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知识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意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二篇: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1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2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4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正反两方面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人认识事物;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为了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人认识事物。二者具有一致性。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2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3思想路线与认识路线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实践中知与行的统一。
4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这是确定正确思想路线的前提。
5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并用以指导实践才有意义
6实事求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指明认识的任务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指导实践 7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性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发展等观点
第三篇: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第四篇:高考政治-实践与认识论专题复习
北京2015届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 明确考点
1.实践的定义和属性。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二、基础知识梳理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的发展着的。
(4)实践是的物质活动,是的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这种反映只有在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认识产生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和与与客观交汇点上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重点难点剖析 例题1: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提出,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根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发展的?
例题2:我国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要完善法治建设,建立法治型国家已迫在眉睫。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说为什么我国要加强法治建设?
例题3: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以太理论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第五篇:浅谈“实践”与“认识”[范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 学号: 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第1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其一是因为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二是人们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认识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了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实践又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是在主管领域不能解决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世纪,伽利略通过在比
第2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测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其还是由实践的性质来觉得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是无法检验的,实践则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例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说明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并通过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当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烛为求
第3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
第4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于之前,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决定的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在实践中,应积极地发现问题,认识缺陷与不足,为实践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土壤,认识也就在实践中产生。
总之,就实践和认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