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
检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
一、目前试验检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部省相关信息平台
目前交通运输部质监局(http:///)信息平台中设有试验检测人员信用查询、试验检测人员查询、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查询、试验检测机构信用查询、试验检测机构查询等栏目,可以公开查询相关信息。
浙江省交通厅质监局(http://zjzj.zjt.gov.cn/)设有省内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省内专项试验检测机构、工地试验室人员等级等栏目,可以公开查询相关基本信息。此外省厅质监局建立了试验检测人员数据库,可以查询试验人员的证书,对工地试验人员登记及注销,限制同一人员在不同工程上出现。
2、试验软件系统
前几年,省厅质监局为加强试验检测管理,推广华岩试验软件,统一了试验检测相关资料的格式,限制篡改报告,该软件包括两个版本—机构版和工地版,前者是机构内部局域网使用,后者是单机版,主要在工地上使用。但是目前受到各种原因影响,难以继续推广。目前一种新的试验软件日益受到欢迎,但尚未全面推广。
3、交通局信息管理平台
目前由交通局组织开发的杭州市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正在试运营阶段,该系统中关于试验检测方面的内容包括等级检测机构主要信息、工地试验室主要信息、交竣工检测数据汇总、监督抽检数据汇总及试验检测人员、试验检测机构、工地试验室的信用评价,可以实现基本的信息上传及查询功能。
二、检测管理信息建设需求及功能要求
1、与现有信息平台对接问题
建议新开发的信息系统能够试验与市局管理平台的对接,以免部分数据重复上传。由于难以与省部相关平台实行对接,建议通过公开查询,建立杭州地区的等级机构、人员的资质、信用数据库,实现查询功能。
2、工地试验室数据库
建议建立工地试验人员及仪器设备数据库,实行输入、查询、注销等功能。
3、交竣工检测数据上传及统计分析功能
建议按照现行试验检测报告汇总表格式,能够实现汇总表快速上传;可以抽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对工程质量实行预警管理。
4、监督抽检数据的上传、可查询读取、及统计分析功能
首先要求可以按照上报省局的汇总表格式试验快速资料上传,其次可以按照工程项目或抽检参数对抽检数据快速查询,最后建议可以实现对抽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现状及需求调查表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现状及需求调查表
填报单位(中等职业学校):填报人:联系电话:
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现状
2.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
说明:2.2.2.教学资源包括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教学视频等
3.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说明:3.2.2平台上的课程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的资源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一
课程单位里包含与该课程相关的课件、作业、相关阅读文献等。
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与培训情况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议和要求
第三篇:县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县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2010年以来,全国公安系统开展以构建“大情报”体系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均在警务运行机制变革这一新的平台上,呈你追我赶态势,这对县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及时实现工作模式转型,将建设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将建设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在信息化警务起跑点上探索一条县公安机关跨越式发展的全新道路,笔者就当前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粗浅分析和思考。
一、县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县是全省科技强警示范县、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试点县、信息化建设示范县,是全市多项公安业务信息化工作的试点单位,同时自主开发的“协同警务指挥调度系统”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都反映出县公安机关具有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和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一是有较为坚实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县局三、四级公安信息网络分别从02年、03年实施建设,08年开通社区警务室的接入网络,现已建成贯穿全县,网络硬件设备较为完整,传输性能较为稳定的有线网络体系;08年对中心机房进行安全改造,配置县级公安机关必备的安全设施;建设350M集群无线对讲基站一个,常规基站一个,全县覆盖率达80%。科技装备方面。
二是有较为完整稳定的信息系统。全局性信息系统:协同警务指挥调度系统、“天网”系统、门户网站、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治安业务主要包括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技防网络系统、印章信息管理系统、出入境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等。刑侦业务主要包括标准化信息采集系统、刑事技术系统及其他刑侦类别信息系统。交警业务主要包括机动车登记、驾驶人、网上考试、危化车辆等系统。监管业务主要包括综合安防系统、关押人员信息系统、电化教学系统。国保业务主要包括无线视频监控、国保工作信息管理、数字举证等系统。其他业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自研及综合部门业务系统。
三是有一定信息化人才资源积淀。县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10年以来,县局组织信息化知识培训学习共15期,部门自发组织信息化知识培训学共18期,全局信息化学习氛围日渐浓厚,民警队伍的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是信息化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县公安机关在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以“三基工程”、“三项建设”建设为契机,围绕“协同警务指挥调度系统”开发,整合公安内部信息资源,深入推动信息系统综合应用,打造信息化警队,在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可简单概括为:信息化意识深入人心,全警掌握信息化基本技能,警力配置更为合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基础工作与信息化工作融合初具雏形,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具体公安工作的比重不断加大,信息化制导实战的特殊作用在局部得到发挥。
二、浅析制约县公安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问题
“三项建设”开展以来,县公安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有问题的已经成为制约县公安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理念存在局限。当前,县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缺乏的不再是单纯“需要干”的意识形态,而是面对“怎么干”的迷茫,警种、部门没有一套规划性的工作理念指引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在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工作上无从下手或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的基础性设备需求层面,无法打开广阔的视野,站在长远的角度,开展系统性、科学性、亮点性的信息化相关工作。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单纯的信息化意识培养,已不再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及时转换思维方式,将口头空谈的信息化意识落到实实在在的具体如何开展信息化工作上来,树立起全警正确的工作理念、建立起全局具体的工作措施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技术力量亟待加强。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不同于其它岗位的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指向性强、知识更新快、培养周期长等特殊性(从新进到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培养周期至少两年,随着公安信息系统的逐渐庞大,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更新,这个周期还会增长)。
在全县范围内,实质从事公安信息化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为6人(民警4人,辅警2人),除开展本职公安业务工作外,还肩负着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宣传、保障等工作,目前这支力量只能维系信息化工作现状需求。协助开展公安信息化专业技术工作的部门科技信息管理员,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只有极少数能开展部分相关信息化基层工作,整体无法成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效补充。可以预见,未来我县技术力量将面临后续力量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三是配套机制还需完善。培训机制滞后。由于客观原因,县目前开展的公安信息化培训,还在延用2006年市公安局基础标准进行信息化知识网考,这与我县当前开展的信息化示范工作不相称,培训机制跳不出规定动作的圈子,没有与实际发展相适宜的自选动作,致使培训内容仍是旧标准、老要求,教、学两个层面未在机制上固化,已经出现疲软,全县整体信息化应用技能水平有不进反退的迹象。建用机制脱节。通过前期的科学建设,全县公安信息化系统与应用、管理机制均得到建立。但随时间推移,部分长篇累牍的应用、管理办法既无实际操作性,又未适时更新,形同虚设,导致部分设备、系统长期闲置,造成了巨大的经费消耗和严重的信息资源流失。跟踪机制缺失。近年来,县公安机关顺应需求,建立了信息化方面的考核、督察机制,针对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不定期抽检、督导,对整体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在考核、督导后,尚未形成完整的锁链式跟踪督办机制,信息化工作存在“督点改点、未督不改”的情况,还未从根本上发挥考与督的目的是彻底解决问题、转变现状的作用,信息化整体工作未长线掌握、连续推进。
三、对县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号好“第五次警务革命”这根脉,使县公安工作依托警务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必须牢牢抓住“建设理念是决定因素、人才体制是前提条件、载体适用是关键推手、培训机制是根本助力、项目带动是基本保障”五个方面,及时调整转型,出台具体的有效措施,以“开放式”、“企业化”的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公安信息化与警务运行机制结合效率、效益的最大化。
(一)分级规划,以理念变革指引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对全县整个公安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培养“三个层级”的信息化工作理念,保证整体信息化工作各司其职,每一个民警明确角色定位,明白该做什么,不断甄筛经验教训形成累积,在统一方向上聚集为合力。一是领导决策理念。领导犹如航海行船的船长,他指挥着整个船只的前行。在公安信息化工作中,领导必须扮演着既当信息化工作的行家里手,又当精打细算老板的角色。必须从高立点、前瞻性的决策角度指引全局信息化工作开展,需要在纷繁复杂中对成本和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估,形成确定目标、找准方向的决策理念。二是技术参谋理念。技术团体犹如航海行船的帆手,他保证着航向的正确。在公安信息化工作中,技术团体需要提升辅策参谋理念,围绕领导决策内容,开展可行性论证和实践,在领导决策方向上,不偏移、不失真,全力确保信息化建设、实施、管理过程的一致性。三是全警应用理念。全体民警犹如航海行船的桨手,他提供着船只运转的动力。在公安信息化工作中,全警在掌握应用技能基础上,磨练创新应用理念,多思考、多尝试,总结出多类信息化应用工作法,利用有限的信息化系统功能和信息资源迸发出无穷的综合性效益。
(二)打破常规,全面革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县公安机关开展信息化工作上承、中转、下接的核心力量,没有这样一个核心体的参与,信息化建设就是不能贴近实战的空中楼阁。要留得住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引入技术外援,锤炼出多面型技术人才,并不断从全警中培养一批后续力量,为技术人才库输入新鲜能源,就必须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跳出常规,进行完善调整。一是建立破格晋升机制。增设专业技术部门的股级领导职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竞职晋升科级领导优先考虑,对基层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表现突出的民警及时提拔任用或县局调用,对地区信息化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要给予人事政策倾斜,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让专业技术人员在警种、部门中能说得上话、做得成事、打得开局面,让全警都积极争当警种业务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建立技术津贴机制。设立普通津贴和特殊津贴,对各部门科技信息管理员日常信息化工作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按照多个梯次给予适当的普通津贴保障,充分调动科技信息管理员的参与日常信息化基础工作的热情。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发明、民警的信息化工作法创造,通过县、市信通部门认定,并投入到公安业务工作应用,产生了一定推广效果的,按照省、市、县、警种、部门的五级推广范围程度,给予较高额度的特殊津贴奖励,激发全警参与创新发展公安信息化的热情。三是建立特殊培养机制。鉴于专业技术岗位的特殊性,建立专业学习和多岗锻炼两项培养机制。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定量投放到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和信息化建设发达地区公安机关进行专业学习,同时考虑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在县局多个公安业务岗位的短期随岗工作,使不断跟进的信息化工作新
模式,根据业务工作情况不断进行局部微调,使其更好契合于县公安信息化发展实际。
(三)认真把握,着力于发掘信息化建设的适用载体。
公安信息化贯穿公安工作始终一线的时代趋势已不可逆转,从“三基工程”建设以来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仅靠公安机关自身单打独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方式会越来越举步为艰,找准广范围、大形势的载体,学会搭车运作,才能真正活跃县公安信息化,开展突破性的工作。一是借助内部载体。结合“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对当前发展机遇进行深度利用,借助创新社会管理等有效载体,开展新一轮县公安信息化建设。同时掌握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性、全省性公安工作重心,对县公安信息化工作提前谋划融入,用未来各阶段公安中心工作这一内部载体,保持公安信息化整体建设的全面性、连续性。二是擅用外部载体。透彻分析当前党委政府“两个加速、两个推进”、政法系统“共建共享”、机关委局信息化工程内容,强化汇报协调,尽力加入决策、建设行列,用外部载体拓宽公安信息化的建设空间。对外部单位今后时期的工作重点予以关注,对有利于发展县公安信息化的可利用资源,主动联系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帮助。
(四)提档加码,层次推进信息化培训机制更新完善。
对现有县公安信息化培训机制进行整体修订,信息化技能应用整体水平不能仅圈定在省、市两级的基础性要求框架内,要加压公安科技知识的接受担子,提升信息化技能应用等级。一是培训分层不分类。对全警进行年龄段分层,培训内容由综合、刑侦、治安三个版块组成,不分警种类别开展难、中、易三个等级的信息化培训和考核,避免民警单一的警种条线学习培训模式,如刑侦民警,初设培训内容为刑侦版块中级,综合、治安版块初级;治安民警,初设培训内容为治安版块中级,刑侦、综合版块初级。同时按照年龄分层的额定等级标准定期升级,定期未能升级的,要限期自学补考升级。三个等级的培训内容要在两年内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设定。二是规范强壮教员队伍。建立相对固定的信息化教官队伍,落实教育经费,多途径强化师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等级培训,进行学员发展评估,突出重点培养,让各部门中的一部分人在信息化知识、操作能力、应用水平、思维模式方面“先富起来”,成为警种的技术尖兵和教官队伍的后备力量。
(五)多点启动,有效发挥品牌建设的牵引拉动作用。
根据新型警务革命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时制宜在结合省、市在县的试点、示范工程,深化“典型树立”方式的亮点项目打造,从多个点上带动县整体的公安信息化效益。一是“民心工程”品牌建设。针对县公安窗口单位和外勤部门,用较小的投入成本,从细处入手,开展对人民群众信息化服务和便民措施,实现县警务工作群众满意的最大化收益,如办证厅的触摸式信息服务台,街面巡逻警后窗的LED电子服务提示屏幕等;二是“防控打击”品牌建设。针对一线实战部门,选择性引入最新的公安科技成果,开展对防范案件、打击犯罪的信息化手段强化,实现县警务工作社会认可的最大化收益,如刑事技术专业检验设备,天网布控和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等;三是“智能管理”品牌建设。针对技术部门,采用联合、自主、购买、交换等方式,对全县信息化系统进行统筹融合,实现县警务工作科技支撑的最大化收益,如全县信息设备巡检系统,服务流量管理系统等;四是“研判决策”品牌建设。针对指挥情报部门,重点打造在新形势下,整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以信息化辅助决策,整体警务运作扁平化,实现县警务工作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收益,如全县应急物资调配系统、区域治安形势分析系统等。
(六)无缝衔接,捆绑落实公安信息化工作的配套保障。
县公安信息化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关系未来命运走向的中心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转型发展必须坚持用“规划等于需求、应用优于建设、收益大于投入”的标准来衡量信息化工作的成功与否,围绕业务需求、考核奖惩、人员经费、运维应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在分析论证、捆绑建立、施行落实、更新完善等配套环节上下大力气,确保各项措施能紧随信息化推进,成为信息化工作平衡性发展的“黏合剂”,形成县公安信息化“多头并进、互促互补、融通共用”的新局面。
第四篇: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背景
1.1 新医改政策对医院信息化的要求
1.医改中关于卫生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提出要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目标。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2.新医改下,医院信息化新需求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变革带来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医院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个医院,将成为一个医疗服务体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3~5年内,这个趋势将成为现实。既然是区域化和集团化,这里面就有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就会有城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城市支援农村。要求医院既要考虑自身的信息化,而又不能单独考虑本院,要考虑一个集团,考虑一个区域,眼光要扩大。医院面临很多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的变革也会带来外部需求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以医疗保险为例,医保部门提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口号,带来的审核就日益严格。同时药品管理部门,包括基本药品目录的实施里面有非常重要的一条,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将对医院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成立以后,非常强调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要开展绩效考核,开展管理评价,势必对医院信息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带来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系统与物资采购系统成为热点;更加注重提高效率,优化流程,客户服务系统,和临床路径应用。
3.医院信息化顺应策略
架构方面,原来医院内部的模块是紧耦合的,从数据库到数据库有很多的接口。现在面临外部这么多复杂的变化,而且同时面临着区域化的前提,基于外部信息,区域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基于管理要求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架构必须松耦合,并建立一个整合平台。
标准方面更加注重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原来可能是一家医院埋头做自己的系统,可能对标准不是非常重要。现在要考虑区域,要考虑很多外部的管理要求,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更加注重标准化,不能只考虑自己医院的建设。
应用方面,从医院来说要加强成本核算系统和物资采购系统,这是经济的命脉。再就是以临床路径为导向的电子病历,这是必然的趋势。1.2 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痛”
在医院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经验不足、技术更新、医疗政策调整、经营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暴露出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不成熟和历史的原因,许多医院信息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导致医院的诸多系统由不同厂商的产品和服务构成,进而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2.医院的决策者、业务科室和患者对医院的管理、业务和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对在用系统的扩展能力和适应性提出新的挑战,针对系统的更新和改造,带来了原系统的资源保护和再利用等问题。
3.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医院与分院、门诊部、卫生主管部门、医疗保险保管理部门、社区卫生之间的协同及信息交换需求越来越频繁,而原系统却无法适应变革需要。1.3 国内医院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在新医改和市场化的影响下,医院开始专注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以提高医院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为第一位;通过提高社会效益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这已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关注以下内容: 1.临床信息化建设仍是重要任务,以病人为中心、临床为核心,更多专注于改善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护质量、提高医学治疗的效率和水平,方便病人就诊。另外,医院信息化的深入将带动医疗管理模式的转变:
静态管理 → 动态管理 终末管理 → 环节管理 手工管理 → 自动管理
2.为了更好的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应加大医院信息化在医疗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为医院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在医院内部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医院竞争力。
3.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好适应未来医院信息化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最好选择当前主流技术,同时系统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易用性等特性,使其符合医院的业务需求改变、流程优化等需要。
4.医院信息化向着集成化方向发展,在医院内部实现HIS、LIS、PACS、EMR等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同时与疫情上报系统、银行、医保等外部系统间的集成,实现病人信息的快速传输和高度共享。5.医院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医院信息系统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是头等大事。
6.医院信息化发展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支持,除了国家卫生部2002年4月最新版《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外,还应考虑HL7、DICOM3、SNOMED、XML、ICD-
10、医院基本数据集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7.与实力强的供应商寻求全面的合作,为医院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需求分析
2.1 建设目标
基于医院的发展思路及战略目标,本着先进、实用的原则,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为:利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医学信息处理技术,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办法,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对全院的信息资源(人、财、物、医疗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优化和整合医院内外相关资源为临床、教学、科研、保健及管理服务,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信息服务;逐步建立区域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医院在本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整体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打造现代化的数字医院,达到并超越三级医院信息化标准,为医院的发展战略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1.人性化: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系统的每个细节设置都应体现人文关怀,考虑如何设置才能更加的方便患者,方便业务人员,更加人性化。
2.集成化: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是由众多不同的系统组建而成,但这些系统必须进行统一的集成,不能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3.智能化: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突出智能的特点,减少人工环节,增强自动化的程度,增加辅助支持的功能。
4.无纸化: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通过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电子申请单、电子报告、电子办公、综合统计分析等应用建设使医院各级业务操作逐步走向无纸化。5.无胶片化: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通过实施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立医院放射科数字阅片中心和诊断工作站,临床中心数字阅片室,医生影像浏览工作站等实现全院无胶片化临床模式和管理模式。
6.无线网络化: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通过建立无线网络,使用笔记本、平板电脑、PDA、无线病情跟踪器等无线设备实现医生护士查房,库房管理,病人病情跟踪等等,不受空间限制。2.2 建设原则
黄岛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原则是:遵循《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满足医院信息化实用共享,“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要求。采用多层软件体系架构,能随时适应未来的新的需求调整,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信息服务共享及各种服务的快速整合与快速响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体架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总体架构是整个系统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总体规划就好比大楼的地基。在总体规划时,需要同时根据IT技术和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考虑系统可持续发展,考虑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业务敏捷性等。系统能够适应未来新技术的变化,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业务,同时也能够支撑医院规模的扩大。系统框架决定了系统将来的扩展、对业务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标准性与规范性 逐步构建基于HL7(国际通用医疗电子数据交换标准),IHE(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标准),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SNOMED(医学系统术语标准)等医疗行业的标准以及卫生部相关标准规范的规范化信息系统。标准规范包括术语规范、业务规范、技术规范、数据规范、接口规范、运维管理规范等。根据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版本,需要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整合各种标准规范,同时完善升级目前已有系统的规范化建设。
3.先进性和成熟性
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充分体现面向服务、面向管理的特点,把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化产品,提高系统性能,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和使用价值,适应业务和技术发展方向。
4.全面性和专注性
应用软件方案设计周到、全面,涵盖业务过程、业务管理、统计查询和决策支持等各方面的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各种信息平台的整合,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
5.经济性和实用性
确保系统性能优良、价格合理,保护用户投资。系统设计面向实际,坚持实用、经济原则。应用软件设计充分考虑用户习惯,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丰富的联机帮助,提升系统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6.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计时采用可靠的技术,系统各环节具备故障分析与恢复和容错能力,在安全体系建设、复杂环节解决方案等方面考虑全面、切实可行,建成的系统安全可靠,稳定性强,从而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7.安全性和保密性
系统所涉及的数据都是卫生行业的保密数据,因此系统设计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到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在各个层次对系统访问进行控制,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并充分利用日志系统、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8.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设计时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虑系统升级、扩容、扩充和维护的可行性。针对应用系统涉及用户多、数据量大的特点,还充分考虑到大幅度提高业务处理的响应速度、统计汇总的速度和精度等实现技术。
9.灵活性和兼容性
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整个应用系统的灵活性,随用户需求改变而及时调整,通过合理划分模块,实现应用软件对业务变更或软件技术发展的灵活适应能力。
2.3 功能性需求分析 2.3.1 打造全面的数字化医院
数字化医院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新医改,面向区域协同”为指导思想,在传统的数字化医院基础上,重点构建面向区域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为实现大型医院、分院、联盟医院、社区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分工协作提供信息支撑。
数字化医院全面解决方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诊疗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为医院提供专业化、智能化、集成化、一体化的临床诊疗服务;同时依托运营管理与医疗管理两大主线,以提高医院经济、社区效益为基本点,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及病人满意度,实现医院在医疗和运营两个层面的高效协同、科学决策以及持续改进。卫生局卫生局社保社保银行银行三网融远程会诊远程会诊健康服务健康服务双向转诊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会诊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院其他医院其他医院合作医院合作医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居民家、企业居民家、企业 数字化医院建设蓝图
2.3.1.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
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诊疗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促进临床诊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目的,在临床专业化、智能化、集成化、一体化操作等方面逐步深化,同时在从管理角度能够深入到具体的医疗控制环节中,支持医院临床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医生诊疗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工作需要。
移动医疗临床支持系统PACS/RIS图文报告安全用药信息手术预约信息监护记录病历浏览器手机医疗协同临床辅助决策DSS移动医生查房PDA移动护理运营类系统诊断信息医嘱信息病历信息工作量信息护理执行信息质控信息HIS病历知识库病历检索与分析医疗质量管理临床数据挖掘辅助科研病理医疗权限管理传染病管理手术质控管理环节质控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病历质控管理合理用药院感管理数字签名管理绩效考核超声路径维护路径执行路径质控变异管理效果分析内镜电子申请单LIS医嘱记录病历信息手术麻醉管理医嘱医嘱开立医嘱处理输血管理同意书治疗记录临床服务病历文书问诊体格检查诊断诊疗计划成本核算护理病案管理护理记录监护护理评估病案归档分娩记录病案首页病程记录知情同意书护理问询体格检查护理计划健康指导治疗理疗透析治疗病案质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入出转物价信息药品信息物资信息库存信息物流管理护理管理诊断信息病史信息病案追索合理用药检查检验电子申请单手术麻醉手术麻醉申请同意书介入治疗植入治疗病案借阅体检报告…………检查检验记录检查诊断手术麻醉记录放疗膳食治疗病案统计病历信息共享临床信息整合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病历信息共享卫生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
2.3.1.2 以运营管理为主线的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依托运营管理与医疗管理两大主线,以提高医院经济、社区效益为基本点,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及病人满意度,实现医院在医疗和运营两个层面的高效协同、科学决策以及持续改进。医疗集团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物流管理资产管理绩效与人力资源管理移动医疗及物联网移动无线医院综合经营分析与决策支持投融资管理综合经营分析评价科室级部门经营管理RFID人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奖金分配人事档案、薪酬管理、考勤管理排班管理、人才管理、干部管理财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薪酬发放、报表管理科室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医院综合运营分析、科主任经营分析预算编制、支出控制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电子病历EMR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RIS科教与知识管理医疗管理与质量控制物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库房管理、代销品管理消毒包管理、耐用品管理、应付款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库房管理卡片管理、日常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H-ERP基础平台机构、帐套、基础编码、角色、权限、……… 以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医院综合运营信息系统
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H-ERP),是现代医院运营管理的综合系统,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的统一协调管理来实现对医院人、财、物各项综合资源的计划、使用、协调、控制、评价和激励,从而确保医院健康、平稳的经济运行;它的本质是以战略规划目标为导向, 以会计、人事为核心、预算为主线、成本和物流为基础、绩效薪酬为杠杆的医院运营管理目标决策体系。
现代医院综合运营管理涉及到的业务包括: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物资耗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绩效奖金管理等。2.3.1.3 面向区域的无边界数字医疗
服务无边界,打破医院围墙,扩大服务可及性。以资源整合为目的,加强规划管理,重点加强薄弱区域和领域的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集团医疗: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扩大规模效应,走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规模化发展道路。
联盟医疗: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紧密的医疗协作服务模式,充分运用存量医疗资源,扩大服务可及性。
远程医疗:以高端医院为核心,与基层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连接,有效提高基层医院诊断水平,缓解偏远地区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分级医疗:建立与公立医院及城乡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上下联动,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
家庭医疗:采用一体化健康监测设备,通过互联网,将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保健服务与个人、家庭的动态健康管理以及医疗监控与管理部门关联,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基层、家庭、个人延伸,打造即时、便捷的健康服务模式。2.3.2 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患者满意度将纳入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范围,赢得病人良好的口碑,对于非公立医院来说尤为重要。无论是对于中高端群体,还是普通百姓,病人对于健康医疗的基本需求都是“看好病、少花钱”。如何在满足病人基本需求的同时,使病人能够享受到更周到、更贴心的服务?除了要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之外,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病人提供便捷、多元化的服务渠道,从而充分体现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各种具有黄岛中医院特色的健康医疗服务,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围绕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开展“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2.1 “一卡通”管理模式
通过建立发放患者诊疗卡,建立个人健康诊疗档案,每位病人将拥有一个唯一识别标识,病人健康诊疗信息可以实现统一、共享,减少相同信息重复录入,从而缩短病人的等候时间。另外,诊疗卡可与银行卡、医保卡、居民身份证等建立关联,真正实现“一卡通”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收费模式,优化门诊就诊流程,实现病人基本信息、诊疗信息、健康档案、费用信息等信息的集中式管理。
自助服务终端•挂号分诊台•自动分诊医生诊室•叫号•看诊患者•充值自助服务终端•充值•自助交费门诊药房•刷卡收费•自动摆药•排队叫号检验科•刷卡收费•样本采集放射科•刷卡收费•预约登记
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示意图
2.3.2.2 预约服务
在中国的医院,绝大部分是随机病人,什么时候来,什么样的病人,医院无法计算,这样给医院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可通过门急诊挂号系统、网上预约挂号系统、自助挂号服务终端,以及电话预约、门急诊窗口现场预约、诊间预约、检查检验预约等系统或方式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预约服务。通过预约就诊,能够大大减少患者从挂号到就诊之间的无效时间,便于患者分流,优化医疗资源;诊间预约使患者可以选择复诊与初诊由同一位医生接诊,即保证了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又能充分体现医院管理的首诊负责制。2.3.2.3 多媒体导医咨询自助服务
通过大屏幕、触摸屏终端、排队叫号系统、门户网站、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等多渠道为患者提供医院概况、就医指南、住院指南、急诊指南、医院平面图、科室介绍、医生介绍、收费价格、诊疗费用、急救健康常识、专家出诊时间、就医指导、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服务,使患者能够及时掌握必要的、有用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医院知名度、医患亲和度及患者满意度。
患者可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进行自助打印报告、缴费、查询、挂号等业务。2.3.2.4 随访服务
通过主动的电话、短信等方式对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按需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私人医生”式的个性化健康医疗服务。2.3.2.5 健康监护服务
通过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平台,利用先进的健康监护终端,为病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慢病管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就医服务、风险预测、健康跟踪、专家互动等全面的、实时的健康监护服务。2.3.3 H-ERP业务关联逻辑需求
2.3.3.1 以会计为核心的业务整合逻辑
固定资产系统发生的入库、出库、维修、折旧等业务处理单据可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物流管理系统发生的采购、入库、出库等业务处理单据可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HIS系统发生的门诊收费、住院预交、出院结算、在院结算等业务单据可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2.3.3.2 以预算为核心的业务整合逻辑
预算系统中实现物资采购预算管理,并与物流管理系统建立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之间的约束提醒;
预算系统中实现科室支出预算管理,并与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借款、报销环节与支出预算的约束提醒; 预算系统可依据成本核算系统的实际发生数自动核销预算。2.3.3.3 以成本为核心的业务整合逻辑
成本核算系统获取物流管理系统中的科室材料消耗数据作为科室直接材料成本;
成本核算系统获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科室使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维修费用作为科室直接成本;
成本核算系统获取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支出科目下的支出数据作为科室直接成本。
2.3.3.4 以绩效为中心的业务整合逻辑
绩效管理系统获取成本核算系统中相关经济效率指标作为KPI指标源; 绩效管理系统获取预算管理系统中相关预算达成率指标作为KPI指标源。2.3.4 系统流程优化与整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创新医院的看病服务流程,优化配置医疗服务资源,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的规范、高效、便捷,且能应付突发事件的就诊服务流程,提高医院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推动医院管理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程序多、时间慢等问题,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信息为主线”的设计思想,实现合理有效的病人就诊诊疗流程,实现全流程卡、条码(腕带)管理。实现合理有效的医院部门之间的服务流程,简化医院内外信息的传递过程。2.3.4.1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2.3.4.1.1 总体业务流程
系统总体业务流程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病人在院就诊过程描述如下:
病人A到门诊处,挂号,然后就真,如果无需住院,则凭处方(有门诊医生站则用电子处方)划价缴费,然后到门诊药房取药或者做检查检验预约。如果需要住院治疗,则从门诊转到住院科室登记并缴纳预交金,再由护士工作站判断进行入科,医生诊疗后下达医院,并由护士通知摆药或进行处方取药、手术检查检验申请、预约,同时计算机进行后台自动计价。预交金不够时,通知缴费。然后由药师进行摆药治疗。病人治愈/死亡/需转科、院时,由医生通知出院,病人凭此到收费处结账,获得同意后到护士站办理出院手续,然后出院。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黄岛中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和梳理,为了更好的参与应用软件功能设计,先将医院几个主要流程简要阐述,包括门诊业务流程、住院业务流程、检验业务流程和检查业务流程这四大核心医疗业务流程。2.3.4.1.2 门诊业务流程
传统医院的门诊业务流程烦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个就诊过程为了非诊疗环节,患者来回奔波频繁,做多项检查更是如此;长龙排队等待现象严重;候诊秩序比较混乱,影响医师工作;诊室的隐密性有待加强;意外情况(收款员录入错误,药品无库存,检查时需要加项目等)加重了患者来回奔波和排队的苦恼;未提供预约机制,加重了患者就诊等待时间,“三长一短”现象一直比较严重,甚至到院后无法挂到号就诊的患者也比较常见。
因此黄岛中医院从建立之初起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流程,通过数字化建设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实现对门诊业务流程优化,充分利用资源减少业务压力,达到优化流程,改善秩序,提高质量的目的。根据业务分析,建议运用就诊卡和医保卡优化的业务流程设计如下图:
门诊业务流程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医院使用就诊卡建立的“一卡通”业务系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门诊就诊流程,通过分诊台分散挂号,各医技科与药房直接支付,取药处设置座位和大屏幕,输液自动打印座位和瓶签,为患者提供各种预约机制,等离子或液晶大屏幕信息公示,设置自助服务机器等措施,这些都减少了患者来回奔波的次数和排队等待的时间,减轻了门诊压力,提高了门诊的容量和工作效率,改善了就诊秩序和诊疗环境,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方便了患者就诊,使整个门诊业务流程焕然一新,更加的人性化,智能化。
1.卡管理窗口:医院将需建立专门的卡管理窗口,该窗口可以是银行设立的窗口,也可是银行授权给医院的业务窗口,主要完成新就诊卡的发放,银行帐户的绑定,取消绑定,银行帐户的建立,存款,取款,挂失,更换等卡管理服务业务。2.候诊护士站(护士分诊台):护士站可刷卡后自动挂号支付后打印候诊小票使患者进入候诊状态,护士站收到挂号信息后运用排队叫号系统负责候诊队伍的调整和呼叫。呼叫可以用计算机接大屏幕显示器和语音呼叫器,进行自动的候诊提示和呼叫。3.门诊医生诊室:门诊医生站在完成所有诊疗工作后发出诊疗结束信号,通过计算机网络将结束标志传到候诊室,候诊呼叫系统自动消除此患者的显示,同时呼叫下一个患者,诊室的门眉设置一个单行的LED显示正在就诊的病人。就诊完毕后若患者就诊卡有绑定帐户则可直接到药房取药或到医技科室检查检验,若无则必须先到收费处执行收费后再去取药或做检查检验。门急诊的诊室均为“私密性诊室”,即采用“一室、一医、一患、一站(医生工作站)”的诊室;医生可以在诊室查看患者LIS、PACS的报告;同时利用合理用药系统监控医生处方的开立。
4.门诊药房:收到网络传来的医生的处方,系统自动打印配药清单,药剂师根据配药单配药,配完后标上已配好,系统通过电子候药系统在大屏幕自动上提示患者到窗口取药,患者刷就诊卡扣减银行帐户金额,确认取走药品后,大屏幕自动清除该患者的取药提示。5.医技科室:通过大屏幕通知病人的检查顺序,患者刷就诊卡后调出医技单进行检验检查执行,确认后扣减银行帐户金额。检查完毕后由大屏幕通知病人取结果报告,同时结果报告传到各诊间。6.挂号收费处:医院的挂号收费窗口主要处理不愿绑定银行帐户患者的挂号与收费业务。预约挂号:患者可通过就诊卡提前预约挂号,预约的方式可采用现场预约,电话预约,手机短信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手段。
7.信息公示屏幕:在门诊大厅或各楼层,可利用等离子或液晶大屏幕进行专家,诊号情况,健康知识等信息的公示和播放。8.触摸屏导医:在门诊大厅或各楼层摄制触摸屏导医台,为患者提供各种信息的自助查询。2.3.4.1.3 住院业务流程
住院业务流程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黄岛中医院住院各种服务将全面数字化,提供床位的预约服务、住院期间一卡通的服务、电子申请单、电子报告及影像资料查询等。医院可设置高技术护士站、病人对讲系统等。所有病人入院后佩带病情检测跟踪器,一旦病情出现问题即自动提示医生、护士。从各种电脑化医疗设备中获取的资料储存在中心化电脑系统中,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将信息有效地传输给适当的人,不发生任何延误。由于与互联网相连,将医生的办公系统医院门户集成在一起,医生在办公室里就可通过电子信息将病人收住院,使病人省略了在侯诊区等待和医生书写所化的时间,直接进入病房。医生也可采用手持电脑进行查房,开的医嘱会受到自动检查以避免可能存在的配伍禁忌。医生开的各检查单自动传到护工和检查科室,由护工按时护送检查,各个科室的各种检查实现共享不会重复做。检验采用全条码的工作流程,使整个流程更加的顺畅,快捷,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医生运用电子病历系统很少花时间用计算机填表格、写病史和等待检查结果,因而可节省15%的时间,可以看更多的病人。护士不再每天花2至3小时填写图表,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病床带有与互联网相接的显示屏,即可以上网,也可与医生或家人进行视讯交谈。
1.入院登记:可以通过一卡通检索病人的在院基本信息,这样患者的门诊就诊信息就可以同住院信息相关联;入院患者的来源可以是门诊、急诊或是其他,门诊的患者可以由医生诊室申请入院,急诊可以由医生诊室或是急诊留观室申请转入;入院类别可以是自费、医保等,支付方式可以现金、银联刷卡等;同时可以为操作员提供病人历史住院信息查询,以便将本次入院记录同以往的在院历史记录关联起来,能够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2.住院收费:完成在院病人的欠费管理、退费审核、费用记账、结算及发票打印,其中欠费管理同科室的欠费管理相结合,为管理、监控提供可靠保证;退费控制可以更加完善医院退费处理流程;能够应对特殊情况,如婴儿和产妇,特殊需求病人等。
3.病房护士:完成病房管理,如病人的管理,重危、护理级别、转科、请假、交班统计等。医嘱审核与医嘱分解,并实施医嘱后处理如医嘱单、输液卡、瓶签、口服单等;日常费用管理如记账及退费申请;检验条码打印、LIS、PACS的报告查询。
4.住院医生:实电子医嘱、电子病历、电子申请、入院申请,进行LIS报告、PACS的报告及影像、历史医嘱的查询,同时合理用药、数字签名等技术的嵌入将提高医疗质量及信息安全。
5.住院药房:完成住院科室日常的摆药、手术摆药、科室常备药等。日常药品管理业务、财务核算等。
6.医技科室:患者进行检验、检查执行,检查完毕后结果报告传到各住院医生站。7.手术麻醉:由病房医生开出手术申请,然后做手术安排、麻醉安排,手术时根据要求做好术前准备,手术结束后做手术登记、手术计费。2.3.4.1.4 检验业务流程
LIS是一套高效的管理驱动器,有效的提高实验室样本处理效率和质量水平。系统的独立性和集成性,使其成为H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检验的实验仪器传出的检验数据经分析后,生成检验报告,通过网络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医生能够方便、及时的看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现在的应用来看,LIS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LIS系统完全建立在以“病人为中心,以检验业务处理为基础,以提高环节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系统总体设计思想上,通过对医院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优化医疗与管理流程,促进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和职能工作管理再进新的阶段。
从检验样本处理流程而言,将会有效规范护士站护士与检验科技师之间的配合问题,使临床科室在申请检验医嘱时和检验科在查收检验样本时,都能够按照医疗规范要求执行。系统从患者样本申请开始即开始对患者的样本执行情况进行监视跟踪,观测样本在各个检验环节中的状态.样本送达检验科时,系统对样本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并记录样本的状态,可为日后的医疗纠纷提供客观的证据,同时也为检验科主任考核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水平提供参考。在样本的处理工程中,系统能够始终监视仪器的质量控制状态和仪器维护与保养作业的进展情况,并将样本处理结果产生时的质控状态一并记录在案,失控状态的样本结果的发出会及时提出要求征询负责人对失控结果的确认。对于异常结果,系统自动提示操作人员与临床沟通,并记录相互沟通结果。检验报告结果的更正系统给予临床及时提示,并且系统始终记载患者检验报告结果的历次变更详细信息。
从财务决策的角度而言,系统可以提供检验仪器设备的经济效益报告,可为未来医院医疗仪器的采购提供定量数字,避免在选购仪器时由于盲目决策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从管理决策角度而言,系统能够提供样本处理的各个阶段的平均处理时间报告,可以对此部分信息进一步挖掘分析,寻找更加合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规律,以便减少样本在处理环节上的瓶颈问题。
检验业务流程图医生站检验申请护士站医嘱确认申请单检验申请检验报告检验采样标本管理数字仪器自动采集手工采集存储质控分析结果审核数据采集结果录入结果比较统计查询检验报告手工检验 检验业务流程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对住院和门诊的检验工作流程描述如下: 1.住院病人的检验工作流程
1)临床科室发出检验申请后,LIS系统可将该病人的历史检验先送来作诊断参考。
2)科室申请预约工作站接收到HIS系统中的申请预约信息,对病人进行预约、申请、划价、收费、申请单确认;根据检验项目的类别生成条码(包含病人病历号、医嘱记录号、年月日时分秒)、提示检体容器种类(以各种颜色区别)、采集检体的容量与要求;(同时具备生成打印识别条码方式和识别定制条码方式);收费按物流节点分段(采样时收容器费用,检验科收样确认后收检验费)。
3)临床科室发出检验申请后,系统可将该病人的历史检验报告先送来作诊断参考。
4)科室申请预约工作站接收到HIS系统中的申请预约信息,对病人进行预约、申请、申请单确认。
5)检验工作站收到确认申请单后,无须做任何病人信息输入工作,对病人进行检验数据采集。
6)检验工作站中书写检验报告,在书写报告过程中,可获得HIS中病人病历、医嘱、检查结果等信息,供书写报告参考,完成后自动送到临床科室。7)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中直接查阅LIS报告,无须退出系统。8)可以记录病人的检查状态(登记、检查、报告),并能随时提供HIS系统调用。
2.门诊病人的检验工作流程
1)门诊挂号;门诊医生工作站开检验申请单(电子及手写申请单),并能与HIS有机结合。
2)病人通过电子或手写申请单在门诊收费室收费、盖章,影像登记工作站可调阅HIS收费情况。
3)临床科室发出检验申请后,系统可将该病人的历史检验报告先送来作诊断参考。
4)科室申请预约工作站接收到HIS系统中的申请预约信息,对病人进行预约、申请、申请单确认;根据检验项目的类别生成条码(包含病人病历号、医嘱记录号、年月日时分秒)、提示检体容器种类(以各种颜色区别)、采集检体的容量与要求;(同时具备生成打印识别条码方式和识别定制条码方式);收费按物流节点分段(采样时收容器费用,检验科收样确认后收检验费)。5)检验工作站收到确认申请单后,无须做任何病人信息输入工作,对病人进行检验数据采集。
6)检验工作站接收到检验数据后,自动将检验数据送往管理服务器,并根据申请单将检验数据送往该病人所属的存贮设备;对设备提供的原始信息进行保留(包括仪器状态、分析情况的信息等),以备在医疗投诉中提供客观证据。7)检验工作站中书写检验报告,在书写报告过程中,可获得HIS中病人病历、医嘱、检查结果等信息,供书写报告参考,完成后自动送到临床科室;在结果审核中提供以往项目的历史结果回顾(常规3次,也可自定义次数,建议多次在本地实现,以免影响网络速度);对特殊项目检查(如糖耐量试验)具有多次实验结果自动整合并可回顾(多次耐量曲线与正常耐量曲线的比较);检验结果的可修改(但每次的修改必须记录修改人和时间);自动校验每一结果是否合理(如回顾比较、是否<=0、是否超生理极限等).8)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中直接查阅LIS报告,无须退出系统.9)可以记录病人的检查状态(登记、检查、报告),并能随时提供HIS系统调用。
LIS通讯方式:
LIS系统与医疗仪器数据通讯方式,对检验工作流程有重大影响。通常状态下,计算机自动接收检验仪器的分析结果,通常方式需要检验科医师手动在计算机上对要检验项目在仪器上进行确认设置。优秀的通讯方式是不仅计算机能够自动接收检验仪器的结果,而且能够直接指示医疗设备上需做项目标记。(能够实现此功能概述设备支持双向通讯的功能)。
数据通讯基本方式如下:
1.单向通讯:即计算机自动读取检验结果;
2.双向通讯:计算机自动读取检验结果,同时指示仪器要做检验项目,系统提供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当生化仪扫到试管上的条码时,客户端发生请求,寻问此条码号的试管做哪些项目,系统根据医嘱来给出相应的应答;另一种是客户端直接向仪器通信,告诉它x号条码的试管做哪些项目。
样本条形码:仪器自动阅读条形码识别样本,同时向计算机询问样本将做的检验项目。此种通讯方式的优点是,样本可以放置在仪器任何位置(非按照顺序排列),仪器能够依据条形码自动判别样本位置。目前系统是Codebar编码的条码,大部分机器都识39码,93码,Codebar编码。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条码。2.3.4.1.5 检查业务流程
医学图像诊断在现代医疗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借助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影像信息,在临床诊断、医学科研等方面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各种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诊断。医学图像信息是多样化的,如B超扫描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核磁共振(MRI)图像、CT图像、X线透视图像,各种电子内窥镜图像,显微镜下病理切片图像等。
随着医学诊断可视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正在不断努力,寻求更清晰、更有诊断价值的高质量医学图像。大量医院在过去十多年间,引进了大批进口的先进医学图像设备,对提高诊断水平,加强对医院等级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资金的困扰及仪器设计水平限制,大多数医学图像设备都没有考虑图像的储存和传输功能,充其量配置一部打印机或X光胶片作图像记录。医生的诊断是通过对仪器屏幕图像或胶片进行肉眼观察,凭个人的经验所进行分析和诊断,其诊断结论往往主观成分较多。
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大量的影像资料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胶片备份、人工管理的方法,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消耗资金和管理人员,而且存在着资料丢失、查找困难、保存时间短等问题。这种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迅速增长的业务要求,迫切需要一种自动化的影像管理系统来代替它。
传统的胶片备份方式使先进数字医疗设备所生成的数字影像无法长期保存和再现,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交流越快越多。一些疑难杂症经常需要多名专家进行会诊;典型病例是实习和进修医生学习的最佳参考资料;作为病人重要诊断资料的影像检查结果需要共享。
正常情况下影像诊断流程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对住院和门诊的影像工作流程描述如下: 1.住院病人的影像工作流程
1)临床科室发出影像检查申请后,PACS系统可将该病人的历史影像、检验先送来作诊断参考;
2)科室申请预约工作站接收到HIS系统中的申请预约信息,对病人进行预约、申请、划价、收费、申请单确认; 3)采集工作站收到确认申请单后,可自动在PACS系统中获得病人的历史影(像),供对照诊断使用;
4)影像采集工作站收到确认申请单后,无须做任何病人信息输入工作,对病人进行影像、检验数据采集;
5)对于支持WORKLIST的DICOM设备,可将申请单直接送到影像设备本身,在影像设备中无须做任何病人信息输入工作,直接安排影像采集,采集后的影像自动送往影像工作站;
6)对于不支持WORKLIST的影像设备,需要在设备中输入病人的基本信息,安排影像采集工作,采集后的影像送往该设备的影像工作站; 7)影像工作站接收到影像后,自动将影像送往影像管理服务器,并根据申请单将影像送往该病人所属各级存贮设备;
8)影像工作站中书写诊断报告,在书写报告过程中,可获得HIS中病人病历、医嘱、检查结果等信息,供书写报告参考,完成后自动送到临床科室;
9)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中直接查阅影像、报告,无须退出系统,在HIS系统医生工作站软件系统中直接浏览影像、处理影像、阅读诊断报告等; 10)可以记录病人的检查状态(登记、检查、报告),并能随时提供HIS系统调用。2.门诊病人的影像工作流程
1)门诊挂号;门诊医生工作站开检查申请单(电子及手写申请单),并能与HIS共享信息;
2)病人通过电子或手写申请单在门诊收费室收费、盖章,影像登记工作站可调阅HIS收费情况;
3)临床科室发出影像检查申请后,系统可将该病人的历史影像报告先送来作诊断参考;
4)科室申请预约工作站接收到HIS系统中的申请预约信息,对病人进行预约、申请、申请单确认;
5)采集工作站收到确认申请单后,可自动在PACS系统中获得病人的历史影像数据,以便对照诊断使用;
6)采集工作站收到确认申请单后,无须做任何病人信息输入工作,对病人进行影像、检验数据采集;
7)对于支持WORKLIST的DICOM设备,可将申请单直接送到影像设备本身,在影像设备中无须做任何病人信息输入工作,直接安排影像采集,采集后的影像自动送往影像工作站;
8)对于不支持WORKLIST的影像设备,需要在设备中输入病人的基本信息,安排影像采集工作,采集后的影像送往该设备的影像工作站; 9)工作站接收到影像后,自动将影像数据送往管理服务器,并根据申请单将影像送往该病人所属的存贮设备;
10)工作站中书写诊断报告,在书写报告过程中,可获得HIS中病人病历、医嘱、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供书写报告参考,完成后自动送到临床科室;
11)门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中直接查阅影像、报告,无须退出系统,在HIS系统医生工作站软件系统中直接浏览影像、阅读诊断报告等。
3.特殊情况的影像工作流程
1)特殊患者(急诊或VIP患者)不经过登记;
2)设备检查:病人基本信息输入,对病人进行影像采集,并自动传送至在线存储单元;
3)初级医生影像工作站:根据患者列表选择患者调出影像书写诊断报告; 4)高级医生影像工作站:审核一线医生报告,高级医生可以拒签或对一线医生的报告进行修改,并保留对报告的修改痕迹; 5)报告打印输出;
6)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中直接查阅影像,无须退出系统,在HIS系统医生工作站软件系统中直接浏览影像、处理影像、阅读诊断报告等。2.3.4.2 门急诊输液流程优化
实现无需患者取药的门诊注射流程优化,可以有效缩减患者注射的流程环节,降低药品携带和保存风险,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可以采用门诊药房送药,或在输液中心设置输液药房两种方式。
门急诊输液流程优化示意图
2.3.4.3 VIP特诊业务流程优化
结合特诊业务(VIP),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秉承“优质优价”的服务原则,以优雅舒适的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及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提供专家级的、高质量的特殊医疗服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方便周到的“一条龙”诊疗服务。特诊业务流程如下:
VIP服务流程示意图
2.3.4.4 无线移动医疗的应用
无线移动医疗应用能够满足医护人员随时随地获取病人的危急值、下达医嘱、执行医嘱、记录护理内容、控制输液过程和与相关医护人员沟通及获取知识的需求;能够满足管理者随时随地得到管理信息、处理事件、监管状态、安排计划、执行任务的需求;能够满足解决好百姓就诊过程的“三长一短”现状、提供预约、挂号、付费窗口的移动自助和提醒、辅助实现自我健康管理的需求,从而优化和整合传统医疗服务流程,同时体现医院信息化的先进性。
表现形式手机PDA笔记本平板电脑移动医疗产品危急值协同危重病人协同会诊协同药品分级管理日常事务管理信息群发与反馈„„台式机横向协同移动院长查询纵向应用移动医生站移动综合监管无线护士站无线门诊输液„„危急值管理危重病人管理日常事务管理信息群发与反馈„„护士无线护士危急值管理危重病人管理日常事务管理„„医技医生移动医生站危急值管理会诊管理药品分级管理危重病人管理日常事务管理信息群发与反馈„„院长移动院长查询危重病人管理日常事务管理信息群发与反馈„„
无线移动医疗产品应用总体框图
2.3.4.5 “感知医疗”——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把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多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 急诊患者身份自动识别
特殊病患(VIP)识别与定位 临床用药安全核查 院内感染追踪管制 药品供应追踪 试剂追踪 检验标本管理 高值耗材管理
医疗设备自动识别追踪 供应室安全管理 手术室安全管理 医疗垃圾安全监管 母婴安全监控
消毒的过程管理和监控 住院病人RFID腕带 连续性护理 居家长期护理
2.4 建设效果
1.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医院信息化后,可大幅度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各类事务性工作靠手工操作的劳动强度。同时简化了患者的诊疗过程,优化就诊环境,改变通常“排队长、等候久、秩序乱”的局面,减少病人就医时冗长的无效等待时间。目前多数医院就诊必须经过挂号、等病历、划价、收费、取药或治疗等一系列过程。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另外资料精确度的提高使医院在财务、划价、下医嘱等环节人为造成的错误率降为零,使医务工作人员能够节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服务于病人,保证病人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
2.深入挖掘数据,消除信息孤岛
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与挖掘,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减少数据的冗余采集与存储,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交换与共享,彻底消除信息孤岛的存在。
3.有效地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无纸化、看病和病历资料的网络传输探索,减少了医院的成本和病人的看病费用,特别是医学图像的网络传输,取消了实物的胶片,可减少约60%的成本,给病人带来较大的优惠和无需携带大型病历资料的方便,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有效利用信息,增加管理手段
医疗卫生管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管理手段的改变与提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由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的知识型、集约式方向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现代化,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大量获取医疗卫生日常业务工作中的重要数据,同时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挖掘其中新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优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减少或优化一些业务流程,达到减少工作环节、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如数字化医院可以减少人工划价的收费环节,病人支付医疗费用可以通过直接刷卡或者网上支付,既方便了病人的就医,又可以减少医院的收费人员,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又如对药品等消耗材料的管理,如果通过手工的方法,就难以做到日清月结式的及时管理。采用计算机管理,并与医生工作站与收费处等连接起来,就能对每天的药品进销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既可以减少药品的流失,又可以减低药品基础库存量,还可以避免因药品的失效而造成的损失。
6.扩展应用,加强信息服务
通过对医疗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与扩展,可以为医务工作者、市民、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医疗卫生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需要医务人员的不断经验积累。而医务人员往往受时间和经历的限制,经验总是有限的,要提高水平就必须尽量吸收别人的经验。医院信息化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通过信息服务,能增加医务人员学习他人的机会,包括提供病人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实时的CT等图像检查信息、远程实时会诊与远程医疗、对某一疾病采用最科学、最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等。
而对于居民或病人来说,既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网查阅他们所关心的一些医疗卫生知识与信息,又能保证其就医信息能在各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不必在不同的医院重新做相同的检查,还能通过网络就直接查询检查检验结果与费用信息。实现病人的连续性医疗照顾、减少重复性的检验和检查。
第五篇: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
2009-05-08 07:00 国脉电子政务网 佚名..关键字:发展战略 铁路信息化 综述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 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总数已达5500多人,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 1600余台,微型计算机近10万台,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为了改变多年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手段和设备的落后现状,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及各种交通竞争的局面,铁路开发建设了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MIS。2005年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规范为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TDCS系统是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调度方式,建立以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多媒体等融为一体的三级四层(即铁道部、铁路局、原铁路分局三级再加上基层信息采集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TDCS按照计划调度台编制的日、班行车计划,生成和下达阶段计划,并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现场信号设备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滚动阶段计划,实现对列车运行的实时追踪、实时调整和集中透明指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哈尔滨、呼和浩特、柳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青藏公司七个铁路局(公司)全面完成TDCS系统的建设,郑州,济南、上海、武汉、昆明铁路局主要干线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列车运行图。
2.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TRS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属”九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TRS的建设和运用彻底改变了我国铁路客票近百年的手工作业方式,使硬版票成为历史,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买票难问题,提高了铁路客运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改善了铁路的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TRS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三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负责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负责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负责全路客运的协调管理、营销分析,并保障全路的联网售票。目前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地区客票中心 22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83个,联网车站1385个,通过联网售票系统发售的客票约占全路客运发送量的90%以上、客票收入的95%以上。
3.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实时性强的网络
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从1994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到2004 年底TMIS各子系统全面建成,历经十年。整个信息系统在TMIS网络平台上主要架构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集装箱管理、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七大系统,基本上覆盖了铁路货运生产的全过程。
(1)货票制票系统。货票制票系统是在全路日均装卸超过60车的大、中、小型货运站和所有车务段范围内实现微机编制货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给铁路局软件的系统。目前全路2674个车站实现了微机制票,微机制票率达到99.27%,路局货票信息入库率近100%。
(2)列车预确报系统。列车确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车站发报、路局、铁道部按照既定原则转报的自动处理过程。路局、铁道部建立确报信息库,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统计、分析、及查询功能,并可供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目前全路开通确报系统的车站已达912个,覆盖了全路所有的编组站、大、中、小型区段站和主要中间站以及所有的路局调度所,(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将货运管理、现车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制票、营销计划、货运安全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全路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建成并投入运用。其功能涵盖车站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现代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对车站压缩中、停时,加速车辆周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铁路货车及货物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
(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FMOS)。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个比较大的系统。货运计划系统在全路1487 个货运站全面投产。技术计划系统利用已批准的货运计划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的运用,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
(5)集装箱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在全路600多个集装箱办理站投产使用,通过网络实时采集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和集装箱运输日况表等信息,在铁道部按箱号建立集装箱动态库,通过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相结合掌握集装箱运行位置。
(6)大节点追踪系统。根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的机车、车辆的车号、车次、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结合确报、货票、集装箱等系统提供的信息,实现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的追踪。货车追踪系统已在全路投入运用,并在铁道部、铁路局分别建立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的动态库、轨迹库和历史库,提供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调度在管理上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构成,在业务分工上,分为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客运调度、统计分析等。路局调度所是组织车、机、工、电、辆等行车主要部门协同动作,共同完成铁路运输生产的调度指挥机构,关系着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全路约 1/2的路局调度所实施推广了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并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三级调度的联网运行。
4.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MIS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依托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办公业务网和资源网,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铁道部机关和各铁路局全部建成办公局域网,18个铁路局均实现4条宽带
(2M)连入铁道部办公网。各铁路局与所有 1800个下属基层单位实现联网运行,其中1160个主要直附属单位、运输生产主要站段实现宽带或网桥(2M)连人路局办公网,其他单位以拨号方式连接办公网。18个铁路局的局属单位和基层站段中,已经有905个建成了办公网。全路办公信息系统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路各级机关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特别是在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改革后,OMIS对保证铁道部和铁路局政令迅速传达贯彻,对基层站段实施有效管理,发挥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三、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1.指导思想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2.建设原则
(1)贯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思想:(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3)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4)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5)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提高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6)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在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7)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注重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系统开发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8)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3.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2006—2010年为”十一五规划“,规划重点为2006—2008年。2011— 2020年为中长期规划。
总体目标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为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5— 10年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六大干线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至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实现调
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输安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机车车辆周转,保障运输安全,促进客货营销,改进经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立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和系统保障机制,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4.规划的体系结构
铁路信息化涵盖铁路行业各主要业务环节,铁路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
(1)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以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增运增收为目标,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
(2)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铁路信息化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
(3)铁路信息化主要建设方面和重要应用系统。在铁路信息化3个重点建设领域划分基础上,铁路信息化可以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 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18个应用系统。
5.规划主要内容
(1)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实现部、局、分局三级调度指挥的计算机管理,初步建成覆盖全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结合客运专线建设,逐步建成适应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调度指挥系统,六大干线、200公里/小时提速区段和重点区段建成调度集中系统,六大干线完成自动闭塞四显示改造、统一机车信号低频信息码,逐步实现统一制式,结合铁路提速工程和客运专线建设,建成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六大干线初步建成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成集装箱、行包、特货等专业运输管理系统,完成对车站系统整合,完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初步实现对列车、机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
(2)初步实现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全路取消常备票,实现计算机售票,加强客票销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在途列车席位的管理能力和使用率,建成网上客运信息发布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大型客运站和主要列车建成自动售、检票系统和客运服务系统,实现货
运订单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大货主的集中管理,提供网上货运信息服务,建立铁路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实现网上客票的预约、预订和货运手续办理:建成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港口、海关、其他行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
(3)初步实现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成车辆、机务、工务、电务检修,运用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车辆修程改革,支持机车长交路、大范围的运用,初步实现全面预算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财会、清算、统计、工程、保价、公安等领域的信息化,完善铁道部政府网站,逐步实现政府网站公众服务功能:实现以电子邮件、公文流转、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办公,为主要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初步建成铁路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个性化、专题化、智能化营销分析和决策支持。
(4)初步建成公共基础平台和系统保障机制。在70条干线实现基础通信网的光缆化、数字化,具备宽带数字化综合接入能力:统筹规划,在构建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框架基础上,结合CTC建设,与新线建设及既有线改造同步,建设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列车车载信息传输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共享与综合利用,完善铁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制定应用系统整合策略与技术方案,完成主要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6.管理保障措施
(1)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形成全路性的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系统:建立健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建立按市场方式运作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用户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关系,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的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5)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6)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铁路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铁路各应用信息系统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铁路信息化政策和计划的参考依据。由于铁路跨越式发展赋予信息化更多的内涵,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铁路运输指挥、生产、安全监控、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因此在编制铁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的应用体系框架,结合业务发展战略的需求,十分必要完成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三个领域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力求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化规划体系,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未来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