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教育论文范文: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程中,基层审计人员已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发展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量,深刻体会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改进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奠之基。如果稍有停滞,不仅会影响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还会影响到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现代审计人只有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结合应用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一、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审计人员思想认知上存在误区一方面.基层审计人员认为计算机审计实用性不强f11。基层审计机关的被审计对象都是最基层的,很多被审计对象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是用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核算,特别是乡镇及其基层所站都没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核算,基层审计人员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基层审计人员认为不是所有的审计对象都适应计算机审计。基层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对象虽然有进行会计电算化,但是其业务数据量不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只有业务经费的收支,甚至没有涉及到业务数据.完全没必要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二)基层审计人员技术骨干比较欠缺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流动慢.在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不够及时,计算机知识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低。县级审计机关年龄普遍老化,平均年龄大体在45岁以上,对计算机审计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审计中数据库的查询语句,需要重新开始学习。部分审计干部存在惯性思维和“慵、懒、散”等现象,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计算机审计很难,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目前,大多数基层审计人员仅仅掌握对日常办公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而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掌握财会、审计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知识等内容。计算机审计每个项目面临的问题不同。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基层审计人员要对各个行业、部门计算机应用软件有所了解,能打开、能转换、能导人审计软件、会用查询方式分析,能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为我所用基层审计机关缺乏技术骨干,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向上级或同行其他审计机关“求救”.在上级审计机关专业人员有限且任务繁重情况下,无法随时随地、有求必应地帮助基层审计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性,让基层计算机审计变得很被动。
(三)基层审计人员缺乏持续性技术培训支持审计干部应用计算机培训,是一个“磨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短、参加人员数量少。达到的效果只能是对审计软件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感知认识。短期的培训无法让人掌握数据库知识和操作技术.计算机审计水平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从而出现了会考试却不会应用的结果。加之基层审计机关提供的后续技术跟踪力量不足,无法提供持续性的学习与培训,使得计算机审计无法很好地落地实施。
二、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早在2O世纪90年代就曾说过,“审计人员不撑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现任审计长刘家义说,“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基层审计人员应深入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发展信息化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要深刻理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不发展审计信息化就难以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
要充分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
基层审计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新的认识.以现在为新的起点、新的契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领导要在思想意识上切实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审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分管领导要加强督促检查,业务部门积极开拓思路、努力创新、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审计信息化。另一方面,领导要积极组织成立由审计业务骨干与计算机审计人员组成“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提出审计思路,担负计算机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创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二)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机制,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一方面,在上级制定《审计信息化发展意见《计算机审计培训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审计部门实际制定《审计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每年制定《计算机审计业务培训计化)),推动审计数据采集、存储、积累、使用等.实现计算机审计工作和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实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中的AO与OA交互管理、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AO认证培训、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参评及获奖情况等内容列入审计考核范围.与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和干部评优评先、晋升等相结合,采取强有力措施.提高审计干部学习运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
(三)循序渐进完善实施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审计事业开展一方面,利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让所有的项目从审计通知书、审计前调查、审计现场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等全过程实现电子化体现.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选定个别业务数据量较大的审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查询等难度较高的计算机审计.逐步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逐步夯实计算机审计的基础工作,注意收集和积累计算机审计经验和方法,结合审计项目丰富基础数据库 1。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对各地创造的新鲜经验,要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创新,促进审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参与优秀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专题研讨等计算机审计交流与指导。
(四)加快人才培养,切实解决信息化人才不足问题一方面,调整人才结构,让培训学习常态化。人才资源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资源.审计信息化建设要靠既精通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的审计人才去实践。这就需要调整人才结构1。审计机关录用人员.要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重点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逐步提高审计机关计算机人才所占比例。从实际情况看,大批量引进人才有一定难度.加强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已成为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以数字化审计为重点,以审计业务要求为牵引,培训突出层次性,增强实效性,请上级审计机关的计算机专家到单位进行全员计算机审计知识的普通培训:或是聘请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较好、有经验的兄弟县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到单位进行AO审计案例讲解.相关审计人员利用现有资料同步进行现象学习:还可以请税务、社会保障机构、医疗、金融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软件应用人员到审计机关对业务软件的功能、应用的方法进行讲解,方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导人、应用、分析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数据。由此不断提高基层审计干部数字化审计能力,持续扎实推进基层信息化工作。
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多管齐下,努力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审计骨干。派出去、请进来、以老带新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好方法。根据审计业务的需要,选派部分年轻、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基层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举办的计算机审计中级的培训和考试: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审计人员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增强计算机辅助审计信心:用老新搭配、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方法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另外,基层审计部门还要用心做好参训人员的跟踪管理。建立培训档案,对参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审计人员培训后的工作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加强培训效果反馈.为今后计算机培训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基层审计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还有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值得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和提倡,比如要及时征订《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福建审计》等计算机辅助审计相关刊物,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替需要。在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的进程中,充分利用政务外网管理系统,实现审计项目AO与OA的交换和项目全程跟踪管理。传美论文发表网,您职称晋升的好帮手!
第二篇: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与现化科技手段结合的产物,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到观念、资金、人才以及外部因素的制约,信息化建设情况往往不如人意。
一、现状
就本人所在的县审计局来看,通过多年的努力,每个业务股室都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1台
台式电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现化化水平,但全局能真正能够使用ao和oa的人并不多,整个局机关领导与各股室、二级单位之间没有形成网络,不能实现无纸化办公,也不能做到资源共享。虽然一再强调推行计算机审计,但几年下来,除了省、市项目外,一般都只用ao中“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等少数功能模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
二、影响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尴尬现状,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观念的滞后,导致工作陷入被动。在基层审计机关,一部分人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同志,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足,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时产生畏难情绪,总觉得辛辛苦苦学一场,年年又要更新,跟不上趟,丢脸,不愿学。
(二)人才的匮乏,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基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人员,通常都是年轻好学的业务人员兼职做简单的计算机维护,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人才,更没有熟悉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人才,驾驭先进工具的能力和自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还十分欠缺,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进程。
(三)资金的制约,导致科技更新跟不上发展节奏。基层审计机关经费有限,而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使得基层审计机关硬件建设有些力不从心,设备更新跟不上,影响了一些新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四)部门发展不平衡,导致计算机审计难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后,县直单位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为计算机审计奠定了基础。但财政部门内部使用的财务软件比较杂乱,有的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开发的软件,并未统一,而且ao中没有这些小软件的接口,很多都不能兼容,不能顺利将采集到的数据加以识别、转换,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开展。
三、基本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推进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是基层审计机关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现代化审计理念。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已推广运用了一定时间,已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科技给审计工作带来的便捷。特别是ao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把审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审计质量也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审计人员必须改变思维方式,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树立现代化审计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突破过去在传统的手工作业条件下的思想障碍,学习并使用现代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不能简单的认为使用计算机就实现了现代化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来改进审计工作,不断创新,推进审计事业良性发展。
(二)建立和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基层审计机关受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只有储备足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从大专院校引进人才,就目前来看,急需引进工程、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审计部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一线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既要注重培养较高层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也要开展普及性操作培训,确所有审计人员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同时,地市级审计机关要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及时为基层审计机关调剂专业人才,避免出现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人才断档。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基层审计机关经费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所有配套建设,加上科技迅猛发展,一些办公设备淘汰速度加快,所以仅凭基层审计机关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这就需要基层审计机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本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再者,可以采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基层共同投资的方式,对信息化建设达标的基层审计机关,上级主管部门以奖代补,承担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这样可以调动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部门联系与协调。与财政、税务部门加强协调,尽可能使各自的应用系统能够兼容,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便利。建议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单位、本级预算执行单位财务软件的管理,统一专用软件,规范财务管理。
第三篇:浅议基层审计机关建设
一、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审计法》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并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
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审计机关的这种领导体制,通常被称为“双重领导”。要完整把握《审计法》关于“双重领导”规定的内涵,应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是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监督的内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这是审计职能的“基点”;二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是审计成效的“考问”。
基层(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应该正确定位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把“基点”摆正,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基层审计机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内审,在政府管辖范围内对涉及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事项实施审计监督,代表政府进行“问责”。审计人员在政府要求预防就是“防疫员”,政府要求灭火就是“消防员”,政府要求开刀就是“外科医生”。正因为如此,对审计成效的“考问”,应当以本级政府为主,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到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到位,就是较好地完成了审计职责。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的领导,应侧重在业务规范、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质量监控;上级审计机关安排基层审计机关的对本辖区内非属单位的“授权审计”和对辖区外的“交叉审计”,均应视为上级审计机关的行政行为,其行政结果和行政成本均应由上级审计机关承担。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着眼睛向上要项目的误区,片面地认为中央、省属单位资金量大,违纪违规问题处理起来不受地方领导干预,处罚款项收缴相对比较容易,单纯地把审计项目当作“创收”工具。这种脱离服务大局只考虑收缴的做法,忽视了审计监督的本质和职能作用,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正常开展工作和有效发挥作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及时加以纠正。
二、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量之大,超乎想象。以**市所辖8县(市、区)审计机关为例,2007,76个审计业务干部全年完成453个审计项目,人均达6个(同期市局人均审计项目2个,省厅不足1个),即使按每个审计组最少2个人计算,每个审计干部全年平均最少要参加12个审计项目组的审计工作,少数审计机关人均要参加20个以上项目的审计。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使得审计干部身心疲惫,忙于应付,难以打造出审计“精品”,更顾不上审计成果的开发后续,这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长期难以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目前审计工作越来越被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基层公务员普遍超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且一时难以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应当采取“精减计划,科学调度,分类运作,滚动实施,永续责任”的方法,改进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
精减计划,就是要在对被审计对象全面摸底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项目,从数量上尽量减少一般性审计项目,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考虑到审计覆盖面的问题,可以安排对一般单位每进行一次“审计走访”,发现问题苗头,再安排审计。
科学调度,就是要根据当前审计对象的变化趋势,改变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分工过细状况,不再区分专业审计科室,全部改为综合性业务科室,只是个人在审计业务上有所侧重。同时,将审计项目在所有科室之间统一调配,审计组长竞争上岗后再调配审计组成员。这样,既集中了审计力量,又有利于锻炼队伍,同时也可以防止审计干部长期单一从事某些领域审计,产生“感情懈怠”。
分类运作,就是对已经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审计。对上级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应尽量减少)和财政同级审等重大审计项目,应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所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要求实施,对一些经常性审计项目和政府交办的突击性审计项目,可以普遍采取简易审计程序。在简易审计程序实施中,除了审计通知、重要事项和问题的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法定程序外,其他审计规范可以从简,时限可以缩短,甚至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以用类似“审计意见书”的文书代替,只下达给被审计单位,不再对外公布。
滚动实施,是基层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实践中创造的科学有效的审计项目运作模式。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个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长一人留下负责底稿整理和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组成员立即与其他人员组成新的审计组,投入新的项目审计。审计项目实施时采取人员滚动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困扰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不足的“瓶颈”。
永续责任,是基于在滚动实施的审计模式下,业务科室分工交叉,审计组成员随时打乱,而审计组长自始至终要参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有必须要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永续责任。基层审计机关领导人员经常参加审计,科室负责人可能参加其他审计组的审计,复核人员也很难专职,只有审计组长能够对整个审计项目负主要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永续的,不管这个审计组长工作如何变动,都要负责到底。
三、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建设。近几年来,审计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基层审计机关所关注的敏感而沉重的问题。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人手少,专业干部匮乏,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局为例,现有在职人员50人,其中真正从事审计业务的仅24人,不足50%)。正常公务员补充渠道不可能大量补充,又缺乏向人才市场选拔人才的途径,使得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业务干部具有财政(务)、金融、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要想精通审计业务,必须花功夫学习钻研。但是按照现行干部管理制度和机关领导职数规定,要想达到职务晋升,就要参加“扶贫”、“招商”、“挂职”等行政性工作,单纯从事审计业务,很难有晋升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审计业务干部的积极性。近年来,基层审计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惰性和懈怠问题,应引起重视。
针对基层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应加以研究和推广。
首先,要给审计队伍补充活力。可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给基层审计机关增加聘任制人员编制,用以从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专业审计人才中选拔聘用审计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给基层审计机关补充活力。等到审计机关公务员出现空缺时,再从聘任制人员中补充,进入公务员队伍。
其次,建议尽快实行双重审计职务分类制度。考虑审计部门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有关部门应研究让审计干部率先在公务员队伍中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审计人员加以聘任,并和薪金挂钩,实行职务和级别双轨制,给予业务技术水平较高、资历较老、表现较好但因领导职数限制而无法晋升的审计干部相应的待遇,保持审计业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调动基层审计干部的积极性。
再次,要改进在职审计干部的业务教育方式。除了目前采取的经常性业务学习外,还应安排审计业务干部在三年左右的周期内,轮流到审计院校或审计署培训中心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进修,更新审计理念,吸纳新的审计知识,掌握新的审计业务技能,更好地为审计事业服务。
第四篇:浅谈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代表着未来审计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方向,信息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的强大推动力,对有效履行国家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培养适应信息化的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虽然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审计机关得到了逐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工作在硬件、软件建设的投入和技术应用方面还达不到高标准、高起点、确保科技强审工作不断深化完善的需要。
一、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信息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地方财政经费难以保证。《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单独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独立开展工作。然而,对于一些基层审计机关而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本级财政预算的经费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为财政预算严重不足,机关运行困难,审计监督要与资金收缴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现代化审计设备的更新、现场审计期间各项费用开支等方面的需求,仅仅依靠财政拨付的经费不能全部得到满足。二是上级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机关业务受上级领导,上级机关应该全力支持下级机
2345678-
第五篇:浅析国税系统基层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顺河国税)
浅析国税系统基层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国税系统基层信息化建设自九四年以来,经历征管改革的TMIS应用、CTAIS数据集中、金税工程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从单机走向网络、从独占走向共享,从分散走向集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国税工作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使科技加管理成为国税系统的主旋律。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国税系统基层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逐步克服了手工劳动高强度、低效率、随意性强的弊端,提高了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制度化,满足了税收工作信息化的最基本要求,基本实现了税收业务的电子化、规范化。税收征管业务系统、税收行政管理系统、信息交换与共享系统、辅助决策及支持系统已成雏形,正向“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的信息一体化目标迈进。具体表现在:
主体业务信息化。信息化工作以应用为核心,以一体化为目标,围绕税收征收管理、税收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共享、税收决策支持四根主线,业务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深度和广度逐步拓展,渗透到整个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基本实现税收业务全覆盖。其中CTAIS系统基本涵盖了基层国税征管业务,从登记认定到申报征收,从资格认定到发票管理,从违法处理到稽查办案,全部实现网上流程办理,同时网上申报等辅助平台实现了与CTAIS系统的无缝衔接。出口退税预警系统及审核系统、数据质量监控系统、防伪税控系统、稽查案件管理系统等等成为CTAIS系统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在行政管理方面,公文处理系统已成为国税系统公务文件上传下达的主要手段,无纸化办公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操作技术熟练化。经过十多年渐进式的培训,已培养出一大批操作技术熟练的计算机人员,从领导到职工,从前勤到后勤,实现了全员计算机熟练操作,专用软件的熟练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干部职工学用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推动了基层国税信息化操作人员的培训进程。
网络覆盖扩大化。网络化是信息化的必由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金税工程建设以来,基层国税已建立起“两纵三横”的覆盖网络,即:与上级局、下级分局的纵向业务网,与人行、财政系统的财税库银网、与纳税人的税收申报缴税网。
设备建设完备化。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基层国税硬件环境不断改善。全系统建成了10M以上的光纤骨干网及备份网;中心机房、办税服务厅配臵了不间断电源设备;主机、服务器配备齐全,全员基本实现人手一台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施逐步配臵到位。硬件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工作需要。
当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必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任何事物的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过热和混乱现象,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乱象”主要是: 观念错位,缺乏全局性 国税信息化在当前至少普遍存在三种认识,一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中,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部门的事,与业务工作无关;二是在少数人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也认为信息化建设到现在已完成了应有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在税务系统的应用已完全成熟,信息技术人员可以裁减,信息技术部门甚至可以撤销。三是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化不外乎就是买几台电脑设备,装几个软件,联两个网络而已,纯技术化的工作。这些观念都片面化、局部化、简单化地理解国税信息化工作,对国税信息化建设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极其有害。软件泛滥,缺乏一体化
信息化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会经历萌发期,成长期,高热期,成熟期,淘汰期。国税信息化发展正是处在一个高热期,各地开发应用软件热情高涨,如雨后春笋般潮涌而出,全系统共计各类应用软件50多个,开发使用的编程语言各异,后台应用的数据库五花八门,导致数据不能重复利用,更不能相互共享,每一个软件的上线都必须进行一次相应的数据初始化录入,给基层国税工作人员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一些软件重复开发,存在功能相近,重数据录入,轻数据分析利用等现象,缺乏全局观念、一体化思想,严重地违背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职能转换,中心边缘化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趋加深,一些应用软件正式上线后,技术性的维护工作逐渐减少,软件相关日常管理操作由相应的科室、分局操作人员接替,信息中心由前台推行转向后台支撑,在此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信息中心工作走向边缘化,形成中心工作没事干,中心人员也容易形成中心今后干什么,怎么干的发展方向的困惑感。人才流失,发展滞阻化
职能转换带来的边缘化的看法,对基层领导和信息技术人员而言,一旦形成“共识”,将会造成信息技术人才的全面流失,目前,我市部分县市局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全职能信息中心现有技术人员仅有一人,与省局规定信息中心人数不少于3人严重背离。技术人才的流失,必然带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减速甚至停滞,不利于税收信息化的长远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门隔阂,信息孤岛化
在软件开发之初,各部门对信息化需求的不同,导致软件间衔接不够紧密,业务断层时有发生,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缺乏部门之间横向发展的沟通与联系。由于资金来源、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等因素的限制,国税基层信息化建设除CTAIS系统外,其他一些应用软件的开发基本是在分散的体制下进行的。征管的税收管理员系统、税政的出口退税审核及预警系统、稽查的案件管理系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通用的标准,形成现有的无序、封闭的信息系统。在基层国税正在应用50多个应用软件中,大部分的应用软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必要的接口,信息运行到一定的环节自然会戛然而止,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尽可能的延伸。
二、思考与对策
转变信息化狭隘观念,立足全局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是税务工作的一次大突破、大飞跃、大发展,它实现了税务信息利用的高效率、多共享、重使用,真实有效的数据比对和数据评估为税收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国税总局站在税收发展的全局高度,一直重视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工作,基层国税也应该放眼全局,将税收信息化与税收业务工作融为一体,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收工作的支撑作用,引导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交流,打造出一个技术业务复合型国税干部队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保持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基层国税信息化建设更需要一大批信息化技术人才去推动,去发展。这不仅要加大技术骨干力量的引进力度,更要加大现有基层干部职工的技术培训力度,要保证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者,也要保证大批量税收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者,从而保证国税信息建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理清信息管理部门职责,确立信息化建设工作方向,信息中心是基层国税信息技术的管理部门,中心应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从前台走向幕后,树立服务意识,完成好角色转换工作,做推动基层国税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引导者,确立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围绕税收工作大局,优化系统支持,深化数据应用,完善运维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为税收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加快金税三期推进步伐,促进信息网络全覆盖目前金税三期建设已如火如荼的展开,国税系统可借此东风,促进网络向政府、财政、银行、纳税人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实现信息资源全共享,为税务管理、税收稽查、税款申、缴、解的全面电子化提供全方位服务。理顺业务流程,实现软件系统一体化,应用系统一体化是税收信息化的最终发展趋势,实现软件系统一体化,首先必须理顺税收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程序,使工作流程科学化、简约化、扁平化。其次要加强资源的分类、分层、分权的整合力度。当前,资源和观念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两大因素。一是资源的整合,税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信息量巨大且出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CTAIS虽然整合了大部分的税收业务,但与相关部门如政府、财政、银行等的横向联系仍极其缺乏。即使整合起来,要方便应用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当中软件、设备、人才、服务等“一个不能少”。二是权力和观念的阻力,数字化意味着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真正推广起来势必要求打破权利的暗箱操作,会直接冲击某些人员的利益,阻力不会小。因此,有必要提高领导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严谨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推动封闭、集权、单一的管理体系向开放、分权、多向的管理体系转变。只有管理系统真正具备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税收信息扁平化、透明化、管理层次简约化才能真正实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税收信息化才能引发税务管理的革命,否则只是徒有形式的虚谈和摆设。
顺河国税局 孙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