思想家莱辛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掌握真理,决定人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不同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19.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B.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D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0.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在30年前,由于该发现被认为违背科学常识,谢赫特曼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及权威人物的质疑,被斥为“胡言乱语”“伪科学家”。材料说明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②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

变③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可贵品质 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B.条件性C.反复性D.主观性

22.曹操墓究竟在何方,民间流传有“七十二遗冢”之说,专家学者也对此说法不一。对此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是

A.根据权威专家的定论最终确定曹操墓B.必须回到三国时期才可以最终确定

C.用历史书籍判断一切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需要历史考古等证据不断证明

23.“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这段话说明()

A.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B.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C.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D.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24.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表示没有看到长城。这体现了()

①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④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的正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D.实践的直观现实性

26.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

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7.“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那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A.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B.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D.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2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9.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物质是运动的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30.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①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④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1.“真理是在漫长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是客观的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对于这一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④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二、材料题

1、材料一 :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在“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

材料二 : 在2006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的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

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哲理?

2、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先行者,踏上了奔月的征程。我国从“嫦娥一号” 发射成功再到“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探月工程这一世界高科技领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本次嫦娥二号发射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剖析材料。

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观点的?

4、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5、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3)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6、材料: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1)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12分)

第二篇: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3.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三峡大坝最高蓄水位选择为175米是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的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蓄水方案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勘察、规划、设计和论证,最后用了40多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三峡大坝蓄水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右侧漫画《“点子”从哪儿来?》 所犯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知识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5.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③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0.最近,我国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量法的技术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0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的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习近平同志在广州视察时指出:作为时代伟大思想结晶的科学发展观,也有其适应的范围,在贯彻和落实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A.真理是普遍的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是绝对的

1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A.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1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14.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实施“撞月”计划显示月球上有相当数量的水,这一成果为人类了解月球翻开了新篇章。实施“撞月”把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带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月球还蕴藏着众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示。这表明()A.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C.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观能动性

17、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8、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19、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此有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被地震困扰。这说明()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目前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3、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4、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德国思想家莱辛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掌握真理,决定人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不同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27.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 B.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D.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8、.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

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 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启示我们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9、.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在30年前,由于该发现被认为违背科学常识,谢赫特曼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及权威人物的质疑,被斥为“胡言乱语”“伪科学家”。材料说明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②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 ③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可贵品质

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

31、.、曹操的墓究竟在何方,民间流传有“七十二遗冢”之说,专家学者也对此说法不一。对此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是

A.根据权威专家的定论最终确定曹操墓

B.必须回到三国时期才可以最终确定 C.用历史书籍判断一切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需要历史考古等证据不断证明

3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①主观能动性 ②直接现实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这段话说明()

A.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B.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C.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D.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34、.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表示没有看到长城。这体现了()

①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④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的正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的直观现实性

36、.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7、.“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那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A.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B.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D.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38、.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 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0、.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物质是运动的

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1、.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①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④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下列有关实践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④实践高于认识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3、.“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是客观的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4、.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对于这一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④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5、.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社会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

二、非选择题

46、近期,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疫情在墨西哥、美国 等多国连接爆发,并逐渐演变为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截止目前,我国内地也有四例确诊患者,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此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这种病毒是因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一种人畜共患或人传染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对此,我国科学界已对这一新型流感病毒开展了紧张有序的研究工作,进行病毒检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加拿大科学院已完成对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并找到通过达菲和部分中药防治的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做到了对甲型流行病毒传染的可防可治。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

47、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制定正确的措施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的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48、.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16分)

第三篇: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二)(最终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检测题

(二)2012-12-28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

④鹦鹉学舌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并非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9.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⑤《物权法》颁布实施

⑥教师教书

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⑤⑥⑦

2.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这种现象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明代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这一观点()

① 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

② 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③ 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④ 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6.2010年11月11日,中国南级科考队开始执行我国第27次科考任务。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一直以来,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关注。我国重视南极科考是因为()

A.实践的主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获得科学的理性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10.“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

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11.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12.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强调()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3.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14.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对诸多生命功能至关重要的基因调节器也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的形成。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用于治疗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等疾病的药物。据此回答15—16题。

15.上述材料说明()A.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B.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C.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D.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答案:A 16.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用于治疗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等疾病的药物。说明()A.只有真理才能对实践起反作用

B.人的认识越深刻,越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C.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D.必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17.《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地理位置提出了新说,重新确定了新的源头,这说明()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18.漫画“为嫦娥拍写真”反映了我国“嫦娥二号”发射、运行成功。这表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现代科技有利于提升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 ③实践为推动认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④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科技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0年11月1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是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现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④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2.在2010年的中国官方,“调整收入分配”一词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出现在各种场合。实际上,“调整收入分配”已是2010年官方语境中的共识性语汇。围绕“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某校高三(1)班同学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 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历程

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我们曾经历了历史的曲折。改革开放前,在理论上,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实行的是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钣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开展了理论上以强调“按劳分配”为标志,在实践上以实行“包干”为标志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公平的错误认识开始扭转,从农村到城市,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后,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更加注重公平”作用完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政策取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这一理论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重义。

分析材料信息蕴涵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检测题

(二)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①、④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排除;⑦属于认识活动,排除。2.B【解析】经济萧条期人们更要通过科技创新帮助经济走出低谷,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为正确答案,其它不符合题意。

3.A【解析】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该观点把认识和实践混淆,因而④观点错误20.B【解析】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具体和有条件的,③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

21.【解析】本题以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要排除。

4.A【解析】“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了实践在历史地向前发展着的,A符合题意。

5.D【解析】材料体现了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A、B表述错误,C不合题意。

6.B【解析】重视南极科学考察是因为在科考中能够获得宝贵的认识。A、C不符合题意;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D错误。本题选B。

7.C【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选C。A属于唯物论;B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8.B【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C项错误,不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9.C【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10.B【解析】“经历”说的是实践,“本领”相当于认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正确。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本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A错误;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C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D错误。

11.C【解析】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可能是认识或者客观事物本身,AD错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B错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在特定条件下是有限的,C正确。

12.C【解析】“时间作结论”就是让实践检验“先干”、“先试”的效果,答案为C,其它答案不符合题意。

13.C【解析】“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体现了理论的指导作用;A、B、D本身表述错误。

14.B【解析】①表述有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中的“确保”表述绝对。

15.A【解析】美国这一最新发现,表明人的认识是要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故选A。16.C【解析】A、B两项表述错误;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治疗艾滋病等药物,体现了正确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故选C。

17.A【解析】通过考察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位置有了新的认识,证明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B、C不符合题意。D不正确。

18.A【解析】“嫦娥二号”发射、运行成功,借助最新发明的技术,我国科学家能更近距离拍摄月球。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利用科技手段探测月球,与提高物质生产水平无关。排除④。19.B【解析】材料的主旨是人口普查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选B。

积累的经验,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2.【解析】解答未题首先要注意设问的知识限定,即认识论,其次要白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找对应的哲学观点,关键信息如经历曲折、在实践上等。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人们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②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与时俱进地调整两者的关系,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对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解在不断发展。

第四篇: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习题及其详解

《求索真理的历程》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B、C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答案:D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C项错误,感性认识不一定真实可靠。D项不符合题干含义。答案:B 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③说法片面,④与题意不符。答案:A 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答案:C 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反复性

解析: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使认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选B。答案:B 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 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经历”说的是实践,“本领”相当于认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正确。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本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A错误;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C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D错误。答案:B 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解析:肚子饿了就应该吃饭,不因认识的人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正确。答案:A 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 ④真理是永恒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②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真理的客观性而不是永恒性,③正确。答案为A。答案:A 9.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主要强调了()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解析:思想和客观实际相联系,为人民群众掌握,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答案:B 10.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尽管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不管人们的地位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D项正确,应选。A、B、C三项观点错误。答案:D 1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 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A、D两项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C 12.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解析:“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说明没有看到真理是有条件的,人的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A、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 13.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物质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解析: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答案:C 14.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从“物是感觉的集合”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只能从主观中去寻找,这实际上是()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世界是可知的 C.否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把真理等同于客观事物

解析: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实际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答案:A 15.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它的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正确反映,这说明()A.真理是有条件的B.真理是相对的 C.真理是具体的D.真理是抽象的

解析: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答案:A 16.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解析: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无关。答案:D 1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真理()A.永远不可能变为谬误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误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D.和谬误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解析:D错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A错误,B正确。C与题意无关。答案:B 18.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解析: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可能是认识或者客观事物本身,AD错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B错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在特定条件下是有限的,C正确。答案:C

二、非选择题(28分)19.材料一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2010年4月30日,第4l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全球80个城市围绕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社区的重塑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同台演绎和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共同追求,诠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历史上首个城市主题,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巨大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解析:解题时,要紧扣材料中人类不同文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的信息,调动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从以实践为基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等几个层次进行对应分析。

答案:①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上海世博会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个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③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说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第五篇: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

*思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

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

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思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

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重要提示:

(1)理解实践的特点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

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活动等。

(2)实践的第一个特点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

活动的存在。

考点2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

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辨: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

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

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

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思辨: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

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

①、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

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重要提示:(1)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并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考点22: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

正确对待错误。

*思辨: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

5、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5)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考点23: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上升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

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②③。①不符合题意④说

法不准确。

4、(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

D ②④符合题意。

6、(09山东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

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

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答案】D

【解析】这段话是说,对事物听固然重要,但不如亲眼所见,看到又不如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它不如亲手

去做一做。因此,此处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8、“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

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及其作用的知识,考核学生的推理能力。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人可以通过实践深化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是由于人可以通过实践发展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提高分析综合能力,②③应选;仅靠感觉能力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质,①不选,人类靠直觉是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④不选。

9、(08海南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

成功。回答下题。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探月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月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发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达到目的的主要原因在于探月实践活动的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故答案为C。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社会实践的水

平,②④错误。

10、(08广东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

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标的和归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08上海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解析】通过试验验证某种说法,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错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错误;D表述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

12、(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下

题。

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答案】A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从认识主体上看,人们对同一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理解,是因为认识要受到具体实践的水平的限制,答案为A。B、C分别是对实践与认识是否具有一致性关系的片面表述;D表述正确,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并非认识水平的高下,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1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引用名言的意思是真理是在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中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B错误;真理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存在的,D错

误。

14、(2010高考?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艺术”、“技艺”、“天分”、“努力和勤奋”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意识的根源是物质,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的“偏爱”属于主观意识,不属于“环境”这样的物质范畴,故A项与材料无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

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应选C

15、(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

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

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6、(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

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17、(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案】C

【解析】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18、(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9、(2010年高考?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二、主观题:

1、(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H1N1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审题必须抓住“人类认识”和“哪些”关键词,审准题型“体现型”。而实践观有四个考点:实践的概念和

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将认识论的这些考点与材料提供的信息逐个对应,就能发现有三个考点属于本题的知识立意,据此罗列出题目答案的要点。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以及“权威机构研究发现”;(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

型H1N1流感。”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

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4)实践是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

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对甲型H1N1流感的整个研究过程。”

2、(09安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

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本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事

要紧扣材料。

【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

到主观符合客观。

3、(08全国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要能够全面再认再现这一知识点,其次要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角度论

证党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4、(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5、(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答案】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

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6、(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

活动的认识。(8分)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下载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