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以贵州为例
施秉县马号中学潘翠
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农村现状、农村家庭本身、学校及社会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传统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包括孩子的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元素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村孩子不由自主、无可避免地接触和面对各种外面的新东西。加上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接受文化程度低、家长自身压力等等,造成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疏忽,孩子的权利(被抚养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没有得到合理的享受或者受到侵害。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也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与行为的困惑在农村日益严重,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结束教育的开端。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当然是孩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亲把家庭教育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只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其他方面的教育都交给学校的老师。他们把读书和教育一概而论,因此无法做到亲力而为地区重视和践行家庭教育。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非良性的现象,教师对孩子们的家长抱有不信任和不放心的态度,就连家庭作业都很少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父母大多不认识字,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教师对家庭教育失去信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后者要想顺利和持续发展就难上加难。
社会上,对于农村教育问题是很不敏感的,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出现诸多留守儿童问题,才把人们的视线拉倒农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上来。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的也只是向学校倾斜,没有或者确实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很到位的宣传和必要的引导,使家庭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境地。
2.家庭教育主体缺失,负责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祖辈或母亲。
在农村,由于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很多年轻人和中年劳动者都喜欢或被迫外出打工,“抛妻弃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恰恰就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只有祖辈或者妇女,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很多家庭都是由祖辈或者母亲担任老师。祖辈们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较深,他们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知识方面又欠缺,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母亲们,本来在接受教育时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她们留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认识字,所以都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出现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并受传统模式影响的现状。由于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发展愈发迅速,孩子可以从电视、电影等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孩子对生活或者学习都有一定新的的认识,这使家长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或者对孩子的新认识无能为力,不能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就会出现让孩子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步履维艰的现状。家里只有几个负责温饱问题的老人或者母亲,面对如此诸多挑战的家庭
教育现状,确实让人担忧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节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家庭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孩子的心身发展起着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但家庭教育也不可以一意孤行,与学校教育脱节。
现在农村的教育就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老师不相信家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均由老师全部包办,不和家长交流。家长太相信老师,什么都交给老师,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不自己主动解决,都等着学校处理。
在农村的学校里很少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见面只是在开学的时候。平时很少有家庭作业,课后作业也只有老师的勾叉来作为评价,很少有家长的签字。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老师有老师的看法,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没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商的看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的。目前,这样的局面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不协调的现状。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
1.亲子教育不断弱化,不断出现隔代教育。
受“民工潮”的影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不断弱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流动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为了生计离开自己多年赖以生存的土地,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务工就业,因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发达城市高昂的教育费,这些农民工不等不将子女留在原籍,放弃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使现在农村不断出现各代教育的局面。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让这些孩子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使得农村的孩子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而且人们现在更在乎家庭收入或者家庭建设的比较,对孩子的成长采取自由成才的放纵态度。农村庞大的打工群体给孩子的影响很大都是物质的直接性,说教的方式没有以前的效果,也很难实施,在家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大多数也只是抱着长大成人而非成才的希望。
2.农村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的自然环境、村寨文化、人家关系等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又缺乏父母监管的农村孩子而言,村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现在的影响,农村所剩人群都是孩子和老人,很多孩子都自由成长,孩子内心的变化和孤独很少有人去过问。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孤僻、冷漠、自闭等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现象,甚至让孩子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和厌倦的负面情绪。
农村很多的家长都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的教育是不包含德育和其他技能的单一的文化教育,在生活中除了文化教育的其他思想技能等方面都不让孩子有机会进行系统地参与和学习。文化教育在农村的教育中占最主要的位置,父母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使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农村孩子想要成才也变得困难。
3.家长目标不明确。
毫无疑义,家长永远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对孩子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的重要决策者。然而,在现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参与者和决策者也失去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出现培养目标偏离的现状。盲目从众和失去目标的家长,如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健康成长,这是昵称家庭教育发展最大的阻碍和困境。
如果用时代来作比较的界限,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丰富到不像艰苦岁月那样需要用精
神和信仰来支撑生活的现状,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傲慢,心灵脆弱,追求个性,遇挫则倒,我们不希望回到担忧温饱的年代,但是,物质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导致很多孩子失去勤奋刻苦,奋发拼搏的精神,无疑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这是社会某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对他们心里的侵蚀,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沉侵在物质的享受中,他们容易失去奋斗的目标。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者很难接受现代元素对孩子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甚至抵触学校对孩子实施的现代教育,面对学校和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变得迷茫,失去明确的方向。
4.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面对的风险阻止孩子前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学有所成,长大后有出息。农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跳出农门”,最终会走出大山奔向大城市。
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走进高等学府。但是伴随人口众多带来的越来越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读书的孩子毕业时遇到的就业压力比城里的孩子更大。这样的回报让很多父母担心他们的投资,还不如从小就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的观念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偏向物质追求化。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农村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的投资,大部分来自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就是经济条件跟不上,使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村父母普遍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很多父母存在着“分数至上”、“教育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教育观念。这些僵化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教育只是在乎智育,而忽视了对孩子德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果忽略对孩子实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就使孩子受其不能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美育能力的培养了。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孩子应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义地劳动能帮助孩子认识外界环境,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无用观”在大学扩招以后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很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农村父母认为这样的投资风险很大,导致害怕或者不愿意承担投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是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人人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和心力投入到女孩子身上。
3.农村的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来实现。因此农村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职业因素,农村的家庭教育者都是农民,这样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影响不仅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而且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
三、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给家庭教育提供环境。
在农村,经济收入地下的原因迫使众多的有劳动能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此,只要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家庭就近便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功能,与社会一起建设爱心家园,关注农村的孩子成长问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对当地优秀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传统的、固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而更多应对孩子成长过程综合素质和多种功能的培养教育,即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单靠家长来完成这项工程师有难度的,必须加强和学校老师的合作。
3.提倡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
很多农村家长想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和教导孩子,可是怎么改变?怎么教导?这些问题很难解。希望得到引导却无人应答的现实,导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片面地加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种普遍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对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恰好可以弥补这种遗憾和空缺。
4.提高家长自身修养意识。
家长本身的修养,对孩子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孩子身上总会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为人父母,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良性教育。
家庭教育并不在乎家长职位高低,只有假装自身修养高,生活习惯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农村,对家长的要求就是多跟孩子交流,分享孩子成长的故事,与学校老师多沟通等,孩子会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暖,也只有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才会从心灵上获得健康的教育,才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
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底蕴差,大多数农村家庭很少看得见纸笔和书籍,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家长闲时不看书读报,而是沉湎于喝酒、搓麻将、打扑克,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1.2
家长期望值过高。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与此相对应,农村家长都舍得投入,他们节衣缩食,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要求。
1.3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经常打骂、惩罚孩子,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则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
1.4
过分依赖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埋怨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5
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不统一。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溺爱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农村家庭是父母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此外,由于农村家长外出打工较多,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
1.6
家长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还较为片面。有的认为孩子升高中、考大学,将来当工人、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营就可以“成才”。还有的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
2.对策
2.1
优化农村家庭教育外部环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把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通过政府的力量,因地制宜,开展文体
活动,建立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才的健康的家庭文化,减少和消除封建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从观念上、文化上、形式上改革家庭,改变人们的家庭心理结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2
加强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学校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家庭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多媒体等方式来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在生活中运用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观念。
2.3
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与学校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由于孩子对父母天生的信赖,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技巧,选择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正确定位学校与家庭教育,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不能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是教育主体,对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的职能,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进行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在加强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育孩子。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第三篇: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从广义上说,一个人从幼儿期、青壮期,到衰老期,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个人自学。这四个方面的教育有主有从,有先有后,应统一协调,配合密切,构成一个育人的整体。大家都知道,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而后天的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从婴儿到进入小学以前,基本上由家长教育,进入小学以后,也还是有较大部分时间在家接受家长教育。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儿童能否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经常听到一些农村家长总结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育时说:“养了孩子,教了孩子,但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从这一点也说明了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农村的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家长素质低下、水平不高、方法不当,与学校、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的期望相距甚远。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缺少必要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知识,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父母对教育子女方法不统一,或对子女娇惯溺爱,百般迁就,纵容放任,或苛刻要求,教 1
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青少年儿童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因而很容易滋生不良品行、习惯以致失足堕落。
2、有些农村家长只顾自己工作或赚钱,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老师,平时孩子由祖父母或外公婆领养。这些“隔代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基本上是溺爱、放纵。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和自私的性格,稍有不满,常常出去,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小兄弟”或“社会垃圾”为伍。
3、部分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格、品行的塑造,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期望都强加在子女身上,盲目地为子女的未来进行设计,而不去了解、研究新时代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不顾及子女智力发育规律和兴趣、条件等因素,很少去考虑教育方法对子女是否可行。而是随家长主观意志包办代替,拔苗助长,出现了盲目的智力投资和违反教育原则的过分苛刻要求,收到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
4、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很快,有不少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特殊优待下,滋长了过份的物质欲望,一味向往高消费、高物质生活,根本体会不到艰苦生活环境感受,缺乏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思想。家长对子女的过份溺爱,养成了孩子羡慕虚荣、讲究吃穿,不愿吃苦耐劳,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不良思想和品行。也
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低,缺乏正确理想,讲究实惠,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子女,从而养成了孩子自私心较重,只讲究物质享受的思想。
5、部分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学习的辅导或监督十分困难,长年在外务工的家长其女子只能由长辈领养,根本谈不上指导,只会是放纵、溺爱。其次,家长因工作、生意、办厂早出晚归,限于时间和水平,很少有时间和精神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能过问一下就很好了,根本做不到细问或更多的关心,大部分家长还认为子女上学读书应该由学校管教,家长只负责供给,不出问题就放心了,一进子女在学校出问题或听到学习成绩不好,便非打即骂,痛斥一顿。
6、部分农村家长压抑了子女的课外正常兴趣,给子女只是增加学习负担,而不考虑子女的智力发展和自身素质的发展,导致他们常在家长面前撒谎或产生厌学的不良行为。
7、部分农村家庭(组合家庭、残缺家庭)的不完整、不和睦,也直接殃及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与不当,使女子养成了不良的思想品行和习惯。一般说来,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加强与家长们的联系、配合,共同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提高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使广大青少年儿童从小
有良好的思想品行教育,养成良好的个性和习惯。
二、对策与方法
1、学校应重视家访、来访工作。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到指导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艰苦细致的组织工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要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文化水平和社会环境。只有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作出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意见。具体做法有:(1)建立学生家庭档案;(2)建立优等生及落后生学生的思、品档案;(3)建立每月半天的班级“家长接待日”;
(4)设立“班级家庭联系卡”;(5)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6)建立每月半天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
2、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期初、期末工作会议。每学期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组织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起到良好效果。开好家长会,可以鼓励学校教师,可以促进广大家长关心学校,了解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协助学校教育孩子,可以使整个社会重视教育。具体做法是:(1)同年段不同类型的家长座谈会;
(2)班级家长会;(3)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4)“家长开放日”,学校大型活动、学习汇报表演,让家长、子女一同参加。
3、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定期的家庭教育讲座。开办家长骨干分子和落后生家长两个班级,每月安排半天进行教
学活动,如“学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征”、“青春期教育”、“学生智力开发与家长的培养”、“法制讲座”、“家教的方法与措施”等现实教学内容。学校按不同类型学生的家长举办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如《孩子进入中学后的心理、生理特征》、《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活动》等。讲座的形式要生动,富有针对性、实践性,内容要结合实际问题由浅入深,从而提高广大家长的思想认识和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正确指导家长重视子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行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视对孩子的感情、性格、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指导广大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4、为了加强学生的思品、行为素质教育,更好地协助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网络,从中获得巨大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还要建立社区教育员会,与共建单位(部队、公安、派出所、村委会、居委会等)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加强学生假期活动的管理。每学期要举办法制、交通安全、卫生等教育讲座,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力能所及的服务活动,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素质。
总之,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共同研究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要求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开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儿童符合时代的要求健康成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责在双肩,对学校如何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的研究,本文只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见解与做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家教指导工作为已任,不断进行深入探究,就会逐步取得比较科学的结论。我期待我们农村的家教指导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和起色!期待我们农村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水平越来越高!
第四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农村家庭教育弊端对策
农村家庭教育的弊端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绊脚石。加快农村家庭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农村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严格执行国家办学方针。
自新中国成产以来,党中央就制订了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并制订了科学可行的教育方针。并适时的进行修订,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严格的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以法治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对于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纯是一个个人或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更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家长配合学校工作,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学校要严格规范办行为,严格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对于那些表现很差和学习很差的学生,学校要视为准辍学生,不能让学生轻易毕业。许多家长就是报着让孩子在学校混个毕业证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不予毕业,甚至不频发毕业证。在这个问题学校应严格把关。迫使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在学校不仅要学习,还要学做事学做人。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明文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建立健全社会就业机制,强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乡镇私营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为农民发家致富拓宽了道路。他们看清了农村的廉价劳动 1
力和临时工易管理的特点,并接纳了大批的初中辍学生。农村家长看到没有文凭照样挣钱,孩学习不好,不如早就业早赚钱早成家,一则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二则可以发家致富,这种思想把农村家长带入了一个误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又有抬头之势。但是这种做法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提高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大大不力得,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家一方面应该强迫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好的进入上一级学校就读,学习差的学生也必须进入职业高中,接受相应能力的技术教育。如果不能毕业就不能就业,直到毕业为止,强迫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强化私营企业招工制度,我国《义务教育法》中明文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对于知法犯法的企业,制订相应的制约措施,使他们不敢违犯国家的政策,把辍学生就业路堵严堵死。文凭虽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必定俱备一定的素质。学历虽然不能代表人的能力,但有学历的人必定俱有相当能力。这是符合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教育方针。
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提供家庭教育理论去撑。
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思想落后,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没有家庭教育理论依据,造成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为农村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理论、方式和方法是当今农村家庭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和报刊杂志,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让家长定期或不定期的观看家庭教育节目和文章,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科学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
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家讲座。教育专家利用家庭教育理剖析家庭教育成功的范例,让农村家长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听取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家庭教育的理论,并能就教育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用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出一条件适自己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之路。
依托学校活动,建立亲子共成长制度。学校要充分利用每学年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之际,让所有学生家长入会,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感受学校氛围。邀请往届优秀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到校做典型发言,让优秀学生谈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中的作用,让家长谈教育孩子的亲身体会;并邀请当地一些成名的企业家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在创业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让所有在校的学生家长身临其景,去亲身体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在校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完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健全家庭教育培养制度。
家长课程的开设为农村家长会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班主任对农村家长进行系统、系列化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蓝本。家长学校课程开设一般与家长会相结合进行的,班主任利用家长课程为指导,并根据学生日常表现,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授课,由于入会家长少,即使到会也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对家长课程培训并不十分重视,这样造成了家长课程的开设流行一种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学校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完善家长课程体系,健全家庭教育培养制度。首先班主任要吃透家长课程的精神,并根据学校与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整合,备课做到充分有据,有的放矢。其次要对家长有所约束,要求所有学生家长必须到会,定期按时接受家长课程培训,入会家长必须做好笔记,并布臵家庭作业,家长必须按质按量完成。对家长课程的开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对家长课程的培训情况要定期反馈,做到有始有终。
建立长效家校联系机制,加强家校双向沟通与联系。
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双相互动,教育是学校的义务,更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建设起长效家校联系机制,加强家校的双向沟通与联系,才能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校在家校联系方面可以起一个主导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家校联系制度。一是建立家校双向联系卡。学校每周把学生的在校表现以联系卡的形式让学生带回家,并要求家长把孩子的在家表现如实的填写在联系卡上,周一由学生带回,方便班主任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二是建立家校电话联系制度。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学生的在家表现,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要倾注更的关心。家长更应该定期或不定期与班主任主动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样学生就无漏洞可钻,可以全方位、动态管理学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是请部分家长到学校观察孩子的活动,甚至邀请家长到教室中听课,直接参与班级活动,更能实际考察孩子的在校实际表现情况,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一些不良表现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了态势的扩大发展。
依托农村天然资源优势,打造家庭教育平台和空间。
农村的广阔天地所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提供了天然场所。在这里他们能亲身体会到农民的勤劳、质朴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从内心深处想好好学习,将来能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烙上深深的家乡情结;通过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农村广阔天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提供了实验田。诸
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有密州县令杜甫、词人李清照,今有王希坚、王愿坚为我们留下许多传世佳作;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烬美更是诸城人们的骄傲;诸城龙骨涧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使诸城享有龙城之称,象常山、马耳山、障日山等和潍河水系,诸城自古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汉王山徐英烈士是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这些在孩子身边的人、事、物,丰富了孩子在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田间地头的各种动植特更是丰富了孩子的生物知识。充分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能更好的发挥他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比天大,家庭幸福是一种和谐,更是一种责任。作为家长正是在负家庭的责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家庭的幸福。贫穷不是灾难,有钱不一定幸福。幸福是支撑家庭的一个平衡点。用幸福的家庭孕充下一代更幸福,才是正确的家庭幸福观。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飞速发展,很多家长把眼睛只盯在了钱上,一门心思的钻进了钱眼里,为了挣钱,忽略了孩子的管理,钱赚到了,孩子也毁了,到头来悔之晚矣。无论你是在田间地头劳作,还是在工厂流汗,更不管你在异乡艰苦的创业。请你不要忘了,家中还有一个你牵挂的孩子,还有一个你未来的希望。有空的时候常和孩子聊聊,有空的时候从远方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让孩子觉得你进刻关注着他,关心他。让孩子明白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的将来,都是为了孩子将来比自己生活的更美好,家长要从内心去了解孩子,更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内心。让孩子拥有一个颗感恩的心,相信他会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让每个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但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困境。有鉴于此,拟从学理的角度去探究其面对的困境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困境对策
一.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组织化的平台,并取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规模效益。不仅如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化经营也大大加快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组织起来的农民以专业合作的形式展开农业市场化经营,不但可以获得社会分工、协作的生产力,而且通过扩展规模、突破地域限制而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生产力,从组织、制度和结构的层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地位,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理顺的组织结构和适度的规模进入市场。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为成员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并能享受国家某些减免税待遇,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困境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民自己,另一个是政府工作人员。作为农民,由于本身的知识学历比较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了解不多,以为加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等于踏上了致富的“动车”,可以迅速实现“小康”,乃至“大富”,对合作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一旦遇到发展中的问题,极容易产生“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不良后果。同时,传统的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的“私有性”较为严重,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很难产生强大的“合力”。加之有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严密,对入社退社无明确的要求,使得很多地方合作组织发展,有利则红红火火,无利则冷冷清清,这也严重制约着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很多人也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够,缺乏远见,认为是农民自己的集体组织,只管建立,不负责发展,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少,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就更少。同时管理也显得很松散且无规律:工商、民政、科协、农委、政府等都在管,一旦遇到问题又都相互推诿、扯皮,致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人才困境
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自认为跳了“龙门”,即使遇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宁愿降低工资和各项待遇,也要留在大、中城市,实在在大、中城市找不到工作的,也只是回到县城去找工作,真正从农村来到农村去的学生少之又少。从农村考上大学的毕业生都不愿回到农村,那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更是不愿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工作。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农村高中生是目前农村中的“高学历”者,且这一批人年富力强,正值工作的黄金年龄,但这一批人大多在外打工。现在农村中常年“驻扎”的人,除了“4050”人员,基本上就是留守未成年人。所以那为数不多的“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青壮年就是目前农村中的“能人”。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严重缺失,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后劲显得不足。
(三)制度困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大多不够完善,各项制度的制定有待完善,缺少具体明确的要求。有的合作组织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的在民政部门注册、有的则根本没注册,使得各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既不方便开展活动,又不便承担法律责任;政府部门的行政介入也使得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加之农村地理位置不便,县域内的各金融网点分布不够科学、合理,“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容易发生“断裂”,以至形成“真空”,而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有限、民间借贷资金代价过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四)法律困境
虽然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就已实施,但税务、金融等方面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迟迟未出台,即使最后出台了,各项优惠措施也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合作社法》也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定性和解读,很多具体的细节和相关的问题还有待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因为法律困境的存在,合作经济组织不适用于相关经营领域的准入法律规定,无法进入农村相关经营领域受益,经济实体难以形成。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农民自己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身先士卒,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要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对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潜在问题和风险进入深入思考,并做好相应准备。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通过培植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解决合作经济组织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合作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良性发展中,观念是条件,利益是根本,制度是关键,但无一例外的是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三者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农民自身潜能的开发和挖掘:而这正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之所在。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其中的一些“能人”和相对突出者得到集中培训,从而在合作经济组织中脱颖而出,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强大的领导核心。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待遇积极引进人才,大量引进技术型人才,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强大的技术核心,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输入新鲜的“血液”。同时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就业理念,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实行公司化模式,完善各项制度机制
首先,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各项规章、章程,推进民主化管理模式。各组织在保证一人一票的基础上,按交易额或者对组织的贡献大小行使表决权,但对表决权实行最高限制。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各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部分人操纵组织,妨碍组织发展的民主性。其次,按照公司制的要求,明晰产权,坚持分权制衡原则,同时完善分配机制,使各成员在实际生活中明显体会到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带来的各项好处,从而提高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作为政府部门,应大力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采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小额信贷的方式,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资金难问题,彻底修复“支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断裂”之处,消除“真空”,加快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加快立法进程,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德国早在1898年就颁布了合作社法;美国1922年颁布了《卡帕·沃尔斯太德法》,后又制定了《合作社销售法》;日本也先后颁布实施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农林渔业组合重建整备法》、《农协助成法》,各国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为合作经济组织保驾护航。虽然我国在2007年也已经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但各部门、各地区还要完善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真正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律条件,促使其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律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管爱国《符纯华现代世界合作社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慕永太《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郭翔宇《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决策导刊,2005,(5).[4]赵治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研究综述》河南农业科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