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时间:2019-05-12 21:5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第一篇: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的“五种不翻” 所谓“五种不翻”,指的是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文时,在五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不翻”原则,即“音译”(transliteration)原则。这五项原则依次为:

一、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

二、含多义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

三、此无故不翻

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译,等等。

四、顺古故不翻 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五、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释迦牟尼”、“阿耨菩提”、“菩提萨埵”可分别被意译为“觉悟者”、“能仁”;“正遍知”;“道有情”、“大道心众生”,但音译和意译之间体现出尊卑之别。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幻灯片16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

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对于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并无统一标准。谭载喜根据历史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成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

(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前四世纪后期至公元五世纪后期);(3)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4)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5)近代翻译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至今。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于公元前三世纪(约前250年)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Odyssey)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幻灯片19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后期。此时圣·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0年-420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olgate)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晚期。这时候,除了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第二篇: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Legge、williamEdward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XX年6月28日

第三篇:翻译简史讲座心得

学 号:

翻译专业班级:学 部:

简史讲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讲师

2016年05月14日

翻译简史讲座心得

今天,听了王佳老师的讲座,获益匪浅。

翻译是门学问。在翻译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翻译界泰斗用自己或朴实,或华丽,或激昂,或沉稳的语言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让后辈,让各国文化在其中相交融,相了解。从而达到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从诺亚方舟,彩虹约记,巴别塔这些附满宗教色彩与奇幻意味的圣经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翻译的神圣。老师讲到,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产生了翻译。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碍,寻求恰当翻译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传播,是翻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各国翻译者的不懈努力与钻研则是克服这一障碍的有力武器。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时候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

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保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如是说。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有利于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众多翻译理论的讲解也使我感受颇多。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其根据支谦的《法句经序》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总结而出。当然,其中的雅只是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即中国的士大夫。我也见识了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林纾。其古为洋用,又快又好,不懂外文的翻译特点让我大开眼界。而归化和意译与目的论的运用,则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原则,则让我对翻译又有了新的理解。当然,其后讲的周作人,钱钟书,杨绛,杨宪益,傅雷等翻译大家的理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也涉及了翻译的文学流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的讲解,这些内容更提高了我对翻译的理解。

通过这次讲座,我学到了很多有益并且有趣的知识,也明白了翻译这条道路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去充实去铺垫,更多的是通过前辈们的理论提出与总结,让我在翻译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并且让我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下亦能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充实自身。翻译,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让我们的世界

更加多彩,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翻译技巧,让自己更充实,更美好!

第四篇:中西翻译的有趣现象

中西翻译的有趣现象

12英语四班

钱婷婷

2012336710089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很复杂,它包括知识、信奉、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会因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体系,个人价值观等等而产生许多十分有趣的现象。这里我列举了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就拿动物在中英翻译之间的差异来说,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中英习语最为有趣,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猫是西方人“宠物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人们多用cat来形容女人,模特儿走的舞台步就叫catwalk(猫步),old cat指脾气坏的老太婆,barber’s cat指“面有病容饥色的人”儿童们常用copy cat来指“看样学样的人,抄袭别人的人”.而汉语对猫没有太多联想,我们常说某个小孩吃猫食,是说这个小孩的饭量小。

再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翻译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充分反映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习语都是随着环境不同说法表面上是有所差异,不过其寓意都是差不多的。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习语都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在宗教信仰方面上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第五篇:中西饮食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商旅教学部 【课题】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使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尊重、保留和融合,以利于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增添内容,是教材部分内容的总结与升华。

【学情分析】13旅游管理班级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都很融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难点:随时代的发展学习尊重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

【教学思路】通过视频资料、图片等的呈现学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够从4方面总结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合理地运用这些差异,让这些差异为自己提供方便。

【教学准备】教案 纸 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播放相声《报菜名》,学生观看后尝试现场报菜名,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观看后谈谈对这样的饮食习惯的看法。

通过上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点评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授(20分钟)

1、饮食文化的概念 概念: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简单的理解: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的问题。

2、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1)饮食观念方面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的饮食比较简单、实在,以营养为最高。主要特点是:①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比中国简单。

②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重科学、讲究营养,基本上从营养的角度理解饮食,在他们的观念里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享受”在饮食上基本不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主要特点是:①饮食上主要讲究滋味,在烹调上更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物的味道弄出名堂,弄出特色来。

②“中国人在调味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较为系统的调味理论、变化丰富的类型以及注意烹调中调味,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旨在追求美味,但破坏了使菜肴的营养成分。

呈现图片,学生观看学习思考。(2)饮食对象方面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西方有较为发达的食品业,如罐头、快餐等,虽然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好。” 中国的烹调在用料上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废物的东西,在中国却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好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中就可化腐朽为神奇。“据西方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总结:中国人------植物性格;西方人------动物性格。呈现图片,学生观看学习思考。(3)饮食方式方面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可从两者的宴席、餐具、用餐礼仪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分别用相关的图片来阐述其具体差异。

3、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与发展趋势

(1)播放电影《推手》中的相关片段,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

问题1:电影中这个家庭产生的矛盾由什么引起,你认为该以何种方式解决比较妥当? 问题2: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在生活、旅游、交流等活动中当中西饮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该如何很好地保护各自的文化?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阐述想法。

教师点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更需注重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和兼容性,那么中西饮食文化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总结(3分钟)

西方饮食趋向于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性更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并且在融合中相互补。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并能更好的认识中西方民族文化性格及其心理,从而促进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发展。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试述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

2.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西方饮食文化的资料和视频,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饮食文化。

下载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利波特中文版翻译简史

    哈利波特中文版翻译简史                   1997年6月26日,哈一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发行,约20~30万字。 1998年,哈二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

    中西文化差异与商标名称翻译

    古诗词翻译的关键 – 以美为重 姓名 班级学号 中西文化差异与商标名称翻译 摘 要: 尽管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但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的......

    室内设计简史教案[模版]

    第一教学单元(中国部分)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1.1 最初居住形式的演变 1.2 村落和宗教建筑 1.3 建筑装饰和室内空间 第2章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2.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2......

    招贴简史教案

    招贴简史教案 教学安排: 四课时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招贴起源及发展历程的阐述让学生对招贴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二、掌握世界各时期、各流派招贴的风格特点;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

    翻译2

    用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开关,维持外静脉导管通畅: 背景:用肝素盐水在维持外维静脉导管的通畅,注重实践在曼谷医院住院患者身上,泰国不实行。 目标:研究肝素盐水冲洗改用生理盐水......

    翻译学2

    提纲 1. 哲学的本性 2. 哲学的转向 3. 柏拉图的理念 4. 后现代哲学 5. 描述翻译学 6. 翻译参数 7. “忠实/信” 8. 哲学中有关语言的问题 9. 语言的交际性 10. 奈达功能对等......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 主讲人姓名 陈娇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