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续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后续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高磊何春燕
后续审计是审计工作的终结阶段,也是落实审计成果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督促被审计单位有效履行整改职责,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在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工作严肃性、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成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现实审计中由于对后续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以及审计项目多、审计力量不足等一些主客观原因,重审计、轻后续的现象较为普遍,后续审计的组织方式、操作程序和审计内容随意性大、后续审计成效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实务难点分析
整改要求落实难。有些审计发现问题涉及的管理环节多,信息传递链条长,审计意见在执行中出现走样,整改要求未能及时准确地贯彻传达到各相关整改单位;有些审计发现问题往往有着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需要多方配合解决,造成部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周期较长;有些审计意见的提法过于笼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整改目标不明确,造成整改方和督导方在落实整改措施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仅仅就事论事,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少数单位对整改工作不重视,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报告整改情况时或敷衍塞责,或弄虚作假。
责任人界定和处理处罚难。部分被审计单位出于种种考虑,对责任人处理避重就轻,对一般问题处理的多,对严重问题处理 1的少;对基层单位处理的多,对上级管理层处理的少;对具体经办人员处理的多,对领导干部处理的少。更有甚者,将问题责任人一并推到因其他方面问题已受到处罚处理的人员身上,企图蒙混过关。
3、整改效果核实难。后续审计具有核实问题数量多、涉及单位多、涉及业务种类多的特点,大量待核实问题随着审计项目的不断增加越滚越大,以一个审计单位有限的审计人员和审计资源,若要严格按照后续审计所规定的内容要求、时间要求和质量要求,全面核实所有审计项目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在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相关对策解析
认真分析整改报告。整改报告是反映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意见采取的有关措施及问题整改情况的具体说明,审计人员可据此选定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实施后续审计前,应认真分析和评价被审对象的整改报告,重点关注回复不完整、不充分、理解有误或存有异议、尚未采取纠正措施等情况,充分了解其是否针对审计意见中指出的风险隐患或管理薄弱环节完善了制度或流程,是否对违规问题进行了纠正或处理了责任人,同时根据问题的类别,确认哪些问题可通过报送方式核实,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作现场核查。在全面分析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思路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
明确后续审计目标。后续审计应突出对未整改问题的审计力度,深入分析未整改的原因,评估整改的效果和未整改的风险程度,寻求进一步整改的可能和措施,不搞成撒大网、面面俱到式的审计。审计过程中,对因主观原因造成,如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不健全、会计核算错误等原因的未整改问题的应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对已整改的问题,可抽取一定的新样本,验证相同的问题是否依然存在;对因客观原因及深层次历史原因造成的未整改问题,或因多年来积聚的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整改有难度,应客观对待,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建议。
突出后续审计的重点内容。后续审计不可包罗万象,应在对所有发现问题进行疏理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整改而未整改的问题;二是即使已整改但性质仍很严重的问题;三是整改不彻底的问题;四是问题说明含糊不清的问题;五是管理措施没有跟上的问题。审计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层次上的问题:具体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意见中提出的管理建议的落实情况、被审单位是否仍可能存在类似的风险隐患或问题。
采取较为灵活的审计方式。后续审计应注重采用非现场审计方式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审计与后续审计有着很大的不同,审计主要任务是查出问题,需要现场收集大量的审计证据,而后续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问题是否整改并作出评价,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等非现场审计手段,大部分问题的整改情况基本都能够得到核实和确认。后续审计的组织方式可采取“四个相结合”,一是计算机审计和手工审计相结合;二是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三是专项后续审计与其它项目审计相结合;四是审计部门后续审计与业务部门自律性检查相结合。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未在规定时间编写并发送书面整改报告,或未采取适当整改措施的,应依据有关规定给责任人人相应的处理处罚;对因隐瞒报表资料等行为造成错审或漏审现象的,要严肃追究被审计对象相关责任,重新核实并更改审计结论;对因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等主观原因造成错审漏审的,必须及时作出修正,并向被审计对象说明情况,同时给予相关审计人员警示或必要的责任追究,以增强责任意识和审计风险意识。
通联方式: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上海分局;
联系电话: ***;
单位地址:上海漕溪北路333号中金国际广场B幢9楼、邮编200030。
发表在2010年11月3日《中国审计报》内审专刊
第二篇:浅议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工作的主要难点及对策.
浅议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工作的主要难点及对策
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财政拨付了大量专项资金,全国大企业和团体、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社会多种形式慷慨捐助,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加强对这些款物的收支监管,确保灾民救助和群众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推动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至关重要。
如此大量的赈灾款物不仅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其涉及的范围更是第一次遍布全世界。这些赈灾款物使用中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不可挽回。通过扎实有效的国审计监管工作,可以保证救灾款物都用于受灾群众,发挥最大效益,以回应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款管理使用情况的关切,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及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对受灾群众的亲切关怀,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做好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圆满完成这次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任务,笔者认为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重点难点工作。
难点之一,确认赈灾收入总量,锁住龙头。
本次“爱心捐助”遍及全球各界,尤其是国内赈灾收入流动渠道纵横交错,圆满做好这次跟踪审计工作,首先正确及时确认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总量是十分重要一环。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全面理清全部赈灾收入渠道。从目前公布的信息中,赈灾款物来源主要有国内外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资金性质主要有国家各级财政安排、社会各界捐助。
2、细致摸清全部赈灾收入机构与组织,特别是可能存在的一些应对突发大地震而临时成立的面向个人赈灾捐助倡导组织。
3、科学设计审计统计及调查方法流程、表格,确保所有赈灾款物得到全面反映记载。
4、要通过各级审计机关注重发挥审计体系各审计组织的联动功能,确保审计统计及调查不留死角,既要防止数据重复,更要防止数据遗漏,特别对定向捐助、未到位认捐、各地不留名爱心人士的现金、转帐捐助应专项列示,一是以备查考,二是严防弊端。
5、审计调查与社会已捐助申报相结合。各地审计机关应设立社会已捐助申报专线电话,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以方便捐助者通过审计监督关注自己的爱心行动是否落到实处,促进审计统计调查所获赈灾款物数据的正确完整。
难点之二,查明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用拨付机构及手续,抓住要害。
本次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性难免形成初期阶段救灾工作对赈灾款物拨付使用“管理多元性、规范滞后性”的现状,巨量赈灾款物使用中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不可挽回。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在全部赈灾收入机构与组织中,分清收入全部上解、上解与拨付使用兼有、收入与使用拨付管理扎口三种类型机构,查明赈灾收入组织中发生救灾款物直接拨付使用的单位,以便完整地核对拨付使用真实性。
2、在救灾资金和物资拨付使用跟踪审计中,除社会影响特别重大事项外,应将重点放在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用途确认和拨付手续真实性上,严肃查处有胆大妄为者借机谋取私利。具体使用情况监管有抗震救灾现场指挥管理机构和“五部委”中其他部门等联合进行,审计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由于汶川8级大地震事发突然,受灾面积广,救灾资金和物资调拨使用紧急,客观上在救灾期间(尤其是初期)会存在较多特事特办的情况,可能给审计判断确认带来一定难度。遇到此类问题一定要科学鉴别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的事项,在重点把握其真实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合理允许完善不足。
难点之三,突发重大事件后全国性非常规审计的有效联动,整体“一盘棋”。
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迅速做好地方审计机关对救灾款物自发跟踪审计向由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部署审计的过渡衔接,确保步调一致,口径统一,规范操作。
2、明确划分各级审计机关跟踪审计工作对象范围,防止交叉重复,结果数据混乱。如单位捐助情况审计与审计对象管辖范围衔接,个人捐助情况审计与地方行政区辖范围衔接等等。
3、跟踪审计动态要求由审计署指导机构与各级审计机关直电子信息勾通下达,促进时效快捷,联动迅速;审计统计及调查数据由各级审计机关汇总直接汇报与逐级汇总并审核上报相结合,并明确审计质量奖罚责任。
难点之四,审计结果公信力要求高于常态,过程透明。
审计结果公信力是审计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标志,由于这次跟踪审计结果具有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各层次的强烈关注度,因而千方百计提高本次跟踪审计结果公信力显得十分重要。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在跟踪审计全过程中,征集聘任一定数量的赈灾特约审计员(国内外各界相关代表人士)参与各级审计机关的跟踪审计相关活动,让其切身了解跟踪审计的过程、方法、工作标准、审计依据、质量要求等,并对阶段性审计结果和最终审计结果发表参与意见,应是提高本次跟踪审计结果公信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赈灾特约审计员的征集应采用社会化举荐与政府审核批准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化举荐就是各级审计机关公开向社会征集并由各界捐助者(如企业、团体、个人等)举荐有代表性的赈灾特约审计员2名以上,如无举荐对象可由审计机关特邀对象。
政府审核批准就是政府主管审计领导对照赈灾特约审计员聘任资格条件审核批准。赈灾特约审计员聘任资格条件由国家审计署临时制定颁布试行。
难点之五,非常规性审计规范或有缺陷,注重建设性。
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和监督规范,因此这次跟踪审计有必要采用“边审计,边完善规范”的方式,着力解决好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及标准问题。
2、除搜集国家、政府部门原已颁布的一些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办法、规定外,重点归纳整理好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及时制订颁布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办法、意见等规定,及时下达各审计机关作为明确的工作依据和标准。在此之前,各审计机关应按照“边审计,边完善规范”的要求,先将跟踪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积极有序地开展深入。
3、相关职责部门要勇于正确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研究单独或联合制订下发跟踪审计过程中遇到不明确又急需的一些执行依据,如捐赠物资的计量折价办法、审计信息发布规范、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核算规定、违纪定性及处罚标准等,积极为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的监管工作健全完善法规依据。
这次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署应对新时期突发事件审计工作的重大创新,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及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全球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也在密切关注,这也是对国家审计组建发展以来应对突发事件,与时俱进地展开创新审计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最严峻实战考验。正如赴四川灾区审计一线的刘家义审计长告诫8万名审计干部,“这项工作完成不好,我们就无法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代”。对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应有足够重视,要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科学创新审计方法,按照国家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作为高度政治任务,及时圆满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工作。
难点之三,突发重大事件后全国性非常规审计的有效联动,整体“一盘棋”。
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迅速做好地方审计机关对救灾款物自发跟踪审计向由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部署审计的过渡衔接,确保步调一致,口径统一,规范操作。
2、明确划分各级审计机关跟踪审计工作对象范围,防止交叉重复,结果数据混乱。如单位捐助情况审计与审计对象管辖范围衔接,个人捐助情况审计与地方行政区辖范围衔接等等。
3、跟踪审计动态要求由审计署指导机构与各级审计机关直接电子信息勾通下达,促进时效快捷,联动迅速;审计统计及调查数据由各级审计机关汇总直接汇报与逐级汇总并审核上报相结合,并明确审计质量奖罚责任。
难点之四,审计结果公信力要求高于常态,过程透明。
审计结果公信力是审计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标志,由于这次跟踪审计结果具有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各层次的强烈关注度,因而千方百计提高本次跟踪审计结果公信力显得十分重要。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在跟踪审计全过程中,征集聘任一定数量的赈灾特约审计员(国内外各界相关代表人士)参与各级审计机关的跟踪审计相关活动,让其切身了解跟踪审计的过程、方法、工作标准、审计依据、质量要求等,并对阶段性审计结果和最终审计结果发表参与意见,应是提高本次跟踪审计结果公信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赈灾特约审计员的征集应采用社会化举荐与政府审核批准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化举荐就是各级审计机关公开向社会征集并由各界捐助者(如企业、团体、个人等)举荐有代表性的赈灾特约审计员2名以上,如无举荐对象可由审计机关特邀对象。
政府审核批准就是政府主管审计领导对照赈灾特约审计员聘任资格条件审核批准。赈灾特约审计员聘任资格条件由国家审计署临时制定颁布试行。
难点之五,非常规性审计规范或有缺陷,注重建设性。
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和监督规范,因此这次跟踪审计有必要采用“边审计,边完善规范”的方式,着力解决好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及标准问题。
2、除搜集国家、政府部门原已颁布的一些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办法、规定外,重点归纳整理好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及时制订颁布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办法、意见等规定,及时下达各审计机关作为明确的工作依据和标准。在此之前,各审计机关应按照“边审计,边完善规范”的要求,先将跟踪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积极有序地开展深入。
3、相关职责部门要勇于正确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研究单独或联合制订下发跟踪审计过程中遇到不明确又急需的一些执行依据,如捐赠物资的计量折价办法、审计信息发布规范、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核算规定、违纪定性及处罚标准等,积极为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的监管工作健全完善法规依据。
这次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署应对新时期突发事件审计工作的重大创新,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及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全球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也在密切关注,这也是对国家审计组建发展以来应对突发事件,与时俱进地展开创新审计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最严峻实战考验。正如赴四川灾区审计一线的刘家义审计长告诫8万名审计干部,“这项工作完成不好,我们就无法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代”。对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应有足够重视,要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科学创新审计方法,按照国家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作为高度的政治任务,及时圆满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工作。
第三篇:做好企业后续审计工作的思考
做好企业后续审计工作的思考
石
冬
姚永林
摘要: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实践工作中,审计结果的运用存在3个阶段,2009年以前比较重视前三大流程,而不太重视或忽略了后面的两大流程,基本上是重审计轻整改;2009年—2011年由于各项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开始逐步重视后续审计工作,实现了边审计边整改;进入2012年后,集团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推进全面风险管控,努力实现防范在前工作的落实,这就对我们的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后续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正是实行精细化管理、风险防范、管控落实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做好后续审计工作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企业
后续审计
思考
现代内部审计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和成果运用五大流程,这五个流程环环相扣,是一个整体。前面三大流程是后面两个流程的准备,后面两个流程是前三个流程的目的,审计中发现问题,审计部门提出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这是后续审计的主要工作,审计中发现被审单位有好的做法、举措,可以推广到集团其他单位,这就是成果运用。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实践工作中,审计结果的运用存在3个阶段,2009年以前比较重视前三大 流程,而不太重视或忽略了后面的两大流程,基本上是重审计轻整改;2009年—2011年由于各项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相继出台了《关于禁止设置“小金库”的若关规定》、《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物资集团内部审计管理办法》等制度,开始逐步重视后续审计工作,实现了边审计边整改;进入2012年后,集团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推进全面风险管控,努力实现防范在前工作的落实,这就对我们的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后续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正是实行精细化管理、风险防范、管控落实的需要,这里我想就如何做好后续审计工作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有审计就有审计查出的问题,有问题就必须整改,整改好了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后续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审计部门督促被审单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纠正被查出的问题。通过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可以维护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起到对违纪违规行为的震慑、预防腐败犯罪的作用。
一、后续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2009年以前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情况。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的事情,与审计部门的关系不大。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完成,但未将审计整改与审计查出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落实或督促审计整改的 态度并不积极。另外也很少有对已审结单位进行审计回访,即使进行审计回访也只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监督整改力度不大,审计整改执行率较低。
2、被审计单位重视不够,整改不彻底,出现“屡犯”。部分被审计单位在审计结束后,对审计决定与审计建议提出的有关事项不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对有关问题与行为及时纠正,提高管理水平。即使进行审计整改,整改也不彻底,出现相同问题“屡查屡犯”尴尬局面,没有真正达到审计标本兼治的目的,或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或故意拖延、蒙混过关,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其有利的部分,比如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往往被接受,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追回挪用款项、纠正以前发生的问题等,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就变得消极。一些属于体制机制范畴的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也难以整改到位。
3、审计整改缺乏评判的标准和依据。由于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有关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条款规定,我们集团2009年前内审制度也不够完善(只有2个制度),审计人员审计执法手段单一,对某些能够整改而又拒不整改的问题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和政策依据。同时审计部门也没有关于整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缺乏评判的标准和依据,对审计整改到何种程度,没有评判标准,致使审计整改不彻底。
4、对审计建议后续跟踪不够。或许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或许是上级领导从来不作这方面的要求,还是审计这项工作以前不要求审计建议进行后续跟踪,再加上审计人手较少、审计任务繁重,如果审计人员又要身兼监督整改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
二、造成上述整改困难的原因
1、人员编制少且受客观原因影响。①纪检监察、内审合署办公,2011年前专职内审员只有一名,人手严重不足;②审计小组其他人员都是临时从下属单位抽调,大多数情况每次抽调人员都不一样,有的人员未取得内审资格证;③各单位财务负责人2011年以前未实行双线管理,只服从单位领导意志;③集团上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有的单位改制不彻底;④多数单位领导长期任职,从未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的时间久的长达10多年,造成违规行为惯性思维较严重;⑤各单位会计基础规范在2011年以前均未达标,基础不牢,易再犯。
2、思想认识上丞需重视。思想认识水平直接影响推进审计整改的进行,对于被设计单位,可能存在对立情绪,也可能存在顾及政绩、不愿将问题曝光、能拖就拖、蒙混过关的思想;对于审计人员,可能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等思想
3、各项内部审计制度有待健全。对于如何将整改意见 分类,如何落实责任人员,如何规范整改措施等,尚未有成文的规定,审计人员只是凭工作经验以及一些分散的财务制度和相关的文件规定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没有一套完善的整改制度,致使工作依据上存在缺陷和漏洞,执行整改存在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情况,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才能解决。
4、审计工作滞后,影响工作质量。一是有的单位领导长期任职未审,久的长达十多年,未能做到“三年一审”、“离任必审”,造成有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二是又由于人手不足,单位多,2010年前只能集中做经济责任审计,很少做专项审计,未能就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挖掘。2012年后内审工作转变方式,以专项审计为主,全年安排5项内审项目,其中:营销环节专项审计1项,投资专项审计2项,经济责任审计2项,逐步实行由“结果审计”向“过程审计”、由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的转变。
5、未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审计跟踪力度有待加强。检查督办、跟踪问效是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审计工作是由审计部门完成的,而审计出来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财务或经营管理方面的),在职责分工没明确、协调工作没做好的情况下,很难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去检查督办、跟踪整改阶段的工作,造成审计结论和决定只停留纸上,检查督办不够、跟踪问效乏力。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加强审计意见整改工作的落实、提升审计成果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1、提高思想认识。要彻底落实整改意见,首先要提高被审单位的思想认识,使其真正了解审计整改的作用和意义。审计并不是去“找麻烦”、科学的审计能证实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促使有关人员遵守财务等相关制度,避免违纪行为的发生;可以发现被审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督促其进行整改,提高管理水平。
2、营造良好的审计整改氛围。审计部门应把督促审计意见整改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研究解决审计整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及时督促被审单位重视审计意见,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同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的反馈意见,努力为审计整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3、要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制度上要出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系列规定,对审计整改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细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对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以便深入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根本原因,分清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对症下药,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整改,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2009 年至2012年逐步完善了一些制度,今后还将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工作程序,适时出台《审前公示办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施办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集团公司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结算审计办法》等制度。
4、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领导,全集团一盘棋,实行精细化管理促进内部审计流程整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检查督办、跟踪问效的力度。
5、注重时效性。后续审计的实际不宜太长,如间隔太长,一方面会使管理者缺乏紧迫感,消极对待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另一方面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易受当时情况的限制,时间一长,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使审计结论失去应有的作用。今后将筹划实施无缝隙审计,争取实现对集团公司各单位主要领导每3年轮审一次的目标。
6、选择重要项目,加大审计整改跟踪力度。后续审计的对象应是重要项目,对次要的无重大影响的项目可不予进行后续审计,这样可以集中人力加大对被审单位整改的跟踪力度。同时,总结出台审计整改效果评估的方法、内容,提高整改效果,避免审计整改走过场。
7、落实审计整改问责制度。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情况在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核单位及领导个人工作应是同等重要的位置。审计部门对不认真落实审计整改的 单位,应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追究审计整改领导责任,实行审计整改问责制,以推动整改落实。
第四篇:浅谈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审计制度。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这项制度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效果。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另外,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今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写入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由此可见这项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审计处自成立以来,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中仅2004年就开展7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财务收支金额较大、被审计人任职时间较长、审计工作量较大的特点。在审计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和委托方(人事部门)的要求开展工作。从反馈的信息看,有关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对我们的审计结果是非常满意的。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审计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审计经验,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行作简单的汇报和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集团审计处人员少,任务重,不仅要完成西新工程等审计任务,还要随时接受人教司或人事部(以下简称人事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时间比较集中,比如我们今年开展的7项审计任务中,就有6项集中在上半年的 3--6月份,这样对我们顺利开展这项工作从时间方面就捉出了挑战。面对较为繁重的审计任务,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以我为主,借助外力,确定重点、客观评价”的审计思路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我为主”就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要以我为主,首先考虑由审计处自身完成;“借助外力”就是如果由于时间或人员等客观原因无法由本处人员完成,便将该项任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但在方案制定、审计实施、报告撰写以及结果利用等方面,审计处必须亲自参与把关;“确定重点”就是在审计方案的制定时确定重点环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关注重点内容,在审计报告的撰写时披露重点问题;“客观评价”就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被审计人作出一个与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审计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按照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事部门没有委托的,我们就不做,这是最基本的,否则实施审计就缺乏制度依据,容易产生种种矛盾。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二)根据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较长、经济业务较复杂、审计工作量较大、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客观情况,我们一般将审计时间范围定为最近三年,但是任职期间的重大事项要追溯至以前;
(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的特点,不拘泥于会计资料,采取实物盘点、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审计证据;
(四)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认为检查责任全部由对方负就放松审核标准,一定要核实基本数据、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
(五)必须分清审计与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人员一般任职时间较长、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较广、所在单位经济业务复杂、下属单位较多,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庞杂,还涉及到处理与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关系,审计人员一定要抓住重点开展工作。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经营性质不同、经济业务不同、业务收支活动的性质不同,审计重点也不同。审计人员应按照经济责任内容,如财务责任(资金、资产管理)、会计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经营责任(经营决策、有无重大资产流失事件)、管理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管理方法是否先进、科学,人才培养)等,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审计重点。
(一)企业单位
1、国有资产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是第一审计重点。
首先,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目的是要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经济责任。因此我们认为,对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成情况为中心进行审计和评价。
其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是离接任领导都关心的指标,既可以用来评价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和任期内损益情况——这是被审计人最关心的,也可以反映被审计人离任时点的国有资产状况——这是接任领导最关心的。
再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计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就要核实任期内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的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点、应收款项的清理、对外投资的核实,账外资产、不良资产的确认等)、负债(应付款项的真实性检查、大额借款的手续合法性的确认)、所有者权益变动(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注册资本变化的合法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任期内损益(收入确认、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的真实性等等。
2、其他重点内容包括任期其他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利润、主要财务比率、职工收入增长情况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对上届任期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的审计;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大遗留问题、或有事项等)。
(二)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的真实、完整是审计评价事业单位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重要内容。确认任期内国有资产真实、完整,需要审核任期内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点、应收款项的清理、对外投资的核实,账外资产、不良资产的确认等)、负债(应付款项的清理、大额借款的手续是否合法)、净资产变动(事业基金、固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其他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变化的合法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或潜在的可能性;任期内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收支、是否存在账外收支等)。
其他重点内容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完成主要工作任务、获 奖情况、工作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财政性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用途、范围、标准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挤占挪用现象,经费支出是否有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现象)、原始凭证的审核管理(填制不全、发票连号、凭证不全、非正规发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大遗留问题、或有事项)。
三、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无论是《审计法》还是其他相关法规,对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尚无相关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人的主管部门等没有明确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范围、被审计人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领导责任等,无法判断被审计人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履行了哪些经济责任,使追究被审计人的直接责任尤其是主管责任无法落到实处,从而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2、多方关系人的经济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易划分,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前任责任和继任责任人的责任划分,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划分,法人代表和其他副手责任的划 分等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指标缺失。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发布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指标,但是除此而外,针对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形成。指标的对比分析缺乏参照物,比如与先进单位的对比分析、与同行业水平的对比分析都无从谈起,只能根据本单位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的局限性太大且缺乏实际意义。
(三)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
1、离任时点资产的真实性的确认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不良投资等)的净值计量是一个难点,涉及被审计人的经营业绩,也涉及离任时点的资产数额,并可能影响继任者的经营业绩。
2、对外投资的可收回性和投资收益无法准确计量。例如,某公司截至到被审计人离任时点对外投资2,368万元。被审计人任职期内,实现投资净收益合计76万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据了解被投资公司多数没有效益甚至亏损,由于该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对外投资,对外投资的控股公司亏损形成的损失未在账上反映,这势必形成潜在的投资损失,进而影响离任时点的资产数额和资产质量。
3、资产存货计价方式对存货数额和盈亏的影响无法准确计量。经审计,某被审计单位的一个经营项目截止到审计日亏损520万元,由于这个项目还有一些账外存货,这些存货如果能够变现,就能弥补一部分亏损额,关键是无法准确计量变现额;同时,该项目售后服务还要形成暂时无法确定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确认该项目的盈亏额就显得十分困难;其次,如果这些账外存货按照市场价评估,离任人肯定不会同意,因为价值太低影响业绩,同时继任者或许也会有异议,因为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售出价是否和评估价一致无法确定,况且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销售费用;如果按照账面价值计算,继任者肯定不同意。
4、应收账款的实际数额和可能的损失无法准确计量。根据某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显示,截止到被审计人离任时点,该单位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合计1,513万元,占应收款项总额3,740万元的40%;三年以上应付款项合计5,030万元,占应付款项总额23,7207i元的21%。截止到审计日,该公司尚未对上述往来款项进行清理,也没有计提坏账准备金。三年以上的大额应收、应付款项,可能形成或有损失或收益,从而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产生重大影响。
(四)审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和评价涉及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限范围,只有各部门各 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为了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必须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靠审计一个部门难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五)审计的不确定性因素。
以集团审计处为例,今年上半年一共承办6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工作量的突然增大,使审计处无法按照既定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从这一点讲,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中加入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内容以及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五篇: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程小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提升,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们涌入城市。而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破解这些难点,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城市管理的难点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城市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主要表现在:
(一)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者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游击战术,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也有一些违法者针对城管执法中的薄弱环节,钻执法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在商店门前摆放的三轮车上卖物品等,城管来了就暂停经营,“老鼠躲猫”的“拉锯战”屡见不鲜。
(二)对违法事实拒不承认。在具体的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往往不是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的第一见证人,这给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场的群众由于是熟人或是害怕报复或是同情违法当事人(大都为弱势群体)或是仇视城管等感情色彩原因,往往不愿意作证甚至还为违法者帮腔。执法人员虽然知道违章者在狡辩,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日常劝导教育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一些小商贩或商店经营业主在违法事实真相面前,摆出一副可怜相,道出要养家糊口等各种充分理由,并虚心接受执法人员的教育,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认识错误的态度非常好,但换个地点又“重操旧业”。
(四)违法建设现象难绝。《城乡规划法》修订实施后,法律赋予了城建监察部门更大执法权,目前沿街的违章搭盖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小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私自占地或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拆的违法建筑“步步为营”扩大建设规模,在屋顶上违法建设搭盖现象依然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和空中美景。
(五)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大城管意识,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对职能交叉的问题无人“抱养”,相互推诿,削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二、城市管理难点的主要成因
(一)既得利益驱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市场规律的产物,流动商贩占道摆摊设点逃避各种税费,以低成本赢得经营成果。商店经营业主店外经营,以获得经营场地和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赢得额外利润。部分市民的私利心态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在房前屋后擅自违章搭盖饲养家禽家畜或出租收取租金,污染环境卫生和破坏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定居,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使这类人群通过违法乱搭乱建,改善居住条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维持生计。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和随意乱停放车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行为犯不了大法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三)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又因我国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由此而使相关部门你推我、我推你,其结果是大家都不管,或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不管。
三、城市管理的几点对策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城市管理需要科学、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现象,严管,规范次干道,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社区、居住小区小市场建设和管理,如利用好天晟市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协调民政、残联、社区居委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福利厂吸收弱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二)强化集中整治。营造严管重罚声势,形成高压管理态势,震慑违法当事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势头。随着我县建成区的扩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部分人为在拆迁改造中获取政府的巨额补偿,乱搭乱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村,执法人员在强制拆除时易遇到围攻和暴力抗法。为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应组织国土、房管、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搭盖,展示出行政执法队伍的声威。县城管局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执法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重点治理反弹严重的“顽症”,将整治与日常化管理纳入双轨管理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三)强化城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教育,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二是实施量化考核,明确路段、明确人员、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管好、用好城管干部,要逐步建立起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四是政策倾斜,充实执法力量,城管人员参照公安民警提高福利待遇和完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科技含量。
(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依靠社区、学校和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引导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浓厚的城管氛围,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宣传部门要开辟专题栏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对破坏环境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曝光,提高广大市民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市民关心、支持、理解、配合、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五)树立大城管理念。因城市管理工作的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城管局要着眼调动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推行违法违章行为“抄告”、“责成整改”制,当好“转换器”,将掌握的问题及时下达给有关职责部门处理,建立良好的城管运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