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谢敏捷)浅谈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目录
一、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2
二、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度不高、认识不够深刻3
(二)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门技术人才4
(三)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4
(四)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4
三、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传统政务运作惯性影响、信息化应用难以适应5
(二)职能不清、专业人才流失严重6
(三)专项建设及企业投入资金短缺6
(四)企业信息化差距大7
四、加快推进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的对策8
(一)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化素质8
(二)加快技术人才配置8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9
(四)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10 参考文献13
浅谈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对接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清远市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其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指出城市自身认清问题所在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强化城市信息化意识,引导城市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推进清远市信息化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关键词】智慧清远信息化物联网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不仅极大地加速着全球化进程,使人们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便捷,而且作为基础性技术,正在飞速地改变着传统城市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清远市作为一座年轻而充满魅力的城市,被称为“珠三角后花园”,根据清远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清远市”的战略部署,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让广大市民生活更便捷,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的核心思路。然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突显的方方面面问题,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度不高”,“人、财、物投入链条缺失”等,实在值得去思考与论证。
一、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指为了管理的提升而进行的一系列软硬件系统的搭建、推广、应用与维护升级等工作,是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1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信息化建设对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清远市”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北江明珠、香清溢远”,清远市作为一座年轻而充满魅力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清远市委市政府为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根据清远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部署,清远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中国联通广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涉及清远市信息基础网络体系建设、发展推进“智慧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根据协议,三家电信基础运营企业在2009-2013年期间,在清远市投资将超过38亿元,以加快清远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其中,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清远市投入超过23亿元,用于TD网络、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等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在清远市投资达10亿元。
截止2012年,清远市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75%和70%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达到60%以上;中国联通广东公司在清远市计划投资约5亿元,用于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通过开放合作、资源互补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加快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电信基础运营企业的基础网络、硬件设备等不断的完善,为清远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信息化建设 上与珠三角实现了无缝对接。
二、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最近,清远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江陵市长在会上强调,清远市要在“桥头堡”战略的框架下,将广清一体化、一心两核、绿色发展和信息化作为四个基本发展策略来把握好,未来十年要将信息化作为特别重要的一件大事来抓,将信息化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任务。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三大运营商竞争条件及社会其它外力因素等影响,清远市在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度不高、认识不够深刻
个别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出现“散、缓、孤”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散——指分散建设和管理、重复建设和浪费,信息安全风险大;缓——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缺乏有效数据交换平台共享;孤——政务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缺少公共基础性支撑平台。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进程的关联放大作用与变革性影响,对信息化任务的艰巨性与长远性没有足够的准备,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应用对强化社会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门技术人才
人才短缺、专业知识欠缺已成为制约清远市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 瓶颈。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覆盖计算机、通信网络、电子专业领域,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推进信息化应用其决策层和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掌握与岗位所需的必要专业知识。清远市各县(市、区)经信局,信息化工作分管领导及股室人员共24人,学信息化相关专业的只有2人,绝大部分甚至没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而且各县(市、区)信息中心的专业人员人数占机构总编制不足50%。
(三)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时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单依靠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投入的资金来实现犹如“杯水车薪”,是远远不足够的,由于三大运营商在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推行国有企业建设运行维护模式,独立核算,投入与收益挂钩,考虑投资收益因素,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清远市地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现时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投资融合渠道单一,各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财政投入不够,只能争取专项经费。
(四)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技术革命,清远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与自己纵向比较提高明显,但由于起步较迟,横向比较而言,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与经济实力相差不大的云浮市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并且,全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信息化应用差距大,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共享性差。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共享、重自我服务轻社会服务现象问题突出。有的部门对自身职能以外的信息化应用工作配合不够,业务“条块”现象没有改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 4 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很少,也缺乏足够的公共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为企业提供行业公共服务的共享信息平台很少。二是农村利用率低。近几年的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G、3G无线网络覆盖率较高,光纤宽带网络完全覆盖到了行政村一级,但农村基层群众却未能借此获得更多急需的市场和科技信息,广电、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高速路上“车”少货“缺”。通往乡镇、村的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技术信息、用工信息和气象信息开发不够。三是“两化”融合不深。
三、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政务运作惯性影响、信息化应用难以适应
公务员队伍中,很多人受传统政务运作的惯性影响,不主动适应电子政务工作方式。大部分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模式,没有形成向信息化要效益、用信息化谋发展的理念,不注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对信息化在管理、生产、销售环节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同时,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与掌握,认为只要能简单熟悉电脑键盘操作就可以了,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视为新生代产物,难以熟练掌握运用,故敬而远之。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软硬件市场和铺天盖地的技术名词时无所适从,以至于产生了“恐网症”,从而对信息化建设持排斥态度,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阻力重重,缓慢滞后。
(二)职能不清、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推广落实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人员落实省、市部署的有关硬性任务不知从何着手,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说不清,道不明,影响决策实施时效,导致技术骨干在履行工作职能上,不懂得如何做,不了解可行性,更谈不上主动开拓性开展工作。据运营商及各地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反映,在推动具体项目时,与当地领导或负责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存在“沟通鸿沟”,常常各说各话,严重影响执行效率。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薪酬福利、能力责任等欠缺公平,一些既懂信息化技术又熟悉本行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未能更好地体现到自身价值,辞职跳槽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普遍短缺且流失严重。现时企业普遍反映,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
(三)专项建设及企业投入资金短缺
现时清远市政府投入的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已无法满足各级部门日益增加的电子政务项目新建、升级需求,市、县两级政府还没有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有的曾阶段性设立过针对专门项目的专项或针对某一领域的专项,但扶持资金不多。而省级设立各种信息化专项资金都是采用竞争分配方式,由于清远市在全省排列中属于三类城市,与广、深、东、佛等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竞争处于劣势,争取省级设立各种信息化专项资金不多。此外,部分企业对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够重视,因而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据一项调查显示,有 70% 以上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而发达国家 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占总资产的 8% 以上。这是导致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企业信息化差距大
清远市的企业信息化普及率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企业运用信息化的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大约80%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仅限于单机、单业务系统应用,开展企业局域网应用、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到20%。很多企业电子化、网络化基础差,信息化应用与实际业务脱节,如生产信息化与经营信息化脱节,经营信息化与决策信息化脱节等。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不明显。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太少,仅有两家省认证的软件企业。2012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累计约1122.72万元,在全省排名第16位。电子商务方面,2012年,清远市在阿里巴巴注册的企业仅占全省的1.73%,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在倒数第5位,仅及珠海(排名第9位,共有33524家)的12.78%。2012年全市仅2家企业(清远市尚正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新鸿厚(清新)制衣设计有限公司)入选省“广货网上行”官方活动网站。
由于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经常出现,导致一些产品不能够成功应用到实践中去,或者已建成的系统兼容性差、条件分割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低水平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导致大量刚刚完成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落后的产品,不能交付使用;又由于政府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不完善,重复建设经常出现,导致建成的信息系统兼容性差、信息不流畅,大量投入建成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信息不能在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四、加快推进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化素质
抓好公务员队伍培训工作,实施干部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重点围绕“提高认识、更新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能力”方面,全面提高干部掌握信息化辅助决策技能,增强信息时代科学决策和治事理政能力。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及有关方面的力量,借助多种平台,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培训,帮助企业消除认识误区,转变观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广大市民更乐于接受信息化应用,提升广大市民的信息化素养、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消费水平。
具体可按以下几方面进行:(1)按照政府职能划分,分层次对全市干部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培训,把信息化实操技能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畴;(2)推行领导干部信息知识的资格考试制度,达到“敢用、会用、能决策”;(3)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分批次对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进行分行业、分应用的针对性培训,为企业培养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4)依托公益性设施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等,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市民信息应用能力;(5)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信息知识普及化。
(二)加快技术人才引进工作
落实清远市有关人才政策,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企业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分红方式,鼓励在应用开发方面开展服务外包探索。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实际和信息化的需要进行人员配备,建立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进一步改善创业、激励、法制、治安等外部环境,增强对信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信息化人才分类指导目录,多形式、多渠道引进人才;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参与清远市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根据清远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到2015年、2020年,清远市人才资源总量将分别达到80万人、92万人。
可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进人才:(1)高校直接引进。要求专业对口,且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科研成果或实习经历者优先。主要通过面试、笔试、实习等过程,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决定聘用人员。实习过程可以帮助考核备选人员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满足特定岗位的需求,双向选择过程也可以帮助减少人才流失的几率与成本。(2)政府公开招聘。即按照政府人事招聘制度,公布招聘需求,提出报考条件,接受社会报名,以事业单位笔试、面试的方式招聘所需人才。这一方式可以获得较多的人力资源。(3)内部竞聘上岗。在单位内部人员中,通过全方位考核的方式,选拔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由于内部选拔的人才已经对相关工作非常了解,可以迅速开展工作,大大降低了成本与风险,同时也能够鼓舞员工士气。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清远市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经费支持。要求市、县(市、区)两级要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并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的科技、技术改造与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财政专项资金对信息化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重点支持电子政务、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两化融合、教育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物联网和云计算发展等重点专项。
今后,清远市政府每年将在财政上拨款1000多万作为专项资金,加大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清远市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2013-2016年,安排电子商务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组织电子商务企业培训以及奖励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集聚平台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各中小企业应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投资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性质而采用不同筹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同时一些小型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入,降低中小企业利率,担保费用等,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逐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政府方面应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减轻中小企业税负,加强宏观调控,制订相关扶持政策等。
(四)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能电网等公共服务建设以及网上办事大厅应用。在园区和企业建设试点基础上,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所有园区和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大《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 见》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电子商务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大力度引进大型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电子商务企业落户我市,加快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主要平台建设内容如下:
1、掌上政务平台
掌上政务是专为政府部门打造的移动信息发布平台,是政府现有信息发布平台的有效延伸,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在线互动等功能;及时公布政府最新的政策动态、法律法规、招商引资措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关怀活动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查询到政府的相关政策,促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清远市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信息媒介。同时通过“今日关注”“今日要闻”等功能,让领导随时随地掌控关键信息;通过开通视频、短信等平台,将日常生产生活中市民的急事、难事及时向政府反映,提供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政府领导与广大市民建立信息传输通道。
2、移动办公
随着清远市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管理和资源统筹调配等问题日益突出,办公成本也呈攀升的趋势,为了强化监控管理增强公务人员协同工作的能力,提高公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实现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行政事务移动化处理,并进一步推动清远市政府信息化发展工作,清远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构建数字清远市,继续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重要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 现代化.3、便利清远市平台
打造“便利清远市”掌上门户平台。通过联通的高速网络给清远市民提供更近距离、更贴身的即时服务。门户平台集天气、交通、网上购物、饮食娱乐和旅游酒店等综合信息于一体,通过掌上门户统一的手机客户端界面,将民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统一呈现,实现随时随地的快速了解各项民生实事。
相信,在清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共享,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清远市“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清远市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参考文献:
①王珣:信息化是最具价值资产[J].信息方略,2010,(11)。②张俭:尹金初,孙选峰.公安信息化战略问题研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③井悦: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探析[J].中国煤炭,2009,35(7):107-109 ④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市场论坛,2007,(4).⑤胡剑波,张浩:以企业信息文化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经营与管理.2010(6).⑥郝昌泽,王明越: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商界.2010(7).⑦蒋海勇:信息化条件下财政监督机制建设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13
第二篇: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广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小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逾越的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企业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其在企业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强管理功能。企业信息化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加强。二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运行其上的应用系统,可以高效、便捷、经济地管理企业。三是增加管理手段。多媒体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利用,可以使企业通过声音、图象和文字来近地或远程控制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从而减少产品的不良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四是革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它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的调整或业务流程的重组。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将帮助企业进行“企业再造”和“管理重握”。
二、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是我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偏低。苏仙区128家规模工业企业,2011,企业信息化投入1823万元,仅占科技投入的1%,其中硬件投入1253万元,软件投入329万元,咨询服务投入242万元。只有14家企业主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除了已有的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占规模企业的10%,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产业和国有企业。其他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还处于一种人工管理模式,不符合工业现代化管理要求。
二是工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通过走访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一是对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不够清晰,把实施信息化管理等同于一般的工程技术项目,简单的购置一些计算机而已,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室自动化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还比较落后。二是对信息化管理是当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管理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实际意义不大;三是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缺乏信心,认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管理为时过早;四是重硬件轻软件,在软件上投入不足。在14家企业主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里,软件投入只占30%。五是政府职能部门认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涉及到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宜作更多的涉及。
三是工业信息化管理薄弱。经信部门在信息化方面工作的主在职责是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工作,拟定全区电子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行业服务体系,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跟踪推进全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到目前为止,经信部门既无管理机构,也无信息专业人材,更无工作经费,很难开展有关工作。
三、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要彻底改变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这种状况,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就必须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落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和与工业化深度溶合,按照“政府倡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大型IT企业在技术、奖金、服务上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确保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政府要着力营造环境,加强引导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去务实的推进信息化管理。经信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协调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我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用现用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推动信息化建设。要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监理、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公共支撑体系,扶持建立一批服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必要的社会化中介机构。
(三)落实企业“登高计划”。数字企业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数字企业建设项目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争取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配套资金支持。
(四)加强工业企业信息管理机构力量。针对经信部门无信息管理机构、无信息建设专业人材、无工作经费等“三无”现象,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工业信息化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管理人才,将信息化管理经费列入预算,使全区的信息化管理走入正常轨道。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自强 程琳琳
(邢台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1 武汉体育学院2011级体育英语专业 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邢台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教育方式多元化重视力度不够;体育教学信息化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差距;体育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学手段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因此,各高校应努力改进体育教育方式,提升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关键词:邢台市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教学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和存储并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其中媒体信息通常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从而使集成的多媒体信息在本质上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生的认知方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现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邢台市4所普通高校的4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回收问卷38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94.75%。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法
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借鉴有关学者理论研究成果,根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预期目标设计问卷。1.2.2 访谈法
同4所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其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实际应用的情况。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与分析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1.2.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获得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2 结果与分析
2.1教师对信息技术内涵的认识
通过调查邢台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内涵的认识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占49.23%,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传输占33.48%,网络技能占6.77%,扫描仪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占10.52%。认为信息技术是“计算机基本操作”比例较大,表明体育师对信息技术的内涵认识还存在误区,体育教学信息化不能被理解为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的学习与运用。因此,必须对教师的这种认识进行纠正。2.2.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机
在调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动机:个人喜好占30.32%,尝试的人占25.68%,教学要求占16.11%,教科研任务占13.85%,学生需求占8.96%,参加比赛占5.08%,由此发现,邢台市体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以个人需求或强制性要求为主。2.3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资源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只有5.4%的教师偶尔自己制作课件,有85.66%的教师不使用课件。对于互联网与校园局域网中的教学资源,教师比较偏爱互联网中的资源。这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校园局域网中的资源相对缺乏,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E-mail和BBS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10%左右的教师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在“组织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和“利用网络自我学习或参加培训”方面,分别有59.6%和45.4%的教师没有用过,说明邢台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还比较欠缺。
2.4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调查
邢台市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教学操作,部分教师具备网页制作技能。但教师对于计算机的中、高级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差,如对压缩、解压缩软件的使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技能等达到熟练程度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0.97%和31.21%。运用Powerpoint、VB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者为32.86%。调查显示,占总数60.06%的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多种信息处理设备的使用等。具备硬件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2.5 信息技术继续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外,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教学应用软件,如Word,Powerpoint等,有的还学习了课件制作以及网络应用知识等。但只有8.11%的人认为培训效果较好,44.64%的人认为效果一般,33.51%的人认为效果不显著,13.74%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大家认为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部分学校都没有培训的详细计划和内容。3 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因素 3.1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制约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实践课教学为主,占学时数约为90%,在室外实践课教学中,学生活动范围大,教学场地情况复杂,受场地、天气、光线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便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存在着极大的障碍,这成为了制约体育教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瓶颈。3.2 体育教学资源库制约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还在规划、酝酿中,这就使得邢台市体育教师难以方便快捷地查找教学资源。而且,目前网络上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开放式的多媒体资源库,即使有个别稍具规模的资料库也都以付费等形式设置较高的门槛,给普通教师的利用带来相当大的不便。3.3 软件建设经费制约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和软件投入的比例基本上是3:7[3],通过访谈得知,目前,河北省高校针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投入过于侧重硬件建设,对教学软件的投入不及硬件的十分之一。使体育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陷入了无米之炊的被动境地。
3.4 信息技术培训制约
多数学校启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培训欠缺。当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己开始深入至课堂层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培训就显得尤为紧迫 3.5体育教师自身开发能力制约
制约体育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多个因素中,计算机知识有限和教学条件限制是主要障碍。体育课室外教学的特性使得多媒体教室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也限制了教师开发的积极性。4建议
4.1各学校的主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现代化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使体育教学手段尽快跟上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步伐。
4.2各高校体育管理者与体育教学实践者应加强在此方面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加强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力度。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应大量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去组织和安排,使教师真正从编排、计算等繁琐的工作中走出来,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4.3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信息多样化,有利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的调控。邢台市各高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应努力加强网站建设,特别是网站的内涵建设。体育网站的建设应由专人负责、专人管理、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使体育网站成为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第二课堂,实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
4.4尽管体育教学有着其特殊性,但是对于教师队伍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系统培养。不仅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加强对体育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要从实际应用出发,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来加强体育教师的信息化业务知识水平。提高在职教师学会掌握和使用先进的工具软件来提高媒体素材的使用能力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永庆,庄红梅,巩海滨.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4).[2]杨明,李丽.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06).[3]任渊,任涵,袁音.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9).[4]曹永庆,王新武,王岩.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作用与有效途径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06).[5]李国岳.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1).[6]裘友凤,陈晓龙.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7).作者简介:
王自强,男,1967.10.1出生,河北威县人,1990.6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第四篇: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张海建
【关键词】西乡塘区 教育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07-03 西乡塘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市区西北部,区域总面积1 29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共115.62万人口。辖区共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253所,学生人数达105 300多人。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筹措资金5 000多万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整个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西乡塘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加快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为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缺口仍较大 西乡塘区的农村学校中有608个教学班拥有“班班通”设备,占城区学校教学班总数的37.6%;所有学校均安装了宽带网,已经全面实现“校校通”,正逐步实现“班班通”;所有的中学、城市小学及部分农村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占城区学校总数的63.5%。部分学校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教室。计算机数与学生数之比(以下简称“生机比”):中学为10∶1,小学为17∶1。少数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拥有校本资源等。目前,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超过南宁市的平均水平。城区信息技术装备部分数据见表1。
教学软件资源配备情况:中小学拥有数量不多的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多的是光盘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软件资源,一部分是随着各种项目(如“农远”“薄改”项目)等配发下来,部分是学校教师以网上购买等形式购进,教师自主开发的较少,不能满足常规教学使用需求,而且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谈不上充分共享。
(二)教师队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城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注意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基本原理,也有比较强烈的践行信息化教学的愿望。据抽样统计,8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PPT、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检索资源,60%的教师能够利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应用普及程度较高,但应用率较低
城区教育管理部门注意督促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每年都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评比活动,要求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据调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覆盖率如下:学科覆盖率接近100%,课堂覆盖率约40%,教师覆盖率为63%,信息化教学设备(每套)周使用率在20课时左右。但是,有80%以上的学校没有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偏低,城市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城区整体应用情况略高于南宁市平均水平。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科学管理、个性化教育教学、协同化的家校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还是空白。
二、特点及发展情况
(一)城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比较显著
一是先后争取到中央电教馆部分研究项目落户西乡塘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远程合作学习项目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课题、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 Quest”项目课题、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城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优化和提高了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构和层次。二是以竞赛促进应用。在选送教师参加自治区、市等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评比活动前,首先举行城区级的评比竞赛,部分学校也相应开展校级评比筛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三是注意开展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常规化。部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就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展示获奖课例,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经验,研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
(三)政府出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据调查,大多数学校都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自治区级、市级信息化教育培训。近两年,城区组织了40名骨干教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思维技能》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网络培训,组织225名学科教师参加自治区网络联盟“备好课”培训,组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和自治区级设备应用培训等。城区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举办了西乡塘区“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普及培训,共培训中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125名,并通过这些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城市学校明显强于农村学校,同类学校之间差距比较大
1.基础建设差异比较大。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实现“班班通”,少数学校还没有配备多媒体电教室,与装备先进的学校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较大的反差。2.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差异比较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学校、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形式是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据调查,城区教育局等管理部门除积极争取名额派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市级的培训学习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基于这样的培训架构,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自治区、市、城区的脱产培训学习,只能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可以说,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基本由校本培训的质量所决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有较大差别,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应用水平差异比较大。部分学校由于校领导、教师的应用意识不强,资源少等原因,在常规教学中很少应用信息技术。此外,部分城市学校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仅仅停留在粗放型应用层面上,用于应付参赛、公开课、接待课等现象比较普遍。而有的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高,并屡屡在全市、全区、全国甚至国际大赛中获奖。两者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资源建设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没有树立起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基本没有开展资源建设的构思和实际举措。即使是一些应用信息技术有一定成效的学校,也由于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资源管理,致使数量有限的资源散落在为数不多的比较热衷于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教师手上,谈不上充分共享,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应用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变为质量优势
(四)部分骨干学校未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西乡塘区拥有几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南宁市乃至广西都属于领先的学校。但是,近年来部分学校没有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教育优势,不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不如一般学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规应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五)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系统性不强
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自治区、市、城区各级教育技术部门都开展过多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这些培训的目标更侧重于现实性、实用性和阶段性,缺少系统性和发展性设计。因此,往往培训后没有多久,教师就会发现所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目标。
(六)没有建立起基本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针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或激励机制,缺少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部分学校只在工作计划中提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不具体,更谈不上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奖励制度中没有体现激励作用,学校管理体系中缺少具体的管理要求、使用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七)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缺乏后续支持
1.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没有后续技术支持。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学校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维护多数是依托基本的售后服务,在“三包”服务期结束后,设备出故障基本上是信息技术教师或其他后勤人员负责修理,设备修复率低、效果不理想,不少设备因为维护不恰当、不及时而闲置待修,最终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2.没有落实后续运维经费。西乡塘区的中小学校目前拥有的“班班通”设备大多数还比较新,但正常使用的损耗会很快显现,并将在两年后出现高峰。如投影机灯泡的更换等,此类正常损耗维护费用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此外,计算机教室的更新维护、人员培训等,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最终影响城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目前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投资的魄力。因此,必须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政府要建立起稳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机制,促进应用
1.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应该把城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行政(基教、人事、计财、督导)、教研、电教、乡镇(片区)和学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列入工作计划,纳入职责考评内容,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2.学校建立常规应用的目标管理要求和激励机制。一是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明确每学期的培训次数,每次培训的内容等。二是提出资源贡献要求,促进校本资源建设。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为学校贡献3~5个所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课件,同时建立教师提供课件(资源)的鉴别体系和机制,逐步提高校本资源建设的质量。三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形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是轮流上观摩课、集体备课、校内评比等。四是根据学校装备及资源拥有量等实际情况,规定(课堂、教师)应用的覆盖率。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可以有所区别,共同目标是提高设备使用率。五是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要体现针对性,标准要适当高于常规同类项目的奖励标准,让奖励能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六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对信息化教学拓展应用遇到的问题、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科研不要太在意最终“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重点是追求研究过程中教师队伍理念的转变、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及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1.建智能化校园试点。“十二五”期间,在城区内选择1~2所合适的学校,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适当倾斜,尝试建立智能化校园,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学环境、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形成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应用创新、效果显著的智能化校园示范学校。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西乡塘区有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较好的学校,可让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学校,与几所相对落后的学校,结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姊妹学校,形成部分强校带一批弱校的架构,促进城乡学校的整体发展。
3.加强对骨干学校的管理,敦促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城区教育管理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原来挂名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要求,明确实验、示范、辐射的具体内容和责任,列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促进其不断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尝试建立初步的资源共享体系。选一两个乡镇(片区)作为试点,启动城区的资源建设工程。一是建立乡镇或片区级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由于个别学校自己开发、收集、购买教学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乡镇、片区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一个资源库。如本乡镇(片区)有6所学校,则每所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负责建1个年级的教学资源,各学校完成建设任务后集中在一起,并以约定的方式实行共享。二是以城区为单位建立共享资源。城区可以通过举办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优质课大赛、收集各乡镇(片区)资源库的优秀作品等方式,建立城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再反哺乡镇中的其他学校。
(四)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
当前,各种教育技术培训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其中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最具针对性和权威性。该项目的培训、考试均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整合在一起,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建议以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教材,进行系统培训学习。教师完成该培训学习任务后,可以参加教育部相关部门举办的“教育技术能力等级考试”。
第五篇: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几年,我国消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都新建或改造了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开发应用了一批消防信息管理软件,建起了许多消防专业网站,开始实施电子政务,消防信息网络初步形成。在总结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总体上看,我国消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综合实力、基础研究较弱,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首先是在软件方面,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消防领域应用较多的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技术,目前绝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对国外引进软件的二次开发上,没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平台软件,为此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资金向国外购买。其次,我们在标准化方面差距也很大,他们在消防监督、调度指挥、电子政务、内部事务管理、灭火战术模拟等各个领域,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能有效地引导、规范、整合信息化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严重滞后于信息化的实际进程。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已有的信息也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如目前我国建筑设计院所及公司已基本实现了电脑出图,但这些众多的图形电子文档并未或很少能在我们消防审核、日常监督、灭火预案、119地理信息系统中得到再利用,许多基础工作又在各个管理部门重复。所以,在总结经验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高度正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家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对于消防领域来讲,应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们这个传统行业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有些领导和同志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部门或地方的领导,认为整顿消防安全环境、解决火灾隐患问题、保证重大政治活动安全才是重要工作,是硬任务,而信息化工作可有可无,不必追“风”跟“潮”,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软任务,排不上自己的工作日程,更没有把信息化作为提升消防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有些单位只着眼于抓项目、搞基本建设,认为信息化工作对一个单位的发展是远水不解近渴,不下力气,不愿投入,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些科研院所,对消防行业特点、规律缺乏认识,没有把防火灭火一线作为信息化主战场。因此,至今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单位还没有从本地区、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与之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
二是标准规范方面的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严格的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是,我们过去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消防领域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使用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由于缺少对信息传输、共享、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规章,一些单位不愿将应当共享的信息拿出来供全行业和社会共享,而另一些单位的应当受到保护的信息又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先进适用软件还十分缺乏。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但总体上讲,消防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消防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规范化、制度化、普遍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在岗人
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在应用软件方面,目前适合消防行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软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各地应用单位的业务、管理、运行方式差距较大,大多数软件必须经过使用单位参与进行二次开发才能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盲目购买应用软件,缺乏消化吸收,不能进行二次深度开发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软件公司也大多不能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推进消防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要遵循“规划优先,应用为主,脚踏实地,稳步推进”的原则。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保证投入,加快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计算机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涉及人、财、物的投入,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协调和信息资源的组织优化,其中哪个环节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信息系统能否有效运行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领导带头使用也是一个关键。各单位的领导要带头学、带头用,避免信息传输到决策环节发生“死机”的现象。
信息化建设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各地区、各单位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投资,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计划切实保证资金投入;要特别注意利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机会,提升本单位的信息化水平。
要教育消防领域的所有人员深刻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将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作为消防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使全行业充分掌握运用信息网络的本领,使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支撑作用和替代效益真正得以体现。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业制宜,量力而行
信息化建设是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各地区、各单位要使自身的信息化规划与国家和地方信息化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家和本省(市、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不能各行其是,从而保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确保发挥整体效益,各项建设项目要在统一的建设标准下,进行立项、审批、论证、验收、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工作。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或邀标方式,选择稳定的具有技术实力的知名大公司与我们长期合作,持续不断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完善。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网络建设中,凡有条件的都要依托“金盾工程”搞联合建设,资源共享,防止大而全、小而散,特别要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利用好已经具备的条件,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业制宜,不搞一刀切,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做到边建设边见效。
3、紧紧把握需求方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相应制度,强有力地推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生命力在于应用,如果脱离了实际应用,信息技术就会变成泡沫,就不能创造出实际财富。所以对信息化建设而言,需求是动力,应用出效益。各单位的信息化规划,必须贴近管理的实际需要,扎扎实实地遵循着“建设——应用——提高——再应用——再提高”的过程,逐步发挥信息化的实效。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先进、成熟、适用技术越来越多,信息化建设在考虑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要避免盲目求新,片面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避免脱离实际需要地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避免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维护,导致投资浪费的现象发生;避免各自为政,自搞一套独立的信息系统,造成信息“孤岛”。系统建成后要经历一段适应期,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某些使用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可能会有一些工作习惯和方法的不适应。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完备的配套制度,强力推行系统的使用,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4、信息化建设要与实行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应用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必须学习、研究和应用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信息化才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应用的动力,真正将信息化技术有机地融入现代化管理中,提高整体运作水平。如果我们的各项业务流程都处于朝令夕改的状态,信息化就无从谈起。所以,信息化建设也是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在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信息化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5、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与研发机构的结合,增强信息化支撑力量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消防领域各地区、各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运行和服务的特点,对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各不相同,再加上起步不同、基础不一,原有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整合起来比较复杂,调整和优化流程需要较长的周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需要一段较长的磨合期,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各单位要通过与专业研发机构的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选择好技术依托单位、咨询服务机构或售后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创新,完善保障机制,共同实施信息化建设。
消防信息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兴衰。发展高科技,推进信息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动消防事业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一定会高起点,高水平,脚踏实地地将消防信息化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