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训练(A卷)
一、根底知识平台(16分,每题4分)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屏障()
哺育()
祈祷()
怪诞()
炽痛()
亘古()
默契()
田垄()
答案:zhànɡ
bǔ
qí
dàn
chì
ɡèn
qì
lǒnɡ
2.文学常识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作家。
?木兰诗?选自,这是
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答案:都德
法
?乐府诗集?
南北朝
3.指出以下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似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答案:〔1〕比喻
〔2〕比喻
〔3〕排比
比喻
4.名句积累。
(1),关山度假设飞。
(?木兰诗?)
(2)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3)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
(4)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答案:〔1〕万里赴戎机
〔2〕对镜帖花黄
〔3〕明月来相照
〔4〕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14分)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似拿着一把翻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似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似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似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国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
精神。(3分)
答案:法
都德
?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
“他们〞指代的人物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
答案:不同。前个“他们〞指孩子们;后个“他们〞指普鲁士侵略者。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因为他在“最后一课〞的特殊环境下,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因而细心听讲了。
“可怜的人〞?(2分)
答案:因为韩麦尔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的法语教师,现在由于敌人的侵略,他连在自己祖国的学校里教授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表达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9.“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有什么含意?(3分)
答案: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愚昧,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慨之情。
“恨不得〞和下文的“一下子〞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表达了先生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祖国语言的迫切心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13分)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个小潭,潭口围着石块,潭边长满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舒适的、安逸的小天地。它满可以在这里流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天成为一摊烂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
不了它,小石块
不住它,小花草
不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吸引〞“挽留〞“阻拦〞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段的空格中。(3分)
答案:挽留
阻挡
吸引
“这里〞是指
;“这些东西〞是指
。(2分)
答案:小潭
潭边的青草、野花
13.“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是
。(2分)
答案:拟人
生动形象〔作用意近即可。〕
14.“小潭〞留不住泉水的原因是:
。(用文段中的原话来答复。)(2分)
答案:因为泉水具有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冒〞“淌〞能不能互换,为什么?(2分)
答案:不能。“冒〞是由下向上溢出;“淌〞是由高向低漫流。〔意近即可。〕
和的品格。(2分)
答案:勇往直前
志向远大〔意近即可。〕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
(13分)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冷淡,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突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照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刚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冲动起来,久已寂静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冷淡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7.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2分)
琐细()
徜徉()
擎旗()
肃穆()
答案:suǒ
yánɡ
qínɡ
mù
“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2分)
答案:不行。因为有了“似乎〞一词,“我〞后面的思想变化才合理。
19.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2分)
答案:在“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上画横线。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
20.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2分)
答案:这两个词一方面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照应者多,人来得早感到出乎意料和吃惊。
“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答案:原先是“冷淡〞,“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观看升旗后,先是“心里起了波涛〞,继而“感到一种责任〞。
22.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3分)
答案:升旗的仪式时间虽短,但观众却想了很多,如“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有责任感;“老者〞想到了创业的艰辛;人们面对国旗,为之感动。
第二问略。
(四)文学放飞(4分)
23.阅读下面一段话,答复以下问题。
这个细节选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段中“我〞和“她〞分别指书中的哪两个人物?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尖上。
答案:“我〞指阿廖沙;“她〞指阿廖沙的外祖母。
三、作文(40分)
24.题目:微笑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场面,但只要人们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变苦恼为欢笑。请以“微笑〞为题,记叙生活中一个小插曲。
作文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